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在一起重要还是稳定工作重要四口人在四个城市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2017-04-17 20:42 来源: 可视滴该 微友”不烦神“ 作为大蚌埠帝国人民,很骄傲。 在蚌埠,可以活的很潇洒 人:人们之间讲道义,重情份,不玩心眼的,率真爽快,特别是大蚌埠美女,我的还来,在外面,男人遇到事了,女人绝对给你撑场面,男人做错事了,女人也不会当场抹面子,有晃的事回家讲 吃:大蚌埠的美食好吃的洋熊样,想吃晃样的都能给你搞到,小吃有烧饼夹里脊,老头卷饼,长沙臭豆腐,到夏天时,吃大蚂虾的都雾掉了,其中,属阿财老铺老蚌埠大蚂虾最有名,他们家的虾干净,个头大,红烧虾最馋,16年他们家拍的老蚌埠大蚂虾MV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 住:蚌埠的房价还好,有稳定工作的基本都能买得起,压力也不会太大 行:蚌埠的交通就不用讲了,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安徽省的交通枢纽,到全国各地基本都有直达的,市内的公交车,出租车也多 总之,作为蚌埠人,我骄傲,我自豪,我爱这座城市 一微友发贴: 1.经济 蚌埠的经济可以说完全是由铁路带动的,在没有铁路之前,蚌埠只是淮河边上的一个小渔村而已(可能真的盛产过珍珠)。现在蚌埠的经济发展,在当地人的眼光看来说并不理想,因为缺乏大型实业的支撑,蚌埠目前处在实业经济疲软发展(丰原、皖酒最近发展势头都变得比较缓慢),只依靠在蚌埠南站附近(即龙子湖区)大量的房地产开发拉动地方经济。曾经的铁路交通枢纽也正慢慢的被合肥取代,铁路核心带来的经济红利也就也开始逐渐降低。总而言之,和其他缺乏实业经济支撑而只靠房地产业发展的三四线城市相似,蚌埠目前也走在一个转型的关口。现在政府也在积极的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园区内入驻的企业质量也在逐年上升,相信借住铁路交通的力量,未来还是会有一定的发展,但很难有质的突破。 2.交通 市内交通:蚌埠的市内交通总体来说很便利,由于蚌埠现在车辆数目并不多,所以整体堵车情况也不严重,但是蚌埠人开车也比较野,所以开车行走还是多加小心。新开发的龙子湖区是新城,交通环境更好,在那里上班的话基本不用担心堵车问题。 市外交通:非常方便,相信你买票的时候就知道了! 3.气候:干燥(相对南方而言肯定是干燥),雨水不多,夏季可能雨还稍微多一点(经验之谈吧);四季不分明:春天持续时间很短(4月-5月),且早晚温差大,要注意衣服更换;夏天持续时间长(5月-10月),温度最高38-39度,且由于空气干燥,夏天经常感觉“太阳烤人”,秋季一般10-11月,时间也很短,直接就会过度到冬季(11月-4月),温度最低也就在零下4-5度,南方人怕冷的话可能羽绒服什么的要多穿一些,很多本地人(比如我)一件薄棉袄+羊毛衫+保暖内衣就够了。 4.生活:看你做什么工作了,如果比较忙也谈不上什么生活,若是比较清闲,蚌埠现在有万达,银泰,可以逛逛街看看电影,有花鼓灯嘉年华,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游乐场,别的逛街什么的基本和其他城市一样大同小异。 喜欢安静的话就比较麻烦,情调比较好的咖啡馆什么的很少,几乎没有…… 喜欢玩的话酒吧夜总会还是很多的,这个相信你到了这里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找到…… 5.饮食:和南方人肯定不一样的了,其实蚌埠人很能吃辣,所以饭菜里辣椒什么的会比较多。注意一下,很少有清淡的食物,因为徽菜本身就重油盐。不知道你习不习惯,但我也见过很多广东人福建人很爱吃辣的。没什么特别的小吃,唯一有名的就是龙虾街和蚌埠特产——烧饼夹里脊(里脊肉串成串用油炸熟以后夹在烧饼里面抹上酱吃),基本当地孩子都吃这个长大,很好吃(我说的)。 6.