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康泽全国同名同姓查询多少

许广平,女,号景宋,笔名平林、君平、持、平、寒潭、正言、归真等,广东广州人。叔祖许应骙曾任总督,祖父曾为浙江巡抚。父亲许炳瑶,庶出。母亲宋氏为澳门华侨之女,知书达理。许广平出生才三天,其父即在酒席上将她许配给人。在其参加过同盟会活动的兄长影响下,许广平少时就有民主意识,反抗缠足和封建婚姻。民国6年(1917),在其二哥许崇欢帮助下解除婚约,毅然北上,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许广平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成为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主要成员,担任《醒世周刊》编辑。?民国11年(1922),许广平毕业于天津女师,同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民国14年,北京女师大掀起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学潮,许广平以学生会总干事的身份,成为学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被校方诬为“害群之马”而遭开除。其时,鲁迅任校务维持会委员,积极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对英勇顽强的许广平大加赞赏,并戏称她为“害马”。许广平为躲避官府追捕,与同学一起隐居鲁迅家中。同年10月,许广平和鲁迅的师生情谊升华为爱情。面对流言蜚语,许广平毫不畏惧。民国15年8月26日,许广平伴随鲁迅离京南下。
鲁迅应聘到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重返广州,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兼舍监。同年10月,广州学生联合会召开例会,要求每校选出代表参加,许广平积极支持左派学生。她还在邓颖超领导下从事妇女运动,在广东省妇女部创办的妇女运动人员训练所任教,讲授《妇女与经济政治之关系》。?
民国16年(日,鲁迅抵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处主任,许广平任其助教。每当鲁迅对外演讲或讲大课时,许广平就充当翻译。她还帮助鲁迅在芳草街创办“新书屋”,并在《国民新闻》副刊发表《新书屋》一文,介绍书屋情况,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四·一五政变”后,许广平与鲁迅一起愤然辞去中山大学的职务,前往上海。从此,许广平以“做无名人物”的志愿,甘做鲁迅的助手,与鲁迅共同经历了坎坷与流亡的艰苦岁月。民国20年1月20日夜,为逃避国民党对鲁迅的迫害,许广平与鲁迅携子秘密出走,移居花园庄的一间客栈。?
民国25年(1936)鲁迅逝世后,许广平致力于整理出版鲁迅著作及保护鲁迅遗物,民国26年至30年间整理出版了20卷本《鲁迅全集》。抗战初期,沦为汉奸的鲁迅之弟周作人,拟将鲁迅在北平故居的藏书卖掉。许广平得悉后,辗转托人将藏书全部买下。民国30年,许广平在上海遭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她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被营救出狱后,她又设法取回被日军抄去的鲁迅日记。民国37年,许广平携子到解放区。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和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1951年回广州参加广东省土地改革工作团,1954年代表广州人民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等职。?
1967年春,戚本禹在江青指使下把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后调入文化部的鲁迅书信手稿搜刮净尽。许广平闻讯后,既愤怒又焦虑,担心鲁迅书信手稿遭毁。日下午,她请秘书笔录给中共中央的信,要求查明鲁迅书信手稿下落。次日下午,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许广平生平著作,有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书》,回忆鲁迅的文集《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等,译著《小彼得》,还有未成集文章200余篇及诗词作品一批。
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原名何章平,福建人。笔名林娜、林曦、耶戈、马霖、宋芝等。自幼家境贫苦,9岁时即跟随“水客”出洋,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当童工,12岁回国,念了5年小学和中学预备班。16岁加入共青团,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泉州特区党委会委员,主持宣传工作,主编党的地下刊物《农民报》,经常在《泉州日报》副刊发表诗歌。民国23年(1934)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次年开始在《申报·自由谈》、《本埠增刊》、《时事新报》副刊上用不同笔名发表短文,又用林娜的笔名在《光明》、《文学界》、《作家》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抗日战争开始前,他在广州,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到国民党军队工作。广州沦陷后,随《救亡日报》撤至桂林。皖南事变后,仍留在桂林,任桂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创办《文艺生活》文学月刊,并创作了大量作品。桂林撤退以后,他留在桂北敌后,与地方党相配合,组织了抗日青年挺进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又教育、整编当地的小股武装,成立抗日纵队,担任政治部主任。民国34年(1945)8月抗战胜利后,被政府通缉,转移广州,恢复《文艺生活》,创办《文艺新闻》,不久均被当局查封。他又转移香港,再次恢复《文艺生活》,并担任香港《文汇报》主编、达德学院文学教授、香港文协常务理事等职。1949年奉召随柳亚子、茅盾等离港北上,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开国大典,随后返港。?
