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妈妈装假两件连衣裙狗的前一句是

2012年高一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2012年高一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作者:金安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248&&&&更新时间:&&&&
&&&热&&&&&
【字体: 】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一座山,俩代人,一只狗,一次送信的旅途...为我们演绎了俩代人的沟通与理解的故事。父亲作为邮递员常年外出送信,由于与儿子缺少沟通,俩人之间的理解微乎其微。在父亲即将退休,儿子继任父子的工作的时候,父亲与儿子共同踏上了送信的旅途。这次旅途为父子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得俩代人的心通过它融到了一起。这是父亲的最后一次送信,同时是儿子的第一次送信,在旅途中父子之间的距离渐渐拉近,积压20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儿子终于理解了常年送信的艰苦和这份工作的意义,父亲也终于明白了儿子多年的等待与无奈,也在与儿子的交流中知道了妻子的多年在外陪伴在自己身边苦衷和想回乡看望的愿望。该片在叙事风格上巧妙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故事伴随着父子之间的矛盾的化解来安排。在影片开始,儿子与父亲走在山路上的距离,是隔得很远的,儿子走得飞快在前面,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跟在远远的后面,父亲说什么,儿子都说我知道,俩人之间很少交流,儿子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不理解,然而通过途中发生的几次事件,这种距离慢慢消除了,预示着俩人的心慢慢走近,到了影片的后面,儿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已经走得很近了。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影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场景或者镜头来解读这部电影:
场景一:影片开头
由三个空镜头组合而成:一个远景的全景镜头以及俩组由左向右的缓慢移动的短镜头带我们进入了主人翁生活的山村田园风光的环境中。接着通过人物的旁白以及对整理信件的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知晓了主人翁的工作,一系列快速连贯的整理动作和崭新的信件与报刊、破旧的包裹布衬托出父亲的敬业精神,一个邮递员对信件的精心呵护,对整理信件业务的熟悉得到体现。
强光与景深的运用。
按常理农村的屋内应该是昏暗的,但是强光的巧妙运用,起到了强调人物表情和心理的作用,景深处的母亲在忙碌着,这组镜头轻而易举的让观众得以知道三人之间的关系。
场景二:父子二人乡村小路中的行进
摄影机机位的固定拍摄。
巷子中摄影机机位固定在一个位置,人物由远处进入镜头,镜头转换,人物又由近处走出镜头,整个过程摄影机位置没有改变,只是通过方向上的微小变化来表现了动作的连贯性,符合逻辑上的顺序,使观众不易产生空间错位的感觉。
远景中儿子快步地走在前方,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在后方跟着,二人的距离拉得远远的,缺少交谈,以及儿子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二人心灵的距离很遥远,彼此不了解,缺乏交流。
色彩的运用。
在影视作品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绿色象征生命力,活力,给人安宁稳定,和谐,真实,自然,和平的感觉,绿色的背景象征着对山水的爱,乡土的爱,绿色又意味着勃勃的生机与希望。影片中绿色的乡村风光随处可见: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树木,绿色的山川。无不体现了湘西山村精致的景色。
场景三:回忆一
主观拍摄与摇摄主观拍摄。
主观拍摄,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随着父亲回到家中环视屋内的主观镜头以及摇拍手法,体现出父亲难得回到家中急切的想见到儿子的心情。这段同时也描写了父子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一个找,一个躲,常年不相处是隔阂产生的根源。二人寻找邮包的场景中也运用了主观拍摄和摇拍来体现急切的人物心理,一个仰拍的面部特写镜头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表情与心情。
场景四:村委会闲聊
空无一人的村委会,秘书来到后,父亲递烟,儿子倒水与儿子原以为的夹道欢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第二次抽烟,儿子主动的要过来抽着,二人的第二次闲聊中,儿子没有像第一次那样顶撞父亲,而是静静的聆听,这些都说明儿子对父亲工作的开始理解。剧情得以推进,二人的心灵开始拉近,之后的送信旅途中二人有了初步的闲谈。
场景五:五婆的信
五婆的信对五婆来说是一个善意的欺骗。人情冷暖与儿孙的不孝的残酷社会现实得到抨击。五婆面部的强光与屋内的黑暗形成对比,面部特写体现了一个孤独慈祥的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儿子震惊的再次对父亲加深了了解,此刻父亲给他带来的感触的强烈的。父亲将信移交给儿子来念也意味着父亲要将这个欺骗的工作交给儿子。
场景六:回忆三
慢镜头与色彩。
朦胧的回忆中,母亲与我在稻田里等待父亲的归来,橙黄嫩绿的色彩与慢镜头的运用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回忆的美好与温馨。侗族姑娘的出现从回忆的镜头快速的切换过来,以同样色调,同样的慢镜头,同样的稻田风光将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转场自然和谐。同时也预示着侗族姑娘与母亲将会有的同样的命运。
场景七:背父亲过河
近景、远景、中景、特写、俯拍、跟拍相结合。
通过多方位的角度来拍摄儿子背父亲过河的场景,远景、特写反映了河流的宽,河水的湍急,道路的漫长,演员前进的艰辛。特写、近景镜头多为面部特写,体现人物的内心的复杂,父亲百感交集,靠着儿子的头部,忆起过往的美好时光,年轻的父亲背年幼儿子,成年的儿子背年老的父亲交织在一起,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父子之间相互理解与拉近的更进一步升华,父子的真情随着儿子一声爸,父亲为这难得的一声呼唤热泪盈眶,与之前父亲责怪儿子叫妈叫得亲形成照映,本场景是隔阂消除的关键。
画框的巧妙布局。
儿子放下父亲时,画面的左边突出的是健硕的儿子,右边是弱小的父亲,真个近景镜头中,画面的比例以儿子多余父亲。前景中的儿子的健壮身躯与中景里父亲弱小的身体形成对比,反映父亲的苍老与儿子的年轻力壮,同时也折射出父亲忙碌了一生以自己的衰老换来了儿子的健康成长,父爱的伟大在这副画面中得到了深层次的体现。
场景八:飞往山中的纸飞机
跟拍与色彩的运用。
父亲关心儿子的婚事进而引出儿子对母亲的阐述,让父亲陷入对母亲深深的自责,整个画面都在夕阳下呈现出昏黄的色调,烘托凄凉,煽情的基调。摄影机跟拍放飞山中的纸飞机飞行的过程,那在风中摇曳的纸飞机仿佛承载着母亲回归山里的心愿,对父亲面部表情的特写说明了他心中对母亲的愧欠,在与儿子的沟通中明白了妻子的苦衷。
场景九:抢救吹走的信件
慢镜头与快速剪接的结合。
在木桥上,父亲因劳累而要求歇息,坐在木凳上略带痛苦的捶揉着伤病的脚,而当信件被风吹散飞走的那刻,父亲却出奇的敏捷的飞奔出去扑救飞散的信件。慢镜头的运用表现了人物奋力的奔跑与急切扑救的心情,将观众带入一个紧张的气氛中,为父亲捏了一把汗。这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将一个敬业的邮递员的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儿子的神情与父亲救信的画面相互快速的剪接在一起,表情随着父亲追信――摔倒――拾信而变化,由忧到喜,体现出他对父亲的担心与父亲平安拾回信件的喜悦,以及对父亲的敬佩。
同时,狗的作用在本段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它一路的表现以及在救信时发挥的关键作用使得儿子终于明白老二在父亲送信的生涯中是个多么重要的角色,狗的忠诚与善良对于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是唯一的依靠。儿子对狗的接受与夸奖也表明了他对父亲的进一步理解。
场景十:深夜时分
灯光与正反打运用。
父子二人共同坐在一起洗脚的场景里,灯光从侧面打过来,使得人物的轮廓十分明显、突出,达到刻画人物的作用。镜头通过正反打来表现人物的对白,是电影中拍摄人物对话时惯用的镜头,能体现出人物的空间关系,让观众一目了然。
父亲与儿子一起洗脚,一起睡觉,成年的儿子蜷缩在年迈的父亲的怀里安睡,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与会心的微笑,这是表现父子关系隔阂的彻底消除,心灵的相通,是整部戏父子相互理解的高潮所在。
场景十一:影片结尾
打破时间的连续性的剪接。
