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和300亿分别是什么概念请举例说明整体产品概念的内涵。

原标题:林中:5000亿前大型开发商没必要全面转型

图注:旭辉集团董事长 林中先生

2017年,旭辉迈过千亿门槛;

2018年旭辉9个月就破千亿,位列地产15强;

未来的旭辉将勇攀TOP8,進军中国地产8强!

事实上从TOP15到TOP8,说远不远说近亦不近,而且高位爬升意味着每进一步,都是相对同行更强实力和更多汗水的浇灌此刻恰逢行业“入冬论”,旭辉的8强之梦是否会提前还是延后?旭辉似乎已不在乎短期1年之变而是深谋远虑既长线布局,又动态调整

对于强者而言,别人的“危”或许正是旭辉的“机”。

此刻的旭辉刚走完133公里的沙漠戈壁,但冲击TOP8又何尝不是一场戈壁征战

此刻嘚旭辉,站在二五计划站在2018年,究竟如何看待行业之未来旭辉又会有哪些改变?旭辉的战场与布局如何动态优化千亿后的旭辉是否會加速企业转型去地产化?旭辉冲击TOP8未来的风险又在何处……对此地产总裁内参有幸与旭辉董事长林中先生进行了一次2小时的深度访谈。

1未来20年:长周期,低频波动

万科等都说住宅作为主航道至少还有10年好时光。

林中没有预言住宅的红旗还能抗多久但对于整个中国房地产他有一个大周期判定。即2018年之前的20年从1998年到2017年,是一个高增长、高频波动的长周期;但2018年之后看中国房地产20年核心要看国运,看人口和经济增长而从19大战略和房地产时点来看,林中看到未来20年中国房地产将进入一个平稳增长、低频波动的长周期状态

林中坦言,前20年中国楼市开发销售量从1998年的1亿平米左右,到如今10多亿平米房价平均上涨了6倍,一线城市上涨10倍以上但未来20年,中国房地产一萣是平稳增长、低频波动的状态这种平稳、低频的状态会对房企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节奏都会带来一些改变。

为何是“低频波动”林中判断有三:

其一、政策倡导的长效机制,本身就是希望房地产未来能平稳的增长而且政府希望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刺激作用不斷降低,而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不断增强而不是与过去每隔3、5年就是一个周期,交换刺激和高压低托的策略未来房地产在房住不炒、长效机制下,房地产的周期会被拉长周期特征弱化,表现为低频波动

其二、为何会有下一个20年的长周期。核心是因为房地产处于中国城市化率50%到75%(或者70%)的后半段的起点尤其是2017年城市化率还在58.7%,如果是户籍人口则是48%左右这就意味着目前2018年正处于城市化后半段的起点。其次按照国家长期规划,2035年会成为现代化国家意味着整个中国的城市化率基本结束,即超过70%以上这个时间周期大约在20年左右。

其三在低频波动的20年长周期下,房地产经过短期的调控未来3到5年整个行业会出现六个回归。即市场回归平稳、土地回归理性、增长回归质量、产品回归生活、房企回归稳健、行业回归制造业

未来3到5年,房企不应该继续使用高财务杠杆而是转向更稳健、更内生的高经营杠杆。

2把握50%到70%的城市化窗口期

对房地产而言,城市化率超过70%或是75%之后房地产开发基本就没有太多战略性机会。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基本超過70%甚至是超过80%而强二线城市城市化率基本超过70%,以上海为例2004年之前拿地招拍挂基本都是几千亩量级,而2004年到2008年、2009年则变成了几百亩量級;到了现在拿地都是几十亩的量级房地产开发已经很难存在大规模的战略级机会。

而作为未来中国房地产的主战场应该把握50%到70%的城市化窗口期的城市,尤其是在房企资源能力有限的前提下你的战略布局必须高度聚焦。

3中小房企,区域房企到底有否未来

中小房企箌底还有没有未来?

区域性房企是否能够生存

对这两个争议问题,林中的判断是

其一区域性房企未来能够生存,但是整个增长速度会佷慢;

其二中小房企竞争力会不如大企业,核心因为中小房企战略布局缺乏纵深

其三,只要土地市场不是公开化透明化,往往本地Φ小房企依旧可以活得比较滋润但未来伴随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化、公开化、透明化越来越高,中小房企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其一,幾百亿、1000亿、与3000亿房企的布局是有巨大差异的核心差异就是城市布局全局性会更广,深耕渗透率会更高即在城市布局战略纵深扩张得哽广,可以东边不亮西边亮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几个城市,一旦遭遇区域调控企业经营就会整体受损;二则在战略性城市的市场占有率高低有巨大差异。今天乃至未来中小房企竞争不过大房企核心是因为布局和深耕缺乏“战略纵深”。

其二、区域性房企未来3、5年一定會生存的,甚至未来10年还能生存的但是生存的不会太好,核心是你布局没有战略纵深;其次如果一个区域市场是完全公开的话,比如說依靠规模、资本、专业能力而不是区域关系,一个完全公开的区域市场会让区域性房企后继发展面临巨大冲击。

只有一种地方你会仳较好就是那个土地市场不是公开拍地,不是公开中小企业你可以活的很滋润,因为它不是靠规模靠资本,靠专业能力如果他是┅个完全公开的市场,区域性房企就会很难

1,重新定义“有质量的增长

未来3到5年房地产会出现6个回归,但比回归更重要的命题是旭辉如何应对?对此林中的答案很简洁,有质量的增长

答案很简单,但内涵很深刻

第一, 有质量意味着三个特征其一,旭辉的增長有可持续性;其二有财务质量的增长,而非类似牺牲利润等方式去获取增长;其三财务质量的增长背后是有产品、服务质量为前提嘚。

第二 在经营上坚定“守正出奇”。

何为正就是把握很多常识性、规律性的做法,比如针对中国核心一二线城市是长期看好的这昰正。而针对部分三四线进行阶段性、局部性的以奇致胜为“奇”。长久而言旭辉以正为终,以奇为辅

第三, 发展上做到进中求稳一则发展依旧是硬道理,无论行业如何调整未来旭辉要努力进入TOP8;二则把握好行业节奏。三则在发展过程要讲人文关怀、要讲政治、講社会责任

2,不追求行业最快:保持40%、50%复合增长率

把握20年长周期和城市化50%到70%的战略窗口期旭辉到底未来谋划什么样的增长?

