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如何运用“六经辨证口诀”指导用药?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中医学的核心,是《伤寒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只言方药,不看其证,就会背离《伤寒论》的精神。《伤寒论》应用某一方剂的临床指征,反映了患者综合的、特异性的病理状态,它不是现代医学所言某种疾病出现的专指症状,它所说的证,可以是一个病或多种病共见的症状,是一个宏观综合症状群,只要其证符合应用的方剂,就可运用。证是张仲景及先贤在长期治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个综合病理状态,有与之相应的治疗方药。临床用时既要知常,又要识变,知变识变,动态辨证,方能运筹帷幄。《伤寒论》方证治法给后人定下规矩,给后人治疗疾病用药定下标准。《伤寒论》方证治法的应用,离开诊断标准,也无从用药。《伤寒论》方证所言的证,其标准是在宏观整体思维影响下形成的。如桂枝汤应用的指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小柴胡汤应用的指征是胸胁苦满、咽干、目眩、嘿嘿不欲饮食、寒热往来,白虎汤的应用指征是身大热、汗多烦渴引饮、脉洪大,四逆汤的应用指征是但欲寐、心烦、自利而渴、小便色白,乌梅丸应用指征为上热下寒所见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逆,下利不止等等,这些都是诊断用方的标准,每方各有其证,每证各有其方,证变方变,方随证变。医家临证需熟练掌握其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伤寒论》方药时,应以《伤寒论》所定标准为佳。因《伤寒论》看的是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动态变化的患病的人。它不是局部的或某一系统的。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要学其法,然后用于实践当中。一, 辨证之初,先辨病位,分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这是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伤寒论》说:“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本条举例说明按部定证的方法,里部有二证,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不呕为无太阴证,不渴是无阳明证,无表证是指无太阳证。这样三部之中无表证,无里证,只剩下半表半里证,由此可以定位在半表半里。“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本条反复辨证,按部定证。“微恶寒,手足冷”病在表,“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病在里。“头汗出”、“脉细”为半表半里。本条病证虽繁,不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二、据证定性
定位之后,次以定性。每一部位所表现的证候群都具有阴阳二性的反映,表现阳性反应的为三阳病,表现阴性反映的叫三阴病。这样三个部位上依据截然不同的阴阳两种病性就划分出六类证候群,这就是六病。六病提纲,先定位,后定性,则阴阳分,六病明确。六病阴阳的辨证大纲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阳即寒热,寒热表征阴阳。如“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本条就是在定位的基础上,然后据证定性,划归阴阳。“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表证入里腹满时痛属太阴,大实痛为阳明证。三、辨证定方
辨证是为了论治,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辨明六病只是认识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疾病,“随证治之”。一个病证中,包含着许多汤证,不了解汤证,就不能完全了解疾病的具体治疗。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承气汤证等,都属汤证范围。以小柴胡汤证为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而以其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从上述两条可以看出,证不变,方不变,一证一方,互相对应。另外一个汤证有时包括若干个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但见一证便可确定,不必全部具有。这样,在辨证时,从整体上分出三部,由三部划分出六病,再从六病之中列出汤证,从分析到综合,再由综合到分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过程。四、以方定名
