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一共打了几次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目的?

说起水浒中的故事,过场最多的就是宋江了,不像晁盖那么的耿直。攻打曾头市,本来是晁盖的活儿,结果中毒箭而亡。按理说宋江要替晁盖报仇,就要直接攻打曾头市,可是,我们却发现,宋江不是选择去先替晁盖报仇,而是和吴用来了一番假意的推脱之后,就决定先去大名府赚取卢俊义之后,再去替晁盖报仇。宋江这其中只是换了一个顺序,是先去大名府,再去曾头市,这样的安排到底有何阴谋呢?1.转移注意力晁盖刚死,弟兄们的情绪肯定还在替晁盖报仇那里,尤其是那些晁盖的忠实粉丝,心理憋着一股气,想要出了这口气,总之,是需要打一架的感觉,怎么办呢?宋江宋江于是和吴用演了一出戏,百日内不适宜行动。于是就选择了先去攻打大名府,转移注意力。2.保住自己的位子宋江虽然嘴上说的是对梁上泊主的位子不感兴趣。实际上,你要想,谁不愿意当老大,尤其是黑帮老大,那可是很不错的位子,现在晁盖终于让位了,但是不够巩固,因此,处于保住位置的考虑,先去请上卢俊义,然后让弟兄们定夺。宋江3.磨合部队这一次下山去攻打大名府,有个奇怪的现象,除了极少数必要的留守头领之外,其余的全部下山,可谓是倾巢出动,这就是为了磨合弟兄们,让弟兄们找到一个发泄的地方,那就是大名府,通过磨合,适应宋江的领导。宋江4.延长时间,让时间来遗忘晁盖世界上有一种药,它叫做时间,这是个好药!他可以让你已让很多的东西,好的也罢,不好的也罢,总之,会让你慢慢的遗忘以往的种种,之前可能是喊着,叫着要立刻去干嘛干嘛去,过了一段时间,就慢慢的遗忘了,没有之前那么冲动了,这就是时间这个药的作用。宋江5.空降or本土宋江去请卢俊义不是为了让他上来当个小头领,而是要他做梁山泊主人,对外的话是这样说的;然后就给出了弟兄们一个选择,是选择让这个空降兵来当你们的老大,还是我宋江继续领导大家。梁山弟兄是最注重兄弟情义的,对于一个刚来的新人,大家凭什么就服你当我们老大,于是就自然而然的选宋江了。这是宋江最高明的地方,那些在企业中争权夺利的礼仪之徒们,你们要好好的学习宋江同志。宋江6.增加实力梁山在晁盖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就消耗了不少物质,此时,缺的就是兵马钱粮这些东西,只有这些东西配备齐全了,才可以和曾头市一决高下。因此,准备不充分,是不能乱动的。宋江7.吸收人才每一次的攻打不仅仅是物质,还会有人才的加入,大大的壮大了梁山的实力。8.扩大影响力梁山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力求一次行动,多种收益,这些都是吴用和宋江在算计好了的,赔本的买卖那是不愿意做的。每一次,都是绝佳的宣传自己的机会。宋江总之,本来宋江是应该先攻打曾头市,替晁盖报仇,但是基于自己位置的考虑,加之当时的实力考虑,为了全胜,或者说转移注意力,给梁山兄弟们选择。宋江选择了先去大名府赚取卢俊义,然后再区攻打曾头市。宋江的这种权利运营,忽悠下属的能力,你不得不服。
大名府大名府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曾是北宋的陪都。俗话说:“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在《水浒传》中,“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描绘的就是大名府。鼎鼎有名的大名府为何沦为大名县了呢?一、从河朔四镇治所升为北宋陪都并非偶然大名府故城现在邯郸市大名县大街乡,城处黄河北岸,地理位置优越。城市西南部土壤肥沃,东北部地势险要,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名府自春秋时期便已经存在,是卫国的属城。那时的大名府还不叫大名府,而是叫“五鹿城”。这个名称在历史上还是挺有名的,《左传》中记载的晋文公落难乞食野人的故事,就发生在五鹿这个地方,此后晋文公将五鹿城纳入了晋国的版图。进入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大名府很快就变成了魏国属城,还有传言说此地就是孙膑射杀庞涓之地。可能是因为曾经属于魏国,大名府在后面几个朝代的名字多带有一个魏字。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在大名府(当时叫贵乡县)设置了一个魏州,当地的县治与州治便集于贵乡县一处。虽然隋初把魏州改为了武阳郡,但唐初又把它改了回来。影视剧中的晋文公唐代前中期,魏州属于河北道,是河北道的治所所在地。当时的河北道,人口数量全国第一,辖区面积全国第七,各色米粮生产总额全国第二,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这一时期的魏州经济特别发达。