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不分左右文理会弱化物理地位吗?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3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9-19 21:57
查看: 209&
【#上海改革# 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2014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高考改革# 3+3模式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选3门③外语和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总分75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2014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为例,如果学霸都选物理,那么这些人中仍然会因为比例靠后而得低分,如果物理第二等级学霸选其它学科,完全有可能进入第一等级,个人看法。。。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3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9-19 22:00
安徽估计会采用浙江模式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3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9-19 22:00
信息技术地位大大提高!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3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9-21 10:56
历史地位据首,生物升至第二,难度较大的物理、地理排名末尾,不过高校可能通过选考物理来拉动牛娃学物理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11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9-22 15:19
天涯之神 发表于
历史地位据首,生物升至第二,难度较大的物理、地理排名末尾,不过高校可能通过选考物理来拉动牛娃学物理
是的,个人觉得在好多高精尖的专业里,物理还是很重要的!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4-9-26 06:49
现在更关注安徽的改革方案了
Powered by教育部:高考将不分文理科2014年启动试点,2020年基本形成;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外语可考2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明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对目前所有高票回答都不甚满意本次高考改革的程度是在我的学生生涯过程中最深刻的一次。我认为,本次改革的最核心点在于:“降低高考选拔性”。说的更准确一些是:降低高考这一过为单一的评判维度在高校录取中作为“选拔性依据”的地位。考试内容的改革给人的第一印象难道不是:这个是学的SAT吧?美本留学党应该比较熟悉,SAT1包含阅读、写作、数学,基本上被所有美国高校作为强制性的参考标准。SAT2包含英语(English)、文学(Literature)、美国历史(U.S. History)、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数学1(Math Level 1)、数学2(Math Level 2)、生态生物学/分子生物学(Biology Ecology/ Molecular)、化学(Chemistry)、物理(Physics)、中文(Chinese with Listening)、法语(French with Listening)、德语(German with Listening)、日语(Japanese with Listening)、韩语(Korean with Listening)、西班牙语(Spanish with Listening)、法语(French)(Reading Only)、德语(German)(Reading Only)、现代希伯来语(Modern Hebrew)(Reading Only)、意大利语(Italian)(Reading Only)、拉丁语(Latin)(Reading Only)、西班牙语(Spanish)(Reading Only)这些作为各辅助性的录取依据,由各高校各专业具体自主确定。不觉得改革版高考是一种复杂度相对较低的SAT吗?继续上面的话题,显然,SAT在(学术)方面对高中生的评价由两方面确定。SAT1作为高中水平的基础学术素养能力考察、针对更专业性质的考察由SAT2完成。然而、SAT2本身是否具有高度的选拔意义?我认为并非如此,这个观点部分来源于曾经认识的身边美本们对于SAT2的轻视(当然这里有中美基本高中课程内容上难度的巨大差异)。而且以一般美国高中生的课程难度,SAT2也很难被制定为选拔效果出色的工具,其目的仅在于保证高效相关专业的申请者对专业本身有基本的知识基础。依照这个思路,本次国内的高考改革的目的不言而喻:通过将原先的3+X中的X的选拔性降低,逐步降低高考在“选拔”工作上的无上地位。首先,降低“高考”选拔性意义重大。高等教育的招生录取是需要选拔性极强的选拔工具的,但是这个工具应具备比“高考”更为复杂的结构。以前“高考”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内容相对复杂的试题内容,建立相对简单的“学术能力”评价机制,避免了更为合理而全面的选拔机制的高成本。当然问题自然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从高中到小学唯应试论,导致学生全面的怨声载道,辅以大学阶段大学生本能性反弹造成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选拔工具”对于学生和其家长而言,仅仅是未来社会资源的提前分配的依据而已。