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最近总是说整天肚子不舒服想大便,想给她买点达嘉维康小建中颗粒,这个药能长期吃吗?


俗话说“冬日进补,来年打虎”,有些人却越补越“虚”,出现腹胀、腹痛、上火、恶心等症状,即中医所说的“虚不受补”。“虚不受补”是怎么回事?有人一补就上火,不是爆痘痘,就是长口腔溃疡,不然就牙龈肿痛;有人一补就便秘,有人一补就拉稀;有人一补感觉精神特好,连觉都睡不着了,感觉三天三夜不困。谈到进补,自然而然就要说到脾胃。脾胃将吃进去的食物,运化成水谷精微,并输送全身,滋养我们身体。为何总是一补就上火?一个是“堵”,一个是“满”。我们把脾胃理解做一辆货车,那我们在进补的道路上,最常会遇到2个问题:① 堵:进补的通道太拥堵这就像车子在道路高峰期开进了拥堵路段,想往前前进不了,想退绕不出去,卡在路上,哪也去不了。要知道现在很多人体质是多偏瘀堵的,各种痰湿、寒湿、瘀血、气滞把身体的气机、营养的输送通道堵住了。如果没有先把路面疏通,吃再多滋补的东西,它都不会去到该去的地方,就像源源不断的车辆开进拥堵路段,反而让瘀堵的地方更堵,在局部堆积,最终郁结、化热,结果就是出现一系列“上火”的症状。② 满:脾胃承载量太大这就相当于这辆货车本身可以承载20kg的货物,你偏偏要给它放上30kg的货,结果就是车辆行驶缓慢,损耗性能,甚至可能导致爆胎,发生交通事故。现在的人一般吃得比较好,一日不仅三餐,还要加上下午茶、宵夜,其实很多时候脾胃都超额运作了。如果我们进补前,没有先把脾胃腾出空间,又继续滋补,一旦脾胃运化的能力,跟不上食物营养的节奏,吃再多都是浪费,反而成为垃圾。不仅不能补虚,反而对脾胃造成伤害。所以,想要让吃进去的补品转化成我们需要的气血,一定要在脾胃壮、身体通的情况下,才能补进去。“虚不受补”,怎么补?有经验的中医,在给你进补之前,一定会先确保你的气血、经络、脏腑是疏通状态,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进补。1、调理脾胃胃气指脾胃之气,是后天生化的源泉。不仅食物,药物也要经过脾胃功能的运化,才能够输布全身,发挥其疗效。同时,脾胃不适影响药物的消化吸收,而某些药物也会增加脾胃负担,甚至损害脾胃功能,加重其病变。因此,在冬补时,应慎重选用药材、食材,并兼顾脾胃的功能,保护胃气。2、辨别体质一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病证有别,季节有变,体质各异,所以进补必须对症;而中医认为,“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种补益药品只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症。如果不辨气血阴阳、五脏虚实,一味地滥补,就会出现不适症状。因此,进补前,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辨明自身体质。如常表现为津少口渴、潮热盗汗、眩晕遗精等为阴虚;有全身功能衰退、怕冷、腰酸背痛、四肢不温、阳痿等属肾阳虚亏;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月经量少者则为血虚;平日感到乏力、气短者多为气虚……3、急补不如缓补服用补品一定要“适度”,如超过这个度,就可能向反方向转化。如稍有体虚,就用人参、鹿茸等大补之物,不仅大材小用,还可能适得其反。人参是大补元气、补品中之上品。但若服用不当,或长期服用,则会出现兴奋、失眠,甚至食欲不振、血压升高等症状。因此,进补一定要根据人的体质、年龄等具体情况调节用药剂量。久病虚损及年老体弱的人,不易急补、峻补,只能平补、缓补。尤其需要平调阴阳、流畅气血,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最佳剂量,且宜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药物。4、药补不如食补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脾胃虚弱的人,应用食疗先调养脾胃。最好遵循多品种、多变化、富营养、易消化的原则,饮食宜温、软,首选鱼、瘦肉、鸡、奶类、豆制品、莲子、薏米、百合、山药、大枣、核桃等,新鲜蔬菜与水果适当多吃,最好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餐只吃七八成饱。年老体弱、脾胃虚弱的人,生冷、油腻、煎炸、熏烤与容易胀气的食物最好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最好不吃。有一种虚叫“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辨证施治法则。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里人都喜欢用补益药来补气血、调阴阳、生津液, 扶正驱邪。但现代人更多的体验却是“虚不受补”,一进补就会燥热、烦躁不安、流鼻血、口干、便秘,或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这些都是盲目进补,滥用补药,反受其害的结果。所谓虚不受补,往往是体虚兼有痰湿、瘀血或外邪等,但我们只看到体虚的一面,用补药补品,不顾痰湿、瘀血等,反而导致病情加重。为什么虚不受补?