唐广德元年(763年),魏博镇升为节度使,魏州就是魏博镇的治所。由于魏博镇发展迅速,成功跻身“河朔四镇”(其他三镇为成德、卢龙和淄青),魏博节度使也得到了唐代宗的宠爱,魏州成为了当时魏博的大都督府。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大名府地名即来源于此。影视剧中的唐代宗李豫唐末五代时期,魏博牙兵作为魏博节度使的亲兵卫队,是当时的重要军事力量。后梁太祖朱温之所以能够称帝,与魏博节度使得帮扶密切相关。在朱温削弱了魏博镇实力后,后梁的实力也跟着被削弱,给了后唐兴起的机会。此后的后晋、后周开国皇帝在登基之前,都以天雄军节度使(唐天佑元年,魏博节度使被赐号为天雄军节度使)的身份在大名府留守过。这段任职经历让他们认识到了大名府与其所在的魏博镇的重要性,登基后都对此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由于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中原的门户洞开,游牧民族很容易就能侵扰中国北方地区。北宋初年,契丹人更是在边境集结了重兵,声言要伺机南侵,这严重威胁到了北宋的统治。宋仁宗为了构筑北方防线,采取了名相吕夷简的建议,将大名府升格为陪都,对大名府耗巨资进行改造。在吕夷简的亲自主持下,大名府被改造成了一座具有重大政治和军事意义的城市。影视剧中的宋仁宗赵祯二、作为陪都,政绩很重要作为一个陪都,大名府知府的政绩考察自然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来看看黄河治理方面。北宋时期黄河决堤非常频繁,仁宗庆历年间,黄河更是改道北流,纵贯大名府境内。因此大名府知府要做的主要就是治理黄河、开仓赈灾、安抚百姓等等,其中以北宋名相陈恕之子陈执中带领百姓固堤防洪和韩琦赈灾救民最为经典。陈执中任大名府知府时,深知河患对百姓生活的危害,为了不兴师动众,陈执中特意选在百姓丰年后方便之时增筑河堤二十里,减轻了河患对百姓的危害。而在神宗即位后不久,河北就发生了地震,黄河沿岸随之决堤,百姓流离失所。为此,神宗委令韩琦为河北安抚使,上任大名府。韩琦上任后,积极赈灾,使得百姓有所安生。韩琦剧照其次便是巩固边防。太平兴国三年至五年(978-980年),陈恕担任大名府知府。期间,陈恕受命增浚城墙与护城河,却被大名府内的富人阻拦,导致需要的工具迟迟募集不了。而陈恕不畏权贵、果敢有谋,下令捉拿阻拦者,终于在工期内完成了大名府的防御工事,使得大名府能够拒侵扰之敌于黄河以北,为大名府百姓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最后是民生民计。大名府知府在任期间,还要体察民情,保证民安其乐。天禧元年至二年(1017-1018年),李士衡在权知天雄军时,有人因为偷瓜被抓获,按照当时的法律,此人当被处以死刑。这看起来是极为不合理的,因此李士衡上奏皇帝请求变通法律,给偷瓜者一个机会改过自新。皇帝接受了李士衡的建议,赦免了这个偷瓜者。这不仅仅是避免了一场因偷瓜而丧命的悲剧,也反映了大名府知府的爱民之心。三、由盛转衰,大名府是如何变成大名县的?大名府历史悠久,曾七次作为陪都,十分繁华。可昔日赫赫有名的大名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变成如今的大名县的?政治上,大名府作为三省交界,四方辐射之地,发展自然是离不开中央的扶持和政策的侧重。然而在元朝建立后,首都远移大都,大名府受首都政治中心的辐射大大减弱,拱卫京师的功能丧失,之前的政策待遇自然被剥夺。到了明朝,大名府的城市等级也跟着下降,不再具有多重的城市职能。大名府而在经济发展上,大名府是凭借大运河的永济渠为依托,发挥江淮与京都之间转运站作用,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十分繁华。但在元朝建立后,为了缩短南北距离和减少粮食损耗,修筑了从北京、通县至山东临清、济宁的大运河。这使得永济渠地位下降,大名府的经济也随之下降,济宁等具有竞争力的城市逐渐取代了大名府的地位。至于军事方面,大名府因为是河北地区抵御外族的军事屏障而被统治者看重,在此地驻扎重兵,但到了明朝,由于边防线路北移,大名府失去了“北方锁钥”的功能,军事地位下降,府内仅剩下不足万人驻守,守备空虚,皇帝也不再派驻军事机构。最后就是河患,由于黄河、漳河等河流季节性泛滥,洪灾频发,大名府只能多次迁城,造成当地社会动荡。再加上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文条件逐渐恶劣,农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且长久没有得到改善后,大名府的衰败就在所难免。