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有哪些资源动力资源是一种非耗竭、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海洋有哪些资源动力资源的是:( )

第6章 海洋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81页免费45页免费80页免费83页免费180页免费 11页免费125页1下载券73页1下载券40页1下载券6页免费
第6章 海洋能|能​源​概​论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8.8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自然资源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外文名natural&resources拼&&&&音zī yuán&
◎资源zīyuán  [natural resources] 可利用的物质,如:煤、铁、石油、水、天然气等。
【名称】:资源  【拼音】:zī yuán  【注音】:ㄗㄧ ㄧㄨㄢˊ自然资源详细解释
自然资源,亦称天然,[1]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假如获取这个的主要是和,而不是生产的话,那么这个货物是一种自然资源。、、和因此一般被看作获取自然资源的工业,而则不是。自然资源是成为货物的自然财富。[1]《》对资源的定义为:[1]指天然存在的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等资源,是生产的来源和布局场所。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的总称。
于光远的定义
的定义为: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水、、能量和矿物等。
狭义的自然资源
狭义的自然只包括,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的总和。广义森林资源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自然资源的定义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环境中与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称为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等)和无形的(如、热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整体性、变化性、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自然资源,可分类如下:,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气候气象,等。[1]①的有限性。指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②分布的不平衡性。指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③资源间的联系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1]
④的。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内含,随时代而,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的进步而扩自然资源展。按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1]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风)、、(地热与)、水力、。这类资源可生长,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的制约,如生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有、有地加以开发利用。[1]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前者如中的金属矿、、、化石燃料等,其成矿往往以数百万年计;后者如,其形成周期虽较矿产资源短,但与消费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缓慢的。对这类自然资源,应尽可能,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这类资源形成漫长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自然资源可划分为:、、、、、、气候气象、等。生物资源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生物资源具有再生机能,如利用合理,并进行科学的抚育管理,不仅能生长不已,而且能按人类意志,进行繁殖更生;若不合理利用,不仅会引起其数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灭种。在生物资源信息栏目中,设有动物资源信息,植物资源信息,资源信息,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等子栏目。
植物资源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植物,包括陆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植物和一些珍稀频危植物。植物资源既是人类所需的食物的主要来源,还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纤维素和药品、在人类生活、工业、农业和医药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动物资源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动物,包括陆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动物和一些珍稀频危动物。动物资源既是人类所需的优良蛋白质的来源,还能为人类提供皮毛、畜力、纤维素和特种药品、在人类生活、工业、农业和医药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微生物资源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以菌类为主的微生物,所提供的物质,在人类生活和工业、农业、医药诸方面能发挥特殊的作用。
★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国土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的含领土、领海、领空、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在内的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其它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狭义国土资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国土资源具有整体性、区域性、有限性和变动性等特点。国土资源一般包含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枣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1]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的问题[1]。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属于,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和三大类。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汞、锡、镍、、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2]海洋资源是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矿产及海洋化学资源等的总称。海洋生物资源以鱼虾为主,在环境保护和提供人类食物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能源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流发电、海水温差发电等,远景发展尚包括海水中铀和重水的能源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包括海底的锰结核及海岸带的重砂矿中的钛、锆等。海洋化学资源包括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和各种化学元素(溴、镁、钾等)及盐等。海洋资源的开发较之陆地复杂,技术要求高,投资亦较大,但有些资源的数量却较之陆地多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因此,在人类资源的消耗量愈来愈大,而许多陆地资源的储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开发海洋资源具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气候资源是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太阳辐射所带来的光、热资源以及大气降水、空气流动(风力)等。气候资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影响,既具有可长期可用性,又具有强烈的地域差异性。能源资源是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提供的大量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海流、波浪、草木燃料及太阳辐射、电力等。能源资源,不仅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关系极其密切。
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
(1)来自的能量,如:、煤、、天然气、水能、风能、等。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
(3)天体引力能, 如:。
2、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
(1)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2), 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早期、风能。
3、按属性分类:
(1), 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
(2)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4、按转换传递过程分类:
(1)一次,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
(2)二次能源,如:、、、焦炭、、、火电、水电、、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水资源是自然界中可以流态、固态、气态三态同时共存的一种资源,为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和可能利用的的一部分水源,如浅层地下水、湖泊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川水等。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1.耗竭性自然资源。它以一定量蕴藏在一定的地点,并且随着人们的使用渐减少,直至最后消耗殆尽。矿藏资源就是一种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资源。
2.稳定性自然资源。它具有固定性和数量稳定性的特征。如土地资源。
3.流动性自然资源,也称。这种资源总是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再生,同时又以 一定的速率不断消失,如阳光、水(除外)、森林等。
流动性自然资源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是恒定的流动性自然资源。它们在某一时点的资源总员总是保持不变,如阳光资源和等。二是变动的流动性自然资源。它们在某一时点的资源总量会由于人们的开发使用而发生变化,如森林资源和水体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
已经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两大类,其中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1]
