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留隍镇写成公式隍

留隍地名掌故(3)
  凹头寨与乌脐杷从留隍境内向西南望去的军塘内湖南坑山坡上,有一处宽几十丈,高百余米的参天独立陡壁巨型大石,这巨石弯凹处背靠在西洞狮象守水口的狮尾,活像狮子的尾巴标球在舞动,因此人们称这巨石为狮尾。巨石凹处是一片四季如春的山坳梯田,住着几户人家。这里地势险要,也被人们称为凹头寨。有人比喻凹头寨为老虎屁股,南坑狮尾更不能动它一根毫毛,因此几百年来,从没有人敢敲打巨石,更不敢想废石或成块移作它用。据村民说,文革期间,有个山下红卫兵知道那里有姓氏的公碑,想上山去破四旧,刚要动手,一时觉得肚痛难忍,举棍不能,幸村民告知其父母在祖辈面前烧香道歉才得平安。抗战时期日本轰炸留隍,这里更是人民避难的最好安全之地!传说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当时的种植农科书籍与孔圣的圣书同遭殃害。幸而其子扶苏不赞同其父主张,偷把孔圣诗经及农科书籍藏了下来,其中一书介绍种植江南枇杷。扶苏命其得意大臣带到江南寻觅适应生长枇杷的有清纯泉水,日照不得直晒的坡地。一天,正是炎夏烈日当空,大臣来到南坑凹头寨,见到这里泉水流贯石岩,云雾缭绕,山风吹来凉爽透骨,于是便倒下岩石之下休息入梦,梦中见一老翁手拿着一株枇杷苗来到他面前种下,只见枇杷立刻长大、长高,结满壘壘黄金色珍珠似的枇杷,此时老翁摘取一棵在大臣面前说:“这枇杷形似珍珠,底部好似人体肚脐,故称珍珠乌脐杷。你需把书传给当地村民,依书种植,便可以出粒细内甜甘且腻、蜜味无穷的珍品!”说完拂手驾雾而别。大臣醒来,正想下山寻得传书人,只见山下来一樵夫,大臣见他老实忠厚,便把眼前枇杷交由管理,又付书吩咐依书栽培种植,樵夫如获至宝,叩谢万状,自此以岩为家,培育出海内外闻名的南坑珍珠乌脐杷。有诗曰:先人遗下种杷经,珍珠乌脐济苍生,樵夫遵书苦增殖,千古绝唱传美名。现在的新池村,位于留隍东岸河边,上连口舖下接下埔,与对岸的青金巷东下栅隔江相望。俗语说:“近山食山,近江食溪乾”。新池村历史以来祖祖辈辈男姓村民大部份以行船谋生,女姓村民则占与天独厚的河沙冲积小平原优势,种植花生与甘蔗。昔有“新池花生大如蛋,甘蔗可顶天”之说,可见新池人种植花生甘蔗有着丰富经验。除此新池人古时尚有绝技工艺。男姓村民出外行船,与外界便有着直接经济、文化交流,见识广,瞄中玉器加工行业,便在外地采购玉石,请来有名琢玉师傅到村中传艺,精雕细刻出各类玉雕产品,然后用自己的船只运往各地商埠出售。由于新池人的勤劳、好学,技术精益求精,产品深受欢迎而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故该村被誉称“琢玉村”。解放初期村中小学尚以琢玉命名。洪维乙医生生前家中尚珍藏其先祖传下的玉雕及木雕,县志中载:新池有“玉芝兰”精品,流传民间。但遗憾至今尚未发掘问世!该村名由来又有一说:琢玉村的玉雕由于产品上乘,不单闻名海内外,连天上的神仙也先后慕名前来观赏和购买。一个夏日早晨,何仙姑约同其他七仙下凡到琢玉村,途中手舞足蹈游山玩水,好为高兴。柔弱的何仙姑走得满头大汗,上气接不到下气,实是难受,慢慢落在后头。八仙中的吕洞滨是个咸湿佬,偕同何仙姑缓步以献殷勤,铁拐李却心明吕洞滨别有用心,提起拐杖捣得地上咚!咚!