蕤犹虍纲意犹未尽是什么意思思?

什么是“大纲”是什么意思?_学习交流_百科问答
什么是“大纲”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大纲”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亡逃
本词的基本意思是:1.网的总绳。 2.总纲;要点。 3.特指著作?讲稿?计划等经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 4.主要的法纪。 5.犹大概。 6.亦作"大刚"。犹言总之。 7.犹言特意?硬要。分词解释: 大 : 大dà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
纲 : 纲(?)gāng提网的总绳。事物的关键部分:大纲。纲领。纲目。纲要(a.提纲;b.概要)。中国从
回答者:若有所思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凝樱子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凝樱子
凝樱子,本名赵薇,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人。现任中国辞赋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年辞赋学会副会长。擅长古典诗词赋创作,赋文风格雄浑开阔,不落窠臼。诗风清新雅致,蕴意深远。曾多次获得全国征文大赛奖项。主要作品有:《华山赋》、《敦煌赋》、《漳河赋》等。外文名Zhao Wei别&&&&名赵至真国&&&&籍民&&&&族汉族出生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副秘书长代表作品《华山赋》《敦煌赋》《漳河赋》称&&&&号西南第一才女道&&&&号凝樱子
凝樱子,女,本名赵薇,云南省人氏。
凝樱子,现任副秘书长、中国青年辞赋学会副会长、辞赋文化网超级版主,中国当代著名辞赋家,在中国辞赋界具有较高的声望。
凝樱子的《》全球同意境征文中获得二等奖,诗词大赛获得优秀奖,《敦煌赋》全球征集活动获得二等奖、《灵璧赋》全国征文二等奖等,她更是首届辞赋“”的获得者。一方花草,各具刚柔。植乎于人,娇态莫出于庭舍;生乎于野,清香广散丘。受眷养之凝樱子近照恩,势必作千娇以报;蒙乾坤之泽,又何羁一室之囚!纵然明艳,或恐失怜于朝夕;无妨蓬勃,更可恣意于春秋。名花得人寰之宠,野草含天地之幽。是故花者,余独爱野地蔷薇,遂为之赋。
山静无人,花繁有象。聚而成丛,凝朝露之清;攀而延树,收明月之朗。雅韵散于老枝,素颜生于贫壤。黄白间开,映层云以壮青山;挺柔并发,绣棱岩而添锦帐。风啸鸟鸣,布盎然于野川;狐奔虫闹,隐灿乎于苍莽。进而自结于天地,独了于喜妄。其色可嘉,不谦不骄;其容可敬,无卑无亢。
至若收纳日月,抱负山林。承仰正气,奉还真心。不屑于风中快意,无求于柳下轻吟。自知顽石之趣,独守流泉之音。飞花宁栖于绝壁,落影不着于瑶琴。唯喜者,托身于上九,涤性于浓阴。
于是村夫谓之野物,含笑而指;君子谓之清流,肃容以歌。纵然褒贬,依旧婆娑。乃曰:人之?谓喻我心!
赋依平水,养漾共用。
上九:道家以数字谓阴阳。上九为纯阳象。惊闻失舟,钓岛入寇。抚感千秋,兴慨时事。中土之邦,犹抱禀于纲常;之国,几频凝樱子写真违于彝典。遂鄙其大伦尽去,法理皆无。故而投书于列岛,以为尔晓谕知悉:
夫天地之位既定,卑高之序是陈。吾大邦垂范,苍昊利贞。安抚九野,不怠千年。于是排风调轨,崇扬之道;引贤循良,弘阐向善之心。用淳厚之成法,启草昧之未蒙。至若秦皇莫属之地,汉祖不辖之人。亦皆委顺奉礼,敬服倾恭。宣悦百域,莫出唐流。
彼群岛也,蕞眇孤藩,危居大海。溯其教化,盖始于;稽其礼俗,于盛唐。时我中土,游贤昭润于野;其尔八岛,学使广遣来朝。遂授之兵农医乐,佛道法儒。至若衣冠服饰,文书翰章。莫不启明,并无私匿。且乎赐赠纩醪,如待子民;分尝侯鲭,亦同亲室。常有宾席之尊,不乏枫宸之宠。于其时也,始知饔飧之别,纨縠之分。自后土人,皆惠于此;荡涤积咎,亦受于斯。至于新恩旧秩,莫阙于历王;怀义,何止于昔古!