他提供了成本过低的“通向顶端的可能性”,给人造成了一种幻象,“只要我努力...,就有可能...”。这么说,并不是反对依靠努力改变命运的信条(这种信条无疑是人类最高尚的信条之一)。而是说,中国全民被高考这种简单的选拔机制所裹挟,在其提供的性价比极高的诱惑下,浪费了无谓的时间、精力以及社会财富。想想看,亿万考生日日夜夜埋身于仅仅在“高考”这一选拔工具中存在价值的各种习题中,连续十多年时间,何尝的浪费?因此,降低高考选拔性是势在必行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个时间点的选取需统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上面也许认为时间或已接近成熟,可以一试。那么本次改革如何落实降低高考的选拔性呢?北京人应该都知道,近两年北京高考题较往年而言难度大幅跳水。除了学生分数线水涨船高以外,连续蝉联十年高考理科状元的北京某附中近两年连续失手也是充足的证明。我认为这个情况会持续下去,降低高考选拔性大势所趋,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能力进行类似实验。北京高考难度的降低(理科)最明显的体现在理科综合,这一点感觉上和本次全国高考改革是暗合的。本次“意见”中提到,理化生、史地政作为“学业水平测试”计入高考录取依据。“学业水平测试”就是目前高中会考的官方名称,从目前的官方信息来看,其考试程序与“会考”一致,且采取等级评定而非分数记录的模式,本身就降低了其“选拔性”功能。同时,如果保持其“会考”,或接近会考的难度的话,将有效降低其选拔效果。试想,如果这六门考试最终只有会考水平、鏖战题海和只是平时充分理解内容,适当练习的学生成绩差别不大的话,学生对于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压力就会有显著地降低。所以,关键就在于这六门“学业水平考试”的难度设定、角色定位是否真正做到“降低选拔性”。当然、并不是说要取消“选拔”。任何涉及到与利益分配相关的决策标准必须有合理依据,降低高考在这方面的畸形合法性之后,必然要建立更为复杂而完善的选拔机制去解决这个缺口。于是,意见中提到了“综合素质评价”,提到了目前还尚不明确,但明显录取结算会高度复杂化的“学业水平考试”。这些无疑是一条较为正确的方向,“综合素质评价”这一点在美国的本科录取中占据相当的比重,每个学校所要求的PS中会考察学生的相关方面,而其社会工作经历,个人发展特长以及其他素质也可以作为录取加分项予以考虑。很多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改革所得到的结果会因为地方上根深蒂固的习惯而难以彻底执行,或者由于引入更灵活的评价体系而滋生腐败。使得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无论如何会经历这次改革,已有的痼疾会成为改革的阻力,但是我认为这取决于上层的决心以及整体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阻力大致应该来源于两方面:1、广大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变化的选拔机制无所适从,因为更加复杂的选拔机制意味着他们争取提前利益分配的措施也要相对调整。负责任的说,这对于经济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和地区在最开始并不公正。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上大学”、“高考”在广大中国人心中仍然延续着数千年来“科举”的形象,错误的认为这是普通人走向“仕途”(广义上)改变身份的唯一手段,这一错误印象与现代大学本身更注重培养高级学术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质大相径庭。真正的改变身份也可以通过成为有实用性的专业技能人员,在全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经济发展下完成自然转变。而在“高考”本身选拔性不被弱化的情况下,这种错误认知会不断持续,造成更加持久的社会资源的大规模浪费。反之,降低其选拔性,增加并建立其他更加完善的选拔机制从长期看有助于改变这一局面,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向更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职业学校,从而改善目前大学生数量臃肿而实际无用的现状。2、各级执行部门,包括家长及学生利用更为灵活的新制度谋求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滋生腐败。我认为这一点相较于上一点而言更并不成为反对改革的原因。只能说是改革所带来的副作用。中国数千年发展下来的“人理社会”本来就与西方传统社会框架下发展而来的现代法理社会格格不入,权力机关的腐败问题存在于中国的所有角落,是全中国人(不是当权者)所共同促成的。然而,既然中国最终必然发展为现代社会,终究要革除即使是从古至今遗留下来的惯性,君不见当前core们的一大重点任务是什么?所以,教育改革上的灵活性固然带来这方面问题,但可以依照在其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一样进行处理?什么?你对中国反腐的整体前景表示担忧?我只能说这是毫无根据的悲观主义论调,发展现代社会的必要途径就是建立法理权威,无法完成的国家在最终的国际竞争中必然由于制度的低效性而失去竞争力,中国显然不可能甘心于此。回到教育改革上来就是:在反腐的大势下,教育改革的更加灵活的选拔机制引来的腐败问题相较于其他领域来讲无疑是小打小闹,长远来看必然不成气候。最后谈一谈“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作为弥补因改革可能导致的高考“选拔性”下降的补救措施,在本次“意见”中也有所体现。其中一点提到自主招生将于2015年推迟至高考后。是不是很像日本?看过《龙樱》的同学对日本的高招制度应该都有大致的了解,日本著名高校自主命题招生考试,并有权决定最终录取结果,当然考生需要之前通过一个选拔性较低的类似于“日本高考”的考试。目前我国新的高校“自招”政策是否是向着这个方向模仿还不得而知,但是从考试顺序的调整中可窥见端倪。而且“意见”明确要限制“联考”、控制“自招”规模,前者目的在于防止形成气候的“自招”在国人观念未改的情况下,由于其绝对的选拔性而阻碍了降低“高考”选拔性的作用。比如各校独自自招,清华、北航、某普通一本理工院校的题目就不可能在程度上相似,防止为大规模的课外辅导提供低成本的运作模式,避免再一次将全民裹挟进粗暴简单的应试模式中;而控制自招规模我认为就是为了防止一些普通院校通过自招而为腐败提供土壤。(毕竟知名院校社会影响广泛,其违规成本较高)。当然、意见中也提到了其他问题,比如更广泛的教育公平问题等等,但是其意义我认为低于以上的两点、因此这次就未进行讨论。