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联森林资源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通常包括、、水资源、气候资源与等。它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和的必要条件与场所。自然资源仅为相对概念,随社会水平的提高与,部分自然条件可转换为自然资源。如随的进步,在干旱地区,部分海水和咸湖水有可能成为淡水的来源。[1]
自然资源特点: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大部分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从而使自然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科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的绝大部分被国家以调拨的方式拿走,价格低于同类产品几成甚至更低。资源产地及其企业使产品进入市场的自主权和活动余地极小。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型产品的水资源价格显得越来越不合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使加工型产业可以因原料低价而毫不费力地取得良好的效益,而资源型产业部门却负担着巨额的行政性亏损。于是,加工型产业部门毫不珍惜廉价的原料,资源型产业部门更无积极性去提高资源产品的产出率,从而造成了我国长期以来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据统计,我国能源投入系数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高居首位,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另外,资源的计划配给还造成了隐性的浪费:资源产品被国家指令性计划调出产地,而产地的资源加工型产业部门又被迫去资源非产地购回这些产品(例如的原木被源源为断地调外省外,省内造纸等行业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省外购买原木),这对于运输部门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还造成了资源产品的损耗及人、财、物的浪费。[1]
可见,自然资源的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是我国高消耗、低效益经济增长和层次低、转换慢的根本原因。此外,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还造成了其他一些消极影响,计划体制使基层单位的领导者没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感,造成水平低、差;计划体制损害了的作用,使公平竞争不能得以体现,严重阻碍了技术的进步;计划体制常使资源产品的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常出需要者无供给而不需要者却又被迫购买的现象;计划体制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引发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日益恶化。1.自然资源市化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
自然资源进入市场之后,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各需求者竞争的结果必然使资源产品的价格上升。摆脱了长期以来计划体制制约的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将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困扰我国资源型产业部门的“”将得到缓解。经济状况的改善使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自然资源的产品产出率也随之有所提高。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也必然会上升,在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已处于超强度开采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成为自然资源市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1]
其实,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在计划体制之下已经存在了,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必然结果,并非市场经济的产物。计划体制下的过度开采,一方面是由于管理部门为满足加工产业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对部门下达超强度开采的指令性计划,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产业间门为补帖计划内产品的而自行大开采强度,使企业能够获得以高于出售的超额产品的。其他一些,如和个人违反政策私自开采等也是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的原因。
可见,正是由于计划体制的约束才使自然资源不能在市场机制下达到供需平衡,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低产出和过度开采。解决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问题的合理途径是自然资源立法,市场是法制经济,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自然资源立法中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方式仍然是。自然资源立法中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有:①自然资源关系。要改变目前那种“谁开发就归谁”的现象,真正的将自然资源所有权收归国有,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完全分离;②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要向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代表 ――部门交纳合理数量的;③实行自然资源消耗补偿制度。根据自然资源的性抽和数量等收取自然资源消耗费,,以使自然资源的再生和环境的保护得到资金上的保障,这一费用的收取要随着程度的增加而递增,递增的速度要大于资源开发强度的冲加速度,以避免超强度开发;④对破坏自然资源及无视自然资源法规者进行弄事和。
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避免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采无疑比单纯的行政手段要有力得多。资源型产业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市场中价格升高对面求的限制,必然会把着眼点放在自然资源的产口产出率上,这对于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和节约是十分必要的。
加工型产业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在长期受到计划体制约束的同进,还受到许多保护,廉价的自然资源产品的供给便是其中之一。在目前原材料价格很低而成品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仍存在亏损,一旦自然资源进入市场,资源产品价格上升,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那么自然资源市场化是否应该暂缓呢?[1]
我国各产业部门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运行自然资源与世界经济接轨,并融入世界性的经济竞争之中。“入关”之后,能够接受保护的产业部门是很少的。大部分产业部门必须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工产业必须要以质优、价廉而取胜。目前廉价的原料来源使企业缺乏提高原料利用率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加工虽低而原料消耗却很高的奇怪现象。自然资源进入市场是必然的,一旦失去了廉价原料的供应,加工型产品的成本会随之升高,竞争力会被极大地削弱。现在世界上技术进步飞快,自然资源市场化越晚,加工型产业部门所拥有的对市场原料价格的适应期也就越短,所面临的冲击也就越大。如果在与接轨之后才能放开对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脆弱的加工型产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扫国际惯例,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加工业的原材料价格和价格。
3.自然资源市场化将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形成
自然资源市场化可以使资源型产业部门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例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增强珍惜自然资源的。这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供需平衡时的)在经过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必然出现的波动之后稳定下来,这一需求量将低于目前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可见,自然资源市场化对于抑制产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提高其产出率及减少其浪费,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自然资源市化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要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必须将自然资源推向市。我国非常重视自然资源问题,在这方面的颁布的法律包括、草原法、矿产资源法、等许多部。1979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法律——《(试行)》。1997年3月,修订后的《》增加了有关&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截至1998年,我国共颁布了与的资源法律9部。此外,还建立了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国家采取强制自然资源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这也是自然资源价值在法律上的体现和确认。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建全和完善,现在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观念,已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在许多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立法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自然资源档案制度、自然资源许可制度等。即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当事人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出口等都进行了规范。尤其在在方面,有“土地使用权证”;在方面,有“草原使用权证”;在森林资源方面,有、木材运输证件;在矿产资源方面,有采矿许可证、勘查许可证;在方面,有养殖使用证、捕捞许可证;在方面,有特许猎捕证、狩猎证、、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在水资源方面,有取水许可证等等。这些,有利于对自然资源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保护。
许多的人都呼吁:保护地球,保护自然资源......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洋动力资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