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无‎忧稳‎定猫猫应激喂完会猫咪嗜睡正常吗吗?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强迫症。比如,有的人锁门后总是感觉门没锁好,想要回去检查一下门锁;有的人总喜欢把鞋子都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如果不直的话,还会反复调整;有的人一定要追求对称,左边摆一个东西,右边就要摆一个东西,不然就感觉很不舒服……他们因此也会陷入到自我怀疑中,会问“我是不是有强迫症”,但其实没有特别极端的表现,我们只能说,他们可能只是有强迫行为和想法的倾向,但并没有患有强迫症。那么,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强迫症呢?01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强迫症?1. 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强迫症测评量表进行自测,量表如下: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一、问题1-5是关于强迫思维。请回答下面的问题,把适合的数字写下来。主诉的强迫思维是什么:1、您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强迫思维上?每天强迫思维出现的频率有多高?0=完全无强迫思维(回答此项,则第2、3、4、5题也会选0;所以请直接作答第六题)1=轻微 每天出现一次或每次少于3分钟2=中度 每天出现2-3次或每次持续3-10分钟3=重度 每天出现4次以上但并非持续出现或每次持续10-30分钟4=极重 一天不间断地存在强迫症状或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2、您的强迫思维对社交、学业成就或工作能力有多大妨碍?(假如目前没有工作,则强迫思维对每天日常活动的妨碍有多大?回答此题时,请想是否有任何事情因为强迫思维而不去做或较少做)0=不受妨碍1=轻微。稍微妨碍社交或工作活动,但整体表现并无大碍。2=中度。确实妨碍社交或工作活动,但仍可应付。3=重度。导致社交或工作表现的障碍。4=极度。无能力应付社交或工作3、您的强迫思维给您带来多大的苦恼或困扰?0=没有1=轻微。不会太烦人。2=中度。觉得很烦,但尚可应付。3=重度。非常烦人。4=极重。几乎一直持续且令人丧志地苦恼。4、您有多少努力对抗强迫思维?你是否尝试转移注意力或不去想它呢?(重点不在于是否成功转移,而在于你有多努力对抗或尝试频率有多高)0=一直不断地努力与之对抗(或症状很轻微,不需要积极地对抗)1=大部分时间都试图与之对抗(超过一半的时间我都试图与之对抗)2=用些许努力去对抗。3=屈服于所有的强迫思维,未试图控制,但仍有些不甘心。4=完全愿意屈服于强迫思维。5、您控制强迫思维的能力有多少?您停止或转移强迫思维的效果如何?(不包括通过强迫行为来停止强迫思维)0=完全控制。我可以完全控制。1=大多能控制。只要花些力气与注意力,即能停止或转移强迫思维。2=中等程度控制。“有时”能停止或转移强迫思维。3=控制力弱。很少能成功地停止或消除强迫思维,只能转移。4=无法控制。完全不能自主,连转移一下强迫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二、问题6-10是关于强迫行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把适合的数字写下来。主诉的强迫行为是什么: 6、您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强迫行为上?每天做出强迫行为的频率有多高?0=完全无强迫行为(回答此项,则第7、8、9、10题也会选0)1=轻微 每天出现一次或每次少于3分钟2=中度 每天出现2-3次或每次持续3-10分钟3=重度 每天出现4次以上但并非持续出现或每次持续10-30分钟4=极重 一天不间断地存在强迫症状或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7、您的强迫行为对社交、学业成就或工作能力有多大妨碍?(假如目前没有工作,则强迫行为对每天日常活动的妨碍有多大?)0=不受妨碍1=轻微。稍微妨碍社交或工作活动,但整体表现并无大碍。2=中度。确实妨碍社交或工作活动,但仍可应付。3=重度。导致社交或工作表现的障碍。4=极度。无能力应付社交或工作8、假如被制止从事强迫行为时,您有什么感觉?您会多焦虑?0=没有焦虑1=轻微。假如强迫行为被阻止,只是稍微焦虑。2=中度。假如强迫行为被阻止,会有中等程度的焦虑,但是仍可以应付。3=严重。假如强迫行为被阻止,会明显且困扰地增加焦虑。4=极度。假如有任何需要改变强迫行为的处置时,会导致极度地焦虑。9、您有多努力去对抗强迫行为?或尝试停止强迫行为的频率?(仅评估你有多努力对抗强迫行为或尝试频率有多高,而不在于评估您停止强迫行为的效果有多好)0=一直不断地努力与之对抗(或症状很轻微,不需要积极地对抗)1=大部分时间都试图与之对抗(超过一半的时间我都试图与之对抗)2=用些许努力去对抗。3=屈服于所有的强迫行为,未试图控制,但仍有些不甘心。4=完全愿意屈服于强迫行为。10、您控制强迫行为的能力如何?您停止强迫(仪式)行为的效果如何?(假如你很少去对抗,那就回想那些少数对抗的情境,以便回答此题。)0=完全控制。我可以完全控制。1=大多能控制。只要花些力气与注意力,即能停止强迫行为。2=中等程度控制。“有时”控制强迫行为,有些困难。3=控制力弱。只能忍耐耽搁一下时间,但最终还是必须完成强迫行为。4=完全无法控制。连耽搁一下的能力都没有。得分明细:强迫思维分数:___
强迫行为分数:___评分情况:0-14分:没有或轻度强迫症15-23分:轻度到中度强迫症23-29分:中度到重度强迫症30-40分:重度到破坏性强迫症2.我们也可以根据接下来有关强迫症的相关描述,进行自我判定。强迫症,以强迫性思维或强迫性行为为典型特征,会让人沮丧且浪费时间,影响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其中,强迫性思维,是指持续的冲突、念头、意向或想法,它侵入人的正常思维,导致过多的焦虑和担忧。例如,一个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出错,脑中重复问自己“我是不是出错了?”,即使自己做对了,仍然会在脑中重复问自己。一般有了强迫性思维,就容易出现强迫性行为。强迫性行为,是指一种心理活动或重复性的行为动作,它本来是为了减少或阻止因强迫性思维而引发的担心和焦虑,但它其实变成了一种极端行为,或者与自己想要抵消或预防的事情毫无实际关联。它们通常有避免或阻止某种令人恐惧或绝望的事件发生的企图,比如,死亡疾病以及一些幻想的霉运等。这些行为包括反复洗手、反复检查、数数等。其实强迫症患者自己是非常痛苦的,他们想要控制这些想法,但又发现这些想法不受自己的控制;他们本来进行强迫行为,就是想要缓解自己的情绪,但又发现这些行为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或愉悦感。但他们又必须做这些自己都难以解释的行为,才感觉自己的情绪会稍微好过一点。他们很想要摆脱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无力感也会常常困扰他们。