发出巨响,意在提醒洞滨。铁拐李捣打地上二处不同地方,由于力不同而留下二个大细不同的地堀。龙王听到咚咚声,误认是铁拐李求雨之声,便马上降了一阵大雨,于是二堀成池。何仙姑便叫洞滨闭眼反背看守,自己下池洗了个漂亮澡。由于何仙姑在此洗过澡,后人称现在的何祠堂胡祠堂前的二地堀为仙池!时代久了,堀为池不大雅观,村民又把仙池改建扩大,种上荷花,气势壮观,故称新池。会仙石位于今西洞管理区长岭山山顶,未开留丰公路前此处是潘田、丰良与留隍交往的唯一羊肠小道。从山脚到山顶是40度三千米,坡地上有块顶部平坦的巨石,从古以来的来往人群都是到这石歇脚、休息。从山脚向岭顶眺望,松柏成荫,绿竹扶抱着高达几十丈的巨石,刚好屹立在水流晴如云,山气夏如秋之中,给人“石壁泉飞,壁高云掩”的感觉。会仙石的由来,有着它美丽的传说。传说这大石陡壁,藏着古时大法师吴公。说是吴公奉命要到潮州东门城外建湘子桥帮韩湘子施展法术,路过此处被鸡叫声惊醒仙魂,须回天庭,但未完成使命而自愧无颜,故索性藏于此巨壁大石之下。他十分寂寞,每当人们到达这里乘凉,便十分高兴,在大石下面借助尚存的功力给人消除疲劳。故凡到这里歇脚休息的人都自觉愉快,格外精神,继续赶路也倍觉有劲。清末有一落第秀才,慕名来到此处想借助此石给他消除落第的精神折磨,一天步上石头便双手放于胸前静坐,冥冥中,果有一老翁飘然而至。此后秀才自奋攻读,终于得登,传为佳话,人们便把此大石称为会仙石。自此以后,到来求财、求官逐日增加。随着时光流逝,山移水改,这巨石早已残存多缺,幸有西洞善者捐款于长岭建了会仙亭,成了来往人们休息的好地方。在东留通往凤凰山的仙峰路段上,这里有由石头群堆叠而成的二个石山。石头犹如千军万马向东南走向直奔山下,在这二大石山相夹之中,有一块长三十余米,高三米的巨型大石。这大石形似蛤蟆,人们称它为蛤蟆石。相传古时侯的一天早晨,虱母仙云游经过这里,忽听到一阵阵石头从山上向山下滚动的声音,缓慢而又滞重,好生奇怪。便随声追寻,原来是一只大蛤蟆趴在一块石头上面,作法使石头向山下滚动。接着蛤蟆悠然自得,笑嘻嘻地从山而下,想到各家各户除蚊灭虫。细石滚动得快,蛤蟆跳得更快。虱母仙见此情景,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惊动了修炼成精的蛤蟆,于是指挥细石头猛冲向前,越冲越快。虱母仙生怕弄出意外,赶忙用手上仙拂拦住,谁知受惊的蛤蟆精和石头遁而不走,化为大石头,虱母仙愧疚离开。“蛤蟆石”从此永留人间。大塘湖位于东留口舖。湖面的东北面,有一形似莲花开放的山坵,这山坵人称莲花山。昔时大塘湖一年四季成群水鸭翩翩戏游,加之盛夏莲花绽放,池水凉爽清幽。这美景似是吸引着口舖一形似金龟的龟山,跃跃欲试向池中爬去。大塘湖、莲花山、龟山构成口舖这片风水宝地,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相传有一年的八月中秋晚上,天上金钱龟、芙蓉仙子随同观音大佛在九天云外观赏凡间各地赏月、谢月的昇平报乐之际,忽见在欢乐人群中有不少携男带女衣衫破旧的可怜人在向欢乐人求讨。观音大佛顿生佛心,带金钱龟、莲花仙子一同下凡,意欲救苦救难。说着腾云驾雾,见大塘湖湖光闪烁,风景这边独好。这时天空飘来一阵乌云,紧接便是一道金光划破长空发出巨响,这是玉帝有召。于是观音大佛自己马上回天,留下金钱龟与莲花仙子。话说观音大佛回归天庭后,莲花仙子时而夜半三更现形莲花浮出水面,洞察人间。