4.9×5×25的4.9÷3.5简便计算运算怎么做呀?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 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个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2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  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是3个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这是整个单元内容学习的起点,要格外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重视算理的理解、算法的归纳。  3.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是在以前已经学习的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2、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案一等奖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从同一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从相对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画面正好相反。  个性作业设计:  一星级(基础训练)二星级(综合训练)三星级(挑战自我)  1、从同一位置观察长方体礼品盒,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  2、辨认长方体的正面、上面、侧面。1、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哪位小记者拍到的?  2、下面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按要求做口算(正面上的、侧面上的、上面的)拓展练习:  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从底下看的、从角角看的、从上面看的、从正面看的、从对面看的等)  课后反思:  车辆小学大学区教案专用纸主页  课题:看一看(二)课时1课时  主备人耶律晴飒授课人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难点:构建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践法、观察法。  教学设计  思路从情景一中观察画面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想像观察两个物体,探究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情境二中,体会从窗外远距离观察人物,再一次经历从相对位置观察的过程,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老师:PPT ,图片  预习  要点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车辆小学大学区教案专用纸附页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要点与个性化修改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观察长方体,谁能说一说每次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站在面对面的两个人看到的画面怎样?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观察情境图一:  出示情境图一,说说三名学生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观察桌上的牙膏盒和茶杯的?他们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看一看。  说一说为什么?  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同桌交流,说说原因;  全班讨论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三、观察情境图二:  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境会是下面哪幅图?  四人一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全班交流观察感受。  总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及其相对位置是不同的。由于自己与“窗外”的淘气是面对面的观察屋内的情景,所以自己与淘气看到笑笑的哪一面以及笑笑与桌子的相对位置都恰好相反。  四、巩固练习,看一看,想一想。  1、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从房子的哪一面拍的?  ( ) ( ) ( ) ( )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3、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车辆小学大学区教案专用纸尾页  板书设计: 看一看(二)  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看到的图画不同  相对位置看到的画面相反  当前面物体比后面宽、高的时候,后面的物体会被挡住。  个性作业设计:  一星级(基础训练)二星级(综合训练)三星级(挑战自我)  1、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从房子的哪一面拍到的?3、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案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6单元 去游乐园 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都玩过哪些项目都喜欢玩什么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游乐园。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从售票处了解到太空船每人需要12元,电动火车每人6元。  淘气算出了2人坐太空船需要24元。  笑笑想知道3人、4人、5人坐太空船,分别需要多少元钱  师:淘气是这样算的,他做得对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淘气的算法)  生:前两个都对了,第三个好像是涉及进位,应该是不对的。  师: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然后与同伴交流计算过程。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生1:已知坐太空船每人12元,5人需要的钱数就是计算12的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在计算12×5时,可以先计算个位上的数字2与5相乘,得数是10;再算十位上的数字1,也就是表示1个十与数字5相乘,结果是50;最后计算50+10=60。可以用列表、算式或竖式表示出计算过程:  ×  10  2  5  50  10  50+10=60 10×5=50  2×5=10  50+10=60  1  2  ×  5  1  5  6  生2:可以写成比较简单的竖式计算。当计算12个位上的数字2与一位数5相乘时,满10向前一位进1,所以积的个位上写0;12十位上的数字1与一位数5相乘时,还要加上进位来的1,所以积的十位上是6。竖式计算如下:  1  2  ×  1  5  6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13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自己尝试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鼓励和表扬。  师:14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15人呢16人呢自己算一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派代表交流汇报,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实现算法的优化。】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自己今天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去  游  乐  园  12×5=60(元)  1  2  ×  1  5  6  答:5人坐太空船,需要60元4、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  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5、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6、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7、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3表示。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2、确定位置(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教学中我抛出大象馆在猴山东北面,你能找到大象馆的具体位置吗?引导学生发现还要知道具体的方向。接着我又抛出大象馆在猴山的东偏北30度,现在你能指出大象馆的具体位置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还是不能找到,那么还要知道什么呢?学生马上能说出还要知道大象馆到猴山的距离。通过这三步的练教学,学生知道了判定方向的方法,再由学生描述,方向就准确的多了,最后用语言写出来。  3、温度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程序操练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课堂教学,不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作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意义建构。在“温度的读写”这一环节中,首先考虑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温度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感知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冷暖,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温度计上拨出零上和零下温度,操作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确感悟到:在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的温度则用负数表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正负数大小的比较。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负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点上温度计教具发挥了很大作用。  4、栽蒜苗(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教材在85页的“实践活动”已组织学生栽种蒜苗并作数据记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讨论如何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单位量的选择,教师不要作硬性的规定,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蒜苗高度范围确定单位量。然后再交流讨论。  5、栽蒜苗(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  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  6、数一数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万以上的数的信息,在课堂中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于大数目有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万、十万,甚至更大的数到底是多少,大数在孩子的头脑中不再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计数单位时,从已经学过的个级入手,结合计数器,学习万级、亿级,以及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太保守,始终牵着孩子走。如学习万级的计数单位后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亿级的计数单位,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7、人口普查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正确的读数、写数。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把该内容分成2课时教学。由于学生对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还没有完全熟练,所以在课堂中我花了10分钟的时间帮助孩子巩固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只有学生熟练地记住数位顺序表,才能顺利地学习读数、写数。在教学读数时,我还特别强调学生分级。引导学生认识四位一级,从最高位读起,每一级的读法都和个级一样,读完亿级在后面加个亿字,读完万级在后面加个万字。  8、近似数教学反思:  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数,课堂上老师又出示大量的数,通过观察讨论这些数的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而找到共同的特征,引出近似数。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发现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但为什么要用近似数还没有完全感悟到。在教学近似数的求法时,抓住什么是四舍五入法?为什么四舍五人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前面一位就可以了?四舍五入到万位于精确到万位的意思是一样的。  9、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移和直线、射线、线段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引导学生动手移窗户、同桌之间移铅笔盒,课件演示铅笔的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由平移与平行线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抽象出平移与平行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趣味性。  10、画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办法画一个60°的角,有困难的学生看书自学新课——画角的方法与步骤,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0°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让小伙伴帮帮他。