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史记有感》的参考字典选哪种好好?

文言文水平一般的人如何读《史记》?
对于没有多少文言文功底,读过的文言文仅限于高中课文的人来说,如果要力求原汁原味,如何读《史记》?哪些版本的《史记》值得推荐?开始阅读之前,需要复习文言文的知识吗?
按投票排序
我的文言文知识也都是高中时候学的,但是我现在读《史记》没感觉太大的困难,毕竟史记在当时算白话了,有些不懂的地方,查查《古代汉语词典》,这本词典很厉害,我还没遇到查不出的东西。应该说,如果高中文言文好好学的话,读史记不成问题。
「啃」就可以了。难度很小。尤其是对有这种愿望的中国人而言,不存在任何障碍。最多偶尔查查字典。2014-01刚才有知友
不甚赞同。并在举例指出很多古今异义和生僻字,来说明「即使你已经把高中文言语法掌握了,也不一定能很溜得读完史记」,我跟你讲,引号里的内容你说得一点问题都没有,只会中学那点知识点,确实不够用。但是,你说「那些说读史记只用初中水平是人,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们真的依靠自己初中的文言水平竟然把史记通读了?难道每个普通初中生都能掌握到高中才基本学完的文言语法?OMG!」我就有点想说话了。当然,大部分答案说的都是要用高中的知识,所以与你冲突不大。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初中就读完了史记。语文课是学习,自己读就不是学习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得更快更深刻,所以我原来回答是「啃」就可以了。你举的那些例子,我不敢说自己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我们读现代报纸还会有出现误读呢对吧,但对我真没障碍的。假设中学里一周40学时,扣除考试和复习和自习的10学时,语文占所有科目比例姑且算20%吧你看看大家背英语和啃理科的劲儿再算上副科我觉得绝对高估了,文言文的时间占语文学习时间我算33.3%,那么一学期20周,文言文的时间才40小时,不到两天,这还包括老师上课胡扯和你自己走神的时间在内,一个长假你通过课外阅读就能超过。何况中学课堂并不太重视文言文,你只能接触最精华的那部分文言文,其他复杂混乱的用法,你是学不到的,只能通过自己加餐!我强烈反对加译文的版本,一方面阅读量骤增,另一方面分心严重。以我个人经验,如果我一开始接触的古文都是这个操行的,那我一本也读不完。连字典都要少查!2014-06
额,史记的文言文水平已经很低了。建议有几点:1.因为是纪传体,可以从比较熟悉的人物入手,比如项羽本纪、始皇本纪,刺客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开始;2.不懂的引用历史事件要查,这样容易阅读;3.不建议看白话翻译,“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真的是真的,太史公的文笔真的非常精妙,字字珠玑,可以好好品鉴,看白话真的失去韵味;4.史记相比三国志已经好多了,相比之下,三国志可以说真的像肉干一样,更难啃;5.读一个人的传中某一事件不太清晰,可以看一同在这个事件中另外人的传相互对照,这可能就是纪传体历史的一个短处。
你可以先买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的,绿色的版面,一点也不厚。
古汉语毕竟不是英语,还是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相通性的,偶尔不懂词义了可以查下。
我的语文水平不高,但是史记我几乎通读了。除了那几个表实在看不懂,其实也没打算看懂。不过我就是读故事嘛,又不是搞研究的。我也没有必要看那些表。读故事一般是不用字典的。至于史记三家书什么的,更别想了。能通读就不错。你只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纸版还是电子版,字大还是字小,横版还是竖版,简体还是繁体,手头重不重。我都选择前者。
那些说读史记只用初中水平是人,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们真的依靠自己初中的文言水平竟然把史记通读了?难道每个普通初中生都能掌握到高中才基本学完的文言语法?OMG!即使你已经把高中文言语法掌握了,也不一定能很溜得读完史记。要知道汉朝时期的文字远没有现在那么多,更何况史记里还有很多是引述先秦典籍、人物的语言,所以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这些字要靠一个初中水平的人全辨识出来么?此外古词今义也是一大障碍,例如很有名的《史记田单列传》里的“夫始如处女,適人开户。后如脱兔,適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处女,就是个古今异义词,文中指文静柔弱的女子,今指你懂的。距,又是通假字,同拒。这种例子书里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读的是繁体竖版的史记,呵呵,认繁体字能让你头炸了。还有就是虚词这个难点了,一个虚词七八种意思,不同的词组意思又不同。这个大家都清楚的。当然要是像上面的答主说的:不妨约略放过不影响故事大致情节理解的生僻字,阅读目的也以享受好故事好词句为主,解其故事之概要,至于细枝末节,非有必要,不必细究。得了您,意思都没明白怎么理解故事?别人说的话你都不知道他是什么语气,什么态度,你能理解故事?享受故事您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去吧您。