1952年被香港当局递解出境,回到广州任中共华南分局文委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文联常委、广州作家协会常委、《作品》月刊主编。从1955年开始,历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对外文委三司司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68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雨季》、《人的希望》、《南洋淘金记》、《风雨桐江》;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希望》、《成长》、《折翼鸟》、《转形》、《汪汉国的故事》;短篇集《一个英雄的经历》、《蠢货》、《寂寞》、《粤北散记》、《孤独》;散文集《过客》、《少男少女》、《新中国的十月》;电影剧本《火凤凰》、《海外雪夫》、《娘惹》、《血海仇》、《南海渔歌》;话剧《出路》,以及儿童文学《菲律宾梦游记》和《我们的新朋友》等。此外,还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作品》等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散文、小说等。
(广东省作协)
康同璧?()?
康同璧,女,字文佩,号华鬘,康有为次女,广东南海人。早年入读万木草堂。清光绪二十
六年(1900),由香港往南洋随侍康有为,同游欧美。后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宣统二年(1910)与罗昌结婚。民国后,曾任山东道德会会长、万国道德会董事长、万国妇女
公议会副会长、中国全国妇女大会会长。北平解放前夕,在傅作义召开的华北七省参议会上
被推选为代表,与解放军商谈和平解放问题。?
50年代后任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7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研究员。晚年致力整理康有为著作,编有《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万木草堂遗稿》等。日病逝。
陈兰芳?()?
陈兰芳,广东东莞人。早年在莞城万益炮竹庄做伙计,后赴香港谋生,略有积蓄后回莞城创
建陈泰记,生产烟花炮竹。清光绪三十四年,在九龙旺角首创广万隆炮竹行的叶兰泉,因年事已高,将广万隆全盘转让给陈兰芳。从此,陈便垄断香港炮竹行业,很快,他的炮竹远销到北美、澳洲、印度、南非及东南亚一带。由于销路广,供不应求,再设厂于九龙马头角北帝街,新厂规模宏大,工人多达千余,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厂。陈派长子陈均回东莞万江开设广怡昌炮竹庄,次子陈明在澳门路环及绶仔,开设广兴泰、广兴隆、祯祥公司三厂。后来,陈又在佛山开设谦隆泰记一厂。?
民国18年(1929)中秋节,他请准港府,在太白酒家广场大放烟花,招来各国人士观看。英女王举行加冕大典,也重金礼聘陈兰芳派师傅到伦敦大放烟花,并演出“貂婵拜月”、“三英战吕布”等烟花戏,博得各国观众喝彩。陈的烟花炮竹生产全盛时,男女工人达四千多,直接间接赖烟花炮竹为生的从业人员多达数万。到抗日战争前,陈兰芳已执全国烟花炮竹生产和出口的牛耳,被誉为“炮竹大王”。?
为了开辟珠江三角洲航线,陈兰芳拨巨资购汽船经营航运,往来于澳门、石岐、绶仔等地。他热心公益事业,除任香港东华三院社团总理、保良局绅董,乐善堂董事、华商总会经理外,还担任过澳门商会值理、东莞工商总会副主席等职务。又在九龙以个人名义创办义学,专收同邑失学儿童。1969年病逝。
(东莞市地方志办公室)
许崇清,字志澄,广东广州市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在东渡日本途中,他毅然剪掉辫子抛入大海,以示反清的革命志向。到日本后,就读于第七高等学校。光绪三十四年,经宋教仁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他即停学回国参加革命活动。民国元年(1912),返回日本继续学业。从第七高等学校毕业后,进入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毕业后又入研究院。在日本求学期间,许崇清对自然科学、哲学和教育学作了广泛的研
民国9年(1920),许崇清从日本学成归国。翌年,广州建市,许崇清为广州市首任教育局长,开始了他毕生的教育生涯。?
民国12年(1923),由廖仲恺介绍加入国民党,并被孙中山指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草拟《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教育部分。?