当出现强迫性思维或强迫性行为,每天有超过1个小时,并且给自己带来严重的痛苦,甚至损害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时,就可以基本被评估为强迫症。强迫症的基本类型包括:①检查者:这类患者通常会过度地、不理智地担心自己“并不完美”的行为,幻想自己可能导致周围人发生灾难和危险。例如,他们可能会不得不一遍遍地检查门锁等,以保证避免可能发生的灾难。②清洗者:这类患者会对细菌、灰尘、病毒或外界物质可能引发的感染,而产生强迫性思维。他们恐惧自己无法阻止传染媒介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也就会不停地洗手、淋浴或花几个小时清理屋子。③秩序和重复者:这类患者认为他们必须以一种特殊的、绝对的、完美的方式来安排某件事,或者他们需要一遍遍地重复做某个特定的动作。例如,他们的物品要非常完美的平衡或对称,做事一定要做双数遍等。④纯强迫思维者:这类患者通常会有一些不必要的、突如其来的可怕想法或意象,认为自己会给他人带来危害或伤害。这些想法大多很暴力,或跟性有关,例如他们会感觉自己手里拿着一支笔都会伤害他人,因此,他们会不停地询问别人。⑤收藏者:这类患者会收藏一些非常不重要的东西,并且发现自己很难扔掉别人都认为是垃圾的东西。他们经常担心自己未来可能会需要这些东西,丢掉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困扰,比保存它们带来的麻烦大多了。⑥多虑性失调:这些患者对宗教、道德、伦理问题都有强迫性思维,他们对自己有一套行为规范,比其他有共同信仰的人要严格许多。他们会不停地从周围人寻求肯定,来证明他们“道德上的清白”。很多强迫症患者自己都会觉得这些想法和行为是可笑的,但又没有办法摆脱它们,他们很有动力持续做心理咨询,但又常常不知道该拿自己的强迫想法和行为怎么办,他们也常常会带着深深的“负罪感”——我有强迫症,这一切都是我的错。然而,事实上,强迫症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错,它只是你的大脑出现了问题。02 强迫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关于强迫症最常见的理论就是:它与人脑中重要的化学信使——血清素的非正常活动相关。血清素是一种可以在大脑结构中交流的神经传导素,并且帮助控制生命体征,如情绪、攻击性、冲动控制、睡眠、食欲、体温和疼痛感。当血清素不足,不安就会从心中钻出来。血清素活性低下,人也会陷入一种易怒、易抓狂的状态,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有时还会出现暴力行为。极端严重的话,强烈的不安感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惊恐症等。由此,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也跟正常人是不同的。正常情况下,我们大脑的视神经床和尾状核会帮我们过滤一部分不必要的信息,比如不必要的不安、冲动等,而额眶部皮质则会正常预警,告诉我们哪里出错了,放松状态下,它其实也会正常休息;扣带回帮助我们把注意力从一个思想或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思想和行为,能够正常分散注意力。但强迫症患者的这些部分都处于功能失调的状态。他们的大脑的视神经床和尾状核,变成了一个不合格的看门人,放进了不需要的信息,让大脑对身体每个变化都高度紧张;而额眶部皮质则是一个超时工作的工人,总是在预警,告诉大脑“有事发生!快采取行动!”;扣带回则无法让注意力分散,而是过度活跃,让患者长时间重复某一个思想或行为,以此释放堆积在脑中的焦虑。所以,在那个当下,强迫思维和行为就发生了,当时,其实只是因为患者的大脑失调了。为何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会发生变化?大量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大脑的变化跟遗传、环境和疾病都有关系。第一,可能跟遗传因素相关。有些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倾向。有亲属患有强迫症,个体的患病风险会更高。第二,跟环境因素有关。长期处于紧张的情绪压力,童年时期情感被忽视、虐待、家庭压力、疾病、死亡、离异等,都有可能激发强迫症状的出现。结合第一条,如果家里有强迫症患者,比如父母是强迫症患者,就可能让整个家庭都处于一种长期紧张、压抑和重复的环境中,所养育的孩子就更可能也有强迫症。第三,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强迫症。血清素失调被认为与抑郁、饮食障碍及精神分裂等疾病相关。一些自我免疫系统的疾病,如儿童链球菌感染、狼疮等疾病也可能产生强迫症。所以,强迫症患者无需为这种疾病而自责,它并不是你的错。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好好治疗。03 如何治疗?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强迫症是问题,而人不是问题。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非常了解和理解强迫症患者及家属的担心与焦虑,请不要太过担心,相信经过积极治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合适的方法关爱和支持自己或自己的家人。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强迫症治疗,都推荐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结合比较好。目前来说,公认的治疗强迫症比较有效的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森田疗法等。我们可以把常用的“暴露及反应干预”、“认知重组”和“正念疗法”结合起来,在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对自己进行自主自助干预。如果你通过自测发现自己有强迫症倾向,或者你有亲朋好友可能患有强迫症,你也想对强迫症的自助疗愈有一些了解,你可以把接下来的内容,作为自己或朋友家人们的治疗“工具”。1.强迫症的认知行为自助策略这个自助策略建立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及数千个强迫症患者的案例证明,它是减轻强迫症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干预手段。这个自助策略的名称叫做“暴露及反应干预”,为什么暴露及反应干预会有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原理,只有了解了为什么,我们才更容易接受它。暴露及反应干预,依赖两个重要并且相关的学习过程:习惯化和消除法。习惯化,是指通过重复地长期接触新刺激物,从而使我们的神经系统自然对其麻木的一个过程。比如,我们在冬天,最开始触摸到冰水,会觉得很冷,但如果触摸久了,也就感觉不那么冷了。暴露及反应干预手段,就是通过频繁和长期与我们害怕的情景直接面对,利用习惯化来让我们对恐惧“麻木”,从而达到一个可控制的程度。