还有要是您真的是要提起120W分精神,用一丝不苟的精神认认真真读完史记,恨不得像上面说的连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地图,方诗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都搬出来了,得,读个书还真不容易。我觉得要抱着纯粹涨姿势的态度读,那还是要那种原文译文都有的史记好了。这是最省事最直接的方法,其实我觉得也没啥好方法。你要一边查字典一边看书?断断续续地非常麻烦,没法保障流畅性,这样就好比你在DOTA团战时候老是拉稀、撒尿、女朋友来催命。毕竟读书是靠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和思维上的理解相结合的过程。下面罗列一些文白都具备的史记版本(不全):《史记》,北方文艺出版社。《史记》,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两套书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翻译方式是原文一段,译文一段。蛮方便的,就是北方文艺的出版时间较老,2007年出版的。吉林出版集团是2011年的《史记》,辽海出版社 《史记》,韩兆琦评注,岳麓书社(这个版本只有评注,没有翻译,但是他的评注基本也等于大体翻译了) 《史记》,韩兆琦主译,中华书局(真心推荐,业界良心)图省事的,就看下面的精选《史记半解》汤谐,商务印书馆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项羽本纪》《魏公子(即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本人水平有限,如有错漏还望指正
史记大多是叙事文,叙事文相比其他文体更容易理解,所以史记是古文里比较容易上手的。(我自己读史记就在高二。)“本纪”“表”“书”中,八书是最无聊的,其次是五帝夏殷周本纪。读无聊的文字很可能磨灭兴趣导致半途而废,所以不妨先从故事性强的“列传”“世家”读起,没必要一字一句从第一页细抠。(我读次数最多的是平原君与魏公子。)不理解的字查《古汉语辞典》,不理解的句子上网搜。;。(有些名词或人名太“破”了,查不查也无所谓....)实在读不懂,看白话版/对照版的也行啊。(当然通过注释能看懂文言文版,比直接看白话版要好。)开始阅读之前,需要复习文言文的知识吗?边读边复习得了。当然了如果特别想复习的话,也不用专门找教材,翻翻中学语文课本即可。
可以去读中华书局的文白对照版本。其实,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文基础,个人并不建议强读《史记》,何必与自己为难,除非你有超常的毅力,去逐步适应太史公的语言。因为《史记》影响力太大,研究者甚多,所以不乏有很多值得一看的白话本,比如我提到的中华书局的那套黄皮,韩兆琦先生绝对可成得上是中国《史记》第一人。
读《史记》有初中水平的文言知识就基本够用了,毕竟《史记》不是特别难的文言文建议阅读之前能对这段历史(汉武帝及以前)有个大致的了解,直接啃还是很困难的建议先从自己比较有兴趣的人物故事开始,再慢慢扩展强烈建议选择是那种在人名、地名下标注专名号的标点本,中华书局版本最佳不缺钱的而且不怕竖排繁体字的,建议的买中华书局那一套十本的经典繁体竖排本有收藏价值,而且大字读起来很舒服关于这一版本,中华书局出过前四史和二十四史的缩印本,很有收藏价值但该缩印本每本太大太重(例如史记就一本,包含10本书的全部内容),而且字小纸薄,不推荐拿来阅读简体横排本个人推荐中华书局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版,绿色硬皮版本,封面不太好看就一本,30元,挺厚但不沉,而且人名地名下有专名号只删除了注释(用处不大)和表格(《中国历史纪年表》可以代替)该版本二十四史都很好,价格也不贵。《三国志》就保留了裴注,结果跟《史记》差不多厚——————————————————————推荐的参考书: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6块钱的一本小册子,可以让你不至于被古代那堆年号绕晕,而且对照看非常方便本表也收录于《辞海》附录,有《辞海》的就不必买了注意,战国时期的年表与《史记》不同,仅供参考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遇到不懂的词可以查。但不必纠结于每一个字,大致明白就可以前者比较全,但很厚很重。后者也基本够用了,而且轻得多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简明历史地图集》网上可以找到扫描本最强大的历史地图,推荐前者,因为有详细的分区地图。后者则只有全图不过缺乏历史事件和战争的图,可以找本好点的历史教科书的配套地图册此外,建议找本不错的历史书,或者历史大事年表参考阅读
看到你的问题,我假设你零基础。《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记载历代帝王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陈涉世家》也是例外);“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斜体字摘自百度百科)你会发现都是故事,所以你可以现在网上,图书馆,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阅读相关的故事。我们拿《陈涉世家》为例。没有基础,就先看译文,因为你直接看原文的话,要对照很多注脚来阅读,如果整句话你全部都要看注脚才能完成阅读,既费劲,又费时。有些译文是给小朋友看的,故事性比较强,你可以看看。