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于世上有几个知己叫高志娟

青山区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一)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青山区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一)
青山区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一)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网&&&&点击数:3903
春风化雨育桃李&& 大爱无声铸师魂
――记包头市第四中学教师门淑玲
人生格言:诚实为人而虚怀若谷,认真做事却名利如云。
她是包头市第四中学数学教师门淑玲,汉族,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高级教师,高二年级部主任。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9年参加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2011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数学学科带头人”。2009年被评为包头市名教师。2010年被评为包头市“德教双优”教师。2010年被光明日报出版社评为“优秀副主编”。
门淑玲同志是包头市第四中学数学教师。1989年到包头市固阳县第一中学任教,兼任班主任、先后任数学教研组长,年级组长。2001年调入包头市第四中学任教,同时兼任班主任,年级部主任。二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高中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第一线。
从教二十多年,她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仅2000的年以来,她就获得“青山区德教双优标兵”、“青山区优秀学科带头人” 、“包头市学科带头人”、“包头市名教师”、“包头市德教双优教师”、 “自治区数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并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她的个人相关事迹曾在包头电视台、包头人民广播电台进行过专题报道。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她能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主动参加各类学习进修,曾参加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合格。她同时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课例大赛获二等奖。付出总有回报,经过不懈地努力,多年来她所教的各届学生的数学均分均列全市前茅,其中学生何杨在2002年高考中文科数学成绩名列内蒙第一。白韬在2004年高考中文科数学成绩名列包头第一。辅导张丽虹、郝园林等多名学生在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获铜牌,而门老师也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辅导学生吕贺在2009年全国数学联赛中获内蒙一等奖。贺帅、郭娇娇、郝园林等多名学生获二、三等奖。
&&& 不仅如此,她在教学中同样关注对学困生帮扶与提高。2004届她带的高三7班的武甜甜同学,英语学习成绩优秀而数学成绩差,数学科目成为未来制约高考成绩的障碍,为此门老师先与这位同学耐心交流,让她首先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然后针对她的学习基础制定训练方案,从基础入手强化双基训练,每天专门给她布置几个基础题,一一批改后及时与她反馈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这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在一次月考中由原来的不及格首次考出103分的好成绩,拿到试卷这名同学高兴地跳了起来。从此武甜甜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一鼓作气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英语系。
还有2004届高三8班的张超同学。这本是一位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然而上高中后却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平时上课虽能认真听讲也能按时完成作业,在数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特别多,但每逢考数学时就紧张出汗甚至双手发抖,大脑一片空白,数学成绩也就可想而知,及格都成了问题。面对这位学生的心理障碍,门老师认真研究对策,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投其所好”锁定该生急于要考好数学的迫切心理,与她深入交谈。师生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门老师:“倘若这次你考了60分,那么下次若能考65分,这算不算进步呢?”,张超:“当然算啦”。门老师:“那我就与你约定,下次考试你只需考够65分就算成功,多一分也不作答”。张超说:“好的”。结果这位学生心理上轻松了许多,考试发挥得很正常也考出了很好的成绩。就这样循序渐进在门老师的引领下,张超的恐惧心理渐渐消除,最终在高考中数学以132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二十多年来,除致力于教学工作外,门淑玲同志还承担着班主任、年级部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她注重全员参与、民主管理。她始终认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学生信任的人。2007届她担任高一11班的班主任。当时这个班汇集着一批成绩优秀而又样貌俊朗的男同学,班里有一位文静、各方面也都很优秀的女生名叫武文超。新生入学,班级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后,细心的门老师就发现武文超同学变得十分寡言少语,而且总是心事重重。于是她就故意找机会和这位学生聊班里的工作,有意提及了一下她最近的状况,没想到这姑娘说了两句话就痛哭失声,门老师静静地等她把情绪宣泄完毕后,开始耐心地与她交流,通过交谈门老师才明白,原来这孩子有着极强的好胜心,面对班里那些优秀的男同学,她怕自己一旦被其吸引而陷入早恋影响学习,所以视男生为“洪水猛兽”,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难免情绪失衡。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门老师一方面疏通这个女孩子的心理,另一方面又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第二天门老师就有意安排这名女生与班里一位优秀的男生同桌,同时在班级工作中加大班干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私下里她又叮嘱几位优秀男同学多与这位女生交往、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女生终于走出心理阴影与同学大方交往,成为班里的活跃分子。三年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
2010届门老师带的高一1班,有位叫张彪的同学。他的父母四处打工居无定所,2010年“甲流”肆虐时期,他的家长因外出打工无法照顾他的学习,当时学校接上级指示要求放假清校,而张彪却无处可去。门老师便打发儿子将他接回自己家。半个多月的假期里,门老师悉心照顾他的学习与起居,就象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这孩子与门老师及她的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之缘。考上大学后仍经常打来电话问候并汇报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多年来门淑玲同志就是这样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学生,钟爱着自己的事业。在班级管理中注重班级思想建设,创设融洽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她管理工作中的特色景观。任教以来,带出一个又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纪律严明、学业优秀的班集体。所带班级获市级先进集体2次,区(县)级先进集体6次。学生韩旭获2002年包头市高考文科状元,张敏获2004年包头市高考文科状元,谢灵珏获2007年包头市高考文科状元。贺妍、梁金萍多名同学被评为自治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杨锐刚、靳杨等多名同学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可以这样讲,无论是在固阳一中,还是在包头四中,她所带领的年级组(部)都是学生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的优秀团队。
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多年来她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自觉进行课题研究,踊跃撰写教研论文,主动编写各类教辅材料,不断借鉴、总结、完善、发展。先后有两篇论文获自治区一等奖、三篇论文在权威期刑上发表,先后两次参与高中数学教辅资料的编写,近期主编的《包四中导学案》即将出版。参与研究的“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已结题,三次参与研究的包师院数学课题已结题,参与研究的“十一五”课题的子课题正在研究中。
