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教育搞出来这么多抑郁症很可怕吗孩子,为啥老一辈还各种嫌弃年轻人自私,抑郁症很可怕吗就太为别人着想造成的?

本文字数约:5255 字阅读时间约:6 分钟本文章节:01、孩子抑郁了,别讳疾忌医,也别病急乱投医02、决不放弃,转变思路,重踏求医路03、没想到我们父母竟是孩子康复的关键04、康复不是一蹴而就05、治愈后,就要用崭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最近收到两个令我非常高兴的好消息,很想跟大家分享!第一个好消息是,我们在4年前收治过的患者小虹,现在已经准备大学毕业了!在找到我们之前,她曾被权威的精神科专家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甚至被怀疑是精神分裂症早期,还一度扬言“高考结束我就自杀”,病情非常严重。经过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小虹复学成功,还考上了大学。如今,她康复得非常好,心态积极,思想理性而成熟,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准备投身其热爱的教育事业。第二个好消息是,小虹和小虹父亲对于这段患病经历非常感慨,最近,他们两人都写了自述文章,详细叙述了心路历程及一些心得。他们希望分享给大家,帮助更多患者、家属增强康复信心,今天分享的就是小虹父亲的自述文章。小虹是在2018年下旬结束心理干预的,离现在快4年了,但我对她的父亲仍有印象。在一家人前来面诊时,在我对他们进行家庭治疗时,小虹父亲都比较沉默,话不多,往往是小虹母亲在陈述。而且我知道小虹母亲性格比较强势,事业上也有一定成绩,姥姥、姥爷又是知识分子,不时对他们家的事务提出意见。所以我猜,可能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小虹父亲的话语权是比较小的。这位父亲对女儿患病、康复有没有深刻的感受和自我反省?我是不太确定的。现在看到小虹父亲写的文章,我心里就明朗了。这位父亲其实感情细腻,对妻子女儿都很包容,女儿病重时,他也万分痛苦、无助,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女儿的患病经历对他也造成了心理创伤,以至于他有意无意地回避去回忆、记录那段时光。不过,随着小虹的状态越来越好,各方面表现优秀,这位父亲的创伤终于慢慢得到疗愈了,更能放下心来了。而且,其实他仍然一直在关注我们的文章,学习了不少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他在自述文章里运用了不少专业名词,这让我很惊讶。小虹父亲在自述文章里提到,小虹确诊后马上就住院了,而且是被他和妻子用欺骗的方法留在医院里的。当时她就诊的医院是北京的某所精神专科医院,是全国最权威的精神科专科医院之一,所以,小虹父母因缺乏相关知识,又出于对专家的信任,作出“狠心”的决定,也是情有可原。但小虹在医院里非常痛苦,哀求父母带她回家,发现没用后便决定伪装病情好转,而且成功骗倒了医生、护士。她出院时表现得很开心,小虹父亲认为女儿不是伪装的,而是内心也希望自己是康复了。但我认为,小虹的高兴更可能是类似于“飞越疯人院”,庆幸自己终于被“放出来了”。无论如何,看到小虹现在康复得这么好,甚至超过了其父母本来的期待(只希望女儿好好活下去),我真的很欣慰。直到现在,我还跟小虹保持沟通,她在微信上亲切地喊我“叔”,遇到一些重大抉择时,她会留言询问我的意见。我也很乐意为她提供一些建议和积极引导。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我能充当其部分理想父亲的角色,为她继续保驾护航。以下分享小虹父亲的自述文章,希望能对其他患者家属有所启发。明天,如无临时的文章计划,我们将分享小虹自己写的自述文章。——何日辉(下文作者:小虹父亲)如今已经是我女儿从一开始得抑郁症、然后接受治疗、再到痊愈新生的第7个年头。在此期间,我很少会以文字的形式去回忆记录这几年的时光,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总会以“已经不是学习的年纪”为借口来拒绝继续提升自己。但我的女儿会经常以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反省,她说这种方式叫“复盘”,我觉得好像很时髦的样子。为了跟上她飞速奔跑的步伐,我也想向她“学习”一下,用新颖的方式反省在孩子治疗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继而从中提升,找寻和女儿现阶段的新的相处方式。前一阵看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有一句话深深触动到我。李焕英说:“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了。”每一位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刚一出生时,问的第一句话都是“孩子健康吗?”好像当时对孩子就只有这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就好。