今天的大名府文史君说作为宋朝的陪都,大名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政治、经济、军事在河北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因为推动大名府发展的各种因素减弱甚至消失,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也不得不面临由盛转衰的处境,而沦为大名县。参考文献张春梅:《北宋大名府及其知府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李亚:《大名府故城之陪都历史探析——大名府故城考略之一》,《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刘小侠:《从正德<大名府志>中看大名府地位的衰落》,《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12期。(作者:浩然文史·套元)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一、晁盖时期王伦时期大约七八百小喽啰火并王伦后,晁盖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增长,花荣秦明等上山前,提到有三五千军马宋江大闹清风寨后,上山了一批头领,清风山燕顺+花荣秦明黄信,共有三五百人,路上遇到对影山吕方郭盛各一百人,总计大概有六七百人上山。后来大闹江州时,李俊二张穆弘带来三条船各十数人,加起来不到一百人。这段时间还加入两个小山头:黄门山欧鹏三五百人,饮马川裴宣邓飞三百来人马。因宋江关系,上山的头领数量远远多于晁盖原来的头领,但小兵总计大概也就增加一千五左右。晁盖原有三五千,加上自己继续扩招,总数大概要有七八千。二、宋江正式上山后1、三打祝家庄宋江上山第一仗,宋江起步兵六千,马军六百,第三打时吴用带了五百人增援,还有孙立邹润闹登州带来大概几十人,三打总计动用七千多人。祝扈李三庄总共有一二万人,打完祝家庄有投降的部下,还有李应的庄客,上山数量不详,千把人总有的,应该能补充三打祝家庄损失的人马,此时梁山应该有上万人了。在这之后,梁山进行了一次整编,对各关口人员安排进行了调整,花荣秦明居左、林冲居右,大约有分成两个军团的意思。2、打高唐州出动五千为前队、三千后队策应,共八千人。梁山这时候总兵力应该超过一万。3、大破连环马、三山聚义大破连环马俘获战马至少一千,五千步军。这批俘虏应该大半加入了梁山,成为后来呼延灼军团的核心部队,梁山兵力构成中开始出现大量正规军了。随后三山聚义打青州,梁山接到求援,起兵三千,这是历次征战中出兵最少的一次,看来大破连环马自己损失也不少,而且俘虏的官兵看起来还没来得及消化。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各五七百人,后来一起上了山。聚义之后梁山总兵力不少于一万五4打华州一千甲马二千步军先行,中军二千,后军粮草二千,共七千。人数不少,一千甲马大概是吸收的呼延灼的骑兵,而且华州路途遥远,后军二千人是李应和水军头领带领,负责粮草的,实际战斗部队只有五千。战后少华山史进朱武有五七百人一起上山,半路遇到芒砀山樊瑞,原有三千人,打了两仗,算战损一半,还有一千五也上了山。此时梁山总兵力一万七左右。5、晁盖一打曾头市出兵五千,除了增援三山,这是出兵人数第二少的一次,可能晁盖调动人马真的有困难,这五千人也损失了不少,晁盖自己也挂了。三、宋江寨主时期宋江上台后,再一次进行了整编,立了四个旱寨,四旱寨头领分别为:左军林冲、右军呼延灼、前军李应、后军柴进,花荣秦明居中。此时兵力应该有两万左右,因为随后打大名府出动了近两万人。1、一打大名府前队四拨人先行,第一拨五百,后面每拨一千,共三千五,大队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左右仍然是林冲呼延灼,战时前军秦明后军花荣取代了李应柴进,宋江自己带中军),每军数量不详,按照每军三千人算,估计有接近两万人的规模。随后关胜征梁山,宋江退军,月夜赚关胜投降后一下子收拢招降五七千人马,遣散了一部分老幼,梁山正规军规模又扩大了,这些人组成了关胜军团。此时梁山总兵力,估计有两万五到三万之间。2、二打大名府这次出动了四路马军四路步军,马军分别为呼延灼林冲关胜秦明带领,步军则是穆弘(此时还是步军头领)李逵雷横樊瑞,每队数量不详,总数应不低于第一次征大名府两万人。3、关胜征凌州关胜带兵五千下山,林冲杨志带五千接应。这种小规模战斗,也派出一万人,梁山此时进入巅峰期。此战还招降了水火二将嫡系特种部队五百喷水兵五百喷火兵,枯树山鲍旭五七百小喽啰。4、宋江二打曾头市四路人马,每路各三千打东南西北四寨,宋江中军五千,合后五千,共二万二,此战是书中明确的出动人数最多的一战。5、东平东昌府宋江卢俊义,各带一万,战后董平张清还各带了一部分人上山。宋江上台后,每次出兵基本都是两万人的规模,随后就是排座次了,排座次时梁山巅峰兵力3万人,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目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