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线瓷砖批发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怎样?是否有相关的市场分析报告或数据支持?

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调研成果。为推动全省调查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和发展研究奖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要求,省优秀调研成果和发展研究奖评选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20—2021年度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和发展研究奖评选活动。经过初核、初评、终审等程序,共评出拟获奖成果160项。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主动接受监督,现将上述拟获奖成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2年9月9日至16日)。如有异议,请于2022年9月16日前向省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反映。反映情况要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提供联系方式。联系人:张利、徐国添联系电话:027-87814165,027-87235668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和发展研究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9月8日2020—2021年度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拟获奖成果名单(共80项)一等奖(10项)1.丹江口水源区绿色发展保护水环境专题研究报告长江水利委:刘兆孝、尹炜、贾海燕、辛小康、王超2.湖北着力打造“零工驿站”,积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省政府办公厅、省人社厅:黎炼、耿业武、滕勇、金洪港、万钧3.建设湖北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调查与建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吕东升、郑家喜、宋嘉豪、王诚、王祥明4.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调查与建议省政府研究室:杜成会、刘卫华、余璟清、李艳静、李江5.关于坚决打赢湖北省脱贫攻坚战的系列建议省社科院:张忠家、彭玮、倪艳、赵丽佳、刘司可6.关于新发展阶段我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思考和建议省发改委:谢高波、鲁良超、易斐、汪训佑、张克成7.武汉应长期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持续强化全国经济中心的战略支撑武汉市社科院:樊志宏、周阳8.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研究报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郑军、张爱华、夏仕平、方艳、杨双9.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经验及其对武汉的启示武汉市委政研室:刘永明、刘舜馨、谢玉杰、刘会闯10.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新名片——关于“两湖”治理利用的调查与思考咸宁市政协:曾国平、潘华、刘中英、金良华、姜以钢二等奖(20项)11.营商环境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百余家企业的真实感受武汉大学:程虹、范寒冰12.湖北“思想破冰”的成因与对策省委党校:汤红兵13.经济高质量发展税收指数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省政府研究室、省税务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月明、王琳、严少平、冉勇、解洪涛14.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要求、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专题调研报告省纪委监委:李莹、刘俊杰、陈怡懿、石毅鹏、赵琦1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武汉科技大学:吴清明、张玲、陈婷、朱长才、方鹏骞16.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调查与思考省人大常委会:王润涛、李邦恒、王继军17.组织部门应对突发事件课题研究省委组织部:何光、贺良川、陈富贵、赵雨18.安徽产业投资模式对湖北的启示省经信厅:刘海军、盛章学、刘良博、何述锋、颜升19.关于加强磷石膏综合治理、促进全省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省委办公厅:张世伟、陈滢、陈胜伟、段存华、吕后郊20.农业科技促进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分析与思考省农科院:刘晓洪、鲁国梁、吴康、李琼杰、姚明华21.关于我市金融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武汉市委办公厅:程有炳、丁力、王清妍、袁喆22.“十四五”时期湖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商学院:周宇、吴天勇、薛兵旺、田雪枫、林翔23.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营问题研究省科协:王鹏24.全省社零消费恢复提振数据分析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税务局:王济民、熊怡、宋雪、夏玉辉、唐勃25.“能耗双控”对湖北经济发展与能源电力影响分析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吴英姿、祁利、赵东森、曾麟钧、方仍存26.全力当好服务小微企业的责任银行——全省农商行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几点做法省农信联社:李亚华27.关于东风商用车产业链情况的调查报告十堰市张湾区委:张涛、尤勇28.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襄阳市委政研室:周建波、徐申、吴剑、王龙龙29.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鹤峰县委办公室:吴忠林、陈勇30.关于加快推进磷石膏外拓内消深化利用的建议宜昌市委政研室:郑劢、丁双全、吴桂林、朱则、秦世军三等奖(50项)31.着力破除“纸变钱”瓶颈制约省政府办公厅:刘建国、李建镇、钟守鹏、王朝峰32.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研究省直机关工委:郭俊苹、张友斌、关杰青、罗秋、黄丽娟33.加快建设中部崛起示范区的建议省社科院:袁北星、彭玮、夏梁、汤鹏飞、管志鹏34.关于建设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思考与建议武汉市政协:徐精华、万浩、黄鹤、黄莉莉、刘哲35.湖北省林地适宜面积研究报告省自然资源厅、省空间规划研究院:李光、王学才、张琳、尹峰、刘敦文36.聚焦聚力破解融资难题,做大做强湖北地方法人银行湖北经济学院:彭芸、杨雪莱、马永健、李菁昭37.城市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转供电违规收费问题督查情况报告省委办公厅:丁利民、马礼会、游兵成、卢天梁、甘长来38.打造“十四五”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湖北样板”武汉商学院:高芳、刘玉堂、李亮宇、李奕、李捷39.湖北中医药服务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建议湖北中医药大学:李习平、唐昌敏、王迪、陈熙、刘毅40.湖北光通信产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武汉海关:杨良勇、杜鹃、陈玥、朱宏驰、黄刚41.沪浙皖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省市场监管局:宋少华、韩明山、王勤、余璟清、曹本锋42.补齐农业全程机械化短板,确保粮食免遭“仓门灾”湖北广播电视台:郭小容、吴博军、姚涛43.湖北省贫困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省财政厅:刘辉文、靳炜峰、熊彪、王岳坤、段宽44.关于学习考察安徽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陈宽宏、董慧丽、刘江文45.湖北生猪产业链如何拓展省社科联、华中师范大学:李闻一、汤学兵、齐求兵、孙德芝、汪鑫46.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省卫健委:涂远超、张定宇、洪志华47.关于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地区振兴发展的建议湖北民族大学:谭志喜、李烨鑫、李华霖、姚伟钧、陶丽萍48.我省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审计建议省审计厅:张文宗、闵国文、李春艳、陈曦、陈冉49.湖北省互联网企业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调查研究省委网信办、湖北经济学院:李涛、朱宝林、叶晓东、陈中利、刘魁50.“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发展研究——湖北省外墙保温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省住建厅、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办公室:龙宁、董文斌、童明德、马骁、彭德柱51.湖北推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研报告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李筱霏、叶祯祥52.中国医改的“点睛之作”——县域医共体建设省医疗保障局:戴伟、戴纯、张霄艳、李颖、游源53.“两征两退”改革给征兵工作带来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北大学:周勇涛、肖德、郭志文、张力、陈薇静54.关于加快盐化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应城市委办公室:徐长斌、甘鸿鸣、陈邦55.关于我国早粳稻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华中农业大学:满建国56.宜昌市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发展情况及建议宜昌市经信局:丁庆荣、宋祥林、魏金江、易正淼、陈丽涵57.推动新业态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调研报告省总工会:朱方、叶彬、廖飞58.关于推进“协商在一线”的实践与思考黄石市政协:周蔚芬、万建新、石子坤、柳轩青59.抓住耕地要害问题 筑牢粮食安全基础——我省耕地质量现状与保护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叶俊、何迅、胡群中、任文海、刘涛60.我省菜籽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省粮食局:胡新明、李硕、龚伟、肖竞、岳忠军61.以规范农村建房和引导农民进城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咸宁市委政研室:黄建平、刘志杰、尹峰、杨文62.关于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圈的几点思考荆门市科技局:王展欧63.关于人民法庭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省法院:覃文萍、邵远红、王艳、张浩、梁琦果64.在线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王继新、付卫东、左明章、宗敏65.高度关注碳达峰碳中和下的公正转型人行武汉分行:李斌66.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协作区战略研究十堰市委办公室:蔡贤忠、管聪、凌吉先、叶靖67.依托武汉城市圈、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议华中科技大学、民建湖北省委:韩民春、夏韬、曹莹莹、袁伟俊、毛春英68.关于武汉加强金融后台中心建设的报告湖北银保监局:崔维琪、罗文波、张鹏69.联村产业园 走出共富路——江陵县联村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模式探析江陵县委组织部:黄建军、南雪生、李忠华70.黄冈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黄冈市政府研究室:蔡伟、冯伟71.通山县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情况报告通山县委政研室:宋朝阳、张扬、朱必吨72.关于完善我省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几点思考和建议黄石市西塞山区委:晏勇73.乡村人才振兴来凤模式探索实践来凤县委办公室、来凤县乡村振兴局:王胜澎、毛兴、陈世林、孙伟座74.推进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荆州市委政研室:刘翔、赵新亮、李日兵75.枝江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枝江市委办公室:曹威、李小冲、邓娜、黄玺、郑乐强76.关于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建议湖北银行:张华77.恩施玉露品牌建设与保护的调查与思考恩施市政协:张凤、甘艳、吴昌乾、吴秀忠、刘长富78.借鉴湖州经验、做大做强荆门块状经济荆楚理工学院、荆门市社科联:丁建军、李柏武、邹雪莱79.孝感日商产业园的经验与启示孝昌县委:胡斌80.智慧城市下的市域治理模式研究鄂州市委党校:闻新国2020—2021年度湖北发展研究奖拟获奖成果名单(共80项)一等奖(6项)1.关于我省集成电路产业链稳链强链的调研报告省经信厅:刘海军、盛章学、江舫、刘良博、易飞2.以优化外贸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推动我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武汉大学:邹薇、庄子银、雷浩、李静晶、程小佩3.协同碳中和与生态安全的湖北省城乡高质量发展示范政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宋小青、王绍强、郭海湘、吴巧生4.湖北开放通道发展调研报告省委办公厅:吴庆华、陈胜伟、段存华、王席文5.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市政府办公厅:方洁、梅林、魏森、陈澜、王里6. 关于农村小型建设项目的调研报告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江国志、孙瑜、周明二等奖(20项)7.数字化助力湖北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湖北大学:万小妹、余日季、李志飞、王平、许力飞8.“十四五”时期加强湖北省财力保障的政策建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月梅、刘二鹏、赵明洁9.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省发改委:谢高波、秦健、肖竞佳、吴芸、王威10.加快推进我省县(市)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升级转型的建议省政府办公厅(参事室):潘世炳、魏建国、刘方、何国华、文云波11.推进湖北食用菌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对策建议华中农业大学:张俊飚、颜廷武、李文静、吴月丰、赵丁洁12.湖北高校毕业生留鄂情况研究报告省科协、江汉大学:刘义、高芳、王耀辉、陈雷、储著斌13.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要突出抓好“五个基本盘”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彭翀、张梦洁14.全力破除开放发展的堵点难点,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省商务厅、省政府办公厅:刘正海、刘建国、钟守鹏、唐勃、漆一凡15.关于湖北发挥资源优势做强红色旅游的思考省政府办公厅:吕勤刚、李建辉、秦军荣、杨奇、陈波16.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争创湖北基础设施新优势武汉理工大学:徐宏毅、徐硼、邹卫兵、范欲晓、谌雅琪17.关于建设武汉碳中和示范区、打造低碳经济中心的建议省宏观经济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邓逸、齐睿、杨光星、郭明晶、朱国辉18.关于建设智慧长江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民盟湖北省长江委委员会:黄艳、杨光、张季、王永强、罗斌19.加快推动湖北科技强省建设的重点问题研究省社科院:张忠家、白洁、高慧、陈莉莉、吴晗晗20.加速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补齐湖北农产品供应链短板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经济学院:高刃、冷凯君、潘林、陈金波、马士华2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湖北经济学院、省农业农村厅:李敏、孙建刚、卢同郦、李聚森、刘艳22.