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王台词》全部台词谁有?谢谢~~(╯﹏╰)b

如何评价电影《安德的游戏》?
按票数排序
【严重剧透】作为原著党,我是失落的。但是从商业电影的角度,我又特别理解片方的很多妥协之处。如果要简短地评价它,我想说,它成功地消费了原著中的很多精彩的噱头,却浮于这些花招,而没能展现出原著的精髓。1.
电影人的妥协1.1
我们的主角伟光正《安德的游戏》在当年横空出世,确实是一部能颠覆世界观的大师之作。书中很多细致入微和震撼人心的描写,使故事和人物都深刻饱满。但当它要变成一部商业电影的时候,为了达到尽可能高的观众接受度,片方和谐很多关键内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安德其实是典型的西方宗教文化里所称的无神论者。如果他心中有神,那一定只能是他自己。他决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决定自己拥抱哪些道德而无视哪些道德。比一般的无神论者更可怕的是,他做这些决定的时候,你没法用“你不明白”来跟他辩论——这家伙什么都明白。这样一个角色不管是在本片的主战场——欧美文化圈,还是世界其它地区,都很难让大部分电影观众喜欢。他道德一点也不高尚。跟马利德(Bonzo)打那场架时,他“向后退去,让自己感觉到的害怕之意显现在脸上”。这是个冷静得可怕的杀人者。他可不是“露出害怕之意”,而是用牛逼的智商反控情商之术,“让”自己感觉到的害怕之意显现在脸上。他杀了马利德,根本不是电影里描述的那种意外,也没有电影里表露出的那种担忧之情。他狂揍马利德,而且是瞄准了要害,就是为了永无后患。加上故事一开始就被安德杀了的斯蒂尔森,安德亲手杀了两个人。可惜作为电影男主角的这个男孩,必须政治正确,于是电影里,安德不安、内疚,然后离去——至于那两人死没死,咱就不提了。所以,电影里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慧质兰心的在逆境中成长的小孩——是的,慧质兰心,因为这孩子被阉割得差不多了。1.2
选角刚看到这些小演员的时候,我想的是,唉,至少有张娃娃脸就不错了。真的找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来演安德么?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演员先不说,就算有合适的,拍续集的时候怎么办?选角导演明显从《哈利波特》中学到了宝贵的经验。为了不再担心小演员长得快,一上来就找个十六岁的演员演。而且片场不像霍格沃兹学院那样到处是食物,不怕小演员们长得太疯。我善解人意地继续观影。直到原著中比安德高二十厘米的马利德出现。原著:电影:嗯,这只是原著党的执念。放开心态,原著里被修改的这些设定,不是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的重要。2.
失败改编:被遗忘的重点2.1
最大的失误在结局要知道,经过那么多步和谐工序,还要把一本满满干货的长篇故事改成电影剧本绝非易事。单就这个结局而言,电影在画面呈现上贡献的绝对是佳作,但情节改编上却出了十分严重的问题。是的,安德很懊恼自己灭了一个种族。但是这个结局里弱化、漏掉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信息。2.1.1第一个,就是地球舰队的几乎全军覆灭。安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牺牲了绝大部分地球将士。原著里,很多观战的高层在大战结束后痛哭了——这在电影里完全没有体现。原著里,安德在知道真相后在抱怨马泽·雷汉让自己屠灭了一个种族后,马上询问的是,是否“每一架战斗机里都有一名血肉之躯的地球战士”。但是电影里,居然反过来是格拉夫向安德强调死了很多地球战士,而安德只是抱怨了一句“他们本来可以不用死的”。(为了避免更多知友提出这个问题,我还是插播一段。我在影院看的时候没注意到战斗机都被改编成了无人机——可能是原著已经深深蒙蔽了我的心。但相信大家也可以理解,如果战斗机里是有飞行员的,这段情节的震撼程度必然飙升。而编剧将它改成无人机,我猜测是为了修正原著中对未来科技的预测。但如果真的这么严格地修正预测,马泽雷汉要亲自驾驶飞机不也是说不通的么?所以我认为编剧为了一个不要紧的理由,弱化了原著中这段本来很能体现情节波折的细节。补:这个问题我又思考了两天,觉得编剧可能是觉得牺牲太多同袍会造成安德“事实上的残忍”,影响主角招徕粉丝,所以他们要把这个情节削弱。)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营造了这样一个情境:屠灭虫族是安德的最大心结,而地球将士的生死对他影响甚微。不是说好了这个主角要伟大光荣正确的么?我们来理清一下虫族惨遭屠球和地球舰队覆灭两者孰轻孰重吧。很明显,从全书的主旨和作者的本意来看,虫族毁灭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改编电影的时候,应该把地球将士的生死进一步弱化么?我以为电影改编是要考虑观众心理感受的呢。对绝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安德因为屠灭虫族而内疚?“哦,知道了。”但是人类将士为了击败曾经入侵地球的长得像虫子的恶心异族而捐躯?太感人了!我作为原著党,看到安德用荷枪实弹的飞机放烟花的时候,眼眶都湿湿的。然而其他观众只以为是游戏内容,当然无知无觉,根本没意识到那个场面多么悲壮。暴露“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真相后,如果安德再为那些阵亡的将士哭喊几句,再闪回几个放烟花的画面,保证有摧泪弹的效果。结果编剧一门心思往虫族灭绝这件事上扯。2.1.2那你就扯虫族灭绝吧。我们还是从普通观众角度来说体验:虫族当年为什么要入侵地球?有第一次就能有下一次,你以为沟通沟通就能和平了?狗可是改不了吃屎的。他们能攻击我们第一次就能攻击我们第二次,为什么不能直接灭了“它”们呢?要我说,灭得漂亮!在观众这种情绪里,安德再怎么为虫族死者代言,又怎么能引起观众共鸣呢?编剧同志,请问您为什么不澄清一下虫族“入侵”地球的事实?误解是种族冲突的源泉。这才是整个故事的最大反转。“游戏居然是实战”仅仅是对最后一场“游戏”的反转,“虫族入侵地球”的真相才是对整个故事的大反转。如果编剧的小算盘是把它留到下一部中去,那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反复被知友询问虫族为什么入侵。因为考虑到有的朋友会去看原著,另外片方可能在第二部放出解答,所以我没在这个回答里剧透。好奇的朋友,可以去@刘锦源的回答下面的评论里看。】2.2
不恰当的简约安德发现马泽·雷汉的录像不完整之后,十分疑惑。很多指挥官反复研究还向安德咨询。这在故事中是一个重要的悬念,但在电影中,只在安德给姐姐写信时夹了两句话不明要义地提到了一下,而且画面还是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剪辑,完全没起到突出悬念的作用。2.3