如今的门老师已过不惑之年,辛勤的耕耘为她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荣誉。但她始终不忘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教给年轻同志,使他们健康成长,迅速成才。多年来她对年轻同志的帮助竭尽心力――大到教育理念,小到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转化一名后进生,她都言传身教。在她的帮助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下,几位青年教师很快成长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如李存保老师已成长为包头市学科带头人,所做课件多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高君老师已成长为教研组长、年级部长、青山区教坛新秀,撰写的多篇论文获自治区一等奖。
2004届学生给门老师的毕业赠言这样说:“我们的门老师:心折于您那干净利落的教风,心折于您那直爽且毫不偏袒的性格,更心折于您那富含哲理的`网兜子'理论……您是一位严师,带领我们在x、y、z的世界里摸索数学的严谨;您是一位慈母,时刻用家庭的欢乐感染着我们;您更是一位益友,在人生坐标系中使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
孩子们的话,永远激励这位教坛先锋向前,再向前。
教师职业说到底是良心职业。有了良心,才有对学生的爱,才有对家长的负责,才有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门淑玲同志就是这样一直以行动践行着一位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NextPage]
&&&&&&&&&&&&&&&用心灵赢得心灵
――记北重三中教师黄玉珍
人生格言:改造别人,首先应改造自己。
她是北重三中语文教师黄玉珍,现高一1班班主任。教坛已历30载。喜爱教师工作。善于思考,善于反思自我。能根据学生现状,不断改造,创新新的教学、管理方法。为人正直,真诚,富有激情。对学生极富感染力。班主任工作注重细节,思想工作细致入微,善于打动人心。深受学生家长好评。
2011年高考成绩全面揭晓了。黄玉珍老师所带的高三1班46人,除了年初因竞赛突出(生物、化学各获全国一等奖)的冀鼎觉同学提前获得报送上海交通大学外,45人参加了本年度的高考。其中41人上了一本线。在该班始终独占鳌头的刘晶晶同学出人意料地以690分的高考总分夺得了自治区的理科状元。
这成绩令人欣喜,令人鼓舞,也令人欣慰。因为这是刘晶晶同学志存高远,长期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高三1班全体任课教师竭诚努力的结果,还是学校领导、不少老师悉心支持和倾力帮助的结果。
时代在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许多改变,教育的氛围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我们迎接的学生已和往昔有了许多不同。学生们虽然聪明,见识广博,但是却大都性情浮躁,缺少理性思考意识;学生们虽然充满激情理想,但是又普遍缺乏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稳定心态;学生们能彰显自我,却又严重缺失顾及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
这是怎样的一代人啊?如何面对这些极具时代特征的学生?如何针对出现的新问题,采取适宜的教育对策。怎样通过疏导,通过纠偏,通过有针对性地谈话,拓宽学生思考的领地,打通他们思想的闭塞通道,引导他们走向光明开放的人生大道呢?
究竟怎样做,黄玉珍老师思考了很久。
改变人,首先应该改变人的思想理念,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没有开放豁达的胸襟,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怎会有未来美好的发展呢?于是黄老师决定从心灵对话入手,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需要教育者首先要有较为丰富的心灵世界。班主任要有怎样的心灵世界呢?
要有不泯的童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成长过程中,无论顺利与坎坷,有一段经历总是难以忘怀。那就是儿童时代。儿童时代难以从记忆中抹去的原因,实在是童心的可贵。
童心,意味着纯朴、真诚、自然、率真。我个人一直认为,这纯朴、真诚、自然、率真,是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具备的品质。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但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当教师第一次与孩子见面,她就开始置身于几十位学生的监督之中,老师哪怕表现出一点点矫饰、圆滑、世故、敷衍塞责、麻木不仁、玩世不恭……都逃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邪的眼睛,并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蒙上阴影。
是的,作为社会人,教师的角色也是多样的,教师也需要有几副面孔。但是一旦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一副面孔;真诚!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用正直来铸造。对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诫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 有了不泯的童心,就缩短了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经常有学生会主动找黄老师说说心里话,倾诉倾诉烦恼,让黄老师出出主意;有些学生父母之间有了隔阂,也告诉黄老师,让她去做做工作。
黄玉珍老师经常利用看早读的时间,下午自习课的时间,观察学生们,发现表情不对的,精神恍惚的,就及时问候,予以开导;对情绪稳定的同学,也走近他们,轻声问一下他们的安排,适当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有了不泯的童心,还缩短了黄老师与他们年龄上的距离。虽然她是年级年纪最大的班主任,但是组织集体活动的次数不少于任何班。
&&& 教育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往往是寓于活动之中,亲身体验之中。黄老师曾先后两次带领同学去攀登大青山。周六的下午自习中间坚持安排各球类练习。在每年桃花盛开季节,领着同学们徜徉在桃花树下,小溪之畔,感受着自然的美丽,享受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快感。在任何活动中,她都以一个参与者置身其间,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启发他们,教育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的艺术》中说:“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每个班主任都应问问自己,我和学生有共同爱好吗?尽可能保持一些和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这绝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
要淡定从容地对待教育的“悬念”。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班主任不断享受教育并不断成长的过程。班中几十个学生,成长经历不一样,性格人品不相同,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们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黄老师认为学生每天惹出一些事情是必然的,不出事才是偶然的。正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
这里的“悬念”,主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所有当过班主任的,恐怕都有这样的心理经历吧。每天在惴惴不安中,祈祷着不要出现 “悬念”,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悬念”还是接踵而来了。直面这“悬念”并享受着破解这“悬念”的痛苦与快乐,然后在惶恐中再等待下面一个个“悬念”的到来,如此周而复始,直到退休离岗。有时“悬念”太多了,让班主任应接不暇,心力交瘁。这就是当下教师畏惧做班主任的重要原因。
与其在畏惧中度过,不如换积极一点的心态去迎面直对。黄老师的办法就是淡定从容对待教育的“悬念”。
如何淡定从容?首先宽容学生。
学生思想素质不高,也不都是他个人造成的。社会环境就不够清明,各种思潮泛滥;家长教育也不够理智长远; 学生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正是出于这诸多因素,送到我们面前的孩子,看上去总是那样不尽如人意。但是,若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在他们这个年龄不也是不谙事理,懵懵懂懂的吗?我们有一颗单纯的心,是时代造就的;我们勤恳,是父辈的教育;我们懂礼貌,更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今,一切都在变着,要求学生像以前的我们一样,这本身就不现实!