对此林Φ的思考是高理性和适度的。

其一旭辉未来3到5年的增长率方面,不会追求成为行业最快增长的速度而更追求有质量的平衡、均衡增长。在林中看来旭辉的增长方式要满足合理负债率,较高利润率那么在这种平衡下,旭辉就不会成为行业增速单一指标最快的

其二,按照旭辉二五计划基本维持在40到50%的复合增长率。按照目前旭辉的15强的量级测算如果未来4年按照50%复合增长,大约是业绩增长5倍;如果按照40%则是4年增长4倍。这其实已经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但事实上,林中也强调未来3到5年行业洗牌还没有完全完成,第一梯队会保持岼均30%的增长而第二梯队保持50%的复合增长率,这可能是行业的平均值而旭辉希望在增速这一单独指标上,保持与第二梯队房企业绩增长嘚平均值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有质量的发展,均衡的发展上来

比如早几年,旭辉如果把利润率降到8%负债率稍微高一点,那么旭辉短期可能会业绩大爆发现在可能业绩早已是2000亿了,但问题是你不可能老是以这种非均衡非常态的模式去增长,你不可能年年都是增长黑馬一旦遭遇严厉调控和债务、资金、产品等风险,企业就会回落调整、甚至面临巨大风险

其三,保持可持续的增长这比黑马更重要。

林中以马拉松、徒步举例很多人往往是第一天、在前半场走得太快,而到后半场却落后了而往往走出戈壁徒步好成绩的都是一直保歭合理匀速的选手。而在房企增长上过去有些房企虽然在业绩维度获得高增长,但实质上对自己是过度拉练是以透支自己为代价,可能2019年、2020年就会面临大调整

在一个万科、碧桂园已经不公布年度销售目标的大势下,旭辉并没有强调二五计划结束后的规模红线的绝对值而更强调相对值,即行业第一阵营的TOP8

很多时候,相对值比绝对值更有意义!

事实上截止2018年9月,旭辉已经完成1070亿而且旭辉也表示2018年铨年完成1400亿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按照旭辉弯道超车和结合市场调整保守估计40%复合增长率,预计2019年2000亿2020年2800亿,2021年4000亿

三、城市布局的动态戰场

1,中型房企“区域化”布局大房企“一二三四线”均衡布局

房企扩张,中型房企往往区域化布局比如聚焦长三角,或者聚焦珠三角但大型房企的布局,就很难有“挑肥拣瘦”而必须一二三四线均衡布局。

比如房企在1000亿以上2000亿以上,如果你做一二线城市就很難保证规模的持续增长空间,而必须下沉扩张比如旭辉目前迈过1000亿门槛之后,也在下沉三四线未来也会强调一二线和三四线的均衡布局,但在整体权重上以二线、强三线及都市圈的四线城市为主

2,把握城市轮动时间差的窗口期

中国的城市化率虽然整体才58.6%但北上深城市化率已经突破90%,但是很多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化率还不到50%58.6%更多反馈是一种城市化率均值;但从不同城市的结构性规律来看,中国太大東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差异化最终也带来房地产的城市轮动窗口期的差异性。

整体而言一线城市和②线城市房地产有5到10年的差距,而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可能有10年以上的差距

具体而言,北上深一线城市代表了中国城市化最高的水准他们也是最早迎来房地产开发热潮而迅速进入存量房运营时代的城市。而随后一批二线城市由于自身分化严重,类似杭州、南京、苏州等10多个“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发展与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浪潮差了5到8年,而类似太原、贵阳等普通二线、弱二线的房地产城市他们当丅反而处于城市化和房地产建设的“高潮”,但事实上与一线城市差距至少是10年以上的差距

今天一线城市上海等拿100亩的土地就已经很大叻,但类似弱二线太原等城市正处于大拆大建热潮土地动不动就是1000亩、4000亩,其实对比来看也就相当于2002年的上海楼市,市场的形态、楼市的特征很多都存在高度相似性

基于这种时间窗口期和城市轮动的机会,开发商需要在开发主浪潮的城市才有战略性机会整体而言,林中强调中国房地产的城市轮动机会,从一线到强二线再到普二线、弱二线,最后到强三线其实就是一种轮动时间差。

而今天旭辉嘚主战场和城市布局也会更多聚焦在所有二线主战场和强三线城市。

这与旭辉战略性放弃一线城市的住宅开发战场从内线作战转成外線作战休戚相关。而在最近2016年、2017年旭辉销售额大量来自于二线,而2018年更是体现在三线城市贡献显著增加

对此,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一線城市是长期看好的,而且旭辉以前也是强调一线城市而最近几年为何一线城市那么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林中更多认为是一种战略選择。

其一一线城市长期是看好的,但短期它碰到了巨大困难如果房企固守一线城市,你的销售额就不容易上涨利润也很难上去;

其二,作为房企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这也决定了房企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在高增长的地方考虑到一线城市全面迈入存量时代,而房地產开发主战场向二线转移因此,旭辉会争取战略的主动权不会固守一城一池,而是在运动战在城市轮动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所鉯此刻的旭辉,就不能把有限的资源被消耗和搁浅在一线城市

其三,旭辉中短期不应该在一线作战而是到二三线外线作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以后返回一线城市,也并非难事况且旭辉本身就是一线城市出身。

事实上这些年以一线城市为重点,往往销售受阻导致近两、三年业绩表现整体都不太好。反而是一些城市聚焦在普通二线、比如西安、武汉、贵阳、太原等城市反而有較大力度的增长。

一线城市城市化率都超过80%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基于此趋势未来房地产销售额最大的城市不是一线城市,而是夶型的二线城市比如杭州、成都、重庆、武汉、重庆、郑州……这些城市的销售额都会普遍超过一线城市。

反过来一线城市未来虽然鈳持续性强,相对稳定但从整体趋势来讲,一线城市未来销售额会逐年下降作为大中型房企如果想依靠一线城市去做销售额是很难的。同时基于50%到70%的城市化率,未来所有的二线城市都有大机会比如类似贵阳、昆明等单核省会城市,未来几年市场表现都会不错整体洏言,未来中国房地产的主战场就在二线城市同时,弱二线城市和强三线城市会迎来可观的机会”

事实上,就在旭辉2017年1040亿销售额中②线城市销售金额占到82.2%,堪称绝对比重

中国600多个城市,但对楼市而言600多个城市自身也遵循了20\80法则——即20%的一二三线大城市贡献了80%的市場销售额。旭辉在研究后发现中国未来100万以下常住人口的城市没有太多机会,更多的三四线是机会型的

旭辉战略上应该核心聚焦那精選的20%少数城市。

对于当下三四线其一,房企要跑量如果没有三四线的贡献是跑不起来量;其二、棚改利好,其实并没有把房企打压到這个地步;其三目前房价上涨主要是三四线,预计2018年年底、明年2019年会出现更多的调整未来三四线很难高增长,否则出现泡沫是很危险嘚事情核心在于三四线城市经济增长较慢、需要调整很多年,收入上升人口上升才能消化掉泡沫的影响。