可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父母对孩子的愿望也不断扩大。我起初也和很多家长一样,对我的女儿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她学习优异、多才多艺、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我甚至觉得,我这辈子实现不了的愿望,能不能培养她让她来实现。但是在女儿得了抑郁症后,我那时就只剩一个愿望,我只希望她能好好活下去。01、孩子抑郁了,别讳疾忌医,也别病急乱投医在孩子初显症状时,我和她妈妈立即察觉到孩子可能是心理生病了。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相关知识经验,就按照常规的就医步骤,带孩子去了首都的大医院,找最权威的精神心理专家就诊。医生通过科学仪器的检测结果,专业且“冷漠”地给女儿下了“抑郁症”的诊断书(后转为“双相情感障碍”),还告诉我们孩子病情严重,建议住院治疗。可女儿认为自己不是“精神病”,不愿意去住院。但我们当时内心十分焦急,认为“权威专家”的诊断是不会错的。想着“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于是,我们狠了狠心采用了“欺骗”她的方式,偷偷把她留在了那里。孩子在发现被骗后,在专科医院的疗养院情绪失控了。她在住院的第一天,就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自己“精神病”发作的样子。医生对她采取了所谓的“保护性约束”,用束缚带把她捆在床上。好像医生也已经对此见怪不怪了,因为几乎每一个来住院的孩子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每次去医院看女儿,她都是泪流满面地求我们带她回去。可她发现无果后,就变成了对我们怨恨,并恶语相向。这个过程孩子痛苦,我们更痛苦。她开始对我们失去信任,开始“伪装”。她隐藏自己的情绪,故意表现得很好,让医生觉得她情绪稳定可以出院了。后来女儿说,那里有很多“小病友”也是这样毫不知情、莫名其妙地就住进来了。我们当时急于想让孩子快速摆脱痛苦,但没想到却给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当时我们认为孩子病了,就应该让医生治疗,我们家长只能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而其它方面是帮不了孩子的。既然医生让孩子出院了,那就说明她痊愈了,就这样,女儿成了医院里最快“康复”出院的病人。现在想想,我女儿出院时的开心并不一定是“伪装”,她的内心也很希望自己是真正痊愈康复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女儿生病的第一年里,病情并不是很严重,她当时还是比较清醒,主动提出来自己可能是心理出现了问题,想要去看病,也愿意和我们交流,说出自己的困扰。她那是在主动向我们求救,但我们却自以为是地为她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但在住院这过程中,没有人真正想过她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人想过她真正需要什么?所以她也从来没有对那里的医生打开心扉,也因此学会了伪装。后来女儿主动再次提起这段经历,她半开玩笑地说,那段经历留给她的“后遗症”确实不少。她现在看见白色药片都下意识一哆嗦,所以年纪轻轻就开始养生。但她也理解,我们当时是因无知而所做出的无奈之举,她希望我们不要因此而愧疚。所以,当孩子出现症状后,我们应该先保持平衡心态,再安抚孩子的情绪,观察孩子的行为,不要因为孩子有时的“情绪失控”就害怕与孩子保持沟通。然后,要与孩子树立治愈的信心,从语言和行为上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会和你站在一起,共同战胜疾病!最后再积极找寻合适的专业帮助。02、决不放弃,转变思路,重踏求医路出院后孩子很快复学了,但没过多久,原有的问题又再次显现。而且出现了很多新的病理性症状,甚至是自杀!而专家告知我们,只有再次住院、调整药量,但我们觉得这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那段时间是我们家的“至暗时刻”。我们每天都害怕她自杀,根本无心工作。后来我们几乎放弃一切,也放弃了治疗,带着她自驾旅行。而女儿那时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我们没有专业知识,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正确,不知道哪句话触碰到她的“引线”,她就爆发了。旅行也经常因为她情绪波动而中途中断。那时真的有放弃治疗的念头,我们心疼孩子,就觉得无法去上学就不上了,大不了一辈子就养着她,护在怀里,让谁也伤不到她。但后来发现,“抑郁症”会让她不断内耗,会自我伤害,不只是单纯地让她远离大环境的刺激就行了。那些病理性的心理创伤扭曲了她的认知,使她厌恶自己,陷入到无限悲痛中无法自拔。图片来源于网络但在这期间,我女儿即使内心痛苦,但她出门在外时还是尽力控制情绪,保持对他人的礼貌和衣着整洁得体。她骨子里的骄傲不允许自己在他人面前情绪失控。