我和母亲站在石桥上等待父亲的归来,昏黄的色调凸显出岁月的遥远与回忆的温馨。在同一个场景里轮次出现幼童的我和母亲,年幼的我和母亲,少年的我和母亲,青年的我和母亲等待父亲送信回来的情景,导演巧妙的运用打破时间连续性的剪接的手法,将时间的流逝和变换连接在一起,这种近乎蒙太奇的手法给回忆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唯美的感觉。画面最后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母亲等待我和父亲回来的现实场景,一段旅途的结束将预示着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清晨儿子起床站在邮包前,强光的使用凸显了邮包和儿子的面部表情,坚毅的神情以及奋力的背上邮包的慢动作,刻画出了儿子已经完全明白了父亲,承担起父亲的工作,背起这份艰巨的任务的决心。父亲欣慰的让狗与儿子同行表明了他已经完全信任儿子能胜任这项工作。故事的结尾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是同一个故事的重复与轮回。
然而该影片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有一些,大概是导演霍建起对农村不够了解的缘故,演员的口音不够纯朴,体现不出乡村的气息与韵味;狗的选用不当,老二貌似不像普通农民家庭能够养得起的土狗,如果能将此狗换做一条普通的农村土狗或许会更好一些;另外,在演员的选用上也太轻率,演员过于城市化,比如侗族姑娘由现代都市气息浓重的陈好饰演显得有些牵强,况且在中国80年代的乡村,姑娘穿无袖的旗袍在,未免太过于开放,与时代不符,因此侗族姑娘在影片中实在是一大败笔。更致命的是配乐的失败,中国80年代的乡村竟然配起了欧美90年代的流行英文歌曲,与这个时代的风情和民俗都格格不入。该片还大量运用闪回的手法,即回忆,过多的使用显得有些混乱,让观众有点混沌。
虽然该片存在上述的一些小失误,但是作为一部表现父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电影,确实是一部佳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之一。
看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挺感动,简单的人物设置,融事件与回忆一体,将山里邮递员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个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整个叙事结构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而成,流畅而自然。老邮递员因为腿病不得不由组织安排退休,接班人正是他的儿子,儿子第一天去山里送信,老邮递员不放心,亲自陪同,这一路艰辛,父子感情由原先有所距离而渐渐贴近。这一路,收获的是亲情、恩情、乡情……这浓浓的、感人的爱啊!    一看这山水写意的画面,便知道霍建起导演的美术功底不错。他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以远景及近景、特写等镜头穿插结合,既以“远”的角度抒发了自然与人的完美融合,又以“近”的视角微妙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据说,他很喜欢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画,我也很喜欢,特别是有几幅刻画人物与旷野的画,以一种极富张力的辽阔表现自然,而人起了一种情感上的瞬间点缀,看似不经意,却使整幅画有了灵魂。他的画,有一种震慑的静穆感,人和自然都是那样冷肃而静漠的,看似隐含了某种巨大的隐痛,怀了某种浓郁的情感。庆幸的是,霍建起导演表现这部电影时,虽然在画面的营造上带给人以清新悦目的乡野风景,却着重表现了人物的关系与生活哲理,少了几分与怀斯画面相投的沉郁,这是一种汲取与跳离,并非一味的“临摹”。    故事看似一直是在行进中,沿途见了很多山里的风景和人,可是导演真正扎根的是父子之间的感情。父亲对邮递工作的责任心之强以及对待山里乡亲的热忱,极大地鼓舞了即将替代他的儿子,父亲不认老,不服输,认为自己并没有因为腿病而不能送信了,一路上,言传声教,将路过的乡村里,那些特有的人、事拎出来吩咐儿子,比如:要定时给五婆读孙子“寄”来的信,要给和村里秘书吵过架的某某单独送信过去,还要在贴了五角钱的信封上加贴邮票等等,让我们看到,虽然是一件平凡人做的平凡事情,但却洋溢着一种人性的温暖。邮递员的工作起早贪黑,山里的邮递员更是苦上加苦,路过一村又一庄,给乡里人送去便捷的同时,却少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分。儿子正是因为父亲长年累月在外而与之疏远,他的独白将童年往事勾勒出来,母子两人如何在没有父亲的照顾下孤单度日,有几个镜头让我颇为感动:父亲兴冲冲从包里取出一支玩具冲锋枪,对父亲有着隔阂感的儿子脸上露出一个含蓄的笑……还有最后片子里出现母子两人在石拱桥头等待父亲回来的几组镜头,儿子从襁褓中出落成儿童、少年、青年,那躲躲闪闪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我。离别虽短,小聚却欢。那种乡里人才有的淳朴一下子展露出来,也将儿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产生隔阂的原因归结于这样的“去日离多”。    导演从一开始就有交待。当儿子迈出家门时与母亲告别,叫了好几声“妈、妈”,跟在后面的父亲便来了醋劲:“妈、妈的,叫得这么亲热”,意指儿子平时叫“爸”不够多。在儿子的独白中,我们看出父子之间的这种隔阂,继而发现这虽然是“隔阂”,但并没有脱离父子之间原本就存在的感情范畴,这就需要在这种微妙的感情之中找寻到切入口。父亲跟随儿子走最后一趟邮递之路,这是一个十分奇妙的切入口,为父子感情得以重新复原、加深指明了一条线路。在这条线路上,父子关系产生变化,这是电影需要体现的最为根本的主题,所有出现的人、景以及突变都为这个主题提供了相应的帮助。比如五婆的出现,引得儿子对父亲崇高人格的尊敬,比如侗族姑娘(陈好饰)的出现,引起父亲对青春、爱情的追忆,丰富了人物形象,比如廊桥上风刮跑信件,父亲奋勇追扑,刻画了父亲身为公职人员的敬业精神,比如转娃放绳拉父子两人上坡几句简单的话语里,让儿子体会到父亲工作的艰辛……所有细节的铺垫都为两人情感上的重新交融创造了契机。有一段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父亲极为感动的戏,儿子独白:“村里人说过,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这时候父亲在儿子背上的表情有些“演”的成分了,其实单靠导演将两组画面的交递剪接,已经交待得特别明白了,小时候是儿子骑在老子的肩膀上,现在儿子长成了,就得背起老了的父亲。这样一段天经地义的戏,配上父亲感慨万千的表情,竟然有点做作,反而使煽情的力度降低。特别是当烤完火,儿子叫了一声“爸,我们走吧”之后,父亲欣喜的对狗说道:“老二,你听见了么,他叫我爸了”,这样的情节就显得虚假,而且也脱离了人物本身内敛的性格特征,也就是一笔带过,还算不是很“过”。    电影史上表现父子题材的影片屡见不鲜,比如最近谭家明的《父子》,更早前,我们还知道李安的《喜宴》、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包括一些影片都或多或少描述了这种父子情谊,如《克莱默夫妇》、《美丽人生》……但是,《那山那人那狗》却从一条偏僻的小山路的行走,给我们撷取了邮递员人生的一小段,非常奇特。它的独特不是从人的情感上面出发,而是这条路,带给我们的是沿途迷人的景色:梯田、湖水、山路、廊桥、石拱桥、侗族婚庆……资料上说,影片拍摄地是“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的邵阳市绥宁县寨市镇黄桑和枫香二苗族乡那一带”,较之一些风景名胜,这还是一块荒僻的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导演想让故事更加淳朴自然,贴近民俗的风格也就一目了然了。然而在以这样原始生态为背景的故事上,两个小人物如何撑起这部影片呢,除了情感的变化,我觉得还应该是编剧处心积虑挖掘的人生哲理与生活经验。比如儿子的独白里有这样几段,他说:“其实我爸的心里不是没有家、没有我妈,往后他不来了,心里照样会装着大山,装着这条邮路,人的心,其实比腿还累”;“其实我想要的,我爸何尝不想要?只是想要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不过也不能说我爸什么也没得到,至少这些乡亲们肯定会想他的”。还有一段是父亲的话:“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了,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就像我们跑的这条邮路,说苦,够苦的了,可干得久了,记挂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觉得有干头了,不冲别的,就冲这些乡亲们,就冲他们住在大山里……”    小人物何尝没有“想头”,他们的内心丰富得很,他们的情感远远比大山外、城市里的人(以五婆那个当上干部的孙子为对比)要热烈、浓郁得多,影片中刻画的一对父子,在崎岖的山路上看似工作的交接、传递,却更是一种情感上交递(包含对乡民们的感情关怀、儿子将和父亲一样在邮路上遭逢爱情、儿子在父亲肩上扛下的责任感……),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沿途单纯的风景,而是一幅人文画卷,一幕父子情深的故事。