比如,很多人害怕公开发言,心理咨询师就会在咨询中,让来访者尝试想象自己公开发言的场景,再次体验到当时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紧张”等给自己带来的不舒服的身体表现,让来访者逐渐习惯这样的身体表现,逐渐变得“麻木”,从而感到对以上的不舒服的身体感觉,达到一个可控制的程度。消除法,则是指我们想办法让原来的行为或体验,无法带给自己之前寻求或渴望的强化,这些行为就会逐渐消失。暴露及反应干预手段,就会用反应干预切断仪式化的行为,通过削弱手段减弱强迫思维和担忧,通过切断那些可能加剧担忧、并使其不断进行的行为,强迫性的担忧就会逐渐消失。例如,你以前可能用洗手来让自己感觉到清洁,我们就尝试让你意识到洗手多次其实没有预想的效果,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减少洗手的行为,从而回归正常。那暴露及反应干预,具体是什么手段?暴露,是指与那些可能引发焦虑的真实生活情境、物体、思想、意象或假想,进行面对面的对抗。暴露又分为,“有机暴露”和“假想暴露”。“有机暴露”就是有生命的现实暴露,“假想暴露”则是通过想象进行暴露。暴露必须包括以下三个重要的因素:第一,必须有意且生动地再现可能引发的恐惧、沮丧、怀疑和逃避情绪的场景。第二,暴露时间必须延长至,焦虑情感通过习惯化过程得以放松。这个时间是在焦虑达到可以忍受的程度之前,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第三,暴露要改变你在特定情境下,对危害和伤害的评估方式。也就是说,你必须生动再现或想象让自己感到恐惧、沮丧、怀疑和焦虑等的场景,而且产生了这些情绪,你忍受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能适应了。但其实场景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候,你的大脑就得到了重新破译或评估强迫症信息的机会。反应干预,则是指经由他人指导或自探的,那些阻止可能减轻焦虑不适感觉的强迫性仪式行为,也就是阻止你自己做出日常的那些仪式化行为。当阻止仪式化行为,你便有意地使焦虑存在,新的调整和适应便会发生。简而言之,也就是我们用新行为或新认知去代替以往的旧行为和旧认知,从而改变症状。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在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效。例如,我们让反复洗手的强迫症患者在触摸了“被污染”(绝大多数人认为都是不危险的)的东西之后,一整天或是更长时间不去洗手。这就是反应干预。它就会打破你的过往反复洗手的仪式化行为,你的大脑也能得到重新破译,或评估强迫症信息的机会。如何开展暴露及反应干预?我们需要首先做好这些准备:请挤出3-6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将这个自主自助项目作为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重心;每天至少抽出2-3个小时,来进行暴露及反应干预治疗;告诉你最直接接触的家庭成员,你在做什么事,如果可能让他们支持你;在你周围找一个乐意在你进行自主自助项目时给予帮助的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家人或者心理咨询师;在进行自主自助项目时,不需要推迟进行药物治疗。做好准备之后,我们就需要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包括对强迫症症状和逃避类情境进行评估,最后形成症状清单。它可以通过一些表格来完成(参考后文中的表格)。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强迫症状一般会引发患者,逃避许多可能导致强迫思维和伴随焦虑的情境、人群和场所。比如,受污染的地方或需要锁门的地方。这方面也需要进行评估。1、强迫症症状过去=过去影响你的症状现在=现在困扰你的症状影响评定:(1-3级评定)1级:症状微弱,只是小小的困扰或问题。2级:症状温和,给日常生活带来焦虑和困扰。3级:症状严重,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焦虑及较大困扰。2、逃避类情境程度评定:0-完全不逃避场合25-偶尔会逃避场合50-我半数时间会逃避这个场合75-我大多数时间都会逃避场合100-我会不惜代价完全逃避场合3、症状清单最后,当你评估出了你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也清晰了自己的逃避类情境,就需要对自己的症状,根据严重程度排序,从最影响自己生活的症状开始自助。我们先对一个最影响自己的症状进行自助,其它症状随之也会逐渐改善。因为当你打破了影响最大的症状,你也会有信心在其它方面获得突破。在评估完自己的强迫症症状之后,接下来就进入了暴露和反应干预阶段。首先,我们要为暴露及反应干预手段制作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就叫做焦虑/暴露列表。如何制作这个路线图呢?先请你回忆你所经历的最能激发焦虑的情境,这个情境中你的焦虑程度就可以打100分。其次,请再回想一个可能引发中等程度焦虑的情境,既不过多也不过少,这个分数就是50分。第三,再请你回忆一个正常的没有焦虑的、愉悦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你的焦虑程度就是0分。最后,建立自己的焦虑/暴露列表。焦虑/暴露列表一般是从低度或中度焦虑开始,也就是20分左右的情境开始,细化到引发不同程度焦虑的8-10个场景,这些情景刺激物之间必须有5-10分的差异。最后一项是引发你最高程度的焦虑的情境。图表如下:有了路线图之后,你就做好了走进行为疗法核心的准备,我们就可以开始开展暴露及反应干预。接下来,你将会一步一步对抗引发焦虑的情境。第一步,选择一个列表,从引发中度焦虑的项目开始。也就是你打50-60分的项目开始练习暴露,让自己暴露在这些情境中。如果你在练习中并未感到恐惧或焦虑,那么就选择表中的下一个情境或刺激物。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需要每天都持续练习,只有当你面对足够程度的不适感,才能从习惯化的过程中获益最大。第二步,允许自己的不适感出现,忍受住并且不加逃避。一旦遇到刺激性的情境,你就会开始感觉到自己的焦虑程度在增长,此时,需要忍受住这种感觉,不要尝试逃避或阻止这种感觉。短暂的时间之后,你就会注意到自己的焦虑水平又在降低,这就是习惯化开始起作用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请不要和自己的情感断开连接,在暴露过程中保持和恐惧情绪的链接和警惕,也不要用仪式化的方式如祈祷等来进行中和,尝试将行为分开。这是最难的一步,因为很多强迫症患者都因为害怕体验而主动放弃,这时候就非常考验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毅力。只要你坚持面对自己的情感,就能进入到习惯化的阶段。第三步,在暴露过程中练习反应干预。反应干预是指对强迫行为的自发性阻止,也就是克制住自己以往常用的强迫行为。这是自主自助治疗进行治疗获得进步的关键。这个过程就像是当你痒的时候,需要克制住自己不去抓痒,痒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在整个过程中,你可以允许一个亲戚或朋友作为支持,陪着自己,让他阻止自己继续破坏规则。