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骨头的药用价值背骨对中医有什么特效?

学习中医不用一上来就啃古文书。再先简单的先看基础内容,基础舌诊,再看进阶的书,中医爱好,或想自学中医的朋友可以作为参考。学术有专攻,不用每一样都去看,你本身对哪一方面有灵感有兴趣,就哪方面。比如有些人喜欢艾灸,有些人喜欢推拿,有些人喜欢经络穴位,有些人喜欢药食同源食疗,本草泡脚,买不到的,可以去搜索电子版本的。先从黄帝内经解析版本看看,再罗大伦、徐文兵、余浩的看一看。或者有基础的可以学习蒲辅周老先生的经方论述应用。基础了解了黄元御先生,彭子益先生的,《圆运动》还有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买回来读一读,都是经典。从子午流注,阴阳、五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六经辨证是医圣张仲景的思路,很多学经方的朋友都非常熟悉,但是大多数的中医初学者看到各种经名就懵圈了,没关系,给大家简单翻译一下。一般来说,少阳病指的是胆经病,厥阴病指的的是肝经病,阳明病指的是胃经病。初学需要了解的1:中医基础内容:《中医基础理论》蓝色封面,“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主编孙广仁、郑洪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其实不必纠结是哪个版本,内容应该都差不多是必须要看的书,虽然很枯燥,但是基础知识是必修内容。大家知道并且了解过圆运动小圆圈运动吗?那就一起来学习吧,划重点:好好顾护自己的脾胃。古代中医所说的“胃”《灵枢》载:“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有时亦将大肠、小肠统称胃,如“胃中有燥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同为阳明,二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有句话叫做: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先天的肾气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一个人的禀赋如何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基本确定了,至于后来长得如何,关键是要看脾胃,因为我们后天生长的物质来源主要靠脾胃来吸收。这张图它的左边是我们的右边,我们从图右边,实则在是我们左边。心火在上,肾水在下。左边肝气和脾气要升上来,肝随脾升。右边胆气和胃气要降下去,胆随胃降。肺主肃降,所以肺气也要降。左边跟脾气一起上升的有肝气和肾气,肾气虽然不是顺着脾气从左边上升,它是直上直下的,但是这个中轴转的时候才能把我们的这个肾气给传上去。在人体内,上为阳,下为阴,阴阳之气上下循环,从而构成了气机的升降,在气机的升降过程中有一个枢纽,它就是我们的脾胃。脾胃属土,土居中央,处阴阳之交,清浊之间,所以它又被称为中气。中气是气机升降的关键,在身体圆运动中,中气里的脾气向上升,胃气往下降,一升一降、一推一拉,这使得圆运动有了动力。圆圈理论,是谁创制的,是清朝的黄元御先生,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医学家,他这个圆圈的理论就是从他开始的。脾胃是根本,只有脾胃这个中轴转动了,他才能带动我们身体其他的气在身体里转动。所以也可以说,当脾气不升的时候,或者说脾胃的小轮不转的时候,这个肾气也上不去,肝气也同样上不去。肝脾是一起的,脾气不升,肝气也不升,就会淤结在我们的下焦。大家看右边,右边随着胃气下降的有哪些呢?主要是肺气和胆气,这个心火是随着中轴往下走的。也不是说按照胃气的那条路线,它并不是说从左或者从右走的,它也是直上直下,他跟肾水是相继的,两个是直线通道。但是他们的前提也是:当脾胃这个小轴转的时候,一个上一个下。如果说脾胃的小轴它不转了,那么该上去的这个肾水之寒气上不去,该下降的心火热气它下不来。那心肾不相交,指的就是这个。为什么它们要心肾相交,因为心火下来用他的君火来温暖我们的肾水,肾水为寒,肾水要上去来清我们的这个心热。只有这样,心火才不至于过热,肾水才不至于过寒。那还有什么可以温暖我们的肾水呢?就是随着胆气一起下降的这个胆火,胆火也叫相火,相火也有效果。除心为君火以外,肝胆肾他们都有火,只不过都是叫相火,那随着胆气下降的,有胆火,胆火会蛰藏进肾里,来温暖我们的肾水。那么也就是说,当胆气不降的时候,这个相火不能下来,我们的肾水也会寒。并不说只有心火不下来,胆火不下来也是一样的,都会导致我们的肾水寒。在我们身体里运行的气,除了脾胃之气算一个,肝气是第二个气,肾气是第三个气,心气是第四个气,肺气是第五个气,胆气第六个气。