解读东方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片名:《那山那人那狗》   导演:霍建起   主演:滕汝骏 刘烨 赵秀丽 陈好   编剧:思芜   原著:彭见明   制片:李春华   摄影:赵镭   美工: 宋军   音乐:王晓峰   获奖:1999年金鸡奖最佳剧情奖与最佳男奖    加拿大利尔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奖   北京大学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上海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佳片奖   2001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第一名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步充满意境美的片子,影片充分显示了东方的情调与文化内涵,因此我认为《那是那人那狗》应该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东方电影。   在看《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的时候,看着湘西的美景和片中的故事,会让人想到沈从文的文章。虽然《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通过电影创作表现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湘西并没有沈从文笔下的文字那样质朴动人,但是影片的表现与文字的表现方式毕竟有所不同,所以在我看来,《那山那人那狗》通过电影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湘西美景和讲故事的方式,还是具有唯美的气息的。   从我查到的资料可以看到,《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在拍出来以后,在国内的市场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甚至没有电影公司愿意发行上映,在国内只卖出了一个拷贝。相反,这部影片在日本却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或许与中国影片发行商近几年来只关注商业大片有密切的关系。发行商的不重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没有及时的了解到这部影片,但是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国内还是有很多的人喜欢这一部电影的,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放映了这部影片以后,很多人都表示很喜欢这一部电影。我自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时候看的,第一次看完以后很受感动,很喜欢这部片子的风格,在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一种唯美的风格。这次应为要写影评的原因,又找到这部片子仔细的看了两遍,觉得这部片子与现今的许多商业大片不同,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影片。   下面,我将从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运用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影片,谈以下自己对这部影片的见解。   一、影片的叙事风格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子之间的故事,父亲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在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的信,因为病痛的缘故,不得不由自己的儿子来接替送信的工作。在儿子第一次送信的时候,父亲因为不放心,于是与儿子一起踏上了送信的旅程。在这一次的送信过程中,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年轻的儿子终于理解了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和意义,而父亲也了解到了儿子这么多年以来的等待与无奈,于是,在青山绿水间,父子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是伴随着父子之间的矛盾得化解而进行的。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父子之间有一个二十多年沉积下来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由于父亲多年在外送信,与儿子的沟通不够而造成的。而在父亲陪儿子送信的过程中,这个矛盾得到了化解,这一矛盾的化解,有一个层进的过程。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儿子与父亲走在路上的距离,是隔得很远的,但是到了影片的后面,儿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已经走得很近了。从我自己的分析来看,影片主要通过以下事情,使得儿子更好的了解了父亲。第一次是在刚进村以后,在村秘书家里,村秘书说:“外边来我们这的老师、医生、储蓄员、公安个个都能当劳模当干部,就你呀,光是走啊走啊,这么多年了……” 从村秘书的口中,儿子知道了父亲这么多年的艰辛和付出。在村秘书走后,儿子问了父亲为什么,在父亲的回答中,儿子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亲。在两人要走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出来送行,看新上任的邮递员,这应该也让儿子了解到了作为一个邮递员所获得的尊敬,对父亲邮递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以后,从父亲为五婆送信给五婆一个慰藉,村民特意将婚礼定在父亲进山的这,村民为了不让父亲再滚下山而扔绳子以及附近村民在邮路上自发的将水灌盛满水等几件事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也逐渐加深,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也得以消除。影片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儿子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得以消除,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从叙事上来说,《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的,按照惯例,如果在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影片中出现意识流的闪回镜头,只能表现叙述者的主观意识。但是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在儿子的旁白引导下的父亲的主观意识的闪回镜头。这种方式虽然与第一人称叙述的电影有些不符,但并没有给人凌乱的感觉,观众也没有因此而感觉到布顺畅,这或许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影片所要表达的是父子之间生硬的感情在送信的途中得到修补的过程,而这种感情的修复,是需要父子两人共同努力来完成的。因此,在一儿子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下插入父亲回忆的镜头,就使得父子之间感情的恢复显得更加客观、合理。   二、影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   1、影片的色彩   影片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湘西的自然美景,在展现湘西的自然美景的时候,自然的色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影片中给人影响深刻的是那大片大片的绿。绿色的田野和山川,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除了绿色的广泛运用以外,傍晚金黄色的霞光的运用也充分的展现了自然的美景。   2影片中光效的运用   影片在室外拍摄的时候,多用了自然光效,而在室内拍摄的时候,则多运用了戏剧光效。   在置身自然的时候采用自然光效,充分的体现了自然的美景和导演遵从自然的意图。如父子走在清晨的田野和傍晚的田野中的时候,运用的就是自然的光效。   在戏剧光效的使用上,多用于室内。如父亲在帮助儿子整理邮包 的时候,用的就是戏剧光效。灯光打在人物的脸上,可以更加详细的刻画出人物的表情与心理。除了这一段以外,在影片将要结束,儿子在给父亲讲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用了橙色的灯光,这种光效的使用,不仅刻画了人物的表情和心理,而且还暗示了父子之间隔阂的消除和相互了解的增进。此时,光效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影片的叙事当中。   3、影片的空间构图   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两个空间形态,一个是开放的自然空间,另一个则是封闭的室内空间。   在拍摄自然的时候,,导演展示出了一个开放的自然空间。如运用固定镜头,先拍到的是父子两人的斗笠从山下出现,然后进入镜头再远去。