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 生物物理所身高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共133人当选。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中45岁的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当选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颜宁,山东章丘人,1977年11月生,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得长聘教授资格,2013年成为拜耳讲席教授。2017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11月1日,颜宁宣布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2019年4月30日,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22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值得注意的是,11月21日上午,由颜宁担任创始院长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在深圳市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宣告成立,中科院院士韩启德、王志珍、陈竺,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和颜宁共同为深圳医学科学院揭牌。颜宁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将以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为重要使命,坚持健康优先、专注前沿、共建共享、先行先试的原则,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深圳医学科学院(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简称SMART)是一家集医学综合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级学术机构。该院通过构建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高地,坚持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鼓励源头创新,聚焦前沿与应用,探索全新科研机制,汇聚全球高水平科学家,搭建国际一流医学研究平台,力争建设成为立足深圳、带动湾区、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编辑|何小桃 盖源源 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每经APP、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每日经济新闻中国主流财经全媒体平台每日经济新闻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近日,深圳大鹏半岛群星璀璨。在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来自十大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们携家人走上红毯,共同见证和感受这一荣耀时刻;与此同时,“科学探索奖”发起人、评审和获奖人等近200位科学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属于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荣耀时刻。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今年是“科学探索奖”5周年,一棵鼓励创新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2018年设立至今,“科学探索奖”共评选出248位青年科学家,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勇闯科技“无人区”;5年来,“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共有7位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众多获奖人在国际核心科学期刊上发布重大科研成果;5年来,“科学探索奖”从籍籍无名走到今天,探索出一套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模式,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信誉声望快速累积的民间基础科研奖励项目“科学探索奖”是国内最知名的民间基础科研奖励项目之一。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在人才遴选方面,严格遵循“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在奖金使用方面,由获奖人自由支配;在奖项运营方面,采用公益运作,不求商业回报,坚持长期运营。“科学探索奖”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每年遴选出不超过50名、年龄不超过45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科学探索奖”探索出了一套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项目坚持“科学家说了算”,始终把科学问题和探索突破放在核心位置,从一开始就有严格的回避制度、监督制度,以保障专业、公正、公平、透明,致力于打造清新的科研文化和评审文化。同时,“不拘一格选人才”、坚持“破五唯”(不唯论文、帽子、奖项、学历、职称)机制,看重青年科学家的潜力和抱负。基于此,5年来,“科学探索奖”得到了科学界、教育界各方的热忱参与和大力支持,它的信誉和声望在快速累积。据统计,共有超过1300位各国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评审;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不超过50位青年科学家,今年实际资助48人。这也是奖项设立以来首次资助人数未满额,体现出“科学探索奖”绝非“为评而评”,而是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原则。奖励有潜力的,激发和唤醒科技创新原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邬贺铨表示,5年来,“科学探索奖”选出了248位获奖者,总体上反映出设奖的初心,就是希望真正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的原动力激发出来。“和现有的科技类奖项相比,科探奖有一些不同。”邬贺铨说,“很多科技类奖项是面对项目和团队,科探奖是直接面向个人的;很多奖是对取得科技成果的表彰,是看过去,科探奖更大程度是看获奖以后,在科学探索上、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不是有前瞻性,是不是能够结合科技发展趋势,以及获奖者有没有开创性的思路,是看未来;很多奖主要是授予名誉,科探奖不仅仅是名誉,还有实实在在的经费,经费既可以用在改善科研条件,也可以百分之百用在改善生活条件上。科探奖从一开始就强调它的公正性,不是主要看论文、奖励。”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科学探索奖”关注的45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他们正在成为国家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大多数成家但尚未完全立业的他们,要想让他们不但不怕坐“冷板凳”,还要争取把“冷板凳”坐“热”,“科学探索奖”无疑是让青年科学家更有底气和定力的重要奖励项目之一。