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尽可能疏导他们,尽可能纠正他们的错误,尽可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力,让他们在反思中,在体验中,在一次次失败痛苦中,去感受老师教导的真谛,去明白老师的真诚用意。
与学生沟通,破解“悬念”的过程是充满曲折的。有时真让人好痛苦!但有了宽容之心,一切都可以过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高三一开学,黄老师班曾发生捐款被窃一事。团支书收的五百多元钱放在桌子里竟不翼而飞了,捎带着还拿走了几个电子词典。支部书记报告此事后,黄老师也很震惊。同学们的捐款也敢偷?电子辞典也敢拿?调查出来一定严肃处理。但当她了解了一些细节以后,她推断一定是一个家庭生活不很富裕的同学干的。因为自己没钱,交不上捐款,觉得没了面子。于是所谓的虚荣心驱使他,拿走了大家的钱。因为羡慕同学有辞典自己没有,一时嫉妒,在狭隘的心理支配下做了不该做的事。如何做,既能挽回损失,又能教育这个孩子呢?黄老师在班里开始了开导工作。她解释了自尊心和虚荣心的不同,也表示了对家庭困难同学处境的理解,提醒班委以后收费要照顾这些同学;同时在办公室又给家长发了校信通,及时告知班中发生事情的细节,望家长予以配合,通力教育。果真,捐款、辞典被学生拿回了家,又被家长发现了。很快特快专递给黄老师传回了钱和丢失的辞典。家长的用心是希望黄老师保护这个孩子的名誉,黄老师理解。第二天,她拿着失而复得的钱和电子辞典,给同学们看。在同学们兴奋之际,黄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和家长的举动。告诉同学们及时改正错误是一件于己于人都幸福快乐的事,唯有如此,才能扫除心理的阴影。她提示同学们,再不要去查问这件事,专心安心地投入高考复习之中。
淡定从容,还来源于经验的学习和积累。
参天大树,不是一日形成;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班主任工作的能力,也是靠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尝试,不断升华而来。
要提高,勤动脑,勤琢磨。要向名家求教。黄玉珍老师读过许多教育专著,也细致品读过魏书生老师、于漪老师、宁鸿斌老师、李镇西老师、王金战老师的教育经验介绍。她揣摩着他们的经验,反思着自我,她注意联系我自己工作的实际来学习,她借鉴着他们的做法,改造利用着他们的做法,创新着新的做法。
黄老师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教育技法次之,教育的境界、教育的精神是根本。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没有真诚、民主、责任这些道义支柱,在教育之路上你不会走得很远。反之,若我们的教育精神、教育境界提高了,我们也会创造出美丽动人的教育故事来。
优秀生是打造出来的,能称其为优秀学生黄老师以为应该是品学兼优的。首先是思想过硬:有进步的思想,有高远的追求,有顽强的毅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眼里的优秀生却只单方面看重学习成绩了。“一好遮百丑”,成绩好,其他问题就忽略不计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偏差,送给黄老师的学生在她看来,思想上“千疮百孔”。
因此,面对这般的优秀生,在深感幸运的同时,她也深感到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对这种优秀生的教育,绝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1.帮助“优秀生”充分认识自我
在近几年招生政策的影响下,不少优秀生外流。来黄老师班的的优秀生,实际上许多只是过去的中等生。他们身上传承了不少中等生的习惯,又增加了不少来路不明的傲气,不少人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出奇得弱。弄得老师们都感觉相互深度交往困难重重。对此,黄老师开展了各种疏导教育工作。我和英才比能力,是首先开展的教育活动。引进学习了比尔盖茨小时候的故事;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小镇平易近人的事迹;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把爱献给天下穷苦人的故事……。慢慢熟悉了年级里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看到他们朴实勤奋的良好品质,黄老师就又描绘他们的故事。激励班里的 “优秀生”们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优秀,去认识自己思想的狭隘,去认识自己人际交往意识的短缺,去认识自己行为的愚笨。
&&& 除了学习英才外,黄老师在班里也不断发现,树立班里学习的榜样。刘晶晶踏实勤恳,上课专心致志,她就号召大家向她学习;李文凯关心集体,大家想不到的事,他都及时考虑,她也启发同学们以他为榜样;高凯宣传鼓动能力强,班会组织得漂亮,她就多次表扬他;王铭泽理性分析强,循循善诱,她就多让他总结班中事务;冀鼎觉同学善于与人沟通,善于虚心求教,她就大力表扬他。
改变,很多时候是以别人为镜子的。当一面面亮闪闪的镜子照耀着我们时,就形成了强大的改变磁场。成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可塑性极强的学生了。三年来,不少学生逐渐在改变着自己。
2.激励优秀生超越自我
刘晶晶同学,是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来到黄玉珍老师班的。慢慢发现,她与黄老师过去带过的学生李凡、佛影、逄宇(先后考上北京大学)和马鑫、樊晓龙(2004年考上清华大学)在品行、学习习惯,思维能力上都颇有相似之处。一定要全力打造她。高一黄老师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黄老师会经常琢磨她,她的优点,她的缺点,她的现状。怎样激发她的勇气,把她的潜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呢?黄老师又从李镇西老师的教学论著中受到启发。
李老师有这样一番话:“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 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刘晶晶同学善良谦恭,稳重大方,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但是,她对未来并没有长远的设计规划,她父母的想法最初也只停留在考什么分数,就去什么学校上。对此,黄老师开展了两方面的说服工作。鼓励刘晶晶放开眼光去看自己,去尽量多的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去参加志愿者竞选,去参与学科竞赛的辅导;去报考北大自主招生。向她逐渐挑明,要向最高目标慢慢冲击。
奋斗之路充满坎坷,刘晶晶数学竞赛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北大自主招生连复试资格都没获得,这些不顺利对她心理肯定有一定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在以受挫的方式锻炼她,考验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黄老师与她父母继续鼓励着她,让她在心理上不输给任何人,让她继续按照目标朝前努力着。
刘晶晶在学业上的特点是以独立钻研为主,极少主动与老师商量问题,课堂上也很少发言。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对她开阔思维影响较大。对此,黄玉珍老师又多次找她谈话,晓之以理,要求她慢慢改变习惯,让她把独立钻研与主动求教兼而有之。不久,又提出硬性要求,必须每节课课堂发言,必须拿上考试卷去找老师面批。在与人交流中,刘晶晶慢慢也尝到了甜头,思维逐渐更开阔,质疑意识逐渐加强,薄弱科目逐渐赶了上来。
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要敢于直视自己的弱点,向弱点发起冲击。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想做不好,都不可能。所以,刘晶晶勇夺状元,是发展的必然!