如果可以,建议了解一下故事背景。比如司马先生写这故事想表达什么,有什么名句,人们经常引用的“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要表达什么。这些都可以搜到。对故事比较了解后,就可以看原文。读起来就没那么令人头皮发麻了。接着,要善于总结。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为例。“嗟乎”你在译文会知道是个叹词,“唉”的意思。如果分拆开来,嗟,最初一般为叹词,表示忧感。(斜体字摘自百度百科)乎,文言文语气助词,在不同的句子里会有不同的语气释义。“安”在这里表示“怎么,哪里”的意思。“知”知道,了解。通现代汉语。“之”在这里是“的”。平时有接触到。“志”在这里是志向。通现代汉语。“哉”文言语气助词,不同语境有不同的语气释义,在这里表反问。这时你也可以和“乎”归在一起记忆理解。“燕雀”和“鸿鹄”。通过查阅,“燕雀”是小型鸟类,体长14-17cm。“鸿鹄”指1.古人对天鹅的称呼,又名鹄、鸿、鹤、白鸿鹤、黄鹄、黄鹤等。2.鸿雁与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斜体字摘自百度百科)这样,你就知道了这句话想表达什么:你飞得没我高,视野没我开阔,怎么能知道我的志向多远大。有一点基础后,我开始看东周列国志,后来文言文有了显著提高。一些细节的技巧和积累,还可以发问。希望我讲的够通俗,并且能够帮助到你。
如果你和我一样懒,可以考虑全注全译本。基本上只看原文,全都懂就可以跳过译文,有些不懂的情节可以浏览译文,有兴趣的用法可以参考注。
刚刚读完《史记》,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是四月份,那时刚开始读史记。我首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高中文言水平,以前从没读过文言史书,读过文言小说(仅一部《西游记》)和文言经子集。读过《史记》白话文节选版和《上下五千年》这类书,不过那都是在小学了。没复习文言文。我读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无注释,地名人名有下划线。无注释并不影响阅读的流畅进行,地名人名的下划线让自己不必费心去了解地名人名中的生僻字。从4月5号开始读,至今天6月14日读完。长达71天,两个多月,其中有效天数(何谓有效天数?即当天有在读《史记》)36天,也就是说每天都读的话用一个月左右即可。这数据和我的预计37到45天接近。一开始阅读时,大约统计情况是1个半小时能读20页左右,这本书769页,我的估计数据就是那么算出来的。我预计阅读时长是有效天数内90分钟/天,实际情况是76.5分钟/天。阅读过程中,记录每次的阅读时长,所以通常情况下,每天的记录精确到分钟,误差在2分钟内。共计阅读时长2754分钟,折合45.9小时。不眠不休读两天两夜注意力高度集中就可以读完。估计没那种人,所以不妨放长阅读的时间界限,细水长流,每天都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总有一天会读完。我喜欢阅读是“干货”,即故事性强的内容。事实上,司马迁详写的也主要是干货,那些略写的往往是时间加上时间的略述,读来也并不费事。这些篇幅主要是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最后四卷列传涉及占卜的看不懂,略读,货殖列传杂乱,略读,太史公自序类似于目录与索引的结合,扫过。其余读得精细。其中表十简略且简单,一下子就容易读完;书八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不甚了解且显得复杂。礼书观点因时间而不认同,但其文字优美,朗读也很有韵味;乐书主要谈及古音乐理及对政治教化的作用,带有形而上的引申色彩;律历书讲四时节序,不懂也不需要懂,略读;天官书涉及古时天文应人世,不相信,略读;封禅书讲封禅及历朝祥瑞的出现;平准书讲经济政策与状况。其间使用现代汉语词典查阅过三四次。读《史记》这样的文言史书,大多数文言功底浅者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一开始就退缩,且半途而废者不少,半途而废常常因为遇到影响理解的词句或是想一口气吃成胖子。其实,不妨约略放过不影响故事大致情节理解的生僻字,阅读目的也以享受好故事好词句为主,解其故事之概要,至于细枝末节,非有必要,不必细究。
好读书不求甚解。小时候被逼着背了很多的唐诗宋词文言文。只是背,根本不理解意思,当时觉得很傻,我都不懂意思,让我背这些有什么意义。现在依然记得这些文章,有些意思自然而然就懂了,有些依旧不懂什么意思。但是每每想起,就感激这些词句的美好,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美好。总结:直接读,读就是了。不要在乎翻译成现代文是什么意思。
我在高考前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发现高中语文试卷里的文言文试题,不少都来源于史记。
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感觉压力不大,大部分能够看懂。所以如果达到了高中的文言文水平,看史记应该是比较流畅的。另外有个小窍门就是,因为史记是纪传体,所以不同的篇章会写同一件事情,鸿门宴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留侯列传等等应该都是有写的(记忆里是如此,手边没有史记查证),虽然篇幅不一样,但是还是可以相互对照着来看,这里没看明白的,或许到别处你就看明白了。最后,不得不说司马迁文笔实在是好,为了写出这本雅俗共赏的煌煌之作,含污忍垢这么多年,敬佩!
