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田启群从月球看地球的照片片

读书:传统加现代
已有 3058 次阅读 09:22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除了随意浏览之外,由于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我们常常需要积累资料。为此,我们对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阅读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往往需要及时回头重读。经典作品尤其需要读者重读,从一定意义上说,对经典作品没有重读就不算阅读。事实是,有些读者为了透彻地研究经典的奥义往往花费了毕生的精力,从读者变成了著者。无疑,他们从最初的读者变成了学者。但笔者在这里要说的不是阅读经典,而是阅读新书。时下,新书的出版数量巨大,读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读所有出版的新书——只能有所选择,除了专业学习需要外,更多的读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随手翻翻”。笔者要强调的是,我们在随手翻阅的过程中,有必要养成随手摘录并及时写下感想的习惯——把阅读当作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的经验是,边读边作摘要,然后及时回头整理摘录。在整理摘录的过程中,梳理原文的主要意思并加以思考,及时写下批语。这样读和思就结合起来了。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这样的读书笔记又可以成为自己写作的依据,在写作中很容易引用原文,会形成单篇文章写作的思维来源。
牛羊吃草后要马上反刍,以便消化吸收,而不是等到以后想起来时才反刍。牛羊的这种先吃下去再反刍消化吸收的生理机能恰好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精神消化吸收机制相似,因此,在去年暑期,我尝试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反刍阅读法实验,感到这样做效果很好——真正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反刍阅读就是仿生阅读,目的就是及时吸收书中的养料,当下形成见解和感悟,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这种读法,融摘录、感悟、批注、吸收、随笔于一体,并统一在“及时性”上,提高阅读的单位时间效率,与积累达到一体化,有辛苦当下,方便将来的效果。用时查找,省时省力。这样的笨办法其实是高效率的阅读方式:摘录集中,批注集中,写作所需的书名、页码、当时的感想都一清二楚,可以互相印证、会有意外发现,能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速度和鉴别书籍质量的能力。
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
人没有阅读就难以有思考,没有思考就难得有读书人的真生活。
鉴于此,我把原生态的暑期阅读过程以叙事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希望与对阅读感兴趣的朋友们交流。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之我见:一个核心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两个改变——怎样教和怎样学;一个思考: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很重要。
下午三点坐车去西北书城,读《美国顶尖学校》,然后读钟启泉的《课程逻辑》。
《美国顶尖学校》是新书,主要从商业角度介绍了美国100所寄宿制学校的成功经验,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家长了解美国学校的情况。概述如下。
&教育理念: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那时候”。也就是教育要为学生的明天承担责任,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单单为了眼前的需要。这让我想起蔡元培先生的名话,教育不只是为了今天,更主要的是为了明天。我理解,教育要从时下做起,但是着眼点却是明天。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怎样做才能培养出有能力适应明天社会需要的学生?在新课改伊始,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就应该问自己,我们已经存在的教育观念是什么?新观念又是什么?怎样转变?不转变行不行?
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什么?我们有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全面发展的方针并没有落实,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于,我们用行政管理方式管理教育,结果学校教育变成了行政附庸,在办学上千篇一律执行行政指标,单一地追求追求平均分和升学率,学校上面婆婆多,校长的办学行为被行政管理制度束缚,难以充分发挥才干,大家在同一个模式里折腾,校长失去个性化办学思路,难以引领学校个性化发展,这种情景一直影响到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育行为,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活力也就难以正常成长,使得学生变成了学校、教师简单实现分数指标的工具。因此,我们的教育活力要释放,首先必须赶走行政化管理这个拦路虎,解放教育生产力,让教育回归教育之路,让校长、教师充分发挥才能,按照教育规律办学。
