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级医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怎么样 了解二一级医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的医疗设施和服务质量?

激活新动力 打造新高地 加快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市政协专题调研组▲侯勇  一、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基本情况及突出优势  (一)基本情况  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2.931平方公里。形成了以鸭鸭股份、诚鑫织造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以中信重工、金酷科技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以共晶光伏、亚华电子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江中食疗、格力特生物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及医药生物产业。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8.66亿元,增长4.1%。在全省开发区2019年度争先创优综合考评排名第46位,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59位。  (二)突出优势  与兄弟县(市、区)对比,我市最突出的优势有三个:  1、拥有多个平台政策叠加。共青城作为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一直以来得到中央、省市关心关爱,是赣江新区四大组团之一、九江市唯一国家高新区和省直管县,支持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定期调度、高位推动,拥有兄弟县市区无法比拟的政策叠加优势和平台机遇。  2、拥有丰富科教人才资源。按照“科教立市、双创兴城”的发展战略,高标准建成科教城,全市现有高校9所、高校师生5万多人,同时正在推进职教园建设,未来3-5年,共青城将形成“南有科教城,西有职教园”的空间格局、形成“20所高校、20万大学生”的高等院校规模,汇聚一批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群体。  3、拥有雄厚总部经济基础。私募基金小镇入园基金达到4877支,基金规模达到3316.54亿元。新签约引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落户国内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6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亿元,成为全省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总部经济对接实体经济,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高起点编制规划。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新区“又高又新”的指示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启动高新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以规划为引领,推动高新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同时,坚持规划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钉钉子的精神,接续奋斗,一步步提升、一年年见效。  2、转变招商引资思路。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借鉴苏州工业园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委托第三方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学习贵安新区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区设立专业招商队伍,各职能部门抓好项目服务,破解当前组团招商不专业、耗费人力物力、招商质量不高等问题,实现“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职能化服务”。  3、扶持盘活内部存量。以“三清”工作为抓手,坚决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盘活闲置低效用地,通过腾笼换鸟、货币补偿、土地置换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以龙头培育为抓手,紧盯亚华电子、江中食疗、维信诺等优质企业,全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江西百强、行业百强企业,以龙头企业吸附带动产业链延伸,打造产业集群。以传统服装产业优化升级为抓手,强化创意设计,实施技术改造,建设智能化工厂,对接互联网经济,推动服装品牌逐步向中、高端延伸,打造更多的“鸭鸭”品牌。  4、构建创新服务体系。坚持创新和平台双轮驱动,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基金聚集、股改上市等政策体系,支持高科技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入园发展;支持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构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培育一批科技孵化器,引进一批科技服务机构,构筑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逐步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5、激活资本市场。依托私募基金小镇优势,通过引导企业与天使投资、风投基金合作,推进园区金融体系发展,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推进股改和挂牌准备工作,争取早日进入资本市场。由高新区融资平台发起,整合一批优质基金,设立共青城高新产业风投资金池,对获得市场认可、技术领先的高新企业或者最新科研成果,以注资入股或者共同成立新公司等方式,加速企业发展和创新成果转化,助推进入更高级别资本市场。  6、创新体制机制。学习借鉴“政区合一”管理模式,理顺高新区局室与市直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树牢一盘棋思想,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合力。创新高新区开发投入机制,探索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变单一财政投入转为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完善土地利用开发机制,树立“以亩产论英雄”导向,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7、提升园区承载配套。优化高新区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用地比例。更加重视完善园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配套,加快园区物流中心和信息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园区创办中介服务机构,有效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逐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抓好园区商业网点、人才公寓、商住楼盘等生活性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加快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为园区企业员工解决吃穿住行、娱乐购物、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积极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园区运行管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品质,真正实现产城融合。  