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果山上到山下煮鸡蛋需要多长时间间

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 福建长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
当前位置: >> >>
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 福建长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07时42分   来源:人民日报
【E-mail推荐
    如果我有“穿越”异能,真想带你重回10年前的闽西老区,看一看那中国四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之一长汀县,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叫“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如果我的笔有摄像功能,真想让你看一看今天的长汀,又是怎样的翠波千顷、满眼新绿、花灿两岸、果香万里。
    敢叫山河换新颜
    成立全省唯一水保局,水土治理走群众路线
    长汀县土地面积460多万亩,1985年遥感普查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46.2万亩,面积大小、严重程度、危害性均居中国南方省份之首。从1983年起,福建省就开始了在长汀的水土保持治理,时任省委书记项南还专门写过一首72字的“水土保持三字经”。
    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式将长汀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确定连续8年每年从省级财政中划拨1000万元、龙岩市财政配套200万元,誓让这个当年土地革命时期人称“红色小上海”、中央苏区物资基地的长汀县,重披绿装。
    第一个8年过去了,至2009年,长汀县累计治理107万亩流失山地,但长汀人铁心奋战绿荒山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201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扶持政策继续,再干一个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钱有了,长汀县政府成立了全省唯一的水保局;队伍也有了,虽然只有12个人,但个个都是农学毕业科班出身,技术不含糊。这就行了吗?“不行!”已经退居二线的长汀县水保局原副局长刘炳平陪着我,一个镇一个村实地走访,“干了10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要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一道参与治理保护,否则怎么干都白搭!”
    普通人做不凡事
    不认输的马大姐,不服老的黄老汉,不惧穷的沈支书
    马雪梅今年48岁,老家山东青岛,1997年嫁到濯田镇莲湖村。1999年,她最早承包的198亩山地,还是刘炳平当副局长时“连哄带骗”拉来的。
    “他们在山脚种一圈板栗,无偿交给我承包。可那叫啥山?天上下一点小雨,水从山头冲到山下时,就变成了泥石流,冲得整座山一道道深沟。”忆起往事,马雪梅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这就是南方典型的水土流失面貌。”刘炳平说,下来的雨水在山上根本存不住,还冲走土壤中有机元素、微量元素。
    哭完之后,马雪梅那股山东人的倔强性格显露了出来,重新借钱、重新买苗买肥,再度上山。刘炳平也豁出去了,带着技术人员上山指导。他们自己创造出“反弹琵琶”、“小穴播草”、“逆向治理”、“养分归还”等“土”招数,别看“土”,但管用。2000年,马雪梅再种上去的板栗,4年后开始挂果,挂果率和质量也开始逐年提高。后来,马大姐又一口气承包200亩山地,如今400亩山地全部种满了果树,连养猪带收果,一年毛收入五六十万元。
    黄金养今年57岁,三洲镇三洲村人,自小看够了当地水土流失的可怕模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情况越发严重。“家门口就守着汀江水,可是一到种稻之时,周边几个村为抢水,没少打架甚至械斗。水土一流失,汀江里根本就没水。”
    1999年,也正是长汀县实施“大种大养”战略之年,黄老汉当仁不让,主动要求治山。刘炳平当过三洲的镇长,熟悉老黄,二话没说就把一片300亩左右的崩山(水土流失造成的崩坍山地)包给了他。招数还是那些招数,可黄金养选种的却是杨梅。“我们这里还是稀土区,土壤中虽然其他养分不多,但刚好适合杨梅。”这一承包,就到了今天,老黄把家里能凑来、借来的钱全都投到山上,连女儿每年从英国寄来的1万英镑养老费,也都扔了进去。