文化禁忌:没什么文化禁忌(至少目前为止我不知道),蚌埠人本来就比较野,也比较讲义气,都是哥们什么的,没太多禁忌。 7.劝酒:肯定劝酒、绝对劝酒、蚌埠基本上就是“不喝酒就会死”这种。啤的有本地的雪花啤酒厂,白的有皖酒,你想想吧。做好喝酒的心里准备吧……(当然也看人,不过本地人一般都……)如果你不能喝酒,那真是要抓紧时间练练了。 OK,就这么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正。 微友“恶作剧之吻”: 蚌埠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当然淮南抢先一步说自己是南北分界线,于是那块分界线的标志石头竖在淮南。我最喜欢蚌埠电视的广告了,一个女孩看着远处的海,一个男孩在对面凝视着她,上面写着,北方人说我是南方,南方人说我是北方。那种feeling。。。蚌埠是淮河上的重要城市。我们郊游的时候经常去大坝。大坝上有一块石头,写着,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毛泽东。大坝下种了很多树,一到夏天阵雨连连的时候,洪水就会把底下的庄稼和柳树全部淹掉。我们脱掉鞋子坐在台阶上,脚在水里摇晃。我非常害怕掉进水里,也特别害怕蚂蝗,尽可能地在边上玩。听说90年代的时候,发了一次大洪水,把市区都淹了。我爸爸说,我们那个楼把一楼都给淹了,而我们住在五楼没有事。蚌埠夏天热,冬天冷。春天春雨连连,秋天金黄的树叶铺在地上特别迷人。夏天热的时候,38度也是经常的。冬天零下好几度,下着厚厚的雪,特别美丽冻人。小学上学时,踩着厚厚的雪,看着每家屋檐上结着十几厘米厚厚的冰棱,经常会去掰一根下来玩,也有跟着大人后面走偷偷抓一把雪吃的时候。那时候真是冷啊,经常想,以后要是不这么冷就好了。没想到,高中的时候,冬天已经几乎不会下雪了,前年也就过年那天晚上下了很小很小的雪,我都不知道。有时候想到2000年的蚌埠的时候,真的很难受,仅仅十年,蚌埠已经不像蚌埠了。那种感觉好像再也回不来了。冬天没有那么冷了,再也不用穿得那么臃肿,只要穿件线衣穿件羽绒服就可以了。夏天也不怎么下雨了。以前一到夏天最紧张的时候,天空阴暗好几天,再连续不断地几天的雷阵雨。那时候待在家里,听着外面滂沱的大雨,吃着热乎乎的饭,看着热闹的电视,外面灰沉沉阴暗的天空仿佛一触即发,一家人围绕在一起觉得特别温暖。强烈的大风会让雨水噼里啪啦的砸在窗户上,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听到那个声音,就觉得会是一个美梦,能安稳地沉睡下去。现在的夏天偶尔下个雨,有时候很小,有时候很大,仓促地就结束了。有时候我们这边在下雨,而很近的同学那边却是阳光灿烂。春天的细雨不是连绵的了,秋天金色的萧瑟仿佛踱上了白色的无情。一回想03年小学三年级的蚌埠,就觉得很难过。从来没有离开过的蚌埠,在不知不觉中就那么沉默得改变了。就算晴天再多,阳光再灿烂,我也只想回到那个会哭会闹撒娇任性阳光灿烂到会发热天空阴暗到人们都着急回家的蚌埠。我们这一代成长的时候,淮河水已经被污染了。听老师说,他们在90年代的时候,蚌埠的淮河水非常美丽。河水清澈干净,可以捧起来就喝。河里有很多鱼虾黄鳝螃蟹,老师他们就一起下水捕鱼。90年代的时候,蚌埠还有黑熊在大马路上闲逛。在我印象里这只是生活在历史和原始森林的让我怀着好奇和悲悯的以为要灭绝的动物竟然离我这么近,08年初二的我,感到莫名的愤怒和悲伤,也许在我出生不久后,有双幼稚的黑眼睛看过刚出生的我在学步。黑熊对我们这代学生来说,永远只是传说,只能成为一种记忆和符号。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说,大雁原来向南飞的时候会经过蚌埠的。但是蚌埠人喜欢打猎,人品也不好。一到大雁南飞的季节,人们都守着线路射杀大雁,到最后,大雁南飞改航了,再也不走蚌埠了。初中的时候,我爸爸通过特殊渠道弄到一些我不认识的肉,我就不理解。他说,宁吃天上飞禽三两,不吃地上走兽一斤。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说,他小的时候,蚌埠到处都是那种五彩斑斓的山鸡。