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简述孔子三季人的观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注:表中黑体字或斜体字为补充内容)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说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代表人物(1)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2)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3)道家:老子:老子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系,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提出“齐物”(齐一万物)的观点;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4)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与儒家相表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②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孔子和儒学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观点①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的一面。)②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饮食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③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有教无类)著作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后人称为“六经”。认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3、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孟子历史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主要观点①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正气”荀子历史地位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主要观点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主张“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③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意义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重点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1)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为百家争鸣出现创造了社会条件。(2)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对各种社会问题加以探索,致使“士”这一社会阶层成为政治活动中的活跃者。(3)各国统治者迫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延揽人才,优待士人。(4)私学的兴起和“学在民间”的出现,造就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在当时的局势下,他们各抒己见,发表政治见解,相互诘难批驳,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突出贡献分别是什么?(1)孟子:主要是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并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还主张“性善论”。(2)荀子:提出了“载舟覆舟”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并综合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地位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目的满足汉武帝在政治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主要内容①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三纲五常”、孝道)。③发挥儒家“仁”的学说,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轻徭簿赋。评价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②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文化的进步也有积极意义。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措施①启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②兴办太学,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学经典。③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作用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重点难点:1、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思想上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影响: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2、如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1)“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家披上神学外衣。(4)新儒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第3课宋明理学魏晋隋唐儒学发展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的主张(“三教合一”)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含义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的内容,更为理论化、思辩化,形成新的儒学。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二程”的主张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义、礼、智、信。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的,不可分离。主张理先气后。还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五常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②“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当从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王阳明的心学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心学的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命题是“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存在分歧。王阳明①王阳明的“心学”更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对宋明理学认识①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②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重点难点1、程朱理学的特点、内容及实质。(1)特点: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2)内容: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理”是世界的本源。②“理”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通过“格物致知”贯通明“理”。④“存天理,灭人欲”。(3)实质: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或“天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依此为理论基础,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思想,而“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可见,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适应了地主阶级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是宋、元、明、清时期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2、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离经叛道”的李贽生平明朝后期人,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自称“异端”观点①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④认为人皆有私,个性自由。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思想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认为天下不能为帝王所私有,而应当是耕者有其田。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黄提出“工商皆本”;顾和王主张“经世致用”。③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益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黄提出“天下为为,君为客”的命题;顾反对道学的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性,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评价①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②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重点难点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对旧儒学的继承与批判。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批判封建“君为臣纲”思想,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思想,主张踏实钻研学问,提倡走出户门,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天地之化昌机关报”,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2、分析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1)影响:①倡导经世致用,治理于社会变革,提出“工商皆本”。其实事求是地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②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经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2)局限性:并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 课标解读1.&&&&&&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2.&&&&&& 理解古代中国科技成就产生的历史条件,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 概述汉字、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4.&&&&&&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5.&&&&&& 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中国文学作品,明确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6.&&&&&&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二.重点问题分析&& 本单元复习重点: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科技成果和欣赏文艺作品。1.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及主要特点1)条件:A、经济因素: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B、政治因素:大多数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泰民安;中国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对科技的注视和组织,给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C、文化政策:统治者注重教育的发展,培养一批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D、对外政策: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兼收并蓄中,中国文化得到充实。E、人民的因素: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富有智慧和创新精神。& &&&&&2)特点:其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农学领域。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为主要特点,如农业、医学、天文和历法等,对自然规律缺乏研究和科学实验,没有形成理论上的探究和深思风气,没有建立科学体系,著作大多是总结性。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1)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礼教、科举制等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2)繁荣的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这是小说在明清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3)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完整表述及故事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来满足市民阶层的这些愿望。(4)小说体例,在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非常成熟,各书坊争相刻印。(5)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也是明清小说繁荣的重要原因。3.中国古代戏剧产生、发展的因素。(1)政治因素:政治黑暗在宋、元南戏杂剧的创作素材,京剧产生标志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2)经济因素:在宋代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级队伍壮大,对精神文化的要求。(3)文化因素:知识团体队伍壮大形成戏剧的创作者和表现者。4、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自给自主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利于科学的研究。2)长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主义”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3)文化的专制政策,明代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4)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儒学为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完全为了专制王权的需要培养愚忠,落后的教育,不利于科学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5、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发明:西汉。