是故彼国之魂,固为中华所予。惜略得初形,未领真义。孔庄之教,惘而不修;庠塾之理,泯然已坠。早弃函丈之礼,更有犯上之心。以至儒纲不举,道义失途。化仰佩为觊觎,欺涵容为弱怯。自明,凌掠不止;由始及终,感报俱无。更贪图天壤,竟倾一穴之力;馋涎,不惜穷武以兵!至尔亢狼八载,焦土两城。泣儿伏降,以博我宥;君子垂怜,遂用。檄罪仅止于鲸鲵,伐过不伤及黎元。免革赔款,弗索。吾国抚摄之德,于斯尽矣!
然而蟊螟之性,贪虐不悛;瞽瞍之见,短鄙不远。复又深算邪谋,甘为枭獍。窥我海疆,欲我钓岛。欺我孤舟,掳我渔子。嚣哗无隐于獠口,奸宄尽载于狼心。以怼报德,宁有过于尔国者乎?
吾泱泱之中华,行巍巍之天道。至精微而能查,积薄厚而能发。山川纵横,犹百万以计;子民遍野,莫十亿能涵。不乏元龟之士,更多彀骑之才。虽久叶于民生,亦常施于武备。七萃均健,三军整齐。投缨则能填海,挥师而可裂川。此乃上国之威也!
然吾国素闻,君子以怀悯之为君子,大人以宽仁是为大人。故尔等虽恶邪盈积,吾国犹未执之怒。皆为斯故,再许自新。至若孤行不悔,独意偏专。则若吾等草民者,亦必随即科纠,绝不容贷!以此为字,饬之自省。
凝樱子书于夫珏山者,邈殊亘古,卓尔苍穹。昂然为之险,峻而称三晋之雄。绛府遗珠,斯得其秀;太行镶玉,可谓其崇。立伟巍以护,标灵逸而眺蟾宫。于是纳岚气,披天风。执晴光而洗幽谷,衔青云以壮危峰。兹演晋魏之胜,乃擅仙阙之封。
至若龟蛇相守,彰表里之嘉脉;雨雾各宜,幻虚实之玄坛。山分两峰以峙,岭延三顶而蟠。丹河流碧,信乃上善之水;古寺传馨,知是慈悲之峦。苍崖飞羽,缅先贤之;青莲藏真,思往哲之纾宽。道极,抱天辰以宣其懋;仙源渺邃,载经藏以喻其桓。①时有半坡雾滚,常见九野风漫。丛林秀挺,相摩挲而交响;远扬,竟流连而合弹。
若取不二之景,应在绝顶之上。仰乎险域,叹天重三门;掬乎秀色,观山蕴。遥分之危,恰得之旷。翠廊凌空,紫气荡于长林;青烟横壁,翾风动乎叠嶂。阁道犹盘,怯难则谓之艰;在望,奋登而呼之壮!于是振轻衣,提健足。直藐天梯,争涉云路。近之妙缘,期知音之巧遇。更喜月老相逢,财官常驻。过月亭中,羡之先临;前,悲烈女之何顾。及夫金顶,似闻绛阙徽音;眺于四野,多见玄风纯素。此时山河,莫收止于人寰;尔来风云,应侵染于仙露。
若至拜月之期,光华自中出也。捧生明月,一峘竟吐芳芝。初时若芽,发清光如豆;及之若丸,喷如丝。而后挂中宇以高照,悬周天而广垂。俾泽川岳,施浩浩之大;将惠海河,无窃窃之私。耿耿之精,实出乎于正气;皎皎之态,无愧之于坤仪!