第四步,重复暴露练习,直到焦虑分值下降到0之后,继续针对列表下一项进行治疗。你每天可以建立一个暴露练习表格,在表格中记录自己的练习过程。表格如下:每日暴露任务、暴露练习:仪式化行为干预: 最初焦虑分值: 目标焦虑分值: 每次暴露时长: 暴露频率: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许多时候,强迫症患者都会觉得害怕,这是正常的。当你对恐惧和担忧暂时增加而觉得警惕,这正是你进步的标志。用这样的方法每天坚持练习和记录,恐惧和担忧是会慢慢消失的,你就会对以往逃避的场景逐渐习惯化,开始适应,并逐渐正常。而在强迫症患者练习的时候,作为强迫症患者的家人,需要注意:第一,认识到强迫症患者是无法控制自己经历的强大冲动的,他们并不是自己选择得强迫症。第二,进行自主自助计划接受治疗,必须是强迫症患者自己的独立意志。第三,对他们鼓励、指导帮助和支持,当他们没有满足你的预期时,不要批评和责备,而是谈论感受。第四,无论进步多么微小,或者看上去多么不重要,都一定要对他们进行鼓励。第五,要预见到病情复发或倒退,提前做好情绪上的准备。第六,预测强迫症症状没有意义,他们就是反复无常的。第七,努力保证一个平静稳定协调的家庭环境,积极支持他们的自主自助项目。目睹强迫症患者经受不适,对一个人来说很困难,但这是暴露治疗的必经阶段。减少自己对强迫行为的介入,但请鼓励和赞扬他们的勇气和进步。事实上,当强迫症患者能够面对自己最恐惧和焦虑的情境并展开练习的时候,正是他们超越自我的时刻。作为家人,掌握了相关策略和技巧,也可以成为患者强有力的后盾。2.强迫症的辅助治疗自助策略在强迫症的治疗过程中,光用行为自助策略其实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采用一些辅助治疗自助策略。“假想暴露”“假想暴露”,就是为患者提供习惯自己脑中引发恐惧想法的机会。为什么我们需要假想暴露?这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中,重新创造某些情境是不可能或不切实际的。例如,有些强迫症患者怕坐飞机,一坐飞机就会感觉它要出事,而且控制不住想它。我们总不能为了治疗而让来访者天天坐飞机吧?这个时候,“假想暴露”就很有用。假想暴露将使你思考那些引发不适或恐惧的念头,并在脑海中没有过多不适地、短暂地保留一下。在它有不好念头的时候,帮助减少你的焦虑,并且学着接受这些想法本来的样子——它们只是想法而已,引发焦虑的想法就可能及时降低强度。假想暴露具体的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写下让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情境,越详细越好。请采用第一人称写一段3-5分钟的自述,也就是以“我”的视角,描述当下如果你不进行检查或其他强迫性仪式化行为可能产生的恐惧,包括所有相关的引发恐惧的刺激物和逃避的情境,一个画面紧接着一个画面,尽可能地生动。“假想暴露”在刚开始,仍然会增加你的焦虑程度,你可以先从中等焦虑(焦虑分值一般在50-60的情境)开始自述。当你开始对这个场景习惯,再针对可能引发更恐惧的意象,进行描述练习。第二步,将这份自述进行录制,并一遍一遍播放。请将你自己的自述录下来,持续循环播放,一天放45分钟,时间持续一周。请让自述的播放引起自己的想象,感觉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它就会引起你相应程度的焦虑。再用“假想暴露”监控表格,监控每次重新播放描述时的焦虑值,直到最终的焦虑值下降到20以下。当这一级的情境无法再引起自己的焦虑,就可以继续演练更高焦虑值的情境,直到自己适应所有的焦虑情境,而没有采用强迫行为。假想暴露监控表格如下: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假想暴露”如果无法奏效,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想象暴露未能产生足够的焦虑,原因可能是因为叙事过于概括,想象力比较匮乏,没有激发起自己的相关情绪;或者缩短了叙事篇幅,减少了焦虑引发的强度等。对于强迫患者而言,对未来的担忧,会比面临事实上即将发生的灾难的忧虑更难应对,所以,可以尝试让想象力成为自己战胜强迫症的有力盟友,抗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再现的强迫焦虑。而家人请注意,不要去回应患者对确定性的寻求。让患者自己经常面对和接受不确定性,就越能减轻强迫症对他们生活的束缚。l 强迫症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在行为疗法的同时,其实最困扰强迫症患者的就是他们的信念。信念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如果长期抱有恐惧的信念,就会引起我们的副交感神经反弹异常强烈,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大多数强迫症患者都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认为某种给定的情境就可能对自己或他人产生危险。通常情况下,这种信念并没有事实的支撑,其实它们就是不合理的。甚至,他们也知道这种担心是不合理的,但是就是无法摆脱,持续很长时间之后,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从而出现躯体化的反应。所以,在进行行为疗法的同时,我们也最好同步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发起挑战,进行认知重组。强迫症患者通常都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第一,高估风险、危害和危险。这种想法一般是,即使这件事只有1‰发生的可能性,都等同于巨大的99.99%可能性。第二,过度控制和完美主义。这种想法一般是,如果事情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绝对是无法容忍的。我必须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否则这是完全不可原谅的。我必须能够完全掌控整件事情或所有情境。很多完美主义的细节狂都有类似的想法,一旦发现一点瑕疵,就会陷入极度的自责和焦虑中。第三,小题大做。这种想法一般是,只要有一个细节做得不好,就会否定整个人。例如,有些父母常会对孩子说,“你连碗都洗不干净,连这个字都不会,以后没前途,就只能去扫大街。”第四,非黑即白,全有或全无的想法。这种想法一般是,如果这件事我没有做到完美,那我肯定做得很糟糕。如果我不是完全的安全,那我肯定处于巨大的、可怕的危险中。因此,很多人一旦发现事情不顺利,接下来就不会再做了,选择了逃避。第五,过度负责。这种想法一般是,可能我导致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我无法阻止它,这就证明我是一个坏人。我必须时刻警惕着,防止自己犯错误,一丁点儿的错误都可能伤害到别人。这样的人一般会有过度的道德感,做事非常警惕。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常常是同时发生的,往往在一个强迫症的患者身上不只一种。它们是这样影响强迫症患者的:A(诱发事件)发生,我们就会产生B(对事件不切实际不正常的评估,由此就会产生错误观念),而这些观念就会引发C(较高程度的焦虑),焦虑又会强化这些错误的观念。