他们就逮山鸡吃,味道特别好。我们物理老师说,现在再好的鸡也没有十几年前的味道好。六年级的一个夏天,我们在教室里上课。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光线一下子变暗。有的同学从窗户往外面看,看见天空一块蔓延到天际的乌黑黑的云,响声很大。我以为要下大雨了。有些同学发觉不不对劲,跑到教室外,老师喊不准出去也没办法,后来老师也跟我们一块出去。我趴在阳台上,看见黑压压的云朵,觉得这块云很重。很快发现头顶上的不是云,而是巨大的乌鸦群。他们从天空的尽头飞来。大多数飞的很高汇聚成一团,像是一个整体,有些散落的低低地飞着,张着嘴巴低沉地叫着。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巨大的乌鸦群,他们从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来,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去,他们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尽管平时人类有更大的力量,而在这个时刻,我们显得那么渺小,没有一只乌鸦在意我们。我们那么幸运地看到了这次奇迹,也感受到那团黑色气压中给我们带来莫名的悲伤和压抑。不仅存在于天空,大地,宇宙,哪怕是我们抚摸的瓷砖也向我们渗透这种沉默压抑和无去无从。他们高高地飞过教学楼顶端飞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最后一只乌鸦也消失了。天空空无一物,阳光久违般温暖灿烂,我们都很沉默,我们心里都清楚,又都不清楚,他们何去何从。 微友“黄秋古”: 祖上四代蚌埠人,再往上从江苏徐州先移民安徽灵璧最后落户蚌埠。虽不是钟鸣鼎食之家,但是能追溯到五六辈的,在这个年轻的城市也不多见。祖上第四代也算蚌埠文化名流,当时二马路三分之一的商业文书都由爷爷经手,他舅舅在怀远办过学校。 通俗的说法是蚌埠是铁路拉来的城市,余不甚赞同。不可否认,自民国中期,铁路确实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和人口的迁徙。不过铁路对新移民的引入效应极其有限,开埠伊始淮河铁桥的建设,主要是拉动了水上运输。截至抗战移民和物流都是以淮河漕运为主,直到王安忆的蚌埠回忆录,70年代的上海知情往返五河还是坐船。因此主体还是渔民传承的码头文化,而不是铁路造就的现代移民。一般来说铁路拉来的城市,以火车站为中心,但是火车站往北就很郊区了,直到本世纪初,蚌埠的市中心淮河路二马路依然靠近三个码头,朝阳路也于80年代承接了水运工业建材的便利。 蚌埠码头文化体现于一“抢”字,作为整个城市的物资入口,第一批移民竭尽全力抢占据点,以至于早期帮会都以靠码头运输为生计,也衍生出很多武术门派。码头文化的劣势在于,市井生活中,“抢”字有悖规则和法治,不遵守公共秩序,排队插队、破坏公物,还算普通的低素质行为;八九十年代交替期间,二马路港台街方兴未艾、早期娱乐餐饮繁华之际,一批混混帮派应运而生的靠勒索商家为业,这种资源的不义抢占则更为明显(详见蚌埠九零年黑道背景小说1031风暴)。今天70岁以上的老人依然有一部分自称“船上人”,就是说年轻的时候没有定居,都是住在淮河船只上,以水上产业为生的,其家庭理念依然与新市民略有差异。所以说,码头文化并不久远。 蚌埠人三代以上都是外地,来源按时间分两类,近年移民来自三县凤阳阜阳宿州,另一类则是文革之前到来的外省移民,以山东河南苏北为主,也不乏下放插队的苏南沪浙东北人。第二类里尤其是建国后工业建设机关院所引入的技术骨干,扮演了城市发展的主角,也可以说多处于社会上流。但是移民来向太多,没有一个主要的源头,缺少了优良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继承。 尤其在人本文化的精神层面,可以跟皖南以及皖北的周边旧城形成鲜明对比。皖南不用说了,徽商文化和桐城学派繁荣明清两代,追本溯源皖南都有数百年传统继承,直到近现代依然是豪杰辈出百花齐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蚌埠地区人力资源发展尤其暗淡,同时又以市区为甚。