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是在遇到侗族少女后,三个人从田野里穿过,镜头越拉越远,最后三个人逐渐消失在了无边的田野中。这些镜头的运用,能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影片的意境当中,突出了影片的特色。   与开放的自然空间相比,导演在拍摄室内的部分,展现出来的则是一个封闭的室内空间。如父亲在帮儿子装邮包儿子在向父亲交待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都是在室内拍摄的,都展现出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4、影片中镜头的运用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很多镜头的运用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刻。如景深镜头和慢镜头的运用。   在景深镜头的运用上,如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前景是父亲在为儿子收邮包以及父子两人的对话,背景则是母亲在屋外做饭。这样一个景深镜头的运用,不仅在第一时间使得主要人物得以出现,而且清楚地交代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除此以外,影片中景深镜头运用较多的是在路上,近景、远景和中景三个镜头之间的变化。在镜头中,,人物从画面的左上方走来,越来越近,这时镜头已经完成了从远景到近景的转换,同时机位不动,镜头随着人物的移动而转动,人物越走越远,镜头完成了从近景到远景的转换。   在慢镜头的运用上,最明显的是父亲在追被风吹走的信的时候。在这里慢镜头的运用,深刻地表现出了父亲作为一个老邮递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一幕,也深深地感动了儿子。除此以外,影片中的慢镜头多运用于回忆性的场景中,如母亲和儿子在等待父亲的归来,父亲背着年幼的儿子逛街的镜头,都运用了慢镜头来表达。在回忆性的场景中运用慢镜头来表达,能表达出一种历史的感觉,对抒发人物心中悠长的情怀,具有很好的效果。   除了以上分析以外,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导演可能对农村生活不太熟悉,在表现一些细节的时候,与现实的农村生活有一定的出入。如父亲与儿子在走入村子的时候,按理遇到的村民会问有没有自己家的信,但是这一点在片中却没有得到展现。   其次是在音乐的运用方面,虽然影片的轻音乐运用得很好,但是在一些流行音乐的运用上却出现了问题。如影片中播出的那首That’s why you go away是九五年的时候才推出的单曲,但却出现在了80年代的影片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失误。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片子,虽然在细节方面存在一些失误,但是从意境和风格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具有浓重的东方色彩,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应该可以作为东方电影的代表之一。 &因为喜欢刘烨,因为《那山那人那狗》是刘烨主演的。所以找来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做了一辈子乡邮递员的父亲退休了,儿子接替父亲继续走这条邮路,因为这条邮路一走就是三百多里地,并且都是山路,所以父亲不放心儿子,就陪儿子走一次。故事情节就这样慢慢的展开了。观众就跟着这父子俩个慢慢走慢慢看。 整个影片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美丽的景色。是整个片子看上去很唯美,连绵的群山、金黄的稻田、悠远的山歌、苍翠欲滴的竹林、古老的竹楼,潺潺的小溪、支支嘎嘎的水车、泥泞的小道、悠悠走过的水牛....只让人羡慕不已,恨不得自己去跑邮路! 另外一个打动我的就是影片通过小的事情、小的片段折射出来的那种情。父子之间那种因为隔膜而有点尴尬、但又深爱对方的亲情。夫妻之间互相牵挂、相濡以沫的温情。乡亲之间那种简单的关怀问候,其中有一个片断是父子俩个为了安慰一个瞎眼睛的孤身老太太,代替她孙子顺口编信念给她听,真的很感人。这些都深深的触动着我这深居都市而慢慢冷漠的心。在这里没有婚外恋、没有互相算计、互相设防、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残酷的商场竞争,一切都是那么安静。看完之后使我不仅有种冲动,做一个乡间邮递员很幸福呀!(当然实际的情况是很累很苦的)。     看完影片后我总在想,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的价值?我们整天这么辛苦的追求追求,追求的是什么?在这一味向前赶的过程中,是不是把最简单的、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给丢了?  那山那人那狗
/* {"c_s":"0","c_t":"\u300a\u90a3\u5c71\u90a3\u4eba\u90a3\u72d7\u300b","s_t":"\u90a3\u5c71\u90a3\u4eba\u90a3\u72d7","s_b":"\u539f\ud\u56fd\u4e5f\u\u6b64\u552f\u7f8e\u\u5f71 \r\n\u\u4e00\u76f4\u4ee5\u4e3a\u6211\u4eec\u\u5f71\u5c31\u662f\ub\u522b\u59ec\u\u53f2\u6ca7\u6851 \r\n\u\u\u662f\u6d3b\u\u60b2...","q_i":"6237138","q_t":" 00:00","q_g":"6984","i_u":""} */
原来中国也有如此唯美的电影   一直以为我们的电影就是霸王别姬的历史沧桑   或者是活着的悲天悯人……   原来我们也有用如画的镜头影象   用天籁般的配乐   用一幕幕简单而自然的细节   表达那些细腻而真挚的感情      山间那一片片如泼墨般浓郁的绿色   夕阳下被映红的绿色稻田呈现的橙黄   山里清澈见底的水   安静的水车   夕阳下随风飞翔的纸飞机   还有那侗族姑娘褂子的一抹鲜红   无不是饱含着感情的美丽意象      舒缓柔美的配乐贯串着始终   伴随着驿动的心 Westlife   恰似你的温柔 侗族姑娘的山歌   完美的烘托着影片的意境   最动人心的是两次突然高昂的音乐   一次是父子共眠时伴着父亲欣慰的笑容出现   一次是影片最后父亲将老二推向儿子的那一刻   那两个瞬间 让人热泪盈眶 感动而振奋      一如岩井俊二的电影   唯美的音画下蕴涵着的是浓浓的感情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幅以亲情为轴的纯美画卷   一路走来 儿子和父亲的心越走越近   穿插其中的   是年轻时的父亲母亲的爱   是父子对五婆善意的欺骗中关切   是侗族姑娘笑声中渐渐萌生的爱情   是母亲离开山里后的乡愁   还有那母亲带着儿子伫立桥头的等待   母亲一人伫立桥头的等待   儿子一人出门时父亲母亲怜惜关爱的眼神   每一幕都是能击中心灵深处最柔软地方的感动      影片自始自终都是淡淡的叙事   刘烨 父亲 母亲安静自然的表演   舒缓 柔和   不时响起的旁白也是让人感动的源泉   记忆最深的是儿子背负父亲过河这一段   “村里的老人说 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小时侯觉得我爸特高大   还担心自己时候才能背得动他   结果小学没毕业 个子就比爸高了”   接着镜头转到小时侯儿子骑在父亲脖子上走在街上   那一刻 父亲热泪盈眶 我也热泪盈眶……      那山 那人 那狗   真的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是一首悦耳的曲子   是一段温暖的感情   是一个纯真梦幻的梦于是,观众对《那山那人那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备受感动。 & & 由霍建起执导的这部影片,有着诸多的成功要素,首先主演非常出色,是演技绝佳的滕汝骏和年轻有为的刘烨;剧本也很好,是根据获奖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再加上导演本人执导的第一部影片《赢家》就曾获得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可以说《那山那人那狗》得天独厚。 & & 《那山那人那狗》先后获得第2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和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大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实,令人痛惜。(彭俐)