有一夜刚好被一湖边捕鱼农民发现而传千里,故称湖上的山为莲花山活地。多少年来又有多少人都在莲花山为其先人寻灵穴,求个给后代好福荫。今天东留的龟山、莲花山正是如此而得名。诗曰:大塘湖池水清幽,观音随缘圣迹留。降福人间救苦难,若有佛心必应求。龟是圣灵之物,自古以来就有神龟显灵,伸张正义,救苦救难的传说。乌石龟山,位于庵坑韩江西岸。这是从教子飞山脉延至韩江岸边的一土丘,形像巨大乌龟,故称龟山。这只龟背朝西北,前两脚扒于潮州水泥厂,作为潮留分界线,头伸东南,怒目圆睛,盯住江南动静。传说这是一只东海神龟。北宋年间,因鳄鱼随伴潮水入侵万江,殃及百姓,这只神龟奉东海龙王之命前来此处驱鳄,为民除害。至咸丰年间,鳄鱼已除,神龟理应回归东海领功封赐,奈何神龟历年与留隍人民已建立了神凡之情,不舍离开人民,龙王生气便赐这只金龟化山脉永留凡间。年复一年,它巍然不动,日夜看守留隍南大门,确保留隍合境平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国二十七年六月,日本占领潮汕,与留隍乌石一河之隔的峙溪也沦为日本鬼子的铁蹄之下,多少潮汕人民都避难到留隍,人称小香港。可是日本鬼子那肯放弃这块肥肉,便派汉奸沿韩江前来探试军情。汉奸经过密探之后,回报留隍军队虽然无几,但是韩江两岸逶迤,乌石龟山地势险要,不须军队防守,只须两岸山头用石头从山上滚下,便可叫千军万马葬于韩江。日寇只好望龟山生畏而止步。诗曰:圣地留隍话沧桑,日寇望龟不敢犯。你若诚心来做客,热情笑迎且大方。鸡心峰位于九河下围与金刚石村交界的分水岭,它形似鸡心,故称鸡心峰。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一座高耸入云、形似一只大鸡母的大山。这大山千万年来吸取日月之精华,就在它将化作一只大母鸡的一天深夜,恰好天庭值日的天将来到南天门,向凡间一望,见这座鸡母山蠢蠢欲动,立即禀报玉帝。玉帝马上召天师推算,断定这是即将变成祸害人间的“母鸡精”,即下旨将其除掉。于是天庭各部天神各向鸡母山施法术,一时间电闪雷鸣,震天动地,紧接着便是狂风暴雨,天动地摇。只见一声霹雳巨响,一道电闪击向鸡母山顶,山上石块腾空而飞,山土随之倒决,飞溅出大量鲜血顺雨水倾泻而下流入江河,慢慢地露出形似鸡心的山峰。玉帝下旨:“鸡脚、鸡翅、鸡身都已被轰得粉身碎骨,成不了精,其心作为青山永伴人间也就作罢!”“鸡心峰”由此而来名。留隍东留的东山、石九乡民欲到凤凰山从前都必经如今称之绊马石这条峭壁陡岩的石道。说起此处绊马石,这又与帝昺南逃有关。话说当年帝昺南逃,东山、石九等村乡民,为了救驾,自动组织起来,欲断元兵追杀帝昺去路。乡民得知元兵从凤凰要到韩江对岸的万江镇,必经今称“绊马石”的陡峭山道,因此就地取材,把满山遍野萝蔓古藤捻结成绳横放路面上,盖上乱石,并挑选好壮男作拉绳手,分别躲藏在两端的深涧峭壁和密林之中。当从凤凰山出发经过此处的元兵队伍进入山道时,山上石头从天而降。元兵被砸得头破血流,抱头鼠窜,尸体遍野;马队的骏马也被各山头的拉绳手绊倒,人仰马翻,掉入深坑。后人因此称这山道为“绊马石”。踏进(留)隍镇东畔之埔头村连接韩江的口铺小溪口,沿着溪岸向东溯源而进,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个竹木森幽、花草香郁,石径小桥,曲溪流水,瓦檐隐约的竹林中,心胸蓦然豁朗清爽,灵机闪然一现:曲径溪流林荫间,清风竹影见瓦檐。