《伤寒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之称,非此方不治此证,非此证不用此方。以方名证是仲景辨证论治的创举,是对证的规律性概括和对方的高度归纳。“方证”是辨证的最终结果,是施治的客观依据。辨证准确与否,只有方才能提示和证明,方剂的有效与否。因此,只有方才能揭示方证的本质,反映证的病势,以及病程,方是辨证论治过程的综合体现。如桂枝汤为温补之剂,调和营卫,服务对象是表虚寒,桂枝汤证为表部小虚小寒之证,只须“消息和解其外”则愈,不须大温大补。这样以方测证,以方名证,方证互补,才能检验方证的正误。只有看证来用方,用方来验证,辨证论治才有立竿见影之效。总之,《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一个动态施治过程,有证,有药,随证治之。以桂枝汤为例,在其条文中有典型的适应证、主证、兼证、变证,以及适应证的病机、治法、禁忌、方药的加减变化。桂枝汤用方加减变化,即有一定的原则性、规律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桂枝汤的适应证,汗出、恶风就是它的主证。方证是辨证论治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没有前面的定位、定性,方证就失去了理论的指导,没有方证的理论就会失去其有效性。欢迎大家点评,有兴趣可关注,还会有更精彩的文章分享于您。
首页
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思维体系初探.txt');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538', container: s, size: '870,95',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0]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2', container: s, size: '890,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1] = 1;
})();
剩余
0
页未读,
请下载后查阅
模板内所有元素均可修改,下载资源和展示一致,若部分包含公式及动画文件展示乱码,仍可放心使用,下载后无此问题[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isharekefu@iask.cn。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已收藏至个人中心
点击个人中心可查看
评价有礼
(一)用经典理论指导常见病证辨治案例病案一 暑天高热案
邓某,女,45岁,教师,暑假期间,外出旅游,突发高热,马上就到我们医院的急诊室,整整5天,高热40℃以上,因为住的是中医附一院,所以除了用大量的西药以外,还请了两位老中医开了两个方,第一个方是小柴胡汤。第二个方是白虎汤,白虎汤石膏起手用到60g,因为她高热41℃啊。当时我外出刚刚回来,领导就把我抓住了,说谁谁谁病得不行了你快点去看,把我抓去急诊室。我一进门,看她身上裹了一床毛毯,裹得紧紧的,我说是不是空调开得太冷了?他们说没有啊,开到27℃,不冷啊!大家还穿着短袖T恤衫,她怎么裹着毛毯呢?我第一句话问她:“你怕冷吗?”“怕冷!”“那不开空调你怕冷吗?”“怕冷!”我说“怕冷你身上不冷么?”“身上不冷!”“身上有什么感觉呢?”“全身紧嗖嗖的!”“紧嗖嗖”就是一身有紧束的感觉,她没讲疼,我说“你头疼吗?”“有时候疼!”我明白了。那个医生就跟我说他用了小柴胡汤,又用了白虎汤,石膏都开到60g了,下一次可能就要开100g了。
这是什么病?暑假期间,大热天,发热,恶寒,一身紧束,时而头疼,我问:“你流不流汗啊?”她说没有汗,你看看,典型的外感证,为什么前面的两个医生居然会开小柴胡汤和白虎汤?开小柴胡的还算挨上边了,开白虎汤的连擦边球都没打上,对不对?这就是没读书的嘛!把《伤寒论》拿来翻一翻,小柴胡汤干什么的,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才是小柴胡汤证。白虎汤干什么的?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啊,这个都没搞清楚,他居然用了60g石膏,我当时心里就这么想,现在好在才吃了2剂,吃3剂就完蛋了,这叫闭门留寇!那盗贼已经进来了,先把门一关,关上门正好在里面乱搞。外邪来了,我们首先要把它赶出去。本来是受了寒的,我给你泼两盆冷水,再一冰冻,那寒邪不是冻在里面了,凝固了?我这么一讲,大家都知道了吧,“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很简单的道理,典型的表证,在温病学里叫暑温新感,一个新加香薷饮,原方不动,我加了2味药,薄荷、滑石。1剂药退热,2剂药病人回家了,就那么快。是不是我有什么秘方呢?不是,这是吴鞠通的本事,关键是我们要用古人的理论去指导临床,关键是我们能够具体应用,这就是关键,这是一个典型的常见病,绝对不是疑难病。病案二 呕吐饮食不下案这个病案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呕吐。一个学生,女,15岁,呕吐一个多月。呕到什么程度呢?不能吃饭,不能喝水,只要吃下去就胸部痞闷,10分钟不到,绝对呕出来;喝水几分钟,也呕出来,得食则呕,得饮则呕。在西医医院治了一个多月,治不好,但西医有一个明确的诊断,叫十二指肠淤积症,这是她出院的诊断。这里我插一个典型的故事,湘雅有一个做B超的主任,长了一个肿块,他自己是做B超的,就天天照,不是癌症,他想:“去找熊老师去,他有办法!”他的外科朋友跟他讲:“中医治得好这个?治好了我请他吃饭!”这个人就跑到我这儿讲:“我们外科主任说你给我治好了请你吃饭。”