如果管理方式不改变,而一味地要求学校变革,教师对课堂进行变革,那就会让教育改革陷入人为的悖论:一方面改革之声如雷贯耳,另一方面旧的制度坚固如磐石。由此不难明白,其实,我们的教育管理仍然在计划经济的专制体制下运行,校长是任命的官员,连中层管理者都要分出副科级、正科级之类,校长没有直接聘任中层的权力,教育的最终结果全部集中在升学率上,一考定终身。
纵观《美国顶尖学校》,我发现,美国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比其公立学校在很多方面要好,寄宿制学校是按照教育法自主办学的,遵循教育市场原则,只能办好,否则就难以生存。近年来,尽管进入美国寄宿制学校读书费用很高,但是,对中国那些追求更好的教育的家长来说,他们还是不遗余力地在想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美国读书,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从学习借鉴的角度来说,我们用文字能够表述的美国顶尖学校的特点是: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我们在倡导和实施的高中新课程的内容,其实是西方国家教育实践的成熟的基本的经验。由于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惯性使然,我们不缺乏高中合格教师,但是真的缺乏具有指导和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具有广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我们缺乏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其实,我们的教育模式与西方的教育模式存在以下冲突:
一教育观念的冲突;二是管理方式冲突,是我们的教育行政化管理与西方教育自主管理冲突;三是考试制度的冲突;四是校长观念的冲突;五是教师观念的冲突;六是教学方式的冲突;七是学习方式的冲突;八是学习评价的冲突;九是千篇一律与个性发展的冲突;十是招生方式的冲突。美国采取多元要素招生,学生在校的课题也是参考,而我们是一张考卷定终身;我们是统考,尤其在初中阶段统考是弊大于利,统考分数排名,好学校具有优先选择高分学生的权力,结果层层扒皮,到了薄弱学校录取时,只能取别人取剩下的低分学生,你说说,公平在哪里?如此恶性循环,薄弱学校何时鲤鱼翻身?行政化管理和统考一手制造了生源不公平,国家用制度制造了教育的畸形发展。我们有理由反思“教育大国”的内涵。
核心冲突是教育民主科学与教育非民主非科学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一是用统一性极强的行政化管理管理学校,使教育成为行政附庸,使学校变得千篇一律,丧失特点,不论在哪一所学校,校长、教师、学生都被模式化;二是用统一考试且用统一考试的分数定孩子的终身,逼迫学生强化应试教育能力,尤其是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这种强化逐渐迫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创新精神丧失,创新能力丧失。有个别学生的心理严重地受到教育伤害,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高考失败后自杀、匪夷所思地弑父弑母杀同学的现象。一年之中,有多少学生因为教育的因素影响而失去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我们反思了多少?
新课改我们喊了多少年?但是凯罗夫主义的徒子徒孙还是死灰难灭,顽固地坚持非民主的教育,课堂噤若寒蝉,沉默,失去生机,独立思考权力被剥夺,一切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学生无须创新思考,课堂改革难以开展。集中起来讲,在凯罗夫那里,根本没有把学生当作人来看。没有多少人站在孩子的明天考虑问题,只顾眼前的升学率。
钟启泉在他的新书《课程逻辑》里指出:“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
最后,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学》。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个性发展的角度、站在明天社会需要的角度的新教育学。
走出书店,下雨,有人打伞,有人冒雨而行。我属于后者。
另外:生源均衡才是最切近现实的问题。生源作为学校存在的首要资源,在统考制度下显然被统考制度本身等级化了,一类、二类、三类,这种标识来自哪里?来自统考录取顺序,重点学校(诞生于五十年代)优先录取。
现在的教育政策,小升初虽然划片,但是家长的选择仍然是过去式的,尽量花钱把孩子送进一类学校就读初中。例如某小学按照片区毕业生应当归入我校,但这所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学业优秀的大多去了别的学校。生源质量不能保证。我们知道一个成语叫醍醐灌顶,醍醐是酥酪上凝聚的油,就是纯酥油,最好的酥油,意思是用智慧让信徒开悟,也比喻使人清凉。最好的酥油被一类学校拿去了,我们还能有什么?兰州俗话:浆水上面的葱花子,人家先喝了,我们连油腥味也闻不着,学校怎么办?