以内外贸一体化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武汉大学:余振、周明、王净宇、肖尧、左挺23.关于打造湖北省糯稻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建议武汉纺织大学、长江大学:刘在洲、汪发元、田小海、张运波、王良波24.两岸融合发展:台胞助力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建议华中师范大学:郝亚光、冯超、梁婷婷、吴讷25.以“四个加快”推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武汉与成都、南京、杭州等同类城市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武汉市税务局、武汉市发改委:沈永刚、田雁、舒亚东、俞军、张磊26.发挥湖北综合优势,加快推动国家绿色新能源船舶创新示范区建设省委军民融合办:袁善谋、郑光权、杨德义、文森三等奖(54项)27.当好区域创新发展“领舞者”,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市政府研究室:陈要军、李之好、张佩芬、曹磊28.湖北省生猪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华中农业大学:青平、陈通、刘兴斌、闵师、李剑29.湖北武汉航空客货“双枢纽”战略规划研究湖北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陈辉、熊新文、李汛、王美成、张巍匀30.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持续优化营商惠民环境省社科院:陈文华、夏梁、杨述明、陈莉莉、李灯强31.湖北省加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促进磷化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俊、汪再奇、余尚蔚、刘珩32.关于构建我省公铁水空综合集疏运体系的问题、路径与对策省社科院:卢青、邹进泰、彭智敏、赵丽佳、王金华33.科技创新支撑湖北暴雨防灾减灾对策研究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崔春光、王斌、李傲、彭涛、叶建元34.湖北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武汉海关:杨良勇、祝自力、郭永泉、王馨悦、潘群慧3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研究武汉大学:王增文、陈玉成、管理定、胡国恒、陈晨36.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研究三峡大学、宜昌市委政研室:何伟军、袁亮、孔阳、安敏、秦弢37.关于加快湖北省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的建议中科院武汉岩土所、中石化江汉油田工程院:杨春和、李阳、施锡林、马洪岭、张蕾38.提高武汉城市抗风险能力、建设韧性城市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灿明、刘二鹏、鲁元平、石智雷、谢冰清3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与对策省水利厅:熊渤、雷明、杜赟、林楠、宋杰40.关于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湖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杨道虹、方书品、杨道州、熊鸿儒、杨威41.湖北现代农机装备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约束与突破路径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省农科院:李平、潘经韬、王维薇、彭育园、纪华42.创优营商环境,打造金字招牌宜昌市政府研究室:朱先林43.新型建筑工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培养的瓶颈分析及对策建议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周永、卢雪松、肖衡林、陈旭勇、王庆44.“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省文旅厅、省委政研室:刘伟伟、余爱民、李巧玲、黄康胜、方磊45.引江补汉工程在湖北省水安全保障中的战略地位研究省科协:王忠法、王光谦、徐少军、李瑞清、周明46.加快推进武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张毅、程晨、周华民、王君泽、宁晓静47.打好“五个一”组合拳,加快推进科技赋能湖北碳达峰碳中和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张丹、刘洋、屈媛媛、岳松、张路48.湖北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研究省住建厅、省规划总院:万应荣、李红、樊伟、何佳、王岳枫49.壮大省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卫生用品之都”——关于湖北省千亿纸卫品产业集群的实践与思考孝感市孝南区政府办公室:杨建新、李劼、陈颖50.提升我省产业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湖北经济学院:付宏、陶珍生、梅怡明、冯银、邬昶俊51.湖北战略性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巧生、成金华、黄晓玫、郭海湘、周娜52.关于鄂州市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思考鄂州市政府研究室:胡民强、蔡勇、王伟、何述锋、季晓磊53.关于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供需发展规律、提高我省金融支持精准供给的建议武汉理工大学:杨青、刘星星、赵坤强、刘洋、杜坤54.湖北省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实践路径武汉科技大学:欧光军、张宏娟、童泽平、任凤玲、黄天蔚55.以文化擦亮“宜红”茶品牌,助力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张淳、刘再起、吴斯56.深化“五个融合”,促进湖北县域融媒体建设湖北大学:李荣娟、卿菁、孙友祥、涂一荣、王章君57.湖北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情况调研报告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谭承勇、时明国、周家庆58.关于全省基金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报告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徐凯、杨承锡、石晓峰59.科创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人行武汉分行:马运生、陈波、曾妮、刘诺60.巩固确权成果,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破解市场主体融资难恩施州政府研究室:丁志富、黄世德61.关于发挥湖北水资源优势推进水电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改革的调研报告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李生权、吴耀文、高雄、刘翊枫、彭子扬62.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促就业创业的调研报告中南民族大学、省民宗委:饶映雪、戴德艺、谭兵、彭绍华63.湖北市场主体发展大数据分析与对策建议省市场监管局、武汉大学:邹贤启、王长征、王勤、黄敏学、李文成64.以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式突破发展助力襄阳新兴产业裂变升级研究省社科联、襄阳市社科联:张克中、田文迪、陈红、严有为、魏桐65.武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产业规划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凌汉东、张军、熊朝辉、光振雄、郑光辉66.“十四五”时期襄阳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000亿元的路径研究襄阳市统计局:廉剑锋、孙婧、张宵67.关于湖北率先构建新时代生育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砥、汪卫民、黄勇奇、胡红兵、熊晶晶68.关于建设高职创新发展高地推进科技强省的建议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叶学文、王社、袁博、宋晓晴、吴伟俊69.关于十堰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十堰市政府研究室:邓勇军、杨勇、赵永峰、陈赟、王华易70.咸宁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的培养实践与经验探索湖北科技学院、咸宁市卫健委:白育庭、闵清、高卉、梅武轩71.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江汉大学:庄桂成、舒玲娥、张贞、赵亚琪、李田72.“三治融合”发展与市域社会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建设(湖北宜都模式)研究宜都市委:周叶中、秦小建、郭亮、谭建国、朱俊亭73.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打造“好正实优”省份省委党校:吕伟、汤红兵、胡东、程西军、盛翱74.推动零工经济发展,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湖北工业大学:胡放之、邵继红、张英、张燕华、王婵75.关于荆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培育路径研究荆州市政府研究室:李雄文、吴方喜、刘银华、黄立立76.湖北省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立法研究湖北警官学院:张建良、万向阳、黄石、魏琴、刘菲77.守望粮仓,竞进协同——江汉平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武汉轻工大学:高全胜、祁华清、王锐、樊琦、陈会玲7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湖北西部山区县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武汉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柯玲、韦玮、刘锡伟、熊胜绪、马光菊79.关于加快万里茶道申遗、助推我省茶旅文产融合发展的建议省政府办公厅(参事室):周勇、马占军、刘方、石聿新、王风竹80.思想破冰、产业突围,加快荆州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省社科联:魏龙、邹薇、彭定赟、金桥、喻平
  (报告出品方:中信证券)  眼科为需求广阔、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的黄金赛道  眼科疾病种类繁多,患者基数大,需求广阔。眼科疾病是发生在视觉系统的相关疾病, 包括致盲类眼病和非致盲类眼病。据由来自 25 个国家的 73 位知名专家牵头撰写的在《柳 叶 刀 - 全球健康》发表的《全球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369041,中国常见的眼科疾病包括屈光 不正、结膜炎、干眼症、白内障、睑缘炎、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及葡萄膜炎等。其中白内 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青光眼以及黄斑变性是导致中或重度视力损伤以及致盲的主要病 因。在患者人数方面,中国眼科疾病患病人数庞大且远超美国,拥有大量目前尚未获得充 分治疗的眼科疾病患者群体,眼病诊疗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0 年 中国近视患者超 7 亿人,占全国人口数量的近 50%,白内障患者达 2 亿人以上,此外,干 眼症、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也存在庞大患者群体。 眼科疾病治疗方式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器械矫正等。手术治疗为白内障 及闭角型青光眼等眼科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为多数眼科疾病的基础治疗手段, 而器械矫正主要用于 8-18 岁屈光不正治疗以延缓近视进展。  眼科产业链包括眼科服务、眼科器械和眼科治疗药物三大领域。眼科服务市场可分为 公立眼科和民营眼科两大阵营;眼科器械市场则包括眼外科(可分为眼科诊断设备、眼科 治疗设备、眼科耗材及眼科技术服务等板块)和视力保健两大领域;而眼科治疗药物市场 目前主要集中在抗炎抗感染药物、抗 VEGF 药物、干眼症药物三大领域。    眼科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1 年达 2100 亿元。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转引自中商产 业研究院)显示,2021 年中国眼科市场整体规模已达 2100 亿元。其中眼科服务市场为占 比最大的板块,占眼科市场整体规模比例为 71%;眼科器械次之,占比为 17%左右;而眼科治疗药物目前市场规模占比最小,占比为 12%。  中国眼科药械和服务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发展潜力大。与美国相比,中国眼科市场拥 有更广阔的患者基数,但诊疗资源相对匮乏,治疗可及性相对较差,据蛋壳研究院发表的 的《2022 眼科行业研究报告》数据,2021 年中国眼科药械市场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到五 分之一,存在较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市场潜力巨大。未来随着需求端患者群体持续扩容、 防治意识加强、消费意愿增长、医疗支出持续增长,供给端术式迭代,药械创新、渠道建 设以及政策端对行业的规范和支持,眼科药械和服务市场持续扩容确定性较高。据弗若斯 特沙利文预测(转引自健康界),中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20年市场规模为129亿元, 预计 2025 年将达 283 亿元,2030 年将达 492 亿元,对应 2020-2025 年 CAGR 为 17.0%; 眼科治疗药物市场规模 2020 年为 188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440 亿元,2030 年将达 到 1084 亿元,对应 2020-2025 年 CAGR 为 18.5%;眼科服务市场规模 2020 年为 1126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2522 亿元, 对应 2020-2025 年 CAGR 为 17.5%。  眼科为需求广阔、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的黄金赛道。作为眼科诊疗行业系列深度研究的 开篇之作,在本文我们将重点分析用于延缓 8-18 岁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角膜塑形镜行 业。  百年历史不断优化,近视矫正且看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用于矫正近视与延缓近视发展  近视为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现象。屈光不正屈是导致中或重度视力损伤以及致盲的主 要病因之一,是指眼处于非调节状态(静息状态)时,外界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 无法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形成清晰成像,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和屈光参差等。近视 是最为常见的屈光不正,是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病理状态,具 体表现为远视力下降。根据屈光度近视可分为近视前期、低度近视以及高度近视。根据病 程进展和病理变化,近视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根据视光学,近视可分为轴性 近视和屈光性近视。  眼轴增长是驱动近视发展的主要因素,近视防控关键在于控制眼轴增长。眼轴是一个 相对定义词,即眼球最表层到眼底的光感距离。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分会发 布的《中国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 识(2022 年)》,在近视眼儿童青少年中,仅少数人近视眼是因角膜和晶状体屈光力异常 引起,多数人是由于眼轴长度增加而导致。眼轴越长近视度数就越高。眼轴较正常值每增 加 1 ㎜,对应的近视度数约增加-3.00D 左右。眼轴长度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控的指标, 角膜塑形镜、离焦框架眼镜以及离焦软镜等近视防控手段均可有效延缓眼轴增长进而延缓 近视度数进展。    近视危害不可小觑。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过早发生近视或进行错误矫治会导致近视 快速进展,乃至发生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 蚊症、漂浮物和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特别是高度近视者,发生 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增高,严重者导 致失明。