自开埠伊始,方正武、马祥兵两位总督办来自阜阳宿州,之后的领袖均无本地人。而蚌埠本地的杰出精英、文化大家无一例外的来自三县,怀远占据半数。企业家史玉柱、知名作家陈桂棣、张本仁等六位院士毕业怀远一中、袁仁贵部长来自固镇,蚌埠一中呢出了诺奖女婿,攀亲技术哪家强? 然而城市建设方面,除了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工业重工业繁荣一时,民国和新世纪都是以轻工业和商业为主,而老字号除了公泰酱油外荡然无存,可以说本地没有拿得出手的城市招牌。城市规划的顶峰还是在民国时期,以中山街中荣街青年街中平街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交错的地段繁荣一时,均以法式巴洛克建筑为特点。截止2014年,蚌埠现存的民国建筑仅有淮河路立安里和纬二路日军司令部残楼,面粉厂的蒋纬国故居也已拆除。不过据说最近开始了二马路的民国老街重建项目,90前的少部分也许还记得,二马路和华昌街之间小巷阡陌交通,天街小雨的初春或者寒雨连江的仲秋,沿二马路北的胡同俨然一幕忧郁的江南雨巷。 微友“Theodore Tao” 简而言之,移民城市。小学帮班主任改试卷填表格写她的作业(咦),看到过籍贯表,真真是五湖四海大开眼界 所以是共同点少,相异点多。 个人感受,抛砖引玉,聊为一笑。 1-美食真的很多。我用了十多年把方圆1公里的小吃吃到腻,幸好还有很大很大的范围可以扩展.....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有很多很多钱,可以把一条街的小吃全扫一遍。这是我不多的完全实现了的梦想之一(笑)。有些小吃至今也不确定怎么写,比如“面筋泡”和“mahu”。 以前二马路那边回民很多,也有好吃的羊肉汤,羊肉泡馍之类。你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是身份证回民哈~
不过牛肉面都是货真价实的牛油,所以每次吃都拉肚子.....嗯.....话说清真寺近年修了个新的,真是漂亮的很啊。(冷笑脸) 2-前面有人说美女很多,其实我们后面一般会接一句“就是不能张嘴”。在此冒昧了,不过我们很多人好像都不太喜欢方言发音。我尤其不喜欢那种每个字都发第三声的变音感。我觉得自己的变音已经浅了很多,再过几代人就变成近普通话的东西了吧,如果那时候还没有被英语取代的话。——真希望世界语言统一的那一天不要来那么早,英语真是蛮粗糙的一种语言,美语尤甚。 3-这里越来越像一座现代的城市了。繁华的商业街,笔直的马路,堵车,早高峰大家前往市郊各地工作——哈,听着还蛮有大城市风范的。
我从未觉得那些摩天大楼(40+层.....)有压抑感。相反,那是伟大,力量和现代化的象征。但保守主义的风潮依然占据着此处,我都不知道被催了多少次相亲结婚生二胎(咦)了。天可怜见,我今年24。很多年前我和A君在大塘公园(虽然正式名称早就改了珠园,我怀疑是不是太高雅了我才一直不喜欢用)散步,微风拂来,望着湖景,惬意的约定要在上高中后每周来一次,享受自然的风光。
当然,直到高中毕业再也没有去过。(笑)但我依然怀念那个无限可能的时代,就和现在一样无限可能。然而身边的声音,我有时觉得,和这现代化的城市相比,格格不入。 4-正因为人人是如此的不同,我从未坚定的自认为是“蚌埠人”。对我来说,那远不如“中国人”的概念重要。
但总的来说,这里正变得越来越像我想象中的城市了。虽然可能还不够快。
即使如此,我觉得内心依然在四处漂泊。大概再过去一些年,才会想着带着孩子走过那些马路,街道和学校,来回忆青春(如果TA有兴趣听的话)。到那时,我大概会比现在更喜欢这里吧。 《可视滴该》旨在记录,传播蚌埠文化 广告投放电话:1395529636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家人在一起重要还是稳定工作重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