    眼下,黄金养手上除了900亩杨梅,还有200多亩茶山。在他的带动下,整个三洲村种起了6000多亩杨梅,每年村里举办杨梅节时,放眼望去,漫山苍翠,郁郁葱葱。
    因水土流失,长汀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沈腾香嫁过来时正是策武镇南坑村最穷的时候,“人均八分田,地上没资源”。没几年,凭着毛巾厂技术员的经历,沈腾香当上了村支书。不是本村人、还是女娃子,沈腾香最突出的本事——不惧穷。沈腾香细一琢磨,南坑的“穷根”是水土流失,只有治了山,才能彻底挖穷根。她领头带着村干部上山种油萘,结果当年就见效益,少的也赚了三五千。这一下,群众信了沈支书,第二年,南坑村9000多亩荒山全种起果树。
    沈腾香一看群众全都种果树,预料到几年后市场会有所波动。于是,她又找到在厦门做生意的一个乡亲进行合作,将村集体2309亩山地以入股的形式,种植银杏树,同时再把村里一家一户的养猪场合并到一起,全部搬到山上。既提供了肥料,又美化了村容,后来又在村里盖起了200多座沼气池,一并破解用柴用电的难题。
    后来一切发展正如沈腾香所料,银杏树种植达到9000多亩,南坑由此一举甩掉穷帽。如今的南坑,家家新房、户户人丰,前年还成为龙岩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向政府再提建议
    增加补贴,建立补偿,因地制宜调政策
    10年努力,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对107万亩治理区的监测显示:植被覆盖率由15%至35%提高到65%至91%,植物种类由7科7属8种增加到20科26属30种,年增加保水6526.4万立方米,保土128.47万吨。水利部专家誉之为“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
    可马大姐、黄老汉、沈支书拉着我的手说,你们“走转改”来了,能不能顺便也帮我们提点建议:
    电费、化肥能否多些补贴?咱这是治理区,禁砍树禁挖草,群众生活能源要么靠煤、要么靠电。以前水保局为了扶持群众烧煤,每个煤球补贴4分钱。现在煤价从原来的每斤0.15元涨到了0.8元,用不起了,只能改用电。可电价农村里每度0.6元。像老黄家一年仅生活用电就要2000多元,这还不算生产所需。化肥更别提了,复合肥原来一吨800多元,现在3000多元,有机肥一亩一年更要5000多元。
    能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治理区能否也像流域生态治理一样,搞个下游补上游,让汀江下游的地区对上游反哺一些。毕竟生态是大家的生态。
    养猪能否少些限制?治理区原来都是荒山,可现在很多地方治理好了,一些山地被划为生态林之类,就意味着在这区域里限养猪了;另外,由于靠近汀江河上游,按现在法规,饮水源地也要限养或禁养猪。其实,治理区不同其他地方,这里养猪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要用猪的粪、尿,才能给山增肥。是不是也能给个特例,对这样的治理区养殖家畜,政策放宽一些。
    编辑感言
    一座座寸草不生的“火焰山”,一群生长于此的普通群众。可是,山,究竟是怎么改变的?树,是怎么栽活的?长汀的旧貌换新颜引人深思。
    十年之间,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长汀人的努力让人感佩。正是他们不信邪、不服输、不怕穷的勇气和坚守,造就了今日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清水秀,脱贫致富,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但长汀的农民群众依然有亟待解决的难题困在心头,希望有关方面能够采取措施帮他们解难。山河重披绿了,可别寒了群众心。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郭永国山上『花果山』山下『黄金地』
<font color="#14/7/11 11:02:58 | 发布者:| 查看:115
  遵义,一座红色之城,不仅因为有遵义会议的红色记忆,也因为这里有170万亩红辣椒、100万亩酒用高粱等鲜亮醇厚的红色产业;
  遵义,一座绿色之城,不仅因为百万亩茶园竹海美了环境,富了乡民,也因为赤水河孕育的茅台、董酒等产品驰名中外;
  遵义,也是一座多彩之城,不仅因为她是好山好水好资源多彩贵州的缩影,也因为这里创造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新境界。
  春末夏初,记者深入遵义采访,进乡村,入农舍,到茶园,看竹林,所到之处,无不强烈地感受到一股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三农难题的春潮在涌动,一条推进三农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路径在拓展。
  好一个绿色遵义!