我说我不在乎这餐饭,但是我在乎这口气,我一定要争口气!我说你听我的,吃半年药好不好?他说好。吃中药5个月,再做B超肿块没有了,他不相信,但怎么照都没有了。那外科朋友也是不相信,什么中药能把肿块消掉呢?不能怪他,他不了解中医,不晓得中医有这个本事。作为中医人,不能讲西医的坏话,因为西医也有它明显的优势,这是我们所不能及的。譬如说仪器检测,譬如说外科手术,譬如急救手段,西医可以帮我们很多忙啊。我经常讲我虽然是一个纯净的铁杆中医,但是我天天在搞中西医结合,怎么结合?我又不开化验单,又不拿听诊器,又不拿血压计,又不拿体温表,又不开西药,我是怎么搞中西医结合的?比如昏迷病人,牙关紧闭,药喂不进去,但西医有鼻饲呀,这不就帮了大忙吗?这不是中西医结合吗?比如说这个医院给我讲“十二指肠淤积症”,给我很大的启示,原来是有地方堵塞了,这不就知道了!比如胸腔积水,我们去临床上看,什么是悬饮,要分析很久,西医给你一照――胸腔积水,这不是帮了大忙吗?这就是西医给我们帮了大忙,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我们要借助于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为我所用。但我不用西药治疗,仍然要辨证施治。比如说肿瘤,来到我这儿,我必须要搞清楚是虚证还是实证,是以虚为主还是以实为主,实证里面是以瘀血为主,是以痰饮为主,还是以寒积为主,还是从热化?我要辨证啊,我不是死板的呀,这不就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吗?当然我们湖南省的西医,讲实在话对我是很尊重的,因为他们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么请我去会诊,要么直接就送来了,好多都是担架送来的,关键在于要能解决问题!所以我的门诊啊,不知道的人以为是急诊室,事实上是个中医门诊,我把门诊的门加宽一尺。每天都有抬担架的、推车的,你不搞宽点怎么行呢?这个呕吐饮食不下病案,怎么诊治呢?得水则呕,我们首先要考虑是不是水逆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伤寒论》讲得很清楚嘛,是不是饮证?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得食则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火逆,一种情况是食积,这是要考虑的吧,临床辨证就是这么辨的,我们要逐步的分析。这个病人是水饮,首先想想,如果是水饮,渴欲饮水,舌苔应该是滑苔,这些症状没有,可见不是水饮;如果是食积,应该有脘腹满胀,嗳腐吞酸,或者是腹胀腹痛,这些症状也没有;如果是火逆,应该有舌苔黄,口苦,甚至于大便秘结,这个病人有,那么首先给她定下来,这是火逆。张仲景讲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这不就是针对火逆欲吐么?这个符合。那另外有一点,她每次吃饭喝水以后,胃脘痞闷,而且10分钟左右才呕出来。这跟我们中医讲的噎膈证十分相似啊,虽然吞得下去,但是阻隔在胃脘,不舒服,这不还是一个噎膈证吗?西医诊断涉及的十二指肠淤积症,正好跟我们中医的噎膈证是相似的。于是乎,我的思维就变了,考虑到噎膈证了,那这个病人呢,就是噎膈加火逆呕吐,就是这样辨证的。《内经》里面讲:“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病在胃脘是无可争议的,这个病人用什么方呢?第一个方,大黄甘草汤;第二个方,启膈饮,启膈饮又叫启膈散。这里我要顺便讲一句,我们学中医经典,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要善于灵活运用。我们读《伤寒论》是不是临床上天天用《伤寒论》的方?我们读《金匮要略》是不是只用《金匮要略》的方?我们读温病,是不是什么病我都用温病的方?不是这样,温病方、伤寒方、金匮方都是要用的,但还不够,时方我们也要用啊,古人的经验啊。所以经方和时方,我们不要截然分开。不要人为地把中医划成几派,什么经方派、时方派,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不是武术,我们不能搞派别,作为一个中医,要全面啊,所以我们伤寒方、金匮方要熟,温病方要熟,后来各家的方也要熟啊!因此我跟我的研究生讲,我对你们的要求并不高,不外乎就是背500个汤头嘛!要求不高啊!有人就问了,熊老师你背的好不好?那你跟我上门诊你就知道了,我开处方从来不迟疑的,就那么一口气,让学生写处方,我只动嘴,我中间是不停的,你要是手忙脚乱、跟不上,那就不要跟我!当然能够写处方的现在还不多,带了几十个学生,能够给我写处方的也不过是15个人。我处方很快,我只报两遍,第一遍报药,第二遍报剂量,原方次序都不错的。比如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阿胶,麻仁,麦冬,报完了。炙甘草15g,干地黄15g,白芍10g,阿胶15g,麻仁15g,麦冬30g,我就报完了,你写不完你别跟我,功夫是逼出来的!一个半天,我看100个病人,假如开了100个处方,学生回去要看书啊,这方是从哪来的?一会儿一个加减复脉汤,一会儿一个小青龙汤,一会一个启膈散……你看,他从同一本书上找得到吗?找不到的!现在有个办法,在电脑上可以一下子找得到,这些学生刚开始觉得手忙脚乱,后来不断积累,渐渐地,就学出了点眉目,一来二去,就上手了,所以我说跟我门诊,功夫都是逼出来的。(二)用经典理论指导危急病症辨证案例有人说中医治病疗效慢,适合治疗慢性病,可我门诊恰恰看的多是些急危重症,下面就是我治疗的一些案例。