是故山若聚气,自堪谓之异也!太阴当空,虽无负于四海;晋地承圣,竟殊领其坤光。洒灵虚而彰懿轨,呈雅质而得清凉。相映则人皆如玉,回望而山尽噙香。于是髓海平,静;蕤影动,桂魄扬。②心共月而同起;识与身而合翔。乐凡尘而多福;淡百事则无惶。
于是闲遣心情,放随形意。时也万物纤华,四方嘉瑞。携五湖之宾,倚奇峰而畅怀;邀之客,攀高台而舒志。感其险秀之纷然,慨乎风标之迥异。敞我虚旷之胸,收尔玄阴之德。若宜用则和宁,若能及则睿智。吁嘻!遂祈皓月之永昭,熠中天而不坠!
注释:斯赋用平水
附绝句两首:
五绝·珏山醉月
四海秋风急,月色浓。
攀临分酒醉,谁惜此时容?
七绝·无题
一地光华铺,三分醉意入文章。
空樽且掷蟾宫去,谁是山中斟酒郎?夫天地之雄阔,以乾阳为开。故之沧桑,以西去为命。之地,滋三苗而润月族;要隘之冲,历百代而兴龙种。鸿猷之图,应在锁钥之外;骏望之切,岂无榆塞之勋? 至若兵屯,威逼万里;马饮党水,奋发三军。剑戟折而匈奴遁,甲胄残而汉室伸。于是津通,咸享丝路之利;并连西陲,广开王化之门。月照,清辉于百域共仰;都帐声传,威仪在可闻。
及后商贾至而文教显,佛陀来则石窟兴。祥光环乎仞壁,瑞气透于空灵。,远观者诧;千龛百态,近察者惊!得感嗟于神力,而悦服于盛名。
若乃登高,眺沙砾之盈野;月泉怀古,观波澜之涤星。渐闻风隐铁骑,是我儿郎凯旋乎?或闻指断琶弦,又谁胡女悲声?吁嘻!复庆与今世,得生于太平。
尝闻百里景色,各有胜殊;然两关,何来类比?故瓜沙之异,非独领于风物;敦煌之奇,乃维系于社稷!或曰:无斯地之固,宁有汉唐乎?
时轮飙飏;山河数易。士有抱朴之贞;民怀之喜。德滋而甘露频施;则东风四起。古城多凭吊之人;壁垒息挟怒之羽。承乎,需当忆连帐之戈鸣;受乎于安,焉敢忘将军之臂举!呜呼!千秋气节之彰,莫过于之烈也。所谓龙裔,安不临敦煌而稽首者哉?序:总理温公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等引语。由是知温公胸襟!凡好读之士,能无感乎?如区区微贱,犹闻言而有涕,遂捉笔而赋,不敢廋辞。
盛世之始,莫重乎于贤德。贤德者,从以辰星之烺,法于日月之熙。终仓禀之实为用,以黎庶之心为思。纳沧海之幽,成而不倨;和之阔,导而不持。寄冰心;濯赤胆于咸池。①含质朴之纯素,有公正之泰祺。
幸慨中华,得之温公!职兼三位,身负苍生之望;②总理一国,心系天下之悲! 类以收众采,形春阳而布鸿慈。秉厚德而八方以化;运良策则万里相随。怡然儒风,可标崧峘之操;敦然微笑,犹显稷尚之姿。③
公于未冠之节,怀天地之诚。长修青简之格训,宏愿万世之太平。气冲干云,所向岂止于鸿鹄;胸陈千壑,其识合雅于玉衡。④仰月之皎皎,难照人世沧桑之处;听风之萧萧,总疑民间疾苦之声。于是澄观而筹数,储学以策英。而后于之岁,⑤担天下之旌。能不报国家以生死之契,同万民以祸福之盟?
