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财政政策有哪些工具的含义及主要工具?

江苏专转本管理大类专业专转本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小航为各位考生带来相关资料的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正在备考专转本的考生。  一、考试性质  管理专业大类专业综合基础理论考试是为江苏省普通高校招收管理专业大类的“专转本”学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省统一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在高职(专科)阶段相关专业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水平。考试评价的标准是报考该专业大类的高职(专科)优秀毕业生应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普通本科院校择优选拔,确保招生质量。  二、适用专业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0102)、工程管理(120103)、工程造价(120105)、邮政管理(120107T)、工商管理(120201)、市场营销(120202)、人力资源管理(120206)、资产评估(120208)、文化产业管理(120210)、体育经济与管理  (120212)、农林经济管理(120301)、公共事业管理(120401)、行政管理(120402)、物流管理(120601)、物流工程(120602)、工业工程(120701)、电子商务(120801)、酒店管理(120902)、旅游管理(120904)、社会工作(030302)。  三、命题原则  1.通用性原则命题范围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普通本科院校管理专业大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管理专业大类必备的核心专业知识、能力和基本素养。  2.综合性原则  在考试大纲规定的命题范围内,应力求在全面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3.科学性原则  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体现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试题编制要科学、规范、难易适度,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有利于普通本科院校选拔优秀人才。  四、考查内容  (一)课程A:管理学基础  【考查目标】  1.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理解管理职能,掌握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2.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及其相关文化背景,重点掌握西方近现代管理思想成果的内容,了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3.了解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理解各项原理中所揭示的存在于管理活动中的内在关系,掌握管理方法的特点及其运用的指导原则。  4.了解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本质特征,理解决策的过程,理解决策的方法。  5.了解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理解计划编制的过程和编制方法。  6.理解组织的概念,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管理组织结构形态及其优缺点。理解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和原则,掌握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掌握集权与分权。  7.了解人员配备的概念、任务、程序,理解管理人员选聘方式及优缺点,掌握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评的内容。  8.理解组织变革的概念、内容、阻力及其化解方法,掌握组织创新的内容、过程,了解创新活动的组织。理解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内容及其塑造途径。  9.理解领导的概念及其权力的来源,了解领导的作用和领导理论的发展,了解领导艺术,掌握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指导管理实践。  10.了解激励的作用,理解激励的概念及有效的激励方法,掌握各种激励理论,并运用激励理论和方法来提升自己的领导效能。  11.了解沟通的概念以及沟通过程,理解沟通中常见的障碍及克服方法,结合实际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了解组织中产生的冲突原因及管理措施。  12.了解控制的概念和控制的类型,掌握有效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的过程,掌握主要的控制方法,能够掌握如何测量组织和员工的绩效。  13.理解创新的含义,了解创新对组织的重要性;掌握创新的类型及特征,掌握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与过程。  【考查内容】模块单元知识点1.管理的基本概念1.1管理的含义1.1.1管理的产生1.1.2近代各国管理学者对管理的理解1.1.3管理概念及其内涵1.2管理的职能与性质1.2.1管理职能1.2.2管理的二重性1.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3.1管理者应承担的角色1.3.2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2.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1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2.1.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及其相关文化背景2.1.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及其相关文化背景2.2古典管理理论2.2.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2.2.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2.2.3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2.3行为管理理论2.3.1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2.3.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2.3.3双因素理论2.3.4X理论、Y理论2.4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2.4.1社会系统学派2.4.2决策理论学派2.4.3系统管理学派2.4.4经验主义学派2.4.5权变理论学派2.4.6管理科学学派3.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3.1管理的基本原理3.1.1系统原理3.1.2人本原理3.1.3责任原理3.1.4效益原理3.2管理的基本方法3.2.1管理的方法论3.2.2管理的法律方法3.2.3管理的行政方法3.2.4管理的经济方法3.2.5管理的教育方法3.2.6管理的技术方法4.