焦虑由此超出了控制的范围,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用任何可能的方式减轻焦虑的冲动。此时,如果我们采取一些行为,使焦虑得到了短暂的控制,就会认为这些行为是有用的,也就把它变成了我们仪式化的强迫行为。随后,每次只要焦虑发生,我们就会以这种方式来减轻焦虑,但这种方式常常会给自己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让我们产生心理冲突,这也就是强迫症患者的痛苦所在。所以,如果能够对我们的信念工作,那么也就有可能会改善情绪,从而就能让我们从强迫行为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此时,我们可以使用“认知重组”的技术帮助自己。l “认知重组”技术“认知重组”,就是让自己在暴露干预的同时,学习挑战自动出现的不合理观念,你就能更加掌握想法对行为的影响。它不会使你停止自己的不合理观念,而是鼓励你成为一个对自己思想更好、更冷静、更专注的观察者。使用它的前提包括:它是用来加强暴露及反应干预手段的效果,但不能代替这些行为疗法;当一个阶段的暴露及反应干预,没有达到纠正不合理信念的效果时,我们可以使用认知重组来进行纠正;最后,也不要将认知重组技巧以提供肯定和逃避焦虑的方式来使用。认知重组是这样进行的:第一步,写下不切实际的评估和错误观念。可以通过错误观念评估表来帮助自己明确地知道什么样的情境或事件会引发哪种具体的不切实际的评估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格如下:例如,强迫症患者小李总是在写完内部汇报材料之后反复检查,检查材料至少有50次以上,对自己的工作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总担心自己的汇报材料错了一个字,就会给公司造成上亿的损失。所以,他的引发性事件就是写汇报材料,不切实际的评价是:汇报材料错了一个字,就会给公司造成上亿的损失。背后的错误观念是:高估风险,危害和危险。第二步,进行自我对话,挑战自己不切实际的评估。可以把自己对现实评估的理性客观的想法,也就是“现实评估的回归”写下来。回归,主要是让强迫症患者能够做出实际的评估,明确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强迫症患者对照自己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的观念,进行自我的评估和反驳,从而回归真实。比如,上文中的小李可以运用自我对话,对自己说:这样的风险在哪里?有根据吗?于是,他就发现其实上级领导,也会再检查自己的汇报材料,汇报材料只是销售的内部支持内容,写错一个字并不会对公司产生影响。长期练习之后,强迫症患者就会经常对不合理的观念进行挑战,让自己逐渐变成“公正的观察者”,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也就慢慢回归现实。l 正念疗法除了认知重组,再介绍一个辅助治疗的自助策略——正念疗法。它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研究专家杰佛里·M·施沃基博士所提出的,也是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它基于这样的假设:通过对强迫思想和强迫冲动的存在,用心地有意识地感知,再加上对这些想法的应对方式的改变,减轻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的强度和力度是有可能的。整个过程一共分为四步:第一步:重新定义。积极地将困扰的想法和意向重新定义为“强迫思维和强迫症大脑的产物”。例如,小李不是说“当我想检查时,就会想到如果我有一个文字出现了错误,就会给公司造成上亿的损失”,而是说:“当我想检查时,‘如果我有一个文字出现了错误,就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强迫想法,就会出现在脑海里。”这样,你就同思想有了一段距离,重新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二步:重新归因。除了承认自己有强迫想法和强迫行为的冲动之外,还要将自己从这个想法中得来的痛苦焦虑和不适,只归因到一种东西上——人脑中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的不平衡,导致了大脑回路过热,从而产生了不好的想法,以及进行了过度的预警。这也就承认了,这些冲动不是客观评估而得来的,而是由强迫症的存在而产生的。第三步:重新集中注意力。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一步,你要抑制“为获得安全感和轻松感而采取强迫性行为”的冲动,反而选择另一种行为。它是指一种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摆脱强迫思想引发的焦虑,从而获得轻松”上转移开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任何有建设性的、或者做起来比较愉快的事情。例如看书、听音乐等。最开始你会觉得很痛苦,但当你重新集中注意力在其它事情上时,强迫思想的不适感,最终也会自己安静下来,因此,你就没有采取之前的强迫思想或强迫行为。第四步:重新估值。通过稳定地持续地进行步骤一到三,你会对你的情绪重新进行评估,你将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成为“不带偏见的观察者”,更加独立,对强迫症引发的许多情境,都不会产生太强烈的情绪反应。你就变成了一个不太感兴趣的观察者,而不是被强迫症绊住的参与者。事实上,正念疗法就是通过重新定义问题,将问题与人分开,让我们明白问题可以来、也可以去,做不带偏见的观察者,从而可以客观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无论是假想暴露、认知重组还是正念疗法,都需要配合暴露及反应干预进行,作为它的补充。当它们配合起来进行使用,就会对强迫症的自助疗愈产生很大的帮助。04 特殊类型强迫症的自助策略不同的强迫症患者的自助项目会有一些差别,这里给大家分享三类不同的强迫症患者——纯粹强迫思想、疑病症和收藏型强迫症患者如何自助。这三类患者比较常见,或许你也能从他们的故事中窥见自己的强迫性思维,从而帮助你更了解自己。纯粹强迫思想类型。小林,18岁了,有一次,在高中上课的时候,他正在玩自己的签字笔。突然,脑海中出现了用笔戳同学眼睛的念头,这个念头让他大吃一惊,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他想了一遍又一遍,“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可怕的念头呢?可能我真的想伤害同学,我肯定是一个可怕的人。”从此,每次上课他都非常紧张,也不敢再碰笔了,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拿起笔之后,就可能会去戳同学的眼睛,很不安全。小林就是一名纯粹强迫思想的患者。类似于小林这样,突然间就会有闯入大脑的想法,并且这个想法是大脑内部产生的,而不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这个想法会带来巨大的恐惧、低落、惊恐,甚至还有大多数人都会有的羞耻感,而他们会因此觉得孤单和羞愧,就倾向于将这样的思想保密起来,不让任何人知道,包括那些最亲近的人,我们就把这种强迫症称为纯粹强迫思想。