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使用:唐末用于战争。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印刷术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2、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中国的古代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起源: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发展: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汉字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擅长狂草。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3)、绘画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⑴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⑵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经》: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⑴《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代表:屈原的《离骚》。3)、汉赋:汉代的一种文体。4)、唐诗“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风忧国忧民。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5)、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6)、元曲: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7)、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 课标解读1.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比较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异同点和特点(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认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包括要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内容);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局限性,探讨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4.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包括原因、传播的方式、手段、代表人物等),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重点问题分析&& &&&&&&&&&&&&&&&&本单元复习重点: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世界形势分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1.“顺乎世界之潮流”(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纪四五十年代)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编译《四洲志》。⑵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维新变法思想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⑵梁启超: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⑷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⑸维新变法的作用: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2、新文化运动⑴、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⑵、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⑶、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⑷、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主阵地:《新青年》;中心:北京大学。⑸、主要内容: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后期(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⑸、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进步性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条件;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③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局限性: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中国文化。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2)、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⑴著书立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⑵展开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⑶成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意义⑴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⑵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干部和阶级基础;⑶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4、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和革命派联系:①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改革中国的教育,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早期的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宣扬西学,为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②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注重商战,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派力争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行动及结果:①洋务派领导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它的破产。②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结果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所镇压。③革命派领导进行了辛亥革命,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原因:①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主张改革中国的封建制度,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②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之所以未能实施,是因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刚产生,力量弱小,还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和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5.如何正确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过程原因:(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历史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4)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过程:(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2)问题与主义论战,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3)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4)五四运动后,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创建中国共产党。4.古代民本思想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比较&古代民本思想近代民主思想经济基础封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阶级基础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权力主体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治国方法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发展前途不代表历史发展潮流代表历史发展潮流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复习要点:(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二、突破重点:第一课 三民主义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⑴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进步性  ⑵反映资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愿望⑶推动辛亥革命发展3、评价⑴没有明确反帝主张局限性⑵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4、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二、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1)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民族主义中,它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民权主义强调了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主张在反帝反封建基础上的普遍平等性;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反映了扶助农工的思想。(2)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联合工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两者有又本质的区别:①新三民主义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其最终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无产阶级的要求,在民主革命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最终奋斗目标。三、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1)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或完善的方法和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反之,只有方法和手段,而无纲领和目标,再好的方法也是空的。(2)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四、 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1)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五、三民主义和中国革命: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第2课: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2)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3)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得到发展(根本)(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是20C20s―30s,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4)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战中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达到成熟,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七大)。(5)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展。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4、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5、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6、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1)它的多方面内容: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第三课: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新技术革命浪潮迅猛兴起。(2)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历史依据:我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4)现实土壤: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根本)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初步形成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2)初步展开并形成轮廓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3)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大标志。(4)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1998年,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并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第四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新版教材中并无涉及,只需粗略掌握即可)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②经济全球化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③现代科技迅猛发展;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2)历史依据: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3)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根本)①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活动领域;②人民的就业方式和收入来源出现多元化;③党员队伍出现了新特点;④党内存在一些问题;⑤人民物质利益多元化。