很多人问我,想拍一部怎样的毕业作品。我总会回答,想拍一部像《那山、那人、那狗》一样的片子,每每说到这里,我的思绪总要回到六、七年前的高中时期,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的场景。今天我又看了它一遍,突然感觉,我太自大了。第五代的导演有那么多,如果说陈凯歌的电影像文字,张艺谋的电影像照片,那么霍建起的电影肯定是要像画了。最先知道霍建起是因为莫言的一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记得初中时读这篇小说,读到最后一自然段,面红耳赤,心想作者也太牛B了,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后来又过了几年,同样牛B的小说看了很多,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突然听说有人把《白狗秋千架》拍成了电影,还得了个东京电影节的奖,心想这导演也是个牛B的人物。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有个导演叫霍建起,他的作品虽没有张艺谋的浓烈、陈凯歌的反思,但始终缠绕着一股质朴与真情,一股豁达与平和,一种城市人所难得的对乡土的认识与情怀。从那时期,我就有了一个属于山村,属于乡土的梦。就在前些日子去公主坟买磁带的时候,我鬼使神差般的买到了一张《那山、那人、那狗》十周年纪念版的DVD,其中还收录着一小段霍建起回顾拍片过程的采访。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怪,它会鬼使神差的在我着手准备毕业作品的前夕突然提醒我,“嘿,别忘了,你还有个梦想。”再次看这部电影,自然看出了许多原来所不能发现的东西,毕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总是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生长。《那山、那人、那狗》的故事简单得有些奇妙,一老一少一狗三个邮递员送信,仅此而已,但其背后的感情世界却是无比博大的。“一老”为自己最后一次送信的旅程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惋惜,这种感情在送信路上无数次被唤起,在惋惜背后还有更加强烈的不安,担心年纪轻轻的儿子是否能够继承衣钵,将这漫漫如苦行般的送信之路走好;“一少”年轻气盛,对父亲有着本能的叛逆,在送信的路上逐步见证了父亲的艰辛和忍耐,对父亲和邮递员这份工作的感情也渐渐有了转变。如果要追究深层次的情感,父亲的惋惜其实是对自己垂暮之年的惋惜,是对生命的惋惜,而不安更多寄托着对儿子的爱和信任;儿子则是被父亲的博爱所打动,被父亲的坚持所打动。这“一老一少”一个是终点一个是起点,起点接着终点,儿子接着父亲,象征的生命的轮回,事业的轮回,而送信的路也是一个个循环,在循环中送信人的容颜渐渐老去,而新一代则在成长,唯一不变的只有送信人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大山里人的真情。狗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它贯穿着整个送信之路,其实也贯穿着父子之间的感情之路,它和父亲一样,是送信之路的忠诚卫士,为了一个没有尽头的事业,一条没有尽头的路,默默的走着,走着。《那山、那人、那狗》给人的感动并不仅限于父子之情,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本片的深层次含义。那茫茫的大山,那山中平实善良的人们,那忠诚聪慧的狗,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我们疏离已久的东西。送信的路本是艰难的,但生命和博爱赋予了新老两代邮递员源源不断的力量,因为在他们看来,山路再曲折,也比山下蜿蜒的公路来得平稳、坚实得多。
――浅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 世上有很多的桥,然而父子之间的这座桥,却如鸿沟一般,难以跨越。它近在咫尺,却使很多人穷其一生都难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而第六代导演霍建起则以质朴真诚的镜头语言营造了舒缓美丽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向我们诠释了父爱的真谛。而我们则跟随着他的脚步,走进了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黑暗中,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任凭泪水淌下。《天下儿女心》中提到过这四个字:父爱如山。而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就正是以一个简单却不能再简单的故事打动了我的心,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父爱如山”四字的涵义。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说的是一个山中的邮递员退休后把自己的工作交给儿子,陪儿子跑他的第一次山路中发生的故事。其中他们碰见了许多人,儿子不同的处事风格让父亲十分担忧,可在随后父亲看见了儿子的坚持,一次次父子之间的温情轮转在不经意间让父子两人由于多年聚少离多而至的鸿沟渐被跨越,儿子在走过山路的同时也走过了和父亲的心路。
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正是以人载剧,以剧载情的。片子以两个朴实的人物设置了一连串的情节,迥异不同的处事态度是剧中最大的隔阂。影片便围绕儿子的逐渐转变将情感慢慢展开,直到最后父亲诧异儿子竟然喊他爸爸时,情感豁然开朗,儿子在一件件事发生后的转变载着厚重的亲情使这部影片显得格外有意义。
当然了,在欣赏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之余,导演霍建起对于视听语言的运用也极其匠心独具。无论是影片中色彩的运用,还是空间的构图及其镜头的设置都十分出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的色彩运用妙不可言。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觉,就像运用光与影来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在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湘西的自然美景。在展现湘西的自然美景的时候,自然的色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尤其是那大片大片的绿。绿色的田野和山川,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除了绿色的广泛运用以外,傍晚金黄色的霞光的运用也充分的展现了自然的美景。色彩的巧妙搭配,是整部影片充满了舒缓美丽的意境,可谓是妙不可言。
其次,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的空间构图精巧无比。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两个空间形态,一个是开放的自然空间,另一个则是封闭的室内空间。在拍摄自然的时候,导演展示出了一个开放的自然空间。如运用固定镜头,先拍到的是父子两人的斗笠从山下出现,然后进入镜头再远去。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是在遇到侗族少女后,三个人从田野里穿过,镜头越拉越远,最后三个人逐渐消失在了无边的田野中。这些镜头的运用,能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影片的意境当中,突出了影片的特色。而与开放的自然空间相比,导演在拍摄室内的部分,展现出来的则是一个封闭的室内空间。如父亲在帮儿子装邮包儿子在向父亲交待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都是在室内拍摄的,都展现出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如此的精巧的空间构图,不仅增加的影片的空间感和悦目性,也使我们全方面地进一步体会影片索要表达的思想意蕴。
最后,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的镜头设置恰到好处。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景深镜头和慢镜头的运用。在景深镜头的运用上,如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前景是父亲在为儿子收邮包以及父子两人的对话,背景则是母亲在屋外做饭。这样一个景深镜头的运用,不仅在第一时间使得主要人物得以出现,而且清楚地交代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除此以外,影片中景深镜头运用较多的是在路上,近景、远景和中景三个镜头之间的变化。在镜头中,人物从画面的左上方走来,越来越近,这时镜头已经完成了从远景到近景的转换,同时机位不动,镜头随着人物的移动而转动,人物越走越远,镜头完成了从近景到远景的转换。而在慢镜头的运用上,最明显的是父亲在追被风吹走的信的时候。在这里慢镜头的运用,深刻地表现出了父亲作为一个老邮递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一幕,也深深地感动了儿子。除此以外,影片中的慢镜头多运用于回忆性的场景中,如母亲和儿子在等待父亲的归来,父亲背着年幼的儿子逛街的镜头,都运用了慢镜头来表达。在回忆性的场景中运用慢镜头来表达,能表达出一种历史的感觉,对抒发人物心中悠长的情怀,具有很好的效果。
当然了,瑕不掩瑜,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导演可能对农村生活不太熟悉,在表现一些细节的时候,与现实的农村生活有一定的出入。如父亲与儿子在走入村子的时候,按理遇到的村民会问有没有自己家的信,但是这一点在片中却没有得到展现。