据 Lancet Global Health 发表的一项研究统计,2020 年在全球范围内,致盲因素 中屈光不正(主要为近视)约占比 20%。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眼球发育的关键阶段,近视防控意义非凡。儿童眼球和视力逐步发 育成熟,发育规律为随着儿童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随之变长,远视生理储备值 不断消耗,视力从远视趋于正视。0-3 岁为眼球发育的关键期,眼轴增长速度最快,三年内增长总长度约为 5mm,远视度数明显降低。4-14 岁为眼球发育的敏感期,眼轴以 0.1mm/ 年的速度增长,14 岁时眼球生理状态基本接近成人。15-18 岁眼球发育进入稳定期,眼轴 以 0.01nm/年的速度增长。在眼球发育的敏感期及稳定期,过度用眼将导致眼轴非良性增 长进而导致近视或驱动近视进展。因此在该阶段强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能够减少高度 近视的发生率,降低眼轴过长带来的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不同近视进展阶段需采取不同管理策略。根据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等 多部门共同编写的《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近视阶段可分为近视前期及近视期。近视 期根据屈光进展量不同,可分为非进展性近视、进展性近视及病理期。近视前期儿童青少 年需进行近视预防。非进展性近视需进行矫正及定期监测。进展性近视需进行矫正及控制。 而病理期则需进行矫正、控制及定期眼部健康监测。  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对角膜可逆性塑形有效矫正近视。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 ortho-K lens)全称为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俗称为 OK 镜。其采用一种与角 膜表面几何形态相逆反的特殊设计,通过戴镜产生的机械力学及流体力学作用,对角膜实 施合理的、可调控的、可逆的程序化塑形,改变角膜的屈光力,使得像点落于视网膜上, 进而矫正视力。  角膜塑形镜可通过近视化周边离焦控制眼轴增长,有效延缓近视发展。近视发生后, 一般的视力矫正措施如配戴框架眼镜,虽然能够将中心光线的焦点调整到视网膜上,但边 缘光线的焦点会落在视网膜后方。而眼球具备自我调节功能,会通过眼轴增长来适应边缘 光线的屈光力,后果为眼轴不断增长,近视不断加深。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镜片的特殊几 何设计能够提供近视化离焦信号,使边缘光线的焦点也落在视网膜上,从而预防眼轴非良 性增长,有效延缓近视发展。《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指出,角膜塑形镜是目前临床应 用于近视控制的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    角膜塑形镜适用于 8-18 岁近视度数发展较快的儿童青少年,并有一定适应症与禁忌 症要求。8 周岁以下儿童不予验配角膜塑形镜。8 周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则需在家长监护下 进行角膜塑形镜验配。儿童青少年验配角膜塑形镜近视度数最好在 600 度以下,散光的度 数在 150 度以下,且角膜曲率(弯曲度)正常。此外,配戴者还需排除眼部进行性疾病以 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各种慢性疾病。  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专业复杂,可分为检查、试戴、验配、随访四大环节。角膜塑形 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需要由有资质的专业验配医师进行问诊和健康检查以确定是否为适 宜验配者并了解个体角膜差异,根据检查结果确定试戴镜片,通过配适评估,适当调整各 项参数,最后才能定制出与个体角膜和屈光度符合的镜片。同时角膜塑形镜初次配戴者配 戴期间需坚持常规性随访,需在配镜后第 1 天、第 1 周、第 2 周、第 1 个月、第 3 个月和 以后每 2~3 个月定期复查。 夜间佩戴塑形矫正,白天脱镜视力清晰。近视患者可通过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进行角 膜塑形,控制眼轴长度增长,进而矫正近视。白天患者即可拥有清晰的裸眼视力,无需再 配戴框架眼镜。但角膜塑形镜需坚持连续配戴,一旦停止配戴,视力会恢复至原状。且在 使用期间需注意卫生以避免感染等不良反应。 角膜塑形镜科学有效的护理和清洁可提高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及使用年限。角膜塑形 镜在使用过程中需搭配各种必备护理液以达到清洁、消毒、冲洗或保存镜片,中和清洁剂 或消毒剂,物理缓解(如润滑)接触眼镜引起的眼部不适等目的。必备的角膜塑形镜护理液 主要包括摘镜后浸泡镜片的双氧护理液及硬性接触镜多功能护理液,摘镜后或戴镜前冲洗 镜片的接触镜无菌生理盐水,佩戴前在镜片上滴加的接触镜润滑液以及用于定期对镜片进 行表面蛋白质和脂质沉淀物清洗的接触镜酶清洁剂。科学有效的清洁和护理不仅能够清除 配戴后附着在镜片上的沉淀物及污染物、保持镜片的清洁,而且可以增加镜片配戴时的保 湿时长和使用年限,有效消灭镜片表面有害微生物,减少致病因素,为角膜塑形镜的安全 配戴保驾护航。  技术持续优化,近百年来角膜塑形镜材料与工艺多次升级  角膜塑形镜技术要点是材料参数和工艺设计,优化目标是提高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 性。回顾全球角膜塑形镜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 3 个阶段:  1)巩膜接触镜时代(1930-1948 年):1937 年,莫伦和奥布赖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 酯(PMMA)材料制作出第一副巩膜接触镜,进入塑胶巩膜镜时代。PMMA 材料光学性能 良好,矫正视力清晰,矫正角膜散光效果好,容易操作,易清洗,耐磨损。但其透氧性极 低,舒适感差,安全性低,后期逐渐淘汰。 2)角膜接触镜时代(1948-1970 年):1948 年,凯文托赫首创一种基于 PMMA 镜片 改良的塑料镜片,直径比角膜小,厚度较薄,配戴时间可以持续整天,宣告了真正的角膜 接触镜诞生。但其并未解决 PMMA 材料透氧性低的问题,临床应用有限。 3)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时代(1970-至今):1974 年,盖罗首创 RGP-CL 材料硅氧烷 丙烯酯,提高了透气性,保证接触镜配戴对角膜的生理影响更小,开始逐步替代 PMMA 材料,RGP 时代进入萌芽时期。1986 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角膜接触镜企业— —上海海昌公司。1994 年,Al Fontana 推出 Orth focus 逆转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同年 SightFormu逆转球面塑形镜则将近视度数降低400-500度且具有可控性。1996年,MayCH、 Harr’s D、Nolan JA 合著第一本角膜塑形学教科书《Orthokeratology》。1998 年,FDA 批准日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使用。2004 年,FDA 批准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使用。 美国《华盛顿邮报》评价"角膜塑形镜的出现,标志着近视矫治已经进入了非手术时代,它和 青霉素的发明同样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材料升级及工艺设计升级是全球角膜塑形镜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回顾全球角膜塑 形镜技术历史可以发现,材料参数的持续升级是提升角膜塑形镜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 的基础。在光学性能达标的基础上,材料透氧性十分关键,早期 PMMA 材料透氧性差, 虽然光学性能良好,但易损伤角膜,因此未能取得突破性的临床进展。之后随着透氧性更 高的新材料 RGP 出现,角膜塑形镜行业初遇曙光。同时工艺设计进一步升级,使得角膜 塑形镜与人眼更加适配,实现有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统一。之后,随着解剖学、生理 学、生物力学、工程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如今的角膜塑形镜更加适配人 眼结构,起效的原理也从压力原理向综合力学原理发展。    国内角膜塑形镜市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规范阶段与发展阶段。角膜塑形 镜传入中国市场后,初期缺乏行业规范与政府监管,市场混乱,亟待规范。而后随着监管 力度的上升与行业规范的制定,国内角膜塑形镜市场逐步重整,逐渐规范化与有序化。 1)探索阶段(1997-2000 年):早期缺乏合理监管下,角膜塑形镜市场混乱,亟待规 范。1997 年角膜塑形镜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大力推广。早期医学界对于角膜塑形镜的验 配规范了解较浅,且缺乏行业规范和政府监管,导致许多本不具备验配资质的企业和眼镜 店纷纷开展角膜塑形镜的不规范验配,跳过了严格的适应证筛选和复杂、严谨的验配流程。 媒体广告、企业销售等更是夸大宣传角膜塑形镜的功效。角膜塑形镜被大量当作普通消费 品售出。验配后镜片护理、管理、复查回访、异常情况处理等的不足,导致出现了许多严 重不良反应如角膜严重感染等,重者甚至造成角膜穿孔。为改变角膜塑形镜市场的混乱局面与层出 不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原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出台《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验配角 膜塑形镜管理的通知》,明确需是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中有眼科的二级 (含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方可提供角膜塑形镜验配服务,并对医师、技师、设备也提出 相关资质要求,同时明确角膜塑形镜验配的操作规范。此后政策逐步出台与完善,促使角 膜塑形镜行业规范与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同时配戴者的卫生习惯和规范护理,以及验配后 复查重要性也被进一步强调。 3)市场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近年来角膜塑形镜行业规范化逐步完善,市场进 入稳定健康的快速发展轨道。随着青少年近视防控需求的上升,角膜塑形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8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首次将角膜塑形镜纳入单纯性近视矫 正措施,肯定了角膜塑形镜对于近视防控的有效性。政策支持与监管推动角膜塑形镜行业 规范化发展。  全球发展正当时,国内角塑市场如日方升  海外市场稳步发展,国内市场方兴未艾  角膜塑形镜为高支出、高毛利率、高续戴率、高用户黏性的蓝海市场。角膜塑形镜售 价基本在 6000-15000 元之间,且在角膜塑形镜使用过程中,护理产品必不可少,人均综 合年支出较高,超 14000 元。根据爱博医疗招股书,角膜塑形镜出厂价在 1500 元左右, 对比售价,下游具有较高的毛利空间。同时角膜塑形镜中游制造环节同样具有高毛利,以 欧普康视“梦戴维”角膜塑形镜为例,2016-2021 年其毛利率为 87%-91%。此外,角膜 塑形镜使用后平均 1-2 年需进行更换,同时患者需定期至视光中心进行复检,角膜塑形镜 3-4 年、5-6 年、7-8 年续戴率目前达 98%、73%、44%,消费频次高且稳定。同时由于角 膜塑形镜技术特点,更换品牌配戴可能导致眼轴报复性增长加重近视,因此患者多以续戴 同一品牌角膜塑形镜为主,用户粘性较高。    美国、我国港台等地角膜塑形镜市场起步早,已迈入稳步阶段,我国大陆市场尚处普 及阶段。目前角膜塑形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广为民众所接受,普及率较高。据 Philip B. Morgan 在期刊 Contact Lens and Anterior Eye 发表的文章《International survey of orthokeratology contact lens fitting》以及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 年角膜塑形镜 在美国渗透率达 3.5%,在中国香港渗透率达 9.7%,在中国台湾渗透率约为 5.4%。而角 膜塑形镜行业在中国大陆起步较晚,2018 年角膜塑形镜市场在中国大陆渗透率仅约为 0.88%,同时,2021 年中国大陆角膜塑形镜市场渗透率仅为 1.68%左右,角膜塑形镜行业 在中国大陆尚处于普及阶段。  角膜塑形镜销售量逐年增加,2021 年国内终端市场约 204.3 亿元,据华经产业研究 院数据,2021 年国内角膜塑形镜销售规模逾 250 万片(含 30-40 万试戴片),且目前角膜 塑形镜平均售价约为 9500 元,据此我们测算得 2021 年国内角膜塑形镜终端市场规模约为 204.3 亿元。  对标港台地区 5%-10%渗透率水平,大陆地区角膜塑形镜行业渗透率尚有广阔提升空 间。港台地区儿童青少年课业负担与大陆地区相似,近视防控需求相似,因此其渗透率水 平可作为大陆地区角膜塑形镜渗透率未来增长参考值。目前港台地区角膜塑形镜渗透率已 达 5%-10%,而大陆地区渗透率仅为 1.68%左右,未来尚有充分的渗透率提升潜力。我们 预计到 2030 年大陆地区角膜塑形镜的市场渗透率可达 8.67%。  需求、供给、政策多维因素驱动国内角塑市场渗透率提升    需求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需求迫切,消费升级催化角塑消费意愿提升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近视防控需求迫切  全球儿童青少年近视人口 2019 年约为 3.12 亿,预计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2019 年 WHO 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表明,26 亿全球近视人群中 3.12 亿为 19 岁以下的青少 年儿童。同时根据美国眼科学会预计,全球近视人口到 2050 年将增长至 47.58 亿,占世 界人口的 49.8%。近视防控已成为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眼卫生保健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人口约 1.69 亿,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1.88 亿人,近视防控需求 迫切。据 2018 年世卫组织报告,中国近视患者已超 6 亿人,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同时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及近视人口数量高居世界第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转引自欧康维 视招股说明书)统计,2015-2019 年中国 20 岁以下近视人数从 1.48 亿人增长至 1.69 亿 人,该机构预计 2025 年将达 1.88 亿人,2030 年将达到 1.91 亿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需求十分迫切。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不断升高,近年来迅速恶化。2020年中国高中生近视率 80.5%, 高度近视率达 7.6%。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现以下特点: 1)总体近视率超 50%,以轻中度近视为主:据教育部与国家卫健委统计,自 2018 年至 2020 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虽稍有下降,但始终超 50%。此外,据华东师范大 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统计,同期在近视度数分布方面,儿童青少年以轻中度近视为 主,58%的学生近视度数小于 300 度,38%的学生近视度数在 300 度到 600 度之间,而 有 4%的学生超过 600 度达高度近视标准。 2)近视率及近视度数随年级升高快速上升:中小学生近视率随年级升高快速上升。 据教育部与卫健委统计,2018-2020 年小学生近视率约为 36%,而初中生近视率超 70%, 高中生近视率则超 80%。同时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比例也随年级升高快速上升。据华东师 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统计,同期中国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比例从小学的 1.2% 快速上升至高中的 7.6%。    消费性支出不断增长催化角膜塑形镜消费意愿提升  角膜塑形镜具备“医疗+消费”双属性,消费意愿随消费能力上升而提升。角膜塑形 镜不属于“性命攸关”性质的医疗产品,且相较其他近视防控手段,价格及维护成本较高, 因此是一款具备消费属性的医疗产品。自 2010 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呈 不断增长态势,仅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短暂下降。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及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产品附加价值和使用体验愈发受到消费者重视,兼具“医疗+消费”双属性的角膜 塑形镜的消费意愿提升。  