病案三 急暴衄血、吐血案这个患者是从西医医院转过来的,男,31岁,农民,发了病危通知。什么病呢?尿毒症,尿毒症并发急暴的衄血,西医医院给的结论是尿毒症,鼻腔黏膜破裂大出血,所以发了病危通知,家属五六个人把病人抬到了我门诊,往诊床上一放,这个病人不能躺下去,后面放个垫让他靠住。我说:“怎么不能躺?”家属说:“就是不能躺。”我说:“他能说话吗?”家属说:“不能说。”我一看,到处都是血,鼻腔塞两团棉花,家属说棉花上沾的云南白药,很快就得换棉花,因为出血太多了,而且口中也频频吐血。患者面色淡黄无华,奄奄一息。这种危重病人啊,急暴出血,最怕的是脱血,脱血者必死啊!那死得很快啊!何况是尿毒症几个月了,本来就病危,这一出血就不得了啊!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处理?面色淡黄无华,形容憔悴,精神疲惫,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淡,苔厚黄,脉数而芤。这个芤脉啊,不常摸脉的人不知道芤脉是什么脉。这个芤脉是很难发现的,表面上看这个脉很有力,只要一按,它就没力了,稍微一回指,又特别有力。手指越浮上来,它越固执,这就是所谓的“芤脉”。大出血病人的脉数而芤,这样的脉是死人的啊。大出血如没死,脉数而芤绝对是死人的。所以这样的病人在抢救的时候,止血是紧要的。《内经》讲:“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急暴的吐血、呕血,往往都是火逆上冲的病人,这是毫无疑问的。“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这肯定是热伤阳络,叶天士讲:“入血就恐耗血动血。”这个病人不正是热入血分耗血动血嘛!这就是我们中医的理论。这个病人肯定是火热伤及血分。因为脉数而芤,苔厚黄,大便秘结,所以首先要止血。怎么止血呢?我用的是两个方,第一个方,清热地黄汤。这就是叶天士讲的:“直须凉血散血。”第二个方,是张仲景的泻心汤,就是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张仲景说:“吐血衄血,心气不足,泻心汤主之。”那个心气不足的“足”字实际上是错误的,不是有人给他改了吗?《千金方》说“心气不足”应改为“心气不利”;《医宗金鉴》改为“心气有余”;实际上是心火有余,所以用了大黄黄连泻心汤。但这个病人病危啦,体质那么差,我又加一味人参,固正气。什么方?独参汤。这不就是虚实并用嘛!急补气虚,更重要的是急止其血。就开这样一个方,开几剂呢?开3剂药,根本就不用开多。3剂药吃完,病人就走进来了,不是抬进来的,当然面色还很难看,因为他是尿毒症啊!出血止了,完全控制了。这血止了就好办了,我再来给他治肾病尿毒症嘛,那就是慢性病了,就不用那么着急了。这就是一个急症,这就是处理急症的方法。我处理急症,有一个原则:辨证要敏捷,用方要果断。用方用药必须果断!如果我们的辨证迟疑不决,想3个小时,想一个晚上?那人家早就走了,是吧?因此,我们用方用药要果断,既然辨证已准,那么用药就要稳、准、狠。“试试看”,那肯定是不行的!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中治疗脑膜炎、流脑、乙脑,石膏一用就是半斤。你搞个3g、5g来试试看,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所以我们治疗急症的用药,一定要果断,要稳、准、狠。病案四 突发四肢僵直案一位46岁的农民,女性,有一天早晨起来突然四肢活动不灵,只过几天,四肢僵直,手脚都僵直,不能弯曲。手不能握,足不能行,两腿不能弯曲,两手也不能弯曲,撑个支架过来。身上没事儿,四肢有些麻木,有点不仁,就是感觉失灵啊,我们就叫做“麻木不仁”嘛。这实际就是不能运动啊。《内经》里面有句话,叫:“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这是营卫虚弱之证,张仲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那我们看这个病人是不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证,这就要辨证啊。这个病人四肢僵直,不能活动,四肢麻木而无疼痛,皮肤的触觉不灵敏,但是神志清楚,肯定不是中风,不是中脏腑,不是半身不遂;饮食正常,但是大便秘结,下肢有灼热感,月经3个月没来,舌苔黄腻,脉弦而有力,一个标准的弦脉。大家看看如果这个病人摆在我们面前,应该怎么处理?这个病人是抬来的,她走不了啊,一搬她的腿,是硬的;一搬她的手,也是硬的,她不能动。四肢是硬的,肢体又是好的,神志又清醒。就这么个病人,没有其他症状,就是下肢有灼热感,大便秘结,大家想这个病人应该怎么考虑?首先,我们看看这个病人属于什么病。四肢不能运动,应该属于痿证。可是这个不是,为什么呢?痿证是痿弱不用,对不对?不是僵直不用啊,那四肢僵直属于什么病呢?四肢僵直属于僵直症,僵直症是我们的痉病。吴鞠通讲过:“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但是,痉病的主症,首先是角弓反张。这个病人没有,她没有角弓反张,脖子我摇了,并不硬。张仲景讲过:“病身热足寒,颈项强直,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没讲四肢僵直啊,我们的祖师爷没讲过四肢僵直,只讲颈项强直,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这是主症。这算不算痉病呢?那照张仲景所描述的不仁,那不算痉病啊。但是这个病人是四肢僵直,那不是痉病是个什么病?如果是半身不遂,那是中风,这个显然不是中风啊!――痉病。所以我觉得理论跟实践是有距离的。