据调研,5年来,获奖人对“科学探索奖”的反馈主要集中在“巨大荣誉赢得更多关注和支持”“家人开心,身心自由投入科研”“无定期出成果压力”“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这四点;在获奖人每年提交的科研进展报告中,也频繁提及“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满信心”“开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工作”等。2020年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表示,“‘科学探索奖’在我看来是一个催化剂,或者说是我人生的一个加速剂。获奖之后,我前进的步伐没有停下来,而是更加努力;在过去的几年,我们的科研成果取得了爆发式增长,是过去十年达不到的。”201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说:“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5年,已有248位获奖者。而“科学探索奖”更长远的目标,是在中国能资助更大规模的优秀科学家群体。5年间,“科学探索奖”资助的青年科学家,共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的获奖人30岁。其中2023年在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两个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还迎来了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发表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随着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探索奖’不但成为中国科技界极为关注的大事,也在对全球优秀科研人才产生吸引力。”硕果累累,成为我国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除了机制,还有成果。5年来,“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潜心探索,聚焦“无人区”和原始创新,可谓硕果累累。截至今年6月,获奖人在获奖当年及其后,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共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今年2月,中国三大数学奖在武汉揭晓,第十九届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刘若川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6月底,新闻“中国天眼‘看见’纳赫兹引力波”刷屏,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柯伽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最新一次两院院士增选,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是其中最年轻的两位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也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2023年“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刘强2023年“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刘强的研究方向是免疫学,他在颁奖典礼上分享了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看到免疫治疗的新疗法可以在临床上帮助更多患者。另一个是,希望国家未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医生科学家,引领医学科学的原创探索,改变临床疾病的诊疗。”2023年“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石发展2023年“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石发展表示:“‘科学探索奖’鼓励我继续聚焦自旋量子精密测量的生物医学交叉应用研究,持续推进该方向的发展;同时也期待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一前沿领域,力争在新一代磁共振从基础技术到应用落地发展中有中国人的重大贡献。”腾讯长期资助,支持国家基础科研更快发展“‘科学探索奖’5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仅能激励广大青年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社会、企业在投入基础研究,提升科学创新上的热情。”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科学探索奖”发起人张益唐这样评价。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科学探索奖’本身就是对中国现阶段如何建设科学奖励制度的有效探索。5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探索奖’实施的一系列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主体作用的评审、监督和发布办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是有效的,奖金完全由获奖人自由支配的机制是有吸引力的。”回顾“科学探索奖”5年历程,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出了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机制。5年来,“科学探索奖”选出了最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并给予奖励,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有正面导向以及有特色的青年科技人才奖励项目。作为“科学探索奖”的出资方,腾讯将长期资助该项目。腾讯滨海大厦。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科学探索奖”走过的5年,也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长期主义投入科学资助的5年。国家对基础科研的投入是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之源,腾讯的初心始终是尽可能发挥社会资金更为灵活的优势,力求成为国家资助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我们必须做差异化的事情,才能发挥民间资金或者社会资金的灵活性。”颁奖礼当天,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妩蓉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支持自由探索,它可能是一个试错,也可能会无果而终,但民间资金投入,哪怕是试错也是值得的。基础科研就像长在地下的树根,不是马上就能长出果子,腾讯做的事是希望对土壤下面的根系发展补充营养、帮助松土,它需要有长远眼光,有定力、有耐心,要有长期主义的情怀,因为它是难而正确的事。”正如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在致辞中所言:“短短5年,探索奖让我们看到,‘信任的种子’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希望的灯火’可以燎原成夺目的彩霞。”“希望这个奖项能继续更好地发展,继续推动我国科学自主创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更快发展。”韩启德说。(原标题《“科学探索奖”5年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 让青年科学家不怕坐“冷板凳”,力争把“冷板凳”坐“热” 探索出一套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模式,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文/图)