这点很像她妈妈。她妈妈虽然有时语言表达强势,但内心是个善良、坚强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不肯轻易放弃。我们想,女儿经历了那么多痛苦,但都只选择了去伤害自己,从未想过去伤害别人,她是多么善良的人,她值得这世间的美好,不能让她一辈子就这样了!所以,我们决定还是要找寻治疗的新途径,我们一定要带她走出来。但是不能再继续原有的治疗方式了,要去寻找真正适合我女儿的医生和治疗方式。偶然间孩子妈妈通过网络看到何医生的信息后,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治愈孩子的机会。但由于上一次失败的治疗经历,导致我们在开启新的治疗行程时很犹豫。在和家人商量后,家人都支持一定要去试一试,“赌一把”。03、没想到我们父母竟是孩子康复的关键对于心理干预的过程,我无法像何医生那样进行专业的表述,也不像女儿可以直观感受。孩子的心理创伤很多,症状也很多,治疗起来比较复杂,困难曲折我也就不一一赘述。何医生的心理干预方式于我们父母而言,我感觉与之前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何医生让我们父母意识到,我们不再是孩子治愈过程中的“旁观者”,而是帮助孩子康复的重要力量。图片来源于网络而催眠治疗师Lucy在每一次给女儿做深度催眠创伤修复结束后,都会向我们简单说明孩子心理创伤的形成原因,让我们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何医生也会给我们做家庭治疗,纠正我们错误的认知,引导我们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教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这其实也是对深度催眠创伤修复的巩固和延伸,我们也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干预进程,对于孩子后续表现也可以理性看待,及时反馈给医生。同时,这种“参与感”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念感,逐渐消除父母面对孩子病况时的“无助感”和“内疚感”。心理干预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合力治愈,最终事半功倍。04、康复不是一蹴而就女儿的这次心理干预过程十分曲折,从面诊到开始心理干预,再到女儿完全康复,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两年,何医生和催眠治疗师Lucy在她身上耗费了很多心思。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始终相信、配合医生,从不放弃。看到女儿症状一点点消失,一点点地好起来,我们内心高兴极了,觉得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在女儿治愈基本康复后,她成功复学,考上大学,并在暑假考下了驾驶证。在康复前,她可是一提到考试就害怕的,外界小小的刺激她都很敏感,无法承受。我为她的恢复之快而感到惊讶!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在她上大一刚刚恢复与他人交往以及学习生活的时候,以及面对大学第一次期末考试时,还处于康复初期的她又出现了一些情绪波动。由于我们在何医生的影响指导下,已经构建了对于孩子教育的新的认知体系,所以孩子在情绪波动时,就及时告知我们。我们也并没有慌张,及时与何医生联系,申请催眠治疗师lucy再次对其进行巩固性的心理干预,处理了一些更深层面、之前未挖掘出来的心理创伤。我们知道心理干预的效果有一定的延时性,所以孩子在刚刚恢复学校生活有些不适应,是完全正常的。我们会和何医生不定时地反馈孩子的新情况,何医生也耐心地一一给我们分析和指导,慢慢孩子就勇敢地迈过了心里那道坎儿。05、治愈后,就要用崭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我们承认,在女儿康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仍然有一段迷茫和不安的时期。虽然我们在何医生的指导下改变提升了很多,但是我们过去确实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心理创伤,面对孩子来之不易的痊愈,我们的确“小心翼翼”。孩子妈妈说:“我的确是有点怕了,我几乎什么都顺着她,怕再惹到孩子。”而且女儿大二就因为疫情开始封校,我们不能经常见面,更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时刻观察她,我们不可能不担心。但后来发现,她已经不需要我们再时刻“盯”着她了。她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什么都求助于我们,我们对她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减少,甚至可以说,她对外界影响都不会像以前那么敏感了。她开始逐渐给自己穿上坚硬的铠甲,敢于独自面对风雨了。