脉弦,痉病不就是脉弦吗?张仲景跟我们讲过,直上下行,不就是弦而有力吗?痉病就是弦而有力啊,而且还麻木不仁。如果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不对?不对!为什么?舌苔黄腻,大便秘结,下肢灼热,这就不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证。下肢灼热,大便秘结,这是湿热阻滞下焦,是湿热。3个月没来月经,是湿热夹瘀;四肢僵直,这是有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不是,这不就是风证吗?所以必须祛风、活络,然后清湿热、祛瘀,这个治法就敲定了。“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必须祛风通络,才可以解决这个僵直问题。下肢灼热,舌苔黄腻,大便秘结,月经不来,这是湿热夹瘀。这两个关键病机都抓住了,病机一抓住,方马上就出来了。第一个方,黄芪虫藤饮;第二个方,四妙散加大黄、桃仁、红花,就2个方加3味药。四妙散,大家知道,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我加了桃仁、红花是祛瘀的,加大黄是通大便的。黄芪虫藤饮是什么方呢?“虫”包括地龙、僵蚕、全蝎、蜈蚣,这就是虫;“藤”包括鸡血藤、海风藤、钩藤、络石藤。黄芪是补气的,虫是祛风通络的,藤也是通络的,全方主要的作用就是祛风通络。为什么要用黄芪呢?我们看看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看看张仲景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看看李东垣的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你就知道为什么要用黄芪了。这个方,不是祖传的,也不是书上来的,这是我创造的。我从来不讲我创方,但是我这个方完全是有依据的。比如,王清任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再用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并且他讲还可以加防风,我就是从这儿悟出来的,我不是要活血,我是要祛风、息风、通络。这个黄芪虫藤饮,我运用好多年了,特别有效。当然,必须要用准。这个病人大概用半个月手脚就能动了;1个月就完全恢复功能了,月经也来了,就这么治好了。(三)用经典理论指导疑难病证辨治案例刚才前面讲的两个是急症,下面讲的这个是疑难病。病案五 双足瘫痪筋挛案第一个病人,男,52岁,农民,双足瘫痿,这是一个痿证。患者下肢瘫痪3个月,下肢不能活动,并且频繁抽筋。西医医院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这个病,我一看,痿证啊,他不就是痿证嘛!这个痿证的特点,除了双腿痿弱以外,还有兼症。第一,抽筋不止;第二,视物不清,视力明显下降;第三,夜尿频多,一个晚上七八次,甚至更多。三大兼症,就反映了这个痿证的特点。我们中医师在临床上辨证,除了病人的主诉、主症以外,还必须要抓住他的兼症。为什么?兼症往往反映了他的特点,我们要通过兼症,围绕主症去辨证,这就是特点啊!不抓住兼症怎么辨证啊!我们中医辨证是要全面的,主症、兼症、舌象、脉象……要全面分析,不是“单打一”啊,西医说这个人头痛,就按头痛治,通通用去痛片,当然可以啊,但是我们中医辨证就不是一回事啦。头痛有外感头痛,有内伤头痛。外感里面有风寒的、风热的、夹湿的;内伤头痛也有好多种啊,有虚证,有实证,有气证,有血证,有痰证……多得很。那怎么知道呢?就必须要把病人的兼症抓住,看他偏向什么兼症。如果头痛有几十年,遇劳则发,精神疲倦,瞌睡特别多,那是气虚;一痛就呕吐,舌苔水滑,可能是痰饮;疼痛固定一点,从来不变,像针刺一样,这是瘀血;一边痛,偏头痛嘛;头面肿痛,耳如雷鸣,雷头风嘛……要抓特点啊,而且这个特点我们要特别的熟练,病人稍有点表现,马上就要抓住。这就是医生,作为医生一定要敏感。我们上临床的时候一定要敏感。病人一来,一个表现,就要有一个大概判断。一个动作,要马上分析是什么问题。再三问两问,就要抓住要害。我们问病的时候,绝对是切中要害,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临床问诊绝没有??嗦话。病人一来,我说:“你哪里不好?”“咳嗽。”“咳嗽咳了多久了?”这是第一句话,这不是随便问的。他说:“我咳3年啦。”或说:“我咳3天。”我们要马上就辨清一个是内伤,一个是外感,对不对?咳嗽有没有痰啊?干咳,没痰;有痰,什么颜色的啊?是黄色的,是白色的?喉咙痒不痒啊?鼻子塞不塞啊?咳嗽呕不呕吐啊?胸部疼不疼啊?这证就出来啦,你看这个病,不就是两三分钟就解决了么?就要这么快。我们读诊断学的时候,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还搞个《十问歌》,每个病人来了我给你搞个《十问歌》,病人就说这个医生真有耐心,但耐心是耐心,就是找不到症结。有的医生开处方,开一味药――党参,开完了,想一会儿,再开一味黄芪,又想一会儿,再开一味金银花,金银花开完了,又想一会儿,开一味板蓝根,一个处方开半个小时。病人说这个医生好认真啊,你看开个处方半个小时,我们内行都知道这是什么医生。熊老师开处方怎么那么快,几秒钟处方就开完了,其实这是在掌握了大量的方剂之后,切中病机,信手拈来的。我们中医开处方,首先要辨证,然后选方,根据这个方来开药。不是想一味开一味的,所以要有中医资深的东西。你把这些东西搞熟,你的临证思维一定会敏捷。这反映什么东西啊?这要有几个基本功。