安德的智慧为这个多智而近妖的高智商儿童,奥森·斯科特·卡德作了很多传神的细节描写。安德的高智商,当然主要体现在他的心理活动。他听护士说拔监视器“不痛”时心里马上明白“大人说不痛的时候都是痛的”。他想哭的时候,就开始心算二阶乘法,至少算到八位数。他看到伯纳德发的“我知道是你”的信息之后,明白这只是试探,于是“连头都没抬”,好像没看到这条消息一样。如是等等。无数这样的小闪光点,加上与马利德做双赢交易时的表现,才能让受众体会到书中描写的安德的智商高度——还有这其中蕴含的可怕能力:用智商反控情商。我在观影前一直好奇的也是这些细节的处理,也心知,用镜头表现理性思维活动难度颇高。结果编剧把大部分这些对安德智商的正面描写都跳过去了,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延伸阅读:3. 剧本改编的专业程度刨去那个失掉精髓的结局不说,放掉上面讲到的那个悬念未突出不提,编剧在删繁就简和事件排序方面体现了很专业的功力。原著洋洋洒洒按部就班,原是小说的长处。但是在一部追求票房的电影中,不讲编剧技巧不行。本片改编的最大亮点,就是把原著中各种事件,分成职业成长和心路历程两类,井井有条地进行交错排序,情节此起彼伏。3.1 安德的职业成长之路,就是从第一次进零重力训练室,到最后灭虫大战。具体事件有:第一次进训练室。叫小豆子射自己。培养队友信任。第二次进训练室。与佩查单练。训练战斗技能。过场。第三次进训练室。代表火蜥蜴队比赛。为团队胜利牺牲自己。第四次进训练室。代表飞龙队比赛。为团队胜利牺牲大部分兵力。第一次进实战模拟游戏,到首次失败。明白就算车马象士炮卒全弃也要保帅。最后一战。结合上述所有经验,一举成功。3.2 安德的心路历程,就是穿插在职业成长之间的情节。其实关于这些心路历程,我唯一想赞赏编剧的地方,就是调换了“杀马利德事件”和“飞龙队以一胜二”两件事情的顺序。原著里,安德带领飞龙队大功告成,所以上面要升他的级,所以他才会去见姐姐。在电影里,既然主角要伟光正,改成了由于“意外”“几乎杀人”后出于内疚要退出,而上面为了劝说他,让他与姐姐见面。我佩服编剧这种乾坤大挪移的手段,但是——你们真的毁了一部可以成为殿堂级佳作的电影。3.3 商业化改编的败笔我们回顾一下电影的开头和结局,看一下安德的心路历程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吧。开头,安德狂揍斯蒂尔森,内疚。结局,安德屠灭虫族,内疚。?!!说好的人物成长呢?当我看到片头字幕用引言的方式道出安德那句“当我对敌人的了解程度到了足够打败他的时候,在同一瞬间,我也爱上了他”,我真的以为这次改编会像诺兰改编蝙蝠侠一样精彩。科幻小说里能像安德这样给电影导演提供了无尽发挥空间的角色,真的不多。我们来看一下原著中安德,是一个性格层次多么立体的人物吧。安德是典型的双重人格。杀马利德的时候,他残酷冷血,根本就是一个杀人狂魔。但是杀完人之后丁克过来安慰他时,他又像个柔弱的小女孩一样哭喊:“我根本不想伤害他!为什么他一定要追着我不放呢!”书中用大量细节告诉了读者这种双重性格的成因——他像冷血无情的哥哥,也像温柔体贴的姐姐。事实上,彼得和华伦丁在精神上,扮演的是安德的父母的角色。而且,书中多次披露了安德典型的恋母情绪。弗洛伊德认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注意,是早期。这就是为什么安德的年龄也很重要。书中很直白地描述了安德的这种嫉妒:在他遥远的童年,一个女孩的声音占据了他的生活,就是这同一个声音保护了他免受折磨,就是这同一个声音使他不顾一切,宁愿返回战斗学校甚至离开地球再过上四年、四十年或四百年。即使她更爱彼得,他仍然愿意为她做任何事。原著作者奥森·斯科特·卡德为安德做了大量的弗洛伊德风格的描写,远不只我这里说到的双重性格和恋母情结。但是双重性格和恋母情结足够让我解释安德在原著里的心路历程。父亲是他的恶梦,母亲是他心中的净土。他的成长,就是一直在努力为母亲付出,而他的终极目标是打败父亲。也就是说,他一直希望自己性格中彼得的那部分能被华伦丁的那部分打败。但是生活中彼得以各种形式出现,如斯蒂尔森,如马利德,如虫族。对安德而言,只有打败这些彼得的变体,把他们摧毁到“永无后患”的程度,他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华伦丁的精神世界。所以他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所以,灭掉虫族之后,他变成了纯粹的华伦丁性格,他悲伤,他内疚,他柔弱如水。当我对敌人的了解程度到了足够打败他的时候,在同一瞬间,我也爱上了他。这句话在整个故事中的意义,首先是关于人类对虫族的误解,同时也是对安德的华伦丁性格的诠释。编剧大哥,这两层意义你一层都没解释清楚,怎么好意思拿它当开篇语?书中安德玩的巨人猜谜游戏,已经摆明了告诉你,这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潜意识大展览。选任何一瓶水都是华伦丁的选择,而攻击巨人是典型的彼得式解决方案,场面极其恶心。这也解释了安德的冷血——因为只有彼得性格才能助他成功。上面提到的职业成长之路,其实就是彼得性格越来越占上风的过程:第一步,培养队友信任。典型的华伦丁性格。第二步,为团队胜利牺牲自己。典型的华伦丁性格。第三步,为团队胜利牺牲大部分兵力,包括自己。彼得性格和华伦丁性格杂糅。第四步,为保全队友而战败。意识到了华伦丁性格的实战中的无用。第五步,以几乎全军覆没为代价获胜。纯彼得性格。如果编剧能把这个与职业成长过程高度结合的的性格变化过程描写出来,很难不成佳作。按照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华伦丁就是安德的“阿尼玛”——不能更直白了。书中的游戏过程里,安德吻了一条毒蛇——而不是像彼得一样吞了毒蛇——于是毒蛇变成了华伦丁,回吻着安德。只是,确实,如果这种场景放在电影中的话,分级会变成大问题了……如果导演有走艺术风格的打算,最低限度,也会在安德实施暴力时闪回几个彼得实施暴力的画面,在安德柔弱的时候闪回几个华伦丁的画面。在描绘安德在巨人猜谜游戏中的场景时,也不至于把它删改到几乎只有猎奇的属性。结果在电影里,华伦丁就是个纯粹的普通大姐,彼得就是个纯粹的打酱油的……所以安德,就成了一个纯粹的过关打游戏的小孩。===============写在后面================写的时候,被批评有事没事找弗洛伊德出来聊。当时觉得,有的同学还是分不清符号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区别。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月,我真的扯弗洛伊德出来聊了……当然,只能贻笑大方,希望心理学的高人看看原著,写点牛逼的专业分析。《安德的游戏》貌似是我看的第一本英文小说。当年在学校打印房双面打印了95张A4纸。其实看过中文版。