仿佛进入一个世外桃源!这林中隐村、村中藏林的清幽灵地,这也不就是一个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理想悠闲避暑、清修养生之好福地吗!这福地就是居林乡!居林乡隶属于梅州市丰顺县的(留)隍镇。现在的(留)隍人、甚至居林乡的年轻一代只知道居林乡有朱、林及王姓外,对于其他的事情(如居林的人文、现有的文物等等)可以说知之甚少矣!......(流传在(留)隍民间有句俗语:“未创居林乡,先有王雷张”。即是说居林未形成自然乡村之前,也就是在林、朱二姓氏到来居林乡之前,已经有王、雷、张(据了解还有赵氏、刘氏)等姓氏在此地聚居了,虽说是姓氏多杂,但毕竟人丁稀薄,居厝零落难成村,后来由于林、朱二姓的加入,骤使此地人气兴旺,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聚居村落--居林乡,大概以其村周围林木葱郁、花草茂繁而自然而然形成一林中藏村、村中见林之“宜居之林”而得此雅名吧(有待考证)!有关传说是林、朱的先祖颇晓地理风水之术,懂得选择藏风聚气之地而营造居厝,故其姓氏虽是后来而居,而人丁繁衍却远居其他姓氏之上矣!足见居住环境的好坏(即风水的好坏)对居住人群身体健康及宗族生殖、繁衍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啊! &由于历史上乡村宗族的相互歧视,自然环境的无常变化,以及选址造厝不当等诸多原因,其他的姓氏人丁日渐凋零,乃至不得不迁徙远走,居林乡只剩下现在的林、朱二大姓氏及部分王氏在村居住。关于王氏虽人丁稀薄却不受歧视、欺凌,仍能在此乡安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也有这么一个传说:林、朱先祖由于通晓地理风水玄学之术,曾立下祖训告诫子孙:不但不得欺凌王姓之人,还要礼敬他们,更不能使王姓绝脉失传。故每当王氏人丁或将欲断之时,林氏或朱氏必送其一、二子孙过继给王氏为子,让其宗脉香烟不绝,子嗣绵延。听闻之初,甚觉不解,未知此为何故?细思揣摩,豁然大悟:林得王则成琳;朱得王则为珠,皆为玉器珍物,姓氏亦然,趋贵图吉也。又因朱乃色红,类比取象于五行中属火,林为木,五行中木火相生,木愈繁则火愈旺,林(木)氏丁多,则朱(火)氏人旺,亦趋贵图吉之义,故林朱两姓多相邻结村为居,如口铺村、后井村、青金巷村,都是林朱相邻和睦聚居的。不得不佩服林、朱先祖之玄通寓意至深矣!现在居林乡林、朱二姓之人莫不对王姓人礼敬尊重,可以说是秉承祖训,由此也足见林、朱二姓对其子孙文化礼仪的传承熏陶之重视。居林自成乡以来就重视儒学伦理的文化教育,故历代英才辈出。何为证?君可知,朱氏的构筑精巧、儒雅别致之“儒林第”,还有保存完好的昔时朝廷及(留)隍先贤对其乡人褒誉之鎏金牌匾,如九河乡郑家兰题写的:【壬午之春 花萼濟美 鄭家蘭書】葛布乡谭益盛(谭老爷)题写的:【乾隆己卯春敬表大学生乾拔林先生老姻翁懿赜 厚德裕後 敕授文林郎知浙江於澄县事致仕鄉進仕姻眷弟谭益盛拜题】有清代朝廷赐封的:【欽命兵部右郎廣東全省提督學院 節孝流芳 *生員林锡祺之母林鄭氏立 光緖(乾隆)二十七年孟冬穀旦】以表彰夫亡子幼而不易嫁,无微不至奉侍年迈家翁至仙归之贞节孝妇。