至若年深岁久,日忧夜忡!以凡体肉躯,行南北而不倦;布衣胶履,践暑寒而有功。免农税,革变千古而田夫喜;廉吏治,欣慰四海而庶民丰。因乡野而定訏谟,仁何其懋;赴疫区之为霆霓,勇何其崇!踏危垣而护幼于臂弯,嘶声几若村老;面则庇民于身后,噙泪有如父翁。冰溃之时,敬于死烈而躬礼;地陷之日,亲至险坑而动容。⑥
嗟乎!斯言诚哉!多难兴邦,罹祸而山川愈胜;忧患强国,蹈灾而众志更凝!于是贤举德张,使国扬精忠之义;浊消清涌,至野有敢言之凭。执器者不宰而率,受命者不校自兢。及若处幽晦则明智,于迷蒙而复澄。奔寥廓而纵意,历峥嵘以杳征。
星空浩浩兮,弥纶千秋而光逸;⑦星空湛湛兮,抚摄万物而晖传。宁之与杲,源之与坚。地也饶饶兮,其载厚而;地也苍苍兮,其抱谦而旬宣。⑧形以贞善,象以淳渊。
幸矣哉!感温公之心,知大治之可期也!贤之交应,时也宇清宙朗;瑞之,长尔日涣风妍。溯夫五帝之后,天道多衰,人心向悖。百朝频起干戈,春秋繁生戾晦。躔次无序而渐倾①;川流昏乱而弥废。黎庶不兴,山河几碎。间有盛世,亦难做悠遐之期;或有殷邦,将可为恺豫之配②?是以古传之沾,后得共产之溉。欲至藏珠,求之刳心除昧③。
于是羲和辉遣,元象紫浓。遂乎红星起,天下从!缨旗展,冰雪溶。铮铮然创业于乱世,沸沸乎揭竿于工农。臂举连营,野叟奋为披甲士;声冲九霄,衿子怒如扫庭风!疾乎如火,待发燎原之势;切乎如灸,应有不世之功!
然则虺蜮横虐乎风厉,獓鼷叵测乎雨凶。狰然五剿,极逞罴虎之爪;慨乎百战,何乏电雷之弓!虽余八万之卒,尤存千壑于胸。遂整装于瑞京,起征程于赣土;惜受阻于,见血刃于!
呜呼!水泠泠而云低,天黯黯而霜坠。燃焚骨之硝烟,响裂肢之重器。血浸黄土乎成仁,尸叠青山而遗志。英魂萦绕,应不悔此时之秋;将帅失声,料必洒长年之泪。
尔后破重围,取。明辨大势,免覆三军;力革初弊,复无多累。继则黔边,莫阻奇兵;金沙川隘,隐飞迅骑。大渡横舟,藐翼王饮恨之波;泸桥死士,开韬钤未见之异④!风飞雹走于,马陷人没于泽地。迢迢万里,直至,于是乎星火深种,根基定矣!
忽尔贪狼滋发于,长城寥断;异族肆虐于家国,陷亡。仓天不顾,白日失祥。遭昧谷之戮,滥虞泉之浆⑤。千途人泣,沃野田荒。是以南北不分,为抗战而兄弟同赴;老幼不论,皆而生死两忘!树首捷隘,继大胜在台庄。值之高亮,见春秋之遗光。游而击,交而刃;动则生,战则强!大军有折数百万之痛,平民更哀几断垣之伤。可忍家之弃毁,不容国之将丧!虽惨目慽心,尤前仆后继也!此又倭人所能明乎?
继哭民生之多舛,伤国运之难测。仇寇方逐,御侮初平;国共又争,相煎更急!彼子怀独夫之心,赤军有之职。正义之所归,民心而所即。是以能千军纵横,三役!辽沈平而大业兴;京津定而鸿猷识。残甲溃殒,起崩榱之悲⑥;雄师驻望,尽旭日之色。于是饮马而重铸蓬山,分营四野以社稷!此亦大势之趋也.
鉴乎大道之行,有梦;百家之见,诸子难驰。追至淳之式,求尚雅之知。惜则太极之阳,尚余阴芽一缕;轩辕之坟,尤藏野禅于斯。不惑于物,则得澄明之治,不乱其欲,终有反正之时。此非几人几代而有果,需千载千秋之宏规。取大义而其源不尽,恒一念则其极可期!复观五千载内,借武备而趋大同共产者,唯有中共!嗟乎!虽行路之至蹇,终大化之可为。
至矣哉!日灼灼乎人民不朽,星耀耀兮英雄永垂!蜀南,有酿神酒出焉。秉酒城之空灵,收蜀山之气节。取乎五粮之精,承乎三圣之诀。味融青阳,颜同白雪。透玉瓶而闻香,出名门而高绝。其酿造之密不可言传,其琼浆之质可以共悦。
豪杰相逢,举杯而交生死;雅人对饮,把盏而化清风。若夫小桃正盛,皓月当空。三五知己,横劝春盅。携醉意而眠,踏长歌直入蟾宫!此意气风发,酒壮英雄也!