不管是疫情在家上网课,还是在校封校,她都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女儿曾经和我们说,其实最难的不是接受心理干预的时候,而是心理干预结束并刚刚“回到人间”的那一段时光。她已经“与世隔绝”了近5年,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去学习、重新去适应。但是她的内心不再焦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调节自己。她在不断内化何医生和催眠治疗师Lucy为她构建的积极认知体系,不断巩固自愈,继而逐步形成她新的理念、价值观。图片来源于网络现在,她还逐渐把何医生带给她的理念和影响,融入到她所学的教育专业中,继而传递给他人正能量。女儿的这些变化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们也的确要转变对她的固有看法,要和她一起进步。我们要去除掉对女儿的内疚之心,用崭新的眼光看待女儿。如今,孩子就要面临毕业即将步入新征程,虽然说她现在有目标,也更加成熟,抗压能力也更强了,但做父母的无论怎么说,永远都还是会担心的。面对这“剧烈争斗”的大人世界,我的姑娘还没有见过社会险恶,没有经历过磨难,我怕她飞得太高摔疼自己,怕她飞得太远遇事只能孤军奋战。但现在我们只会陪伴她、帮助她、支持她,不会再要求她、强迫她、左右她。我们全家及时沟通,在思想上始终拧成一股绳。她自己认为,何医生和Lucy为她进行心理干预的经历,是一段促使她快速成长的宝贵经历。何医生和Lucy构建的认知体系会让她在今后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能坦然面对,冷静处理。何医生至今一直保持着和女儿的联系,引导着她今后的发展道路,女儿非常的高兴。现在她身边有太多的人在关心和帮助她,她一定会越来越好。心理干预的结果并不只是病症消失了,而更多是使女儿对待自身和周围环境有了正确认知的深远影响,这是她一辈子的财富。#健康好文百里挑一#
随着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从注重物质生活到注重精神需求。人本身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心灵就是精神,身体就是物质。心和物本一体,缺一不可。我们这一代,不愁吃,不愁穿。而我们的上一代——我们的父母,大多为60后,70后,80后,90后。人们只想着保命,能活就意味着最起码能吃饱穿暖。所以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经常会对抑郁症孩子说的一句话便是"抑郁?吃饱了撑的没事做吧?我小时候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也没像你这样啊!"而现在,谁还担心挨饿受冻。也就是说,随着社会进步,我们不需要担心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了。那么,我们就要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了。不是说在以前人们没有追求过精神生活,只是说,在以前,精神追求的占比少一点。毕竟在想方设法解决一碗米饭七八个孩子分的问题。我妈是60后。我外婆孕育的孩子,有的没钱医治病死了,有的家里太穷了饿死了。两三个婴孩早早夭折。我的外婆就剩下了四个孩子。也不是没有富人。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家庭,都会面临生存的难题,就像我妈妈小时候的家那样。我的观点是,孩子抑郁症的根本原因,可能还是跟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有关。这可能跟父母的惯性思维有关。父母的惯性思维是父母的父母给的。我的外婆也说过她小的时候眼睁睁看着兄弟姐妹饿死。是不是因为那个时候着重在解决生存问题,精神问题占比很小,所以导致了父母的惯性思维,并且把这个惯性思维带到了抚养孩子里。我家,包括我接触的几个抑郁症网友,都是惊人的类似——父母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没有,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21世纪的世界是心理学的世界"。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就非常有限。"心理学"是一个新领域,新名词。跟我们的父母讲心理学,就像对牛弹琴。他们的认知存在局限。父母们即使接受了心理学是一门新学科新领域,但也许就是不觉得抑郁症是病。在他们的眼里,心理疾病都是情绪问题。在他们的眼里,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就是发疯,就是发狂。在他们眼里,带孩子去精神科就诊就是承认孩子的脑子有问题,孩子就是精神病。一个好好的家庭出了个精神病,在父母的认知里,就是奇耻大辱。不是经常发生那种精神病被家人虐待致死的新闻吗。在父母的眼里,只有精神分裂症是发疯发狂。其他的什么"抑郁症""躁郁症""各类人格障碍""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性别认同障碍",都是心理问题,都是心理脆弱,都是不坚强。