据了解,藏于居林民宅间而鲜为人知的牌匾不知还有多少?这些文物有待有识之士加以发掘、整理、展出,以激励后人,发扬光大......居林,真是一个披着神秘面纱、有着深厚儒学风范文化底蕴,婀娜秀美如处子,隐于深闺人不知的宜居乡村啊!传说仙人派仙童驾鹤带榕籽撒于留隍韩堤西岸,一夜间便长出婆娑、千姿百态、长达二里的榕林绿带。在这林带中间有一棵雄姿挺拔、格外出类拔萃的大榕(今青金古庙前),它俨然一只巨掌伸出大地,捧着金银财宝献于人间,牵系着子孙后代。走上手掌心,轻轻一跳,就可上得十来个人,在那里玩个够。如果在手掌摘下几颗寄生的甜果,掠几只叫蝉,那得特别小心,别掉落江中呀!这大榕便是万江庙那棵人称榕公,庵堂前那棵人称榕奶的长子,也称榕父,奉天之命日夜监护这林带,年年岁岁茁壮成长。那三千亩内塘湖也幸有这绿林带作为挡住海潮的屏障,一年四季湖光夕照,浮光闪烁。夜来湖内、江中渔歌对答,萧笛悠扬,微风拂面,通彻之感让人超脱油然而生,真个是:仙人驾鹤已回天,榕林长笛漫韩边。江中渔夫迷离处,猎奇寻觅总留涟。如此之神,全靠榕的荫庇。故榕父也被人称之为神。民间有此传说:从前有位精通“地理”风水大师,一天路过榕父荫下休息,忽被一阵清风吹醒,浑身如沐仙池轻快,向上下张望,惊叹说道:“真个是神通荫庇享千秋的宝地呀!”自古以来,人们就视这棵榕父为至宝,这林带也成为历史以来的风水宝地!历史的动乱年代,曾有人想砍林换钱,当时有一年过七十村中老妇带头站了出来高声指责说:“谁敢砍榕林,我愿伸颈换取。”说着伸出颈让砍!这义举震撼了砍榕者,使其愧疚离去!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榕树下忽然来了一位不俗的远方来客,说是此地正是他梦中的榕林树神,它确保天下四角,合境平安,今天不远千里寻觅到此是为了还愿。说着捐资修建榕庙,不留姓名而别!榕父周围曾是一片荒无人烟、草木丛生的榕林埔地。即现在的陈、张厝前,昔时叫内塘埔;朱、郭厝前,昔叫东埂埔;金、程、詹厝前,昔日叫埔径尾。榕父荫盖下约五百多平方的空地,寸草不生,昔叫榕树脚,即黄厝周围,较为平坦。岁月的推移,先是打铁匠、江边捕鱼为业者,为了早出晚归有个家,便借榕为怀,搭棚为舍。历尽风风雨雨,从搭棚为舍至建房定居,埔地也种上了瓜果菜蔬。东埂埔有一“雨奇堀”长年积水,人们便引水灌溉变埔为田。如此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殖。明初开始,这里便成了人们安居宝地。但有鳄鱼随潮水入侵,危害江边百姓。潮州志载,明朝早年,夏郡境内有一地名曰万江。一天早晨,张氏女年方十六,与母江边洗衣被鳄鱼尾去。百姓甚为惊恐,日日夜夜香火不停求榕神保佑平安。至明末,潮州李公诏郡史,杨勋絮令史于此捕得鳄鱼,为民除害。人们认为这是榕神显灵,便在榕神下建成榕庙奉拜,香火从此绵绵,善男信女车水马龙,烧化银钱遍地皆是。为表示对榕神崇敬,后来人们在庙的右侧用千斤青铜铸造葫芦状的大鼎。青铜旧时称青金,故此大鼎也称青金大鼎,专供火化银钱之用。这样一来,油车舖也因此建成,专供香油、纸烛的小集市接着问世,遂为万江镇街尾。人们还推选出有一定权威的长者指挥神庙活动的一切事务!并规定到此创业定居者,都得以姓建祠。建祠时都得一律坐东,借得韩江银水为靠山,意使户户财源滚滚;祠门向西,面朝层层叠嶂笔架山,旨在姓姓人文齐茂。姓祠之间都得留足十米姓巷,以求通风透气,人人健康长寿,兴旺发达。