虚不受补,广义是指虚证的人服用补益药后,疗效欠佳并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狭义上则指因脾胃虚弱、体质差异等因素导致补益药不能被身体转化吸收,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出现虚不受补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辨证欠佳、遣药不当、个体差异。有五类人容易虚不受补:阴虚之人、体弱之人、肝郁之人、痰湿阻滞之人、瘀血阻滞之人。一、阴虚之人容易虚不受补进补需要辨体质,不同的体质类型有不同的补益方法,偏于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虚不受补。因为阴虚的人体内阴精缺少,相对来说阳气偏多,阳属热,所以这种体质的人很容易上火,稍微用点补药就会上火。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补」是指温补,所用的药常常是温性的补药。由于阴虚的人本身阳相对就多一点,所以不适用温补。「补」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不同情况用不同的补法,用药也有凉补、温补等的不同。即使是补阴或者补阳,还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所以,阴虚的人不是不能补,而是不能盲目温补。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别阴阳,开口动手便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用扶阳的思路去补阴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阴虚证实际上也存在本质上的阳不足,采用扶阳的方法治疗,只要配伍得当,用法合理,不仅疗效高,还可以引火归元,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二、体弱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体弱之人,多是先天和后天都虚——肾虚、脾虚。先天的因素已成,我们只能通过调理后天来补偿。但如果后天之本——脾胃也很虚,那么后天补充先天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如果脾胃虚弱,很容易出现脾胃呆滞、胃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表现,进食、进补均会出现中焦堵塞,中焦枢纽不通,上下左右气机都会受阻,虚不受补就很容易发生。而日常人们所用的补品偏热、较难运化,体弱之人非常脆弱和敏感,因而进补用药必须选择合适的药物,不然只会有害而无益。古人云:王道之药无近功。王道之药的意思是作用柔和的药。作用柔和的药作用缓但不会立马见效,长期坚持服用必有很好的效果。相对而言,霸道之药通常指的是作用猛烈的药,能够立马见效,但不适合娇弱的人。所以在临床上,体弱的人用药必须柔和体贴,无论食补还是药补,都要和缓进行。三、肝郁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肝郁之人虚不受补的情况也很多见。肝郁通俗讲就是情志(情绪)不畅。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会出现肝郁气滞,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等。情绪除了跟肝有关系,还跟心有关,因为心主神志嘛。故心火与肝火常常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以致出现心肝火旺等表现,而且肝郁久了也会克脾,也就出现肝郁脾虚。这些人由于体内蕴藏着郁火,所以,稍用补品,就会使郁火燃烧,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通常是刚服药时感觉不错,人比较有精神,再服下去就会感觉不舒服,出现胸闷、腹胀、不愿进食以及上火症状。因此,中医用补剂时非常强调要兼用疏通的药物,才会补而不腻,达到应有的效果。四、痰湿阻滞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同样地,只要体内有郁滞的人都容易虚不受补。痰湿之人,体内痰浊胶着,阻气伤阳,也很容易出现虚的情况。这时候如果不先清理痰浊郁滞,单纯地应用补品,只会加重痰浊的郁滞,越补越不舒服。有些人常用党参黄芪来补气,却越补越不舒服,感觉腹胀、乏力,舌苔厚腻,再补下去可能导致原有病变加重等。所以,对于痰湿阻滞之人,一定要先将体内痰浊清理干净之后才好进补。五、瘀血阻滞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瘀血阻滞之人也容易虚不受补。瘀血日久,血中郁热,如果进补,有的会出现出血状况。如果出血点在小血管,如牙齿、皮肤等处尚无大碍,但是如果在大的血管,如肾脏、脑血管处,出现尿血、脑出血等问题就严重了。尤其是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血管功能薄弱,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这类人平时必须注意应用疏通血管、改善血管机能的药物,使得血液浓、黏、凝的状态得到改善。如果需要用中药补剂,一定要同时加用疏通气血的药物,才可达到好的效果。如果不是什么重症,又没有其他原因,在服用中药的同时,身体不断出现状况,比如一再出现心脏症状发作或者脑血管意外,有可能与应用补药过多有关。