民国20年(1931)6月,许崇清出任中山大学校长。他上任后,在该校文学院增设社会学系,将理学院改为理工学院,增设土木工程和化学两系,还开始兴建新的农学院校舍。“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学生抗日运动兴起,广州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请愿,全市学校实行罢课。这次运动以中山大学学生为核心,而许崇清对学生的抗日行动持同情态度,因而被西南政务委员会以“控制不力”为由,免去其校长职务,复任省教育厅长。?
陈济棠主粤期间,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计划在大、中、小学推行读经,向学生灌输封建思想。西南政务委员会决定出版《孝经新诂》教本并交广东省政府办理。许崇清当时任广东省教育厅长,受命审查及拟具推行办法。在审查过程中,陈济棠的亲信多次促其“迅予审查推行”。许严词声明:“我自然秉公办理,决不由旁人所左右。”后来,他在《孝经新诂教本审查意见书》中,批判其落后反动内容,明确提出反对读经。当意见书在香港刊物发表后传回广州时,文化教育界人士争相传阅,奔走相告,许多学生也不愿意再上孝经课。广东当局即免去许崇清的省政府委员职务。?
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10月,中山大学从广州迁往云南澂江。民国29年4月许崇清任中山大学代校长,主持迁校回广东坪石的工作。当时中大校舍分散,设备简陋,经费不足,许崇清和全校师生一起,艰苦奋斗,克服许多困难,使学校能正常上课。在任期间,他聘请了王亚南、李达、洪深等一批进步学者到校任教,他本人则在研究院讲授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他与进步学者一起积极宣传抗战,抨击时弊,呼吁民主,使学校风气为之一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山大学的抗战教育和进步文化运动。这一切,引起了国民党中央执委朱家骅的不满,向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控告许崇清“引用异党、危害中大”。教育部长陈立夫于民国30年7月免去许代校长职务。?
许崇清被免去中山大学代校长职务后,仍任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个编辑出版机构里有一些共产党员,许掩护并依靠他们,利用合法地位出版了《新建设》、《阵中文汇》、《学园》等进步刊物,它们对当时华南地区的抗战工作和民主运动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许崇清和家人于民国34年(1945)10月初回到广州,从民国35年至37年间,他接受中山大学和江苏社会学院的聘请,讲授教育哲学和哲学概论,并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民国35年,他在《自由底涵义与文化底自由》一文中,论述了政治民主与文化自由的关系,认为独立于政治的自由以外的文化的自由是不能有的,要真正实行彻底的政治民
主,文化上的自由才能获致。民国37年发表了《人类底实践与教育底由
来》一文。这是他长期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指出人在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类自己的本性也随着实践的活动而变化,教育的出发点就在于此。生产是现实世界与我们教育的真正的基础。教育是人底实践的一个形态,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实践底高度意识化的条件。?
民国38年(1949)初,许崇清离开广州到香港。在港期间,他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阐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文章。在港九教育工作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会上,许崇清号召华南教育工作者“坚决和人民结合在一起,为建设统一、独立、繁荣、民主的新中国而斗争”。?
日新中国诞生。许崇清于当年11月回到解放了的广州,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随即受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指派,接管私立广州大学。1951年,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中山大学校长。?
建国后,当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主任等。?
许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他精通日、英、法、德几国文字,喜爱艺术和体育,还是华南著名
的书法家。日病逝于广州。
陈寅恪,江西修水人,在湖南长沙出生。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光绪十二年进士,授吏部主事。两人都主张变法维新,戊戌政变后被清廷革职。陈寅恪受祖父和父亲的政治主张影响深远,关心着祖国在列强环伺下面临危亡的命运。幼年时广泛阅读中国典籍,为他日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光绪二十八年(1902)随兄衡恪去日本东京巢鸭弘文学院就读。光绪三十三年回国考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宣统元年(1909)毕业。次年到德国柏林大学,并先后到瑞士苏黎世大学和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学习。民国7年(1918)冬获官费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两年后转去柏林大学研究院,继续研究梵文及东方古文字。陈寅恪经过多年艰苦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日、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英、法、德等10多种文字的能力。在深厚的国学根基上,又吸收了西学的营养,这为他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民国14年(1925)陈寅恪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民国17年还应聘到北京大学兼课。次年秋又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民国22年起成为该校唯一的一位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在历史、文学教学中,他主张以诗证史、引史证诗,从诗看史、从史看诗的辩证方法,严谨教学,启发育才。由于他学识渊博,融汇贯通东西方文化,因而被师生誉为“教授之教授”。此时期他还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主攻比较语言学,他运用中西考证比较的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他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即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某一事物是否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一经考证出一关键问题,便用于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科学的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嘉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有见识的史学家。?