怎样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做好教师工作呢?探索发现永无止境![NextPage]
在探索中不断进取
---记包五中郭芳老师先进事迹
人生格言:在平凡中彰显着个性风采
她是包头第五中学教师郭芳, 出生于1970年2月,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内蒙级骨干教师 、内蒙教研室数学中心组成员,包头市学科带头人。从91年至今一直在包头市第五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兼年级组长之职。曾荣获 “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比赛一等奖”、“包头市德教双优教师”等荣誉称号。“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她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她的自律信条。
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已走过20个春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对教育教学的看法自然不同。然而,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遥远的未来,教育的成功都离不开执着、热心、有效的沟通,教师这个职业与璀璨的光环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更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故事,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之一,而其中的微妙只有高度热爱这项工作的人才能体察细致,因而才能领略教育教学艺术之一二”& “人是要有所追求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须毕生致力于追求”& 这是她信守的格言, 她把从事教育工作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
多年来一直站在教学最前沿,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研究与实践。忠诚并热爱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二十多年如一日,热情地向学生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踏踏实实工作,注重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建设,与时俱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依法治教、廉洁从教,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后起而勃发,创造着教师生涯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回眸多年来走过的每一步,坚实而又不凡。尤其在2001年任中教一级以来,无论是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年级组工作还是教科研工作,均取得一定的成绩。
2001年获青山区 “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获青山区“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2年获青山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获青山区“教科研先进教师”称号;2004年4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等奖,并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数学优质课比赛,同年10月获全国中学青年教师优秀课比赛一等奖。多次得到市级、区级政府表彰, 2004年9月获 “市德教双优教师”称号;2008年9月获“包头市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9月获“包头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所带班多次获“包头市先进班集体”称号。
2000年至今一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初中数学分层导学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子课题----“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研究,先后撰写的课题论文《初中数学分层导学教学研究的认识与体会》、《怎样使数学课堂教学话起来》荣获第五次、第八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包头市第一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奖,并在2003年第9期《内蒙古教育》发表。随后《课改中的数学说课案例――探索规律》一文,又在《内蒙古教育》2005年第1期发表。
这些荣誉无不浸透着这位园丁辛勤劳作的汗水,但她并没有止步,而是默默向着更高目标迈进。当人们在品尝着劳动的果实时,耕种的艰辛往往已成为过去。现在,当我们喜悦于包五中的桃李缤纷时,也不由得要回望一次次为五中屡创辉煌的年级组长郭芳老师她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以及教育教学道路上那些春风化雨般的岁月。荣誉无不浸透着这位园丁辛勤劳作的汗水,但她并没有止步,而是默默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在教学中博采众长、竭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精心关爱着每一位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为了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领路人。她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她坚持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整体把握教材,熟练驾驭教材,,最大限度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
由于自己的努力,她尽快成长起来,成为青山区、包头市乃至内蒙级骨干教师。多次承担了校级、青山区级、市级的教学公开课,并受到好评。2004年4月作为包头地区选手,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授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摸到红球的概率》,而第一次尝试新教材的她,竟以自治区参赛选手总分第二的好成绩被推荐参加“卡西欧杯”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比赛。同年10月,在福州、郑州南北赛区比赛中《探索规律》一课获全国中学青年教师优秀课比赛一等奖。
与此同时,她的日常教学业绩不仅校内闻名而且引领着数学组遥遥领先于全区各所中学,打造着包五中数学特色。在2003----2011年历届学生中,无论是校、区还是市举办的多次统考中,所带的学生成绩在青山区高居榜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2004年、2008年、2011年连续送走的四届毕业生,在全市高中招生统一考试中数学成绩斐然,不仅位居青山区第一、第二名,而且还带领年级组创下了全科总分全市第五名的好成绩。历届所辅导学生竞赛多人分获得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金、银、铜奖、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二等奖,得到社会、家长广泛赞誉。