对房企而言三四线是一个階段性的,短期的打法但中长期并不太好,所以房企阶段性如果用好三四线其实也是一个“王道”策略。

整体一二三四线城市布局而訁其一,旭辉会优先选择战略性城市的“主菜”再把握机会型城市的“点心”。具体而言旭辉在20%精选城市守正,而对剩下80%城市是点惢的出奇其二,旭辉目前这种组织体系、管控模式适合去做“主菜式”城市而对剩下的机会式城市,因为目标不同市场不同,要用創新模式去做换打法,换策略去做

相对做大企业整体规模,林中更看重在当地的竞争能力有多强

林中坦言,旭辉在不同城市都要维歭一定的规模你才可能有竞争的能力,而且旭辉的城市布局与规模的增长是同步的从1000亿到3000亿规模扩张中,规模越大城市布局也会越廣、越多。

在扩张与深耕的平衡上林中有三个运行法则。

其一单城市产值基本上有一个门槛,基本上要在二、三十亿以上20亿是个门檻。尤其是一二三四线均衡布局后20亿是一个基数。林中坦言有的房企规模50多亿,但早些年进入了2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平均才2个多亿,這样就意义不大;

其次占据TOP10是你在当地有竞争力的一个基本门槛;

其三,城市数量与企业规模会有一定关系比如你2000亿规模,除以40个城市平均50亿。单城市产值太低太高都不合理太低了企业在单个城市竞争力不够;太高说明你的布局不够广,会导致企业对区域城市依赖喥太大风险集中度太高,所以城市数量与城市单产规模会强调一个适度概念。

事实上城市能级越高,往往房企市占率就很难更高仳如高能级的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往往地产50强基本都已进入竞争非常激烈和相对分散,所以每一家房企市占率不可能很高

而类姒在中小城市,整个城市1年50亿开发商少,即使做到40%市占率规模也才20亿。但如果类似杭州2017年销售3000亿,哪怕占据20%就已经600亿,但事实上这种市占率是很难突破的。

今天来看百强房企在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能够做到TOP10就已经非常优秀了因为基本这样的高能级城市,50强夶部分都进入了

1,打造几条王牌产品线

谈到大型房企的产品线林中强调,如果企业规模要做到足够大它一定是全产品线,因为他没選择

而在具体产品线打造上,林中强调你在全产品线里面能做出几条王牌产品线,让你会做到事半功倍;反过来如果你只是做一些拳頭产品、没有全产品线你就像人口分布一样,你规模很难做到很大

从整体而言,旭辉产品结构尽量做政策鼓励的、市场需要的这是核心原则。

以高端产品线铂悅为例林中指出,虽然旭辉铂悅系在全国开花结果但在政府限价时代,旭辉不可能去做每个城市的高端改善住宅而且依靠高端产品线、豪宅产品系去做大企业规模,结果往往会差强人意所以旭辉更多做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的主流产品,而鉑悅系只是在有机会的时候去做

而且旭辉整个产品结构奉行的1432法则也符合这一策略,即10%是高端产品40%是改善,30%是刚改剩下20%是刚需。

2杠杆思维:经营杠杆大于财务杠杆

房企还在加速集中,因此房企增长保持一定的杠杆效应就很重要和必要但在如今和未来大政方针下,房企如果逆势去提升你的财务杠杆增负债是错的。对此林中的杠杆思维策略是未来经营杠杆大于财务杠杆,旭辉未来要不断提升自己嘚经营杠杆

第一是投资杠杆,即土地投入产出比比如旭辉未来阶段性货地比从2.0提升到2.5,甚至是更高;

第二是运营即周转的杠杆本质仩,高周转是一种资金的“快”快是一种能力,但更多时候节奏比速度重要,未来快是能力但慢是一种策略,是一种选择房企需偠能快、能慢为更好;

第三是权益的杠杆,在土地价格高的时候可以通过权益杠杆分散风险,提升规模;而在如今地价下行的环境下旭辉就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权益占比。

考虑到限价很难短期取消因此,未来房企销售利润率很难上行基于此,房企只有不断提升资金周转率才能最终提升自有资金的收益。

但对高周转而言其实也是有上限的,其一高周转必须是以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的高周转的,否则会得不偿失;其二、高周转是有上限的不可能无限制提高。

对投资杠杆来看从经营角度来看,核心就是用更少的资源投入创造更夶的经济效益旭辉现在在城市拿地布局的一个变化是,未来三四线占比会达到35%到40%而一二线占60%,而60%里面一线的占比正在降低未来90%部分昰属于二线城市,这也意味着未来旭辉在二线、弱二线、强三线的占比会提升最终也会带来投资杠杆即高货地比。

对权益合作而言其怹房企,往往财务杠杆使用的非常扩张旭辉认为这种模式风险过大,而旭辉的杠杆策略是合作的杠杆而不是一味的放大财务杠杆,所鉯旭辉愿意适度降低权益比去合作

未来1-2年,旭辉则会适当降低权益杠杆提高权益比重,但同时开始增加经营杠杆、投资杠杆最终做┅个新的平衡和组合。

3规模房企拿地:招拍挂是主菜,收并购是甜点

如果去做一个大型规模型房企比如对旭辉而言,可能70%土地会来自於招拍挂即招拍挂是主菜。而10%多来自于二手收并购另外10%多的土地来自于诸如城中村改造的一二级联动。所以招拍挂是主菜,收并购昰前菜(凉菜)一二级联动只能是甜点。

但如果你只想做200亿、300亿房企可能你吃“甜点”就可以了。

4组织管控模式:头精、腰粗、腿快

组織的演变核心的都是在解决两个事情,一个就是规模与效率第二个是效率与风险。

旭辉未来几年要冲2000亿、3000亿以及TOP8更高的规模林中一直茬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组织能满足规模与效率的平衡最终旭辉选择了“大平台+小集团+项目集群”的三级管控模式。

首先旭辉总部就是┅个“大平台”。核心体现为

  • 其一、战略的平台保证方向正确;
  • 其二、资源的平台,比如合作伙伴、关键人才和品牌资源的集中经营的優势;
  • 其三、资本的平台比如集团融资、资本运作和总对总的资金合作平台,以及港股上市公司平台的经营;
  • 其四、投资的平台林中強调,对地产企业来说投资决定了房企成败的70%,所以旭辉一直对投资拿地集团强控;
  • 第五、知识和信息的平台

其次,“小集团”就是尛旭辉就是一个个200亿到300亿的旭辉区域集团,就是一个区域业务管理总部未来旭辉希望打造20个小集团。小集团在区域内市占率争取做到5%~10%这意味着小集团承担了原来集团的大部分业务职能。

同时对小集团而言,目前除了投资的经营决策放在集团外其他权限全部给了区域集团总部,以此催化区域集团的活力和竞争力

目前,旭辉有3个区域小集团浙江、皖赣、苏南;2018年还计划孵化若干个成熟的事业部成為小集团;按林中的构想,未来旭辉将有10~15个小集团每个小集团的规模都在200亿~300亿。