  ——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发展生态产业不动摇,让农业美起来,老百姓笑起来
  春夏之交,正是遵义最美的时节。遵义会议会址边的棕榈树绿得更加青翠,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增添了这座城市的底蕴。
  农业比重大是遵义市重要的市情和基础。遵义市国土面积、人口总量、农业增加值在全省的占比分别居第1位、第2位和第1位,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但是遵义山好水好资源好,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而与全国相比较,遵义的农业无论从种养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还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情况来看,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遵义农业现状可以归纳为:大农业、小产业,大资源、小市场,大产品、小品牌。
  在遵义,还存在率先小康与扶贫攻坚“两难”问题。全市还有近1/7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市内各县(市、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和同一区域城乡收入的差距问题也还比较突出,中心城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而北部三县低的还不到5000元。
  面对挑战,如何应对?如何让老区重放光芒?如何在三农拐点上弯道超车?遵义在探索。
  正视现实才能厘清发展脉络。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把遵义农业在全省做大做强、在全国做出品牌,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遵义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遵义市副市长田刚说,遵义的发展必须转型,遵义的发展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必须要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发展生态产业不动摇。
  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遵义“农业八大产业”培育形成了一定规模,300多万亩竹海、150多万亩茶叶、120万亩中药材、170万亩辣椒、100万亩酒用高粱、200万亩蔬菜和100万亩干鲜果等产业基地已经建成。
  发展必须守住底线。湄潭县为了保护青山绿水,弱化养殖业,发展生态茶产业,生态工业。去年以来,该县拒绝了累计70亿元投资的一些有污染产业的入驻。
  “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因为赤水自然遗产是人民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发展好。”赤水市副市长吕平介绍,赤水市围绕绿色产业带抓“美丽乡村”建设,实行全景域打造,形成四季多彩的生态旅游,通过抓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让农业美起来,老百姓笑起来。
  “茶区变景区、茶园变乐园,茶农既卖产品,又卖风景,好一个绿色遵义!”前不久,浙江知名作家考察团在遵义进行创作采风时,一位作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如今在遵义,绿色的茶海、竹海,红色的旅游、酒用高粱,黄色的烤烟、金色的油菜花以及酒类佳酿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利器,不仅改变着农村的面貌,也着实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前不久,湄潭县发出“提供茶园50亩、别墅1栋、津贴1万元、月薪4000元、年终奖5万元加绩效,还有考察费用等”优厚条件的招聘启事,只为招聘一名大学生茶农。
  “到湄潭当农民去!”
  这句流行坊间的话语不仅折射了茶乡发展的新变化新景象,更是对遵义农村发展的肯定。
  好一个黔北“钱仓”!
  ——一手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一手抓“减贫摘帽·同步小康”,两个载体齐发力,让水喝得出钱,让空气飘得出钱,让地里长得出钱,让轮子跑得出钱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农民、核心是增收、目标是小康,这些年,遵义通过“四在农家”等有效载体,加速了“黔北粮仓”向“黔北钱仓”的转变。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几年干,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男的大了往外走,女的不愿嫁进山。”这是上世纪流传在湄潭县核桃坝的顺口溜。
  现在走进湄潭县田家沟、桃花江、核桃坝农村,一栋栋“黔北民居”新颖漂亮,庭院有花台、水池,门上大红灯笼高挂,客厅、卧室、厕所、厨房均和城里人一样安置,通村水泥路连接周围农户,茶园连片,果树成林。“十里桃花江”流域的农民开办农家乐和农家旅馆20余家,带动就业150余人,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余元。
  村支书陈廷明介绍,核桃坝村近10年来“90%农户搞基地,10%农户搞加工和市场流通的产业两分工模式”,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460元,呈现了“绿水青山、林茶相间、收入稳定、就业不愁、四季进钱、空气清新”的六大优势村寨。
  农民现在需要什么?渴盼什么?“四在农家”正好激发和应和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农民潜藏于心的追求和渴望。
  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遵义市把三农工作统一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和“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攻坚战这两个载体上来,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对发展先进的镇村,通过全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加速产业发展,加快人口集聚,实现村庄社区化;对发展后进的镇村,通过全力打好“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攻坚战,加速脱贫步伐,加快致富进程,实现同步小康。
  2001年发轫于余庆县的“四在农家”是遵义市在抓新农村建设中创造出的品牌,是深入抓三农工作的有效载体。目前,3万多平方公里的黔北大地,青山相依、绿水环绕,茶园吐翠、桃李争妍,秀竹掩映、瓜果满园。4万多幢由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构筑而成的黔北新民居,把七弯八岔的高原农家映衬得分外惹眼。
  新时期,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不仅要解决农民“肚皮”和农村“脸皮”的问题,在“富学乐美”基础上,突出“富”这个核心,与时俱进,深化内涵。