也就是说,在这个小圆圈的运动中,参与的这个气有六个。就是我们的脾胃之气,脾胃之气是根本。任何一个气出现了问题,我们的身体都会有显现。可是脾胃根本之气都不转了,那其他气就更转不起来了。那我们来看一下,当脾胃这个小轴不转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症状?当脾胃的小轮不转了,胃气,肺气和胆气就会上映,心火就会上炎,大家看是不是这样。我们先看右边,胃气是胆气和肺气,包括心火的下降通道,当这个通道关闭的时候,这三个气怎么办?会全部往上走。那么往上走的话,心火上炎,心开窍于舌,这个嘴巴里舌头上就会口舌生疮长溃疡。那心其华在面,心火上炎,脸就会红,或者说脸上就会长痘痘,还有很多人脸上有那种农村红,一到冬天稍微有一点点暖气,或者是空调的时候,那个脸就特别红烧的慌,其实这是一种上热的表现,正常的热不是这样的热。另外,心也经过咽喉,心经也经过咽喉,所以咽喉也会肿痛。那再看一下,当胆气往上走的时候,这个胆经,经过我们的太阳穴,眉毛的外侧,还经过我们的头的两侧,所以如果你要是经常偏头痛,就很可能是胆气上逆导致的。那胆气上逆是胆火吧,胆火就会让我们头痛头胀,这个是胆火上炎引起的。同时,你可能还会有口苦、胃气上逆,胃气上逆就会出现胃反酸,打嗝,嗳气,口臭,胃胀等,包括你食欲不振。肺喜凉润,肺本来就是娇脏,最怕燥热,这个时候心火胆火都下不去了,全部在上焦烧着,你想想看,是不是会严重灼伤我们的肺经?我们的肺经被严重消耗了以后,就会出现肺阴虚的症状,肺阴虚就会咳嗽,咽喉疼痛等等,这就是常说的上热对吧。所以你现在知道上热是怎么产生的了,其实就是我们胃气不降导致的上热。大家看一下,上热对应的就是下寒,这个下寒是怎么出现的呢?当脾胃的小轮不转了,左边该上升的清气上不去,该下降的浊气下不来,那浊气在上,清气在下,人就会出现眩晕,头晕、头胀闷。这时候心火不能下济肾水,那我们肾水就会非常的寒凉,这时候就会出现各种下焦的寒证。比如说四肢冰冷,小便清长,像男子可能会遗精,女子可能会出现白带,那个像水一样的,或者是有很多不怎么清晰的白。寒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甚至是小腹冰凉,然后来例假的时候宫寒腹部疼痛等等。那脾气虚陷,就会导致我们四肢无力,大便稀溏,气虚运化失常。整个身体的脏腑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因为脾不是化生气血精津液,当脾气虚陷的时候,这些都会出现失常。那肝气不舒呢?肝火它现在上不去了,全部淤积在我们的下焦。肝火可不会温暖我们的肾水,它俩不是相交的关系,它不像心肾可以相交,心火可以下,也不像胆火可以蛰藏进肾里。这个肝火就是肝火,它再热它也到不了肾水,所以它会自己淤结生热,它受热以后就会导致月经,小便,出现异常,尿频尿急尿痛等等,为什么?因为它主疏泄,肝主疏泄,像我们的小便大便,包括我们的月经,跟我们的肝气疏泄都有重要的关系。那肝气淤结了,这些也就会随之发生异常。所以纵观我们的小圆圈,中轴是转动的关键,如果中轴不转了,就会出现上热下寒之症。所以现在你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说,哎,我为什么手脚冰凉,可是我一吃补药就上火。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小轮子不转,所以你这个上热,你补了之后,这个热下不去呀,你怎么滋润你的下焦呢?还有很多人说,哎我上火,我特别容易上火,一吃什么东西我就上火呀,长痘痘,嘴巴里长溃疡,但其实我的脚是冰凉的,这是因为下焦寒。这时候第一步:要先调理脾胃,脾主吸收精分营养物质,胃主“受纳”、“腐熟”和“降浊”,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人体的胃主要在进行着三种运动: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让脾胃这个中轴转起来,当中轴转起来的时候,说不定他有的症状都消失了。我给大家大概讲一下我们的这个六气,六气的正常和病理的这个状态,大家看一下这个。心正常的温度或者说状态应该是温热的,心火能不能过热,心火过热之后会灼伤心阴,然后就会出现心悸,心慌,同时心烦意乱,睡不着觉,心神不宁,所以他的病理状态就是热。我们不能让心火过热,那肝要生发,它的状态是要往上走,它要舒畅,要生发,但是当他出现病理状况的时候,他就淤积了,就会出现各种肝风内动的病理症状,比如说抽搐,抖动,甚至中风。肺喜凉润,它最怕的就是热和燥,这个时候你如果要是火气上炎的话,就会出现肺燥,肺燥就会是肺阴虚,就会有一系列的病理症状。肾也要温,肾怕寒。本来,肾就是要靠心火和胆火来相继保持它的温热,如果这个热下不来,它就会是寒凉的。肾寒以后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肾怕寒。