民国27年(1938)英国牛津大学向陈寅恪发出聘请书。这是该校聘请的第一位中国籍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陈寅恪于次年辗转到达昆明,第二年离昆明到香港,原定转赴英国牛津任教,因阻于战火停航,被迫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香港沦陷后,日本当局慑于他的文名,特令军部妥为照顾,曾送面粉多袋,以事拉拢,遭陈拒绝,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民国31年(1942)7月陈寅恪离港抵桂林,先后任教于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不久往成都任教于燕京大学。当时民族危亡,国民党反动政权腐败专横,陈对此痛心疾首。而在桂林的某些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活动,并劝陈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云:“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抵制。在这段时间,他在繁忙的教学中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部名著,对隋唐史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往伦敦治疗眼疾,因手术失败,两眼只剩微弱光感。民国35年(1946)1月辞去牛津大学教席,返回祖国任教于北平清华大学,仍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建国前夕,他到广州,拒绝去台湾、香港,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陈寅恪任教于该校,一直到他逝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寅恪受到政府的关怀。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陈寅恪此时期的史学研究方向,一是周边民族史和佛经翻译文学;二是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三是唐代文学和清初文学。其《元白诗笺证稿》于1950年出版,这不仅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历史著作,是以诗证史的历史研究方法的范例。该书引史证诗,对元稹、白居易诗有精辟的新解,
1962年陈寅恪右腿骨折,卧床疗养,目盲体残,仍坚持学术研究和著作。晚年把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别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于日病逝。
曾养甫?()??
曾养甫,原名宪浩,广东平远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旋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矿冶工程师学位。民国14年归国,在广州先后担任国民党党务人员训练班主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总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开设中央兵工厂迫击炮制造厂,他任厂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因广州沦陷,随余汉谋部北撤韶关。后曾督办修筑滇缅国际公路。民国31年(1942)出任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冬任行政院交通部部长。
不久辞职赴美就医。抗战胜利后任立法院委员。1949年开始寓居香港。1969年8月病逝于香
港。(曾德明)
欧震,字雨辰,广东曲江人。其父为前清秀才。早年就读于省立韶州中学,毕业后执教于曲江县周田小学,后投笔从戎,在粤军中担任排、连长,其间曾进入粤军讲武堂学习。民国14年(1925)国民革命军成立后,任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第一营营长。?
民国15年(1926)6月,率部参加北伐,曾参加汀泗桥、贺胜桥之役,在围攻武昌一役中,任第三十六团奋勇队队长,率部奋勇攻城。攻克武昌后,升任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团长。翌年北伐河南,在临颖一役中,所部划归二十六师指挥,与第七十七团(团长蒋先云)并肩作战,挫败奉军强敌。?
民国17年(1928)至民国23年间,先后任第四师第十旅副旅长、第九十师师长,参加过蒋介石发动的二次北伐及赣南围剿苏区的战役。民国23年入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后率部“追剿”红军进入四川雅安。民国25年10月授陆军中将衔。?
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率第九十师驰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民国27年(1938)升任第四军军长,率部在江西南浔线抗战,在万家岭一役中,第四军配合友军,歼敌2万余人,获得大捷。其后,又率部先后参加3次长沙会战。民国31年升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民国33年第四次长沙会战时,所部第四军因防守长沙失利,军长张德能被判处死刑,欧震又兼任第四军军长,率部在湘赣边宁远等地抗战。?
抗战胜利后,于民国36年(1947)先后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第三兵团司令官,率部参与进攻山东解放区。其后历任第四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代理广东省保安司令,海南防卫副总司令等职。海南解放前夕去台湾,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日在台北病逝,被追赠“陆军上将”衔。
黄珍吾,字静山,原名宝循,广东文昌(今海南省)人。早年就读于该县明治高等学堂,民国10年(1921)赴南洋,任吉隆坡《益群报》驻马六甲记者,翌年创办华南学校并任校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参与筹饷等工作。陈炯明部叛乱时他回国参加平乱,旋返南洋从事宣传和筹饷工作,因为当地政府所不容,适逢广州黄埔军校成立,遂回国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校与贺衷寒等共同发起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民国14年毕业,任蒋介石的护卫队长,随军东征。第二次东征时,他任第四团第一营代理营长,在攻克惠州之役中率部首先登城。
翌年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少校副官,旋调充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第二十九团第一营营长,民国16年升副团长,第十八师政治部主任。民国18年先后任第一二五师政治部主任、陆军第四补充团团长、黄埔军校政治部少将主任兼代教育长。?