因此总结来说,要补还是通,还是通补兼施,一定要辨证、辨体质,用药得当。补和通是两种不同的法则,以通为主还是以补为主,几分通几分补一定要权衡,才能做到补益有效,不误病情。虚人如何进补?体虚当补,但补益有法。抓住三大准则,才能有效进补:一、辨证得当二、用药合理三、尊重个体差异性辨证得当就是要辨清楚气血阴阳、辨五脏六腑、辨虚实夹杂等。用药合理则包括不过用滋补药、采用合适的清补、平补等方法,根据所需的合理的剂量来进补,不多补,不少清,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尊重个体差异则因为每个人天生的体质不一样,有些人即使辨证施治准确,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就是跟体质有关。因此除了辨证,还需要了解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或过敏史等情况。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尤其要以调理脾胃为基础。现代生活方式对脾胃有非常大的伤害,爱好吃属性寒凉的食物、爱好冰冻食物,胡吃海喝等等,都很伤后天之本。而小孩子,生理因素决定其脾胃功能「常不足」,需特别的关注和调理。调护脾胃,你做对了吗?1、肝郁脾虚型中医认为,若养肝不得法,如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均可使肝脏气机不畅,干扰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现情绪郁闷或烦躁,胃口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推荐食疗方(1人量):选用麦芽2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新鲜薄荷15克,猪瘦肉150克。食材洗干净,猪瘦肉先飞水去腥,然后先将麦芽、茯苓、白术等食材放入煲内,煲45分钟,再将新鲜薄荷放入煲10分钟,即可食用。功效:疏肝解郁的同时还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2、脾胃虚寒型脾胃虚寒患者,主要表现为胃口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伴有腹痛、腹部怕凉喜暖,手脚冰凉。调理时偏重温中健脾。推荐食疗方(1人量):党参15克、白术15克、生姜3片、胡椒粉3克,猪肚半个,食材洗干净,然后将全部食材放入煲内,煲1小时,即可食用。注意:调理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3、脾胃虚弱型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虚弱的人常面色萎黄、容易疲劳、胃口差、食欲不好,由于营养吸收较差,这类人身体通常比较消瘦。脾虚导致饮食不易消化,还会“生湿”,表现为腹泻,主要选用健脾益气类的中药调理。推荐食疗方(1人量):党参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芡实15克,猪瘦肉150克,食材洗干净,猪瘦肉先飞水去腥,然后将全部食材放入煲内,煲1小时,即可食用。功效:具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的作用,减少腹泻次数。4、食积化热型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异常则腹部胀闷不适,饮食减少。由于消化不良,病人还常出现食积内停,积久化热的表现。推荐食疗方(1人量):陈皮5克、谷芽15克、葛根20克、山楂10克,鸡内金1个,猪瘦肉150克,食材洗干净,猪瘦肉先飞水去腥,然后将全部食材放入煲内,煲1小时,即可食用。功效:具有和胃、消食的功效,是治疗食积常用汤水,适合大多数人。推荐两个日常健脾养胃的方法● 吃温性食物脾胃喜温恶寒,日常饮食要多吃一些温性食物,比如羊肉、糯米、韭菜、南瓜、香菜、生姜、大枣等,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同时,吃饭要细嚼慢咽,七分饱为宜,以减轻脾胃的消化负担。脾胃差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健脾丸、小建中颗粒等中成药调理。● 揉揉腹揉腹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能促进气血运化。饭后可用掌心轻柔地按摩腹部100次左右。还可取腹部的神阙和气海两穴进行按揉,有条件的情况下,艾灸15分钟左右效果更好。在日常保健中,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虚不受补」。有些朋友身体差、总生病,于是就会服用一些有滋补功效的药物(如人参、阿胶)或食物(如羊肉、狗肉)补一补,还有些朋友爱吃保健品,认为对身体有益,但是一吃就上火,流鼻血、大便干、嗓子疼。这就是说的中医「虚不受补」。那么,什么叫「虚不受补」?难道以后都不能给自己补了吗?「虚不受补」最常见的症状「虚不受补」最多的是脾胃虚弱,一吃完补品就开始上火,牙疼、耳痛、面部长疙瘩。其次是气滞,出现消化不良、胀满,比如有患者来看病说吃点大枣、吃点黄芪、吃点西洋参之后浑身都胀,肚子不舒服,觉得有点气短,心想肯定是气不足了,吃点人参、大枣补补吧,结果一吃,晚上睡不着觉了,肚子也胀得特别难受。