胆气以降为顺,这个时候它如果不降的话,胆火上炎胆火不降,就是上面头脑昏胀,偏头痛,然后,有各种各样的热症。有点类似于我们中暑的症状,觉得最近头闷闷的,好像不清不楚的,然后有点头胀痛,这个时候你就知道,有可能是胆气不降造成的,喝点乌梅白糖汤,有时候症状很快会消失了。要记得一个中医的理念,就是人是一个整体,中医只分内外科。所以治病调理不是针对某一个靶点拼命打击,而是让整个身体的圆圈转起来——以脾胃为根本,让该下的气下来,该上的气上去。圆圈转动起来以后,很多涉及的疾病就都能治愈了。要让圆圈顺利转动,除湿是关键。现在的人为什么脾湿特别严重,一是因为饮食过肥腻、缺乏运动伤了脾。二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增加了脾湿。比如说什么非要每天喝八杯水,运动后大汗淋漓毛孔张开就去洗澡,在空调房间整个夏天不出汗等等。因此如果脾胃虚弱了,水泛土湿,圆运动失去了动力,整个人的气机升降都会出现问题,相反只要中气不败,身体不管有多少毛病、都能慢慢的调理好。<黄帝内经>说: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身体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调理脾胃开始。所有食物、药物的功效,都是需要靠脾胃脏腑功能去吸收去转化体现的。不是你吃了甲鱼鸡汤就变成血了,不是食物本身发挥作用。脾胃功能好,吸收好,身体才会好。脾胃虚弱无力运化,山珍海味他们都成为了痰湿,这就是为什么一体检,发现有脂肪肝,血脂高了,动脉硬化了,又因为湿热导致气血壅滞,所以血压也高了。中医里没有动脉血管硬化这个病,但是根据现代医学的描述,可以认为这是脾虚的表现。因为脾主肌肉,身上所有的肉,不管是肌肉还是血管壁的肉,都统属于脾。当脾气虚弱时,肉的力量和韧性都会变差,表现出弹性降低,也就是所谓的硬化了。而里面的斑块,则是血液里的痰浊和瘀血,这也和脾肾之气虚弱有关。气行痰行,气行血行。当气不足的时候,痰和瘀血就没办法被代谢掉,淤积在血管中,就成了斑块。所以说到底,常见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就是脾肾虚弱的结果。要想让血管壁有弹性,里面的脏东西被代谢掉,就得从补益脾肾入手。千万不要以为,我饿一顿,营养匮乏,然后我再大吃一顿就补回来了,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你饿一顿,已经伤到了脾胃,再多吃,只能增加脾胃负担,让脾胃上的更厉害。学习中医,首先要学习的是人生的方向,就是“善”。古往今来,有那么多大医,无不是以救人为自己的终身使命,因此精研学术,不断提升。这种精神,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我们业余爱好者学习中医,首先就是要学习方向,学习境界,摆正目标。我们都是为了爱而学习,我们爱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希望用中医知识帮助到他人和自己,这个方向是第一位的。为什么我把这个放在第一呢?因为如果我们失去了“善”的方向,后面学习“术”的时候,很容易偏差,甚至“走火入魔”。这话一点不夸张,世界上所有的学科皆是如此,方向不对,你就会陷入钻营、沾沾自喜、怨恨等状态中,在这种气场之下,您是无法保有健康的。在持续增长的怨恨中,想学习中医来治疗因为自己的怨恨而生的疾病,此事不可为也。所以,调心第一。第二,学习中医的生活观。古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所以特别重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现代人因为自以为掌握了天地秘密,所以狂妄得远离了此道,因此而受害的地方多如牛毛。比如,我所知道的95后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是很少有夜里12点之前睡觉的,因为看手机追剧,因为撸串蹦迪,这样阴阳颠倒,长此以往,身体怎么能不出问题?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学习中医,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学习古人的生活观。古人的生活比较贴近大自然,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如何在大自然中好好生活的智慧。所以,《黄帝内经》开篇就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四季时间的关系,这种起点格局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懂了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那健康当然指日可待了。