8、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推进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一区三园”创建为契机,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九江市委、市政府和赣江新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为共青城高新区引进更多重大项目、高新项目,切实放大国家高新区平台效应。补短板 强举措 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共青城市工商业联合会▲张小花  一、建立人才发展机制,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1、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市政府在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一定倾斜,适当增加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招聘名额,通过常态化公开招聘方式,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不足问题。政府应给予编制补贴,让编制外的医护人员进入编制内。这虽增加了财政支出,但是政府公共卫生消费投资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收入的增长,甚至远远覆盖投入。因此,这项举措如实施得当,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制定长远规划。按照“2030健康中国纲要”和省市要求,制定“共青城十年人才规划”,通过政府双招双引优惠政策,积极与北京上海等医疗发达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将我市人才技术团队建设带入国内品牌机构体系内;吸引国内外一流医疗资源和顶级人才落户我市,挖掘国内高端医疗资源平台,通过与北京、上海等品牌机构及高端医学资源共建,加快提升我市人民医院人才与技术、服务与保障建设水平上档次、上规模,缓解“两资(高端医疗资源、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强化与高端品牌机构合作,落实“共青城人才计划”,促进二级医院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医疗水平向三级医院建设发展,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加快推进三级医院建设。同时,加大两家二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医共体建设,带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水平的提升。  3、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政府在政治、经济待遇上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级技术人才。如快速返聘三级医院已退休医疗卫生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共青籍的名医,在待遇上给予最大吸引,形成一个名医带动一个地方特色医疗快速发展的效应。如对系统内原有医疗卫生人员待遇不打折扣。通过奖励机制提高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留在共青,带动共青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1、在用地方面,政府应结合未来5-10年后的城市人口发展规模进行长远考虑和规划,在医疗和康养项目建设用地上,给予充分保障,确保医疗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  2、在财力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在医疗机构的项目建设、医疗设备采购上,政府应给予充分的财力保障,确保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改善。如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中小医院配备和大医院一样医疗设备。  三、聚焦基础学科建设,打造特色亮点学科  1、加强基础学科建设能力。以常见病、多发病学科能力培养为抓手,固本强根,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力提升。  2、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目前我市城区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的医疗服务出现了明显断层,城区居民无法享受到基层的公共医疗服务资源,不利于整体医疗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快我市市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3、打造特色学科建设。两家二级综合医院、6家卫生院可以通过发挥医院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学科建设,特别是市人民医院重点打造一两个特色学科,配齐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通过聘请其他地方已退休的名医尤其共青籍医疗卫生高级技术人才,加以市场化运作助推特色学科的成长,以点带面,以特色促进医疗机构整体实力的提升。  4、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市中医药事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却越发强烈。首先,应加快推进中医院的建设,力争建设一所具有昌九区域高水平有影响力的中医院,使之成为共青城医疗卫生事业后来而居上的一张名片。我们要抓住这次新冠肺炎后中医崛起的大势,拿出像深圳一样发展中医的决心和勇气,把中医药事业在共青城坚实地传承下去。同时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挥两家二级医院中医科和各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的功能,同样采取公开招聘,如聘请其他地方已退休的名医尤其共青籍医疗卫生高级技术人才或者选派业务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提升业务人员业务能力,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发展水平。  四、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龙头地位,促进全市医疗机构整体实力提升  以人民医院为抓手,通过强化与北京等国内一流品牌机构和优质资源合作,提升市人民医院的公共防控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市人民医院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公立医院,肩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医疗服务保障与防控使命,因此,人民医院应站在全市发展高度,制定“十年规划”,通过创新思路,引入高端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市医院服务保障与防控能力和知名度,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打造专业管理团队。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对医院的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分析并找出短板与不足,通过专业管理促进医院各方面发展。  2、成立客户服务部。对住院患者进行全程跟踪随访服务,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联系,提升群众对医院的认可与满意度。  3、加大合作力度。