供给端:角塑产品独特优势及服务可及性提升有望推动渗透率提升  近视矫正技术多样化,角膜塑形镜产品具有独特优势  常见近视矫正方法主要包括框架眼镜矫正、角膜接触镜矫正、手术矫正及药物矫正。 其中框架眼镜矫正可分为普通镜架眼镜矫正及离焦框架镜矫正,角膜接触镜矫正包括离焦 软镜矫正、硬性接触镜矫正、角膜塑形镜矫正,手术矫正可分为角膜屈光手术及有晶状体 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药物防控则主要以低浓度阿托品为主。不同近视矫正方法各 具优缺点。其中在几种常见的近视防控手段中,根据 2019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青 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片为指南重点推荐且 被国际及科学界认定有效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三大手段。  与多种近视矫正方法相比较,角膜塑形镜具有独特优势: 1)普通框架眼镜:普通框架眼镜方便便宜,角膜塑形镜美观防控效果更优。 普通框架眼镜佩戴方便,无不舒适感,依从性好,价格便宜。普通框架眼镜为最简单 和传统的近视矫正方式,其工作原理为凹透镜可发散光线,使像距变长,恰好落在视网膜 上。 普通框架眼镜仅能矫正近视,且不恰当的配戴方式会带来近视加重的风险。普通框架 眼镜光学像差,外界景物只有镜片中央部分在视网膜上成像,其周边成像仍在视网膜之后, 长期会使眼球向后方成像处生长导致眼轴拉长进而使得近视加深。 和佩戴普通框架眼镜相比,角膜塑形镜美观且近视防控效果更优。佩戴角膜塑形镜后, 患者日间不需配戴框架眼镜即可恢复裸眼视力,方便进行日间活动,且更为符合民众审美 要求。同时,佩戴角膜塑形镜可使角膜中央曲率变平,同时在角膜的旁中心区域形成离焦 环,可消除远视离焦,遏制眼轴进一步加长,延缓近视度数增长。  2)离焦框架镜:离焦框架镜与角膜塑形镜各有优劣,主要替代普通框架眼镜。 离焦框架镜原理与角膜塑形镜相似,但设计方法不同。离焦框架镜采取框架眼镜形式, 通过特殊光学设计不仅使中心视力处图像投影至视网膜上,同时可使外围光线投影到视网 膜上或前方,形成周边近视性离焦,从而抑制眼轴增长,延缓近视度数发展。 离焦框架镜技术不断迭代,近视防控效果获临床验证。第一代离焦框架镜蔡司的“成长乐”采用周边离焦技术,诱导产生 2 个分离的离焦面。第二代离焦框架镜,如豪雅的“新 乐学”、依视路的“星趣控”和伟星的“星优学”,则采用多点离焦技术,通过具有屈光度 梯度的非球面微透镜诱导产生连续的近视性离焦带。第三代离焦框架镜蔡司的“小乐圆” 则基于同心环带微柱镜技术。离焦框架镜的近视防控效果得到临床数据支持。Bao 等人的 2 年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配戴非球面微透镜设计离焦框架镜,近视屈光度进展延缓 55%,眼 轴增长延缓 51%(每天配戴时间 12h以上,近视屈光度进展延缓 67%,眼轴增长延缓 60%)。 多款国产离焦框架镜引发市场关注。近期爱博医疗推出“iBright 普诺瞳”仿生复眼多 焦点离焦镜,明月眼镜则推出“轻松控”和“轻松控 Pro”两代离焦镜,均引起较高市场 关注度。  爱博医疗“iBright 普诺瞳”:基于近视化周边离焦延缓眼轴增长的原理,区别于传统 渐变式离焦镜片,“iBright 普诺瞳”采用了仿生复眼多焦点离焦技术(B.C.M.D.),具有同心 圆环式分布的多焦点环带微结构,可实现稳定离焦实时入瞳,有效离焦提升 30%。同时, 六边形复眼结构可对面形进行精细优化,保证离焦环带之间的平滑衔接,降低星芒、像跳 等不良视觉现象的干扰,其视觉清晰、94%的孩子愿意持续佩戴,体验舒适、佩戴适应周 期短。同时半年期临床数据显示“iBright 普诺瞳”对屈光度的有效管理约为 67.67%,对 眼轴增长的有效管理约 68.75%。“iBright 普诺瞳”可良好实现近视管理与舒适佩戴的并驾 齐驱。 明月镜片“轻松控”、“轻松控 Pro”两代离焦框架镜:“轻松控”系列采用周边离焦 技术,同时对镜片视像区域进行向鼻侧内偏设计,更加符合中国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用 眼”和“眼镜内旋”的生理特点。“轻松控 Pro”系列则采用多点渐进离焦技术,且在视像 区设计方面使用了非对称的“贝壳形”设计,更加符合中国青少年“水平视野切换多、上 下视野切换少”的用眼习惯。明月镜片 2022 年 7 月发布的三个月临床研究随访情况数据 显示,“轻松控 Pro”对于控制眼轴过快增长、延缓近视加深有非常明显效果,但“有效率” 指标数据尚未披露。    离焦框架镜尤其是基于周边离焦原理设计的离焦框架镜延缓近视效果不及角膜塑形 镜。其主要源于患者在转动眼球时会产生注视偏差,影响中心视力清晰度,同时视网膜周 边的离焦效应也会发生未知的变化,从而削弱延缓近视发展的效果。 离焦框架镜可作为角膜塑形镜的补充治疗手段。首先,角膜塑形镜配戴一段时间后要 摘下休息,在休息阶段患者可使用离焦框架镜。其次,角膜塑形镜验配有较为严格的标准, 其最高验配度数为 600 度且 8 岁以下儿童不予验配,因此离焦镜可应用于角膜塑形镜无法 覆盖的患者。同时在价格方面,角膜塑形镜全年配戴养护费用较高,而离焦框架镜价格相 对更低,约为 1500-3000 元,能够吸引对价格更为敏感的家长购买。最后,在验配中,角 膜塑形镜验配需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验配参与人员包括眼科医生和视光师。而离 焦框架镜验配则较为简单,由于其不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在眼镜门店由验光师即可进行验 配完成销售。同时与角膜塑形镜相比,离焦框架镜配戴舒适度更高。因此离焦镜可能会吸 引更加注重方便性和舒适度的家长购买。  3)离焦软镜:设计多样疗效佳,与角膜塑形镜适配不同客户群体。 离焦软镜设计多样。离焦软镜是一种通过特殊光学设计,利用周边相对正光度,矫正 近视眼的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从而抑制由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所诱导的眼轴增长和 近视进展的一种日戴型软性角膜接触镜。目前离焦软镜主流设计可分为三类:周边屈光度 渐变产生近视性离焦的多焦点软镜,正性附加光度和远矫正光度交替的同心圆设计的软镜 及模拟角膜塑形镜塑性后的“软性角膜塑形镜”。 离焦软镜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大量研究表明,相较普通框架眼镜及单焦点软性角膜 接触镜,离焦软镜可有效延缓近视度数及眼轴增长,屈光度进展减缓 0.2~0.3D/年,眼轴 增长减缓 0.1mm/年。因此,IMI 和《亚洲近视管理共识》均将离焦软镜列为近视控制的推 荐方法。  离焦量的优化、离焦环的设计及佩戴时长的管理等因素可影响离焦软镜近视控制的效 果。 离焦量的优化:Walline 等人研究发现高附加(+2.50D)离焦软镜与中附加(+1.50D) 离焦软镜相比,近视屈光度进展延缓 0.30D,眼轴增长延缓 0.16mm,可显著降低 3 年的 近视进展率。另一项 Meta 分析同样得出类似结论,当附加度数增加到+2.50D 时,离焦软 镜近视控制效果明显提升。 离焦环的设计:一项 Meta 分析发现,同心圆双焦设计的离焦软镜近视控制效果优于 渐进多焦设计。IMI 的报告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其认为同心圆双焦设计的离焦软镜具有 比渐进多焦设计有更好的对眼轴增长控制作用(44.4%vs.31.6%)及相似的近视屈光度进 展作用(36.3%vs.36.4%)。 配戴时长的管理:研究发现离焦软镜每日配戴时间越长,近视控制效果越好。当每天 配戴镜片 7h 或更长时间时,近视控制效果可达 58%。  库博 MiSight 近视防控疗效佳,临床数据接近角膜塑形镜。库博 MiSight 离焦软镜是 目前全球第一款且是唯一一款获 FDA 批准用于初始配戴年龄 8-12 岁儿童青少年延缓近视 进展的软性亲水接触镜。其为同心圆设计,视力矫正区和治疗区环形交替分布,四个光学 区既保证正常清晰视力又可以形成充分的近视离焦,可同时满足近视矫正和近视管理两大 需求。与既往离焦软镜近视防控疗效普遍稍弱于角膜塑形镜不同,库博 MiSight 离焦软镜 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实验结果显示,以平均屈光度(散瞳验光等效球镜度)相对变 化作为疗效指标,MiSight 1 day 延缓近视发展效果达 59%;以平均眼轴增长相对差异作 为疗效指标,其近视控制效果可达 52%。该项研究表明库博 MiSight 离焦软镜在延缓近视 发展疗效上已接近角膜塑形镜。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各具优势。与角膜塑形镜相比,库博 MiSight 最大的优势为“软”, 其直观上与普通隐形眼镜无异,儿童心理接受度高,适配适应快。同时,库博 MiSight 还 具备验配较为便捷、护理更为简单、异物感更轻等优点。但与角膜塑形镜相比,库博 MiSight 也存在部分缺点。例如库博 MiSight 配戴后可能会出现“干眼”问题,且其可验配屈光度 范围小于角膜塑形镜。而其日抛的特点也意味着需要定期更换镜片以避免眼部感染等问题, 在价格上库博 MiSight 一年总费用超 2 万元,高于角膜塑形镜平均费用。因此库博 MiSight 和角膜塑形镜在舒适度、适用范围、护理便利性、费用等方面各有优势。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未来或将适配不同目标客户群体。离焦软镜为儿童近视防控提 供了一种新选择,只是由于上市时间较短、适用人群有限,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观察, 且由于渠道建设和市场教育均需要一定时间,产品短期内能否迅速普及仍有待观察,因此 短期不会对角膜塑形镜市场形成冲击。长期来看,角膜塑形镜与离焦软镜各具优势,验配 选择需结合个体的眼部条件、生活方式、消费能力等因素,未来两者可能将适配不同目标 客户群体,形成差异性竞争。    4)巩膜镜:眼视光硬镜领域的新蓝海,国产厂商有望实现从 0 到 1 突破。 巩膜镜设计创新,直径大,不与角膜接触,舒适度高,应用范围广。巩膜镜是一种特 殊的硬性角膜接触镜,也被称作巩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是一种完全不接触角膜、跨 过角巩膜缘、着陆在结膜(附着在巩膜上)上、镜片与角膜之间有一个适当厚度的水液层 的日间佩戴的镜片,为第三类非植入型医疗器械。在材料选择上,目前巩膜镜使用新一代 的硬性高透氧性材料。而根据设计方式,巩膜镜可分为标准球面设计巩膜镜和非球面巩膜镜。非球面巩膜镜又可细分为非球面前复曲面设计、非球面后复曲面设计、象限设计等。 其中标准球面设计是巩膜镜常见设计方式,可分为光学区、过渡区(角巩膜缘区)和着陆 区三个区。巩膜镜能非手术矫正绝大多数视光疾病,如不规则角膜、眼表疾病、单纯屈光 疾病以及美观和运动。其兼具保护角膜、光学矫正、舒适透氧、安全佩戴等诸多优势,是 广大不规则角膜及眼表疾病患者的临床刚需,可为特定人群提供视力矫正及眼表保护。  巩膜镜矫正疗效佳、安全性高等明显优势已获临床验证。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相较其他 矫正方式,巩膜镜能可高 2-4 行的 LogMAR 视力,Juan Carlos Montalt、Akshaya C Balakrishnan 等人研究同时发现巩膜镜还可提高不规则散光患者的视觉质量,如提高对比 度视力,减少全眼像差、慧差、球差等。并且在规范验配的基础上,巩膜镜同时具有良好 的安全性,Daniel G Fuller 等人的研究表明巩膜镜角膜浸润、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生率极低, 巩膜镜的配戴舒适度明显较高,配戴者配戴其三个月后的满意度可达到 91%。 角膜塑形镜与巩膜镜各具优势,未来适配不同适应症及需求市场。角膜塑形镜主要聚 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市场,而巩膜镜则聚焦成年人圆锥角膜等不规则角膜、中重度干眼 症等眼表疾病及单纯性屈光不正市场。据 SCOPE2015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 673 例验配 巩膜镜的患者中,约 74%应用于不规则角膜,16%应用于眼表疾病,10%应用于矫正单纯 性屈光不正。巩膜镜未来在眼表疾病市场替代硬性角膜接触镜的潜力巨大,而在高度屈光 不正市场中则主要切割 ICL 需求市场,与角膜塑形镜不会形成直接竞争关系。    巩膜镜是圆锥角膜等不规则角膜患者视力矫正的兜底解决方案。巩膜镜在角膜前方形 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水液层,可矫正由不规则角膜引起的散光,改善视觉质量。圆锥角膜 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角膜不规则疾病,治疗手段包括非手术和手术两类。无论是否采用手术 治疗,绝大多数圆锥角膜等不规则角膜患者在某个阶段都需要接触镜以矫正视力。巩膜镜 不仅矫正效果好于框架眼镜和硬性角膜接触镜,其在舒适度和避免压迫角膜等方面亦远远 优于硬性角膜接触镜。首先,舒适度方面,巩膜镜由于巩膜着陆设计,其舒适度优于硬性 角膜接触镜,其次,由于巩膜镜基本上不接触角膜,因此佩戴巩膜镜时镜片不会对角膜形 成机械压力,几乎不会造成角膜变形。再次,巩膜镜在矫正视力方面更具有弹性。因此巩 膜镜是圆锥角膜等不规则角膜患者矫正视力的绝佳选择。  巩膜镜不受角膜形态的影响,是某些追求舒适度的屈光不正患者的优先选择。巩膜镜直 径大,镜片移动度少,具有和硬性角膜接触镜一样甚至更优的光学成像能力,矫正效果优 于一般渐变焦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和软镜,且佩戴舒适度高,适用于高度近视、高度远 视、高度散光等各种严重或单纯的屈光不正矫正。但由于巩膜镜成本较高,配戴操作相对复 杂以及验配技术要求高等因素,大多数巩膜镜用于治疗严重的眼表疾病及不规则角膜病变, 而不作为单纯屈光不正患者的第一选择。然而对于一些高度屈光不正,且配戴普通RGP 存在不适应的患者,以及追求舒适度的患者,巩膜镜可能是其良好的选择。 巩膜镜在国外经过前期教育推广后,目前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 QYR 统计及预 测,2021 年全球巩膜镜市场销售额达 2.5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将达到 7.9 亿美元,对应 2022-2028 年 CAGR 为 17.7%,全球巩膜镜市场高速发展。竞争格局方面,目前全球巩 膜镜核心厂商包括 ABB Optica,Bausch Health 和 Visionary Optics 等,前五大厂商 2021 年约占全球 45%的份额,行业相对集中。而在地域分布方面,北美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约 占全球 48%的市场份额,而欧洲占比达 33%,位居第二。  巩膜镜国内市场广阔,我们保守预测 2025 年终端市场规模为 52.90 亿元。首先,巩 膜镜目前尚未有任何统计学意义上的佩戴后遗症,出现的极少数诸如角膜炎等案例均具有 浓重的个人色彩,其品质好定位准。其次,据 QYR 数据,目前巩膜镜在美国市场年销量 约 20 万片且销售量仍在以双位数增长,市场广阔且发展迅速,而与美国对比,中国人口 基数更大,且不规则角膜、干眼及近视发病率更高,因此巩膜镜在国内市场前景广阔。仅 考虑巩膜镜在圆锥角膜及干眼症治疗领域终端市场,我们保守预测 2025 年中国巩膜镜终 端市场规模为 52.90 亿元。其中: a) 圆锥角膜等不规则角膜:圆锥角膜等不规则角膜发病率约为 0.1%,我们预计 2025 年国内圆锥角膜患者人数约 141 万人,考虑到价格承受能力等因素,假设渗透率 为 15%,我们预测国内圆锥角膜对应巩膜镜需求为 42.42 万片,参照国外巩膜镜 终端价格(厂家终端价格约 1 万元/片左右),我们预测 2025 年巩膜镜在圆锥角膜 等不规则角膜领域终端市场规模为 42.42 亿元。 b) 眼表疾病(重度干眼病):根据爱尔眼科 2020 年发布《国人干眼多中心大数据报 告》数据,全国干眼患者约为 3.6 亿人,且每年以 10%的速度增长;其中,重度 干眼占干眼比例为 4.6%。据此我们预计 2025 年重度干眼患者人数为 1822 万人。 假设巩膜镜仅被小部分重度干眼患者使用,我们保守预测巩膜镜 2025 年渗透率 为 0.03%,则国内干眼对应巩膜镜需求为 1.09 万片,2025 年国内巩膜镜在重度干眼病领域的终端市场规模为 1.09 亿元。 c) 单纯性屈光不正:据灼识咨询预测,2025 年国内屈光不正患者人数将达 6.18 亿 人,其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占比 9.5%。考虑到巩膜镜验配成本及技术要求较高, 我们预测 2025 年巩膜镜渗透率为 0.08%,则国内单纯性屈光不正对应巩膜镜需 求为 9.39 万片,2025 年巩膜镜在单纯性屈光不正领域的终端市场规模为 9.39 亿 元。  5)手术治疗:屈光手术是完全恢复成年患者视力的唯一治疗方式,角膜塑形镜更适 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屈光手术术式不断迭代创新。中国近视矫正手术历经 40 年发展历程,术式在安全性、 精准度、矫正范围及术后恢复等方面不断优化。目前主流的屈光手术包括角膜屈光手术(激 光手术)及眼内屈光手术。其中角膜屈光手术包括全激光准分子手术(Trans-PRK),飞秒 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手术(FS-LASIK)及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其 原理为去除部分角膜组织的“减法原则”。而眼内屈光手术的主流方式为有晶体眼人工晶 体植入术(ICL),其原理为将人工晶状体放置在患者的眼后房,在保留角膜完整性的同时 矫正视力的“加法原则”。  屈光手术为完全恢复视力的唯一方式,ICL 晶体植入术目前综合疗效最佳,但并发症 风险依然存在。角膜屈光手术(激光手术)以及眼内屈光手术疗效显著,一次性手术可使 患者完全恢复视力,术后无需长期戴镜。而与不可逆的 Trans-PRK、FS-LASIK、SMILE 等角膜屈光手术相比,ICL 晶体植入术具有相对优势,是目前综合效果最好,不良反应最 小的手术。其适应人群广,可矫正 2000 度以下近视,且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据《国人近 视手术白皮书》数据,ICL 术式患者裸眼远视力从术前的平均 0.08 提升至术后 1 年平均视 力 1.05。同时 ICL 晶体植入不但不需要切除角膜组织,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可取出或 更换人工晶体。但 ICL 晶体植入术也存在并发症风险,其相对于其他手术感染风险较高, 术后需要非常小心以防感染且有一定的眼压波动风险,且 ICL 不适合部分眼前段疾病患者。    与屈光手术相比,角膜塑形镜更适合儿童青少年防控,两者竞争关系较弱。首先,角 膜塑形镜矫正视力为非手术性物理方法,可避免屈光手术的潜在术后风险,为患者后续其 他视力矫正方法留有选择余地,同时患者对非创伤性治疗方法的心理接受程度会更高,更 适合儿童青少年防控。其次,屈光手术与角膜塑形镜的目标人群存在差异性,竞争关系较 弱。