所有的疾病,都是自己长期的情绪失调,生活习惯不好,日积月累而来。不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而想通过一个名医的方子就解决问题,这是舍本求末。第三,学习经络理论,掌握一些外治法。经络理论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道,遍布身体,沟通五脏六腑,因此,严格地讲,身体的失调,都可以通过调整经络来调整的。这里面,尤其强调一些外治法,比如艾灸(无为灸),如果您就把一个艾灸掌握透彻了,我觉得绝大多数的疾病调理,会有很好的效果的,在预防疾病,健身强体方面,艾灸更是有太大的优势。而且,这种外治法方便易学,容易操作,老百姓学了,容易见效。我曾经看到过有爱好者,艾灸关元穴八髎穴,把自己的子宫肌瘤给灸没有了(此种为寒症);还有一个爱好者,碰到朋友因为染发导致的头疮,头部像癞蛤蟆一样的皮损,于是艾灸,结果给灸得头皮完好如初。这样的例子说明,老百姓学习这些外治法,有太多可以操作的余地了。我经常看到网络上那些到处求医的绝望的人,有时候真的感觉,在没有找到有效的医生的情况下,如果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一种外治法,比如艾灸、刮痧、拔罐,坚持调理,持之以恒,身体也会有所改善的啊。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忽略这点,忽略自己对身体的调理作用,而是到处外求,这是非常遗憾的。第四,学习食疗。中医爱好者,尽量先不要学自己开方子。因为开方子需要太多的专业学习,如果缺乏专业学习,很容易出错的。好在,中医认为医食同源,所以,如果您能把厨房的食材物尽其用,也基本上能调理个大概了。原则上讲,对于内科疾病,您如果把体质搞清楚,分清自己是阴虚阳虚,是气虚血虚,是痰湿或者瘀血,基本上就可以调理个八九不离十的。一个好的中医,和爱好者不同在哪里?一个好的中医,可以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做到精准定位,方子开出来,是直接命中疾病的。这是中医经验的总结,哪味药,哪种组合,在哪种证型下,对此病特效,这是中医最微妙的地方了。为何很多中医疗效好?就是见的多,这种总结多,因此命中率高,可以覆杯而愈。一般情形下,中医爱好者不会有这种水平的。那么,您可以把握自己的体质,把握大方向,人分阴阳体质,阴阳体质的人用药方向就不同,比如阳虚体质,您可以用食疗的方法,来温阳调理,温阳的食材很多,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您用各种食疗方法调理。虽然不会像名医那么精准,但是大方向没有错,所以不会让疾病发展,同时,也会给身体恢复的机会。虽然,这个过程不如名医调理那么快,但是,循序渐进,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有朋友总是说,我有好几种体质,该怎么调理呢?其实您如果没办法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那么就去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第五,学习中成药。其实方剂也是要学习的,学习什么?学习立方的思想。大家所能见到的方剂,很多公众号都是名方,这些方子里面,有着治病的思路,为何这么组合,这么设立君臣佐使?都是有讲究的,都是透着治病的思路的。我们可以从中感悟,掌握调理身体的奥秘,这是中医爱好者比较高级的阶段了。而这些名方,基本上都有中成药的制品,所以,您就简单地使用好中成药,也是可以把身体调理出个大概的。我经常去药房,看那些躺在柜台里面的中成药,然后想,仅仅就用这些药,就可以治疗很多病啊,无奈的是大家不了解而已啊。就比如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就蔚为大观了,那么多好的品种,可是真会用的人,恐怕凤毛麟角吧,这是非常可惜的。希望能让大家有个了解,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备用。以上,我把我们老百姓该怎么学习中医,学什么,大概地给梳理了一下,大家按照这个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应该是可以入门的。希望朋友们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这对您和家人的健康,一定是大有帮助的!