时至今天十三姓祠都留足十三条祠巷,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而取青金大鼎前的“青金”二字,取十三条巷如一巷的“巷”,定名为青金巷。由此看来,青金巷应创于明末年间。在未创张氏祠前应已有张氏到此定居,故才有志史载张氏之女被鳄鱼尾去之说。青金巷得名之后,榕庙也随年代难考重修而改称为“青金古庙”。飞天蜈蚣位于留隍九河扁山,象扇形屏风,高高耸立。四百多年前,这里一片苍茫,是村民砍材割芼的好地方。时有九河三世祖妣,经常于此砍材割芼,一天忽见满天乌云,紧接大雨倾盆,三世祖妣发现周边皆雨,此地却独晴而无恙,回家以后,把所遇奇观告知松溪公,并请地理风水名师带罗盘到山上仔细察看,发现不雨之处有一形似蜈蚣直飞天空之山棱。风水师说此地有灵气,且有众脉聚结于此,这是难得之“飞天蜈蚣”宝地,是天地造物主带给当地人荣昌飞黄腾达之兆。“五脚砌”是留隍人对商铺骑楼下人行道的统称。二百多年前的清末时代的万江圩埠,路面全是用石蛋铺成,如今尚留依稀残迹。“骑楼”街道的形成则是民国间的事。民国十七年,名人李介永监建扩容的商铺“骑楼”,楼体一律二至三层,其中的第二层以上跨在人行道上面的部分作为住户,地面第一层做商铺。二楼以上跨出部分用水泥支柱承载,支柱至铺面开阔空地为人行道,支柱以外双面铺的中间便是通天街路。如此的水泥圆柱廊式格局商铺,从街尾李厝埕至善堂后再分内外街至官纹头,共计散百六十间。骑楼下的人行道统称“五脚砌”,圩埠也易名“万江市”。如今,昔日万江市“骑楼”通道,大部分被占为铺面,但从宫廷式圆柱结构的整齐铺面中,不难想象昔日人们在“骑楼”下行走,日来遮凉、雨来挡雨的悠然风光,难怪潮州人称:“留隍街是藏风聚气的'旺财’街”。路通财通,骑楼下人行道也是财源广进的通道。“北洞好田洋,西洞好厝场”,这是自古至今人们对这两乡里的赞美和评论。之所以说北洞田洋好,是因为从北洞凉亭至北洞口,长达四公里的大片田洋,都以西南走向,坡度不超三十度,一年四季虎空山、扁担坳二条环山泉水汇集北洞坑贯穿这片田洋中心,任这片田园用水灌田。就是韩江水涨入军塘,三千亩良田成为汪洋大海,北洞田洋也可安然无恙,达到旱涝保收目的,故称北洞好田洋。有关西洞好厝场之说,因它确具有“五虎四人形,狮象守水口”的风水宝地形状。步入西洞乡里,那两旁青山翠竹和神奇好似“大人形”的乌尼岽山也称“赶银老人”会使人驻足沉思,先人说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西洞乡里的虎祠堂向西北方向对准乌尼岽山眺望,便可以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稳坐在那里,那从潘田木头坳向留隍境内过脉至红岽山,正是这位老人的左手,神态幽然地坐在那里牵携着西洞这一方水土。关于乌尼岽山的来历,也有着美丽的传说。传说韩湘子建湘子桥时请玉帝相助,派天神狮象二将偕五虎将及“赶银老人”押运金银直奔潮州东门外,谁料天机被江边一洗衣女道破,其它天兵慌忙跑回天宫,唯有赶银老人、狮象二将及五虎将,肩负重任不敢回天庭,化作青山永伴人间。昔先贤丁日昌在官时曾从梅州府坐马来留隍经西洞乡,见那山峦秀丽险要,料定此处必出高官,马上吩咐左右下桥步行,以表诚意,谁料来至西洞乡里,却见一坑水流串中心,料想水已破中心,何来高官?