反对上面的一堆无脑黑的答案,现在知乎的回答者难道已经到了只引用新闻“标题”的水平了吗?----------------------------------------------------------------------------------------------------------本次的改革方案的原文是: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也就是说改革之后改变了过去文理一刀切的方法,高校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三个科目,比如现在的地理课在中学是文科,到了大学的地理专业收的却是考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生。中学的地理课就摆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想学的人不考,要考的人不想学。未来地理专业可能就会把地理考试包含在内。这哪里是在培养全才?明明是比现行文理科制度更为自由的“偏才”策略。 和几个匿名用户明显根本没有读完全文,光看个新闻标题就以为要考9课,拿韩寒的老文乱讽刺,韩寒粉就这水平?
总的来说这次改革更为自由更为公平,其中还提到了增加高考人口大省的录取率,山东河南的同学可以少点抱怨了。取消和减少加分项目,以我的个人经历来看“违规加分”的普遍和不公平性严重影响了高考的诚信与权威。此次改正这个项目是及时必要的。
最进步的一个改革还是,高考后填志愿!!!!!!想起当年,都是辛酸泪_(:з」∠)_再补一个亮点: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目前老百姓把大学看得太重要了,导致技术型院校人才匮乏,社会缺乏大量高级技术人才。而研究型人才数量臃肿,工作难找。此次教育改革向技术人才倾斜有助于未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提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修改补充:1.经 提醒,根据百度百科,研究型人才是指“有以上的教育水平,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人才。”不过这不影响观点,现在的大学本科生既没研究能力又没技术能力,不适应未来的人才需求,将部分高考考生疏通到技术院校符合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我有个关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鲜活栗子,我在律所实习的时候听到俩合伙人聊天,他抱怨道:“现在请个月嫂要花5000块钱,我招个武大的法学研究生才3000元。”(╯‵□′)╯︵┻━┻2.很多人说“这几年高考已经变了很多次了,没什么效果,瞎折腾”。这种说法并不太准确,各地小型的试点进行了很多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意见草案发了很多,但是国家层面的正式的全国性的改革方案这是第一次。比如江苏搞的小高考,北京搞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等。正是依靠这些试点总结出的经验才催生出这个看起来还比较靠谱的改革方案。所以个人认为,这次改革前途还是不错的。
这次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让我觉得很鼓舞,但是我个人对具体的执行依旧不看好。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推进教育公平。比如说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因为一般来说,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普遍英文水准要高于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再比如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省份,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为了以后全国统一招生做准备。在爆出大量加分丑闻之后,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也的确可以让考试变得更公平。这样的指导思想绝对没错。但是事实执行上呢?中国一共有112所211大学,其中北京有26所,上海9所。另外的人口大省比如:江西1所,浙江1所,河南1所。几乎所有的211大学都偏向本地招生。公平吗?每个人都知道不公平。都知道最应该改的就是这些大学的招生比例。但是改不动啊。套用一句话叫做“既得利益群体过于强大。”喊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口号终于转化成的却是一句模糊的指导思想:“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怎么执行呢?一般来说就是扩大人口大省二本和三本大学的招生规模。简单来说就是没多拨钱,单纯的扩大招生规模。结果就是招的人多了,但是教育质量下降。这样提升的录取率有实际意义吗?最关键的招生比例不改,其他的改革永远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省教育厅:3年内辽宁省不会取消文理分科
  针对分科传闻,省教育厅称:社会上流传版本均为猜想,而高考专家称――
  3年内辽宁不取消文理分科