但是英文版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仿若全新的旅程。我不知道这书有多少个翻译版本,但如果你看过的中文版也是这个,可以和我一起叫冤了。这里只把全书第一节贴出来,附上原文。“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I've watched through his eyes, I've listened through his ears, and tell you he's the one. Or at least as close as we're going to get."“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That's what you said about the brother."“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The brother tested out impossible. For other reasons. Nothing to do with his ability."“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Same with the sister. And there are doubts about him. He's too malleable. Too willing to submerge himself in someone else's will."“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Not if the other person is his enemy."“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So what do we do? Surround him with enemies all the time?"“我们没有选择。”"If we have to."“我想你喜欢这孩子。”"I thought you said you liked this kid."“如果虫族得到他,它们将会发现我会是他最亲密的叔叔。”"If the buggers get him, they'll make me look like his favorite uncle."“好吧,毕竟我们在拯救这个世界,再用他做一次实验吧。”"All right. We're saving the world, after all. Take him."这个经历让我觉得,当年拿着各种翻译粗糙的科幻译作还读得聚精会神的我,那股强不知以为知的劲儿,真的颇像《超理科杀人事件》的男主角……
我个人不太同意这里大部分负面评论,发篇给《科幻世界》写的文章,谈谈本人对影片的看法。绝非儿戏的游戏——从《安德的游戏》谈科幻电影对于电影版《安德的游戏》,我之前的期待一直不高,觉得拍出来也就是个《关键第四号》、《宿主》、《心灵传输者》那样的青少年科幻片。没想到,在和刘慈欣、姚海军、吴岩、夏笳、小姬等科幻圈的朋友们一起看了IMAX版《安德的游戏》之后,大家的反响一致非常好!《安德的游戏》投资高达1.1亿美元,但北美票房仅仅6100万美元,加上海外部分,到现在全球票房也刚过1.1亿,看来出品方狮门公司是要赔钱了。狮门公司目前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接着拍续集,即使拍,也可能会拍一个电视剧版的番外篇。另有消息称,如果有续集电影,可能不按照任何一部小说来拍,而是讲一个原创的故事。这部大制作科幻电影真的是因质量不好而失利的么?我们对这部科幻电影的感觉和评价难道有偏差?这次,就让我们以《安德的游戏》为例子,谈谈科幻电影的一些问题。成功还是失败的游戏?首先,我们来谈谈票房问题。作为一部上亿美元的大制作科幻片,《安德的游戏》11月1日的北美档期就有些悲剧——前面有10月3日上映的《地心引力》强势捞金,在北美拿下2.5亿美元票房,几乎霸占了整个10月票房;后有11月8日《雷神2:黑暗世界》,也拿到了2亿美元票房。两部大片夹击之下,《安德的游戏》基本没有空间来竞争。再有,虽然《安德的游戏》演员阵容很不错,但总体上看缺乏票房号召力:哈里森·福特经过了他叱咤电影票房的时代,何况也不是主角;本·金斯利虽然演技出色,但没有商业大片的影响力;三位小演员都很出色:“阳光小美女”加上科恩兄弟《大地惊雷》中的小姑娘,还有《雨果》的小男孩担纲主角,不过都没有《饥饿游戏》里詹妮弗·劳伦斯那样的人气。像影片中维奥拉·戴维斯这样拿过两次奥斯卡提名的黑人女演员也无助于影片票房。此外,原作者卡德一直反同性婚姻,还说奥巴马是个没信仰的独裁者,在本片的拍摄和上映前后都闹出不少负面新闻,令片方的电影宣传受了不少影响。更主要的问题出在影片的定位上:狮门公司试图把《安德的游戏》打造成科幻版《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希望它赶上如今的Young Adult电影风潮;原著本来就是一部少儿成长小说;而导演加文·胡德则试图把电影拍得更有深度……引用新浪微博上“”网友的分析就是——爆米花控说:大场面太短,差评!剧情控说:小儿科,差评!狮门定位的目标观众说:没有三角恋,差评!原著死忠粉说:这个被删那个被删走马观花不爽。差评!…平均下来就悲催了。让我们从口碑评价上来验证一下这种看法吧:《安德的游戏》在IMDb分数其实不低,共有3万5人打分,平均得分7.2——以用户打分排序,评分用户在1500名以上的2013年科幻电影中,《安德的游戏》排名第11位,还在《环太平洋》之上。排名第一的《金笼》是部虚构背景的移民电影,其科幻味道很淡;第二名《她》是部文艺气息很浓的片子,科幻感也不强;排第三的《》是部独立科幻小片,只有70分钟。总体上看普通北美观众对《安德的游戏》评价还不错。但在媒体汇总的著名网站metacritic上,《安德的游戏》只有51分,位居2013年科幻电影得分的倒数几位:《地心引力》96,《饥饿游戏2》75,《星际迷航:暗黑无界》72,《环太平洋》64,《僵尸世界大战》63,《钢铁侠3》62,《极乐空间》61,《超人:钢铁之躯》55,《遗落战境》54,《重返地球》33!但我们看看这个网站上收录的媒体影评,其中偏好评的有14篇,中评的20,完全负评的只有4篇,正因为4篇负评中有两篇很极端地打了0分,导致影评总体评分偏低。看得出,影评人对科幻电影的感觉与普通影迷有时是不太一致的:《超人:钢铁之躯》在IMDb上得分7.4,《遗落战境》7.0,但在metacritic它们都低于60分及格线。《安德的游戏》难道还不如《极乐空间》和《遗落战境》么?好游戏还是坏游戏?那天,机缘巧合,可以在北京与大刘、老姚、小姬、吴岩老师和夏笳一起来看电影。大家先坐在影院旁边的哈根达斯店里闲谈,作为组织者,我还颇有点惴惴:之前国外对此片的风评不太好,要是真看了部大烂片岂不浪费大家时间?没想到看完从影院出来,众人都有些兴奋。