2、怎样理解“三个代表”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①它们都贯穿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它们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和根本方法。③它们都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④它们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许多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3、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2)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的理论武器。(3)它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根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先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本质和归宿。形象归纳:孙中山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主、独立、富强探了路;毛泽东开了山(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邓小平辟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严肃了领路人的纪律(三个代表);胡锦涛强调了前进队伍中的道德规范(八荣八耻)附表:毛泽东思想形成&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诞生。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重要问题,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深远影响 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作用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深远影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说明“左”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邓小平大力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宣言书: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1987年,中国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邓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92年,“南方讲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中国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复习要点:(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2)教育事业的新成果;(3)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二、突破重点:第一课&& 重大的科技成就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是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①建立科研机构(中科院),建立科学研究体系。②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远景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2)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3)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①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②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③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2、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②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③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3、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二战后,科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系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科技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科学与管理相结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第二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如何理解“双百”方针的原因:(1)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是必要的。2、“双百”方针的内涵:(1)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2)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①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比如,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 ‘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就是不自由的表现。②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就是不自由的表现。③对批评工作来说,就是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3)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3、“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第3课& 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1、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①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教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④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2、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1)面临的挑战的原因: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2)迎战的具体做法:①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②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③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3、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4、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从基本国情出发;(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复习要点: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内涵。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二、突破重点:第1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主张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后期出现激进派,代表人物是安提丰,主张是“世间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评价:①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 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②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己任,起到积极作用。③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可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4)后期激进派的出现,表明对人文主义的认识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次。(2)苏格拉底:观点:①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②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评价: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观点:“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表明在他看来真理高于一切。评价:①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②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不仅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④他把希腊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考点释疑1】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随着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奴隶制经济走上繁荣;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城邦民主制的发达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显得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社会变化和人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的本身,于是出现了“智者学派”。【考点综合1】在公元前5世纪叶以后的希腊奴隶制时代产生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萌芽,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智者学派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等。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人”的看法对人的看法的不同点是:(1)智者学派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认为,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这一学说本质很容易产生将人的主观感觉和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险,从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而存在,且客观事物的性质也不是以人是否感觉到它而发生变化。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尺度”。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有理性主义的趋向)(2)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人应有自重;人应该去发现自我的本质;人必须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3)智者学派认为“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就可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主张德性就是知识,所谓“知德合一”。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智慧”,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4)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都主张人要“认识自己”,但苏格拉底对“认识自己”提出了新的观点:认识自己并不是认识人的外表和身体,而是要认识人的灵魂;而认识人的灵魂,不在于认识灵魂的其他方面,而在于认识灵魂的理性部分,只有认识到了灵魂的理性部分,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苏格拉底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个人品德的完善和人的道德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而道德应当是人生追求的中心目的。希腊人文主义在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最高体现。第2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简述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本原因、目的、性质及思想核心。(1)性质: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2)根本原因及目的以资本主义萌芽为经济基础,反封建和教会为主要内容,以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目的。(3)思想核心:人文主义精神。2.简述文艺复兴前三杰、后三杰的主要作品及艺术风格。(1)前三杰:①薄伽丘《十日谈》――“人曲”: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和批判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提出人类平等思想。,②还有但丁《神曲》,③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2)后三杰:①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的绘画突破“圣像图”的画法,用写实的笔触揭示人性的善恶;②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作品力量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气势,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③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善画圣母像,被称为“画圣”。3.简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及评价。(1)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评价: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2)加尔文主张:(选修1)①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② 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评价:他的先定论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因而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 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② 加尔文不仅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4.简述欧洲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意义。(1)文艺复兴的意义: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它地区。