  “今年辽宁高考采取的是文理分科的3+小综合,这个方案预计三年内不会改变。”2月10日,针对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关于文理是否分科的小道消息,中国教育学会考试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负责人、高考专家林淑芬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同时,省教育厅相关人士也明确表示,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是目前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向社会征求意见的20个重大关键问题之一,辽宁省教育厅尚没有研究此项工作,一些媒体的报道和社会流传的说法都只是随意的猜想。
  文理分科不会在省内选试点
  “辽宁无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都不可能选择一些城市进行试点。”针对传言的辽宁可能先选择一些城市进行文理分科试点的说法,林淑芬认为这根本不可行。她说,某个城市里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既有省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也有一般高中。但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家长,都想望子成龙,都希望孩子考取大学。而高中是否分文理科,对不同层次学生高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负面影响会大一些。高考决定一名考生的前途和命运,试想让哪个城市的学生来试点文理分科,哪个城市的家长能同意和接受?与同一座城市学生间竞争的中考不同,高考是全省学生一起竞争,如果有的城市分文理科,有的城市不分文理科,不同城市的学生如何一起竞争?怎样参加高考?所以,在同一省内选择某些市先行进行文理分科试点既不可行又没有可操作性。
  高考方案确定不会轻易变
  2009年高考是辽宁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今年高考方案仍是文理分科的3+小综合,这个方案是去年11月才迟迟公布的。林淑芬认为,现在国家的精神就是“不折腾”,涉及几十万考生切身利益及前途的高考方案的制定和变动更要慎之又慎。高考方案一旦确定,就会保持相对稳定,估计辽宁高考方案三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特别提醒的是,国家目前正在制定的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长期纲要,即使确定也不会马上实施。
  记者 李明欣 丁宁
  大学教师:是否分文理不要流于形式
  沈阳建筑大学招生就业处王秋波处长,从招生工作管理方面来看,高中是否实行文理分科,高考实行大综合还是小综合对于招生录取来说都不会有影响。沈阳建筑大学属多科性大学,但相对而言理工类专业比较多,录取时除了要看高考成绩是否上线外,有些专业还会侧重考生的物理、化学等单科成绩,这样一来,如果不分文理,对纯理工科专业人才选拔可能有些不利,但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则是一件好事。因此,王处长认为,高中是否分文理不要流于形式。
  高中校长:文科理科考查手段是关键
  沈阳市第五中学金巍松副校长认为,高中文理是否分开,从学生情况、社会长远发展两方面来看都是有利有弊。如果不分文理科,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将会更宽一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也会有所帮助。但其弊端也可能导致学生特点不突出,发展方向也可能不明确。但文理科分与不分,对考生成绩的考查手段是关键,应该考虑配套的考试机制和选拔机制。
  高考专家:分分合合符合教育规律
  高考从文理不分科到分科,又到不分科,再次回到当前的分科,文理科分分合合已好几个轮回。林淑芬认为,无论文理是否分科,都不必大惊小怪,分分合合中,反映的是不同阶段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文理分科一段时间,出现了一定弊端,于是文理不再分科,但随后又暴露出其它缺点,之后文理继续分科。分分合合中,体现着人们认识规律螺旋式上升过程。
            
博客推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辽宁教育资讯
辽宁考试资讯
京公网安备号还是分,不分文理会加重学生负担,胡子眉毛一起来,累死,无聊死。过来人知道,学了很多都没用。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图文编辑模式
11:29:54&)
( 00:41:29)
153字(3/0)
( 22:40:59)
125字(44/0)
( 22:32:10)
109字(25/0)
( 18:36:52)
24字(42/0)
( 15:22:19)
77字(35/0)
( 14:50:06)
293字(71/0)
( 14:42:01)
297字(30/0)
( 12:08:54)
40字(34/0)
( 11:13:05)
363字(27/0)
( 05:35:55)
( 23:35:30)
239字(43/1)
( 11:10:43)
363字(10/0)
( 22:22:12)
78字(16/0)
( 21:40:47)
158字(24/0)
( 21:35:39)
158字(7/0)
( 21:17:12)
265字(14/0)
( 20:59:43)
70字(16/1)
( 21:40:26)
158字(3/0)
( 20:53:16)
114字(24/1)
( 21:46:02)
158字(7/0)
( 20:43:54)
93字(16/0)
( 20:32:25)
91字(27/0)
( 20:19:14)
91字(13/1)
( 21:17:22)
265字(6/0)
( 20:22:31)
90字(15/0)
( 20:16:49)
( 18:19:36)
15字(74/0)
( 11:10:56)
285字(31/1)
( 11:20:46)
289字(7/0)
( 11:06:08)
148字(14/0)
( 22:17:37)
27字(24/0)
( 13:59:06)
( 12:43:17)
89字(15/0)
( 12:41:00)
69字(17/0)
( 12:34:39)
86字(17/0)
( 10:30:51)
457字(14/0)
( 10:33:29)