接着上马打道向前至村口,却见狮象两山守住水口,不禁感叹:“青山翠竹伴银水,水满则溢,幸有狮象守住,此处必出大富大贵也!”感慨之余,自叹当官何贵何富而写下《留隍道中》诗曰:肩负远出昼桥西,密密人家傍柳堤,一路山光迎客笑,半林鸠鸟惹人啼,园蔬破甲香犹湿,野笋丁添缘未齐,自笑劳劳缘底事,浮生镇日寄轮蹄。石狗位于东山韩江岸边一面靠山、三面靠水的石岩之上。岩石头向西南,身朝江面,颈伸天空,犹如一只活生生的狗形在向天空问话。昔时韩江沿岸常出盗贼拦船抢夺钱财,殃及来往船只,连官船运载官粮钱物也难幸免,故地方官报请朝庭降服。皇帝听奏,唤国师施展咒法,求天庭派来具有灵性之天狗立于岩石上,日夜看守江面,严防盗贼。天狗一经发现动静,便大声吠叫,求助天兵到来除害。这只天狗经磨多少风风雨雨,确保了韩江船只安全。对万江福地,天狗日久生情。它昂首伸颈问苍天,请求玉帝答应它永伴人间。玉帝准奏,把它化成石狗,巍然屹立于岩。有诗证之曰: 天狗与人结情缘,呼声直上问苍天,诉说人间贼未平,求帝化石天地间。又一传说,昔时此处具有南国水乡特色,一年四季从石缝处长出野生兰花鲜艳夺目,每当旭日东升正好晨光从岩背后照射,把整个石岩倒映江中,绘画出江天一色宏图。有一天,江南有一大诗人慕名沿江坐船到此览胜,从远处便观赏到这幅美丽图画,顿时即兴吟下诗曰:景奇存世总不多,兰岩影倒韩江河,石像宠物更稀少,有缘眼福得观摩。吟毕,唤船夫把船靠岸,自提笔墨跳上石岩写下:“兰岩苑旭”,又叫玉童染上珠沙红色,远处望去确实壮观,从此“兰岩苑旭”便成粤东一大奇观。随时间的推移,“兰岩苑旭”四大红字被风吹雨打,经受不同程度水涨河流的冲淋洗刷,慢慢地褪去红色,远处望去,留下的珠红色较为显眼的只有好似“东山死九”四个字。东山乡贤自感不光彩而擦去兰苑二字,只留取“岩”字的“石”字,“旭”字的“九”字,自此石九地名沿传至今。宋朝景炎二年即1278年,宋帝昺南逃藏于福建乌阴山,但元兵追赶不舍。宋帝昺匆忙逃至万江镇,幸万江镇妇女救驾,方得活命。传说当时帝昺从凤凰山向山下大钱、盐坪方向逃走,欲渡过韩江到万江镇时,突然口渴难忍,侍从用尽千方百计欲让帝昺解渴,都无法解决皇帝口渴难奈之苦。这时村中有一村民取来一包叶形似鹦嘴的茶叶,教侍从放入锅中烹煮,送与帝昺饮食。帝昺喝罢马上止渴,口中生津,久久甘味尚存,因此好生高兴,脱口而出:“等我回朝之日,定诏此树叶作为贡品!”当时取摘下来的茶叶刚好位于凤凰乌岽,故称“凤凰单枞”。由于是宋皇顺口所封,故称“宋种”,也叫鹦嘴种。再说凤凰山上的天池历史以来便是潮州留隍的分水岭,主峰海拔1497.8米,东南走向朝潮州叫凤凰镇,西南走向朝留隍叫留隍镇,凤凰宋种单枞因分水岭划归潮州,故人们误认凤凰茶单出产潮州。历史以来,凤凰山三万亩茶山,留隍已占一万多亩,都以宋种单枞茶栽培,演变出肉桂香、茉莉香、芝兰香、黄枝香等十多种名类品种。无论潮州的凤凰、留隍的凤凰所产的茶都统称凤凰茶而闻名天下。留隍镇东留秋风寨遗址秋风寨遗址位于留隍镇东留乡口铺村,面积约600平方米。传说同治四年(1866)太平军女将秋香,在此驻兵立寨,人们称为秋风寨。今只有遗址残存,1983年在该处发现有细尖黑米、陶瓷碎片、生锈兵器等遗物。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溪南管区“和尚田”村现有村民约一百多人,皆姓杜。该村民仙逝后其墓碑一律刻上“盛杜”复姓。这是什么缘故呢?