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理论功,一定要特别熟,随心应手。我有时候开玩笑,我说摆台电脑试试看,搞不赢我,我点两个方,你用电脑半天还没查出来,我处方早开出来了。第二,临证经验要到家,这个临证经验不是三五年可以得到的,是十年二十年,天天看病积累的。只有具备了这两条才有第三条:敏捷的思维反应。所以我们临床问诊也是有方法的,病人一来,马上就要把特点抓住。现在有些病人,他一来,我问哪儿不好啊,你猜他怎么跟你讲?我一身都发炎呢!一身都发炎是什么病啊?我说你跟我讲具体一点到底哪里发炎?他说一有胃炎,二有肾炎,三有前列腺炎。你最后问他哪里不好,他告诉你脖子疼。你看看,跟这个胃炎有什么关系,他说不定还讲胆囊炎啊、脑膜炎……哪里都有炎症,就是不讲脖子疼。因此,一定要问他哪里疼。所以我们不能按照西医的检查结果去开处方。脖子疼我就给你治脖子疼啊,给你治胃炎行不行?治胆囊炎行不行?不行的。有那么些病人,一来就给你讲30个病位。他说脑发昏,我问脑发昏的时候呕不呕啊,昏了多久啦?他说屁股疼。我问你屁股是哪个部位疼?你指给我看看!他说腿抽筋!我问他什么时候抽,晚上抽,白天抽?他说身上长疮!(众笑)这种人多得很哪,我没话讲啦,我投降,我本来一点都不糊涂,他一来就给我搞糊涂了,他把我搞糊涂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们当医生的,头脑一定要清醒。我经常讲学中医医生首先要不蠢啊,蠢家伙是学不到东西的,头脑要绝对清醒。我们找中医医生看病也是一样啊,你一看那医生迷迷糊糊,你还找他看病啊?你敢么?他自己都搞不明白,是不是?所以当中医啊,一定要“三具备”,理论功力、临证经验、思维反应,三者必须具备!关于痿证,是临床难治的病证,不是所有的痿证我们都能治好。《内经》里面讲痿痹者,四肢痿弱不用,是指四肢而言,而我们临床上所见到80%的患者都是双足瘫痪,以双足痿弱为主要的症状。这个痿证很复杂,《内经》里面讲五脏之痿,认为是五脏的阴血亏损,肝气热,心气热,肺气热,脾气热,肾气热,其实是五脏精血不足,不能滋养所致的痿。朱丹溪讲湿热可以致痿,李中梓还讲瘀血致痿,所以痿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比较复杂。而我们临床最常见的痿证,大概有三个:第一个是湿热致痿,朱丹溪用加味二妙散来治;第二个是肝肾精血不足致痿,所以我们治疗痿证的主方是虎潜丸;第三个是气血不足,即所谓的阳明胃虚致痿,所以程钟龄用五味汤来治疗。这是最常见的。当然,还有极个别的肺热叶焦,因肺痿导致痿证的,这是极个别的。这个病人,双足瘫痪痉挛,这是肝不养筋,筋痿不能久立,痉挛瘛?S,这是肝痿,肝阴虚,肝的精血不足。另外,又眸朦,视力明显下降,小便频多,特别是夜尿多,这是肾的问题,夜尿频多不是肾虚吗?眸朦是肝虚,这样一分析不就是肝肾两虚吗?所以这个病人是肝肾两虚,用的是什么方呢?不是虎潜丸,我们知道虎潜丸有黄柏、知母、龟板。这是养阴的,黄柏、知母、龟板加地黄不是大补阴丸吗?所以虎潜丸里就包含了大补阴丸,这个病人没有舌红,苔黄,脉细数,而是一个阳虚的证候,所以没有用虎潜丸,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后世的方――加味金刚丸,听过没有?加味金刚丸?我们庙里不是供四大金刚吗,就那个金刚。加味金刚丸是哪个的方我不记得了(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我把药味念给大家听:萆?、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杜仲、牛膝、木瓜、天麻、僵蚕、全蝎、蜈蚣,还有一味马钱子我不用,因为它有毒。中医治病的基本的准则:第一,要治好病;第二,要安全。在座的年轻人占了多半,年轻人开始当医生好胜心切,刚刚上临床总想着一下子就把病人治好。不能这样的,我们应该首先保证治疗的安全。我当了54年医生,整整54年,没出过一次差错!
病案六 胁肋背部痉挛掣痛案这个病人,女,44岁,糖尿病,曾经得过酮症酸中毒,在当地医院抢救以后,就出现一个病症,脘胁背部痉挛性的掣痛。痛到什么程度呢,每次疼痛的时候,她用嘴咬自己的两个手臂,包括手背。两个前臂被她咬得一塌糊涂,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我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干?她说我要转移我的疼痛,她的内脏刀绞一样的痛,抽筋,她家里人讲那种凄惨的状况,旁边看的人都觉得疼痛。因为她特别的凄惨,疼得如此厉害。这个病人,在我们见面的时候,面色晦暗,面呈痛楚之状。查其疼痛的部位主要在右侧胁肋部连及背部,每次疼痛,一身都抽搐,而且口干,心烦,便秘,舌红无苔,舌下的紫筋明显,脉象弦细而数。大家想想这个病人怎么治?应该怎么分析?第一,这个病人有消渴病的痼疾,不是酮症酸中毒抢救过么,而且现在是舌红无苔,脉细数,这是一个标准的阴虚证候。这是第一点,毫无疑问,这个病人是阴虚。第二点,疼痛的部位是在胁肋部连及背部,这个部位是谁所主呢?这是肝经的经脉所主,《内经》里面讲:“肝病者,两胁下痛”“肝主身之筋膜”。第三,这个病是痉挛性的疼痛,而且每次疼痛全身抽搐,这是风,肝主风啊。“在天为风,在藏为肝,在体为筋”,这不是肝风内动么?但是这个病人的主症是疼痛,注意啊,我们治病,不能忽视病人的主症。她的主症不是抽搐而是疼痛;她的主症不是消渴的“三多”而是疼痛;她的主症不是阴虚发热而是疼痛,这一点要明确。所以要针对主症,这是至关紧要的一点。你不能解决她的主症,那么这个病你就等于没治好,是不是?关键是这个疼痛属于什么样的性质,在哪个部位?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病性,阴虚;部位是肝,肝主筋嘛,那就是肝阴虚,肝风内动,出现肌肉抽搐型的疼痛,我们讲痉挛性的疼痛,是不是?