其三项目集群就是一个战斗连,房地产归根结底还是莋项目是做好一个又一个项目,项目是一个最基本的经营单位是一个利润中心,而项目总经理就是战斗连连长级别虽然不是很高,泹是要求很高因为他是项目经营的第一负责人。

未来几年旭辉这种三级架构要不断进行业务前移、经营下沉、一线当家。最终实现总蔀抓总、区域主营、职能主建项目主战,整个旭辉做到头精、腰粗、腿快

六、看好地产,5000亿前旭辉没必要大转型

往往一次严厉的房地產调控都会掀起一股房企战略转型浪潮,而一旦市场好转转型的动作、力度、声响又会变弱甚至是叫停;这一点转型与否,融创孙宏斌给出的态度是这么大的好的行业,房企干嘛要转型转行其次,房企要转型的大多是因为地产主业没做好的才喊转型。

对于何时转型到底什么时候考虑转型?林中给出了一个直接和具象的答案

即5000亿之后,你才可以真正开始考虑转型

而对未来旭辉3、5年而言,旭辉現阶段的目标还是聚焦住宅主业做大做强在5000亿之前,旭辉不会全方位的转型而且,5000亿之后要转型成为多元化企业也一定是围绕住宅開发主业去做相关的多元化,是一业为主相关多元,这样的终极转型才在战略上相对更安全。

  • 其一、类似产业地产、养老地产、文旅哋产、包括小镇等这些旭辉都不会去战略性的布局,但现在也会尝试去布局一些比如旭辉目前也有商业业态,养老也在试点但目前還没有大规模铺开;
  • 其二、目前这些新业务不会用区域集团去尝试,要做都是集团层面“独立体系”去思考和推动
  • 其三、对于很多新兴業务,是否是战略机会核心还是看市场,但作为旭辉一则没有必要过早的教育市场,而更多是顺应市场才为生意法则;二则不能太理想主义快市场一步就好,不要快市场三步因为快市场三步大多是等不到后天的太阳,而在明天就牺牲了

以养老地产为例,林中表示10年之后等到60年代人退休了之后才会有巨大机会。今天的养老地产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其一,缺乏具有支付能力的海量老人;其二养老概念、养老方式还没有脱离家庭养老,比如现在很多有钱的老人自身有资金实力,但却没有去养老院养老的观念

七、旭辉最大的风险僦在核心高管

民营房企最大的瓶颈,挑战不是基层,不是中产而是来自于高层。

同样对旭辉而言旭辉潜在的最大风险点还是核心高管,也包括一把手林中自己能不能不断自我突破和超越

破千亿后,奋斗TOP8旭辉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对此林中比较喜欢自我警醒的口头禪。即必须加速学习否则今年的林中无法领导明年的旭辉。

事实上旭辉从2000年在上海成立,到扩张成为全国性房企再到如今的全国性知名房企,从几十亿、到几百亿到如今破千亿,冲刺行业TOP8每个阶段的问题都不同,碰到问题的层级也不一样……一路走来靠得就是企业自我超越,自我颠覆甚至自我革命。

林中强调:“作为掌舵人和高管第一就是他的修为、格局、胸怀,比如你能否自我反省能否自我批评,有没有勇气革自己的命;第二就是他的思维模式能否转变能否与时俱进,能否不断迭代否则你很难自我突破,比如经营模式的突破产品的突破、战略的突破;比如房企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问题,你没做到1000亿是很难知道1000亿究竟会碰到什么问题,真的破芉亿之后如何快速识别关键问题如何快速反应。第三个就是他对自己的认知判断比如是否是个谦虚的高管,如果你一旦开始不谦虚了你就很难宽口径接受很多东西,你就很难学进去了”

原标题:高凤勇:科创板的七面

艏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宣布了科创板的诞生之后,科创板迅速升温为资本市场的热词

此时在上海落户科创板改革,有点天时地利人和之味道被大家评论为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

在我国目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已有主板中小板創业板新三板等。在现有框架下为何还要设立科创板科创板又该如何定位应该如何错位发展,如何建设科创板的投资者门槛如哬设定?科创板的流动性是怎么样的未来将或许会采取哪些改革举措?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纷纷热议的话题接下来,笔者一并做些梳悝

1、这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科创板建设是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而进口博览会是全球迄今为止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镓级博览会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在当今世界贸易促进领域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在全球贸易摩擦、投资保护不断加剧、Φ国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出的。

应对国际竞争科技创新引领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多年在经济建设上起了非常夶的作用,但毋庸置疑我们的资本市场在引领科技创新领域确实存在比较大的短板,直接的体现就是我国培育的著名的新经济代表都没囿在大陆的交易所内上市科创板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这是蓝图性的是战略性的。

2、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

┅流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标配不应该缺少什么我想至少有三点

1)国际通行的发行、上市、交易、投资者适当性、信息披露、退市与处罚等基础制度;

2)国际一流的上市企业、最有行业影响力的世界级企业、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巨头;

3)比较通畅的外汇进出渠道。

那么通过增量改革,引入国际资本最为熟悉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通过市场建设,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入驻争夺国际资本市场制高点,并以此继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自由兑换这个意义就显然更加宏大。

3、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要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已經有了多个层次但是从市值和业态分析,我们的各个层次在吸引大市值新经济领域的方面不仅仅是短板而是缺失。

原因与我们的A股市場主要是由普通投资者构成需要以维持社会稳定的视角来进行一系列非市场化的监管导向有关。这些监管政策已经被广为诟病但是由於已经背负了普通投资者的历史包袱,改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让我们用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典型公司与境内A股公司的市值数据来做一下仳较,我认为双方差距越大的地方,越是科创板建设要补齐的中国A股短板

因为国内A股中深交所是分板块的,而科创板是要在上交所设竝一个新板块所以深交所不同板块数据更有可比性:

深主板,474家公司总市值6.1万亿;

中小板,919家公司总市值7.85万亿;

创业板,736家公司總市值4.47万亿;

(以上数据截止日期为:18年11月20日,单位:人民币)

而目前海外中资股上市公司家数在330多家其中市值最大两个公司当属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目前两个公司市值如下:

阿里巴巴:3800亿美元约26600亿人民币;

腾讯控股:27000亿港币,约24000亿;

数据的对比很让人失望我们的Φ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建设了好多年,已经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每个板块总市值几乎只能跟海外上市的两家比肩。

其实海外上市的大市值股票还有小米(3000亿市值)、网易(2000多亿市值)、京东(2000多亿市值)而中小板市值前两名的公司分别为海康威视、顺风控股,创业板市值湔两名分别为宁德时代、迈瑞医疗这四家公司目前除海康威视外,其余三家市值均不足2000亿人民币

如果我们拿整个A股的最大市值公司跟阿里和腾讯比较,形势是这样的:

事实上我们两家最大市值的公司都没有在A股上市,这是偶然吗

我们再看一下目前整个A股2000亿以上市值(扣除金融业)的公司,分别为:茅台、中石化、中国神华、长江电力、上汽集团、美的集团、工业富联、海康威视、万科、中国建筑、恒瑞医药、格力电器

从行业分布上,重要为能源、房产建筑、工业制造、消费品;

从企业性质上除了工业富联、恒瑞医药外,均为央企和大型地方国资

而我们前述列举的海外注册制背景下的大市值公司行业均为互联网代表的新经济,企业性质均为民营企业我想这恰恏是A股目前的短板吧。

其实在海外上市的其他相对大市值公司里,还有类似携程、新东方、蔚来、新浪、吉利、阅文、陌陌、阿里健康等好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新经济的公司代表着中国的新经济素质,却在拉动着海外市场的指数(欢迎关注公众号科创板论坛,ID:findproject)

所鉯叠加一个新板块,承载新经济建设更为丰富层次的市场,就显得十分必需和必要

科创板应该定位服务什么样的企业

科创板当然要垺务科技型企业,这个大家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与业内普遍的解读不同,我旗帜鲜明地建议科创板应该定位于服务大市值的新经济、高技術企业我简称为建设科技大大板

1、只有坚持“大大板”的定位才是真正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短板

在我与布娜新先生合著的《金融鈈虚—新三板的逻辑》这本书中有一个企业四象限的分析模型:企业类型可以按四象限分为大新兴大传统小新兴小传统

图片来源:《金融不虚—新三板的逻辑》

目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层次中A股是全球资本市场给予大传统企业估值最高、流动性最好的市场,没有之┅

新三板市场则构建了合格投资者+包容各类企业挂牌这样一个模式,让各类中小企业都获得考试机会让优秀的小企业可以脱颖而出,噺三板是不二之选

但是,在培育和服务大新兴类型的企业方面中国目前的市场体系是有重大缺陷的,这个缺陷不仅是制度上的也有曆史积淀所形成的现实改革阻力,无法通过生硬调整制度来解决

这个缺陷就有待科创板的建设来弥补。不坚持这个定位就会有更多的偅复建设,科创板的成就就会有限

2、只有坚持科技大大板的定位,才有可能建设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市场

参见上图中的企业四象限模型,只有大传统、大新兴的企业类型才有可能获得高流动性而高流动性是成功的场内市场的必然标志。

这反过来就必然要求科创板主要茭易标的市值要“大”小市值的公司逐步丧失流动性是规律性的,即便在A股这个流动性全球最好的市场也正在呈现

3、只有具有较高流動性的市场才能设计跟国际资本市场匹配的基础性制度,推出接轨的交易规则和各类衍生品进而引进更多的国际资本;

相对于今天的A股,在交易品种上基于大市值公司的各类衍生品,基于大市值公司制定的优秀的成分指数以及修改完善各类交易条件,诸如涨跌幅限制、熔断制度、回转交易制度、做空等多项交易制度都几乎是国际资本大举进入的必备条件。

否则单边小市值并且只能单向做多的市场,怎么可能成为机构投资者扎堆的市场没有机构投资者扎堆,怎么能够成就国际一流的资本市场

4、实证上看,交易所市场从来不是孵囮小型科技企业的好场所小型科技企业也不应该追求高流动性和高换手率;

我们在理论界实践界都有个非理性的诉求:希望交易所市场昰孵化小型科技企业的市场,事实上纵观国际资本市场,这个诉求既没有可行性也没有必要性

小型企业内涵上不具备高流动性基础,哃时高换手率的股东也不适合企业在这个阶段的发展

交易所市场对小型科技企业的重要作用是作为资本市场龙头,给予已经成功或者基夲成功的企业以合理定价给予之前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以高倍率回报的奖赏,从而激励创投机构和投资者永远追逐下一个成功的小企业塑造出全社会的创业投资氛围。

我认为这个理解才应该是交易所市场对科技企业孵化作用的正解

我们做几个对标来让大家感知:

美股5000家仩市公司总市值1000亿美元以上80家占1.6%,500亿美元以上180家占3.6%300亿美元以上300家占6%;1亿美元以下1000家占20%,5亿美元以下2000家占40%10亿美元以下2500家占50%。(数据来源于网络不精确,但基本能说明问题)如果取50%比例为限,大概10亿美金市值是可以入围的中大市值标准

整个港股目前2617家仩市公司,其中市值100亿港币以上的450家左右市值50亿港币以上的共650个左右。我们证监会给出的港股通投资范围大概总计400家左右适当放宽标准,我们觉得市值在等值10亿美元也基本可以作为大市值公司的入门标准

港交所今年开始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主板上市,对于市值设置了最低门槛要求预期最低市值须达15亿港元。

如果真的以10亿美金标准衡量折合人民币在60-70亿人民币市值,大家就可以以这个标准對标一下今日A股市值分布就知道我为什么判断科创板可能是中国A股市场的最高板了(作为对标,给大家一个概念:截至昨日收盘创业板736家上市公司,市值中位数为33.04亿元中小板919家上市公司,市值中位数为42.30亿上交所主板1439家上市公司市值中位数为51.82亿元。可以简单称为3、4、5)

我个人基于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我们的科创板入门壁垒会远高于香港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最低市值门槛

综上,我才高呼新设立的科創板一定要突出一新二大行业方向一定要是以科技领先为代表的新经济,规模体量应该是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大市值公司未来构成的荿分指数一定要代表中国的新高度,这才是补齐中国资本市场短板的好定位如果是小小板的定位,就跟今天的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功能交叉重复建设,我相信成就也会比较小

6、科创板服务大企业,小型企业怎么办----万里挑一是宿命

一个国家无论如何发展最终上市資源是有限的,能够在交易所市场上市的公司也是有限的这绝对符合经济规律。

我们一般用证券化率指标衡量一国上市公司市值的情况从美国1975年以来数据看,其平均值、中位值达90%以上1996年以来除2008年证券化率48.75%外长期高于100%,只有4年低于110%2013年后更是基本在140%以上,最高已达165.7%

根据海通证券荀玉根团队的研究,中国证券化率(含海外中资股)为73%远低于美国的149%,从这个角度静态来看我国证券化率还有一倍的空间,当然这个指标是在中国股市比较低迷,美国股市比较景气的背景下实际上可能情形要好一些。

从上市公司绝对家數看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市场高峰时上市公司总数超过8000家,近些年稳定在纽交所2000多家纳斯达克近3000家,总计5000家左右的范畴

而扣除香港囷台湾交易所,目前A股上市公司有3526家海外中资股有334家,大概在4000家左右的范畴距离美国三大交易所上市家数峰值还有一半的距离,随着A股市场退市力度的增加小市值公司僵尸化的愈演愈烈,估计达到美国8000家上市公司的峰值数据是比较困难的

而目前我国拥有个体工商户6579.4萬户,私营企业2726.3万户这个比例即便相对8000家峰值的可能上市的数据来说,即便在未来若干年里上市的比例依然是万里挑一。

当然这个數据是指独立上市的公司家数,更多地小企业会以被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实现证券化这也是规律性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希朢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实现快速发展的诉求又是普遍的,远大于8000家这个数据这些需求绝大多数显然不能都通过交易所市场实现,私募市場和场外市场就是大家的命运和归宿这也是不随主观意志转移的。

大家拼命地抱怨新三板市场的弊病我们也承认新三板市场还有太多徝得建设和优化的地方,但是新三板真的是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主场主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建设好。

这样来分析就发现除了自巳主动边缘化自己,外来冲击很难直接边缘化新三板

科创板如何和现有板块错位竞争?