通过引进高端医学团队以及与三甲医院品牌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优化医院管理运营体系,重塑群众对医院信任感,增加本地病患就诊率。  4、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以短期引入,长期传帮带及梯次培养方式,打造本土技术队伍,夯实我市医疗服务水平,留住本地病源,减少医保流出。  六、抓好村卫生室建设,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  目前,我市部分村卫生室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村级基层医疗服务功能,因此,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功能,将闲置的村卫生室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来扩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和提升乡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七、建立健全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年初的新冠肺炎抗击战深刻地告诉我们,防患病毒,应是百年大计。我们要以此次抗击新冠肺炎所取得的经验为契机,率先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控体系、ICU重症隔离资源管理体系,这个主要依靠政府来进行统筹规划和投资。同时不遗余力地培养各类卫生防疫人才、择机引进一些公共卫生学院,完善我们已经扬优成势的职业教育体系。  八、加大对外宣传,树立公立医院正面形象  通过新闻媒体和医疗卫生系统各级对外宣传平台、大中小型活动、义诊、知识讲座等各种形式对公立医院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医院的外部形象,提高广大群众对医院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九、抓住政策机遇,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在深化医改关键时期,卫健部门应牢牢把握政策方向,各医疗机构应抓紧抓牢各级政策信息,充分结合自身实际,谋划自身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做大靠强,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推动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 把大学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民进共青城支部▲熊胜君  一、高校资源现状  1、学科现状分析。我市高校学科主要为理工科,其中,理工类约占65%,文科类约占25%,艺术类约占10%。  2、学科设置情况。共青现有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共青科技职业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校。各校设有5门以上学科,含有:工商管理、经济贸易、护理学、汉语言文学、艺术与设计、信息管理、航空学、计算机、理工、教师教育、外国语言文学、传媒、智能产品开发、大数据应用与技术等。  其中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从2003年设系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和江西省大学生英语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连续15年获得江西省D类比赛(D类比赛主要指省级或行业主办的比赛)的团体第一名。先后有58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奖项。该院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的服装获得行业最高的国际“红点奖”(红点奖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该专业与共青相关服装企业深度合作,企业通过运用学生的智力开发服装款式,提升了学生实践平台质量。  二、校地融合存在的问题  1、融合力度还不够。近两年以来,我市出台了《共青城市人才引进和培育的若干措施》(共字〔2018〕56号)等文件,支持大学生本地就业。如文件第6条,组织本地大学生到机关事业单位、研发机构、村(社区)见习实习,每月给予生活补贴1000元;第7条,每年选拔一批本地应届高校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和村(社区)志愿服务,给予每人每月2400元生活补贴等。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教育体育局、市总工会、市融媒体中心及我市部分企业同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及其下设学院、部门分别签订了产学研融合、校地、校企、校台等7项合作协议。但各高校与地方交流尚处于磨合期,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常态化的“深度”融合。  2、知识红利发挥还不够。高校学生更多关注学术研究,动手能力相对欠缺,再加上高校与地方交流平台相对缺乏,“高校能做什么”与“地方需要做什么”存在脱节,导致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知识红利”,无法在市场中“实现价值”。高校师生的辛勤付出,得不到等值经济回报。致使大学生缺少走出校园,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的热情和动力。  3、大学生对共青城了解还不深。调研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共青城了解不深,假期的生活、消费、实习等也都选择了南昌等地,缺乏对共青城的归属感。相关部门也没有积极主动去挖掘高校资源,建立高校与地方交流了解的平台和机制,导致共青城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大多又流失到外地。如浙江中商智和产业技术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因看好南航“未来空姐”而建立杭州抖商服饰有限公司网红孵化基地,不远千里,想方设法到南航招聘假期兼职。  三、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市高新区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激发,高新区十分给力的平台,赣江新区的强劲东风,为共青城大学生带来“深圳机遇”,推动校地融合正当其时。对加快校地融合,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要高位推动。在推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政府要成为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一是成立机构。成立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的“推进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对接相关事宜。同时制订深度融合工作方案,方案包括建立共享平台、定期举行例会、设立活动小组等。二是加大奖励。对在共青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机构及人员进行重奖。让“知识红利”在市场中得到更大限度“价值实现”。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在全市大力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授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荣誉市民”称号。让激励早落地,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产业化研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部门要积极行动。一是搭建服务平台。依托共青城创新创业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连接政府、高校、企业的服务平台,推行“互联网+产学研用”新模式,畅通企业、人才沟通交流渠道。