据“和尚田”村民所说:其祖先是明朝兵部尚书--盛端明,盛端明因其不肖子意欲举兵,谋反不遂,而遭朝廷株连九族,所幸其妾杜氏因身怀六甲回留隍娘家乡下“隍洞”村(“隍洞”今属黄金镇管辖)休养,遂得以保存,分娩生产出一男婴,盛氏香丁不至断绝。母子也到留隍近郊“东洋”之地隐居,繁衍生殖,并筑建“上各堂”以供奉盛氏祖宗牌位祭祀。后因行藏暴露,乃迁至“大员”村改随母姓--“杜”并租该村佛寺之田地耕种以避祸度生。因租种和尚之田,后将寺旁其聚居繁衍之村称为“和尚田”,该村村民仙逝后其墓碑一律冠刻“盛杜”以认祖归宗,此俗一直流传至今。明代建筑,盛氏“上各堂”“大员”之佛寺此后不知在什么年代迁至(留)隍镇的“慈祥街”(即今俗称的“庵堂”是也)。留隍镇庵堂旧址另据史载:盛端明,字希道,海阳人。明孝宗弘治戊午(1498年)科解元,壬戌(1502年)科进士。历任官:右副都御史,督南京粮仓,被奸党诬害罢官在家十年。嘉靖年间复起任礼部右侍郎,并拜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卒年八十一岁。端明罢官居家时,奸党四处追捕查抄,意欲灭根,乱世之下,其子孙仆从初避潮州,后迁至(留)隍“东洋”,后复迁至“大员”并一律改姓“杜”······两种传说虽略有出入,但足可以证明“和尚田”村杜氏乃明代兵部尚书-盛端明之后裔,应该确凿没错。另据史载:明揭阳县衙曾设留隍(球山中学原称“别墅”即是当时之县衙,可惜前几年因校舍改建已遭毁灭,“山头顶”尚有幸存之明县衙城墙)。“盛宫保”故址乃盛端明当时在(留)隍任职时休闲避暑之行署。位于(留)隍环市管区“北洞”村“旮旯坑”山窝的“盛宫保”故址(解放前曾改“斋堂”,以作布施济贫场所),因随着历史变故,斋堂解散,墙崩灰溃,栋瓦塌废,埕址依稀,几难寻觅。而“东洋”村现今有盛氏“古井”遗址和还保留几近完好的盛氏庙堂--“上各堂”。“上各堂”隐于“东洋”村之山窝中(今廖氏“永德居”侧),座巽向乾,堂前朝峰为“北洞”村之“尖峰山”,门居正中,宽五尺,门顶用灰砂粘成楷书凸字--“上各堂”,屋檐顶栋尚好无缺,前屋青瓷檐瓦依然,后屋则已瓦落桷断,顶掀露空无遗。堂上中楹及子孙楹则保存完好。在无人居住管理的情况下,始建于明代的庙堂虽历经岁月沧桑,自然侵蚀,能够保存如此完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上各堂”前影青瓷瓦檐,光彩依然瓦落桷断,顶露掀空“盛杜”墓碑“盛杜”后土“白批”指的是经严格除污、去毛,放进水锅中进行逐步升温至水沸开后,立刻捞起放进冷水盆中浸泡降温后,再捞起掠干的猪头皮、二花猪肉。经过这样热、冷处理后的肉酥且脆,用利刀批削成薄肉片,片片如一,厚度不超过0.2厘米。然后用“饭篱”(即铁筛)盛装,放进沸水中汆熟(这一过程动作要快),沥去水分后装盘。这便是不含其他配料的“白批”肉,盘周以芫荽点缀,只见批批似白云,片片如莹玉,使人不禁垂涎欲滴,胃口为之大开。伸筷一挟,“白批”连芫荽一齐挟起放入“蒜泥醋”(蒜头加点粗盐共捣如泥,倒进米醋搅匀即成)碟中饱蘸一下,那入口脆酥、略带醋香甘醇,难以言状的微妙感觉给你尽享阝留隍小食之美韵。本文来源:留隍信息网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隍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