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悉,和静高级中学的广播体操已改为《小苹果》版,网友们开始热烈讨论,对此你有何感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立意指导

这是一篇时评类作文,材料也是同学们所熟知的,难度应该不大。对于《小苹果》事件本来就莫衷一是,作文立意时也就不必正襟危坐,从正面、反面或辩证角度出发都可以,应该很少有学生就事论事,更多的是透过小事件看大问题,如“看流行文化流行”“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校园文化的思考”“教育与潮流”“从《小苹果》事件看社会心态”“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等等,好的立意不胜枚举。同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观点明确且唯一。第二,以立足“学校中流行《小苹果》”而立意为上,泛谈《小苹果》在社会中流行为下。当然,如果学生从学校中流行这一“小”见社会心态等“大”也未尝不可,关键要升华自然,无做作之感。第三,学生应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立意大议论空的问题,应选择自己可以驾驭的立意。

三、参考拟题

1、校园亦应具有娱乐元素

2、全民娱乐?娱乐全民?

3、为新潮文化放行

4、莫让潮流遮望眼

5、流行是一阵风

四、开头与结尾

1、好的开头

(1)如今,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已红遍大街小巷,当“苹果”风席卷全中国,就连学校这块被视为最清净、最神圣的地方,也不免受其影响。当某中学广播体操变身为《小苹果》版后,大家议论纷纷。

(2)国外一知名报社主编曾在《娱乐至死》中写道:人早晚要被自己娱乐死。的确,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似乎没有什么人可以独善其身。难道我们真的要被娱乐死吗?

(3)新潮文化作为时代发展的体现,彰显若广大群众的心中意旨,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做的自然是“放行”和“引导”,而决非只知坚守“固有文化之净土”。

(4)林清玄有言:“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乐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诚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盲目跟风仿佛占据了每个人的内心。这时,何妨高声呐喊一句:莫让潮流遮望眼,我自静默向纷华!

(5)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曾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世间的一切浮华与虚荣终将是过往云烟,而在如今又有几人真正能摆脱虚荣心的左右洗尽铅华务实本真呢?

2、好的结尾

(1)因此,追要看是否喜爱,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能否对个人发展起有益作用;而不是看见好东西,就像野鸭子一样嘎嘎叫着往上冲。如此三思而后追,方能无悔亦无憾。

(2)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优美的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让世界叹服。且不可迷醉于灯火酒绿的现代生活,让一个《小苹果》弄得神魂颠倒。娱乐本无错,只是不能过。

(3)用踏实诚恳的付出代替自欺欺人的虚荣,用毋庸置疑的实力提升自信,造就真正属于自己的辉煌与成功。

(4)当有权势有名望之人散去一身的磁力,人们的心回归本心之时,便是巨龙腾飞、翱翔于九天之上之日。

(5)《小苹果》,究竟是挑战传统的破冰之举,还是历史长河的小小插曲,你我不必多言。我们控制不了风潮,却驾驭得了自身,可以做一只翩然飞蝶,与风共舞。

五、范文导航

当文化落入俗网

当沉稳的民族之风被裹上“最炫”的糖果纸,当纯真的爱情故事被名为肉麻的“小苹果”,我们的文化正逐步剥离高雅,一丝一丝被俗网禁锢。

俗套的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的生活。且不提那广场中大街上和着激昂音乐奋力扭动的大叔大妈,且不说那小巷中马路牙伴着轰轰低音炮甩动彩色长发的“贵族”杀马特,就连学校中最纯洁最干净的学生也不得不在锻炼身体时跳起《小苹果》,将原本清心静气的体操变成了俗套大餐。

也许你会说阳春白雪难以欣赏,下里巴人才能融入大众广泛传播。然而,这过分的俗套早已带给了我们显而易见的伤害。多少天真懵懂的幼童世事不知却已在叫嚣着不会再爱,过分直白的流行金曲、肥皂剧集用它过分表达的感情一遍遍冲荡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天真不复、老成世故,早早的被污染。经典的古诗词、博大的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淡忘;优秀的民族精神、传承的家风国风被丢弃一边。比起问及高雅文化的一无所知,提到神曲神剧却能头头是道畅所欲言。以俗为首的娱乐精神手持长矛直逼高雅文化核心,人们在这一厢情愿之中,终将被自己娱乐死。

但是,我们面对这俗套的进攻并非束手无策,坚强抵制的意志便是抵挡俗套的首要防线。就我们每个“看客”而言,中断俗文化的传播,不跟风不炒作,不助长俗套的嚣张气焰,便能轻而易举抹杀俗套于流传之间。就作者而言,拒绝俗套不一定非要像《私人订制》中那求雅的大俗导演那样与乡巴佬换血,只要主观不为名利而创作,而是有感而发,那生成的作品必会融入雅的气息,生发独到的韵味。而就国家而言,从根本上限制俗套是重中之重。如何能真正做到营造全社会追求文化、追求高雅的氛围,单单靠一纸《限娱令》注定解决不了问题。社会真正需要的不仅是法律上冰冷的限定,更是从上到下的贯彻,是整个国家对雅文化的呼吁与追求雅文化的落实。

终有一日,我们不再会哼着神曲哀叹别的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终有一日,我们不再会看着神剧伤感于别的文化的进步与本土文化的滞步不前;终有一日,文化将从俗网中挣脱,变得冷静理智,重焕光彩。

这,才是我们大家都想要的——告别俗套,复兴文化。

“苹果”进校园,当心娱乐冲击波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一首《小苹果》被看成洗脑歌的典范之作。就在“小苹果"扑啦啦掉满了中国大地的时候,教育行业也飘起了“苹果香”。新一波潮流来了,你站稳了吗?