纯粹强迫思想的患者具有这些特点:第一,他们会对一些基本正常的思维过程有不正常的反应。比如,正常人有时也可能会产生伤害他人的想法,但自己能够驱散这些想法继续生活,但强迫症患者的这些想法却像被卡住了,一遍又一遍地在他们脑中重复播放。第二,患者根本不可能将出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和行为付诸实践。研究表明,患有此类强迫症的患者,他们非常有责任感,他们会强迫性地避免去做错事情,他们根本不会将脑海中的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他们也就不会真的行动去伤害自己和他人。第三,强迫行为会使他们更糟糕。为了控制这些想法带来的焦虑和不适,患者经常会实施轻微的不为外人所知的中和方法,例如,在口中重复默念“我真的不想让这件事发生”等,但结果却反而加重了自我困扰。第四,这些困扰的想法几乎没有任何意义。研究也表明,患者思维所描述的困扰性想法,恰恰跟患者本身的个性、欲望和意图相反,例如,小林本意想要与人为善,但他却会出现伤害他人的想法,但其实这些想法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没有付诸实践。但如果探究它们的意义和原因,反而会使情况更加糟糕。它的发生机制其实是这样的:一个令人困扰、感到羞耻和尴尬的想法、意向或冲动出现在大脑时,就会让患者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甚至怀疑自己。当脑海中出现了不好的想法,患者会继续想:这一定意味着我就是个坏人。比如,当小林出现了“一拿起签字笔就会戳瞎同学的眼睛”的想法后,就会产生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我不够好,我很坏。随后焦虑和担忧又会继续增加。紧接着,患者就会采用一些方式进行逃避、压制或中和这些不适。最常用的方式有隐秘的仪式化,比如患者会轻声地阻止自己,也尝试用一个正确的想法或意象平衡自己的思想,但这其实也是在尝试压制这个想法,患者的焦虑感并没有减少。所以,其实他们也非常痛苦。那么,如何摆脱纯粹强迫思想的控制?第一步,先写下来。请尝试写下自己的强迫思想和情境,并对焦虑值进行评分。并写下你可能用来减轻焦虑的中和策略。表格如下:第二步:提醒自己:这是我的强迫思想,并不是我的真实想法。尝试为这些想法付诸实践的可能性进行评分,你就会看到它们到底有没有意义。表格如下:0=完全没有可能4=有很大可能性8=我非常有可能把这种困扰的想法付诸实践第三步:接受这些想法的存在,以此来对抗采取逃避、中和策略的冲动。不加评判地允许这些想法的存在,成为一个客观冷静的观察者,静静地看着它们而非评价。第四步:对抗你的思想,进行暴露练习,习惯这些思想的存在。按照之前介绍的暴露方法持续重复的练习,直到你的大脑有机会习惯化。整个过程总结来说就是:通过重复一个恐惧的想法,它会逐渐失去对你的影响和控制力量。家人们要注意的是,不要帮助患者确认和肯定这方面的想法,因为它只会强化强迫症。l 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种担忧患有重病的强迫症——尽管医疗专家不断地肯定患者的身体健康,但这种偏执想法依然持续存在。他们往往会想:如果我患有尚未诊断出来的致命疾病,或者我未来患有某种可怕的疾病怎么办?如果医生没有能够查出致命疾病的关键迹象怎么办?他们常出现的典型的强迫行为有:重复体检,以查看是否有疾病的迹象;重复询问医生或亲人,以得到没有患疾病的肯定;重复进行医疗咨询或检测,以确认没有疾病。但其实他们自己也感觉非常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他们还是要这样做呢?我们可以从认知行为的视角来了解一下疑病症。疑病症患者的诱发事件可能是良性的或者无害的身体感觉。例如,由于长时间饥饿导致的眩晕、虚弱或心跳加快,久坐或久站造成的胳膊和关节不适,暴饮暴食或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痛等。但疑病症患者常常会把这些无害的身体感觉误以为是身体出了严重的状况,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错误认知。这些认知可能是:身体不适就是疾病的征兆;身体哪怕有一丝毛病,我都会往最坏处想;医生说我健康并不意味着我就很健康,我的医生或许会弄错……这些诱发事件和错误认知,就会诱发担心、恐惧、疑虑和忧虑,而这些情绪又会加剧自己的错误认知。此时,疑病症患者常常就会采取一些仪式化行为缓解或逃避。这些仪式化行为包括:过度频繁的身体检查、重复寻求健康的肯定,甚至购买和携带便携医疗仪器等。这些行为本来是为了减轻恐惧、疑虑和焦虑,但却因为总是想要反复确认,焦虑的感觉就会持续,在无意间反而加强了健康评估和长期健康焦虑。那么,疑病症患者如果不去检查,可以怎么做?依然还是挑战自己的错误观念,针对健康焦虑的想象开展暴露及反应干预。首先,挑战自己的错误观念。疑病症患者要拿出证据,支持或反对一种观点,然后使用自我对话的方式来推翻错误观点。例如,患者可以问问自己:对这种评估的真实性你相信多少?是什么类型的认知错误在起作用?支持错误观念的证据是什么?反对错误观念的证据又是什么?最后,对评估的真实性相信多少?当这样问下来之后,患者就会发现自己对评估真实性的相信程度在下降。同时,患者也可以开展针对健康焦虑的想象暴露及反应干预。患者可以列出引发自己健康焦虑和疑虑的情形的每日清单,包括从中度到极度的焦虑程度。按照之前介绍的方法实施暴露训练,让自己习惯化,也就能够适应焦虑的情境而不采取仪式化行为。需要记住的是,暴露及反应干预的目标不是完全消除对特别容易引起患者恐惧的情形的焦虑,而是改变患者对这些情形的危险性认识,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耐心和坚持。最好每天做一种暴露,持续时间从15分钟到1小时,坚持3周,就能看到自己的成长。收藏型强迫症你是否有过这样的邻居?到他家的时候,发现他家每个房间都堆满了各种物品,还可能有垃圾,甚至都无处下脚?如果你的邻居有这样的行为已经很久了,他可能患有收藏型强迫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囤积癖。此类患者会过度看重他们收藏物品的价值,因而对这些物品产生了过度强烈的情感联系,从而让他们无法丢弃这些东西。尽管这些物品其实是无用的、价值有限的东西。通常他们会想:万一我以后还能用到它呢?我最好还是别把它丢了,因此,这些东西往往在家里堆积越来越多。收藏型强迫症患者往往有这5个特征:第一,犹豫不决。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决定,例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决定起来都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犯错,因此,收藏东西可能就成为逃避做出错误的、日后会后悔的决定的办法。第二,分类障碍。他们很难对事物进行合理分类,对有用的加以有效利用,没用的直接丢掉。第三,对记忆的强迫性依赖。他们很典型地表现出对自己记忆的强迫性依赖。他们害怕自己记忆错误会让自己没办法接触到所有的收藏,所以不愿意将东西放在自己视线以外的地方,比如收纳起来。因此,东西都必须放在视野以内,随处可见,越积越多,最后,家也就变得很凌乱。第四,与物品之间过度的情感联系。