某私立学校自主招生,因为它是私立的,报名三千,录取二百多,取的全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业不好的一个不要;我们则对学业差的学生无权拒绝,语文18分的,数学几分的甚至零分的都得要。这就是现实。
反思高中新课改需要读书借鉴
最近在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关书籍的同时,读了《美国顶尖学校》一书,很受启发和教育。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明天社会的发展需要。答案只能是:学校教育要有面向明天的长远目光,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关键,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着力培养孩子适应明天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纵观全书,从学习借鉴的需要出发,笔者将美国顶尖学校的基本办学特点梳理、概述如下。
一、在办学规模上普遍采用小班额制,教师学生比例在五比一左右。这样,在师资上能够保障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实施教育。一个班级一般规模设置为10~15人,目的是确保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注、指导和发展。
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校是学生能够自由表达思想的地方,而不是简单生产分数的工厂,学生主体地位十分突出。学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注重文化的多样性。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大多数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自身具有研究探索能力,有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能力传授广博的知识。
三、分数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全部。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保持了较高教学质量的持续,这是他们获得社会认可和极高声誉的关键。
四、学生在学校愉快学习,个性化地选修课程,能接受和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校园文化具有融合性,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五、由于学校文化的多元性,加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沟通和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胸襟宽,很少出现社交中的“小圈子”现象。在培养沟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并学会文明礼貌,并将其视为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必然需要。
六、重视研究性教育,教室外的教育成为可能。例如社区活动,课题、项目,还有学生需要要花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需要下功夫研究探究才能完成的研究报告,这些都需要学生学会走出教室、充分搜集利用信息资源才能做到。就研究性学习而言,一般是学生自主定课题和项目,也可以与老师商定,课题和项目接近学生生活,实践性、跨学科性突出。其课题和项目是大学录取要参考的要素之一。
七、由于学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在主动或根据需要获得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开展实践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这诸多能力,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八、每个学校都有所不同,都有侧重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
九、有科学民主的教育环境和课堂环境。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国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文体艺术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演讲、主动提问、自发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见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口才得到有效培养。
十、课程设置体系开放。美国高中学校开设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课题和项目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在学习方式上,研究性学习突出,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图书室、实验室、艺术室、运动场、社区,是学生经常去的研究性学习场所。
以上十个方面的特点,可以从理念角度用一句话表述: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发展即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保持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树立学校的顶尖形象,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为大学教育准备高素质的生源,从而获得社会的肯定,起到教育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梳理和概述,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我们倡导和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其实大多是诸如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近百年教育实践成熟的基本经验。
面对这些经验,从学校层面看,我们不能不说,我们不缺乏教育硬件,但是真的缺乏教育理念的创新,缺乏具有指导和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具有广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缺乏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校长和一线教师。
再从教育管理的宏观角度看,如果我们管理教育的行政化方式不改变,而一味地要求学校变革,教师对课堂进行变革,那就会让教育改革陷入人为的悖论:一方面改革之声如雷贯耳,另一方面旧的制度却坚如磐石。
这就使得教育教学改革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校长是政府任命的官员,连中层管理者都要分出副科级、正科级之类,校长没有直接聘任副校长、中层管理者的权力,其他方面也要唯上是从,难以充分发挥校长办学的主管能动性,所谓校长的办学行为也就是围绕着上级规定的各种指标转圈子,最终导致学校千篇一律,失去特点、失去活力;所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受凯罗夫主义的影响和单一的一考定终身的大学录取制度的影响,也就必然成为执行校长办学行为的具体化表现,无一例外地以分数为核心,忽视素质教育,以讲授为主要课堂表现形式,人为地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沉默,缺乏生机,学生难以独立思考,加之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标准化考试侧面催生着标准化答案,无疑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许多方面综合起来,最终导致课堂改革难以有效推进,也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概言之,我们的教育功利性突出,有些过于急功近利。学校的管理行为突出地表现为达标评优,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带有鲜明的功利诉求,即争取评优评先评职称,教学研究被普遍忽略。难道不是吗?今天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学分为15分,是课程结构中学分最高的,但有些教师却还在埋怨,为什么这么高呀?我们应该明白,在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获得自主学习探索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而这正是我们现有的高中教育所严重缺乏的内容。
总之,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结果几乎全部集中在“升学率”这三个字上,可以归结为几十年应试教育固化的“一考定终身”。我们不坚持教育改革,行吗?