  “富”就是围绕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特别是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等内容,以村寨为基本单元,通过换土地、换模式、换品种、换技术等,大力推广“321工程”、“万元田”、“千元院”等增收致富模式,把“富”作为升级版的核心考核评价内容。
  无辣不成席,遵义人怕不辣。从遵义和平工业园区东行至虾子镇,是一条40公里左右的“红色走廊”,这里分布着20多万亩辣椒种植基地。
  走进遵义县虾子镇,放眼望去,崭新的现代化商住小区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靓丽,几年前“前抓金,后抓银,家家都是卷帘门”的老格调早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新建辣椒市场正在紧张施工中。始建于1992年的虾子辣椒专业批发市场,是目前我国南方最大的辣椒批发市场。2013年实现交易量7000万公斤,交易额10亿元。
  “学”就是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研究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村中青年的文化程度、掌握实用技术等量化指标。通过“学”,广大农民不仅转变了发展观念、找到了增收致富门路,而且学到了新技能,增强了自我发展的本领;不但改变了精神面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增强了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乐”就是围绕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的总要求,研究体现农村现代文明的指标体系。
  在2011年的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火遍了黔北大地,原创与表演者都是田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受益于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近年来,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上学、就医、养老全不用操心,破旧的房子变成漂亮的小楼,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村民间的偶聚闲聊触动了大家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十谢共产党》便从心底涌出。这是发自农民心底的感谢,更是对美好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总结提炼。
  “美”就是围绕“青山绿水、阡陌田园、风光秀丽、交相辉映”的目标,实现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村落风貌独特的美丽乡村画卷。目前,遵义全市乡乡通柏油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1600多个村用上自来水和清洁卫生饮用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24%,昔日“脏乱差”的村寨变成了“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的美丽乡村。
  田刚告诉记者,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关键是做到规划先行,坚持乡情美景与现代化生产生活设施有机结合,注重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别墅,一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居所,如今,在余庆县松烟镇的农民身上变成现实。记者看到分布在河道两边的新颖别致的农家小别墅,蓝色的屋顶,雪白的墙体,精致典雅,在阳光下格外夺目。这两排农家小别墅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白沙水乡。
  村民王寿海告诉记者,他家有四口人,去年种了70多亩烤烟,收入近30万元;今年年初又在自己的别墅里办起了“海月公寓”乡村旅馆,每月都有1万多元收入,这样加上种烟的收入,一年差不多进账40万元。
  “趁现在还能动,我们加快奔小康!”在村里活动场,几位老人乐呵呵地说。
  三农工作与地理区位、种养传统、乡风民俗以及该区域的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因此,遵义突出“一区域一政策”、“一村落一举措”,因地制宜选择各自发展路径和措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利用良好的空气、气候、生态资源,把山上变为“花果山”,山下变为“黄金地”,让水喝得出钱,让空气飘得出钱,让地里长得出钱,让轮子跑得出钱,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三农发展路子。
  号称茅台酒“第一生产车间”的仁怀有机红高粱种植,是仁怀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该市将特色工业白酒和特色农业有机红高粱进行有效融合,在做大做强白酒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机红高粱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服务工业的好路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村迈向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位于湄潭、凤冈、余庆三县交界处的松烟花谷农业观光园,以“中国第一骑游小镇”品牌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升级为载体,布局湿地景观区、花木培育示范区、自然生态休闲区和田园花卉观光区4个观光板块,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乡村旅游等为一体。该基地属观光型基地,3年内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苗木1万亩以上,产值2亿元。湄潭县核桃坝官堰村,一个个生态养殖区正在紧张建设中,结合优质稻生产,“稻鱼(蟹)共生”模式在这里得到大力推广,实现“稻鱼双丰收”,达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
  如今的余庆农民幸福洋溢,讲究的是“不仅要房子漂亮,更要有灵魂、有精神;不仅要殷实,而且要快乐”。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浴血奋战的地方,今天拉开了“三百里赤水河流域精神文明示范带”的创建热潮。沿赤水河的赤水、仁怀、习水3个市、县的20个乡镇联手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围绕茅台等名酒企业发展起了种植业、养殖业,依靠万亩竹海开发系列竹产业,桫椤自然保护区正在兴起旅游业,产业发展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使得三百里赤水河正成为一条富庶的河、欢乐的河。
  好一个特色之城!