他们将收藏的物品视为自己的一部分,给物体附加了太多的情感,并且发现收藏的东西给他们带来很大程度上的情感舒适。第五,对物品所有权的掌控。他们都有一种过分夸张的欲望,要完全能够控制自己所收藏的物品,保护它们远离损害和不负责任的应用。但如果这样的收藏行为已经严重到干扰了平时健康正常的生活水平时,我们就需要进行自助干预和疗愈。如何开展针对收藏型强迫症的自助项目?第一步:先建立一个能实现的小目标。我们可以让患者不要想着试图把自己所有的收藏都清除出去,而是从较小的、较实际的目标开始,这样他们才不会那么犹豫不决——从而生活的空间也会变得稍微有趣,不那么凌乱拥挤。比如,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清理自己的书房。第二步:评估小目标中的收藏。患者可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房间里被弄得有多乱?哪些地方被收藏物堆积起来了?这个问题引起你和家人多大程度的不适?你如何描绘房间凌乱问题的严重程度?你收藏何种类型的物品?对每种不同类型的物品,你的收藏理由是什么?对于收藏的物品,你家里是否有什么放置规律?如何决定什么样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怎样影响到你和家人的关系?第三步:暂停收藏。在进行自助疗愈时,暂停你所有的收藏物品的行为,除了家庭所必需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会使你较快见到成效。第四步:为你的小目标设置一个具体的放置计划。可以利用表格制定自己的放置计划。第五步:决定放置计划从哪里开始行动。从哪里开始放置的决定通常是最难的选择。从一个还未堆集的区域开始,会给你提供很强烈的满足感。从一个小区域里你拥有很多的一种类型的东西开始,这个工作会进行得很快,也会让你很快获得满足感。第六步:在行动前建立一些放置、储存、丢弃物品的简单规则并加以坚持。例如,你可以搬运三个空箱子放在即将开始清理的区域,一个箱子是储存,一个箱子是捐赠,一个箱子是丢弃。先把所有的物品按照你的规则放入三个箱子里,最后,再将储存的物品摆放回书房中,进行合理安排。在整个过程中,你可以先丢弃能引发你较低焦虑的物品,逐渐适应后,再丢弃引发你更高焦虑的物品,这样就能对整个过程习惯化。第七步:调整你的清理节奏。不要让自己精疲力竭,可以调整你的节奏,明确你想要开始工作的小区域,做完以后休息一下,再清理下一个区域。第八步:当一个区域清理完以后,再决定如何合理利用这个区域。当你清理完,脑中有了如何利用这个空间的清晰概念时,再按照自己建立的规则进行放置,并坚持使用它。总之,清理会帮助你最大化利用可用的生活空间。05 孩子得了强迫症,父母怎么办?在我们临床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有些父母会来询问咨询师:我感觉我的孩子得了强迫症,怎么办?其中,其实有些孩子出现强迫症已经很长时间了。比如,有一位来访者,他高中住宿舍里,最怕的就是最后一个离开宿舍。因为,他如果在最后一个离开宿舍,会走两步就返回去看门锁好没有,然后再走两步,再返回看门锁好没,一直重复,有时还会因此而迟到。考试的时候,也会因为反复检查而没有完成所有的考题,所以考试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他自己很想摆脱或改变,但发现自己就是改变不了。其实,他已经患有强迫症,但父母也并不知道。所以,他就这样在强迫思维和行为的相处中,度过了高中和大学。最终,在成年之后,了解了强迫症,才前来咨询。有研究表明,成人强迫症患者中有1/3-1/2的人是在童年时期患病的,但其实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这是因为孩子经常会隐藏他们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会在父母面前试图压抑症状。但强迫症拖得越久,症状就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让走入咨询室中的来访者越来越少,我们也需要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强迫症,也需要清楚如果“孩子得了强迫症,父母该怎么办”,这也是为什么要分享这部分内容的原因。其实,大多数孩子都经历了非常正常的以强迫行为和仪式化行为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在他们2-8岁阶段,他们可能会脱衣穿衣很多遍,以某种特定方式触摸物体或摆放床上用品等。但这其实是他们对控制周围环境和掌控童年恐惧和焦虑需要的回应。这些行为也会促进他们的社会发展,帮助他们远离焦虑,因为周围的一切都是有秩序的。一般的这种行为会随着他们的长大而慢慢消失,所以,父母不用担心。但真正有强迫症的儿童的这些行为则会延续到成年之后,它们常常是会让人痛苦的,有破坏作用的,也会让患者觉得自己不正常,还会带有羞耻感和孤独感。例如,之前所提到的来访者,他从来不敢自己一个人最后离开家,也因为高中的成绩不太理想,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如果有同学发现他这种情况,并就此开他的玩笑,这让他很难受;他也会觉得自己不正常,所以回避社交,因此也导致他的朋友不是很多。所以,我们看到,强迫症让他痛苦,感到羞耻和孤独。那什么样的强迫症状在儿童中比较常见?研究发现,集中于污染概念的强迫思想是最常见的。儿童会担心被灰尘和细菌污染,远离污染物,也会频繁地、长时间地清洗自己;检查的强迫行为也很常见,比如,孩子会用几小时一遍一遍地检查作业,又比如检查门窗等。这里列出了一些儿童强迫症的征兆,供大家参考:1.对灰尘、细菌过度紧张;2.经常以仪式化方式频繁洗手、梳妆,因为过度清洗而使双手红肿、皲裂;3.长时间、频繁地去卫生间;4.避免去操场和比较脏乱的艺术作业,尤其有粘贴等操作的;5.避免接触一些“不干净”的东西;6.过度在意身体垃圾和分泌物;7.坚持以某种特定的顺序排列某种东西;8.不得不数数,或者重复一件事特定的次数,有“安全数字”和“糟糕数字”;9.重复行为,以某种方式进出门,在椅子上坐下或从椅子上站起来,或者触摸某物固定的次数。这种行为可能会被伪装成健忘或厌倦;10.过度检查门锁、电灯、窗户和家庭作业的行为;11.花费过长的时间完成任务,在家庭作业上会发现很多橡皮擦擦过的痕迹;12.用铅笔或钢笔重复描画数字或字母;13.过度担心伤害自己或他人,尤其是父母;14.害怕会做错事或害怕已经做错事;15.过度收藏或收集;16.不去学校,待在家里做作业,一遍一遍地检查作业;17.不参加常规活动,不和之前的朋友接触;18.如果常规程序被打断会出现过度焦虑和愤怒的情绪;19.白日做梦(可能在进行强迫性思考)20.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集中精神和注意力;21.很容易因为微小琐碎的事情变得暴力或伤感;22.重复行为,包括无目的的在大厅来回走;23.无法解释原因从学校缺席;24.上学、约会持续地迟到;25.因为没有客观地完成、想到和说话而出现的过度、重复的寻求肯定的需要;26.在已经有答案的情况下还频繁问问题;27.重新阅读、重新书写、重复地擦除。父母在读这个列表的时候,可以把它记入脑子里。但如果你怀疑孩子有强迫症,还是需要向专门治疗强迫症的医生或咨询师咨询,不能仅仅就凭借这个列表进行诊断。如果医生诊断孩子患有强迫症,还是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治疗,会比较好。