钟启泉在他的新书《课程逻辑》里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确如其言,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角度、站在明天社会需要的角度回答怎样教育学生的基本问题:学习借鉴,大胆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0年8月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提高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教育质量,是关乎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以分数为标准的质量观损害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创新人才培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就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能力培养。各级各类教育应自觉遵循科学的质量观,学前教育要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义务教育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能,高等教育要努力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对照这段文字,我认为,我们这次暑假培训,目的就是要搞好新课程,核心就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隐逸人格》,徐州师大文学院陈洪博士著,东方出版社,200912
》,台湾潘光哲著,20101
》,王玉德著,东方出版社。本书主要阐释了宦竖人格的主要表现,即奴性,没有独立性,骨子里有一种潜在的扭曲,具有顽强的逆人性,对上媚谀,对下凶狠。恐怖症,焦虑不安,依赖性人格障碍,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妒忌别人,奴性人格是文化心理病中最难医治的疾病。《法兰西病》是文化病理学的代表作。《官场病帕金森定律》:当一个政权事无不统时,社会导致官员患文化病。
——隐逸人格》作者的观点是,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如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假隐士的社会角色是官迷、财迷、名誉迷。
1 ”,用曾子的话说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道;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例如,东晋大隐士陶渊明在穷困潦倒时,就唱:先师有立训,忧道不忧贫,贫富常交战,道胜五成颜。
触摸隐者闪光的人格质地(独立人格)
徐州师大文学院陈洪博士的著作《隐逸人格》一书把我带进了隐者的心灵世界。站在书店浏览这本书,蓦然顿悟,那些在历史文化中熠熠闪光的隐者不愿跪倒在王侯将相脚下的理由——他们的身上确有可比金玉的骨头,即做人的气节,追求人格独立。没有了人格的独立,将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9月2日
这样的书就应该站着阅读。站着读,仿佛与作者正在面对面交谈,聆听他珠玑连线般评述孔子、庄子、陶渊明的从士到仕再到隐的人生情怀、痛苦以及心灵解脱。
隐士群体构成了中国历史中独特的文化阶层,他们诞生在大体相同的乱世而不是盛世,这种现象本身暗示着隐士产生的特殊历史境遇或者政治土壤。作者由此寻根究底,对隐逸人格的来龙去脉作出梳理和述评。
”,用曾子的话说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道;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例如,东晋大隐士陶渊明在穷困潦倒时,就唱:先师有立训,忧道不忧贫,贫富常交战,道胜五成颜。
读罢这本书,一群隐者的形象似乎幢幢如影,渐渐与充满诗情画意的高山流水分离,隐逸的具象与人格的抽象却也渐渐清晰起来:我触摸到了隐者的人格质地——回归人性,解脱仕隐情结,追求诗意的栖居。
七月的阳光射进宽敞的玻璃落地窗,耳畔有轻柔曼妙的音乐,
回归人性比较好理解
解脱仕隐情结较难理解
追求诗意栖居是隐逸者的文化选择
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对隐者心灵痛苦的揭示。
我们常说人格的魅力、人格的光辉、我拿人格做担保。人格究竟是什么?玉汝于成。
朱自清不吃美国面粉,季羡林喜欢梁漱溟和彭德怀,小孩子崇拜英雄,这些都是侧面对人格力量的注释。
2010720 35
卡尔·威特给我的启示
&1800年7月,在德国,一个叫卡尔·威特的小男孩出生了,他52岁的父亲老卡尔·威特高兴之余却发现这个孩子反应迟钝,有点痴呆。对这个小男婴来说,命运似乎是不幸的。然而幸运的是,小男婴有一个好父亲。正是在这位父亲的悉心呵护和科学教育下,这个有点痴呆的小男婴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小男孩。更加令人惊讶的是,1818年,老卡尔·威特以小卡尔·威特的成长背景为主线,写成了一部教育专著,这本专著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著作写成的时候,作者的痴呆儿子早已经成才了——16岁获得法学博士,成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这本书无疑是作者成功教育孩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总结。仔细阅读,我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启示之一:一个合格的家长不仅要有能力为家庭创造物质财富,更要有能力为孩子的教育负责。这一切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要具体表现在生活的每一天。其中,有能力教育孩子显得更加重要。
启示之二:家长必须终身学习,才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吸取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才有可能形成自己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
启示之三: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健康成长,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
启示之四:科学、民主、平等的理念是教育理念的基石。
启示之五:家长是塑造孩子的第一位艺术家。
启示之六:今天我们该怎样研究教育。走出假大空,回归真小实。真实地面对受教育者,每天做好教育记录,从小处入手,用爱心和责任心观察思考。
选择个案,深入研究。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不仅成就孩子,也成就教育者本人。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爱的教育,比如爱弥儿,比如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日记。
对教师和家长来说,叙事是最有效的教育研究手段。
教育行为对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发生作用,我将这个原理称之为“教育行为的双重、同时性功能”。也就是“教育不仅成就孩子,也同时成就教育者”。我们在按照既有的教育理论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教育我们从孩子身上学习并建构新的教育理论。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在同时同步成长。于是教育就充满活力。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71989141623
18007521818
,美国语言学教授,维妮弗里德·斯特娜著,樊彤、李丽珍翻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3459
,反思一个天才的泯灭。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中,有多少神童被不恰当的教育毁灭了?