就应该这么考虑!中医有哪些药是止疼的特效药?没有!因为中医止疼一定要抓住病人的病机,也就是病变的部位,病邪的性质,才能够针对性地止痛。而没有专门止痛的药,对于这样一个疑难病,我们抓住其特点:第一阴虚,第二肝风内动,然后出现的抽搐疼痛、痉挛性的疼痛。总之,首先要养肝阴,然后要息肝风。病人还有一个特点:舌下的紫筋明显,说明还有瘀啊。抽痛在筋,久痛入络,这个入络的意思就是有瘀啊。所以这个病人,主要就是一要养肝阴,二要息肝风,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并且还要清瘀通络。我用2个方,加2味药。用个什么方呢?第一个方,一贯煎,当归、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川楝子;第二个方,金铃子散,川楝子已经有了,再加1味玄胡,不就成了金铃子散吗?加2味药,白芍、牛黄。为什么加白芍啊?养肝柔筋止痉。张仲景在《伤寒论》29条不是讲到芍药甘草汤嘛!牛黄干什么用?止痉的。这个病人治好了,彻底治好了,就这么一个方,始终就这么一个方,一个多月治好了。病案七 胁腹部灼热外敷冰水案这个病人女性,70岁,得一种怪病。她是3月份来找我看病的,她说她的胁部、腹部有烧灼感。我摸摸看,不烧啊!我说你敷的这是什么?――冰水。外面穿着大羊毛衣,几层羊毛衣,里面搞个冰水敷着。冰水外面套个塑料袋子,过一两个小时,水就变热了,她又要换。我说她这身体简直是个锅炉嘛!冰水都能烧热……这样的病你说怪不怪?水烧热了要换冰水啊,这病人到西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病变,反复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毛病。局部的皮肤不红不紫,也不肿不疼,但是有明显的口苦、口干、口渴,患者喜冷饮,小便黄,舌质紫,舌苔黄腻,脉沉而弦数。怎么辨证啊?你们想想看应该怎么辨?她热天要敷冰水,冬天照样要敷冰水,而且就在那个局部,又不红、又不肿、又不疼,就是发热,这是一个怪病,那么我们怎么辨证?第一,它的部位在胁下,这是肝胆经脉所管的地方,原文我就不念了,这部位毫无疑问是肝胆的病变,这是病位。第二,性质,我们看看她的兼症,口苦,口干,小便黄,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这又是什么啊?这是肝胆火热病变的表现,这是个无形的东西,所以她检查怎么也查不出来的。病在肝胆,我们是通过肝胆经脉?判械牟课焕慈范ǖ摹2⌒笆粲诨鹑龋?是通过临床表现和舌象、脉象来判断的。舌下的紫筋明显,显然还夹点瘀,因为肝藏血嘛!所以这个病人病因病机是肝胆郁火,兼瘀血阻滞,才出现这种局部灼热难忍的情况的。这就是临证的思维,当时就这么考虑。不用等你去翻书,你翻哪一本书啊,哪本书上有这个病的答案呢?没有。你不可能每本书去找啊,所以读书在于平时,临证的时候是要把这些书的理论融在一起,灵活应用,随机应变,这才是真正的临证。绝不是看一个病去翻一本书,那是不行的。就这么辨证,好像一讲还是蛮简单的,其实你真正碰到这个病,我相信你一点都不会感到简单,而是首先就被她吓住了,是不是啊?外面穿着棉袄,里面搞个冰水在那儿敷,这是什么怪病啊?按照中医自身的理论去分析,病位在胁下,是肝胆经脉所过;舌苔黄,脉象弦数,小便黄,大便硬,口也特别苦,这是肝胆火热,这不就出来了吗?既然是肝胆的火热,那还有什么考虑的――龙胆泻肝汤,加2味祛瘀的药,而这2味祛瘀的药也必须是入肝的。哪2味药呢?丹皮、赤芍,就是龙胆泻肝汤加丹皮、赤芍。我开半个月药,因为有把握了,想明白了。我一个学生曾经给我总结说:“熊老师,我给你的总结就是中医治病的疗效是必然的。”中医治病是有必然性的,绝不是偶然性的。因为你想明白了就有把握,这个病我一开就是15剂。开半个月,她就吃半个月。她第二次来了,说还是有些热,但是冰水已经拿掉了,这不就病去了大半了嘛!她说还是烧啊,但是不要敷冰水了。我接着开原方,1个月后患者彻底好了。她后面还吃了1年善后调理药,但是真正治好的就是龙胆泻肝汤加丹皮、赤芍。这么一个怪病,病人痛苦不堪,搞了很长时间。根据中医的理论,按部就班,灵活应用,你必须按照中医的逻辑思维去考虑,去治疗,否则,这个病你怎么治得下来啊?病案八 持续发热身痛不休案患者女性,30岁。这个病人一开始发皮疹,然后高热,发热一般都是39℃左右。这个病人够复杂,怎么够复杂呢?就这个39℃左右连续半年,整整半年。这半年她是怎么过的呢?她在湖南最大的医院湘雅医院治疗半个月,然后到北京的协和医院治疗半个月,然后再回到湘雅治疗又半个月……这个人花销有几十万了,诊断的结论就是一个:结缔组织病。高热39℃始终不退,中间会停一下,一般停2个小时、3个小时,接着又发热。结果湘雅医院的教授说:“你去找熊老师去!”病人精神疲惫不堪,起、坐、行、立都要人扶持,面呈痛楚之状,口中呻吟不止,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哼”啊?你猜她怎么讲的,她说她一身疼得受不住了。她不是讲发热,虽然病人家属告诉我是发热6个月,可是病人说自己疼得受不住。我说给你摸摸脉,她不肯啊,她一身疼得受不住。这就跟病人家属的叙述有区别,这是一个明显的特点。我又问她疼了多久啊?6个月,从发病开始就一直疼到现在。我问哪些地方疼?全身都疼。关节疼还是肉疼?肉也疼,关节也疼,所有的肌肉都疼。她曾经长期大量地使用激素药,这个病人发热与身痛并重,而且持续6个月。我就问她:“你发热前有没有发汗啊?”“有,每一次发热之前都周身出汗,还发冷,然后就发热,阵发性的发热,每天发十几次,几十次。这个疼呢,就是一天持续性的。”发热是阵发性的,疼痛是持续性的。舌苔黄腻,脉象细数。病人生病6个月以来,一直没来月经,也就是停经6个月。作为中医医生绝不能根据这个“结缔组织病”去开处方。这个病人我看还是很简单的,当时我治起来也蛮容易,为什么啊?吴鞠通讲得很清楚了:“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很清楚的,我当时马上就反应过来,我说这个病应该治得好的,你吃我的药试试看!宣痹汤加桃仁、红花。1个星期,退热了;2个星期,不疼了;3个星期,病人回去了;2个月,月经来了。这病就这么好了,方都没有改,就是宣痹汤加桃仁、红花治好的。