在药物治疗中,父母可以和医生一起评估孩子适用于什么样的药物,帮助孩子定期按时服药,观察孩子服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这都能帮助孩子的神经系统逐渐发生改变。那么,父母怎样帮助孩子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行自助干预?迈向康复的第一步就是,父母要意识到,对抗强迫症需要团队协作。在这个团队中,需要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家人、咨询师和医生等,每个人都会发挥相应的作用。儿童患者在开始自助干预之前,最好能接受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精神病学检查,这样,才能清晰他们的现状。其次,要让孩子进行自助干预,父母自己先要了解强迫症和认知行为疗法。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降低整个家庭对强迫症的焦虑。父母要清楚、直接地将强迫症而不是孩子视为问题所在,这一点非常重要。将强迫症定义为一种与大脑运行相关的疾病,会帮助整个家庭释放愧疚感,也更可能让家庭把精力放在治疗强迫症上。在父母自己了解了强迫症和认知行为疗法后,就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向他们解释,这样孩子就更能积极地配合治疗。比如,父母用“电脑小故障”、“吱吱叫的大脑回路”等词汇将强迫症描绘成一个大脑化学问题等。当孩子能够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开展认知行为疗法的自助干预,按照之前分享的认知行为自助策略的步骤进行,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介绍了。需要注意的是,在自助中,父母可以先给强迫症取个名字,例如担忧先生、整洁夫人……,这会帮助孩子将强迫症和自己分开,也能分散他们对强迫症的注意力。父母还要努力把暴露练习做得有趣,具有挑战性。比如,反复洗手有洁癖的孩子怕摸脏东西,父母就可以和他玩抓“灰灰球”的游戏,让孩子习惯于抓脏脏的“灰灰球”,从而让其疗愈。同时,父母还可以给予孩子这些帮助:第一,和孩子一起制定清晰明确的生活规则。强迫症的孩子常常会陷入到无意义的、重复的强迫行为中,他们觉得自己不正常,所以其实压力也很大。如果父母能为孩子构建一个有序而稳定的环境,让他们形成更有意义的、稳定的生活行为,就可以帮助他们降低压力,减少焦虑。因此,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清晰明确的生活规则,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秩序感。比如,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看电视,看电视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睡觉,等等。这些行为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明确意义的,而不是像反复洗手这样毫无意义。同时,父母还要用积极的方式叙述规则,才能让孩子更愿意遵守。如何用积极的方式叙述规则?请尽量不用“不许”等否定形式开头的词语。例如,父母可以这样描述给孩子定的一条生活规则——“你今天可以看2个小时电视”,而不是“看电视时间不许超过2小时”。为了保持稳定的秩序感,强迫症的孩子需要遵守规则来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能用强迫症作为违反规则和不良行为的借口。第二,可以尝试使用小标签。父母可以给所有的孩子建立一个标签表,用一枚标签来奖励积极的好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因为每个孩子年龄、性格和个性的不同可能会不一样。比如,这些标签可以是孩子期望达到的品质,比如勇敢、坚持,一旦孩子有做到,我们就把这个标签发给孩子,并给孩子解释这个品质,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具有这方面的品质,也就会向着积极的方面改变。要注意的是,强迫症的孩子可能需要一些提示,提醒他们自己的行为已经失控,所以,需要提前安排一个信号,当他们行为不当的时候,可以用它来提示。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当孩子又开始反复检查作业时,就轻轻用手肘碰一碰他。第三,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对于患有强迫症的孩子来说,家庭作业常常会让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不仅要完成作业,还要做到完美无误,所以,他们有时候宁愿不做作业。在这方面,父母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将家庭作业的时间固定下来,把作业分成几个小部分,孩子完成一个小部分就休息一下,同时,家庭作业应该在同一个地方完成。这就让家庭作业也能稳定下来。父母还要记录孩子在家庭作业上花费的时间,如果时间过长,就可能需要跟老师沟通减少作业量。父母还可以将家庭作业跟自己的奖励联系在一起,当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后,我们可以给他奖励一个标签,比如“坚持”、“毅力”之类的标签;如果孩子没有抱怨就完成了家庭作业,他还能获得另外一枚标签,比如“平和”。当标签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让孩子兑换他想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推荐,最好整个家庭都关掉电视,参加到孩子的家庭作业时间中,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陪伴着的,有父母作榜样在引领自己。在这个时候,父母同样要保持安静,比如可以阅读或写作等。总结一下,在孩子跟强迫症战斗的同时,要让孩子感觉到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整个家庭都在帮助他,是他强有力的支持后盾。如果确实发现自己很难帮助孩子进行暴露和反应干预,可以求助专家帮助治疗。其实,强迫症患者也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才能真正地战胜强迫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人和症状分开,家人尤其需要倾听患者的心声,从心底里支持和鼓励患者开展自助项目。而患者,则需要持之以恒地加以练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凭着你的坚持,我们终将更美好。尽管这世界充满着苦难,但同时也有无数战胜苦难的方法;去做我们所恐惧的事,则恐惧必亡!衷心祝福每位强迫症患者都能凭借自己和他人的帮助战胜强迫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猫咪驱虫后嗜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