E·B怀特《夏洛的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2010年8月第27次印刷。主人公,小猪威尔伯,蜘蛛夏洛,地点朱尔曼家的谷仓,10万字。
2。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编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20099
2106219107126522010
22319143317
10。魏晋时代,亲近或者远离政治都是艰难的选择。阮籍也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的叹息。现实让阮籍感到出仕的理想灰飞烟灭,内心深处的最后一片净土也难以坚守了。
”为信念,就是要弘扬儒家的理想。但是,汉桓帝之时,宦官专权,任用亲信,破坏了士子的出路,双方矛盾激化。名士清议,即议论上层朝政,臧否人物,对朝政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李膺诛杀宦官张成之子,引发党锢之祸。司马光总结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党锢之祸是继焚书坑儒之后的一大文化劫难。
3》修辞与语法风格问题。渤海大学中文系博士、副教授王世凯著,197420091230203
我把自己的双手安放在褐色的粗大树干上,一列火车恰好在此时通过。我惊讶地感觉到树身在颤动,树上的麻雀却没有停止争吵。我转身看着远去的火车,倏忽之间,蓝天白云下,只剩下阳光下闪光的铁轨、砾石、砾石上的垃圾、面前巨大的槐树、树上的麻雀,还有远处,那条通向故乡的白晃晃的土道,那土道,消失在两座山峰之间。最后,我坐下来,坐在大槐树下,在一片阴凉里凝望着故乡上方的蓝天发呆。
1日本黑柳彻子,198120032010366
4509619371945
2(emotional freedom20101
我就报警”这句话,柔和、坚定、甚至充满爱意、绝无责备,结果要回了收音机(从车里拿走的)
319421830017
4 63000801230019053063
6。龚鹏程,北大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出版社。神鬼信仰的思维特点是“福——报”逻辑,(在这种“人——它”关系中),人敬鬼神的目的是求得保佑。另一种表现是消灾灭厄,例如祭祀。(王羲之兰亭序里说的“俢禊事也”,就是指三月三,上巳日消灾民间活动。)《论衡》:世信祭祀,谓祭祀必有福;又有解除,谓祭祀必去之。
7。美国,陈旭。东方出版社,20106
1101first2007520103
14例如说话苛刻、讥讽,否则只能自取其辱。
34353738394041
怎样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本书给出了答案:
42、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知道某个答案或者知识点,我们就认为他懂了,但是事情通常不是如此,知道某个知识点和用知识点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全是两码事。作者举自己学习语法的例子,她突然有一天明白分析句子成分的目的,对语言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要避免灌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才是正道。独立思考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钻研,使他们永远对一切充满好奇。
评价:不一定要全面理解本书的内容。我想到的是“老师的职业语调”。这个角度具有新鲜感觉。老师的职业语调说到底是老师职业修养的外化,是面对学生时直接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以及风度。读书随笔,就可以由此构思。
123456789101112131415
3》留学与现代中国文化。李兆忠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4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力量
今天,我更加坚信这样的理念:只要教育得法,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这就如同我相信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力量,只要给它适当的外部环境激发,一粒花种迟早会盛开在温暖的阳光下,并承受风雨的洗礼,美丽它自己的一生。反之,即使是一粒奇葩良种,如果缺乏适宜的外部环境,那么它也难以真正变成一朵奇葩,生活历史中这样的例证有的是,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里的那个神童仲永就是。仲永,多么富有天资的孩子,但是却让他急功近利的父亲给毁了,到头来,竟然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
教育就是为一朵朵花儿盛开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的,教育的第一服务对象就是孩子。但是,作为老师和父母,很多的时候,我们常常为找不到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而着急,常常为孩子的不思上进而气恼、无奈。甚至,当我们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怎样时,孩子偏偏不按照我们说的做,这简直让我们陷入深度困惑:究竟是我们教育者有问题还是接受教育的孩子有问题?抑或两者皆有问题?我们让孩子报兴趣班学画画,孩子偏就不愿意,而是硬要选择弹钢琴;我们希望孩子考一所名牌大学好光宗耀祖享受虚荣,孩子偏就不愿意,硬是选择了动漫专业。其实,我们不用过于着急,因为在很多时候,许多困惑其实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所致。我们需要用平静的心情不断向生活学习、向书本学习,甚至要向孩子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的真谛,并用理智反思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成为最有教育意义的有用功。
走进书店,我徘徊在教育类书架旁,突然,《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的眼球。兴趣和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兴趣真的能决定孩子的能力,那我们就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许多教育问题不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吗?