角膜屈光手术的目标人群要求 18 岁以上,屈光力稳定在 2 年以上,符合术前指征, 可用于高度近视患者;而 ICL 植入术目标人群为 18 岁以上,近视度数较高、不愿意戴眼 镜但又不适合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而与此相比,角膜塑形镜多用于中低度进展性近视的 儿童青少年人群,为其提供安全低风险的视力矫正机会。 ICL 国内未来市场广阔。据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联合相关平台发布的《国 人近视手术白皮书》,2020 年国内屈光手术量超 22 万台,较 2018 年增长近 75%,预计 未来随着近视率的上升及屈光手术的渗透率提升,屈光手术量将保持高速增长。同时根据 爱博医疗招股书,目前中国 ICL 手术的渗透率仍较低,2019 年国内 ICL 手术量占年近视 手术量比例为 7%,而以高度近视患者计算,国内 ICL 渗透率仅为 0.3%,远低于同期美日 等国(美国 0.54%,日本 0.75%)。国内 ICL 手术渗透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随着屈 光手术量的快速增长及 ICL 手术渗透率的提升, ICL 国内市场未来前景广阔。  ICL 国内市场 STAAR 高度垄断,内资加强布局未来有望实现国产替代。目前国内人 工晶状体领域被美国 STAAR 垄断。STAAR 产品布局领先,目前已有六代产品。其支撑型 人工晶体 ICLs 产品分别在 1997 年、2005 年获得 CE、FDA 认证,并于 2016 年进入国内。 中国为 STAAR 的最大的市场,2021 年 STAAR 中国区销售收入到达 1.07 亿美元,占其整 体营收的 46.57%。国内除了 STAAR 的 ICL 晶体外,目前获批的同类的后房植入式晶状体 只有一款昊海生科控股公司爱晶伦旗下的依镜 PRL。其第二代产品性能与 STAAR 第五代 产品接近,可实现房水循环,并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视力矫正范围,后续有望凭借昊海生 科的广泛渠道及品牌影响力实现放量。此外爱博医疗也在加快布局 ICL 业务,其在研 ICL 晶体产品普诺明 PR 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我们预计普诺明 PR 将在 2023-2024 年获批 上市。短期来 STAAR 在国内 ICL 晶体市场的垄断地位难以动摇,但随着内资企业的加强 布局,后续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6)低浓度阿托品: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为唯一经循证医学验证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 的药物,与角膜塑形镜存在联用场景。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唯一经循证医学验证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阿托品是一 类抗胆碱药,为毒蕈碱型受体(M 受体)拮抗剂。其在眼科主要用于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发 展,可控制眼轴和屈光度增长,但不能直接矫正近视。目前阿托品缓解近视发展的具体机 制原理尚不明确,主流观点认为其作用机制为阿托品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视网膜、巩膜或 脉络膜的 M1 或 M4 受体,从而使得巩膜重塑,控制眼轴横向增长。《Ophthalmology》上 的“阿托品控制近视的五年临床研究”一文研究发现阿托品的浓度与延缓近视发展效果存 在正相关关系,但停用高浓度阿托品后会出现近视反弹、近视发展变快等副作用。而 0.01% 浓度的阿托品可平均延缓近视进展 60%,且停药后近视反弹现象不明显,因此临床研究认 为 0.01%浓度的阿托品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最佳使用浓度。目前中国国家卫健 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及世界小儿眼科与斜视学会发布的《近视 共识声明》等多部国内外指南均肯定了 0.01%浓度阿托品的延缓近视疗效,并将其列为有 效的近视防控手段之一。  目前国内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尚未正式获批上市,销售模式普遍主要为“医疗机构制 剂+互联网医院”。阿托品滴眼液在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已获批上市,而在国内目 前尚未有产品正式获批,主要作为医疗机构制剂使用,并通过互联网医院实现销售放量。 目前国内有超十家企业及医疗机构阿托品滴眼液获批医疗机构制剂。其中兴齐眼药、爱尔 眼科、何氏眼科、欧普康视等均可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阿托品滴眼液院内制剂远程销售。 患者只需要上传处方、病例等材料,便可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购买到阿托品滴眼液,实现 远程购买药物。因此,作为院内制剂的阿托品滴眼液已提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放量。    内资企业积极推动阿托品滴眼液临床试验获批,兴齐眼药目前进度领先。目前国内兴 齐眼药、欧康维视、兆科药业、恒瑞医药、参天制药等多家企业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临 床试验已进入临床Ⅱ期及以上开发阶段,其中兴齐眼药进度领先,3 项Ⅲ期临床试验分别 于 2020 年 5 月、2020 年 5 月、2021 年 9 月首次公示,试验周期包括 48、96、96 周, 药品浓度多包含 0.01%、0.02%、0.04%三种。  国内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正式上市后有望快速普及。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转引自 兴齐眼药 2022 年半年报),国内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正式上市后,其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打 开,预计 2025 年国内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市场规模将达 15 亿元,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 85 亿元。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快速普及可能对角膜塑形镜市场需求形成一定冲击,但阿 托品与角膜塑形镜的联用前景也有望催化角膜塑形镜销量增长。  人才培养与终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视光服务可及性提升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加大眼视光人才培养力度,2 年后有望弥补人才缺口  目前国内眼科医师与视光师数量难以满足眼视光诊疗需求,专业人才缺口近 30 万。角膜塑形镜验配需眼科医师与视光师共同参与。据 2020 年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 皮书》数据,国内眼科医师的数量从 2003 年的 1.9 万名增长至 2018 年的 4.48 万名,视 光师的数量从 2006 年的 1487 人增长至 2018 年 6218 人,国内眼科医师与视光师数量不 断增长,但该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国内的眼视光诊疗服务需求。对标发达国家,中国仍 存在较大的眼视光专业人才缺口,据探针资本统计,2020 年美国等发达国家每 1 万人对 应 1 个视光师,而中国每 6 万人才对应 1 个视光师,目前仍存在近 30 万视光人才缺口。 国内眼视光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亟待完善。中国角膜塑形镜行业起步较晚,同时 眼视光行业体系较为落后,尽管目前已有多所大学设立了视光学相关专业和学科,但在相 关配套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数量方面均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 差距。因此目前不同地区眼视光从业人员教育背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合格的眼视光人 才仍存在较大供给缺口。需要不断完善健全眼视光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合格视光人才。    眼视光专业人才教育已逐步纳入政策视野,人才缺口有望 2 年后得以弥补。2021 年 教育部提出需加强眼视光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广东医科大学增设眼视光学专业,支持大连 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 5 所高校新建眼视光医学专业培养眼视光专业人才。 而据我们的市场调研,眼视光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约为 3-6 年,因此根据现有培养力度, 我们预计 2 年后国内眼视光人才缺口有望得以弥补,不断满足人们的眼视光诊疗需求。  终端建设:社区化、产业化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视光诊疗社区化、产业化为未来发展必然趋势,连锁口腔诊所为其提供模板范例。“十 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重点强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为口腔、 眼科、医美等适合民营主导、小规模大数量、下沉发展的专科诊疗提供了方向。目前,连 锁口腔诊所模式已成为一种较为广泛和成功的模式。2020 年,国内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为 164 家,而民营口腔专科医院数量已达 781 家。此外,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2020 年小 型口腔诊所约有 7.2 万家,基本覆盖各级城乡。而口腔科具备以下特点:1)患者基数庞大; 2)较少涉及其他人体系统,风险相对较低;3)患者黏性高。  视光领域特别是角膜塑形镜行业同样具备以上三大特点。1)患者基数庞大:2019 年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人口约 1.69 亿;2)系统性问题较少,风险相对较低:近视问题一般 与其他系统疾病无关;3)患者黏性高:配镜后需长期与定期复诊。 眼科医院+视光中心构建起视光诊疗网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需长周期跟踪随访, 包括角膜塑形镜验配后需定期复诊。因此,地理位置便利、聚焦视光业务的眼科诊疗机构 供给对角膜塑形镜行业尤为重要。公立综合医院、公立眼科专科医院与民营眼科诊疗服务 共同构建了眼科诊疗网络。据思宇医械观察统计,目前角膜塑形镜总体上渠道占比为公立: 私立=3:7。近年来国内民营医疗机构的行业准入壁垒打开,推动了爱尔眼科、普瑞眼科等 民营眼科医院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民营眼科医院以统一规范化模式连锁经营,在扩大 眼视光市场、推动国内眼视光服务的独立发展上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政策端:近视防控政策催化角膜塑形镜供需共振,集采有望引导角膜塑形镜产业未来方向  角膜塑形镜已纳入近视防控政策,助推角膜塑形镜需求加速释放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视度不断提升。2022 年 1 月,卫健委发 布《“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整体水平不断 提升,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不断提高,高度近视导致的视觉损伤人数逐步减少等目标。 为达成规划目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及近视科学矫治重视度不断提升。  角膜塑形镜近视防控疗效获国家级认可,已纳入多项近视防控政策,有望催化角膜塑 形镜需求量不断上升。2018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首次将角膜塑形 镜纳入单纯性近视矫正措施,肯定了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中的有效性。2019 年 10 月国 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提出 7 项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其中 “科学诊疗与矫治”一项提出了三种具体措施,即遵医嘱佩戴框架眼镜、使用低浓度阿托 品或佩戴角膜塑形镜,再次肯定角膜塑形镜的配戴疗效。  新规释放供给端社区化发展机遇,优秀眼科医疗集团或加速布局  新规有望放开角塑验配限制,推动角膜塑形镜验配社区化。2001 年颁布的《卫生部 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验配角膜塑形镜管理的通知》建议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机构需具备二级(含 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资质。2022 年 6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组织起草了《角膜塑 形镜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已向业内征求意见,或将放开“二级以上 医疗机构”验配资质要求,但也再次明确了需要配置至少一名医师。总体来看,新规有望 明确视光诊疗的社区化方向。我们预计未来将会有大量视光中心投入建设,加速角膜塑形 镜行业的社区化。 合规眼视光门诊部运营天花板有望打开,优秀眼科医疗集团或加速布局。根据媒体报 道文件允许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可以开展角膜塑形镜验配,预计此前不具备医疗机构资质也 不满足新规要求的视光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行为将明确受到限制。考虑到视光门诊相较 眼科医院投入相对较小,投资回报率高且运营风险相对小,若放开资质限制,合规性视光 门诊部运营空间有望打开,优秀眼科医疗服务公司有望凭借资本及医师储备优势加快合规 眼视光门诊部建设速度,并凭借上级眼科医院的引流强化区域竞争优势,实现视光业务快 速增长。  集采政策有望驱动角膜塑形镜产业未来更加注重创造价值的方向发展。 各级视光中心:目前各级视光中心较依赖角膜塑形镜实现盈利,部分视光中心存在一 定非规范过度验配现象。未来如果角膜塑形镜进入带量采购目录,势必会遏制该现象。视 光服务行业将从依赖部分高值产品获利的模式转向多领域多产品的布局,催生更多元化、 品质化、特色化的业态。 渠道商:未来如果角膜塑形镜进入带量采购目录,将一定程度上挤压渠道流转中的获 利空间,驱动优质渠道更加注重自身内在能力的建设。 角膜塑形镜企业:未来如果角膜塑形镜进入带量采购目录,依靠单一产品获利的企业 未来将会面对更大的挑战,具备持续研发能力、产品品类丰富、行业上下游多布局的企业 将更加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掌握市场话语权。因此未来为对冲或有集采带来的影响,角 膜塑形镜企业一方面可在研发、管线升级方面提升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横向拓宽产品管线, 在眼视光领域多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纵向布局角膜塑形镜包括上游原材料研发与生产、 下游验配服务等全产业链。  我们预计 2025 年中国角膜塑形镜市场规模将达 431.4 亿元,儿童青少年近 视防控市场规模将达 809.2 亿元  我们预计 2025 年中国角膜塑形镜镜片终端市场规模将达 431.4 亿元,角膜塑形镜全 市场规模(包括护理产品)将达 635.8 亿元。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需求迫切,角膜塑 形镜潜在用户群巨大。同时政策保障下角膜塑形镜行业具备持续发展性,技术和消费升级 及服务可及性提升促进渗透率持续攀升,角膜塑形镜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我们预测 2025 年角膜塑形镜在国内 8-18 岁青少年近视人群中的渗透率可达 3.48%,2025 年角膜塑形镜 终端市场规模可达 431.4 亿元,对应 2021-2025 年 CAGR 为 20.54%。由此我们预测 2025 年角膜塑形镜全市场规模(包括护理产品)将达 635.8 亿元,对应 2021-2025 年 CAGR 为 20.56%。 保守预计 2025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809.2 亿元。由于角膜 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片为被国际及科学界认定有效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三 大手段。因此我们通过分别测算 2025 年中国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片的市 场规模并加总保守预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市场规模:2025 年中国角膜塑形镜镜片终端 市场规模为 431.4 亿元;预计 2025 年低浓度阿托品在国内 8-18 岁青少年近视人群中的渗 透率可达 0.80%,终端市场规模可达 30 亿元,对应 2021-2025 年 CAGR 达 36.30%。预 计 2025 年离焦镜片在国内 8-18 岁青少年近视人群中的渗透率可达 12.85%,终端市场规 模可达 347.7 亿元,对应 2021-2025 年 CAGR 达 31.89%。因此保守预测 2025 年中国儿 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市场规模将达 809.2 亿元。  