郭芳老师深知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与自己带领全组老师不断学习、勤思考、善积累、敢创新、走教研教改之路密不可分。
在承担两个班教学任务的同时,她开始实施由市教研室王荣老师负责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导学实验研究》工作。在课题历经启动、初步实施、深入实施、提高发展阶段期间,她接受了课题组专家成员的多次指导,并进行大量公开示范课,及时交流与改进教学方案,有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由于深入备课,互相观摩、交流指导,认真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总结,积累教改经验,研究教学方法,撰写教学论文,使个人的理论修养、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进步。同时增强了“科研”的意识,以教促教,促使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数学教学工作趋于科学化。随后在2004年,主动加入第二轮课题的完善和推广工作,2008年又开始新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是艰辛的,而当她完整走完一轮课题研究后,反过头来发现,这是多少难得的一种双赢。
多年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长年摸爬滚打,使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班级管理经验,在严慈相济中完善着德育工作。无论是2003年送走的213班, 2008年送走的初四(8)班,还是2011年送走的初三(1)班,它们有着良好的班风和浓厚的学风,是一个有着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精神且富有严明纪律,充满生机的集体。
这三个集体有着别具一格的班级特色,建立了一个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公约,有着全班共同信守的管理制度。他们知荣辱、重实践、文明守纪,勤学上进,所以学校各项考核均取得显著成绩。所带的班级连续数次被誉为“青山区级、包头市级先进班集体”,同时2001年被誉为“青山区学雷锋先进集体”。曾接受过包头广播电台《阳光城堡》节目的录音专访,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专题《学雷锋事迹》的报道。
都说七月是个丰收的季节,作为班主任的她,今年的七月倍感丰收的喜悦。2008届毕业生刘新宇、高雨萌在2011年高考中分获自治区总分第二、第六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还有班上数名同学被中国科技大、北理工、中央民大、大连理工大学录取。喜讯频传,而2011届她带领的年级组中考成绩也一举名列青山区第二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带领同事们辛勤劳作,最终换来了硕果累累。
如今新教材的实施对于每个教师而言,在教学上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更快建构一个课堂中的新“我”,她主动参与新课程培训,同时阅读大量新课程的教辅书籍,使自己尽快更新教学观点,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创新。凭着对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热爱,将激发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追求,相信她会走的更远。[NextPage]
英雄无悔&&誓言永恒
――记北方重工第二中学优秀教师高志娟
人生格言:让孩子们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这是我投身教育的巨大动力!更是我一生无悔的追求!
她是北重二中的英语老师高志娟。三十年所创造的财富根本无法用世俗的价值来衡量,她教过的学生大多都升入重点高中,学生英语竞赛中有多人多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她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标兵”,“全国英语优秀辅导员称号”“自治区优秀教师”“青山区优秀教师”“校园十大师德标兵”“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标兵”。所带班级也屡次获得内蒙古、包头优秀班集体。
当我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当我读懂望子成龙家长们脸上殷切的希冀,我的心中升腾起一个坚定的信念:让孩子们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这是我投身教育的巨大动力!更是我一生无悔的追求!
&&&&&&&&&&&&&&&&&&&&&&&&&&&&&&&&&&&&&&&&&&&――高志娟
高志娟是北方重工集团第二中学初三年级组长,中共党员,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英语教师。平凡、质朴,像林苑中一棵普通的小草。她敬业的精神在平凡中创造了奇迹,她所带领的毕业年级经过艰苦奋斗,一举夺得了包头市第四名,青山区第一名的好成绩,多少个家庭为此欢腾,多少个孩子美梦成真。
育海扬帆&&勇挑重担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所以“师爱是师德的灵魂”,高志娟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爱在平凡之中,爱在点滴之处。
学习上,高老师是学生的良师,当孩子们遇到难题时,她循循善诱,不急不躁,始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有一次高老师因病误了几节课,回来后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补课。有一位家长来学校办事,看到高老师苍白的面色和疲惫的身体,感动的说:“我对我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放心,我为我的孩子有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和欣慰。”生活上,高老师是学生的益友,当有孩子病了时,高老师总是及时出现在孩子床边,当有孩子生活费用完了,高老师就拿出自己的工资垫付,这一切使学生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高老师对学生付出全部的爱,同时赢得了学生们对她的信赖和爱戴,班级凝聚力提高了,其优势明显体现了出来。
教学生涯中的挫折和打击是很多的,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那种喜悦会冲淡生活中的磨难和艰苦,当时她班上有一名住宿在亲戚家的女学生,开学已几天了还没报到,她马上找到她的亲戚,经了解,这位学生的父母认为女孩子读书赔本,还不如早点下地干活,所以不想让孩子上学。星期天的早晨她踏上客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她拖着疲倦的身体,头晕脑涨,找到了学生的家,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的母亲终于同意让孩子上学了。她庆幸自己用真情和执着挽回了一名好学生,就这样通过她细如蚕丝的工作,把这些因思想问题想辍学的学生留在了校园。十年过去了,当年差点辍学的学生已经大学毕业有了令人满意的工作,每次写信给高老师或逢年过节看望高老师的时候总不由地说:“没有您,哪有我的今天,真得谢您啊!”