“和静中学的广播体操已改为《小苹果》版”,此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各路网友吐槽。翻翻日历,掀得全民齐嗨的绝非当今一家:从印发模仿热潮的《Sorry》到鸟叔火爆全球的《江南Style》,从染蓝整个地球的《阿凡达》到让人汗毛直竖的《忐忑》。信息技术的发展已足够让时尚之风刮遍东亚街头,让人们“不时尚不成活”。

跟风、潮流,略带贬义却不至于承受口诛笔伐。正如一张用了十年的木桌,不腐也破了,当当年的“雏鹰起飞”如今依旧飘荡在操场上空时,人们怎能不厌倦?这便是“追逐潮流”的有趣之处:不断地为这个时代的娱乐换血,不断地挑动人们已经疲倦的神经末梢。从这个层面上讲,广播体操的改版不失为一次成功之举。即使与娱乐有了过多的接轨,改版也依旧成功地为这一趋于模式化的活动注入了时代感,增添了青春气自。

然而,本是严肃认真的教育行业有了“轻浮”之气,本是保守传统的民族被娱乐的大手掀得“热闹非凡”,国人的担心不无道理。“娱乐至上”还是“娱乐至死”?国人的频频发问已让狂热的娱乐地带透出阵阵凉意。

为何小小的一首歌曲,一部电影就能惹得几家欢喜几家忧?显然,人们已对娱乐给予了过多的关注与价值期许。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紧张的神经很难得到舒缓。而娱乐产业恰恰迎合了人们对轻松与愉悦的渴望,从而“大肆膨胀”。人们的担忧也正是对其看似失控的恐慌。世风再浮我们还有教育这方净土,而如今学校也沾上了这股“邪风”。人们坐不住了,站起来了,指着迷醉的人们开骂了,这也自是正常。

“给娱乐降温”,这不是句口号,而是行动。倘若人们把更多的关注给予教育、民生等领域,而把依旧自嗨的娱乐之风晾在一边的话,它自会像个失宠的孩子一样灰溜溜地离开。所以,无论是支持者还是抨击者,闭上嘴,别总是这么面面俱到地管教这个孩子,总有一天,它会长大的。

和静中学的孩子们跳的是“小苹果”也好,传统操也罢,只要没被“苹果”砸晕,就开心地跳吧!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几天,诺贝尔奖各个奖项揭晓。有人说,今年,诺贝尔奖离安徽蚌埠很近,因为诺贝尔奖化学奖的得主埃里克•白兹格,称得上是“蚌埠女婿”,因为他的夫人吉娜,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吉娜小学就读于蚌埠大庆路小学,初中、高中都就读于蚌埠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为此,网上图片显示,蚌埠某中学还通过该校电子屏,打出了“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字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立意指导

这是一篇时评类作文,该中学凭借异常的逻辑和高调的宣传迅速印证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古训,让人汗颜的同时不得不深思背后的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以不同的脸谱在不同的领域于相同的时机粉墨登场,用大义凛然与理直气壮的语调一次次歌颂着自欺欺人和集体狂欢的精神,通过一系列旁人无法透析的逻辑和秘诀算出自己总归胜利的结果。虚荣也好,炒作也罢,都透露着骨子里的羞耻虚无和文化疲软甚至自卑。当然我们相信这不是文明古国的思想主流,但面对诸如此类的事件当人人警醒。

三、参考拟题

1、肆意炒作,打了谁的耳光

2、“名利标签”取悦了谁

3、错位的心

4、莫图虚名

5、如此“高调”

四、开头与结尾

1、好的开头

(1)明明是外国人荣获诺奖,中国人却打出热烈庆祝我校女婿荣获诺奖的宣传标语,此举实在荒唐可笑!牵强附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如此炒作,究竟是打了谁的耳光?

(2)诺贝尔奖揭晓,有人寂静如故,有人开始喧腾。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带给了蚌埠意想不到的惊喜——他的夫人竟是土生土长的蚌埠人。于是,一系列带着金光闪闪名号的标签贴到了埃里克的名下,贴到了与他“沾亲带故”的人员机构之上。感慨之余,啼笑皆非。“名利标签”究竟取悦了谁?

(3)“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山林有远亲。”有权势有声望之人仿佛一个强力磁场,但凡受到一丁点的吸引,人们便会不远千里地被吸附而至。当内心由于被权势名望强烈的吸引而产生错误时,我们该如何矫正?