父母们的认知局限在只听说过精神分裂症很可怕。而且在以前的那个年代,比如,受了文革时期迫害的人,也的确有被折磨成精神分裂症的。那个时候,哪个村子里出了个疯子,会有一群人围观,然后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知道么,村北头老王家的闺女,疯了,傻了"父母或许从来没听说过"抑郁症""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躁郁症""性别认同障碍",这是什么啊,这不就是自己家小孩矫情做作吗,这不就是不坚强吗,这不就是努努力咬咬牙克服一下就完事了吗。而抑郁症又不像感冒,感冒时头疼脑热什么的显而易见。抑郁症情绪低落悲伤绝望又没有写在脸上。很多患者因为环境被迫伪装,直到全盘崩溃,开始和父母摊牌,父母却不以为意——"我看你每天笑嘻嘻的,你哪里抑郁嘛""我小时候生活条件比你艰苦,我不都过来了""我怀你的时候无比艰难,不还是走过来了""明明就是不坚强,还拿病做借口"有的父母会问"我们注重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啊,我们从小为了培养他的艺术情操,给他报了钢琴,还带他去学绘画和音乐,你这么全盘否定我们,怎么可能嘛,我们怎么可能忽视自己的孩子,你之前发的那个机能不全家庭创伤,那是什么嘛,说得好像我们虐待孩子一样,打一下骂一下就不得了了吗,不打不骂不上天?"我举一个例子吧。我休学在家做过一个轮滑兼职,授课对象是幼儿园小孩。虽然我小时候也被送去学了两三个兴趣班,但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他们——他们很忙。我和一个家长聊过。那个家长说,孩子很忙,几乎抽不出时间,可是孩子很喜欢轮滑,就给孩子报了。她的孩子上的课有钢琴,有绘画,有小主持人,有英语,有跆拳道。四五岁的孩子,从幼儿园下课就要赶着去上兴趣班。虽然那个家长强调是孩子喜欢。但我觉得,喜欢可以有针对性的去选择一两个,一下子全部报上,这么忙碌,孩子很快就会没有兴趣了,因为太累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四五岁的孩子对很多事物又非常好奇,喜欢很多很正常,可以去报班,至少也得给孩子休息的时间吧。快下课的时候,一位家长走过来告诉我,他的孩子一会还有钢琴课,请的钢琴老师已经在家等了,就差孩子没去了,要提前接走。而那个男孩子听了之后,慢吞吞的整理东西,还跟妈妈说"我今天可以不学吗""不行"我从小就被安排各类补习班。五岁的时候被家里人逼着去学儿童画和小主持人。六岁被家里人逼着去上少儿英语。被逼的结果是,我确实找到了学英语的乐趣,但画画和小主持人,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两门兴趣班,我只上了一个学期。在我的哭闹下,家里被迫给我停了。进了小学,家里人给我语数外一起补。每放寒暑假,我都要去上阅读班作文班英语班和数学班。家里人还给我报了两个数学班。一个复习班一个预习班。十岁左右又让我在古筝和素描之间选择。我被迫选择了素描。不过我的确对素描产生了兴趣。就像之前的少儿英语。但是我真的不想过一个全是课的暑假。有一个暑假,我一天都没有懒觉睡,都是早早起来上课。那个暑假,就是我小升初的暑假。我真正得到休息,是因为抑郁症休学的两次。第一次因为我是高考之后选择的延迟报道,自然就没有课业负担了。后来返校两个月不到复发,都知道大学军训半个月,又加上假期,其实就等于我没有念过大一,我依然没有课业负担的休息。是不是很悲惨啊,从来没有一个没有课的假期,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愿望时,我病了。注重孩子均衡发展固然好,但是要有度。这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给孩子精神层面的关心。废话这么多,到底为什么父母不觉得抑郁症是病,还是那句话———他们只觉得孩子在做作。孩子已经走投无路自杀跳楼了,父母反而扔出来一句"死给老子看是吧,跳给我看是吧,来威胁我是吧"孩子已经痛苦的自残了,父母反而扔出来一句"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凭什么折磨我,我做的还不够吗"父母以为带着孩子看医生开了药就没事了,孩子就应该康复了。父母觉得这跟头疼脑热一个道理,吃药迅速见效,没几天就好了。父母觉得孩子故意做这些事情来向他们索取什么。父母觉得孩子故意在跟自己做对。父母把孩子抑郁症一事当做谈资,在饭桌上对每一个亲戚都要讲一遍。父母把孩子抑郁症当做丑陋罪恶,当做神经病,告诉孩子不要外露。父母破口大骂孩子自私,天天丧着一张脸,就像供祖宗一样,孩子一碰就炸毛。就算父母最终接受了"抑郁症是病"的说法,他们也很难去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理解抑郁症的症状。叫一个抑郁症患者"振作起来",就好比对着一个哮喘病人说"周围都是空气,你怎么吸不到呢"个人观点,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看着玩玩,不喜勿喷,谢谢配合★扩展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症很可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