若夫秋风落木,霜水飘红。侧立高标,慨世事之多变;傲然清挺,任悲欢之难穷。独饮一人,酒寄孤鸿。醉罢心交天地,醒来志在苍穹。野云岸,枯草丛。塞上北,大江东。酿神在握,何愁之有?
至若夏夜敞衣,小饮正消酷暑;冬日烫酒,浅斟且叹枝头。四时酒而情迥异,五岳人而意共幽。更有绝尘者,一盏化平生之俗念,三杯溶往来之烦忧。挟无为之快意,明若水之根由。此上善之饮者也。嗟乎!酿神之妙,入之于口,品之在心。而醉与非醉,岂是酒乎?(文体赋)余闻东南,有之山。其野谷绵亘,深僻烟火,故多无名之谷。又闻其旷处,衍生百花,别有高格。余颇奇而究之。友曰:“凡之幽绝,莫不摒俗。能知其幽者,皆心羡于野,身羁于尘。况明雅之志,因而分所属,非一家而独笑颦。如若流水,自有伸屈之异。或若行云,更见舒卷之莘。其观之或清,亦观之或密其繁?见诸隐士,当无奇于闹市;见诸道人,则不啻于仙门。见诸肥衣,必哂其粗鄙;见诸耕子啬夫,应嗟其茏蕃。其因人而异者,又岂于此耶?及盈袖之香,吾得绵绵之意,而君所何也?如悦于花者,喜兰则君子乎?近于牡丹则富贵乎?好于莲荷则雅士乎?厌于桃李则无色乎?更若绝域山谷,非擅于探幽者而不得。君居蜀都,曷慕其幽而不往之?既欲往之,曷先询之?恐不美焉?”
余恍而言塞,时风过门扉,响铃如泣。友曰:“戚戚者何?外感而内应,皆心变也。君迎风而戚面,吾而掩声。若其鸟掠,怒其惊飞而失食;若其犬眠,扰其酣梦而有瞠。此物之情也!人惟不同,心悲若闻则添忿气,心悦若闻则如雅筝。实铃随风动,其鸣如一,无非缓急。”
余讶其论而莫辩,乃仰视,久不能语。友曰:“君以为天何也?”余曰:“如伞乎?”友曰:“善!天实如伞,开之为昼,闭之为夜。万物息生,随之于下。所视所感,不离其中。解天外之祸,卸未来之忡。催八方之雨,育。物承恩于恒久,人受惠于无穷。知其为伞,故能知物极必反。不知其为伞,窃云取用之不尽。臧否之道,君或知乎?”
余遂闭目,乃不敢复视一物。友曰:“与君道花、铃、伞,已不复视,若语几、榻、地,宁无眠而浮于空邪?”余终不忍,遂举茶。
注:有韵处依平水韵一、赋的体式及其划分
关于“骈文、骈赋、律赋、散体赋、文体赋”这些名词的一些具体解释,其实“百度”一下亦就大体知道了,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一一去看过,按“百度”词条对以上名词的解释,除开对于“律赋”的定性问题,我个人觉得大体是正确的。现在要简略说明的是:“骈文”属于“非韵文”的一种,不需要押韵。“骈赋”是韵文的一种,要押韵。而散体赋与文体赋虽然区别不是很大,但在传承上,在出现的时间先后及用韵上还是有一些区别。散体赋要早于文体赋,散体赋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后的“汉大赋”继承了其精华并发扬光大。而文体赋发端在唐(受古文运动影响),至宋由欧阳修、苏轼等推向巅峰。散体赋的源头与楚辞关系颇大,至今常将“辞赋”并称。而其中的这个“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的 “散体赋”。
关于赋体的划分,亦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皆是按时间顺序来区分的(因散赋与文赋皆有属于半韵文的共同点,常被归于一大类)。有划分为“骚赋、汉赋、俳赋、律赋、散文体赋”的,亦有不把“骚体赋”列入的。亦有将“骚体赋、汉赋、散体赋”归简为“古赋”,分为“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的。不管怎么划分,这都不是有关于赋的重点。[1]
二、赋体的流变关系初探
而文体赋与先秦古文的关系密切一些。在用韵方面,因六朝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韵书,故许多散体赋,包括汉赋的用韵无法考证落实到细节,亦很难规范总结。而唐发端的文体赋,虽然用韵句子不多,但大多可详考至韵部上。而在其他一些细节上,散体赋在使用对偶句时,因当时“四声”未被发现,亦没有发现“四声”之后而随之出现的声律规范——“八病说”。故散体赋在对偶的声韵部分上显得比较随意。而唐宋文体赋的大部分作者,都是深通“四声”音律的,故在使用对偶句时,都比较规范,虽然文体赋的对偶句不多、不占主流。