505字(13/0)
( 08:50:00)
40字(13/3)
( 10:26:31)
411字(11/0)
( 10:20:59)
505字(0/0)
( 10:21:16)
406字(11/0)
( 00:21:14)
( 18:36:45)
( 18:22:31)
21字(12/2)
( 10:31:11)
505字(0/0)
( 10:23:17)
411字(3/0)
( 18:21:15)
44字(17/1)
( 10:26:51)
411字(0/0)
( 18:24:23)
19字(20/1)
( 10:31:25)
411字(0/0)
( 18:16:15)
( 17:52:02)
23字(32/2)
( 11:02:03)
437字(23/0)
( 10:29:09)
413字(0/0)
( 17:44:51)
( 17:34:43)
17字(17/0)
( 17:30:06)
19字(44/0)
( 17:29:56)
62字(20/0)
( 17:29:45)
( 17:27:51)
41字(10/0)
( 17:28:14)
198字(20/0)
( 17:24:09)
214字(20/1)
( 11:11:02)
490字(0/0)
( 17:07:23)
114字(30/1)
( 11:06:12)
478字(0/0)
( 17:01:49)
17字(13/0)
( 16:58:42)
( 17:01:33)
154字(24/0)
( 16:55:27)
17字(13/0)
( 16:53:42)
113字(20/1)
( 11:05:14)
480字(1/0)
( 16:55:42)
113字(6/0)
( 16:50:27)
99字(22/1)
( 11:08:31)
490字(0/0)
( 16:36:38)
31字(12/0)
( 16:38:52)
( 16:34:54)
16字(18/0)
( 16:33:54)
( 16:33:48)
45字(17/0)
( 16:33:35)
18字(22/1)
( 11:09:52)
490字(0/0)
( 16:32:57)
( 16:27:36)
12字(11/0)
( 16:24:06)
43字(11/1)
( 11:14:49)
490字(11/0)
( 16:26:52)
42字(136/0)
( 16:26:06)
12字(17/0)
( 16:17:25)
11字(12/1)
( 11:14:54)
498字(9/0)
( 16:19:47)
213字(43/1)
( 11:12:58)
498字(2/0)
( 16:17:28)
28字(32/0)
( 16:11:09)
( 16:09:40)
136字(17/2)
( 11:24:03)
490字(5/0)
( 11:14:07)
488字(3/0)
( 16:13:44)
77字(11/0)
( 16:07:44)
( 16:09:29)
54字(11/1)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字体:大 中 小
文理不分科,或将改变整个中国教育生态链
09:09:47 && 来源:文汇报 &&
文理不再分家——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呼吁和期盼,终于有了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上海高考目前实行“3+1”方案,而加试科目的存在,本身就是文理分科的产物。考试“指挥棒”之下,很多中学生往往从读高一甚至初中开始就在为选文还是选理而绸缪。考试分科变相导致学生偏科。
  不少教育专家分析,“不分文理科”的改革风向标,改变的不仅仅是围绕高考的招生制度,更重要的是,它会对我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生态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变化。
“不分文理科”在沪上基础教育界引发热议——
好理念“落地”,期待时间表和路径图
  文理分科将逐步取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对此,沪上基础教育界既兴奋又期待。
  有人直言,取消文理分科,教育界盼了多年,也议了多年。这一改革理念能否最终落地,希望“尽快出个时间表,尽快有份路径图”。
  文理不分科,肯定是好事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文理不分科肯定是好事。”上海市民立中学校长曹斌坚定地说。
  在教育界,支持文理不分科的呈“一边倒”的趋势。
  杨浦区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小英说,基础教育本来是打基础的阶段,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都有所了解,任何一个科目都不该偏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并没有过时。
  中学阶段设置文理分科,是我国教育在一定阶段的产物,当时主要是为了快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有为学生减轻负担的考虑。但陈小英说,“人才培养自有规律,急不得。18岁之前能全面了解学科知识的人才,在后40年的发展中,成为高端人才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当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交叉、渗透,基础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多学科的思维方式。
  但在中学里,不仅文理长期分科,而且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下,“减负”走向了它的反面——实际负担没减,分科却越来越早。
  “原则上要求文理分科在高三完成,但实际上,从初中毕业后,学生就已经开始选高考科目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有明显的倾向性。这造成了文科生缺乏科学素养,理科生缺乏人文情怀的尴尬现实。”陈小英说。
  叫停高中过早出现的文理分科现象,2010年,上海市教委曾专门出台规定,要求“高中指导学生文、理分科的时间不得早于第二学年末”,并要求学校尊重、保障学生自主选科的权利。
  取消文理分科,改革阻力一直很大