(4)诺奖尘埃落定,而安徽蚌埠某中学在电子屏上打出祝贺该校女婿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字样再掀热议。只因诺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的妻子曾在该校就读过便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着实让人有啼笑皆非之感。

(5)“蚌埠女婿”,听上去似乎有些搞笑,深层挖掘便会发现,这是中国独特的“名人热”文化走向世界的旗帜。

2、好的结尾

(1)如此“高调”只是虚伪的外表,灵魂的充实才是高调的资本。洗去浮华,充实灵魂,光明的未来才会显现。

(2)命运的方向盘已在你手中,掌握好方向,自己去追逐成功!

(3)当有权势有名望之人散去一身的磁力,人们的心回归本心之时,便是巨龙腾飞、翱翔于九天之上之日。

(4)用踏实诚恳的付出代替自欺欺人的虚荣,用毋庸置疑的实力提升自信,造就真正属于自己的辉煌与成功。

五、范文导航

远离钓誉退出功利

刘洋上天,家乡轰动了;王亚平太空授课,母校沸腾了;现在就连与蚌埠八竿子打不着的诺奖得主都被戴上“我校女婿”的帽子示众,令人哑然失笑。当事人还不自知,炒作者便妄图名利双收。试问,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能带来真正的名誉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与其哗众取宠,自欺欺人,不如追求本真,勤勉务实,以杰出的教学成果,换来竖立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而非打在电子屏上的招摇形象。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吃着他人坟前的祭品,吹嘘着自己与高官名士的交游;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善于借用他人的名号给自己戴上高高的帽子换得精神虚荣;周汝昌曾言:他人扯去了我辛苦编织的褴褛,织作了自己的盛装。中国人的劣根性,于此暴露无遗。

然而齐人的妻妾不是在相向而泣吗?阿Q不是遭受着世人的唾弃吗?窃人名号者已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红学大师周汝昌不正独立于斯吗?当社会上的浮躁风潮袭来,若是站立在精神制高点,承担教化育人责任的学校都不能免俗,何谈文化振兴、科学崛起的中国梦?

远离钓誉,退出功利。需要的是社会价值心态的沉潜与回归。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能一扫中国文坛的浮躁颓势;埃里克•白兹格是“中国女婿”也不能助力中国科技攀上世界高峰,我们要做的是认清现实,踏实勤勉,创造自己的科技成就,书写自己的文化奇迹。

远离钓誉,退出功利。教书育人的前线阵地——学校,请认清自己的责任。青年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未来,青年受到怎样的教化,中国便是怎样,与其“攀附远亲”,不如安静沉潜,教化育人,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维特根斯坦说:“我贴近地面步行,从不在云端起舞。”远离钓誉,退出功利。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如小仲马,不依仗父亲的文名而千古流芳;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如李淑霞,不留恋名媛的温床而飞跃苍穹;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校如清华北大,历经百年沧桑,默然不语,在历史的大幕后培育出民族的脊梁。

远离钓誉,退出功利。我们所需的是一个宁静澄澈的世界,鸢飞鱼跃,草木葳蕤,随处可潜心。

雷人标语凸显文化自卑

近来,蚌埠某中学发扬了中国人“攀亲”的美德,成功将诺奖得主认领为洋女婿。在精神胜利法指引下,国人遮掩文化自卑,离诺贝尔奖更加接近。

这种与知名人士拉近关系的学校宣传语并不鲜见。如果说北京某小学祝贺“我校家长杨利伟航天成功”可以体现该校教育资源良好。成都列五中学祝贺校友李易峰的电视剧大获成功可以体现学校培养的人才卓越。那么蚌埠中学的祝贺,似乎只是体现该校女生婚嫁前途良好罢了。一群雷人标语,折射出文化自卑下的学校怪象。

学校本应借诺奖得主来激励学生钻研探索,但出于学校没什么成果来吸引眼球,只好出此下策。也好给自卑的国人些许心理安慰。学校自卑于没有教育成果来大肆宣扬,地方自卑于没有文化资源与邻省竞争,国人自卑于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炫耀。于是,学校借名人效应来挽回文化自信,政府为名人故里造势来体现深厚底蕴。全体国人发挥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优良品质。

但是,学校的名人策略不但没有招来生源,反而引来社会围攻。地方政府忙着抢“名人”造“遗迹”,结果连端午节都被韩国偷走。文化自信,靠的不是学校有几个家长的远方亲属是名人,也不是靠坐不了人的磁悬浮列车成为世界最快的列车。当学校这片最后的净土都充斥着自卑心驱使下的追名逐利,我们已无法培养出有文化自信的下一代。我们将只能一边数典忘祖,一边生产更多的“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

学校要摆脱文化自卑,要学习国外高校的低调作风,潜心做好学术。只有这样,我们才无需依靠八竿子打不着的诺奖得主,而将拥有一批本国的诺奖得主。

学校要依靠自身的硬实力,不要去借助名人的“软实力”。国家要切实推进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而不要一味追求经济腾飞。国人不需要“眼馋月亮总是外国的圆”,要扎实地树立信心。这样,我们将无需眼馋邻近小岛国充沛的诺贝尔奖,也无需去认洋女婿。

希望有一天,蚌埠中学无需庆祝外国人得诺奖,而是低调地祝贺自己培养出来的诺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