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如文学的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塞万提斯、拉伯雷,自然科学方面的伽利略、哥白尼等,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束缚,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使天主教的权威受到挑战,其主张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宗教改革的意义:宗教改革运动是反对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了欧洲历史的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马丁?路德的教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削弱了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想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考点综合2】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必要前提。资本主义萌芽所引起的阶级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又与当时的教会精神统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进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就是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16世纪达到高潮。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5世纪扩展到西欧诸国。在文艺复兴运动中,15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诞生。16世纪始于德意志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想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第3课& 启蒙运动的兴起1.简述启蒙运动的兴起原因、性质及思想核心、影响。(1)兴起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3)核心思想:提倡理性,把批判锋芒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4)影响: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②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2.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著作、主要观点及简要评价。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说(最早实践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这个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伏尔泰:强烈反对天主教会,称教皇是“两足禽兽”。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人评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卢梭:阐述“天赋人权”的学说,提出“人民主义”的口号(“主权在民”)及社会契约论;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考点综合3】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了时代的要求。17、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中,先后在英、法等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提出以法制反对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归纳: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历史比较相同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两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们都反对封建蒙昧主义、来世主义,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中开展的反封建斗争,都为了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因此,两大运动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她们产生在西欧朝气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受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影响,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斗争形式、指导思想、成就的侧重点、产生的影响等都是有所不同。不同点:一、从产生的背景看:文艺复兴于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18世纪时,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科学文化发展的产物。二、从斗争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思想也不成熟。从斗争形式上,只能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作为武器,反对的主要是教会;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思想也日渐成熟,能根据人的“理性”来思索和判断世间事物的思潮,矛头直接封建特权、王权、神权。三、从指导思想看:文艺复兴以“人性”为中心,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崇尚个性自由。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束缚,否定神的绝对权威强调发展人的“人性”、价值和力量的愿望。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王权、神权。启蒙思想家们宣扬天赋人权思想,人民主权论,强调人生自由,不分等级地位,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言论、宗教、信仰与自由,这就否定了等级特权。他们认为人权自由只能靠法律来保障,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提倡法制论,这就否定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启蒙运动对神权的批判比文艺复兴时期更彻底,他们提供了无神论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权。四、从成就的侧重点看: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大的当属文学和艺术,出现了“文学三杰”和“艺坛三杰”他们几乎成了文艺复兴的代名词。在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都要较大的成就,但最为突出的是以政治学,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为未来社会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勾画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立国原则。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提倡开明的制宪甚至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五、从产生的影响看:文艺复兴无论对西欧历史发展还是对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壮大成长,加速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还创造了人类史上灿烂无比的思想文化,促进了以新天文学和实验科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文艺复兴是人类文化史上一次空前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等东方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运动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在更宽广、更长远的领域和时间里发挥了巨大深远的作用,推动了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的哲学、政治学与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重要指导作用,在政治上导致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六、小结: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人类史上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深重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如:文艺复兴的反对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但并不反对宗教和上帝本身,反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但又希望自己得到某种特别保护……,而启蒙运动的人文对政治和宗教暴政的自由常常变成强者的权利。他们为了满足经济上的贪婪而牺牲弱者的利益,财富与权力总与他者的血泪连在一起。尽管如此,这两次运动的贡献在人类史上总是熠熠生辉的,是人类史的里程碑。第七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面对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对现代世界的科技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世界进入现代以来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等提出量子论。在此基础上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复习要点1.现代物理学的兴起(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2)19世纪,人们把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看作是绝对权威的理论,但物理学上一系列新的发现,却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释,这使它面临挑战。2.现代物理学的主要贡献(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3.现代物理学的影响4.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近现代社会的发展。(2)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表征。二、突破重点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背景(1)欧洲中世纪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物质基础)(2)新兴资产阶级在生产中的技术改造和要求掌握政权,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经济上和政治上)(3)文艺复兴以来,崇尚科学、知识、注重实验,鼓励探索未知世界。(思想条件)(4)新航路开辟,重商主义,殖民扩张,资产阶级为了满&& 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革新科技来提高生产,征服世界。(生产经验、技术能力)2.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l)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但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3.知识经济的出现&&& 背景: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导致能源危机和全球生态危机,发展陷入困境。②人类开始反省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的经济。③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经济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大作用。出现和发展:①20世纪90年代,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②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当时美国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了激励政策,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成果法国:雨果(顶峰)《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英国:拜伦《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现实主义文学成果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司汤达《红与黑》;莫泊桑《项链》。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俄国: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理《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丹麦:安徒生。挪威:易卜生。美国:马克?吐温。20世纪的世界文学西方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果英国:萧伯纳《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美国: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现代主义成果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苏联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成果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果爱伦堡《解冻》。亚非拉文学印度:泰戈尔《戈拉》;中国:鲁迅《呐喊》;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美术的辉煌新古典主义法国: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安格尔《泉》。&浪漫主义成果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西班牙: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现实主义成果法国:米勒《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印象派绘画早期印象派法国:莫奈《日出?印象》;马奈。后期印象派荷兰:梵高《向日葵》(“扑向太阳的画家”);法国:塞尚、高更。现代主义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世界音乐流派浪漫主义音乐发展19世纪,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在欧洲兴起。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音乐作品中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成果德意志: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乐圣”);奥地利:舒伯特《小夜曲》(“歌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之王”);意大利:罗西尼;威尔第《茶花女》;普契尼《蝴蝶夫人》《图兰朵》;法国:比才《卡门》。民族乐派俄国: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胡桃夹子》。美国音乐歌曲《淡褐色头发的珍妮》;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三季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