角塑企业护城河初步建成,内资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角膜塑形镜行业集中度较高,国产替代空间大  角膜塑形镜行业进入壁垒高。角膜塑形镜属于第 III 类医疗器械产品,具有较高风险, 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因此角膜塑形镜审批流程需经多层 审批,包括产品研发、产品验证、临床阶段(仅要求Ⅲ期临床试验)和注册申报阶段,总 流程所需时间较长,获批上市的难度较大,例如爱博医疗于 2012 年起开始研发角膜塑形 镜,2019 年方获产品注册证。同时角膜塑形镜行业具有技术壁垒、品牌壁垒、渠道壁垒、 人才壁垒,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高,角塑企业先发优势相对明显。    角膜塑形镜行业仍为蓝海市场,且行业相对集中。2021 年角膜塑形镜行业 CR3达 50% 以上,其中欧普康视以 22.33%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角膜塑形镜细分领域的龙头。随着 更多企业的进入,行业竞争将逐渐激烈。 角膜塑形镜行业进口产品占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大。由于国内角膜塑形镜企业起步较 晚,目前仍在初步发展阶段,总体上现阶段国内角膜塑形镜市场进口品牌市场份额领先内 资品牌,2021 年国内角膜塑形镜行业中进口品牌(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的品牌)市场份额 超 70%,角膜塑形镜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技术与渠道协同构筑角塑企业护城河,后发企业差异化布局奋起直追  技术:材料及设计升级是构建品牌竞争能力的底层要素  透氧系数、湿润角、弹性模量和硬度是角膜塑形镜材料的关键参数。配戴接触镜对角 膜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定的氧供减少和机械性损伤,影响角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如何 选取和调节角膜塑形镜的材料参数,最大程度弱化副作用并保持疗效至关重要。同时尚需 兼顾佩戴舒适性和视觉清晰度等。    高透氧系数保证角膜塑形镜安全性,超高透氧材料为角膜塑形镜未来发展趋势。角膜 营养代谢的主要物质为葡萄糖和氧气。而配戴接触镜均会在不同程度导致氧供减少,可能 引起角膜水肿、上皮脱落等副作用。因此,材料是否高透氧尤为重要。材料的透氧性采用 透氧系数(Dk)进行衡量。氧气要通过某种材料,氧分子需先溶解于该材料,然后再通过 该材料。因此透氧系数 Dk 值为弥散系数“D”(代表材料允许气体通过的固有能力)和溶 解系数“k”(代表氧溶解于材料中或者材料表面上的程度)的乘积,计算公式为 Dk=[气体 量(cm3)*厚度(cm))]/[面积(cm2)*时间(s)*压力差(hPa)]。目前 Dk 值>90 称为 高透氧系数,Dk 值<50 称为低透氧系数,Dk 值在 50~90 之间则称为中透氧系数。我国 规定角膜塑形镜材料 Dk 值需大于 90,即满足高透氧系数条件。目前国内角膜塑形镜市场 各品牌产品均已达到高透氧系数要求。而超高透氧材料则有更高的 DK 值,是角膜塑形镜 未来的发展趋势。  角膜塑形镜镜片设计主要包括两类光学基本设计:VST(视觉重塑治疗,Vision Shaping Treatment)和 CRT(角膜屈光矫治,Corneal Refractive Therapy),两者设 计理念不同。根据角膜塑形镜原理可详细区别 VST 设计和 CRT 设计的异同。角膜塑形镜 的设计目的是产生特定泪液层形态以控制泪液层对角膜的压力。患者配戴后,镜片后表面 和角膜前表面会形成泪液层,在泪液的流体力学作用下,角膜中央上皮细胞会被拉向中周 边部,同时患者闭眼和睁眼时,眼睑作用会使镜片中央对角膜产生正压力,达到临时改变 角膜曲率,矫正患者近视的效果。佩镜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主要受到眼睑力、泪膜挤压力、 表面张力(作用极小)三种力作用,角膜塑形即为力平衡的过程。而 VST 设计基于曲率、 分段的弧段理念实现该过程,CRT 设计则基于矢深理念来实现这一过程。 CRT 设计具有相对优势,兼具有效性、方便性及安全性。目前现有临床研究显示 CRT 和 VST 设计镜片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相比 VST 设计,CRT 设计的镜片更加轻薄、高 透氧性、戴镜异物感较小,其切线式的着陆设计理论上会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同时 CRT 验配难度相对更低,验配更加方便,且安全性更高。  以近视防控疗效、个性化、舒适度提升为目标的设计愈发重要,小光学区优化设计、 提高 Jessen 因子优化设计、非球面优化设计、数智化验配等正成为角膜塑形镜设计的流 行趋势。 小光学区优化设计:小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通过减小镜片光学区直径来获得更小 的中央角膜治疗区和更接近瞳孔的离焦环。相比传统角膜塑形镜,小光学区角膜塑形镜配 戴者塑形后角膜治疗区直径更小,旁中央离焦环更陡、更宽,产生更多的高阶像差,可更 好地控制眼轴增长。此外,小光学区角膜塑形镜在首片验配成功率、屈光矫正等方面与传 统镜片相似。但由于治疗区变小,小光学区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可能产生更多光晕、对比度 视力下降等视觉质量问题。 提高 Jessen 因子优化设计:研究表明 Jessen 因子由传统的+0.75D 提高至+1.75D, 角膜塑形镜配戴者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增加,因此,高 Jessen 因子的角膜塑形镜相较于 传统角膜塑形镜起效更快,且中心定位、眼表健康等不受影响,但需关注个体的调节功能 变化,减少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非球面优化设计: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一方面镜片与角膜完全贴附,可以提高塑形 镜与角膜形态的匹配度,增加定位精度和舒适性,提升塑形效果,另一方面其将光学区离 焦状态从平底锅变为尖底锅,加大入瞳区离焦量,使入瞳区形成更稳定的近视性周边离焦 状态,加强近视控制的力量。 数智化验配:角膜塑形镜历经多次迭代已迈入全数字化、智能化验配新时代,可实现 个性化“量眼定制”。全数字化角膜塑形镜验配技术不仅简化验配流程,无需患者试戴, 还大大提高了精准化验配水平,实现了快速取片的高效率。同时对于复杂的角膜形态,智 能化数字化验配能够帮助医生自由化的进行多参数调整,以达到更优近视矫正效果和离焦 量的控制,解决无法适配或效果不佳的难题,可以更好地满足近视防控的精细化和多样化 需求。  渠道:渠道先发优势构建显著护城河  渠道先发优势是企业护城河形成的必备条件。角膜塑形镜并非必需性医疗产品,其验 配和售后需要品牌工作人员与消费者进行长期沟通、教育,并提供技术指导、问题咨询等 售后服务,能够与消费者形成高黏性的销售网络。同时角膜塑形镜的技术特点决定了消费 者较少会选择更换品牌进行配戴。因此角膜塑形镜具有极强的品牌效应。渠道能力是角膜 塑形镜品牌间竞争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构建成熟稳定的销售网络是角膜塑形镜企业的重要 战略。  后发企业:后续布局者众多,产品差异化布局奋起直追  角膜塑形镜市场后续布局者众多,有望挖掘增量空间。目前角膜塑形镜市场先发企业 通过技术与渠道协同已构建企业的竞争护城河,但同时一批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角膜塑形 镜研发或对已有产品升级迭代奋起直追。丰富的产品为医生及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但同 时意味着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差异化定位已成为产品研发的基本原则。后发企业有望围 绕适用范围、设计、材料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布局挖掘渗透率提升带来的增量市场。    技术、渠道、价格三维共振,内资企业国产替代趋势初显  角膜塑形镜市场内资企业有望实现国产替代。国内现有角膜塑形镜市场中,外资企业 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未来随着内资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研发能力提高, 在渠道方面借助本土化优势提升服务和渠道能力,在价格方面构建性价比高且价格多样化 的产品网络,有望迎头赶上,实现国产替代。  技术:原材料布局步伐加快,创新化设计能力持续提升  内资企业角膜塑形镜原材料供应进口垄断。目前角膜塑形镜原材料研发方面海外占据 主导优势。内资角膜塑形镜企业常用镜片材料主要来源厂商为美国博士伦、美国 Paragon 及英国 Contamac(2020 年被昊海收购),内资企业的角膜塑形镜原材料供应严重依赖进 口,“卡脖子”现象极为严重,严重影响角膜塑形镜的供应链安全以及产品创新。 内资企业加快原材料布局步伐,自主材料持续突破。由于角膜塑形镜原材料关乎企业 对上游供应的把控能力,同时也是产品创新的核心,因此近年来内资企业在原材料研发方 面多有布局。昊海生科于 2020 年收购原材料研发制造企业 Contamac,从上游原材料入 手布局角膜塑形镜研发与生产。目前,昊海生科运用自主研发的光学设计系统,基于Contamac 高透氧材料研制的新型角膜塑形镜产品的临床试验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注册申 报。而爱博医疗既往原材料采购自 Contamac,但 2017 年起其启动自研材料项目。将其 自研原材料与外购镜片材料进行对比,对比结果符合一致性评价标准。2020 年其自研材 料获批后已陆续投入生产逐步代替外购材料片。根据爱博医疗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目 前爱博医疗角膜塑形镜材料片已全部转为自产。根据欧普康视 2022 年中报,欧普康视既 往原材料采购自博士伦,但其研发中心材料实验室自研镜片材料已通过国家药监局检测中 心的全性能检测和生物学评价,目前正在筹建标准化生产车间,建成后可部分使用自产原 材料,降低成本。  渠道:渠道布局差异化,服务端具有本土优势  内资先发企业差异化构建渠道布局,构建显著护城河。2017 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郑 州科视视光公司推销角膜塑形镜的不良商业行为后,角膜塑形镜行业遭受猛烈舆论攻击。 而后在行业整顿期间,外资企业大多退出中国市场,欧普康视始终坚持与看好国内角膜塑 形镜产业,大力推广产品与拓展渠道,逐步完善公立医院端销售网络,构建起成熟的以公 立医院为主的角膜塑形镜产品渠道。而爱博医疗则大力发展爱尔眼科等私立医院渠道,与 欧普康视形成渠道差异化布局。后续外资企业回归,基于渠道的排他性,欧普康视等内资 企业依旧占据渠道先发优势。  价格:国产更具性价比,同时着力高端构建多样化产品矩阵  价格影响角膜塑形镜可及性,国产品牌相较外资具有性价比优势。目前角膜塑形镜不 同品牌不同产品的价格约在 6000~15000 元之间不等。其中,国产品牌价格平均低于跨 国企业品牌。总体上,根据消费者经济水平差异,角膜塑形镜可分为不同的价格档位。散 光片价格高于普通片,深度定制镜片(配适程度更好,舒适度更高)与 CRT 设计镜片(设计更前沿)的价格普遍较高。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眼健康意识的上升,高端 品牌角膜塑形镜需求量逐渐扩大。国产品牌近年来技术升级迭代加快,高端角膜塑形镜研 发项目开展迅速,逐步构建价格多样化的产品矩阵,更加符合角膜塑形镜“个性化、定制 化”的特点。    最后,我们总结了内资角膜塑形镜企业的发展路径:第一阶段以技术达到主流,获取 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为目标。第二阶段通过市场营销,打造优质渠道体系。第三阶段通 过不断的产品研发与迭代,构建价格与参数多样化的产品管线,应对潜在的政策风险,提 高企业竞争优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汽车消费者报告最新6篇,欢迎参考。汽车消费者报告 篇一调研项目:1、汽车4S店运行情况2、汽车营销类人才现状与需求3、汽车营销类人才职业能力要求4、目前我国汽车营销中从在的缺陷调研目的1、通过对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岗位设置、服务模对式及基本运行情况进行系统化的调查,4S店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我们的知识面。2、通过调研,为我们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对以后的职业发展进行明确的定位,对营销环境及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自我考量,
…明确目前汽车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3、了解目前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存在的缺陷,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工作意识,强化专业技能。三、调查意义市场调查在汽车营销系统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是市场信息反馈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探索新的市场机会的基本工具。这两个角色对市场调查所下的定义得以细致的体现:市场调查是通过将消费者、顾客和公众与营销者连接起来的方法。这些信息用于识别和确定营销机会及问题,产生、提炼和评估营销活动,监督营销绩效,改进人们对营销过程的理解。也为即将就业的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就业平台,并从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全面发展,便于学以致用。主营品牌:公司现有销售部、市场部、售后服务部财务部、行政部、客户关爱部,也将秉承上海大众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企业理念,以人为本,服务好广大客户群体,同时也将广纳有才之士,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公司现有员工50多名,本科以上学历35人,高级维修技工5人,中级维修技工9人,初级维修工3人,销售顾问均经上海大众总部的培训认证,售后技术人员皆通过上海大众总部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同时还为客户提供上汽集团财务公司提供个人购车信贷业务,个人购车贷款门槛低、利息少、负担轻,代办中国平安、中国大地车险业务,代上新车牌照,车险优惠、上牌迅捷新车装潢均是原厂附件。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方便,认真履行企业的责任,以良好周到的服务,为顾客创造更为优质的服务。针对于汽车营销业务的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基本都包含其中,其社会能力集中于职业素养、合作与沟通以及计划与创新能力。人员能力要求: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2、具有制定工作计划能力;3、具备汽车产品市场调查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5、解决实际问题能力;6、具有丰富的汽车构造知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7、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力;客户服务意识。8、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9、掌握汽车销售的基本原理10、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协调力;11、具备一定的汽车销售策划和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组织实施的能力;12、具备汽车销售现场的管理能力,掌握用户心理学、社交礼仪;具备从事汽车保险投保、查勘和理赔业务的能力13、掌握汽车售后服务知识与技能;具有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14、有驾驶执照、熟悉汽车驾驶。调查中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调查发现,其4S店硬件条件都相当先进和齐备,但软件方面相对较弱。人员结构、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线品牌的服务顾问专业素质低、服务意识淡薄(2)缺乏精益管理意识,工作效率低结论1、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产销量在近几年仍将持续增长。汽车后市场的汽车服务领域前景看好,汽车营销类人才需求依然旺盛,汽车销售人员前景看好。2、在对汽车营销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调查显示,除了对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通常的要求外,企业对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已经凸显出来,更看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心智型的人文素养。汽车消费者报告 篇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消费群体也在日益增加,汽车质量已经成为顾客选择品牌的最重要因素。汽车质量是所有消费者都关心的,那么我们来看看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质量状况调查报告。一、汽车状况(一) 汽车价位8-12万元占比最高在参与本次调查的汽车用户中,拥有8-12万元汽车的用户数量较多,占全部被调查用户的。拥有12-20万元价格段汽车的用户占比将近三成,为。拥有5-8万元价格段汽车的用户也不少,占比为。(二) 汽车级别紧凑型车最为常见级别方面,作为家用汽车最常见的紧凑型车位居榜首,其占据了近五成的用户比例,占比高达。中型车和小型车分列其后,占比分别为和。SUV虽然近期较受关注,但市场占有率还并不高,仅有。微型车、中大型车和MPV的占比均不超过5%,分别为、和。(三) 汽车类型合资汽车占七成在参与本次调查的汽车用户中,拥有合资汽车的用户最多,占总调查用户数量的。自主汽车用户数量占比为。进口汽车用户占比较少,仅有。