小姬一直在说“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还要看一遍!”,夏笳则以女博士的敏感上升到了理论与文化高度,一向沉稳的大刘在得知影片票房、口碑平平的情况时则表示“这样的科幻电影都不喜欢,我感到很绝望”……《安德的游戏》到底算不算一部好科幻电影?是不是成功的科幻小说改编?我不想在这里说服对本片感觉不好的朋友,各人感受不同评价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还是想谈谈为什么我们认为它是一部出色的科幻电影,借此也梳理一下目前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趋势走向。最近一阵看到不少网友的议论,确实有种困惑感:到底什么样的科幻电影才是好的科幻片?《地心引力》被很多人认为根本不是科幻,原因是离现实太近,似乎没啥幻想的内容。这样说的话,科幻小说中一大票近未来小说是不是都不够科幻了呢?比如说大刘的《地火》、《全频带阻塞式干扰》,陈楸帆的《荒潮》,弗洛·文奇的《真名实姓》,海茵莱茵的《进入盛夏之门》,以及《发条女孩》、《群星,我的归宿》、《末日危途》等等。《地心引力》对太空的展现,对人面临绝境时的恐惧与求生本能刻画,包括其略显保守的回归母体态度,都是很典型的科幻电影母题。如果难以接受它,那么像《海滩》、《奇爱博士》、《奇幻核子战》、《纽约大逃亡》、《逃离地下天堂》等一批经典科幻电影可能都会与你失之交臂了。何况《地心引力》的拍摄技巧极为出色,是科幻电影中继《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电子争霸战》、《终结者》、《黑客帝国》、《阿凡达》等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还有《环太平洋》,很多人又会认为这部科幻电影光是机器人和怪物打架,没内涵——显然,他们把影片等同于了《超级战舰》、《钢铁侠》、《2012》、《铁甲钢拳》这样的视觉特效大片,没有体会到《环太平洋》背后的B级片文化(怪兽电影、日本时代剧、日本特摄片、老科幻片等)。这让我又想起被很多人鄙视的《阿凡达》,甚至被有些科幻影迷不屑称为科幻的《星球大战》——如果我们把这些“科幻电影”都剔除出去,难道科幻电影地位就能更高么?所谓纯粹的科幻到底意义何在呢?科幻迷不本该是眼界开阔、敢于想象、兼容并蓄的人群么?不是游戏的游戏说回《安德的游戏》,为何我觉得这是一部出色的科幻电影?首先,影片在节奏、情节、角色、特效、主题等方面相当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这在近些年的科幻电影中已经很难得了。大刘评价说:“它是好莱坞电影中少见的一个平衡很好的电影,一般的好莱坞大片都是特技特别高超、特别棒,但故事和人物极弱,特别是在最近两年的几部大作里面,比如像《超级战舰》、《洛杉矶之战》这些影片,表现得尤其明显,但《安德的游戏》各方面都很均衡,整体水准很高。”不认同这种评价的可能既有没看过原作的观众,也有原作的铁杆粉丝,他们对影片的情节和角色都颇有微词,但批评的思路却是完全相反的:原作粉丝往往觉得影片节奏太快,删掉的情节太多;而没看过原作的观众往往觉得影片前半部分太没意思,缺乏高潮。《安德的游戏》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这种成长小说往往是层层递进,一点点用故事推动角色成长发展的,但改编成电影,肯定没法把所有情节都放进去。影片114分钟的片长几乎已经达到了这类科幻商业大片的上限——《饥饿游戏2》的小说肯定没有《安德的游戏》复杂,但影片却长达146分钟,足足比本片长了半小时之多(尽管如此,影片情节都不算复杂)。那是因为《饥饿游戏》小说系列近年在北美很红,不像《安德的游戏》是30年前的经典了,其读者基础比后者大很多。有人说影片的情节太“赶”,叙事不够细致,其实《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中有几部也拍得情节非常赶,比如《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节奏都如同这两部还是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和迈克·尼维尔拍的呢。原著党与普通观众对角色的态度也很不相同:前者会把电影角色与小说描写反复对照,看到这个十几岁的比邦佐还高的安德就很难接受;普通观众则觉得十几岁的少年安德还是太偏“少儿向”了。如果电影对小说亦步亦趋,角色都必须与原作分毫不差,还叫什么改编创作呢?这年头,连詹姆斯·邦德都从当年小说中描写的“身材瘦削,蓝眼黑发”演变到由壮硕金发的丹尼尔·克雷格饰演,也没见到大家说那就不是007先生了。《安德的游戏》是不是很少儿向?看看最近些年的少儿科幻、奇幻电影,以及流行的YA(Young Adult)电影就知道了。在《暮光》、《珀西·杰克逊》、《饥饿游戏》、《哈利·波特》系列等YA电影中,一定会围绕爱情、友情、亲情和青春荷尔蒙展开,而在电影《安德的游戏》中,这三方面都基本付之阙如:除了和佩查·阿卡丽略显暧昧,完全没有爱情元素;安德与豆子等人的友情以及他与哥哥姐姐的复杂亲情也因电影长度关系做了大量删减(顺便说一句,我认为对哥哥姐姐这条线索的删减非常合理,否则影片很容易跑偏)。可以说,影片只关注一条主线,即安德面临的严酷训练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命运。《安德的游戏》背后有两部电影明显的影子:保罗·范霍文导演的《星河战队》以及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外表上,《安德的游戏》与《星河战队》都是写人类与虫族的太空战争,都是成长故事的线索,虫族设定也很接近:数量巨大;以生物而不是机械方式发展军力;都很类似蚂蚁,有明显的等级分工……骨子里《安德的游戏》则更接近《全金属外壳》,特别是影片中的教官和军士训练安德等少年一段,简直就是《全金属外壳》前半段的简化和翻版。更重要的是,《安德的游戏》在主题上同样与库布里克的经典作品非常一致,即强烈的反战意识。不过导演胡德显然达不到库布里克的高度,不能像库布里克那样用各种细节及细致深刻的精神反思来体现战争的荒诞、残酷和对人性的扭曲——在《全金属外壳》结尾,美国大兵们端着武器,嘴里唱的却是他们从小听到大的《米老鼠之歌》,整个场景极具黑色的讽刺效果。范霍文导演的《星河战队》虽然很不错,但从改编角度看其实并不算合理,电影与原作小说已经有很大不同了。《安德的游戏》没有走这条路,结果想看人类与虫族大战的观众就未免有些失望。电影版《安德的游戏》还是尽量贴近小说的,只在结尾特别突出了反战的态度。时光网上有导演访谈文章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南非导演,胡德深受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的政治信仰的影响,他坚信只有和平才是真正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胡德希望观众在看电影时能够将自己代入进主人公安德的世界里,思考如果自己拥有和安德同样的天赋时,会如何领导其他人?