2008年她刚送走一届毕业生,终于第一次只承担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担任年级组长、英语备课组长。总是超负荷工作的她和同志们开玩笑“我是闲人了”。无奈,就在这时组里有一位老师休了病假,所带的班级没有了班主任,把领导急的团团转,最后考虑再三还是把担子压在了高老师身上:三个班的英语教学、一个班的班主任,她二话不说毅然挑起担子。就这样,09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竞赛获奖的23名学生中,其中21名获内蒙级奖是她的学生,21名中有9名学生获全国奖的还是她的学生。
心系学生&以校为家
高老师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爱人在银行工作,年轻有为,才貌双全,女儿乖巧可爱,婆母慈祥开明。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爱人因车祸惨遭不幸,抛下了她和这个幸福的小家,她不相信这是真的。那是一个寒冬,带毕业班辛苦,天黑不好走,爱人说好了下班后要来学校接她,没想到这竟成了她永远的回忆。她怀着悲痛料理完后事,擦干眼泪,抱起年幼的女儿又回到了三尺讲台。她心里所有的惦记就是即将毕业参加中考的学生。从此,她肩上挑起了一个小家、一个大家。
在小家中,照顾年迈的婆母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仅因为她们曾经相处得婆媳如同母女。而照顾女儿就马马虎虎了,由于忙于工作,忙于辅导学生。她常常把女儿一人锁在家里。害怕时,孩子就听收音机或看电视,经常哭着睡着了……她回到家看到满脸泪水的女儿,心里也是阵阵发酸……孩子上学了,她的工作还是那么忙,常常忘记接送孩子。起初,孩子孤零零地站在校门口哭着等待妈妈的到来。……可是妈妈在哪里。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也不哭了,就不等妈妈来接了。干脆自己到学校找妈妈。高老师辅导学生到多晚,孩子就等她到多晚,一个人在校园里孤独的玩耍,一个人趴在办公室桌上写作业,写着写着就睡着了……。就这样,孩子过早的独立了,学会了骑自行车,学会了炒菜做饭,学会关心妈妈,知寒问暖。却也养成孤僻的性格。高老师疼在心里,却强颜欢笑;“逆境对孩子也是一种磨炼。”因为她的牵挂全放在有学生的大家。
五一假期,高老师生病了,当医生问她得病后,用什么药医治过,她一脸的疑惑:我没有得过病呀。医生被这病人惊呆了,医生郑重其事告诉她:你早已得病,只是你工作起来,连明显的病理反应都没察觉到。要安心养病,这个病缠身难治,弄不好要命呢。听到医生的话,她第一个反应是:我那即将毕业的60多个学生怎么办?四年的学习到了关键时刻,是决定他们前途命运的时刻……当病情刚得到控制,她拔下针头,停止输液,又返回学校,又站到了三尺讲台。难怪周围的老师说:要说敬业,我们和高老师不能比,那不是一个级别的,所有的光荣由她留存都不多。她心系学生,爱校如家。
潜心教学&大胆教改
从教二十多年来,高老师潜心钻研教材,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她结合外地的先进经验进行教改实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所带的班英语成绩一直高居榜首,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远远超出全市平均水平。
&&& 高老师突出的教学成绩使高老师自然地成为学校里的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实践中她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她总是主动帮他们熟悉教材,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她带领大家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她带领下,一批批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成绩也由此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
硕果累累&&探索不止
二十八年来,高老师辛勤耕耘,固守三尺讲台,立足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她脚踏实地,培育着渴求知识的学子;她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走出困境。靠着无怨无悔的信念,孜孜求索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她练就了一身特点鲜明而过硬的教学本领。同时她把现代信息技术扩延至英语教学中,使她的教学水平如虎添翼,教学成绩硕果累累,在教育局组织的各类测评考试中,她的学生屡创佳绩。在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中,她的学生多人多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这一切的一切不有力的证明了高老师多年付出吗?
诚然,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师,组织总忘不了给她崇高的荣誉:1992年、1995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被评为北重集团总公司“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标兵称号,2000年、2004年获“全国英语优秀辅导员”称号,2004年她所带班级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个人在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2007年她所带班级荣获“包头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008、2010两年被评为“青山区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教师”,所带班级荣获“内蒙优秀班集体”称号,2011年所带班级荣获“青山区优秀班集体”称号,1996年~2006年连续11年荣获校园“十大师德标兵”称号,连续八年都是“党员示范岗”……。在2010年中考中,高老师作为毕业年级组长,带领全体老师艰苦奋战,一举夺得了包头市第四名,青山区第一名的&&& 创历史性好成绩,这都是二十八年来高老师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
星移斗转,岁月奔腾,时间的节奏悄悄把昨天凝固,时间通道上镌刻着高老师坚实而豪迈的步履,正如高老师自己所言:“是三尺讲台,净化了我的灵魂,升华了我的情感,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在人生最落魄的关头,只要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永远有讲不完的a、b、c……,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不允许今天的成绩仅仅是昨天的复制品。”的确,高老师正以身心的激情,伴着彩云,盘旋、攀升,在广袤的天宇中,冲向更高的云层。彩虹的美丽缘于风雨的洗礼,愿高老师这朵用生命释放清香的铿锵玖瑰在无悔的生命之路上绽放。[NextPage]
以爱为师 以爱育人
――记哈达道小学教师董黎明
人生格言:课堂是有生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是真实的、朴实的、扎实的。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朴实是一个教师的教学之本,扎实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她是哈达道小学数学教师董黎明,1969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她从教以来,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成绩突出,先后获得“青山区优秀教师”、“青山区科研先进教师”、“包头市优秀教师”、“包头市德教双优教师”、“包头市首批名教师”、“包头市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课改实验教师”等荣誉称号。
因为爱教育,爱孩子,爱自己所选择的事业!凭着这份爱,董黎明老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二十载,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199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包头师专政教系毕业,分配到青山区哈达道小学教数学。一年的实践和磨砺,使她深深爱上这群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转正那年,她毅然放弃了去中学的机会,留在小学当上了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小学数学教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实践的深入,她深深感到自己理论的贫乏,专业知识的浮浅。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滋养,没有几本教育经典打底子,就会造成对教育规律浅薄的理解,就会停留于机械模仿,就会在实践中失去自我。于是她一头扎入到教育理论的学习中。她自费购买了大量的教学理论书,订阅了好几种教学刊物,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捧起了《当代教育心理学》,捧起了《数学思维论》,捧起了《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捧起了《小学数学教师》,捧起了《名师课堂》……。寒暑假对于老师来说是难得的调整休养的时间,可对董老师来说是难得的充电期。她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在书中她吸取着理论的滋养,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书中的分析相联系;在书中她认识了许多教育名家,感受着名师的大家风范,领略他们的教学风采。她认真品味着每一节经典课例,揣摩其中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领会精妙之处,获得教学的灵感。在书中,她与名师展开思想对话和精神沟通,在理性的剖析和心灵的意会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收获教育智慧。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里。”她常说:“我不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但我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是的,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在读书学习中度过的。读书学习使她站得高了一些,看得远了一点。读书学习使她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