决策4.1决策的含义4.1.1决策的概念、原则与依据4.1.2决策的类型与特点4.2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4.2.1决策的过程4.2.2决策的影响因素4.3决策的方法4.3.1定性决策法4.3.2定量决策法5.计划5.1计划的含义5.1.1计划的概念与内容5.1.2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5.1.3计划的作用5.1.4计划的特点5.1.5计划的类型5.2计划的编制方法5.2.1滚动计划法5.2.2网络计划技术5.2.3目标管理6.组织6.1组织的含义6.1.1组织的概念6.1.2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6.1.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6.2组织设计6.2.1组织设计的任务6.2.2组织设计的原则6.2.3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6.2.4组织部门化6.2.5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6.2.6集权与分权6.3人员配备6.3.1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6.3.2管理人员的选聘6.3.3管理人员的考评6.3.4管理人员的培训6.4组织变革6.4.1组织变革的概念6.4.2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6.4.3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6.4.4组织变革的阻力、压力及其管理6.4.5冲突及其管理6.5组织文化6.5.1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内容6.5.2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7.领导7.1领导的含义7.1.1领导的概念与作用7.1.2领导的权力来源7.2领导方式及其相关理论7.2.1领导方式7.2.2领导理论7.2.3领导艺术8.激励8.1激励的含义8.1.1激励的概念8.1.2激励的方式8.1.3激励的作用8.2激励理论8.2.1需求层次理论8.2.2期望理论8.2.3公平理论8.2.4强化理论8.3激励方法8.3.1工作激励8.3.2成果激励8.3.3综合激励9.沟通9.1沟通的含义9.1.1沟通的概念9.1.2沟通的重要性9.1.3沟通的过程9.1.4沟通的类型9.2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9.2.1沟通的障碍9.2.2有效沟通的策略9.3冲突与谈判9.3.1冲突的起源与处理9.3.2谈判10.控制10.1控制的含义10.1.1控制的概念10.1.2控制的必要性10.1.3控制的类型10.1.4有效控制的原理10.2控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10.2.1控制的基本过程10.2.2控制方法11.创新11.1.创新的含义11.1.1创新的概念11.1.2创新与维持11.1.3创新的作用11.1.4创新的类型及特征11.2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与过程11.2.1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11.2.2创新的过程  (二)课程B:经济学基础  【考查目标】  1.了解经济学的由来和理论体系,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内容,理解几种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及特征,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基本的经济思维。  2.了解需求与供给的含义,理解需求和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理解弹性的概念,掌握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变动,掌握弹性的计算及供求和弹性理论的应用。  3.了解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含义,理解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能够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了解厂商、生产函数、成本的概念,理解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掌握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掌握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原则。  5.了解市场与行业的概念,理解市场及市场结构划分的影响因素,掌握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能够为企业在特定市场类型中的策略制定提出建议。  6.了解生产要素需求的含义及特点,理解生产要素需求的决定,理解正常利润、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的关系,掌握劳动、土地、资本的供给曲线以及均衡价格的决定。  7.了解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理解竞争性与排他性、信息不对称,掌握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及改善对策。  8.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核算方法,理解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理解IS曲线、LM曲线的含义及特征,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综合分析。  9.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含义及类型,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产生的原因,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对经济的影响,掌握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治理对策。  10.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和目标,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掌握财政政策的含义、类型及主要内容,掌握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工具。  11.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理论,了解汇率的含义及标价方法,理解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理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衡量、表现形式及调节。  12.了解经济周期的含义、类型、阶段划分和可持续发展,理解经济周期的成因,理解经济增长的含义与衡量标准,理解经济发展模型。  【考查内容】模块单元知识点1.经济学基本概念1.1经济学的来源1.1.1经济学的产生1.1.2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1.3基本经济制度1.1.4配置效率的高低1.2经济学的框架1.2.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1.2.2宏观经济学的定义1.3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3.