如果拥有毁灭一整个星球的能力时,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你可以用暴力手段获胜,但最后暴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只会激起对方的仇恨,如此循环往复。就像南非,如果不通过和平对话理解彼此,我们永远无法凝聚成一个国家。”胡德说,“我希望观众能享受特效,但是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命题。”从情节、角色、特效等方面制作水准来说,《安德的游戏》算可以打75分的电影。但影片在主题上的探讨,足以给其加分不少。近年来的科幻电影在主题方面少有开拓,除了视觉奇观电影,很多都有向主流类型片靠拢的趋势,围绕人性(爱情、家庭、个人选择、生活困境等)展开(例如《月球》、《另一个地球》、《她》、《无姓之人》、《怪兽》等等);那种站在一定高度上的带有纯正科幻味道的电影却相当少见了。按前文所言,我们当然不排斥这种人文色彩浓厚的科幻电影,其中也确有不少佳作。但这些科幻片总少了点看科幻小说时的那种感觉:以科幻的超越眼光来看待整个人类及宇宙;对现实原则进行反思、质疑并虚构出另一种可能的现实原则;把想象的世界或物体引入现实,观察其反应,体味世相背后的真实……按照一般商业片的节奏规律,《安德的游戏》在结尾的大战之后再有5到10分钟内容即可结束,然而导演却用了超过15分钟的长度讲述安德在胜利之后的反思,十几岁的少年依然踏上了赎罪与反思之旅。哈里森·福特饰演的教官在结尾对安德说:“胜利是最重要的。”安德则回答:“胜利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这句点睛之笔告诉我们,影片塑造的不是一般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安德面对游戏的态度,在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中,格外有价值。
导演没劲,片厂没种片子在水平以上,就是太保守,尤其是叙事方式保守之极。正常叙事根本就不适合这部电影。原作每个段落都涉及到安德的成长,电影不可能扔,但是都塞进来时间又不够,于是细节只能留一扔三。所以片子就显得太赶。照我说,都不用重拍,不就是缺细节吗?好办。找大卫芬奇来,把整个片子按照《社交网络》的模式剪一遍,剪得导演本人都搞不清先后顺序了,配乐再配一个神经质的主旋律出来,这片就火了。格拉夫:他已经倒下了,你为什么要继续打他?闪回:第1次打架彼得:你这失败者!闪回:痛打邦佐格拉夫与女教官的争吵与瓦伦蒂交谈:你受到彼得的影响安德:我要退出。格拉夫:我需要他成长为真正的指挥官。佩查在考试中崩溃了。与格拉夫:他还没准备好。安德:佩查!叫回你的舰队!佩查!马泽雷汉: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准备好。安德从睡梦中惊醒。(我知道我安排的不太合理,反正大致是这个意思吧)俗作可以平易近人,但杰作就是要装B才能卖座。少年PI如果不搞那几层隐喻,你以为还能带动观影热潮?其实原作FANS完全可以接受这样的拍法,但是电影厂怕普通观众看不懂,不愿意。
今天刚刚看完,作为原著党表示很失望,因为演员实在选得坑爹,情节也平铺直叙毫无亮点。但是没看过小说的朋友们表示还不错,我想了想也是自己要求太高,所以勉强算3星吧。转一下我在豆瓣的吐槽: 如果把这部小说改编成演员年龄设定+10岁的电视剧,再把每集的预告片串在一起,大概就是这部《安德的游戏》电影。   先说说演员吧。   1. 彼得。   金发少年突然在门边出现时我完全忘记了原著中对他的描述是“头发又黑又粗,乱糟糟的”,只因为他带着一股厚重的暴戾之气,平整的金色卷发又让他的脸呈现明亮的色调,反而比黑发更具攻击性和扭曲感。   所以我还蛮期待他的表演的。比如无比精妙地威胁华伦蒂和安德,比如晚上悄悄过去告诉安德我是你的哥哥我爱你,比如勾引华伦蒂扮演德莫斯蒂尼。   结果他无力地掐了掐安德的脖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摔。   2.豆子。   这个角色本来是我最期待的,因为超级喜欢这个聪明到恐怖的小家伙。开演之前就想着哎呀呀会是一个怎样心思深重外表倔强的幼齿小可爱呢并且忍着没有去查演员~~   所以在航天飞船上那个小男孩说出“Bean”的时候,我死的心都有了。   没错他长得很萌。没错他嘲笑安德名字时样子很机灵。没错他眉眼都是聪明劲。   ——可是他已经有胡子了。   说好的很小的小孩说好的明显低于平均年龄呢!   “当然,如果是用这部电影里的平均年龄来衡量的话就说得通了,你看安德都是青少年了。”我这样安慰着自己,忽略了豆子和安德同期入校一见面就勾搭上了的这个事情,继续看了下去,看了下去,看了下去。   ——看到了第一次进战斗室两个人就眉来眼去。   ——看到了死线莫名其妙地以电缆的姿态出现。   ——看到了豆子全程带着偶像剧的花样少年笑。   豆子阳光得都要开花了。我只想说求你了千万不要拍安德的影子。   3.安德。   应当第一个说他的,但是一来彼得太让我震撼,二来对Asa的演技实在不能挑剔太多。他尽力去演出那种无力感与力量感了。   但是他已经16岁了。他,长,得,太,长,了。   ——看着他俯视马利德的时候,我没忍住笑场了。   4.佩查。   虽然原著中几场让我对她印象深刻的戏都没有拍(比如凤凰战队败给安德后的愤怒,实际作战时的崩溃,以及最后那句“也许他们会让我们去上学”),但演员本身长得还算合适,第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佩查无疑。   但槽点也是多得无疑,不知道是导演的引导还是个人的演技,活生生把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高傲女孩演成了情窦初开的初恋少女。   她和安德练习射击和搏击的时候,满满的不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革命同志感,而是四处乱飞的小桃心;每次被邦左抓到一起练习的时候,都是一脸被抓奸的表情;邦左后脑勺被开接受手术的时候,她在安德身边握着他的手;安德最后冲出去找虫族的卵的时候,她被留在后面活像望夫石。   ——导演这不太对吧?她别名是秋张么?   对了说个细节,安德在最后昏迷的时候,她是坐在床边正着身子握着他的手的。可是安德醒来的时候,她是跪在床上的身子倾向安德的。导演请你说一下你本来想让她对安德做什么。   5. 其他角色   阿莱啊,想起他总觉得很温暖,是一个让你感到“回家了”的伙伴。   ——结果是个被玩游戏时的安德吓尿的粗眉小受。   马利德,想象中他应该是个刚愎自用的高富帅的。   ——结果是个有鹰钩鼻的火爆猴。   丁米克,也是期待的人之一,那种看透一切的悲观气质   ——压根没出现   ——另外请告诉我为什么伯纳德能成为最后的中队长之一。我理解让他进飞龙战队了可以引出后面那段展示安德领导力的对话,可是让他成为中队长之一是不是走得太远了?难道是为了平衡队伍里的肤色和体重?那也请加进去一个郭德纲吧么么哒。   吐槽完角色也没什么力气把剧情完整地吐槽一遍了。课外小组没有了,浴室打架前的紧张铺垫没有了,最后决战前几乎绝望的各种低谷没有了,安德决战时那种“老子不想陪你玩了就这样吧”的心理体现也没有了。如果无法领会到那种电视剧预告片串联的气质……可以回忆一下小学语文“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那道题。   可是这是电影,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如题目所说,看到预告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所以想了想还是从2星改成3星,不能因为太爱小说,就这样贬低电影的努力。   ——毕竟它曾经被翻译成《致命儿戏》,想着这样的书名就觉得其他什么的都可以原谅了