  其实,有关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从全国来看,并非第一次。但熟悉中学教育情况的多位专家告诉记者,取消文理分科,推行的阻力一直很大。
  早在2002年,江苏省推行“3+大综合”的高考方案,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科出成一张卷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改革1年后,这个方案就宣告失败,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高校也认为选拔人才时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
  辽宁省在年也试行过类似的高考改革方案,开始形式与江苏省“3+大综合”基本一致,但仅仅坚持两年后就改旗易帜。
  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出台文件,率先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极大震动。
  “那一年,上海教育界也开展过一次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大讨论”。一位亲历当时大讨论盛况的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分科计划最终“流产”,因为广大学生家长首先投了反对票。这位校长记得,当时,有个中学在校内做调研,结果,超过七成的学生和家长不赞同取消文理分科,担心这种改革不仅不能缓解学生偏科,还会和减负背道而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能否减轻学生负担,关键在于操作
  “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并不是文理分科造成的,根本原因是招考方式和评价方式。不管哪种考试制度,高考也好,自主招生也好,仍然是‘万人同过独木桥’,没有从根本上为学生减负。”按照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王玮航的看法,取消文理分科只是第一步,但它并不是学生减负、教育改革的“救命稻草”。
  更多高中校长表示,真正在中学教育阶段实现“不分文理科”,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作为保障。
  适当降低考试难度和人才选拔标准,被认为是让“文理不分科”得以落地的关键词。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说,要将原来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性标准转化为通过型标准,学生达到基础知识所要求的标准即可。
  陈小英则建议,大学的招生制度首先要进行调整,例如,尽快将学业考成绩逐步取代高考成绩,以此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参考;更重要的是,要将每一门学科放在同等地位看待,降低考试的难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把基础知识学扎实,不要给孩子们太重的负担。”
  不少一线教师表示,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启动文理分科的变革,要有教材、教学大纲、选拔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配合。
  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教育界应该对目前教材内容的编排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定。尤其是理科教育。“相比国外,国内理科教学的难度太大。也正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被吓得去学文科。”
  聚焦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材需要做出哪些变革、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如何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育界共同反思的大问题。
和文理分科“对抗”,大学屡败屡战
  樊丽萍
  随着文理分科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不仅教育界关于取消文理分科的意见越来越集中,本市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一直在通过政策“纠偏”。另一方面,不少名校开始动用自主招生权在招生门槛上“设关卡”,企图削弱甚至改变中学文理分科的现状。
  上海学业考改革,一大初衷就是抑制文理分科
  今年9月,上海市教委宣布,将启动新一轮学业考改革。初步设想是,在高中10门科目学业考的基础上,增加加试科目,从语文和数学开始加试。今后大学自主招生时将参考学生的学业考成绩,以学业考为初选依据,然后再由学校组织面试。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解析学业考改革的背景时说,以学业考成绩作为大学自主招生初选依据,是希望大学在人才选拔时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从而抑制过早地文理分科和学生偏科。比起国内很多兄弟省市,上海1985年获得教育部高考单独命题权后,在分科上分得更“甚”。
  “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高考是3+2,上海多年前就是3+1。要知道,这在当时,是上海引以为傲的事情。”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沪上教育工作者回忆称,上海在推出“3+1”高考方案的同时有一个重要的配套,即当时俗称的“9门会考”制度。也就是说,学生从高中的第1到第5学期要学习9门必修课的基础知识,学完一门考一门。而高考则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报考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中,按国家招生计划选拔优秀新生的考试。学生只需在语数外三门外,根据自己的专长选一门加试科目。