另就是百度词条对于“律赋”的一些看法,我不赞同。按“百度”的说法,“清代是律的创作高峰期”是正确的,清代留下的律赋作品有一万多篇,此论正确。但是说“清代在律赋的成就上超过历代”就不值得相信。作品数量不能与艺术成就化等号。而我认为律赋成就的巅峰时期在唐宋。这问题要论证开来,非数万字不可,这里暂时不表,对于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我们可以后再开主帖讨论。
而对于律赋的定性,“百度”词条有误。按其说法是——“律赋格律已超出汉语文字音韵本身特点所属的形式美,近于文字游戏。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几无文学艺术价值。”要说律赋虽然有一个“律”字,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如同近体诗那样的,严格要求到每个字都有平仄规定的格律上去。连唐时出现的一些指导律赋创作细节的书籍,如“赋谱”等等,皆是在律赋的结构、句法、章法、用韵上加以阐释而已。没有说开篇你这句的平仄应该如何如何,接下来这句的平仄应该怎样怎样。一篇数百字的文章,岂有可能有如此死板的做法?律赋不是近体诗与词,没有严格的平仄谱。所有的,只是遵循声韵规律的一些平仄规定,如“节奏点”的平仄要相对,句中平仄要符合汉语言声律特点等等。而这些通用的规定,适用于所有需要骈偶的文体。
在近、当代一些研究骈体句的学者,为了阐述节奏点平仄而划分了一些如同律诗的凡例出来,这其实是将问题搞复杂了。学习骈句平仄,只要掌握了汉语的音律要点与骈偶句的阅读节奏特点,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没必要搞一些类似于“教条”的平仄谱,这样反让人觉得骈偶句很复杂、很神秘。古人启蒙皆是从文字的声韵学(谓之小学)起步,然后经过诗词格律学再到赋文,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编写专门针对于骈偶句的平仄规定,只是需要区分律诗句式与骈偶句式的阅读节奏就可以了。既如此,我们所需要知道的就是——律赋的“律”与律诗的“律”是有区别的。
而所谓的“近于文字游戏。与明、清八股文类同”,这样的说法带有明显的政治味道。律赋虽然在唐宋用于科考取士,这一点与“八股文”相比,只是其功用相同而已,但就艺术高度与考试取向皆不可同日而语。八股文只在“四书五经”中取题,并且“破题”应该是多少句,“起讲”应该是多少句,是应该用排偶还是散句,从文章结构到每一句应该用什么句式都有一些强制性或半强制性的规定。甚至取意与体制,亦限制只能是 “代古圣立言”。这样的规定,自然不合道理。而律赋的取材非常广泛,如唐贞元科出题“日五色”,宋殿试曾出题“藏珠于渊”“郭子仪单骑见虏”等等。出题覆盖面大,不仅仅限与“经”。从这个角度来看,八股文考生只要熟读“四书五经”,不读历史或只读先秦史,不学子集,皆有较大的取中机会。而律赋不然,不读“经”,不能明理立意。不读历代史书,不能取典故,如不读史书,你恐怕连“郭子仪单骑见虏”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怎么作赋?不读“子集”类,如何广博见闻、取辞炼句?如何让字句生辉?如何在同题作赋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这就要求考生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才可。特别是历史类,读历史知前车之鉴,而知前车之鉴的人,正是国家所需要的治国栋梁。
正是律赋符合国家取士标准,所以在王安石时期,当他废除诗赋(诗通常考五言排律,赋即考律赋)取士的制度,改试五经策论时。苏东坡可是深恶痛绝,曾上奏说:“。。。自诗赋取士,得名臣无数,今何必欲废之。。。”之类的话。
八股文是无韵的,而律赋是韵文类。也就是说,这对于考生的韵律知识要求亦不同。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国家对于“非韵文”的长期支持,或许亦连带导致明清诗词的发展滞后。对于这方面的探讨,暂不表。若有兴趣可另帖详说。