&&& 一个教师的发展有两个成长点,一是理论上的提高,二是实践上的突破。有了理论的滋养,关键要把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她拜老教师为师,虚心求教,学习她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管理方法。在工作中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要听说哪有优质课,哪有讲座,不管多远,克服种种困难都去学习。她从各科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撷取养分,酿造着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一改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指挥,学生操作的被动局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她大胆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设计了一个一个富有启迪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中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问”中思。经过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她形成了“新、活、实”的教学风格。
在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那天,她执教二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课堂上同学们的热烈情绪,与众不同的精彩表现,师生间平等的商讨,和谐的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的生动演示,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老师和家长。家长听完她的数学课,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数学课,难怪孩子们喜欢上数学课,连我们家长也喜欢上,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放心”。只有把教育视为艺术,反复琢磨,精益求精,教学才能独具风格,学生才独具个性,课堂才独具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得积极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学得轻松愉快,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落实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在探索与实践中她不断完善自我,教学技艺日臻成熟。多次承担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均取得了一致好评。
做实践者,更要做研究者。没有研究,就不能对教学文本深刻理解;没有研究,就不能提供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种“无效”的教学;没有研究也就是没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1998年她承担了国家九五课题“关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做课题研究对一个小学教师谈何容易。首先要过的就是理论关。搞科研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科研方法,可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方面知识太少了。为了克服“理论贫血症”,她借回十几本理论书籍,还特意从北京购买了一套科研丛书,边实践边学习。凭着一股韧劲,她征服了一座座理论大山。第二关就是写作关。写作本就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弱项,更何况还要写出有学术价值的论文真是难上加难。一篇开题报告反反复复修改了不知多少遍,从不会到会,从笼统到具体,肤浅到深刻,终于闪亮出场。为了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一份规范的实验报告,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科研路上的甘甜苦乐,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为了学习统计,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她顶着漫天的沙尘暴到专家家里请教;为了收集实验数据她经常加班加点到学校只剩下她一个人;为了搞课题,她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顶着严寒,冒着酷暑到外校学习。节假日,别人都休息了,她把孩子托付给老人,自己关在屋里写实验报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撰写的科研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参加的全国心理学实验录像课比赛获二等奖。她撰写的开题报告、实验报告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当然受益最多的还是她的学生,运用心理模拟法创拟的应用题审题模式和解题模式,使得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技能大大提高了,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数学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她的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进行了推广。她也从此踏上了科研之路。先后承担了自治区电化教育课题,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青山区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等课题。每承担一个新的课题,就是一个新的挑战,她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在一个个课题研究中她有过焦虑与困惑,有过反思与迷惘,更有过顿悟与觉醒,这一切都促使她不断思考教育的内涵,在潜心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2002年9月伴随着国家新课程的实施,她成为第一批实验老师。作为教学骨干她承担了第一次新课改教学研究课。她执教了一年级《10的认识与组成》。为落实新课标精神,体现新理念,她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上她让学生数出10个学具并把它们分成两堆,话音未落,孩子们已经玩开了。他们把学具当玩具,根本没把老师的问题当回事,看到这阵势她赶紧叫停,可玩得热火朝天的孩子们哪静得下来,在窃窃私语中她匆忙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为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她又组织孩子们进行各种游戏夹豆子、钓鱼、套圈等,孩子们更玩的忘乎所以。一节课在叽叽喳喳、热热闹闹中结束了。上完课她困惑了,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应该如何上?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动起来的课就是好课吗?学生们在热闹之后收获到了什么?课标中提出要落实三维目标如何落实?困惑之后,静下心来她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她惶恐地发现,认识的肤浅竟使自己对新课程产生了诸多误读!当自己沉迷于臆造的精彩之中,一味追求开放,却舍弃了对课堂的有效把握;沉浸在师生交流的雀跃之中,却忘却了数学需要思维;游走于活动热闹之处,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训练;热衷于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时,却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谁能告诉你具体情景下该怎么做,需要自己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调整中寻找合适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她真正开始了研究状态下的教师生活。