如果有时间我还会多举病例,我也不用写稿子,因为随手就有啊!我的脑袋里面记忆犹新的还多得很,每天都会看到一些怪病,稀奇古怪的病。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嗦了。我为什么举这些病例呢?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读中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是指导临床,我们在临床上如何应用,这是关键啊!你能够把中医经典的理论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能够得心应手,你不想当名医都难呢!这名医不是靠政府公告,也不是自己吹的,是靠老百姓封的。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名师答疑】问:一位5岁的男孩,湿疹。手足心冷,汗出,皮肤红疹,干痒,舌淡,苔白,脉弦滑,用桂枝汤合当归饮子加萆?、蜈蚣,但母亲说他痒的时候觉得热,想放在水中。答:这是一个湿疹小孩的病例,按道理应该属小儿科或皮肤科,但是中医本来是不分科的。我当年学中医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分过科,但是有一点我不会,骨头断了怎么接我不知道,这骨伤科我不懂。所以我的门诊,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什么都有,从来不分科。湿疹,特别小孩湿疹是常见病,尤其是婴儿湿疹,与胎毒有关。胎毒往往都是湿热引起的,但是湿热一定是舌苔腻或者黄腻,而且湿疹的明显表现是抓破后流水,这是最大的特点。这个小孩,手足心冷,汗出,皮肤红疹,干痒,舌淡苔白,这是一个虚证,用当归饮子是对的。但是用桂枝汤就不合适了,为什么?他痒的时候觉得热,要放在水中。脉象是弦滑的,所以虚中夹湿热。湿疹、湿疹,首先要除湿啊。所以这个病人,我建议你第一用萆?渗湿汤,第二用当归饮子,分两步走,切莫用桂枝汤。谢谢!问:您能否讲一下湿热侵入下焦,耗伤肝肾的辨证吗?答:这是一个很笼统的问题。吴鞠通三焦辨证的论述里面提及下焦确有受于湿热的情况,典型的是茯苓皮汤证。薏苡仁汤、三仁汤是治中焦的,厚朴夏苓汤也是治中上焦的,下焦的主要是茯苓皮汤。至于伤肝肾的,主要是阴虚,很少有湿热伤阳的,这个临证上极少。理论上可以这么讲,临证上极少。湿热伤下焦,还有一个方就是四妙散,《医宗金鉴》的加味二妙散,这都是属于湿热伤下焦的。叶天士有句名言:温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什么意思呢?温病,两种邪气,一种是温热之邪,一种是湿热之邪,我们讲的温病不过就两种邪气啊。温热之邪,最容易伤人的阴分,而伤阴不是伤血,伤的是津与汗。湿热往往容易伤人的阳气,而我们在通阳的时候,不是去用温药,而是要去利小便。为什么要利小便啊?利小便者所以利其水湿也,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我们治疗湿热病,在下焦的,一定要利小便。吴鞠通的代表方就是茯苓皮汤。《医宗金鉴》的加味二妙散也有萆?、四妙散里面也有薏米,都是除湿的。因此我们治疗湿热病在下焦的,重点是要祛湿,不是滋养肝肾,不是去补阴,也不是去补阳!问:熊教授,我是马来西亚来的学员,现在中医大学教《内经》的,我们大多不教运气学说,如果要学如何下手?请熊教授指示。答:为什么不教运气学说?无非就是两个原因嘛!第一个原因,能够讲明白的人不多。我在职的时候,我就经常讲,每一届研究生我都讲,我退休以后,至少在我们学校就没人讲了。第二个原因,这个运气学是《内经》七篇大论的内容,七篇大论是王冰补充的,《内经》是西汉的著作,而王冰是唐代人,很多人不承认运气学说是《内经》的内容。但无论是西汉还是唐代,到现在都是千年以上了,几千年前我们中国是什么状况?大片的原始森林,一没有汽车,二没有火车,三没有军火,四没有核武器,整个自然环境和现在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的气候为什么越变越热,地球变化了嘛,人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嘛!当然,四季依然不变,春夏秋冬依然不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不变,木火土金水五行运动不变,二十四个节气不变,所以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不可能用来对照我们今天的现状,我们只是掌握它一个规律,借用、参照是可以的,决不能把它机械化。这位同学如果愿意听运气学,我介绍你到长春中医药大学找苏颖教授,她对运气还蛮熟,讲得不错,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的主任,你可以到她那儿去学,你如果实在要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经辨证口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