不错,本书的作者就是从兴趣入手,从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入手,深入阐释了兴趣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对兴趣作了合理的分类、揭示了兴趣与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兴趣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提醒我们作老师的和作父母的人一定要注意培养、发掘、引导和转化孩子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孩子各方面的的能力。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而是顺从孩子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教育应当发挥的作用,真正做到懂得兴趣对孩子的重要性,悉心关注和呵护孩子的兴趣,最终把孩子培养成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可以说,本书从兴趣角度出发,是用科学态度研究如何教育培养孩子兴趣的一本普及类读物,所讲道理浅显易懂,非常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
全书分为认识篇、发掘篇、疏导篇、培养篇和转化篇五部分,且以发掘孩子的兴趣和转化孩子的兴趣为主。
读完这本书后,我以为本书的核心是阐明了人的兴趣与能力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转化关系,从而帮助读者完成思维的跳跃性认识:明白了兴趣决定能力的道理,就应当把教育孩子的起点放在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原点上,因材施教,最终将我们的教育目的落实到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阅读本书会让我们明白,兴趣是人对某事或者某项活动表现出积极情绪的心理倾向。例如,一个热爱绘画的孩子,即使没有外力的干预,也会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于绘画,会对有关绘画的人和事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甚至神往不已。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巨大推动力量,是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心理需求。只要孩子对某事物有兴趣,他对此事投入的精力和心血就会更多,态度就会更加坚定、执着,情绪就会更加强烈、持久。孩子在兴趣发展中的诸如此类的表现,将成为能力发展方面积极的、不可缺少的内在推动要素。道理很简单,因为孩子对某事物或者某项活动感兴趣,他就会主动、积极、甚至专心致志、不知疲倦地去学习、探究、创造,在满足兴趣发展的过程中,快乐地获得知识,注意力集中,记忆牢固,心态阳光,自然而然地会发展出发现问题、动手探究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等诸多能力。在孩子发展兴趣的同时,会自主培养起热情、快乐、执着、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等等发展能力所必需的良好的精神品质。
书中有几个生动的例子。有一个例子说的是达·芬奇的故事。有一天,6岁的达·芬奇上课不听讲,却给画老师速写,回家后还把他画的速写拿给父亲看。他父亲没有发火,反而表扬他画得好,并决定培养他的绘画兴趣。达·芬奇的父亲能给孩子充分自由,让孩子选择、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是许多中国孩子的父母难以做到的。书中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198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拉姆齐的故事。拉姆齐一家搬到巴黎后,爱好美术的母亲决心培养他的美术爱好,就制定了一个培养计划,每月两次带拉姆齐参观卢浮宫。可是每次去了,拉姆齐对绘画名作一点也不感兴趣,总是拉着妈妈匆匆走过,但在参观博物馆时他却停在各种模型前不肯离开,于是他母亲改变计划,每月两次带他参观博物馆里的科技馆。拉姆齐70岁时还清楚记得当年参观一艘军舰的情形。
许多成年后取得成就的人,往往童年时就对某事物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程度。因此,兴趣得到培养,能力获得锻炼,最后取得成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在兴趣和能力之间,有一座科学施教的桥梁需要我们用毕生的教育智慧去悉心架设、认真铺就出一条充满阳光和关爱的通道,注意保护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兴趣的源泉。好奇心能引发孩子主动探究、体验的学习兴趣。正如作者所说:“好多东西是没法教的,老师教不了,父母教不了,需要孩子去体会,去自己认识,去领悟,让孩子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是的,今天我们如果还用灌输和强迫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们注定要失去未来。书中引用了一个中国老师的故事。故事说,有一位母亲买了一块手表,孩子却把他拆了,母亲打骂了孩子,并告诉了老师。老师说这不能怪孩子,孩子本身没有错,这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能因此教训孩子,而要尝试解放孩子的双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从小学会动手、动脑。母亲问现在怎么办?老师说,带着孩子去修表,把修表店变成课堂,把师傅变成老师,让孩子当学生,把费用当成学费,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这个老师就是陶行知。作者为此写道: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老师父母往往认为是不务正业,孩子的好奇心一点点消亡,那块石头的棱角一点点磨平,逐渐变成一个没有个性、没有独立思想的“鹅卵石”。
教育孩子,我们不需要急功近利和强迫,而需要关爱、发现、引导和培养,使孩子的兴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把兴趣变成培养孩子的课堂,给孩子充分自由,让孩子充分接触大自然,善待孩子的好奇心,努力为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读罢《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我打开了荷妮的《自我的挣扎》,书中有一句话令人感慨:人无需硬教橡子长成橡树,但只要一有机会,它的内在潜能就会发展出来。意思是,一颗橡树的种子,给它适宜的环境,它就必然会成长为一棵参天的橡树。不管我们认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多少,孩子与成才之间的中介力量一定是教育,不过现在,还是让我们一起好好想象一下,孩子的兴趣将给他自己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巨大潜能吧——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力量!