她把每节课作为一个课题,把每次上课的过程作为一次研究,思考着如何创设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是什么,解决的关键在哪儿,如何顺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思考着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思考着通过这节课学生能获得那些方法和思想的提升。她开始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思考着教与学。又一次的公开课,她执教了《角的度量》。在深刻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她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认识量角器上,把教学的关键放在找量角器上的角,把探索量角的方法全部交给学生。课堂上学生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急性子的孩子甚至跑到讲台上据理力争。一节普通的技能教学被学生们演绎成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愉悦。她和学生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人格的碰撞。精彩在真实、平时、扎实中悄然闪现。在不断磨砺中渐渐地她的课堂开始变得自然随和。她知道了什么时候顺其自然,什么时候保持沉默,何时介入,何时不注意什么,也知道了有些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她越来越追求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朴实无华的数学课堂情景,课堂上她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唤醒、是引导、是激励,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合作交流,她越来越觉得一个好教师应该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的把学生推到前台,教师智慧地藏在背后。每一次的课堂她都感激学生带给她的惊喜与快乐。她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她欣喜的发现她又进入了一个教学的新境界:以前的她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追求的是有限任务的完成;现在的她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追求的是无限智慧的启迪。
在经历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的过程,她终于走出了一条课改的新路,成为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多次为市骨干教师,其他盟市区教师作示范观摩课并送教下乡。2003年10月她讲的《对称》一课被中央教育台制成“优秀课改录像课”。她的教改得到了领导、专家的认可。2006年被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所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实践是一所学校,也是一位老师。研究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提升。研究使她对教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实现了教学上质的飞跃。同时使她从幼稚走向成熟成为一名理性的实践者。她把教学工作本身变成了一个研究的过程,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教学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节课都能发现问题,取得新的收获。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不断升华。她将实践的点滴做法和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她的教师日志中记录着课堂上的精彩、教学感悟、教学的困惑、教学的反思等,在点滴积累中提炼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厚积而薄发,她撰写的多篇论文在自治区、全国获奖。
一路走来从课题参与者到主研者、领头人,观念不断更新,行为日趋科学。一节节公开课,一篇篇论文,一次次讲座都赢得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扬。通过研究大大开拓了她的视野。研究不仅使她运用和检验了理论,更主要的是发展和升华了她的理论和修养,使她的专业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中她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超越了自我,拥有了自己的思想,真正成为一名有个性,有特色的教师。教育科研使她跨越了事业上的高原期,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迈进。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董老师用自己的言行,敏锐的洞察力,和风细雨般的工作方式履行着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的神圣职责。学生病了她问寒问暖,喂水喂药;学生受伤了她细心地为学生冲洗伤口;学生放学了家长有事不能接,她把孩子领回家;学生进步了她及时送上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信任的眼光。她用自己对学生的爱,架起了师生心灵的彩虹。转化了一个个学困学,感动了一个个“问题”学生。她的班上有一位叫闫博实的孩子,都上三年级了还经常把数字写反、抄错题,连汉字都左右颠倒。他的妈妈因为他“粗心”打过、骂过,就是不见效,急的直哭。可董老师觉得孩子的这种现象不单是粗心的问题,她看书查资料终于找到了根源。原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 “学习失能症”。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孩子中存在比较多,于是她对症下药,设计了许多辨别图形和判断正误的练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帮助他克服了这种症状,使他的学习迅速赶了上来,而且成为班里的学习尖子。他妈妈感激地说:“没有董老师,就没有孩子的今天。”
心与心总是相通的。正是由于老师深深的爱,才换来学生浓浓的情,每次课间学生喜欢围在她身边问长问短,说说心里话,经常有学生为她送上一杯热水,递上一支小板凳,她嗓子哑了,学生悄悄地放上一片药。学生们用他们纯真的心感动着她,激励着她。让她无怨无悔地把全部的热情和爱心奉献给学生们。因为她深知,既然选择了讲台,就选择了奉献。因为这份爱她放弃了几次调动工作的机会,至今依然坚守着三尺讲台,实现着自己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人生价值。因为这份爱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有一年父母同时病倒住院,学生不能不管,父母不能不顾,她每天上完课带着作业和教案去医院,她一边陪床一边判作业一边备课。她为包头市骨干教师做的观摩课《桌子有多长》就是在母亲的病床前备出来的。
正如一位学生说的心里话:“我特别喜欢董老师,喜欢上数学课,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数学教师。”当教师的成功莫过于赢得学生的喜欢和信任,她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和信任,这是一种最高的嘉奖。&&&&&&&&&&&&&&&&&&&&&
作为一名教师她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爱心给予学生,尽心尽力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她把自己的思想和智慧给予青年教师,尽心尽力带好每一个青年教师。她为青年教师做教学经验介绍,带领青年教师开展讲、说、评一条龙的教研活动,她指导的青年教师朱雁云、王敏参加青山区青功赛获一等奖,青年教师王兴宇参加的新课程展评课获一等奖。她不仅自己承担课题研究,还带动青年教师一起投身教育科研,她指导她们选课题、写方案、写报告,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掀起了人人搞课题,以科研促进教研的风气。2004年她被内蒙古科技大学初教系聘为“小学数学教学导师”,多次为师院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2005年和兴胜学区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被聘为师傅,发挥着辐射带头作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0年她被评为“青山区优秀教师”,2001年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青山区首批科研先进教师”,2003年被评为“青山区学科带头人”,2004年被评为“包头市学科带头人”,2004年被评为“包头市德教双优教师”,2005年教师节她被评为“包头市首批名师”,2008年评为“青山区优秀名师”。
她知道名师对于她不仅仅是一份荣誉,它给予的是一种期待,一种呼唤,一种成长的力量。在她的面前永远是新刷新的雪白的起跑线,她的人生信条是不断超越――超越自我,在超越中升华,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上有几个杨嘉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