&&& 总之,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代表性的东方电影。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份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到影片的末了,父子两人一同回家,三人和那条狗一起在桥上,这桥在此时再不是一座普普通通通的通往家的桥,而是通往各自心中的桥。影片最后除了给我们的是感动,还有思索。鸿沟的填平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共同的努力。而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中所体现的责任、家庭的关系问题也将随着时间的推广而具有更加深广的意义。
1998•••• “”“”“” ••“” “”“”“”“”“”“” “”“”“”
“”? “” 20 ••“”“”“”“”
“”“” “”•• ••
王老师点评《那山那人那狗》
( 22:06:40)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bcea926afe350db4183bbdae5ab3fbcc';
var $r_quote_bligid='5a19a05b0100adqq';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原创]大山里踽踽的希望(那山那人那狗)
&&亲切而细腻的情感展现是我所了解的霍建起导演的一贯拍摄手法,大山深处,人们的淳朴,真诚以及相互间的信任关怀,让我们这习惯于城市浮华与虚杂的人们享受了一次从邃远奔突而来的纯粹却深刻的感动.&&流水潺潺,一个健壮的小伙子背着枯瘦的父亲,踩着脚底的软石,艰难的前行,远景俯视镜头,将周围巍峨的高山与儿子父亲单薄的身影形成对比,弱化人物的直接展示,强化形象描绘,意在传达山里送信员所面对的难以想象的困难,而他们的执着正是源于他们所感受到的信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消息,那更是一种爱,一种希望.&&影片开头,儿子走过一段山路,回头看不见了父亲,急丛丛往回找,看见父亲小解了之后从山上下来,一个仰镜头,儿子轻轻舒一口气饿,儿子对父亲隐藏至深的爱悄然流出,,也将父亲的形象神圣化,,父子俩到村里秘书家院子里坐下,儿子的背景是一明一暗,明暗冲突,,表达了此时儿子对父亲多年来的工作仍旧不能理解的不平恒心理,父亲的背景是亮白再一次通过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形象,看望五娘时,镜头被放置在屋内,用仰视的拍摄手法,父亲在一片光明中走了来,莫明一种神圣之感,,将以上的情节连缀起来,可以发现,导演在有意刻画父亲这一形象,而父亲,正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所有情感与思想的落脚点,当儿子给五娘读信的时候,对老人使用了侧光描绘,画面中老人的皱纹更深了,却清楚的挂着微笑,让我们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父亲所传递的真正是些什么,还有山里人们对爱.关怀.希望的强烈渴求.&&影片将结束时,导演有意让父亲儿子站在高山上,再加之橘红色背景的映衬.使父亲与儿子久滞的情感的得以完全释放,也给观者一种共鸣之感.儿子从山上扔下纸飞机,纸飞机在山谷间游荡,宛如父亲奔波劳碌一生的生动写照,我们被彻底感动,为这份执着,这份爱,大山里这份踽踽的希望.可以说,整部影片都透发出一种至纯至真的大自然的野味儿,我甚至固执的认为放到影院里演都有些不伦不类,只单纯的希望当你看过影片之后,不要摸去眼角的湿润,脱下紧着身子的制服,好好想一想,不要怕耽误了时间,其实,许多人已经离了精神的沃土愈走愈远......
【短篇小说】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见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子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晨雾在散,在飘,没响声地奔跑着,朝一个方向劈头盖脸倒去。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青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脚下是狭窄的路、溜滑的青石板,怕失脚。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要与山过一辈子,要爱呢!
他告诉儿子:他跑的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路。在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这第一天要走八十里上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一天最累人,最辛苦,所以要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不可以歇在其他地方?”
“不能。第二天、第三天不好安排。”父亲说。
狗在前面慢慢走。它走的是老乡邮员曾经走的速度。以往跑邮,高大而健壮的黄狗颈上系着一根皮带。上岭时分,主人一手抓着皮带的另一头,狗便用劲地帮主人一把。今天出发的时候,狗依惯例伏在老人脚旁,等待着系好皮带。老人却拍拍它的脑袋,酸楚地、动情地说:“今天,不用了,走吧。”狗昂起头看定主人,它不相信。当看到邮包确实已经移到了另外一个肩膀上,才慢慢爬了起来。它跟随主人九年,以往出发,主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那年轻人的缘故吗?也许是。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陌生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便用膝盖在狗屁股上顶了一下。父亲说:“不要贪快哩,路要均匀走。远着哩。暴食无好味,暴走无久力哩。”
狗越过陌生汉子的胯裆,看看老人的眼色。它没看出要加速的示意。它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它依旧平衡着它的速度。
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和往常一样。但是,他发觉自己的双腿已经不适应这种步子了。他不理解,两肩空空,光身走路竟会这样。倘若没人来接班,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着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因为有了寄托,思想上放落了一身枷,病痛抬头了,人就变娇了呢?是的,一定是。唉唉,人啊人,是这么个样子。
儿子从父亲的呼吸里听出了什么。他站住双脚,稳稳地用双手扶着扁担换换肩。他看着父亲,眼睛在皱起的眉毛底下流露出不安。在父亲那风干了的橘皮样的脸庞上,浸出豆大滴汗珠,脸色呢,极不好看。
他对父亲说:“爸,你累了。”
父亲用袖子揩去汗珠子:“走热的。”
“爸,你不行,你走不动了。转身回去吧。”
“没什么。年纪不饶人哩。”
“你回去吧,放心,我晓得走的。俗话说,路在嘴巴上。”
父亲脸色一沉,快生气了。
于是,这才继续着行程。
这时太阳已经把山的顶尖染成一片金色,而山脚却被云遮雾盖了。好像这山浮在水里,风吹雾动,这没着落的山也跟着浮游。“难怪神仙要住在山上呢!”老人每每目睹这样的美景,他便想起传说中的神话。他的神情特别专注,说不定,哪个山坳拐弯处会飘过来一朵五彩祥云,上面站着观音圣母或是托塔李天王呢。这空空山野、漫漫行程,是一个任那万千思绪神游的天地;这空幽而缥缈的云中岛屿,确实能勾起身临其境的人恍惚而神奇的联想。
啊啊,人哩,毕竟是幻觉最丰富、最有感受力的。老乡邮员靠着它,战胜寂寞,驱散疲劳。现在,他又回到了过去,他又陷入痴想,一个人暗自笑了,觉得身子腿脚轻松了许多,甚至,想吹几句口哨儿。
可是,老人那憨实的独生子却早已游离于那迷人的景色。
那脚步,沉重得多了。
“汪、汪、汪。”
狗站在金色的峰峦上,站在那块最高的岩石上,朝山那面高声叫着。那声音在山谷间碰撞,成了这天地里最动听、最富有生气的乐句。
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竟有这么响亮的嗓门。双耳耸起、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下里的人,说什么人来了。将有什么山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对于盼望,任谁都可能觉得,每一分钟都是漫长的。狗在预告,在减短这讨厌漫长的时间。
在山顶,在金色的、温柔的阳光里,父亲、儿子和狗打住了。这儿有一块歇脚的宽大的青石板。父亲指着山的那面,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大队、生产队,需要分门别类发放的报纸书刊的类别和数目。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有着花白头发保护层的大脑里。
在谈完业务以后,父亲特别叮嘱儿子:“倘若桂花树屋的葛荣荣有信,那就要不惜脚力,弯三里路给送去。他和大队秘书关系不好,秘书不给他转信。”
“哪个桂花树屋?”
“你看。”父亲用手带着儿子的眼睛在山下的冲里、垅里、屋场间穿梭。
“木公坡的王五是个瞎子。他有个崽在外面工作,倘若来了汇票,你就代领了,要亲手交给王五。他那在家的细崽①〔细崽:小儿子〕不正路,以前曾被他瞒过一回汇款。你记住了?”
“记住了。”
“螺形湾这两年养了兔。去送信时,要喊住狗,莫做野兽子咬,狗还没习惯……”
还有许多。站在山顶、岩坎,俯瞰着纵横交错的山冲、落,父亲让儿子靠在他身边,详尽地讲解着他的业务、经验,还有他曾经注意过的事情和有必要引起注意的事项。每说一宗,他要问儿子一句:“记得不?”看儿子认真地点过头,他才接着说。他甚至背出了马上就要通过的几个大队的干部、党员、民办教师、重要人物、经常性服务户的人名单。儿子是否都点过头?都记得牢?老人已不大追究了。他觉得:一些话、应该说。应该让儿子知道。他不是来顶父亲的班吗?父亲知道的,接班的怎么可以不知道呢?