很多人在吐槽剧本的改编。我不是为编剧洗白,只是提出另一种可能的背景。作为一部主要依靠特效视觉奇观的电影,作为一部试图成为PG级的电影,作为一部耗资巨大的商业电影,这种电影在故事和价值观层面上必然是保守的。答案里有很多朋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都是让这部电影如何更加牛逼。但是,任何牛逼的东西都注定是小众的。因为它可能只属于那个少于20%的群体才能欣赏和体会的。对于要试图在全球大卖的这部电影来说,它必须在故事层面上让跨国界、跨文化、跨种族的不同观众,都能在最大限度上欣赏和接受这个故事。所以,它在故事层面上的弱化是必然的。很多对原著的细节改编都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甚至是测算的。不要怀疑,好莱坞的编剧肯定有能力讲出很牛逼的故事,然后他们也能在精心设计下讲出一个横跨文化、种族界限并尽可能让大家都爽的故事。说实话,在小众范围内让所有人说牛逼,和在大众范围内让大多数人说OK,我个人觉得后者难度更大。对于国产电影的参考价值,就是我们可以考虑搞搞大刘的《超新星纪元》了。不知道版权在哪家公司手里?现在动手,我们差不多可以在2016年左右看到电影版了。
如果你认为《安德的游戏》是一部儿童电影,那我只能怪该片导演把这部经典的科幻小说给弄得低龄化了,事实上,《安德的游戏》原著的大部分读者应该是成年人,如今荧幕化的安德褒贬不一,但是从原著粉丝的角度上来说,这个电影改编虽称不上优秀,但基本还算及格,鉴于原著的篇幅较大,故事较复杂(完全可以分为上下两部来拍摄),该片的主体框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在节奏快慢和细节处理上略存在争议,从科幻商业片和原著改编电影来说,此片都只能停留在合格的程度,离成为经典还有一些距离。但是我们的科幻拿破仑毕竟从书里爬上了荧幕,不论合不合书迷们的心理预期,这终究不算是坏事,但是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我非常遗憾这片将给你们留下儿童科幻片的第一印象。
在原著故事的世界设定之中,孩童的心理年龄大概会比实际年龄大那么点,因为安德被送进战斗学校时候,事实上只有6岁,而电影中出现的安德大概是十来岁了,虽是如此,此片还是难以给人消除儿童片的第一印象,另外此片中相当遗憾的一点是故事背景的铺垫不够细致和有效,这样是导致“儿童电影”印象的重要原因,在原著小说中,关于安德饱受欺压和虫族入侵给地球人留下的阴影铺垫较多,而在电影之中基本上是一笔带过,入题虽然非常得快,但是却没有给人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一下主角的坎坷不一般的生平。事实上原著小说之中,安德此人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会比较冷和更具城府一点,人物故事多,内心世界复杂,略带点暗色调,而影片中的安德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平面,缺乏本质上的成长,没有太多的性格纹理,刚上学的安德与大战胜利的安德本完全是两个人,但是在影片中主角似乎没有获得这样升华式的成长。不仅仅是主角,本片的一干配角的存在感也比较低,哈里森福特、本金斯利这样的大绿叶也并无很出彩的表现。可以说此片讲圆了故事,但是人物塑造方面相对于原著是非常失败的。
脱离原著来看《安德的游戏》,此片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一群低龄化的主角了,一群孩子在外太空军事培训,最终最出色最冷酷最坚定的那个孩子带领其他孩子剿灭外星虫族的故事,由于人物塑造上的失败,这一切都显得无甚特点了。实际上,安德此人独特而复杂的人格及谋略,才是小说第一部最为出彩的所在,因为安德比一般成人还要复杂和聪慧,而影片之中基本上是通过降低成人的智商来显示安德的天才,安德从来不可以被当做一个小孩来看待,影片显然没有抓住这点,这恐怕是整部电影最大的遗憾所在吧。由于原著故事篇幅比较大,故此片在叙事的时候节奏比较快,没有太多拖泥带水的地方,即使如此,在走一些必走的过场段落之中,影片还是会略微显得无趣沉闷了一点,另外影片衔接上较为直白和机械但是也没有多余的出彩的角落,人物塑造上过于平白粗糙,特效方面显得缺斤短两,整部电影最终平庸而流水,虽满足及格的预期,但是看不到丝毫突破和匠心独运。影片最高潮,画面最绚烂的段落应该是在影片最后的“模拟”虫族大战中,在大段大段升级式军事训练和最后昙花一现的虫族大战中,此片做到了较为合理的比例安排,最后的虫族母星大作战把影片推向了最高潮,书中比较复杂混乱的大战描写在影片中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展现,这最后一段精彩的大作战,把此片从不及格边缘拉回了及格。
展现一个几岁孩子的内心斗争和远大谋略确实是一个挑战,电影中的安德过于善良了一点,清澈的大眼睛之中缺乏足够多的故事,即使有哈里森福特、本金斯利这样的超级绿野衬托,安德还是不那么“安德”,感觉电影中的安德至少会比小说中安德的心智年龄小一大截。安德的游戏本应该用成人的角度来叙述,但是最终却拍成了儿童电影的模样,真是有损我大太空拿破仑的声誉,总而言之,此片最大的缺陷一是没有抓住塑造好安德复杂的个性和成长过程,二是在叙事上过于的平白直叙。虽然影片中的安德拥有傲人的大长腿,但是这也挽救不了此片低龄化的残酷现实。
伟大的安德终于从书堆里爬上了大荧幕,一个经典的科幻系列小说即将开启它的漫长电影之路,虽然这开头这第一部电影还算不上经典,但是能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热爱的人物,还是挺令人激动的,小说改编电影的存在能把自己的想象力投射到电影中进行一个比较,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奇妙又有点苦恼的事。
但是我知道,安德的未来是星辰与大海!