在学生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的一个同学在小组内展示画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  练的画角。最后引导学生小结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11、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估算教学也是非常重要,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担心学生不会估算,所以就使劲提示,结果估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长,影响了下一环节,导致试一试没能让学生充分的练习。本节课教学节课重点体现的是“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这个新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获取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围绕它还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竞赛游戏。  12、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教学反思:  根据数学新课标理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经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上。课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特殊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25×8等,为学习简算作铺垫,再让学生猜一猜情景图中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并估一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出示课本情景图,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计算小长方体个数的不同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合作交流讨论后,举例验证,进而建立模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课后仔细分析,我觉得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来看,应该让学生边学边练,讲完乘法结合律就来进行简便运算的教学,这样更利于运算定律的掌握、理解。并不是每次按照学生上课随机调整教学就是灵活的课堂,就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时也应该把学生调整到自己预定的计划、预期目标、认准的方向去。  1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中,难免有疑点、难点,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抓住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思维去介入,用儿童的语言去帮助,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分解学生探究的难点,使难点不难,让学生容易明白。  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师们都是这样描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第一次教学时,我照本宣科,反复讲解,但每次作业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我就采用适于儿童理解的语言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这样描述的:9个99再加1个99共有10个99,写成算式就是:9×99+99=(9+1)×99。无需重复,学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14、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  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15、买文具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就学过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所以教学中应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教学。相同点:计算方法(都是从高位除起,一位一位的往下除,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计算要求:余数要比除数小、书写格式一样。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先看前一位,前一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再一位一位的往下除。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前两位,前两位不够商1,就看前三位,再一位一位的往下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让孩子明白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如:80÷20=4 把80表示8个十,20表示2个十,8个十中每2个十分一份,可以分成4份,说明80里面有4个20,80÷20=4。追问:为什么4写在个位不写在十位?因为4写在个位表示4个20,写在十位表示40个20,40个20是800而不是80。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避免商的数位写错。  16、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  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教师通过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表以及我校运动员与刘翔比赛的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当学生理解到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时,教师给出“单位时间”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速度”的意义,既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17、参观苗圃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应该是整个数学教学中最枯燥无味的,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54÷22=你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算理的理解。“154÷22=为什么你要把22看作20来试商?” “120÷18=为什么你要把18看作20来试商?”“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加深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18、秋游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息,然后讨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第(1)题;接着估计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计约需要 9 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 10 辆少。在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他们说得合理,就应肯定。在试商的  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行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 × 3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19、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个分给10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个分给20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是孙悟空又拿出200个桃子分给100个猴子吃。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20、中括号教学反思:  计算课教学是学生最不喜欢,老师最不愿意认真备课、最容易忽视的教学内容,可是数学中计算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一些课堂上没掌握计算方法的同学课后就要在大量的练习中寻找方法,这样就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所以计算教学教师也要认真备课。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为什么要用中括号?中括号里的小括号算完后是用中括号还是用小括号?在用脱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下一步没算到的要注意抄下来。为什么一定要用脱式计算?等一系列的问题研究,通过探索学生完全掌握了中括号的运用方法。8、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的教学反思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习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习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习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习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9、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今天刚刚组织学生学习了"找最小公倍数"这一节的内容.在课的前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预习基本能够懂得找最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分别找出这两个或三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的.但是我们知道,这样太麻烦了.于是我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竞赛:你能用几种方法找出这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5和118和106,8和12  12和483,4和78,12和153,7和14  学生们在这种竞赛方式下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学过的找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很快找出几种有规律的情况:  第一种:两个数有倍数关系的,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3和6,12和48  第二种: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5和118和9  以上两种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对于除此之外的其它情况行不通,那么其它的情况有没有快捷的方法呢?大家再研究研究看.一句话再次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经过一阵吵吵闹闹过后,一种种新鲜方法闪亮登场:  第三种:用短除法求取如8和1012和15他们从"你知道吗"和老课本中发现了.  第四种:学生们公认最便捷的方法,即用较大的数依次去乘234等,直到积也是较小的倍数时,这个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五种:最后出炉并占尽风头的一种,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它们最大公因数有很大的关系: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40,最大公因数是2,它们的.关系是8乘10除以2等于40,所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这两个数的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为了便于口算,也可以先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先去除其中一个数,再用商乘另一个数即可,如8和10,先用8除以2等于4,再乘10即是40.嘿嘿,真是妙吧.这学生呀,还真不能小瞧他们.只要老师肯放开自己教学的框框架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求知氛围,敏于捕捉学生每个创新的思维火花,善于相机点拨与引导,这样的数学课堂肯定富有实效.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案一等奖这篇文章共43147字。相关文章《习惯养成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1、习惯养成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复体验,就有什么样的习惯养成;养成了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性;形成了什《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一等奖》: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一等奖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
首页
四年级简便运算');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538', container: s, size: '870,95',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0]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2', container: s, size: '890,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1]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5', container: s, size: '886,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2] = 1;
})();
剩余
7
页未读,
请下载后查阅
模板内所有元素均可修改,下载资源和展示一致,若部分包含公式及动画文件展示乱码,仍可放心使用,下载后无此问题[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isharekefu@iask.cn。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已收藏至个人中心
点击个人中心可查看
评价有礼1/9最多预览50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9÷3.5简便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