儿子很像父亲。笑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父亲向人们说:今后这一带得由儿子来跑邮。于是,大队干部马上带头鼓掌欢迎。人们自然问起老乡邮员的去路,老人没说退休的事,他撒谎说:将来也是跑这一带,和儿子轮流跑。说这话时,他觉得眼圈那儿一热,他赶紧掏出手帕擦擦鼻子借以掩饰。啊呀,这个谎,可是一个心酸的谎啊。
邮包掏空了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汇款的,都准备好放在学校民办教师那里。这是父亲的规矩。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哩。
其实,只隔三天没来,父亲就像隔了半年似的,没完没了地打听山里的情况:牛啦,猪啦,结亲嫁女啦,鸡毛蒜皮,面面俱到。
容不得父亲再婆婆妈妈,年轻汉子和狗已经沿着乡间阡陌、傍溪小道,打前头上路了。
夜快降临的时分,黄狗倏地跑过山坳,“汪汪”地一阵吠,然后兴奋地摇着尾巴跑转回来。儿子猜想:葛藤坪到了。
&葛藤坪有一片高低不等的黑色和灰色的屋顶,门前有一条小溪。小溪这边菜田里,有人在暮色里挥舞锄头,弓着腰争抢那快去的光阴。
黄狗又跑到一个穿红花衣服的女子身边停下来,不走了,高兴地在她身边转着。红花衣女子伸起腰,拿眼睛在路上寻找邮递员,用生脆的嗓子高喊着老乡邮员的名字,并放下手中活计,奔跑过来,去接年轻人的担子。老人看了出来,在儿子那高大的身架面前,那张有模有样、健康红润的脸庞面前,姑娘显得有些腼腆,脸上分明拂过一片胭云。
老人向那姑娘介绍说:身边这位是他的儿子,是刚上任的乡邮员,壬寅年出生的……说这些干什么呢?儿子狠狠地白了父亲一眼。
这招惹了不少麻烦呢――洗脚水、一顿丰盛的晚餐、特别好的铺盖,还有夜宵。
父亲发觉自己荒唐了。为什么要说那么些话。为什么要住进这红花衣女子家来呢?他有些慌乱。
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节在平川里跑邮的时候,由于经常在一栋大屋里歇脚、吃中午饭,引起了一个年轻女子的注意。于是,那年轻女子竟限时限刻站到枫树底下等他。后来,又偷偷地送他。最后,偷偷地在那绿色的邮包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一双绣着并蒂莲的鞋垫――这女子后来成了儿子他娘。
他对不起儿子他娘。几十年来,他跑他的邮,女人在家里受了百般苦楚。人家的丈夫是棵大树,为女人避风挡雨;他只做了个名誉丈夫,更多的只给女人带来想像。回去一趟,做客一样住上一两个晚上。
父亲过去的经历会不会在儿子身上重演呢?说不准。你看那女子,那喜欢劲。老人后悔没想到这一层,为什么不住到别人家去。他真不愿儿子重演自己过去的一幕。
那姑娘哪儿不好呢?说不出。老人看着她长大,他喜欢她,也喜欢她家姐妹。她父亲是个好匠人,母亲是个贤惠女子。以往,老人多是住在她家。那冬天的厚絮和热天的凉席都是他记忆中特别深刻的。在姑娘小的时候,他经常开她的玩笑:“将来把你带到平川里去做我的儿媳妇,好不好?”姑娘推他,搡他,扯他的头发。只有一次,姑娘认真地问:你儿子长得体面吗?高大吗?性情像你吗?老人还记得,姑娘当时那神情特别有趣。于是,老人继续开玩笑,把自己那独生儿子夸成天仙般俊。
俗话说:小孩子记得千年事。现在真正带着儿子来了,怎么就没想到过去的玩笑呢?莫要弄得戏语成真言哩。有一出戏叫做《十五贯》,就是戏语成真言。
他喜欢这女子。她比自己年轻时节碰上的儿子他娘漂亮多了,出色多了。时髦呢,更不必说。那时节的姑娘懂什么?只晓得绣并蒂莲,连面都不敢出来和人相见,说句话把头埋到胸脯上。现在的时代女性,居然……你看,不顾儿子脸不脸红,眼睛死死地盯着乡邮员。嘴巴不停地问平川里的事:问拖拉机,问水轮泵,问渡船,问自行车……那么认真,那么专注。手托着腮,眼睛里荡漾着水波、光波什么的。有半点害羞吗?没有!
看来,在这条路上跑邮的年轻人,将难逃脱那人儿的手腕。好不好呢?固然好。可是,一个女子嫁给乡邮员,是要吃很多苦的呀!咳咳,说转来,乡邮员总不能不结婚呢!管他去,儿孙自有儿孙福。
第二天,换了一身更合体的红花衣裳的姑娘坚持要送父子俩一阵。年轻人好像还有些话要说,父亲便退后一截独自走。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
这是这一天的行程,是这一天的拦路虎。七十里弯弯路,不平坦也不陡险,就是难过那挡路的九条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尊称。其实只算得上小溪流。春夏季节,水足溪满,一场暴雨,猛涨三尺,溪面丈余,浊浪翻滚,架不成桥,砌不成墩。冬秋之季呢,滩干水浅,河床干涸,遍布鹅卵石。不怕路远山险,不怕风霜雨雪,倒是怕这无足无头水,怕这变幻莫测的恶流。对于山里人,并不具很大威胁,涨水便不过河或绕道而行。对于乡邮员呢?必须毫不犹豫地脱袜卷裤下河,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必须通过。有时,还要脱掉裤子过河,把邮包顶在头上送过去。说不定,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而积疾的。
支局长跟过一次班,体谅他,要给他请功,考虑要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在平川里,他家乡近旁有大河,儿子是水里好汉。可是,儿子不一定能过好小溪,不一定能在生满青苔的滑石板上踩得稳脚跟。他要一一告诉儿子过溪的方法,告诉他每条溪下水的合适方位,告诉他在某种情况下河水的大体深浅。肩膀上挑的是千斤重担,这不是儿戏啊!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又过溪来背老人――他不让父亲脱鞋袜。该是父亲结束下冷水的时候了。
狗不肯先过河。它历来是伴着老乡邮员过河的。它用它的身子吃力地抵挡着水流,极力在减缓急流对老人日渐消瘦的腿杆子的冲力。
老人没脱鞋袜,狗在一旁感到惊讶。
狗看着陌生汉子把邮包放好以后,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的厚实的背。儿子那粗大而有劲的双手则牢牢地托着老人的双膝。
狗高兴地“嗷嗷”叫着,游在水里的身子紧傍在儿子的脚上方,拼力抵挡着水流。
父亲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当他睁开眼,看见溪面在缩,水推着狗的“哗哗”声在变小――这显然是过河了,快靠岸了。而脚呢?确实是温暖的,没有半点历史留给的那种感觉。啊,竟然,对过去只留下了记忆。老人滴下了一滴眼泪。儿子的颈根一缩。儿子反过脑壳,嘟哝了句什么。
……在父亲的记忆里,他也背过一次独生儿子。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嘿,可以和小儿子痛痛快快地玩三天哩。他女人生下二女一男。儿子出生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
满周岁,特别隆重。本家四代都是独生男孩,一线单传,视男儿为宝贝,据说办了不少桌酒席,而他呢,带着狗,在深山里跋涉。回所后,留所的同事说:家里寄来红烧肉、高粱酒。于是,和同事、和狗,一道在山脚下,在绿色的门坎里享用儿子做生日的佳肴。
这回啊,可以认真地亲亲儿子。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在山上挖了一只竹蔸①〔竹蔸(dōu)〕竹根。蔸,指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给儿子做了一把打火炮的枪――儿子会玩这些了。
没搭车,车要等。于是,和黄狗抄近路,爬山越岭往平川里老家里赶。
这年过年,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要弥补作为父亲的不足――他是背过儿子一次,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现在,儿子背着他。背着他已经苍老的身躯。这背腰,已经负过生活重荷的背腰,像一堵牢固的屏障,像山,像密密的林子,保护着他。有一种安全、温馨的感觉。父亲惊奇地发现:他已经理解到了“享受”的含意。他正在享受像所有做父亲的得到的那种享受。
啊啊,几十年独身来往于山与路、河与田之间,和孤单、和寂寞、和艰辛、和劳累、和狗、和邮包相处了半辈子,那其间的酸楚,现在被一种甜蜜的感触全部融化了。父亲的这滴老泪,是对过去万般辛苦的总结,还是为告别这熟悉的一切而难过呢?