民国19年(1930),辞职赴南京,任黄埔同学会秘书长。次年任宪兵第一团团长。在蒋介石授意下,与康泽、贺衷寒等,发起组织以黄埔学生为核心的特务组织复兴社,任南京分社社长,从而逐渐成为特务系统的重要骨干。嗣因策划对台湾和朝鲜进行间谍活动,被国际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4年,至民国22年获假释,任复兴社组训处长,继任总书记。随后被派赴兰州,任新一军政治部主任,兼《西北日报》社长、总编辑,甘肃印刷局局长等职。民国25年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翌年奉派赴美国考察,在纽约组设筹款总会,并在其他城市设分会,发动华侨捐款。抗日战争
爆发后,回国充任蒋介石的侍从参谋。其时,戴笠为了接管军委会别动总队,向蒋介石推荐他为别动队副总队长,继又任代理总队长。民国27年,任福建保安处中将处长,兼省保安副司令、人民抗敌自卫团副总司令、保安干部训练所所长、警官训练所所长、防空副司令等职。翌年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干事长。
民国29年历任闽中剿匪司令,闽海守备指挥官,闽江右翼指挥官。民国32年日军第二次进攻福州,黄率部收复福清、长乐、平潭诸县,与友军配合收复福州。他在福建期间曾创办《南方日报》,自任社长兼董事长。抗战后期,调任青年军第二○八师师长,驻扎江西,协助蒋经国训练闽、赣、浙、粤诸省从军青年,组建“太子系”的嫡系部队,从而成了“太子系”的重要人物。?
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政治部主任,后政治部改为新闻处,黄任处长,对进步的出版界和民主人士进行打击和迫害。还兼广东青年支团干事长、《和平日报》董事长。并被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国大代表。翌年9月,在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干事会干事。民国36年9月三青团并入国民党,黄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1947)调任内政部首都警察厅厅长,兼南京市民自卫总队队长。1949年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宪兵东南区指挥所主任。随后去台湾,任宪兵司令,台北卫戍司令,“总统府”参军,国策顾问,国民党第九、第十届中央评议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日去世。著述有《游美考察记》、《练兵之道》、《华侨与中国革命》等。
秦光煜?()?
秦光煜,江苏无锡人。民国9年(1920)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民国19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民国19年至29年,在协和医学院任病理学助教、讲师和副教授。在此期间,共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组织发生”和“出血性胰腺炎的病因”的有关论述,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民国29年赴美国,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纽约蒙桑纳医学院研修脑病理和脑肿瘤病理。民国30年回国。民国31~3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科主任。民国37年受聘于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兼科主任,并首次报导了风湿热血管炎引起的足坏疽病。?
1951年,秦与北京协和医院胡正祥、刘永教授,共同编著了全国第一部《病理学》教材。还和梁伯强教授在岭南大学医学院举办多期高级病理师资班。他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论文,从观点到标点符号都修改。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深受学生欢迎。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1955年全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他非常冷静和客观,认为在病理学上,苏联有些领域是先进的,要学习,但英美的长处也要学习,学术上不能一边倒,要独立思考。他身兼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常委、中山医学院院务委员等职务,仍然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常埋头书案,废寝忘餐。?
秦光煜在肿瘤、内分泌腺、血液病、脑瘤、麻风病等方面的病理研究均有较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于将病理形态学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承担过国内许多疑难病理标本的分析诊断。1955年发表的《关于肝胆管粘液癌并发华支睾吸虫的研究》,为防治华支睾寄生虫引起的胆管癌打下了基础。同年又开始对麻风病的病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当时医学界对麻风病的病理诊断、分类、组织发生等认识比较模糊,他通过大量的材料分析,把病变发生、发展与临床对照,提出了各类型麻风病变的病理诊断依据和标准,先后发表了4篇论文,为麻风病的防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59年为高级病理师资班编写了全国第一部《脑肿瘤病理学》讲义,全面论述了脑肿瘤类型、组织发生、病理形态等特点。1964年发表了《网细胞增生症或不白血性网织内皮细胞增生症》论文,在中国首次阐明了该病的病理形态特点和鉴别诊断。1954年起任国家卫生部科学委员会病理形态学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病理学会理事、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病理学》编辑、《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编辑。“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迫害,于日含冤?去世。??