哈哈,楼上的回答果然坑啊。本人读文言几二十年了,应该有资格提醒下你,十表,八书,你就直接跳过吧,这个你根本玩不转的。列传算是最简单了。这里有个矛盾点,史记的互见法,要求你要不断重复通读,才能将内容组织起来。不推荐初级读者读历史类!!!你可以选取叙事性强的,古体小说一类的,比如 太平广记。学习古文,用逆时针法,由近及古。最后千万不要文白对照,学英语知道吧,这个文白就好比是用汉字注释音标,一旦你跟外界交流就给笑掉大牙了。
我个人的体会是,就算能看懂文言,也未必能看懂文章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地理常识,军事常识,以及风土人情常识,看起来才不会感到似懂非懂、隔靴搔痒。所以说文言只是基础中基础,在能解文言的前提下,对各方面知识的沉淀到位,才能真正意会。
读不懂史记的,文言文水平不是一般,而是很差
只要认识1000个基本汉字,配上字典,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能通读《史记》62万字,等读第二遍就轻松许多了,个人觉得不一定要等到文言水平很高才读《史记》。
反复熟读文章,如碰到有不懂的字就查古代汉语词典。但是我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去查能自己领会就自己领会,反复查字典会打断学习的一个延续性。熟读是很重要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通。所以抱着书大声读出来吧!突然想起小时候我爸经常说我,你这个还在读书的人怎么在家里根本听到不你读书的声音?--题外话了。
读史记可以从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入手,是学界普遍公认的史记选注佳本。书成于上世纪50年代,老辈学者学问湛深,远非今人可比。为初学者考虑,该本不取书、表,以文学性强的纪、传为主,注解详尽,没有鸡肋的白话译文。该书已经绝版,不为收藏的话,建议上淘宝购复印版,一来价廉,二来可以旁批眉评而不用心疼,更利学习。四岁咿呀诵读《史记》 74岁教授被称“肉字典”(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沈元瀚是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今年74岁,他最为津津乐道的“财富”,就是大约八千册藏书。走进他的书房,9个书柜占据了两面墙,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空间,整整齐齐摆放了两层书,用他自己的话叫“如入宝山”。
原标题:开卷有益&鼓励更多人来读书&本期爱书人阅读故事,分享两位四川高校教授读书、剪报的心得
导读:沈元瀚是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今年74岁,他最为津津乐道的&财富&,就是大约八千册藏书。走进他的书房,9个书柜占据了两面墙,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空间,整整齐齐摆放了两层书,用他自己的话叫&如入宝山&。
沈元瀚每读一本书都力求理解准确。
张廷元一直保持着剪报习惯。
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常去书店,常看&闲书&,人在聚集&书卷气&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省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四川首届&书香之家&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荐者纷至沓来,其中不乏高校老师。
本期阅读故事,为大家分享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沈元瀚的开卷有益、四川大学教授张廷元的剪报乐趣。
四岁咿呀诵读《史记》 沈教授人称&肉字典&
沈元瀚是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今年74岁,他最为津津乐道的&财富&,就是大约八千册藏书。走进他的书房,9个书柜占据了两面墙,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空间,整整齐齐摆放了两层书,用他自己的话叫&如入宝山&。因为阅读面广,他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他开设的两门选修课学生好评如潮,&运气好才能选到课,来晚了只能站着旁听&。
沈元瀚的读书爱好,源于家庭的读书氛围。他的父亲是留美学生,母亲毕业于华西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父母在家经常手握书本,交流阅读心得。沈元瀚四岁时,父亲拿出《史记》、《唐诗三百首》作为教材。当时他虽然识字不多,也能跟着父亲咿呀诵读,至今还能背诵《史记&项羽本纪》的大量段落。当大多数同龄人都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沈元瀚站在父母的书柜前随手翻看中外名著。同学读书遇到生字,他不仅识字,还能释义,人称&肉字典&。