对初学中医者的一番肺腑之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进阶版本,大家不用都买来看,根据自己所需的方向挑选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的《岳美中经方全集》李可先生《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李可学术思想临证实践》《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李可 医案集》王敬义先生《脉论-二十年后方为医》这本书目前只有电子版,也有一些医学院的图书馆里有。施今墨先生《药对》一书非常实用《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肾病专家:赵绍琴教授的《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一系列的书,如果接触肾病这一块的,赵老的书多看思路,有肾病底方随症加减,肾病舌像有迷惑性,用人参附子会加重病情,一定要辩证清晰。胡希恕先生的《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系列丛书》郁仁存先生的《郁仁存常用抗肿瘤药对》邓铁涛先生《邓铁涛学术经验传》对高血压有研究的,可以多关注邓老对高血压论述和验方思路。朱良春先生的《朱良春用药经验集》这本书买不到了。曹颖甫先生(《金匮发微》)曹颖甫先生喜马拉雅山留有,大家可以搜索。中华书局姚春鹏先生的《黄帝内经素问上》《黄帝内经灵枢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粱嵘《上火之舌诊与调理》适合舌诊进阶看皮肤病专家喻文球教授余浩《万病从根治》简单易懂初学2了解:中医基础内容:《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伤寒杂病论》进阶了解:清.王孟英《王孟英医案》食疗。《王氏医案译注》《张山雷评点王孟英医案》《古今医案平议》《王孟英医案重订》比王孟英医案好些,有疾病分类,有一篇用药研究,但是缺点是没有按语,对初学者有点难度。如果是医学生看王孟英医案还是极好的。进阶了解3:喜马拉雅语音类:赵绍琴教授温病讲座,郝万山老师/罗大伦老师中医科普语音版本刘景源老师的《温病学》进阶了解2:徐文兵先生和梁冬先生合出的《黄帝内经》,总共6本书,中医启蒙读物其实很重要,它能让你大概地知道一些阴阳、五行生克和寒热在生活中的表现。不但有趣,也算是导引。要是你内心有中医的种子,你就会越发地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成都中医药大学马老师在喜马拉雅讲的《诊断学》进阶了解2.5:徐文兵梁冬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黄帝内经天年》《黄帝内经四气调神》《黄帝内经金匮真言上、下》《黄帝内经异法方宜》彭子益先生的生前授课遗稿《彭子益评注【四圣心源】》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这本书能买到的可以好好研究,目前书店里都没有了,可能二手书店还有。柴瑞霭教授的《临床经验集萃》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柴瑞霭》(暂时缺货)焦树德教授《焦树德医学全书》《方药心得上、下》李经纬先生《中医大辞典》余瀛鳌先生《这样做痛风才会消》等一系列书干祖望先生的《干祖望耳鼻喉医案选粹》孟景春先生的《孟景春内经讲稿》(暂时缺货)邹燕琴内病外治-穴位贴敷《肾病临证经验医案集要》伍炳彩先生的《神经衰弱》基础内容熟练后,开始看这个:经方类的:黄煌的《中医十大类方》《经方使用手册》进阶内容6:古人的经典:清代黄元御的繁体字的《四圣心源》《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黄元御药解》皮肤病《中医皮肤病学》张志礼教授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白癜风研究。明朝张鹤腾《伤暑全书》他把历代治疗暑热之症的方剂、思路给总结了一下,所以这也是温病里一个很重要的书。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龚廷贤《万病回春》温病藏医元丹贡布编撰的《四部医典》药浴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渡舟医书七种《金匮要略诠解》李东垣的《脾胃论》清朝名医陈士铎《辨证录》清代《柳州医话》汉代巢元方:将痢疾分为了“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21种痢病候,顺便强调了热毒致病。