他的气短不是气不足了,而是气血瘀滞所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很多人对「虚」存在一定的误解,觉得自己身体不好了,总是生病,虚弱乏力,就是「虚」了,得补一补。实际上,虚弱、乏力只是身体机能的一种表现,但到底是不是虚?是哪里虚?在什么情况下虚的?需要专业医生来诊断。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虚不受补」的体质?如果自己吃了补的药物、食物之后身体不舒服,出现了一些不适的反应,那就赶快停止。补得对还是不对,自己的身体是最有感觉的。一种食物,吃着舒服,身体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轻松舒畅,那这个食物就是最适合你的。所以说养生无定式,观念最重要!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导致「虚不受补」的原因有哪些?第一是补错了。为什么补错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气、血、阴、阳失衡都可能导致身体虚。假如你是阳虚体质,若服用滋阴的膏方,那就会越吃越拉肚子,身体越来越畏寒怕冷和乏力,这就是补错了。如果你是阴虚体质,还要去喝点羊肉汤补补,那就是火上浇油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气不够,但却是因为气滞引起的胸闷气短、上不来气、情绪不好、老郁闷,再补气,就会越补越堵,那么气胀啊,腹满啊,憋闷啊,各种表现都出来了,因为他气机不顺。第二是身体里气血不通顺。不通就不能补了,调理身体得有补有疏,先把身体疏理开再补。有些女性朋友气血瘀滞,月经不调了,来看病说「我气血不好,得补点气血」,我能给她补气血吗?肯定是要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啊,然后才能补进去。先通后补,以通为补。第三是脾胃虚弱,食物消化吸收不了,吃点鱼、羊肉就上火,牙疼、耳朵疼、嗓子疼。怎么办呢?要先调理脾胃,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了再补,而且也不能补多,一次慢慢地少补一点。比如喝羊肉汤,一次别喝太多,先喝个50毫升,脾胃慢慢强大了,再多喝点。第四是有些人压根就不需要补。这类人平常运动少,消化得也少,如果还往身体里面补,就消化不了,堆在身体里面,各种各样「虚不受补」的表现就出来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你一天到晚都不运动,中午吃了顿好吃的,午睡睡到下午三四点,到晚上压根就不饿,还用「补」吗?总结起来,生活中和临床上「虚不受补」的原因多见于这四个方面,补之前先明确体质,脾胃功能虚弱要先调脾胃,身体气血不通了先通后补,运动太少了需要补的是适度运动。虚不受补”的人怎样补1.对证进补。进补前最好先向有经验的中医师咨询,明确自己的体质,以明确进补的目标。中医认为,“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补品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一定的病证。通补百病的补品是不存在的。一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病证有别,季节有变,体质各异,所以进补必须对证,因人、因时、因病、因地制宜。对于阴阳俱虚、数病同发、病情错综复杂者,如表现为“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的代谢紊乱综合征者,应当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谨慎配伍,方能奏效。2.剂量适当。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等具体情况掌握补品的剂量。剂量过小,难以奏效;剂量过大,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对年老体弱的慢性病患者,只能“平补”“缓补”。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自己的感觉适量递增,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浑身舒服、不燥不虚为宜。而且药物宜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品。凡过寒过燥、大辛大热之剂,对老年人都是不适宜的。3.体有实邪不补。体有实邪时进补,会导致“闭门留寇”“留邪致变”之隐患。即使体质虚弱,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原则上应先清除外邪后进补。一般来说,不论什么季节,服食什么补品,凡有感冒发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呕吐泻痢等表现时,都应暂时停止进补,等病情好转后再继续。若外邪比较轻微,也可采取“补泻双施”,或“补中寓消”等方法,以达“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之目的,不可单纯进补。4.补前先要调理肠胃。脾胃虚弱患者宜先采用食疗的方法调养脾胃。饮食原则是多品种多变化、富营养而易消化,饮食宜温、宜软。营养丰富的汤、粥都是食疗好选择。脾胃喜温恶寒,日常饮食要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少吃或不吃生冷、油腻、煎炸、熏烤与容易胀气之品。