  ——既要“赶”,又要“转”,更要“改”。爬坡过坎、转型攻坚只有向改革要动力,靠改革增活力,才能把“好山、好水、好地”的优势,凝聚到主导产业上,把绿色、生态、有机的内涵融入到名牌产品中,做出遵义特色
  如何在加速发展进程中变压力为动力,化机遇为挑战?王晓光一语中的:惟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获取动力,倍添活力。
  湄潭首创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写进了1997年的中央1号文件,2002年又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对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发挥了大的作用。湄潭今天最为耀眼的茶产业便是明证:这个贵州茶业第一县和中国名茶之乡,全县茶园面积达48万亩,涉及15个乡镇6.5万户茶农28万人,茶业综合收入41.2亿元。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必须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遵义市农委主任罗绍怀介绍,遵义市计划在优化发展粮油烟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集中发展八大特色产业,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
  ——抓基础设施,以一体化调新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繁荣的最基本的支撑条件。遵义通过以小康寨为平台,大力推进“6+1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打造100个以上精品示范寨、3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以水利“三大会战”为契机,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索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抓手,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农民增收“321工程”为载体,建成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点;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农村文明和谐发展。
  在贵州金泽地绿产公司的示范基地记者看到,该公司在官堰村、合同村流转540亩土地,建起300亩的黄金梨果园和240亩苗圃。公司负责人说,这里光热、气候、土壤、雨水及生态环境,都适宜建优质果园,条件比较优越。
  该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优质黄金梨的市场价每公斤一般在10元以上,亩稳产按2500公斤计,每公斤4元的果园价计,产值1万元,扣除成本获利8000元左右。他说,优质水果上了规模、有了品牌,就会吸引大的商家上门。
  ——抓特色品牌,以区域化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布局”的要求,发挥“四大区域”比较优势,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布局上,从培育优势产品入手,大力实施“8531工程”,把“好山、好水、好地”的优势凝聚到主导产业上,把绿色、生态、有机的内涵融入到名牌产品中,做出遵义特色。
  面朝黄土背靠山的农民也不再执着于耕地种田,大家开始试着将自己家的土地承包或转租给其他人,通过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不仅提升了个人收入,还形成了具有遵义特色的农特产品,茶叶、中药材、竹业、辣椒、红高粱、商品蔬菜、生态畜牧业、干果等八大产业正八面威风,为遵义开辟了新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遵义培育的“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绥阳空心面”、“湄潭茅贡米”、“赤水金钗石斛”等农产品品牌已经叫响国内外,有的甚至成功进入欧盟市场。
  ——抓新型主体,以产业化调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通过龙头企业有效聚集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因素,专业合作社支撑产业发展、联接市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示范带动,让农村能留住青年,让农村能展示青春,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种了大半辈子烟叶,今年67岁的遵义市湄潭县抄乐乡干溪村烟农何国阳没有想到,如今种得越多收益越高,还越来越轻松了。前几年,他曾一度计划着把地租出去,正式从土地上“退休”。但从前年开始,他又把这个念头彻底打消了,“现在,种烟跟过去大不一样了,从育苗到机耕,从移栽到烘烤,每个环节都有合作社提供专业化服务,既省心又省劲,还不用担心种不好。”
  把分散的烟农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把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合作社建设所释放的能量,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更在客观上推动了烟叶种植业的转型升级。
  在遵义绿色工业园区,记者看到以晴集团茶叶加工循环经济科技项目、司牧公司超临界制备辣椒碱及辣椒红色素产业化项目、陆圣康源茶多酚项目、南方嘉木精炼茶籽油项目等农业深加工高科技项目在这里落地投产,为农业发展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工业,在这里是希望;商业,在这里是智慧;农业,在这里是底气。遵义的秀美山水涵养丰富的农业资源,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企业集聚,承载着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希望,以工促农、以农促工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黔北大地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暂时还没有人发表评论。当前位置:
科学发展深化改革 山上花果山 山下黄金地
-- --贵州遵义市立足生态推进三农发展转型升级纪实
作者: 何兰生 肖克 焦宏 李海涛 刘久锋
来源: 农民日报
【天农导读】近日,春夏之交,正是遵义最美的时节。记者深入遵义采访,进乡村,入农舍,到茶园,看竹林,所到之处,无不强烈地感受到一股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三农难题的春潮在涌动,一条推进三农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路径在拓展。
  农民现在需要什么?渴盼什么?&四在农家&正好激发和应和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农民潜藏于心的追求和渴望。
  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遵义市把三农工作统一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和&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攻坚战这两个载体上来,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对发展先进的镇村,通过全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加速产业发展,加快人口集聚,实现村庄社区化;对发展后进的镇村,通过全力打好&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攻坚战,加速脱贫步伐,加快致富进程,实现同步小康。
  2001年发轫于余庆县的&四在农家&是遵义市在抓新农村建设中创造出的品牌,是深入抓三农工作的有效载体。目前,3万多平方公里的黔北大地,青山相依、绿水环绕,茶园吐翠、桃李争妍,秀竹掩映、瓜果满园。4万多幢由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构筑而成的黔北新民居,把七弯八岔的高原农家映衬得分外惹眼。
  新时期,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不仅要解决农民&肚皮&和农村&脸皮&的问题,在&富学乐美&基础上,突出&富&这个核心,与时俱进,深化内涵。
  &富&就是围绕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特别是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等内容,以村寨为基本单元,通过换土地、换模式、换品种、换技术等,大力推广&321工程&、&万元田&、&千元院&等增收致富模式,把&富&作为升级版的核心考核评价内容。
  无辣不成席,遵义人怕不辣。从遵义和平工业园区东行至虾子镇,是一条40公里左右的&红色走廊&,这里分布着20多万亩辣椒种植基地。
  走进遵义县虾子镇,放眼望去,崭新的现代化商住小区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靓丽,几年前&前抓金,后抓银,家家都是卷帘门&的老格调早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新建辣椒市场正在紧张施工中。始建于1992年的虾子辣椒专业批发市场,是目前我国南方最大的辣椒批发市场。2013年实现交易量7000万公斤,交易额10亿元。
  &学&就是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研究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村中青年的文化程度、掌握实用技术等量化指标。通过&学&,广大农民不仅转变了发展观念、找到了增收致富门路,而且学到了新技能,增强了自我发展的本领;不但改变了精神面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增强了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乐&就是围绕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的总要求,研究体现农村现代文明的指标体系。
  在2011年的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火遍了黔北大地,原创与表演者都是田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受益于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近年来,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上学、就医、养老全不用操心,破旧的房子变成漂亮的小楼,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村民间的偶聚闲聊触动了大家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十谢共产党》便从心底涌出。这是发自农民心底的感谢,更是对美好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总结提炼。
  &美&就是围绕&青山绿水、阡陌田园、风光秀丽、交相辉映&的目标,实现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村落风貌独特的美丽乡村画卷。目前,遵义全市乡乡通柏油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1600多个村用上自来水和清洁卫生饮用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24%,昔日&脏乱差&的村寨变成了&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的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王力彦
已有0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天农网:XXX(署名)”,除与天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01号
Copyright@ 2012 天农网 版权所有“天农网”已申请商标保护,商标注册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办护照需要多长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