  这位专家认为,上海高考的“3+1”方案从最初的“成就”变成后来备受诟病的“积弊”,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在进步,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好经被念歪了”。招考压力下,学业竞争激烈,很多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把“3+1”方案直接演变成了“除语数外三门外只要重点学一门的应试教育”。
  分科过早、过细,削弱上海学生总体竞争力
  近年来,沪上多所知名高校纷纷动用手上的自主招生权,试图以“考试指挥棒”施压,倒逼高中改变文理分科过早、过细的现状。
  复旦大学从2006年开始推行俗称“千分考”的复旦能力水平测试。该校招办负责人多次强调,“千分考”即要求考生有“十个手指弹钢琴”的能力,复旦希望选拔的是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的学生,以适应学校正在推行的通识教育。
  上海交大和同济两校,目前分属“华约”和“卓越联盟”两大自主招生军团。2010年上海交大第一次和清华大学、中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组成自主招生“五校联考”后,就在分析考生成绩时发现:上海学生总体情况“不妙”。
  时任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的陶正苏后来披露,五校联考设有“人文与社会”(即文科综合)和“自然科学”(即理科综合两个)科目,供文理科生选考。结果,上海学生文科综合得分排在全国倒数第二,理科表现也差不多。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是因为上海学生不适应一道题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风格”。当时上海高考实行“3+1+X”模式,学生高一选择“+1”学科后,从高二开始就不会再碰其他科目。
  实施文理兼修 考试“指挥棒”有时也会失效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高校这些年不间断地向中学发信号,希望招收基础知识全面、视野开阔、具备创新潜质的人才。但自主招生考试的“指挥棒”,有时也会遭遇强大的阻力。
  今年年初,同济大学公布自主招生方案。由于受教育部“笔试不得超过两门”的规定限制,其所在的“卓越联盟”的笔试,分为“学科特长基础一”(涵盖数学和物理知识)、“学科特长基础二”(涵盖数学和语文知识)两类。与此同时,包括上海交大在内的“华约”军团笔试科目也有所调整,必考科目为《数学与逻辑》,另一门为选考科目,文、理科生可分别选考《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
  结果,两校方案一公布,沪上考生家长就激烈抗议,原因是笔试科目对于上海加试化学、生物的考生不公平,其根本还是上海“3+1”的高考格局所致。最后,上海交大和同济单独组织了化学测试,但除了这两校以外,“华约”和“卓越联盟”中的其他高校成员均不接受这部分选考化学的考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正在通过更深入的教改,把“文理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比如,从去年开始,同济在自主招生和高考时,打通了文理科的传统门槛。今年年初的自主招生中,同济将日语、英语、新闻传播等文科专业向理科生开放,且破天荒地把该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以往只招收理科生的专业,向部分文科生开放。
  【相关链接】
网友热议:赞成者和反对者势均力敌
  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理不分科”的改革方向在网上引发热议。和教育界“一边倒”的赞同不一样,网友们的意见更多元。
  新浪微博日前的一次投票中,2000多名投票网友中,约53%的人反对取消文理分科,47%表示赞同。
  学生中确实有人在文科或理科方面有天赋,而在文理科方面都擅长的倒不多,甚至有些同学天生地怕理科或文科,可能跟大脑结构有关的吧。所以还是给学生有一个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更好吧。 ——网友“0071ABC”
  我不知道有多少搞教育的人对文、理科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清晰的?如果连什么是文科、什么是理科都不能精确定义,又如何来谈论文理分不分科呢?我经常遇到把地理归为文科的教育工作者。难道地理学科特性只符合文科特性吗?江苏实行“3+1+x”模式以来,清华、北大的理工科似乎不招考“物理+地理”组合的考生。所以,还是先别心血来潮讲什么文理不分科,把地理这门文理综合的科目和兄弟学科平等起来再说吧。 ——网友“张剑平老师”
  我家乡有一个普遍的观念就是学理科比学文科有出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去学文科。这种人格分裂的坑爹思想导致了我们当地唯一一所重点高中文科班高考成绩常年惨淡。这种大环境更是使众多本来适合学文的学生被迫选理科。这取消文理分科的决定太英明了。 ——网友“李鑫”
  总体来说文理不分科是一大进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水平均衡发展,提高知识水平,但是如果应试教育不改变,在这种僵化的体制下,学生的负担会加大,因此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必须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 ——网友“山东财大张弛”
责任编辑:陆芸
微博关注:
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不分文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