系统地告诉我们兴趣的内涵、培养孩子的兴趣与培养孩子的能力之间的关系,认为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道理很简单,因为孩子对某事或者某活动感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积极、甚至专心致志、不知疲倦地去学习、探究、创造,发展这些方面的能力;在孩子发展兴趣的同时,会自主培养起热情、快乐、执着、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等等优良品质。
这本书对父母和教师怎样教育孩子很有启发。作者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善待孩子的兴趣,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积极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这就是发现、保护、引导、培养孩子的自然天性。兴趣不能强加,但是可以培养。
13101528344060
评价:学生的兴趣到哪里去了?
我们把简单的教育问题搞复杂的原因在哪里?本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最简单的教育出发点,而我们却像对待工厂里的工人那样用标准化考试使得学生对学习倒胃口、厌烦,这是我们教育的过错。
2》,曹鹏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
1》,这是作者给父母和老师的建议,德国
boat5-2=3352352
153910-1=9
专家把著作写薄,通俗作家把作品写厚,那些编著者攒鸡毛凑掸子把书弄成貌似无所不知的砖头。本书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实例。
我考虑把川岛隆太的这一发现运用到语文教学上,依次理论设计全新的朗读课程。我想起中国人的俗话:脑筋不懂就会生锈。
&&&&&&& &&&
&&&&&&&&&&&&&&&&&&&&
60%15%15~2
27人表达意思时,语言部分占三成,动作、表情、音调等非语言表达占七成。俗话说,眼睛能想嘴巴一样说话,察言观色。
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学习方式:背诵、默写前,先做一分钟运算练习,游戏,激活大脑,使之准备学习,接受新东西。
开场白的原理。课前导语的原理。本质上是学习前的大脑热身。关键是什么更能激发大脑?朗读、运算。
Write as you speake
TOEIC73010005
4》海伦·帕尔默,华夏出版社 2006102010315
我在想,情绪和态度表现就是情感内涵表现,认识和行为表现就是人格内涵表现。不知对否?
“什么都有”与“什么都没有”
有一本书叫《用数学的方法教语文》,里面说到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研究,将应试教育进行到底,说出了实情。
其实,不止学生是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的牺牲品,老师也是。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两相夹击,老师疲于奔命在教材和考卷之间,考什么教什么,一边教学,一边教学生怎样答题。最后老师获得了先进、优秀、职称、奖金甚至官位,但却失去了人品、学问、研究成果。更可悲的是,有的语文老师甚至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
1142010819832001
2200982345A100084
这是一本堆积资料的书籍,本身不成体系,只能浏览一下。
2010729 40
简评:这本书的切入角度很新鲜,思路跳出了叙事评论的文学视野,从小说自身表现出的酒店文化角度深入研究了宋代酒店文化,表现出了作者的创新能力,难能可贵。我认为这是水浒学中的酒店学,是作者所做的开创性研究,值得爱好学问的人阅读。
作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文化考订和阐释的思维能力是我最感兴趣的。我们常说做学问就是要创新,没有新的想法和认识最好不要写文章,作者在这方面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考虑到小说或者文学作品本身提供给读者的文化生态。所谓文化生态与过去我们常说的“时代背景”意思大致一样,但文化生态内涵更广,尤其是小说、戏剧提供给读者的文化生态更值得研究,例如本书所挖掘的内容就是《水浒传》的文化生态。我由此提出小说的四要素:文化生态、人物性格、人物活动场所、情节发展过程。
我想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这是必须的。与农业时代的慢节奏和生存性社会比较,今天的市场社会结构更加趋于功利,社会组织的功利和个人追求的功利在所难免。社会主流主流是什么?是经济利益,即金钱观。穷者要脱贫,中产阶级要发展,富人要追求更多财富,各层面的领导在追求政绩和收益,这一切由市场法则无情地左右,谁能跳出这个圈子?