德系车占比最高不同国别的合资汽车中,以大众、奥迪、宝马和奔驰为代表的德系车占比最高,达。其次是以丰田、本田和日产等品牌为代表的日系车,占比为。以别克、雪佛兰和福特为代表的美系车占比也超过两成,为。韩系车和法系车的占比均不超过一成,分别为和。二、质量状况(一) 故障概率近五成自主汽车曾发生故障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的汽车用户的爱车曾发生过故障。其中,汽车类别为自主类型的产品发生故障的概率最高,达,也就是说,近一半的自主厂商汽车曾发生过故障。合资和进口汽车发生故障的概率均不超过四成,分别为和。低价产品容易发生故障在不同价位的汽车方面,汽车的购买价格越低,发生故障的概率相应越高。其中,在5万元以下的产品方面,曾发生故障的概率高达,将近六成。而在购买价位在30万元以上的汽车中,发生过故障的概率仅有,比5万元以下产品低了个百分点。日系汽车故障率最低合资汽车中,不同国别的车系发生故障的概率也不一样。本次调查显示,日系汽车的产品质量最佳,有近八成的日系车主的汽车从未发生任何故障,占比达。令人惊讶的是,以质量著称的德系车本次调查结果不佳,未发生过质量问题的车主占比仅有,是五大合资车系中最低的,比日系低了个百分点。(二) 每万公里故障次数进口汽车故障次数最少对于一款汽车的质量表现如何,本次调查采用了“每万公里故障次数”的标准做衡量。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别的汽车产品中,进口汽车的产品表现最好,每万公里故障次数仅有次,虽然进口汽车产品价格较高,但其产品质量的确值得称道。其次是合资厂商的产品,每万公里故障次数为次。自主厂商汽车则表现不佳,平均每万公里故障次数达到了次。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质量状况调查报告5万元以下产品故障次数最多在价格和质量的对应关系方面,通常人们都会说“一分钱一分货”,那么,汽车价格越高,其产品质量是不是就越好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价位产品的平均每万公里故障次数明显低于低价位产品。其中,5万元以下产品的每万公里故障次数最高,为次;5-8万元和8-12万元均超过了次。而在12万元以上价格段中,每万公里故障次数均低于次,其中30万元以上产品表现优异,仅有次。德系汽车每万公里故障次数达次不同国别的合资汽车中,德系汽车的每万公里故障次数最高,达次;法系、美系和韩系的数据分别为次、次和次;日系汽车表现最佳,每万公里故障次数仅有次。(三) 故障发生时间近半自主汽车故障发生时间在半年内在故障发生时间上,近半自主汽车故障发生时间在购买后半年内,占比为,也就是说,不少车主刚买没多长时间自己的爱车即发生故障,这个数据不容自主厂商乐观;合资汽车的故障发生时间是在半年内;进口汽车的表现最好,半年内即发生故障的产品仅有。从另一方面来看,有进口汽车的故障发生时间是在三年之后,由于其首次故障发生时间较久,其产品质量虽不如从未发生故障的产品,但仍可被接受。而在曾发生过故障的自主汽车中,能撑至三年之后的产品占比仅有。(四) 故障原因多数故障是由于质量原因在故障引发原因方面,多数车主认为引起故障的根本原因就是汽车自身的质量问题。其中,在自主汽车的车主方面,的车主认为引起故障的原因在于产品自身质量不佳;由于自己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故障占。在合资车主方面,认为是产品本身质量问题引起故障的占比为。(五) 故障类型中控及电子成故障常发处在故障发生处方面,中控及电子成为自主汽车和合资汽车共同的弱项,其在这两个类别汽车的发生概率分别为和。另外,传动系统和发动机均是汽车故障的高发部位。(六) 产品满意度八成以上用户对所购汽车质量表示满意本次调查数据中显示,大多数用户对所购汽车的产品质量表示“十分满意”或“比较满意”,整体满意度高达。表示“不太满意”的用户占比为。另外,还有的车主对所购汽车的质量表示“十分不满”。进口汽车口碑最佳在不同类别汽车的用户中,仅有的自主汽车车主对产品质量十分满意,远低于合资汽车车主的和。另一方面,累计超过两成的自主汽车车主对其所购汽车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而合资汽车车主对产品质量不满的累计占比仅有,而在进口汽车车主方面这一数据仅有。产品价格越高质量口碑越好在不同价位的汽车方面,产品价格越高,其质量口碑越好。其中,在5万元以下汽车的车主方面,对产品质量十分满意的车主占比仅有,对产品质量不满的却高达;而在20万元以上的产品中,对产品质量十分满意的车主占比多达,而对产品质量不满的车主仅有。日系汽车车主满意度最高在不同国别合资汽车的车主中,日系车主对爱车的整体质量满意度最高,有的车主表示对其汽车质量“十分满意”,法系和德系车主选择“十分满意”的占比均超过两成,分别为和。其中,韩系车主选择“十分满意”的占比较低,仅有,不过其对产品“不满意”的占比也最低,可见,韩系车主对其爱车质量的印象虽然没有太好,但倒也不至于太坏,属于中等评价。本田品牌满意度得分最高汽车消费者报告 篇三汽车产业对我国经济影响重大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对科技的促进作用、对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作用以及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安全的稳定作用都是明显且重要的。汽车产业依据其产业关联性促进我国其他产业(汽车金融服务、钢铁工业、石油工业)发展、依据其科技集中性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汽车产业依据其对劳动力的高需求和较强的收入弹性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国民消费、依据其内需扩大作用以及科技创新维系国民经济安全。一些数据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其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占各大行业之首,说明了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此次调查目的是为了要更好地发展汽车产业,就要更好地了解如何发展汽车市场。如今我国,汽车已经完全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汽车市场。一、 我国汽车发展状况分析1.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背景分析基本建设阶段(1953~1978年),汽车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并且在产品结构上凸显出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畸形结构,汽车产业初步形成体系。探索成长阶段(1979~1993年),缺重少轻的结构有所缓解,但是过多的汽车厂家使得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这一阶段汽车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调整发展阶段(1994~1998年),汽车产业面临更大强度和广泛的竞争与合作。 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中国汽车工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快速发展。“十八大”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政策的推出,都将对汽车行业形成实质性利好。2.当前我国汽车市场销量规模分析20xx年中国汽车销量将较此前一年同比增长20%,远高于今年的增幅预期10%左右。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在报告中表示,20xx年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每千人56辆,几乎达到2003年的5倍。不过相形之下,2009年全球汽车平均普及率为每千人125辆,因而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根据韩国等新兴市场此前的路线,比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预测,未来3年内,中国的汽车普及率将达到每千人113辆,为此,20xx年较20xx年销量将同比增长10%,而20xx年将较20xx年同比增长近20%。3.品牌销量分析20xx年5月份已经悄悄走完,在这个鲜花绚烂、幸福流淌的月份,中国汽车市场以迅速而稳健的步伐,继续演绎着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的风采,南北大众、美系双雄、日系三强,以及韩国现代所造就的市场格局,短期内难以撼动。回首4月份的汽车市场,大众汽车成功甩开竞争对手,成为了中国车市的霸主,在销量排行榜前十名的车型中,大众汽车占据了6款,销量之高,令对手羡慕不已。其次是通用汽车,携凯越和赛欧,成功占据2席位置,福特和日产,也各有一款车型上榜。合资品牌激烈的混战局面,并没有令自主品牌渔翁得利,从4月份的销量排行榜上可以看出,只有长安逸动、吉利帝豪EC7、比亚迪F3三款车型的销量破万,其它自主品牌都在苦苦挣扎,前途难料。xxx出台的一系列扶持自主品牌的政策,短期内难以见效,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生存空间。二、我国消费者对汽车关注点分析消费者行为研究是营销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与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营销角度看,市场机会就是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求,通过消费者行为研究才能去挖掘这些潜在的市场机会,开发新的市场。在此次市场调查以泉州为调查地点,设计了一些问题通过现场询问收集第一手资料。询问了50位不同年龄层、不同行业的消费者,涉及各个行业,最后整理综合所有资料,并从中得出了几个结论。1、消费者的个人特质汽车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在已是不小一部分家庭所能够负担,但还有大部分不能够负担。根据调查,有39%的家庭拥有汽车,但近几年打算购车的占40%,剩下的60%都是没打算或是没能力买车的。由此可以看出,泉州的汽车市场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扩大,由于经济和观念方面的原因,汽车的普及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有受访者按性别分段,在已买车的人当中,男性占,女性;打算要买的人当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总体上说,在汽车购买上男女性别差异并不特别大。所有受访者按年龄分段,汽车的主要消费年龄群体之所在。根据调查结果,汽车购买者当中,30岁以下者占30%,3040岁占40%,4050岁占20%(受访者大部分已买),50岁以上的占10%;而打算购买汽车的人当中,30岁以下占60%,3040的占26%,4050占10%,50岁以上占4%。因此可以看出现在汽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3050岁,而潜在的消费群体则以40岁以下为主,占96%,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消费一般会在两三年以后。所以,汽车市场的针对性恐怕是汽车厂商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所有受访者按月家庭收入分段,月家庭收入为20005000元者在已买车者中占12%,在打算买车者中占25%;月收入为500010000元的在已买车者中占55%,在打算买车者中占60%;加总起来分别占67和85%,都占了四分之三。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部分人现在是而且还将是汽车市场的主体,他们的意向与喜好必然左右着汽车市场的走向。2、消费者的购车理念5成受访者选择10万以下经济车,一年内有购车计划的消费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经济型车代步,汽车的预购价格在5万-10万元。家庭月入6000元就有购车计划,近8成有车家庭3年内欲买第二辆车,有近五成的汽车消费者会因为等待降价或打折而持币观望,而适度的降价或打折优惠政策会直接促成这部分消费者的汽车购买。小排量车型受欢迎程度最高,不难想象,当今对于众多汽车厂家来说,小排量车型仍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有受访者按颜色分段,调查对象中,喜欢白色占12%;黑色占48%;红色占8%,银色占20%;蓝色占10%;黄色占2%,三大主色调仍是黑白银。三、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问题自主创新成发展短板,我国汽车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繁荣的市场,但在5年间,用市场换技术并未让中国汽车得到更多的实惠,中国汽车产业仍不能自立。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主要体现在载货汽车上,而轿车方面的自主品牌缺乏竞争力。自主创新的匮乏,依然是目前我国汽车的短板。品牌未能形成竞争力,面对日益繁荣的市场,中国汽车的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依旧没有形成,品牌忠诚度已成为国产车的现实之忧。出口规模亟待翻番,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也仅占世界汽车贸易总额一小部分,还要面对国际间技术性贸易壁垒、抑制恶性竞争等问题和挑战。四、未来我国汽车行业分析及问题的解决办法20xx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汽车行业认真贯彻落实xxx、xxx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行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全年汽车产销跨上2000万辆台阶,创全球历史新高,再次蝉联全球第一。20xx年我国汽车工业再次取得良好成绩:全国汽车产销 万辆和 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和,比上年分别提高和个百分点,增速大幅提升,高于年初预计。产销突破2000万辆创历史新高,再次刷新全球记录,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整车组装部分难度不大,主要投资机会在于上游相关资源及重要原材料;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三大核心零部件;充电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总体来看,利润和投资机会更多集中在技术壁垒较高的电池领域和各环节的电控系统。影响汽车行业运行的主要因素有:汽车保有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产业发展战略等因素。从这些因素来看,我国汽车销量的天花板远未达到。判断“十二五”期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仍可维持在10%左右,2015年销量将接近3000万辆。展望“十二五”,汽车产业政策将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模式将难以持续,而核心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只有以绿色节能为宗旨,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增长质量才能顺应潮流,脱颖而出。从消费层面看,维持我国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人们的收入将进一步提高,二、三线城市乃至四、五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增长超过一线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的汽车消费将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虽然还有如油价、停车费上涨等使用成本增加因素的存在,还是挡不住人们的购车欲望。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和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对我国保持和拓展外需形成较大制约;同时,国内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汽车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较低等矛盾和问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企业重组,增强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是汽车行业长期以来努力争取的目标。尽管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基本建立了包括轿车、载货车、客车、专用车和零部件在内的初步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集团,但整体实力与汽车行业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巨大。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坚定发展汽车工业的信心。当前,我国汽车产销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汽车工业大而不强。汽车强国的标志主要有三个:一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二是产业集中度高,企业竞争力强,要有能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比肩的企业;三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要通过不断努力,推动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汽车消费者报告 篇四调查时间:20xx年1月18日——2月18日调查地点:珠海市调查对象:普通市民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者:一.