辛辣刺激之物也应少吃或不吃。同时,吃饭要细嚼慢咽,七分饱为宜,以减轻脾胃的消化负担。脾胃差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健脾丸、小建中颗粒等中成药进行调理。揉腹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能促进气血运化。饭后可用掌心轻柔地按摩腹部100次左右。还可取腹部的神阙和气海两穴进行按揉,有条件的情况下,艾灸15分钟左右效果更好。脾胃调理好了,进补的食材才能被人体吸收运化,达到进补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进补”的度是否合适。(1)如果进补后很兴奋,睡不着觉,就是过了;(2)口腔内长疮、咽喉上火疼痛、口内有异味,也是补多了;(3)看大便,大便干结或溏泄均是过补的征象。总之,服用补品一定要合理。正如清代名医余听鸿说:“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临床上常见有病人说,自己“虚不受补”,稍一服补药便有上火的症状,出现诸如流鼻血、咽喉肿痛、大便干燥或是痰多、胸闷,头蒙失眠等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今天就简单说一说“虚不受补”!如今很多人都在进补,大鱼大肉,海参燕窝,人参虫草、鹿茸海马……尤其进入冬季,崇尚滋补的人更多,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虚不受补”而瞎补一通,或者很多人知道这个概念,但其实没有真正理解其深意。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身体十分虚弱的人要想一下子变得十分强壮,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往往是事与愿违的。那虚不受补到底什么意思?我临床多年的体会是,所谓的虚,主要是指脾胃虚弱。因为脾胃主运化水谷,若脾胃太弱,就无法运化补药,当然也就无法得到补益。所谓“虚不受补”,即体虚,不能承受补药的威力。在“虚不受补”的人群中因为脾胃虚导致消化吸收不好,进补后会出现腹痛、腹胀、拉肚子的情况最为常见。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谷气竭,命乃绝;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因此,良医治病,当时时重视保养胃气!重病或久病之人,常常胃口不佳,厌于饮食,此时,患者胃气已衰,运化能力近乎停滞,稍稍补之,尚能缓缓吸收;若骤然大补,将不堪重负,因此,对于久病食少之人,切不可急功近利,蛮进大补之品。久虚久病之人,好比是一个家里很穷的人,只是去进补,好比只是借钱给他,且不说穷人一下子拿了一大笔钱根本没有能力去用,最主要的是借钱并不是长久之计,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帮助他拥有赚钱的能力,放到身体上,就是要提高他的脾胃运化能力。“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脾胃功能就好比是身体赚钱的能力,只有功能足够强大,身体处于一直盈利的状态,自然才不会出现诸多疾病。故而,调养脾胃及脾胃健运是改善体质的关键和前提。如果脾胃连最普通的五谷菜蔬都难以消化,那么诸多黏腻的滋补药物就更难于被吸收了。那“虚不受补”时,又该如何补呢?我的建议是,当以调养脾胃为先,脾胃运化有力了,自然就能补进去了。此时不妨多喝点热乎的小米粥,此物最能调养脾胃。而且建议多喝久煮后的粥油,最有补益效果!粥油就是粥的精华,其补益之力远胜参茸。尤其对久病体弱,或者放化疗后的虚不受补,粥油是不可多得的“燕窝参汤”。当然,熬粥时,也可以酌加白萝卜、怀山药、大枣、莲子、芡实、桂圆等。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气血,脾胃一和,则气血化生充足,自能产生补益效果。可惜,今时营养学家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待小米粥,认为小米粥没有营养,这实在是暴殄天物了。北方的产妇要多喝小米粥,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好吸收,且且滋养力大!我在临床用药上也很重视“虚不受补”的情况,通常在病人需要进补时辨别其体质,不忙于大量内服各种补药,而是在服滋补方之前,先服用几剂开路中药,化痰理气解郁,这样再服滋补方,便无上火之虞了。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欲补先清”或“欲补先通”!当病人体内各种病邪偏重时,先去邪,再补虚。比如当有表实邪需要发散解表,或是有实积宿便需要通下攻里、有水液停滞需要利尿通淋、有痰食积聚需要消导的时候,滋补方是不适宜的。如果是在服食之前,则需要先服几剂汤药,去邪开路;如果是在服食之中,感染了风寒等邪气,或是起居不慎,或是情志不节,或是饮食失度,造成实邪聚积,则需要停服滋补方,另服汤药调理之后,再续服。所以,在此提示大家:感觉自己身体弱,滋补切莫盲目,最好找有经验的中医咨询或调养,最为妥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整天肚子不舒服想大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