(熊敏、吴子刚)
(1906~1969)??
朱光,原名朱光琛,曾用名朱曼生、朱愈之,广西博白人。少年时,父母相继故去,随堂兄生活。民国14年(1925)考入博白县立初级中学。受大革命浪潮影响,他在学校里带头参加“择师运动”,被校方开除。民国15年秋转读玉林省立第二高中,师从革命志士朱锡昂,在朱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16年(1927)夏秋间,考入广州国民大学,并从事革命活动,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广州起义爆发时,他随同工人赤卫队参加攻打警察局的战斗,起义失败后避至香港。民国17年春,受中共组织派遣从香港返回广西,进行恢复党、团组织和发展革命武装等工作,并被委任为团广西省委负责人。同年夏天,奉命前赴上海与中共中央联系,后被留在上海参加地下工作。他以上海艺术大学学生的身份作掩护,创办工人夜校,组织革命工会,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民国20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并调任中共淞浦特委秘书长。?
民国29年(1940),调往八路军一二九师,任师政治部宣传部长。民国32年奉调往冀南军区,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冀南区委宣传部长。民国33年5月,转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朱光随同大批干部和武装部队挺进东北,先后担任嫩江军区副政委、北平军调部第三十六执行小组中共代表、中共齐齐哈尔市委书记、中共东北局城市工作部秘书长、中共长春市委书记等职。?
1949年9月,奉命南下,参加广州市的接管工作。10月抵达广州,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副市长。不久又被任中共广州市委代理书记。其时,广州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他协助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市长叶剑英,依靠人民群众建立政权,维护治安,清匪肃特,整顿金融秩序,恢复生产,顺利地完成了对广州市的接管和治理任务。?
1961年2月,奉调往北京,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1965年12月,调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于1969年3月9日逝世。1978年9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为朱光举行了追悼大会,推倒一切不实之词,为他平反昭雪。9月29日,朱光的骨灰移至广州银河公墓安放。?
朱平生喜爱文学艺术,颇有“诗癖”,常秉笔挥毫,写诗作赋,借以述怀言志。主要著作有《〈广州好〉五十首》、《珠江之歌》、《日新月异的广州》和《水上居民的变迁》等。
何干之,原名谭郁君(毓均),又名谭秀峰,广东台山人。父亲谭文业是旅美华工,母亲李氏在乡务农。?
民国9年(1920),何干之到广州广雅中学和岭南大学附中学习,民国15年考入中山大学教育系。受当时国民革命的影响,何干之研究各家学说,从《新青年》和《向导》等刊物中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
民国17年(1928)初,何干之回到家乡,任昌明小学校长和《台山日报》编辑,在多种报纸上发表了10多万字的文章,针贬时弊,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因这些文章触痛了当地士绅,何干之无法立足,遂于民国18年初离乡,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专修科和明治大学本科。留学期间,他自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何干之参加抗议日本侵华的罢课斗争,后愤然回国。?
民国21年(1932)春,何干之在广州女子师范学校教国文课。不久被聘为国民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教授,开设《社会科学》和《中国经济》两门课,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何干之通过中山大学何思敬教授和上海“中国文化运动总同盟”的联系,于民国22年初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总同盟广州分部”,何干之任书记,秘密出版《一般文化》、《文化阵线》、《社会科学》等杂志。是年11月,因遭当局通缉,离开广州去上海,转入地下活动。年底,参加上海文总社会科学家联盟,编《时代论坛》杂志和内部通讯。民国23年5月由社联常委王华介绍,何干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调到社联党团和文总宣传部工作。翌年2月,因组织遭敌人破坏,何干之再次东渡日本。?
民国25年(1936),何干之回到上海,在“上海著作人协会”工作。是年至翌年7月,他写了六七本专著,30多篇论文,约70多万字。主要有《列强支配中国的经济网》和《中日国力的对比》、《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末来》、《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以及《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等。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中国经济、国际政治和抗日战争诸方面。有的还被译成日文出版。这是他一生中著述最丰硕的时期。?