律赋定韵,定篇幅长短(通常300—400间),是为了考试后统一评审标准。虽然是大弊病,但是从公平考试的目的来说,是有可取的。八股文到清代,常有富族延请“猜题高手”自四书中估题,得七八题目,然后请人作好让子弟熟背,这样去应考,竟然常有得手者。而律赋出题取材广泛,极难猜中,并且就算蒙对了,你不可能连八字题韵都猜的出,而律赋是以题韵定韵的,那就是说,事先作好赋去考试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得手。这样的比试就需要真才实学了。
律赋与八股文是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为评审方便而做出的一些限制上,但八股文在这个“目的”上已经发展到近乎变态的地步。而唐宋律赋除了限韵,限长度,要求声律和谐之外,其他并无大的限制,作者仍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若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将两者列为一谈,是错误的。[1]
三、骈赋、律赋的句式及其分类
容易让人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是,因为律赋在场试中多用八韵,而一些律赋指导书籍,如《赋谱》将律赋的章法归纳为四段,既“头、项、腹、尾”,而又将其中的“腹”细分为5段,既“胸、上腹、中腹、下腹、腰” 这样合起来就是八段。一些士子采用了这样的分段法,一段一韵,八段成而八韵毕,一篇律赋也就告成了。但这只是章法上一些建议性安排,只是属于追求艺术完善的范畴。与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样的强制性规定,性质大不同。再由于一些人因为律赋也有“破题、承题”的讲究,而将其于八股文混淆。其实律赋的“破题、承题”是受太宗皇帝“文以世用”的影响,不重铺陈,篇幅短小而造成的。讲究开篇“破题承意”,现在看来,一篇300多字的赋,这样安排章节,其实是最合理的办法。若用“虚法铺陈”开篇,极难主题鲜明、深契要旨。所以律赋的所谓“破题”,是建立在怎样让短小赋体更加章法完美的基础上的,与八股文的“破题”虽有“启其先”的关系,但无“祸其后”的责任。而八股文的“破题”,规矩太多太死板机械,已完全背离律赋讲究“破题”的初衷。
况且唐宋律赋在“对偶”句式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律赋的几种常用句式,既吸收了六朝4,6句的精华,又衍生出了不少。自唐律赋以后,无论是骈文还是骈赋,凡要用到骈句的,无不以其句式为宗。而这种文学技术上的贡献,是八股文所没有的。至于律赋句式方面的细节,即后帖将有详细论述。
明清许多八股文人,一旦中进士之后,终身便不再作八股。而律赋在唐宋往往伴随读书人的一生。到明清虽然不考律赋,但明清律赋的创作,在数量上依然到达了历史高峰期,这说明两者的文学生命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当然,这里只是就两种文体而进行泛比,不关系到某些明清博古通学的名家。不管在那种考试体制下,总是会有一些超越考试体制弊端的大才。
而另外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律赋愈往后规矩愈复杂。至清代,确实有近乎“文字游戏”的味道。那时期的律赋甚至常将题韵字强制放于每一段的末尾,完全不顾忌“顺乎文气”的作文要领。这一后来的弊病,直接导致了近代人对于律赋的偏颇认识,而将其当着一种彻头彻尾的“枷锁文体”。而一些当代的学者,亦有认为这才是律赋正格的看法,并且一些人甚至身体力行地重拾这些“弊病”。从做学问的角度看,这是极不严谨也不负责的。所以我觉得律赋在清代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就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反是一种倒退。至于清代何以“弃明宗而发新弊”?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与政府不再“正科”用律赋取士有莫大关系,此点这里暂不表。
