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四院待遇四院43所车间人员是企业待遇还是事业待遇?

前不久,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3所启动了第六批青年科技人员培养计划项目,308室入所一年多的小罗因各方面表现优异顺利成为被培养人,今后两年时间,他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获得两位资深专家的指导与帮助。目前,43所已有79个项目通过多对一、“传帮带”模式成功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帮助他们快速成为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青年科技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他们的成长关口‘减负’赋能,厚植创新沃土,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可以缩短他们的成才周期,从而催生更多创新创造成果。”43所所长杨杰特别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组织推出了多项举措,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激发大家创新创造活力。广搭平台 全过程培养43所每一位新入职的青年技术人员都会经历一年“私人定制”的实践锻炼。通过师傅带领、承担课题等方式,该所将青年技术人员精准培育为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后备军。与此同时,该所还推出“三定一建”的岗位培养模式,通过定目标明确培养方向、定任务细化培训内容、定职责落实各级责任、建机制保障培养效果,为新入职的青年员工成长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每逢周五,43所研发中心会议室都会召开“脑动一小时”活动,青年员工轮流采用演讲报告的形式,围绕研制型号、系统、试验中的技术难题热烈讨论。每隔一段时间,该所还会举办型号知识竞赛。图为四院43所青年科技人员正在交流产品成型技术。“对我们这些新人来说,单看设计任务书、总结报告学习,难免枯燥。通过参加趣味横生的知识竞赛,我牢牢记住了专业名词,提高了理论功底。”青年研发人员行小龙说。多年来,43所已形成了研究员上讲台、博士讲坛、产品设计大赛等独具特色的技术交流提升平台,多层次、全方位扩展员工视野、提升技术水平。此外,43所牵头承办中国空天动力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建成陕西省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分别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如今,该所创新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创新生态圈持续扩大,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沃土。改革推进 让青年科技人才轻装上阵“青年科技人才是一个研究所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在他们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要减轻他们的事务性负担、优化评价考核体系,大力营造更加轻松的科研氛围。”杨杰说。近年来,43所先后成立了先进陶瓷基结构复合材料研究室、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室等3个专业研究室,让高层次青年技术人员有了自己的专属“阵地”,能够静下心来专心搞研究。此外,该所还为每个博士研究团队配备了专门的科研助理,提高团队的研究和办事效率。该所还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青年提供更加宽松舒适的研发环境,先后出台了研究师管理、预先研究项目管理等多项顶层制度。特别是课题制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以课题组为技术研发的基本单元,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课题组长更大的自主权,在管理层面扫清了技术骨干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课题制等相关制度的实施给课题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比如所需金额在3000元以下的材料采购、外协加工等,我们可以直接审批,省去了烦琐、耗时的审批流程,管理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作为一项重大课题的负责人,青年博士朱世步感触颇深。43所还将课题参加人的考核权下放给课题负责人,按比例提取一定金额作为课题组绩效奖金,明确规定课题负责人奖金不设上限。另外,该所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技术人员奖励力度,近两年来,共计23人次青年人才获技术创新拔尖人才激励,单人单次获奖金额超过5万元,充分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攻关热情。为博士提供住房、为其他青年技术人员提供单身公寓,实行博士入职头两年收入保底政策,满足青年职工子女就近入学的迫切需求……一系列关爱举措持续向青年科技人员倾斜,切实解决了他们的所需所想。有了广阔的成长平台、轻松的科研氛围,43所青年科技人才在复合材料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勇挑大梁、勇担重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不少成果已在型号研制工作中得到应用。(行鹍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天科工四院待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