20057它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显著创意经济性质的人物,例如国外的维珍品牌创始人布兰森,从小就特立独行,上中学时就靠办杂志赚钱,此后一路创新,成为国际名人;国内的潘石屹、马云等人,这些人靠的主要就是创意产业,而非传统的生产产业和资本产业。生产产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以手工作坊和生产工厂为基本形式;资本产业主要是资本家靠资金投入赚取利润。而创意是靠一个金点子来赚取超级利润的。创意产业也就是属于知识经济中的特殊品种。
例如本书中提到的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就是创意经济,是知识范畴的赚钱工具,内涵新东西,歌词新颖,旋律独特,迅速走红网络,已经为创作者和发行公司赚取了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利润。这就是一首歌曲的经济价值,我们该怎样算其成本和利润呢?潘石屹的SOHU就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创意。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概念不同,新鲜啊,人们对新鲜的东西最感兴趣。Majoy真人实景游戏创始人23岁时就赚的3亿元人民币。
在百家讲台走红的易中天也是一个例子。
因此,作者说,创意就是想象力,就是古语“一招鲜吃遍天”。
2441~57~141/4
简评:将心理调节术运用在语文教学上和全部的工作中。尤其要重视暗示心理效果的运用。禁止否定学生的任何言语和行为,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自暴自弃心理人格的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对他们的直接影响的实质是心理暗示。赞扬孩子某一方面的才艺表现,回让孩子获得这样的暗示:我真的有才艺,我要好好发展。这会帮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否定性评价、辱骂、冷嘲热讽则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会使孩子的心理逐渐形成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结果会造成孩子自暴自弃心理人格的形成。这会促使孩子向坏的方向变化,甚至越来越坏。
6187520107
719831988WWW.AGRI.HISTORY.NET40
语言积累:这个语法现象说明古人怎样的说话和书写思维?在庄子所说的“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民结绳而用之”的时代,文字还没有诞生,后来是怎样创造了文字呢?是不是遵循说话的次序?例如,至今孩子说话,还保留着最初的“名词在前”规则,“果果,吃。”
批判思维是高级思维,贵在发现问题,揭示问题的危害,提出纠正问题的方式方法,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社会变得更好。我在博客中写得《没有批判就没有社会进步》,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这个在古代宫廷里可以找到许多例证,即守先王之法与变革,为此,中国古代史里变革的斗争总是在重复进行,何其相似。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清末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直到改革开放。但在说及创新的时候,多数人并不会想到批判,因为因循守旧的、循规蹈矩的人总是拿现成的东西用,懒得思考现成的东西之不合理,思维也就僵化了。
我的三组哲学思考是存在与确认、建构与崩溃、批判与创新。今天读章教授的书,自然有亲近感。他的批判是有深度的。值得一读。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今日关注 /8
  11月8日,由北海多家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联合举办的“衣旧情深”爱心捐衣公益大行动火热举行。捐助现场,数百名爱心市民在志愿者的协助下,进行捐助物品的记录,他们有来自爱心企业的员工,有经营服装生意的个体商户,也有在家长带领下前来捐赠的孩子。
  中专生张鑫垚舍己救人身负重伤,然而因未成年,当地有关部门不予认定见义勇为称号。近日,发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一件好人好事在温暖人心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充满了遗憾。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昨天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在将“毒驾”纳入危险驾驶罪的基础上,还建议对“玩弄手机或其他手持终端的行为”进行规定,将此纳入危险驾驶罪范畴。
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公义村,修建的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当代孝道文化博物馆”终于竣工,11月1日,这个全国唯一以传递仁孝为主题的博物馆将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博物馆馆长廖林及其他530位当地村民和爱心企业自发捐资800余万元修建。
   随着反“四风”、改作风的深入,从严治党成为政治新常态,一些干部身上的“不适应症”日益明显。河北一名县委书记感叹:虽然坐了无数次飞机,但取消贵宾厅等细致服务后,比刚进城的农民还懵懂,订票、取票、换登机牌等,不问就不知道,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APEC就要到了,京冀进入特定时期,机关放假,张家口1日至13日实施单双号限行,保定的矿产企业及工地全部停产停工,廊坊涉气排污企业及工地停产限产……洒水车近日也“欢唱”不停。 蓝天献给APEC成京冀的首要任务。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
  阿里巴巴集团12日零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全球网购狂欢交易额达到571亿元人民币,217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参与其中,总共产生了2.78亿个物流订单,刷新全球网上零售纪录。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tunes怎么看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