曾有一段时间,不少大学的图书馆的图书遭到破坏,爱书的沈元瀚心疼不已。一天夜晚,他约了三个小伙伴,趁着月色摸进图书馆,用麻袋&抢救&出几百本世界名著,其中包括雨果、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人的经典著作。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沈元瀚和伙伴们聚在一起偷偷阅读经典,还向同学复述《基督山伯爵》等书的情节。恢复高考之后,他的三个伙伴陆续考上大学,因为阅读改变了命运。
沈元瀚爱读书,并非囫囵吞枣,每读一本书都要含英咀华,细嚼慢咽,力求理解准确。因为治学严谨,他从自由撰稿人,成为《中国青年报》的&特约评报员&,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阅读报纸。
&我愿把自己读书的益处与大家分享,鼓励更多人沉下心来读书,思考。&沈元瀚说,这是自己唯一的参评目的。
24年剪出上千册剪报张教授有座&信息库&
张廷元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研究知识产权。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刚参加工作就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那时没有互联网,报纸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渠道之一。张廷元宁愿少买一件衣服,也要多订一份报纸,因为&衣服只能装扮面子,而信息储备武装的是大脑&。说起参评初衷,张廷元希望自己的阅读经历,能鼓励更多人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工作之后再学习的能力。
买报,读报,剪报,已经成为张廷元坚持24年的习惯,使用的胶棒&多到可以用麻袋装&。出差几天回家,来不及换衣休整,他拿起报纸匆匆走进书房,阅读之后,精选重要内容,按照饮食、产业、三农、知识产权等七大分类剪贴。&剪报就像记日记一样,不能落下一天。&他将剪报分类装订,竟有上千册之多。在张廷元的眼中,这些剪报不仅是个&信息库&,里面还有城市的发展、媒体的变迁,甚至还有记者个体的成长。
&我的学生毕业后想在农业领域有所作为,我拿出上百册三农类剪报,他研读一个月,这才确定创业方向。我为企业做战略规划,就需要深度分析政策、产业、企业以及消费需求,产业类剪报为我提供了大量素材。&经过分类整理,张廷元的剪报成了信息库,让他在工作中如虎添翼。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熊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
& & 读《史记》后感_300字
读《史记》后感_300字
作者:& | & 四年级&&
197人浏览了这篇文章
今天,我翻开文学著作——《史记》时,这些故事深深地融入到我的心中。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三十八岁继承父业开始写史。
大禹是家喻户晓的人,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废除了禅让制度,自己既位为王,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周武王姬发号召诸侯讨伐商纣王,把商都朝歌攻破,纣王绝望地自焚而死。
秦王政想统一天下,于是四处访求贤人能士,壮大秦国的力量。三十九岁时纯一中国,成为秦朝开国皇帝。他创造了皇帝这个词。秦始皇把六国文字改成了一种统一的文字——隶书。他在历史上是很有作为的皇帝,但也是一位暴君。
看完《史记》,我真希望《史记》能再长一点,因为它是从五帝的故事到汉武帝的故事。如果再长一点的话,我就可以看个够了。
查字典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zuowen/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考试类型:
作文类型: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同年级的其他文章
同体裁的其他文章岁月流转的转读什么 字典里选哪种解释 为什么_百度作业帮
岁月流转的转读什么 字典里选哪种解释 为什么
岁月流转的转读什么 字典里选哪种解释 为什么
应该是第三声,意思是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转【拼音】zhuǎn 第三声这里是运行变迁的意思。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清 吴贯勉 《长亭怨·送春》词:“岁华流转,偏唤起闲情绪”都是这个意思。
zhuǎn 第三声
转,第三声,因为岁月按春夏秋冬旋环往复不停流转,所以说“岁月流转”。读史记时好多字不认识,哪种字典可以查到这些字_百度作业帮
读史记时好多字不认识,哪种字典可以查到这些字
读史记时好多字不认识,哪种字典可以查到这些字
古汉语常用字词典,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古文字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古文字诂林等等,另外查字音,查古文字虚词,查书目等都有专门的字典.百度文库有一个PPT叫做“古汉语工具书的使用”,你可以去看看.有什么问题可以追问我.觉得好请及时采纳,多谢哦.
说文解子或古文字典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史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