上岸了。狗“汪汪”地朝老人喊。告诉他:别痴痴呆呆,该要做什么了。
是的,差点糊涂了。老人和狗急忙奔进河沿的树林子里。这一会儿,狗奔跑着给年轻乡邮员衔来一把茅草,又闪电似的奔进林子。儿子刚找到父亲准备的火柴,点燃暖脚的茅草,狗又拖来一小把枯树枝。
篝火已燃起,父亲把火拨旺,好把儿子冻红的脚暖过来。狗在远处使劲抖着身子,把水珠子从毛里撒开去,然后躺在火边烤着,温存地把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他是好人,他驮着它的主人过了河,它感激他。
狗叫着,跑着,朝被墨绿色的大山挤压得十分可怜,而又被暮霭搅得七零八落的村庄跑去。远远的,引来一群人――
父子俩已经闻到了晚炊和铺盖底下稻草的气息。
乡邮员不能轮休,只能歇星期天。和儿子跑完一趟邮后的第二天,恰好是星期天。今天有太阳,父亲和儿子搬来椅子,坐在后院菜园子里当阳的地方。狗躺在一旁,用脚爪和蝴蝶闹着玩。
父亲要对儿子说的,说了三天,似乎已经说完了。但还是说个没完,也许全是重复,父亲记不起了,儿子也不厌烦。
父亲说完了,儿子才开始说。
在山上,新上任,他没有资格多说。父亲现在要回平川里的农村去代替自己的位置。他出来工作了几十年,一切对于他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重新做起,他是生手。应付那一揽事务,将是极不容易的呢。
&“爸,回乡以后,头一要多去上屋场老更叔公那儿坐坐。困难时节,他照顾了我们家不少呢。借他家的油、粮食,计数不清了。后来他一概都不让还。”
&“这人不错,是得去感谢。”
&“感谢倒不必。他是个好爱面子的角色,平素说你架子大,没去他家坐过。”
&“哪能呢?抽不出时间嘛!”
&“是倒是,今后你得注意。”儿子又说,“爸,大队长是个厉害角色,千万不要得罪,看不得听不惯的事情权当耳边风,莫要惹翻了人家父母官。他要给你好处,容易;要给你难看,你得忍气吞声。”
&“这人我听说过,不正路,莫非是只老虎?”
&“爸,你管他什么虎。”
&“你莫管,人家说老虎屁股摸不得,我看要摸的该摸。我是国家干部。”
儿子急了,说:“你不知道,将来种子、化肥、农药都要求人家。撕破了脸皮不好办!”
“嘿,我看,没那么多要求的。人不求人一般大。”
父亲性子倔,儿子不好多说。但露出了恳求而固执的目光。
父亲理解少年老成的儿子,缓和地说:“当然,我也不是个蛮人子,乱干一气。”
儿子告诉父亲:一家四口人,包了三丘水田。田里功夫他来顶职前已经委托给了同辈好友。他要父亲答应:不理水田里的事,不下水――儿子担心父亲的腿病。
&“爸,你保证不下水吗?”儿子问。
&“就不下。”
儿子说:“母亲曾经咯过一口血,冬天里气喘得厉害,她不吃药,也不肯请郎中看。你回家后,定要带她到县里去检查一次,县里你熟。”
父亲点点头。
&“这回乡下去,会有这么复杂啊。”父亲想。
父亲痛惜地望着早熟的儿子。十几岁时,就已必然地、无可推托地挑起家庭重担,默默地像牛一样地劳作,为在远山奔走的父亲解脱,为操劳过度的母亲分忧。他过早地放弃了学习,他没有得到过独生子所能得到的娇惯。那厚实的然而仍是幼嫩的肩膀竟压着这么沉重、这么复杂的担子。
这过早的重荷,完全是由于自己的缘故啊。他真想抱一抱儿子,亲一亲他。可是,他长大了。他想对儿子说几句感激的话,可是,说不出。夸耀的句子,他一辈子没用过呢!
父亲最后为儿子装好两只绿色邮包。这邮包是一生中装得最满意的。但装的时间太久,老人的手已经十分不听使唤了。
父子俩睡在一张床上。几天的疲劳加上傍着儿子强壮的身躯所放出的热量,老人应该是香甜地睡去的。但,没有。很久很久还睁着眼睛。夜风轻轻地敲打着玻璃的声音,不知名的草虫“咝咝”的叫声那么清晰、那么顽固地灌进耳朵……
若不是狗用嘴巴在扯蚊帐,并“嗷嗷”地呼唤,差点睡过时辰。
老人骨碌一下爬起了床,三五下穿好衣服,用力推醒酣睡的儿子。
默默地煮熟饭,和狗一道吃过。父亲把扁担放到儿子肩膀上,吹熄灯,关拢门,相跟着,走向还眨着星星的旷野。
下完门坎的石级,父亲踉跄了一下,他不知道是怎样挪开步子的,是怎样地踉跄了一下,他只知道身子往下一沉。他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才没倒在地……
在一道唱着欢歌、不停不息地奔跑的小溪旁,在一座古老的不长的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父亲如果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这样站下去。直到晨雾散去,直到朝阳升起,哪怕耽误一截行程。就这样,让八十多斤重的担子压着肩膀,就这样站着。
雾不大,加上溪水的反光,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
于是,他决计不再送了。他对儿子说:“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地“哧”了一下。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的当中,“嗷嗷”地着急地叫着。父亲返身走上桥,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像小孩子一般地对它说:“你去,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过河需要你;过丝茅源需要你带路,不然,他会迷路的;没有你,他斗不过拦路的蛇;还有,山里的人要听你的声音,也……舍不得你的。听见了?听清了?啊,啊……”
&“汪汪汪。”狗着急地喊。说不愿意,还是要跟老人去?
&“你去吧,去!”老人猛喊。
儿子在逗狗:“嗬,嗬。”
父亲猛地扭转头,径直往回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汪――汪汪。”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透明的跳跃的山溪水里,喉咙里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喃喃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网站地图 | 宣传大使 |
| 管理团队 |
网站备案: ┋ 网站内核: ┋ 网站设计: 
Copyright &
w&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装假牙疼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