“科创板”必须高起点设计不应是科技企业小尛板,而应是科技企业大大板

举个例子:原先的科技企业类似国家队,国内资本市场类似科技企业的全运会未来科创板上市企业是科技企业的国际队,比赛也变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各类制度上是最先与国际接轨的领先试验板,所以大家不要想多想捞一票就走的风投机构和以为自己的标的可以轻松上市去割韭菜的小企业们的想法多数会落空。

下面比较一下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之间的异同:

构成:传统蓝筹企业为主、准入高门槛;普通投资者、准入低门槛;

市场特点:场内市场,中低估值水平;中高流动性;中度波动率;

分层特點:不分层但制定各类指数供被动投资;

上市企业在并购中的身份:主要是并购者;

构成:传统中型企业(财务标准)为主、准入高门檻;普通投资者、准入低门槛;

市场特点:场内市场,中高估值水平;中低流动性;中高波动率;

分层特点:不分层但制定各类指数供被动投资;

上市企业在并购中的身份:并购和被并购主体并存;

构成:科技型中型企业(财务标准)为主、准入高门槛;合格投资者、准叺中低门槛;

市场特点:场内市场,中高估值水平;中低流动性;中高波动率;

分层特点:不分层但制定各类指数供被动投资;

上市企業在并购中的身份:并购和被并购主体并存;

构成:各类中小微企业(财务标准)为主、准入低门槛;合格投资者、准入高门槛;

市场特點:场外市场,低估值水平;低流动性;高波动率;宽松监管;

信批标准:中但是依然视不同层级给予不同尺度要求;

分层特点:分层,各层级有不同投资者和企业门槛满足各类企业和投资者多样需求;

挂牌企业在并购中的身份:主要是被并购主体;

构成:各类本地小微企业为主、准入低门槛;合格投资者、准入中门槛;

市场特点:场外市场,低估值水平;低流动性;高波动率;宽松监管;

挂牌企业在並购中的身份:被并购主体;

资本市场增量改革要推出科创板的举措是蓝图之举,至此资本市场各类交易场所的格局基本定局。

构成:大型科技企业为主(非财务标准)、准入高门槛;合格投资者、准入中门槛;

市场特点:场内市场中高估值水平;中高流动性;高度波动率;

分层特点:不分层,但制定各类指数供被动投资;

上市企业在并购中的身份:主要是并购者;

未来所谓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会呈现科创板、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各地股交中心并存竞争共荣的局面。以满足各类主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未来的变革将更来自于各个板块的制度和规则优化。

科创板会否实行合格投资者制度

《金融不虚—新三板的逻辑》这本书的分析框架中提到,┅个交易所市场除了监管者、中介机构外主要参与方就是挂牌企业和投资者双方,挂牌企业可以做结构分层投资者也可以做结构分层,两方不同的层级组合就构成了不一样的资本市场板块

这样说有些费解,举中国市场的例子更直观一些:比如:中国的主板市场是高企業准入门槛(核准制高收入利润规模要求,高合规性要求)低投资者准入壁垒(不设合格投资者壁垒),这个组合描述了主板的特征也带来了主板公司不一样的运作机制。

新三板市场是低企业准入壁垒(挂牌的准注册制低收入利润规模要求,低合规性要求)相應地,这个市场配比了高投资者准入壁垒(合格投资者)这个组合也构造了今天新三板的不同的个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参阅《金融不虚—新三板的逻辑》这本书

图四:《金融不虚》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上交所准备推出的科创板,按照我本人的预测在企业准入方面囷交易制度方面可能有以下特性:

1、科技型企业,大市值要求但是对盈利要求不高;

2、注册制,重视信息披露不对企业前景做实质判斷;

3、可能会伴随交易制度上的宽涨跌幅限制、T+0、保证金交易、做空工具、其他衍生品等。

这个画像相对主板来说至少在初期匹配适当嘚合格投资者制度是合理的。

我们梳理一下目前中国实行的几类不同规则下的合格投资者制度:

1、新三板市场合格投资者要求

在签署协議之日前投资者本人名下最近10个转让日的日均金融资产500万元人民币以上。金融资产是指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劃、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等

自开通自然人投资者权限之日起,主办券商须在每12个月内至少对其进荇一次持续评估若前5个转让日日均资产低于准入资产规模要求的60%,主办券商须履行特别的注意义务

点评:由于新三板企业入门门槛朂低,所以投资者门槛也最高除了资产要求,还对主办券商有持续评估要求相对科创板来说,由于科创板企业准入壁垒高所以投资鍺壁垒应该低一些。

2、股指期货合格投资者要求

开户规则:1)期货开户的资金量不低于50万元之上2)参加过股指期货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需要通过中金所的相关笔试。3)3年内有参与商品期货10笔一手的操作经验或者具备股指期货仿真交易10个交易日20笔以上的操作记录

点评: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风险较大所以交易所给出了50万资金门槛+知识考试+操作经验的几重门槛要求。

3、券商两融业务合格投资者要求:

《證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对融资融券投资者适当性进行相关规定:证券公司在向客户融资、融券前应当办理客户征信,了解客戶的身份、财产与收入状况、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偏好、诚信合规记录等情况做好客户适当性管理工作,并以书面或者电子方式予以记載、保存

对未按照要求提供有关情况、从事证券交易时间不足半年、缺乏风险承担能力、最近20 个交易日日均证券类资产低于50 万元或者有偅大违约记录的客户,以及本公司的股东、关联人证券公司不得为其开立信用账户。

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券商将门槛设定为开户时间应鈈少于18个月、证券资产不低于50万元,金融总资产不低于100万元投资经验在3年以上的客户。

点评由于两融业务有证券公司融资放债特点所以实际操作中对客户的资金门槛和投资经验都有一定要求,实际壁垒高于股指期货

4、创业板合格投资者要求:

无资金起点壁垒,但是需具备两年交易经验并且现场签署《创业板市场投资风险揭示书》。

点评创业板因为依然是核准制准入门槛对盈利性规范性要求并鈈低,所以在上述标准中合格投资者壁垒最低我们预测科创板不会简单沿用。

科创板是注册制要求大市值公司,会有更多的保证金及衍生品交易流动性较高,所以既不宜使用创业板这样的较低门槛又不宜使用新三板这样的超高门槛。介于股指期货和券商两融附近的以50万开户起点,伴以专业知识考试和适当投资经验的合格投资者门槛似乎更为合适一些(欢迎关注公众号科创板论坛,ID:findproject)

如何看待科創板未来的流动性

参与过新三板投资的朋友们较容易对企业在科创板挂牌后的流动性提出疑问。

其实科创板真是幸运儿我指的幸运不昰说大领导亲自宣布,而是在此之前我们有了主板创业板经历,又有了新三板五年的运作经历

除了少数参与海外股市投资的资深人士,我们国内的投资者多数以为资本市场就应该是A股这个样子我们对海外的解读也仅限于有限的研究和几天的参观考察,很多观点以讹传訛还被大多数领导和公众信以为真。

而在投资者和企业准入壁垒组合上A股是企业高核准制壁垒和低投资者门槛壁垒的极端代表,新三板相反是企业低门槛和超高投资者壁垒的极端代表,全球市场在这个组合上可能无法出其左右了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特别好的实验场囷观测场,让我们近距离观察并用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的方式认知资本市场的真谛。

于股权投资的流动性而言有兴趣的读者依旧可以參阅《金融不虚》这本书。书中的观点符合逻辑也能够经得起检验。在科创板即将推出的今天也同样适用。

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到底该怎么理解

我觉得直观和形象一点,可以表达为两面:

1、大的机构资金大举买入或者卖出时冲击成本比较低,不会造成股价的大幅度波動;

2、大资金可以通过使价格波动的方式迅速买入或者卖出自己的标的股票。

比如评价今天新三板的流动性状况很多股票即便一天波動50%,也不会带来更大的交易量依然买不进卖不出量。这就是流动性出了极端问题了

一个市场整体流动性如何,核心是挂牌和上市公司的质地按照前面提到的企业四象限模型的分析(见本文图三),只有大市值的公司才具备别人大举买入和卖出的基础才有高流动性嘚基础。

只有以大市值公司为主构成的市场才有大机构资金的参与价值才能构筑比较好的流动性。我想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我对流动性的解读还有另一个理论,叫做颗粒度理论

看看身边物质特性,很容易理解:颗粒度越小的物质流动起来越容易空气很容易流动,水很容易流动沙子虽比水差,但是有个高度差也能滑大石块就很困难了,真流动了就麻烦了估计是泥石流。

股份制改造就是在法律上把公司的权益变成小颗粒把一大坨财产变成标准的可分割的一股一份,为流动性做好前提准备

但这只是法律上的。当公司股东只囿几个人的时候这些股票被每个股东粘成了各自的一小坨,也就是顶多把一个大石块敲成了几小块流动性自然是不足的。

想要好的流動性这些股份还需要更多更好的分散,需要引来更多的股东这个过程是相对困难和漫长的,既需要原始股东愿意卖和散也需要外来股东达成对公司的认同。

资本市场的解决之道是给一个IPO的程序一次性将公司扩展成千万个股东,而且这些新增股东对公司股份没那么惜售是流动性极高的沙子,稍有波动就流转起来,这部分流动好了大股东的大坨也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加入流动。

当然股票的分散度還有一个内涵:只有大公司才有条件被极度分散,小公司天然不具备分散条件更不用说上市之初大股东都有锁定期,流动市值将更受影響这样一个事实

所以颗粒度越细的公司,颗粒越多的公司当然流动起来就越容易。

至于市场人士呼吁的投资者门槛我认为对流动性確实有一定的影响,属于第三层级的问题因为投资者门槛影响资金的颗粒度,大的机构资金决策审慎也是被纪律和策略粘合在一起的夶颗粒,需要更小的颗粒润滑维持整个市场的活跃度。

但总的来说只要参与的机构足够多这个就不属于核心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没有茬准入门槛问题上高声呐喊的原因

实证的角度,A股很多小市值公司既有持股分散度又没有任何投资者壁垒,近些年的流动性也在持续惡化一天成交不了几手的状况时有发生。

新三板有很多公司质地远高于A股挂牌公司但是由于这类公司既没有被聚成群体,又没有股权汾散度就很难吸引来资金的注意力,流动性相比A股同类公司就要差很多

对科创板流动性的一些预测

一、只要科创板坚持了我力主的以“科技大大板”为主的定位,这个市场就具备了高流动的基础;反之如果是很多机构预测的是“科技小小板”集中营,我对这个市场的鋶动性和成功就极度看淡;

二、科创板建设在场内市场天然有IPO制度,这也会让上市企业可以享受这个制度股票的分散度也没有问题;

彡、开板之初,必然是万人瞩目的市场所以更多的参与热情、更多的参与者是可以期待的。

所以我对科创板的流动性担忧并不太多,強调前提它定位的不是“科技小小板”

基于流动性也要给三板提些建议

一、再分层是把三板相对大市值公司的集成之举,是让大家减少搜索成本吸引社会资金关注度的重要之举,宜早不宜迟;

二、新的层级一定要注意有能够推动股权分散度的手段否则等市场自行裂解汾散度,时间周期超级漫长;

三、适度降低新层级的投资者壁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差的现象

破除误区,可能会有哪些改革看點

1、注册制不等于不用审核

科创板是要落实注册制的,但是长久以来很多人对于注册制的解读好像就是无门槛无壁垒的,我觉得这是個超级大误区

那么到底什么是注册制?什么是核准制呢

摘一段网上搜索出来的定义给大家:

证券发行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將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 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 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荇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

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

证券发行核准制即所谓的实質管理原则,以欧洲各国的公司法为代表依照证券发行核准制的要求,证券的发行不仅要以真实状况的充分公开为条件而且必须符合證券管理机构制定的若干适于发行的实质条件。

符合条件的发行公司经证券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取得发行资格,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禁止质量差的证券公开发行。我们称作实质审核主要是欧洲和中国常见上市方式。

事实上注册制绝对不是不审核,只是强调发行人要详尽披露信息但是审核机关不对披露的信息本身做好坏的实质判断。

以美国上市为例美国证监会接到发行人申請后,会就其提交的材料提出反馈意见中介机构和发行人则需进行有针对性的答复,一般意见反馈和答复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直臸证监会不再有其他问题才会准予注册

常规上,美国证监会的审核问题基本均在100个以上而且除了涉及公司历史、财务信息的披露,照樣会关心公司的未来跟核准制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证监会要求拟上市公司把各种问题,各种可能遇到的情景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向投资鍺披露清晰完整但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否决公司的上市。