12月9日,央视《开讲啦》节目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女士。镇静自若的王院士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却丝毫没有留意到,在她来来回回踱步的讲坛上,掉落了一地的鞋底渣!——很显然,她这双并不高档、塑料鞋底的皮鞋,因为放置时间太长,鞋底老化,毫不客气的向主人“罢工”了,可它的主人王院士却浑然不觉!直到主持人小撒上台,无意中看到舞台中央地板上那些大大小小的鞋渣,拾起一块,展示给院士、现场听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看,王院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一脸尴尬的苦笑自嘲:“净出洋相!”主持经验丰富的小萨,抓住这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接过王院士的话茬说到:“这不是(洋相),看到这个我才知道,一个科学家在乎的是什么。以前听说有科学家买7套一模一样的衣服,是因为不愿花时间在挑衣服上。我们都觉得那是传说,但现在看来,这是真的!”听到小萨这一番自己动容动情、又令所有听众观众动容动情、对王院士的敬业精神由衷感佩、肃然起敬的话语,全场观众哪里还有丝毫尴尬的样子,会心一笑,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啊,象王志珍院士这样一生忘我工作、丝毫不顾及自己形象和穿着打扮、出尽“洋相”的科学家又何止她一个!还记得“扫地僧”李小文吗?每天一斤二锅头,一头长发,瘦骨嶙峋,一身普普通通的黑衣裤,一双“踢死牛”鞋底的土布鞋,赤着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上,架着二郎腿,一张单桌,一把折叠椅——这就是我国遥感领域泰斗级人物、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中科院“布鞋院士”李小文先生的工作照。还记得走路撞上电线杆的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吗?有一天,陈景润去商店买酱油,途中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数字计算,专心致志之时,他不小心撞在了电线杆上,酱油瓶“砰”一声碎了。他便责怪电线杆:“你立在人行道上做什么?没看到我来么?还害我没了酱油。”说完,便头也不抬地离去。1984年,陈景润在过马路时又被车撞了一下,后脑勺着地,几个月后,在乘公交车上班时,又在车上被挤压摔伤,陈景润再次住院。一个大男人,走个路、坐个车,为啥会一再受伤?——因为他心不在焉,满脑子都是他的数学研究!正是这个人,在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从此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还记得那位在高铁上改稿的白发老人刘先林院士吗?高铁二等座,满头白发,普通白衬衫,破旧的裤子和鞋子,赤着脚!——如果不是眼前摊开着文件、稿纸,想必看到这样的装束,大家都会认为这就是一位老农!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2017年6月12日,他为了准备14日研究院召开的科技成果发布与应用交流大会的主题报告,便把PPT打印出来,在车上改了起来。他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毕生都在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他曾用很少的经费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并成功结束了我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创汇1000多万元。还记得心口不一、告诫大家不要去疫区,而自己却第一时间搭乘火车餐车赶往江城的钟南山院士吗?当时接到通知,立刻要去武汉,但火车票、飞机票都没有了。他和助手上火车后,列车长给他们安排了两个餐车上的座位。这就是那张红遍全网的照片的故事!还记得北大那位因两个馒头、一个塑料袋、一瓶矿泉水红遍全网的数学教授韦东奕吗?他是一个数学天才,曾经两次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满分金牌,被哈佛大学争相邀请,创立了“韦方法”和“韦东奕不等式”。还记得哈理工的教授王晓琮吗?王老师平时不修边幅,满脸大胡子,瘦弱驼背。一年四季就几件衣服,夏天穿塑料凉鞋,冬天穿黑色胶鞋。吃饭只去食堂,会把盘子舔干净,上课时总拎着一个塑料袋。有一次上课时,刚进门,一位不认识他的学生以为他是来清理垃圾的清洁工。那位学生甚至皱着眉头问:“大爷,你找谁?”王老师只是笑笑,开了个玩笑化解了尴尬。…………古今中外,那些但凡在某一领域有着卓越建树的人,他们大多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在生活上毫不讲究,甚至不修边幅,特立独行,出语惊人,超凡脱俗!还记得拿馒头蘸墨水吃的人是谁吗?一个是王羲之,一个是陈毅。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到处晃悠。他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佳话。陈毅元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惊叫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妈妈责怪他,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物理天才爱因斯坦不修边幅,对衣着不以为意,常常让自己的头发蓬乱着。他从不为自己的不加修饰感到难堪,有时身上发出异味也不在乎。朋友曾对他说:“你该换套像样的衣服了。”爱因斯坦耸耸肩说:“没必要啊,反正这个城市没有人认识我。”过了几年,他因相对论闻名世界,朋友再次提出建议,他却笑着说:“现在就更没必要了,反正人们都认识我!”在有能力的人看来,精力应该用在工作上,而不是用在衣着上。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同时处理许多事情。”他认为,如果同时处理许多事情,不仅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还会影响自己的效率和成果。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也有很多。我县经济总顾问、李廷魁教育基金发起人李廷魁先生就是这样。再过两个月,老先生就99岁高龄了。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曾任国家水电部中国超高压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葛洲坝至上海500KV超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常务副总指挥长。1986年离休后,他拒绝南方几家大企业的高薪聘请,回到家乡新安县,帮助发展电力事业,一干就是20年。基于李廷魁老先生对新安县经济作出的巨大贡献,县委、县政府先后为他颁发“突出贡献特别奖”57万元,但他分文不取,并以这笔钱为基础,于1997年成立了“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帮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至今,他老人家的爱心基金资助过的学生已有700多名。可那年我到家里去看望他老人家时发现,狭小的客厅里摆放的家具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家具,一张三斗桌,穿在身上的那件白衬衫,袖口已经脱线了。塑料制品用久或者放久了,就会老化,糟如纸张。这是我近几年多次整理屋子获得的生活经验。王院士的鞋底掉渣,足以说明,她在非常重要的场合穿在脚上的、自认为非常高档、珍贵的皮鞋的鞋底,应该也是塑料做的!如果是橡胶、皮革或牛筋底,断然不会这样——只是在讲坛上边讲边踱步,走了那么几个来回,就满地掉渣,足以说明这双并不高级的皮鞋已经放置了很长的时间!所以啊,王院士,小萨说得对!这不是洋相,这是你崇高人格、可贵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家国的科学事业需要更多这样的王院士,需要出更多这样的“洋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志珍 生物物理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