脾胃病:朱丹溪《丹溪心法》中也说了:“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清代的医学大家:叶天士和沈金鳌,《素问·玉机真脏论》《备急千金要方》中就列出了九种心痛,其中多指胃痛。在治疗胃痛上提供了很多新颖的想法和思路,大大地方便了后人。基础内容子午流注,五脏六腑的联系,气血津液,五行,阴阳,藏象、圆圈理论熟练后开始看。。近代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可先生鼎力推荐经方经典: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图解千金方大全1-6》紫图图书《图解黄帝内经》(暂时缺货)《傅青主女科》启蒙类:罗大伦《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 爱感冒 》《让孩子不发烧 不咳嗽 不积食》《中医祖传的那点东西1 +2部》《救命之方》《图解舌诊-伸伸舌头百病消》适合初学者《女性养生三步走》喜马拉雅也有音频,食疗类:南宋著名医家陈自明写的《妇人大全良方》陈允斌的《回家吃饭的智慧》顺时养生。《杂五行书》《随息居饮食谱》《名医别录》《本草图经》《岁广记》《岁时杂记》养生简单易懂类:祝总骧先生的《312经络锻炼法》萧言生的《人体经络实用手册》佟彤的《脾虚的女人老得快》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上、下》经络穴位启蒙杨力《望舌养生》适合舌诊进阶《顺时养生》《杨力谈慢养生》洪韶光先生的《养生大讲堂》《60岁健康之路》艾灸外治疗法类:无为灸(王海峰)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侯》清代吴师机的外治法《理瀹骈文 lǐ
yuè
pián
wén》倪海厦的《针灸大成》高树中先生的《灵枢诠用:一针疗法》急性腰痛法《刺法灸法学》《足臂十一脉灸经》吴中朝先生的《吴中朝的艾灸系列》《艾灸寒湿看这本就足够》黄金昶《中医肿瘤外治心误》《针灸资生经》《小品方》王彤《艾条里的养生》
小儿推拿类:小儿推拿还是需要系统学习,因为指法,力度,辩证,频率,都需要临床经验。李德修老先生的《三字经小儿推拿》:小儿号为哑科,诊断独有特点,如三字经学派尤重望诊,例如《小儿无患歌》说:孩儿常体貌,情态喜安然,鼻内无清涕,喉中绝没涎,头如青黛染,唇似点朱鲜,脸芳花映竹,颊绽水浮莲,喜引方才笑,非时口不宣,纵哭无多哭,虽眠不久眠,意同波浪静,情若镜中天,此上多安吉,何愁疾病缠。望而之知谓之神,学习正知正见陈姥姥小儿推拿通俗易懂,简单好学,疗效显著。清代医家骆如龙著《幼科推拿秘书》(1784年刊行),对前人的推拿论述与临床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书中介绍了推拿学的理论和手法,小儿推拿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非常详尽,并有小儿常用的内服方剂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1月第一版。《河间六书》丘处机的《颐身集》,《灵枢'脉度》中医儿科陈复正《幼幼集成》《素问'脉要精微论》《肘后备急方》袁斌《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颅囱经》《厘正按摩要术》《按摩要术》中医并不难,什么人都可以学。想把中医作为一种医术来治疗自己或家人的常见病的,一定要把中医基础学扎实了,再去买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经方使用手册》,放在家里肯定够用了。黄煌老师的本意,就是把中医普及给所有的老百姓,所以书写的浅显易懂非常实用。平时建立起积极的健康意识,懂得做好疾病的前端预防工作,可以及时地发现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健康隐患,远离疾病。家人健康,儿女才可以自由工作,学习。儿女健康,家人才更安心。为人子女懂点医,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为人父母懂点医,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没有人能一辈子吃补品,养身的最高境界,是“养心”,真正的健康之道,是“仁者寿”,健康的奥秘,就蕴藏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学习的修行中,时刻怀着良善之心,放下“小我”,克制“七情”,才能真正获得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鱼骨头的药用价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