调查目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轿车已驶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而且这一趋势仍在增长。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家用轿车的消费状况,我们预测与决策社会实践小组特组织此次调查。二.调查内容: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余份。调查主要面向工薪阶层的消费者,我们这次调查,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虽然我们收回的有效问卷只有六十余份,但是这些数据却来自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等地区。调查的对象有老师、政府职员、企业职员、个体老板等等。调查内容涉及汽车消费需求、汽车评价、购买汽车得的影响因素、售后服务、消费倾向、年龄结构、收入水平等各方面问题。此次调查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依据。三.调查结果分析(一)消费者购买汽车情况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拥有家用轿车的消费者占%,现在还没有家用轿车的消费者为%,由此可见,我国的家用轿车的市场还是非常巨大的。虽然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的家用轿车的拥有比率要高于国家的xxx公布的每百户家用轿车的拥有量标准,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工薪阶层的消费者,而不是所有的家庭,更不包括农村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收取更多的问卷,导致我们的问卷结果和官方公布结果有误差。在%尚未购买汽车的消费者中,选择在1年内、2年以内、2—5年内和5年以上购买汽车的比例分别为 、 、 和。我们可以看出,在没有购买汽车的消费者中,共有%的消费者会在5年之内购买汽车,也就是说,未来五年将会是汽车销售迅速上升的一个时期。(二)调查样本年龄结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购买汽车最旺的年龄段是31-40岁的消费群体,占总样本的,由此可见,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是汽车消费的中坚力量,在这个年龄层的人的主要是一些参加工作一段时间的中年人,他们事业已经成功,工作、收入相对稳定,因此对汽车也具有相当大部分的需求;其次是26-30岁,占总样本的25%,这个群体的消费者,年轻,追求时尚,开始工作,有了一定的收入,事业也开始步入正规,对汽车的热情也高,因此对汽车的需求也相对较大;再次是25岁及其以下的消费人群占总样本的20%,多为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他们对汽车的热情较高,但购买能力有限,因此对汽车的需求有限;51岁及以上人只占,主要原因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有部分人由于身体原因不便驾驶汽车,有部分人节俭观念较强,因此只有很少部分人对家用汽车有一定的需求量。(三)调查样本的收入状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本的月收入在20xx—5000元层次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其次是月收入在20xx元以下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 %;再次是5000-8000元月收入的消费层,占样本总数的;最后是月收入在8000—10000元和10000—15000元的消费者各占%。而没有月收入超过两万的消费者。由此可见,此次调查的样本具有普遍性,大多数被调查者的月收入水平都在20xx—5000元的中档收入水平,此调查数据是符合目前现实状况的。因此,该数据具有可信性。(四)对消费者购买汽车用途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最主要用途是方便工作之用,选此选项的消费者占%。而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则成为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第二大用途,选此选项的消费者占%。排在第三位的主要用途是提升自身的形象。排在后面的依次是:生活必须的一部分、代步工具和攀比别人。汽车对我们国家的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还是属于奢侈品之列的,从消费者对其作用分选择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同时也说明了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的关注自身分形象和对生活的享受,这符合需求层次的假设,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我过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家用轿车急剧增加,对于城市交通与空气质量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汽车消费者报告 篇五一、调研目的结合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基本情况,通过企业行业调研应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掌握行业企业现状,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内部结构情况和运行组织状况、工作流程以及行业未来发展情况。二、调研的时间与对象调研对象: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南昌主城及周边区汽车4S店、二手车交易中心和保险公司。调研时间:20XX年9月12日—20XX年11月12日三、调研内容1、汽车营销类人才现状与需求2、汽车营销类的岗位设置及相关企业汽车营销岗位群3、汽车营销类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4、汽车营销类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四调研的方式与组织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走访调查和电话调查。最后收集有效调查数据并撰写行业企业调查报告。五调研统计分析、车营销类人才现状与需求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势必对汽车售后技术服务行业的科技含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汽车售后服务人员不但要掌握传统的汽车维修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控制维修技术。而正是由于现代电子控制装置高的技术含量,维修人员如果不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就很难掌握现代汽车服务与维修技术。因此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必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汽车消费者报告 篇六一、市场概述61宝马和奥迪两大品牌联合所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其他品牌受其影响市场关注份额有所减少,奥迪在本月上升较为明显。61厂商关注度方面,一汽奥迪和华晨宝马仍然是争夺冠军的两大热门厂商,但本月一汽奥迪迅速拉开了与华晨宝马的差距,以较为明显的优势取胜。排量和排量的中大型车市场关注份额有所回落,本月合计所占市场份额不足五成,宝马5系仍然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车系。61消费者的关注度集中在采用三厢车车体结构和配备了AT(自动变速器)的中大型车身上,在各自的领域均有很高的市场关注份额。二、研究的基本情况(一)研究目的及内容1、了解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现状及汽车市场的消费特点(1)、通过调研了解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所考虑的因素价格配置颜色等(2)、了解市场上汽车竞争的对手的实力、市场占有率及售后服务情况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3)、了解消费者购买汽车时所考虑的宏观环境(经济的发展程度及国家政策)2、研究汽车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动机及其消费行为的特点(1)、了解其购买汽车的目的及了解汽车的途径(2)、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购买能力与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方式以及品牌忠诚度等的关系3、了解消费者对公司生产汽车的接受程度(1)、对公司新产品的接受程度(2)、被访者对汽车方面提出的要求与意见(二)、调研进行情况本次汽车的市场调研历时十五天(2011、5、20——2011、6、5)此次调查的范围是是开发区、市区商贸城和各个驾校、银行被访者定义为已经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具有固定工作,年龄在25-45之间,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士,以男士为主,此次调研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0%,调查进行了严格的审核,负荷等程序,保证了有效性。(三)、被访者情况被访者年龄在25-35之间的约占总量的65%,35-45岁之间的占35%被访者职业以个体工商业和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主,本次调查对象的家庭平均收入相对较高,3000元的占85%,4000元以上的占15%三。研究报告摘要(一)消费者消费轿车的基本状况分析今年轿车市场销售异常火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轿车销售市场呈现出六大特点: ①消费者持币待购心理逐渐弱化。 ②年轻人成为购车的新生力量。 ③热销车型需要预订。 ④国产车仍占据消费主导地位。 ⑤经济型轿车占市场份额最大。 ⑥轿车进入家庭已经成为趋势。 3.不同级别销售统计 4.价格选择(二)轿车的消费特征1.消费者购买轿车的原因 2.消费者购买轿车的目的 3.消费者购买时考虑因素 ①来自轿车本身的影响因素 ② 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③来自销售商的影响因素 ④来自潜在顾客的影响因素 ⑤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 ⑥来自相关产品的影响因素 4.媒体选择偏好(三)现今轿车的购买趋势趋势一:80后将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力量 61 80后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力量61 结婚购车将成为80后的汽车消费新特征61 造型个性化、色彩靓丽的汽车将受到80后的追捧 趋势二:根据中国市场特点设计产品的时代已经开始 61 任何产品(过时、淘汰车型)都可以成功的时代已经结束61 新产品(从自身资源出发直接引进新车型)就可以成功的时代也近尾声 61 以中国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针对性设计或改造产品的时代已经开始 趋势三:MPV、旅行车及三厢车掀背设计将得到青睐61 两厢车已经完全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接下来MPV、旅行车及三厢车掀背设计逐渐将开始为大家 所青睐趋势四:中国消费者特点决定车身大型化61 车身大型化将继续成为在B级车市场的发展趋势;而C级车市场大型化车身不仅带来竞争力,还带 来额外溢价趋势五:运动、时尚将成为主流设计元素61 以B级车为代表,诸多车型中外观造型中加入了大量运动元素,但并非要定位为运动风格产品趋势六:设计细节越发为消费者所重视。61 产品同质化以及消费者的不断成熟共同促使设计细节越来越被重视趋势七: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展现61 个性化设计更多需要契合消费者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所以个性化设计并不完全等于独特外型趋势八:油价飙升将推动混合动力车中率先市场化。 61 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考虑购买混合动力汽车 61 只有表示不会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四。研究基本结论消费者消费轿车的基本状况分析1.今年我国汽车市场形势简析在过去的6个月里,我国轿车市场的销售出现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势,整个车市销售高潮迭起,销售记录一再被刷新,国产经济型轿车的热销拉动了车市的火爆。车商乐了,老百姓也乐了!2.今年轿车销售火爆年初,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一季度仍是车市的高峰,二季度则由往年的低谷变成温热期,三季度的车市开始变淡,四季度的车市则受关税和销售商价格的影响。进入三季度后,持币待购现象必将重演。业内人士的预测只在第一季度应验了。去年下半年,很多消费者都对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降价抱有很大期望,持币待购的现象非常普遍。年初,夏利的大幅度降价带动各种车型全线降价,而且大多数轿车制造商都推出了新车型,再加上春节等传统节日等因素,一时间,京城的各大车市“热”起来,消费者年前所积蓄的购买力一下子释放出来。北方汽车交易市场一月份第二周的销量比第一周增长60%,第三周仍保持增长,在春节前掀起一个热卖潮。素有“中国车市晴雨表”之称的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简称“亚市”),今年一季度的交易量达到13000辆,交易额达20亿元,同比增长了30%左右。亚市商务信息中心的郭咏部长介绍说,据北京市工商局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轿车的交易量约10万辆,而在车管部门登记的车辆达12万辆。进入第二季度,四月份全国汽车的月产销量比上月增长一成以上,记录再次刷新。全国轿车当月的销售量达万辆,比上月增长,同比增长。亚市四月份的销售量达5250台,比去年同期的3705台多出1545台,创历史同期新高。五月份的销售有所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五一”之前,许多家庭就实现购车计划,长假期间更多的人将注意力转移到旅行上。其次,一些品牌轿车的资源不充足,出现让购车人排队等待的情况。最后,相当一批消费者对今年上市的新车持观望态度。六月份销售开始回升,全国销售轿车万辆,比上月增长,同比增长一半以上。第二季度,亚市的销售量达14000辆,销售额达19亿元。第二季度的销售业绩基本上与第一季度持平,并没有像前面所预测的那样。七月份的销售也没有像往年一样明显减少。七月份以来,亚市每周的销售量仍维持在1000台,远远高于往年同期的六七百台销售呈现六大特点今年上半年,火爆的车市呈现出六大特点。亚市商务信息中心的郭咏部长根据市场的销售情况以及亚市的一次消费者调查做了如下分析:消费者持币待购心理逐渐弱化。亚市五月份的消费情况调查显示:消费者的心态已从观望转变为积极购买。虽然被调查者表明购车的只占,大部分人还在咨询价格和看车。但表示在近期购车的人数比例高达48%,其中,有77%的消费者表示会在年底购买。这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已发生根本变化,持币待购的消费心理已大大弱化。年轻人成为购车的新生力量。今年以来,私人轿车消费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年轻人越来越多。调查发现,年轻人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轿车私人消费主体。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消费意识超前,有较强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在接受调查的276名消费者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59%,有的受访者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热销车型需要预订。今年的车市出现空前的火爆局面,特别是在三四月份,部分型号的轿车一度脱销。一些消费者为了买到热销车不得不提前预订,这在以前的销售中是罕见的。上半年车市的“宠儿”多是主流品牌的车型,如上海大众的POLO、富康爱丽舍、夏利2000、别克GL8等。国产车仍占据消费主导地位。尽管关税大幅降低引起年初进口车价格的动荡,但受到进口配额的影响,在随后几个月里,进口车价格一路逆势上升,使消费者购买进口车的热情大大降低。调查显示:与去年年初相比,消费者还是以购买国产车为主,其比例上升到70%,而选择购买进口车的比例下降为。亚市今年上半年销售量前十名的轿车均为国产。经济型轿车占市场份额最大。家庭购买的经济型轿车成为今年车市的主要动力。在众多价位的轿车中,5万元至10万元价位的轿车增长率最高,10万元至15万元所占市场份额最大,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轿车进入家庭已经成为趋势。今年,消费政策的稳定、国产轿车价格的大幅度下调以及新车型的不断推出等因素,促使私人消费高涨,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消费者轿车消费观念的成熟。调查显示,消费者购买轿车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在各种购车原因中占47%,远远高于工作需要原因的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瓷砖批发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