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1.3.2均衡分析1.3.3边际分析1.3.4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2.市场供求理论2.1需求与供给2.1.1需求的定义2.1.2供给的定义2.2均衡价格2.2.1均衡与均衡价格2.2.2均衡价格的形成2.2.3均衡价格的变动2.2.4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2.3弹性理论2.3.1需求弹性2.3.2供给弹性3.消费者行为理论3.1基数效用论3.1.1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3.1.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1.3基数效用的消费者均衡3.2序数效用论3.2.1序数效用3.2.2无差异曲线3.2.3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3.2.4消费预算线3.2.5序数效用的消费者均衡4.生产者行为理论4.1生产论4.1.1厂商4.1.2生产函数4.1.3短期生产4.1.4长期生产4.1.5最优生产要素组合4.2成本论4.1.6规模报酬4.2.1成本与成本函数4.2.2短期成本曲线4.2.3长期成本曲线5.市场结构理论5.1完全竞争市场5.1.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5.1.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5.1.3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5.1.4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5.2完全垄断市场5.2.1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5.2.2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5.2.3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5.2.4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5.3垄断竞争市场5.3.1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5.3.2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5.3.3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5.3.4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5.4寡头垄断市场5.4.1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5.4.2古诺模型6.生产要素供求理6.1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6.1.1生产要素的需求6.1.2生产要素的供给6.2收入理论6.2.1劳动供给和工资率的决定6.2.2土地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6.2.3资本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6.2.4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7.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7.1垄断7.1.1垄断的低效率7.1.2对垄断的管制和反垄断法7.2外部影响7.2.1外部影响的含义7.2.2资源配置失当7.2.3外部影响的对策7.3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7.3.1公共物品的含义及特征7.3.2公共资源的含义及特征7.4信息不对称7.4.1信息不对称的含义7.4.1信息与商品市场7.4.2信息与保险市场7.4.3信息与劳动市场7.4.4信息不完全和激励机制7.4.5信誉和信息调控8.国民收入理论8.1国民收入核算8.1.1国民收入总量的含义8.1.2国民收入核算方法8.1.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8.2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8.2.1均衡产出8.2.2消费函数8.2.3储蓄函数8.2.4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8.3国民收入决定8.3.1收入-支出模型8.3.2IS-LM模型8.3.3AD-AS模型9.失业与通货膨胀9.1失业9.1.1失业的类型9.1.2失业的原因9.1.3失业的影响与反失业政策9.2通货膨胀9.2.1通货膨胀的含义及衡量9.2.2通货膨胀的类型9.2.3通货膨胀的原因9.2.4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10.宏观经济政策10.1财政政策10.1.1宏观调控的目标10.1.2财政政策的含义及类型10.1.3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10.1.4财政政策的工具及运用10.2货币政策10.2.1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目标10.2.2货币政策的工具及运用10.2.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11.开放经济理论11.1国际贸易理论11.1.1绝对优势理论11.1.2相对优势理论11.1.3资源禀赋论11.1.4产业内贸易理论11.2汇率与对外贸易11.2.1汇率的含义及其标价方法11.2.2汇率制度11.2.3汇率和利率的关系11.3国际收支11.3.1国际收支的含义11.3.2国际收支平衡表11.3.3国际收支不平衡12.经济周期与增长12.1经济周期12.1.1经济周期的含义及类型12.1.2经济周期的原因12.1.3乘数-加速原理12.2经济增长12.2.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衡量12.2.2经济增长模型12.2.3可持续发展  五、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专业综合基础理论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三)试卷内容结构  (1)课程A约50%  (2)课程B约50%  (四)试卷题型结构题型题量、分值占比单选题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20%多项选择题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3.30%判断题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6.70%简答题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26.70%论述题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20.00%综合分析题1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20 分13.30%  (四)试卷难度结构  较易题约占30%,中等难度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六、其他  本大纲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本大纲自2022年开始实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政策有哪些工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