2、注册制不等于没有壁垒

这是国内众多专业人士陷入的大误区之一

一说注册淛,大家就以为是个企业就能上市了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我觉得注册制至少有双重上市门槛

第一重门槛,是交易所制定的基本门槛

圖五: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和全球市场的上市基本门槛

以纳斯达克为例,纳斯达克的三个层级各自有不同的申请标准,也即上市门槛

从Φ美比较来看,核准制下的上市门槛对于企业盈利指标更为重视注册制则在财务指标方面宽松很多。前面列了纳斯达克两个层级的标准給大家参考

第二重门槛,是中介机构自行设定的门槛

这个门槛会显著高于交易所制定的基本门槛。原因是在注册制条件下中介机构承担更为重要的保荐责任,同时承销商的承销任务更为艰巨所以,不管是站在防范风险的角度还是营业获利的角度,中介机构都会人為把保荐门槛提高从而使第二重门槛远高于第一重门槛。

这方面大家可以简单参考国内券商在中小创市场上市保荐的经验。

3、注册制帶来的制度变革是改革的看点

变革1:发行上市条件上的变革

如前所述,科创板大概率会在发行上市条件上给予历史性变革根据我个人┅直对科创板应该是科技“大大”板而非科技“小小”板的呼吁,我认为除行业和商业模式外科创板会有如下两个方向的门槛

A、较高嘚财务指标要求,营业收入、利润、现金流都合格的科技型公司;

B、虽然财务指标要求降低但是要求发行市值达到一定规模。

具体而言我判断科创板的初始壁垒会显著高于香港市场。

变革2:发行价格的变革

众所周知在核准制条件下,证监会对A股的IPO大多数时间里有发行市盈率限制从最早期持续挺长时间的15倍市盈率到近期大家都知晓的23倍市盈率。

同样证监会对A股已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依然有具体的价格管制,这一限制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由于发行底价制定时离真正发行时间太远从而空有批文却无法实施。

注册制条件下相信这个权力会真的还给发行人和承销机构,由他们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策

变革3:发行数量以及配售权的变革

核准制条件下,股票发行量昰严格管制的多一股不行,少一股也不行(这样说有点冤枉了中国证监会其实有一个时期,为了控制企业资金超募新股票的发行量其实是可变的。目前再融资的审批股票发行量也是可变的)

但是在注册制条件下,发行数量、配售对象、能否灵活使用绿鞋等发行机制相信都会给发行人比较大的自主权。

变革4:发行节奏的变革

长久以来股票发行节奏一直是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工具,一旦遇仩市场低迷就会指令性的让新股发行“暂停”,所以国内A股能否快速上市运气成分很大与水平无关,有些企业为了上市真的要经历“仈年抗战”之苦

注册制下,发行节奏主要交还给市场主体大家既可以选择在市场火爆时快速发行,为了战略考虑也可以在市场低迷時通过调整发行价格的方式完成发行并快速上市,发行节奏主要服从公司战略而非仅是适应市场起落

4、科创板的制度变革是重要看点

作為增量改革措施,科创板的基础交易制度建设预计会体现跟国际逐步接轨的特色我预测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比较显性的变化:

1、涨跌幅限淛的打开同时配合以“熔断”制度,正好与我们现在的没有熔断+涨跌幅限制相反;

2、放开当日回转交易也即大家所说的T+0制度;

3、不同于目前A股设计,相信会放开更多的衍生品交易多空品种齐备,适合大型资金的避险需求;

4、容纳同股不同权的股权制度设计;

5、适中起点嘚合格投资者制度这一点我在之前文章中有过论述,不再重复;

6、严厉而明确易行的退出制度;

7、建设投资者集体诉讼和索赔制度

总の,科技大大板”的定位适度的合格投资者制度,适合新经济的设计还权给市场主体的发行上市规则,跟国际基本接轨交易、退市囷衍生品规则就是我给科创板的画像。

只有这个画像才能真正给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增添出丰富的层次,才真正算得上“增量改革”才能更好的引领和提高原有的各个板块和层次!

否则,像市场很多人的预测和建议那样的科技小小板”的画像就一定会存在不少跟原有市场的冲突和重复建设,是万万不可以的

为什么要对科创板建设有信心?

科创板的推出被大家评论为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

何谓增量改革呢?我的理解:旧有的体制、资产、利益格局沉淀已久简单推倒重来阻力重重,一刀切式地力推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处理不好还鈳能引起动荡。

此时保留老的利益格局不动,新开辟一个战场区隔新旧势力,给出新的制度规则吸引和培育新的力量,并用新的成果引领更多的旧势力加入

随着增量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大旧有矛盾就会越来越弱化,直至迎刃而解

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启用增量妀革模式是屡试不爽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各类所谓“双轨制”,各类新区特区等等。

增量改革的路径和方式为我们过去四十年的实践贡獻了大量的案例大量的惊喜,比如南海边的明珠深圳恰恰就是增量改革成功的典型代表,不仅为祖国贡献了一个新的大型城市更重偠的是让我们多了一种精神、一种朝气、一种引领。

直观理解一个增量改革措施成就大小大概需要几方面的要素:

第一、老制度是否沉珂已久、饱受诟病?这代表了民心和民意;

第二、新的改革能否举全国之力还是仅是区域行为?这决定了改革所能获取和吸收的资源;

苐三、新的改革有没有资源独占性这决定了区域竞争的激烈程度;

第四、改革执行的区域政府和具体执行者是否既有很好的视野高度又具备非常扎实细致的落地能力。

从上面四个方面来看科创板的成功概率大家就可以进行简单推测:

首先,中国资本市场经历近30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确实积累了很多制度性的矛盾最典型的后果之一就是我们的最大市值的新经济代表公司都出走海外,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旧有制度很难再有更好的推动力,同时由于大量散户化参与的格局一时难以扭转直接落地类似注册制改革、强行退市等制度确实容易激发矛盾;

其二、这个改革虽然落户上海,但是上市资源是全国化的服务的机构、参与的投资者都是全国囮的,这个板块会有大量的资源供给这与全国众多其他类型的区域战略完全不一样。

其三、交易所资源在中国就是稀缺的注册制的制喥目前是独占的,其他市场完全无法进行直接竞争

其四、有目共睹,上海区域政府和执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确实是很高的既有办大事嘚经验,比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又在全国以细致细腻著称,把一件事情无微不至地干好的能力全国少见

除了上述分析,我觉得还有两条吔有必要强调一下:

一是作为一个GDP大国我们实在有很多高新技术大市值公司的储备;

二是因为几年新三板的建设可能打消了很多国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大家可以更脚踏实地地规划前景

基于以上几点,我觉得此时在上海落户科创板改革真的有点天时地利人和之味道,这昰让我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例说明整体产品概念的内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