先看完电影,再看小说。简单说说看法。安德的游戏,混乱的逻辑电影中许多情节缺失逻辑,可以想象 电影剪辑师 是看过 小说,但是剪片时没有充分考虑观众。自己剪辑 脑补了逻辑线,观众却看得莫名其妙。对 电影的一些 遗憾:电影开头 并未很好解释 为什么 要挑选小孩当 指挥官。小说的解释是“一名优秀的成人指挥官,深知战争的残酷,在进行指挥的时候考虑过多,优柔寡断。这样是无法打败虫族的。”“高智商的小孩则比成人 有更好的 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反应敏捷。安德甚至能去了解虫族,从中学习。”电影不解释的后果 观众容易认为 这是 小孩子幻想片(小屁孩还想拯救世界,想太多!)电影完全没有说明 虫族为什么第一次要侵略地球,为什么第二次入侵 之后 再也没有进攻地球。导致观众不明白电影结尾 安德为何莫名的对虫族 同情心泛滥。因为虫族一开始根本不知道 自己正在攻击有生命有灵魂的生物啊!!!一切误会根源 来自 虫族的生存 形式。在虫族的生存形态中,有思想的只有母后,其他形态的虫 只是母后的衍生器官而已。交流方式则是 通过思想(精神)沟通。所以 虫族认为能够精神交流的才是智慧生物。虫族对于 无法交流的人类,想当然的以为只是没有思想的“器官”。就像人类对待自身器官上的表皮细胞一样。直到第二次"入侵",一位虫族母后几乎毫无防备被炸死。虫族开始意识到 人类是个全新类型的智慧生物,便开始 停战 并且尝试其他办法 与人类交流。后来,虫族母后遇到 也渴望了解虫族的安德...同样出色聪明的大哥彼得,二姐华伦蒂 在地球上 也做了很出彩的事情。电影是没有时间讲,所以少了安德说的那句话。“真是滑稽,我(安德)杀死了数十亿的虫族,彼得却拯救了数百万人类。”
本片讲述了一名天才的星际人族选手在上届冠军马泽雷汉的指导下刻苦训练杀出重围在WCG总决赛上力克虫族选手获得冠军的故事
我是安德维京。这是我的传奇,或者该说剪辑。故事里我的人生被一路设计,银幕上你们看到的不过是儿戏。人们曾赞我少年拿破仑皇帝,现在却如哈利波特儿童转系。我深爱训练场零重力,可它却温吞难敌无脑魁地奇。后来我又着迷战术游戏,每天通宵操练星际。实景3D确实迷人至极,特效炫技功力牛逼。首长说,演练胜利会有惊喜,果然送我一场惊天骗局。这样怎么可以,我的痛苦无人可及,只是表情对不上台词的用意。剧情展开不力,真心让人捉急,校长却说没有关系,够萌就可以。他又告诉我一条真理,熊孩的秘籍,就是不走逻辑。所以,为死者代言并非我一心叛逆。还有,姐姐,我最爱的一直是你。———————————————————————————————————————————重发一遍蹭赞。原稿发在:
这里好像都是原著党表示自己的失望啊,作为完全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着阿莎小正太长大成人,没有在观影前或观影后看过任何一篇影评的外行观众,我能也在这里极大地表达一下我的失望么!先把结论提上来:它简化甚至忽略了太多值得告诉观众的事情,又大张旗鼓地告诉了太多被我这种正常智商的观众还没看就能猜到的事情,soooooooooo predictable ! 下面我想说一下自己和同伴不满意+不理解的地方。1、影片开始后的十分钟我的OS可以概括为:哎?这个雀斑小正太怎么之玩儿了下打飞机就被认为是最合适人选了?哦,好像和他哥哥有关……哎?他哥哥是干嘛的来着?怎么就掐开脖子了卧槽,小正太快跑!大boss来家访了耶……小正太瞬间上飞船了呢!哦,原来刚才的一切都是在地球上发生的啊…………吧?【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感觉这一段应该是小正太后来整个心理状态的缘起和铺垫,甚至是整个地球心理状态的缘起和铺垫,结果就被这么活生生糊弄过去了……导致后来的整个影片我都没有情绪上的代入感……】2、后来的整个,整个训练我都觉得匪夷所思……【这一段可能会得罪很多人,但是我很怂啊,所以还是要在这里声明一下下:我一页原著也没看过,也许原著里面关于这一段风生水起伏笔千里,但是人家真的只看过电影呀……】我个人觉得,既然咱还没有开始正式谈论片尾关于种族人性选择之类高端的话题,那么这冗长的一段 “训练小正太成为大boss” 的戏码最起码,最起码要让人感受到两点:1、小正太真tm聪明!2、小正太的心理历程过渡地真tm有道理。可是呀,这两点我是丝毫也没感受到啊怎么办?首先,表现小正太聪明的地方,在我印象中,最重要的有这么两个:1、在那个有些莫名的真空球里面利用“ 把一个人包在里面就可以安全运送到对面了耶 ” 的重要技能傲视群雄。2、在那个还是有些莫名的心理游戏里,利用“ 我两个选择都不选,直接插对面那个怪蜀黍的眼睛” 的重要技能震惊了那两个boss……这个情节发生的时候,我正压低声音向左面的同伴戏谑 “ 他不会是要直接插怪物的眼睛了吧。” 与此同时,我右面的小女生也冷笑了一声“ 还真的插过去了。” 这种被我这种战5 的渣渣都能直接预测到的情节,随便演演就好了,结果在电影里面被当成“ 卧槽他真的是天才啊他可以成为舰长了!”