所以说,将律赋不加区分地定性为八股文一类,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说法。至少可以说,将唐宋时期的律赋与八股同归,是学术上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我个人来说,虽然极钦佩唐宋人对于律赋技法的贡献,但是对于其“题韵”的规定始终觉得应该抛弃。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没有科考制度,不需要靠限韵来方便检阅了。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再多此一举呢?所以至今我都没有作过,也没有想过去作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律赋”,但这并不妨碍我从律赋中吸取技法营养。
骈文、骈赋、律赋的叫法,其实是后人赋予的。骈文在六朝发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亦叫“骈俪文”或“4、6文”。至清,因主要以骈偶句成文,方有了“骈体文”这个名称,而“骈文”是“骈体文”的简称。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今。骈赋同样在六朝发端,初期多称俳赋。按《梅山塾教钞》的记载,到唐宋元,黔蜀一代仍常以“4、6韵”呼之,以区别“4、6文”。比较广泛地使用骈赋这个名称,大抵与骈文在同一时期。“律赋”发端与初唐,当时称为‘甲赋’或者‘新体’,“甲”是科甲之意,亦叫“场试赋”“新体赋”的叫法是为了与俳赋区分开来,大抵在北宋,才开始有了“律赋”的称谓而沿用至今。其实名称只是个代指,只要是大家都知道这个称谓所特定指向的文体,就没有必要一定照按时代先后顺序来加以区分。若一定要把清代以前的骈文叫“4,6文”,把清代以后的才叫骈文,那就太迂腐了。[1]风光组诗(律诗),以下皆用平水韵。晓破阳明雾,浮云足底探。
松枝铺古径,山果打幽潭。
渴吮樟间露,闲谈岭下庵。
暮归初上月,肩上厥根篮。遥望草山烟漠漠,去年老树又青青。
幽风入谷摇花蕊,早客穿溪过岘亭。
水响春歌须纵意,岩飞云语任谁听?
如今直上孤峰去,且借光明化我形。
注:草山,民间旧称为草山。月隐东山后,风潜入佛堂。
篱间青石老,帚下晚苔黄。
一钵清凉粥,三根心上香。
问禅凭坐立,烟火淡何妨?淡水卧观音,微风草木吟。
口呼清雾出,鼻吸白云深。
老树遮严刹,晨钟唤早禽。
藤墙风过处,客尽起悲心。松针穿雨线,云影落。
雾润菇衣白,风熏树笠青。
陶壶泡野草,溪水洗朱苓。
宿鸟高飞去,几声入耳宁。白云游碧水,岩上绣青苔。
晨起挑帘瀑,诗成入酒杯。
依山听雨漏,唤月照窗台。
一觉千年去,携谁小隐来?一坡细雨湿,滴水轻敲竹下弦。
雾起酒村飞蜃气,风催岩窍吐兰烟。
芋花十里氤氲地,峰岭千重自在天。
莫道青山无所属,有神仙。
注:竹子湖以百亩海芋花而闻名,背依阳明山山脉春江潮水动,不尽江流催月明。
东来何止千万里,浩浩春江水无争 。
水漫江滩石翻浪,月染春林花芽放。
浦上轻烟缀夜蓝,岩下银沙随波荡。
夜凉风清多少真,山静春深一月纯。
天生清凉出明月,清凉只在明月晨。
乌蓬木舟星火寐,可曾载过诗人志?
明月不语照春江,谁人能解圆缺事!
我欲乘舟追君梦,依稀可见月影中。
衣袂飘然尤顾盼,为我侃侃话古风。
将心织成水月文,撒入江水慰君魂。
江岸年年人如潮,几人不识?
人生悠悠缠七情,只盼此月长盈盈。
人去好似了无迹,江月默默照人生。
月沉雾浓不能留,隐去复还何处幽。
且裁春风作长袖,花满纱襟立。海天狂乱,春秋野覆,曾寄夷庭。身托异邦,魂交旧主,几忍飘零。未绝汉家名,四百年,碧血坚冰。,化为甘露入怀轻。
归来自此,看心高志阔,更有云萦。十载踏歌,今朝舞袖,应携赤子新声。收八极烟霞,染黛色,瑞意蒸蒸。恰好一脉,月下正潮升。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见犹怜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