开展企业技术难题解决、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专利技术转让、校(院所)企战略合作等服务,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共青转化应用、更多高端人才在共青汇聚。二是提供见习机会。利用地缘优势,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挂职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机关、到社区、到乡村、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如师大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可与教体局对接,双方制订大学生到各中小学校见习实习计划。财大经管学院可与财政局对接,定期派学生跟班学习。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实习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财务管理队伍,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向专业化迈进。三是丰富文化体验。相关部门要与高校沟通对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共青精神”以及共青城市情、人文等教学内容,在课外实践中,积极安排大学生到共青城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调研活动,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共青城、融入共青城。  3、校企要主动对接。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一是企业下订单,量产订行当。针对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与校方沟通,提出“专业订单”“人才订单”。如服装企业可与南大共青学院艺术与设计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对接,在服装设计师指导下,把学生设计的作品变成商品。每年举行一次服装设计大赛,对优秀学生给予重奖,重点培养,力争使其成为共青服装业后备人才。高新区企业可与南航科技学院信息电子学部对接,由企业命题,学生答题,攻克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种种难关等。二是同行找同行,专业对专业。前一个专业指的是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后一个专业则是生产过程中的专门行业。通过专业对接专业,实现知识与财富效益最大化。三是活动加互动,工学大联盟。企业与高校结对,定期开展产品展示、学术大赛、公益事业等活动,教学相长、增进友情。在友好往来中增加企业活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从而实现“学习加生产,亦校亦工厂。工学大联盟,前景一片红”的目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共建幸福美好生活文教、科技、特邀界别(第三委员活动小组)▲左森滚  1、广泛宣传,营造人人有责的氛围。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抓好重点宣传;充分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火车站等场所固定电子屏幕,抓好常态化宣传;充分利用公交车、出租车、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平台扩大宣传,把宣传向基层延伸,提升全市人民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支持创卫工作。在中小学领域,建议市教体局牵头面向全市中小学通过“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带动家庭、影响社会,让更多家庭了解创卫、参与创卫,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大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生活习惯。  2、对标对表,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整改。专项整治是集中治理创卫突出问题的重要方法,其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指标体系,围绕上级明察暗访反馈的问题清单,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意见,围绕创卫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逐项厘清,逐项破解。例如,当前我市道路上车窗抛物、夜间行车常开远光灯等现象还比较常见,建议交警、城管等部门要创新方法、协同克难,强化执法监督的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共同治理“车窗抛物、远光灯”现象。此外,还建议不定期针对集贸市场的脏、乱、差等问题,乱丢垃圾、乱吐痰、乱张贴小广告等“顽疾”,及学校周边占道经营、流动食品摊点占道经营等现象,开展不同主题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整改、持续督促、持续提升。同时要抓好示范小区建设,不断完善小区功能,以共产党员示范市为抓手,让小区党员、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小区管理和创卫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小处着手,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老旧小区环境改造,合理布局绿化区、停车位、垃圾桶。拆除乱搭乱建、清理乱堆乱放,提升城市形象。依托物业公司,实行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老旧小区管理社会化。加快我市便民设施建设,在主商业区、公交站点、公园、早市等人流密集地规划建设一批便民公厕;在居民休闲区设置阅览亭或城市书吧、健身器具、休闲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尝试在部分商业密集区和居住集中地增加停车场,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规划建设特色小吃城、烧烤城等特色街区,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各小区指定大件垃圾堆放点位,在充分考虑实际需求、点位面积、周边群众意愿等情况下,按照统一标识、统一的样式颜色,设置大件垃圾堆放点位围挡,由金牌公司有偿服务集中处理收集点的垃圾。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扶持小餐饮店、小食品店、小浴室、小美容美发店、小旅店等的发展,鼓励商家改善经营环境,提高其经营能力。  4、统筹城乡,共建美好家园。统筹城乡发展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内在要求,我们在加强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和重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当前,我市正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较为突出,这不仅影响环境,更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坚持“城乡联动、乡村共创、以城促乡、整体推进”的创建思路,把集镇建设、村庄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作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抓好城乡创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卫生面貌。(图片由况建/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级医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