还有还有,影片最开始播的就是那个母舰一样的舰被炸了,当时我想“ 原来炸了母舰就行了啊。” 结果!一直到影片快结束了那个董存瑞一样的英雄蜀黍出现后,小正太才在几番诱导的情况下恍然大悟” 原来前辈你当时是炸了它的母舰! 哇!原来炸掉母舰就行了啊! …………………………我真是……………………其次,小正太的心理历程大概就是“ 我虽然很聪明,但是会不会变成和哥哥那样凶狠嗜血呢?” 这个历程在电影中其实还挺浓墨重彩的,每次小正太打了人都会思考一下人生什么的。但是我觉得这一段的bug就在于,虽然小正太每次都会自责和思考人生,但是电影完全就没有说服我他到底是怎样重拾信心重踏征途的啊!我印象里就是他圆圆脸的妹妹和他泛舟湖中央,然后一顿鸡汤灌下他就重整雄风了!?也许,也许电影里三五句台词确实提到了原因经过结果,但是!对于我这种普通观众,完全没有get到啊!这种关键的情节是不是应该着重一下呢?一下呢?再其次,小正太的伙伴们……都太没有存在感了……最后被选进终极PK 模式里的小盆友几乎都是小正太的老熟人,而且被誉为“ 都有奇怪的才学,只有你安德才能让他们发光发热” 但是我既没看出那些小伙伴们的“ 神奇的才学” 都在哪里,也没有看出为什么只有安德才能发掘出他们……总之,整个电影对于没看过原著,看完后也没认真看影迷分析解构电影的人,比如说我和我的同伴,是非常匪夷所思经不起推敲的。
其實任何改編電影一定有所取捨和改動。並不是所有改動過的改編電影就不是好電影了。改編重在一個核心,改編作是不是和原作有同樣的核心,如果是,那麼改編的操作和實施就沒太多可苛求的。這部電影肯定有妥協,但最終沒有去觸碰整個小說的核心。這其實就可以放下一些執著,看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不完美,但值得你花時間自己去看看。倒也真比看這道題的回答要更值得。
我没看过小说,相信绝大多数观影者和我一样,小说是否好与电影观感无关。剧情方面,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主角的成长,以及他如何在短时间内成为总指挥官。非常遗憾,这部分的逻辑和合理性非常差,男主展现能力的事例极其小儿科,一堆孩子是失重情况下玩个打枪游戏就能选拔出指挥星球决战的指挥官了?如果不是因为较多特技,后半我会睡得很像。一本只有特效,剧情空洞无说服力的片子,适合喜欢满足视觉体验,不过于追究剧情和逻辑性的观众。
转一下自己的豆瓣评论。可能不太切题,抱歉1月7日上映的不是什么电影《安德的游戏》,而是真真正正的一场战役,从几百光年外的战场用安塞波向我们同步传来!而坐在电影院的你们,目睹了真正的战争场面却还以为是电影特效!    这是一场非此即彼的战争,所有的罪孽却让一个孩子去背负,他是为战争而生,他是为战争而造,也是为战争而摧毁了自己孩童的灵魂。   那些吐槽说影片是儿童片的人们,安德拯救了你们的肉体,却无力再拯救你们的灵魂。于是他决定放逐星际……   说真的,作为原著党,我实在觉得,电影已经是尽它最大的可能保留了原本的面貌,一种仅两三个小时长的艺术体裁,本来就不可能把原著中那么多的心理形成过程、人物性格成因交待清楚,而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甚至是残忍的删减,就不可能有眼前这形象化的一切。电影中的一切人物都非常符合我对原著的设想,特别是安德。即使他个子确实有点高,但是他娴熟而诚恳的演技完全证实他就是安德的最佳人选。   唯一有些不合我想象的是bean,在原著中他是个很小但聪明绝顶的孩子,我想象中他应该长着很稚嫩并且圆圆的脸,就像一颗豆子一样。   而且最后的场面实在是壮美,安德指挥的姿态之帅气也无人能敌。整个电影院我感受到没有一个人在说话,全都是凝神的呼吸声。   在最初看原著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个故事虽然让人感觉很好看,很容易一气呵成地读完,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有在结尾的时候,彻头彻尾全篇都被蒙在鼓里的我感到非常地惊讶,也感到非常的伟大。   但是在看完后的几天,安德的个性和形象却在我的脑海里久散不去,这个人物的悲欢,他的惧怕和眷恋,他的孤独,无奈和感伤,都让我感到与他的告别非常难过。   如果你没有看过原著,请你不要对这部电影妄言,因为你会轻易伤害到我们这些热爱这本书和这个角色的人。   如果你看过原著,请你原谅这样一个故事被搬上荧幕所必然导致的局限性,我想导演也知道这是一部必定会被骂的电影,科幻作品本就如此,你敢想象三体拍成电影么?   如果你看过原著也和我一样喜欢这部电影,那么一切都不必说了。   最后自私地说一句,男主角长得真是太好看了,说他长残了的都是什么心态?我想有许多人在指指点点别人的外貌的时候,都不能否认自己是从一出生就长残了的这个事实。
太坑爹哎。年度落差最大的片子,没有之一。
刚刚看完,作为没看过原著的普通观众,单就电影来说把档期放到一月中下旬应该比较合适。说实话除了男主角的正太样都想不起什么画面来了,足以证明其他角色有多平庸,当然也怪不了演员,压根就没有多余的戏份来让他们去丰满角色。可能原著的结局更多是人性方面的探讨,但是电影表现出来的只有青少年的最简单的善意而已,我认为这么大件事仅有善意是不够的。所以价值取向上可能有些偏差。不过我有一点很好奇,重力环境只需要在地面加以设计便可达到吗?重力和无重力区域之间不需要一个过渡吗?望专业人士解答……
刚看过,只是将故事讲了,没有原著中想传递的很多东西。
大家的要求太高了,这部电影已经完美的拍出了他的无力和迷茫,这种无力和迷茫让整部电影升华到了极致,你根本无法知道,导演到底是简单的想讲一个科幻故事,还是想讲一个深刻的成人寓言。。
对于一本读过至少三遍的小说,安德的游戏在我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既定世界构架:黑暗无垠的太空,惨白冷酷的战斗学校和灰蒙单调的战斗室,唯一的色彩是学员的各色战斗服。
电影效果很赞,想象力也很丰富,只不过后现代感的金属加蓝光设计,与我的心里期望相去甚远,故而也不能带给我记忆中小说的压抑感。
原著小说有三本,而电影压缩到了短短两个小时,情节太过紧凑,前因后果交代不清,几个比较重要的意象都没有给出,观众一头雾水。
比如ender的大哥peter,他的残酷、杀戮本是ender心理问题中很重的一部分,电影却一笔带过。
小说的前三分之一几乎都被抹掉,战斗学校和心理游戏也本都是大篇幅描写的内容。 由于战斗学校的内容缩减,ender和bean他们的友谊如何形成也缺乏交代,或许是观众不爱看那乏味的模拟战斗吧,但是少了这一笔,就决无法体会ender在指挥学校与昔日战友们重逢的兴奋和狂喜,因为ender这一路都在被迫忍受与患难友人的分离。
那个巨人的心理游戏,也是ender痛苦的源头之一,ender在压抑中不断反抗,对哥哥peter的恐惧、厌恶其实最终促成了他成为“死者的代言人”(这是很多人都不理解的结尾,也是纹身脸大叔出场没多久说的一句话,其实取自书最后一本的书名)。ender在欺侮中长大,不断想办法自保,而暴力和伤害就是他最痛恨的事,ender一直在尝试平衡自己身上的残忍和感性。
看电影让我不断回忆起中学时抱着一本本科幻世界译文版反复啃的激情,得啦,废话少说,买书再看一遍。科幻小说一生之爱。
第一次答题,胡说八道了一堆也没什么逻辑,so,that's it.
把我在围脖上给的短评稍微加几个字发在这儿吧:原著内容太丰富,想要展现全貌长度至少翻倍,所以有所取舍本来就是正常的。但问题在于,改编试图面面俱到,最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都想沾一点,什么都没捞着。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另起炉灶好好编一个脱离原著的大片,在这方面,基本脱离原著的《星船伞兵》可作为正面参考。部分情节转折相当生硬,一些硬性添加的温情和软弱部分更是无趣。不过观影体验不错,终极大战短而精,三星半还是可以有的。
《安德的游戏》又名《哈里森福特是我亲爹,我想咋作就咋作》一个熊孩子永远也不会做错的成长之路!全片最大动作场面就是各种游戏画面。还有那:晚上他们睡了我们悄悄出来姐姐教你怎么打手枪的剧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饥饿游戏 台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