1958年,何干之公开批评了忽视系统理论教育的倾向,批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和平
均主义,批评对毛泽东思想的唯心主义宣传。1959年庐山会议后,他受到严历的批判。1960
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协作,编写百万字的《中日关系史》。“文化大革命”动乱中,何干之受到百般折磨。日去世。?
遗著《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整理后出版。
陶铸,湖南祁阳人。民国15年(1926)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陶铸由中共中央军委分配到叶挺部(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二营当副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翌年,回湖南省做兵运工作。民国18年至民国22年转到福建,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书记,中共漳州特委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期间,他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厦门劫狱斗争,带领12名同志救出40多名党团员。后到农村发动武装斗争,先后建立闽西南工农红军游击队和闽东地区人民武装,这些部队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编入了新四军。民国21年冬,与曾志结婚。民国22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他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先后被关押在上海公安局和南京中央监狱,并被判处无期徒刑。在狱中,他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坚贞不屈,带头建立中共秘密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团结难友,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民国26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经周恩来、叶剑英与国民党交涉,陶被营救出狱。出狱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他坚定地贯彻执行毛泽东关于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发展抗日武装的方针,创建鄂中游击区。鄂中游击区和游击队扩大为鄂豫边区和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后,陶铸任支队政治委员。?
民国29年(1940)3月到延安,先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等职务。民国34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他被调往东北,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12月,改任辽西省委书记。民国35年6月,辽西省委改为辽吉省委,并成立了辽吉军区,陶铸任辽吉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按照中共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陶铸动员和组织全省干部艰苦工作,创建根据地,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民国36年4月,以辽吉军区为基础,组成西满军区野战军,后改为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辖三个师,陶铸任纵队政委。民国37年4月,辽吉省委改为辽北省委,他任省委书记。辽沈战役期间,中共中央东北局委派陶铸组织后方勤务,并指挥各独立师围困长春,阻击沈阳出援之敌。沈阳解放后,陶铸任中共沈阳特别市市委书记兼沈阳军管会副主任。1949年初,任东北野战军(四野)政治部副主任。在平津战役中,他受中央委派,化装进入北平,以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代表身份同傅作义将军谈判,以后又担负了改编起义部队以及组织和领导南下工作团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先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1951年11月到广东。同年12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四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军区第二政委。1952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3年5月至1955年6月,代理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1955年2月至1957年6月任广东省省长,1955年1月至1960年12月,任第一届广东省政协主席。1955年7月,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56年7月至1965年1月,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1960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1956年他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陶铸在广东主持工作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广东开展了两次反“地方主义”的斗争,伤害了部分地方干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央先后给予平反,恢复名誉。196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6月调到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央宣传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陶铸在中央工作期间,协助周恩来总理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事务。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不久,江青等采取突然袭击的卑鄙手段,对陶铸进行政治迫害,残酷折磨。日,陶铸抱病离京,被转移到安徽合肥,11月30日逝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平反昭雪。生平著作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1962)、《思想·感情·文采》(1964)、《陶铸文集》(1987)等。
(省委组织部)
何家槐?()?
何家槐,笔名永修、先河,浙江义乌县人。3岁丧母,父亲续弦后将其寄养在外祖父家。民国7年(1918)至民国13年就读于义乌稠川小学。在中学就读时,开始接触进步书籍,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向导》等,并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下乡讲演“五卅”惨案,到杭州总工会做北伐宣传工作。民国19年至民国21年在上海先后就读于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中文系,暨南大学中文系、外文系,开始发表散文、小说。“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上海学生抗日救亡请愿运动,抵达南京时受阻,国民党大肆逮捕进步学生,何家槐被迫离开暨南大学。其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任“左联”宣传部长,为左翼文艺运动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民国2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一面创作,一面去工厂、学校,宣传抗日救国。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暧昧》、《竹布衫》、《寒夜集》,散文集《怀旧集》、《稻梁集》。作品多反映小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际和思想苦闷,笔墨细腻,格调清新。民国25年11月,沈钧儒等7位爱国领袖被捕,翌年4月苏州地方法院强加以“危害民国”罪。为营救“七君子”,宋庆龄、何香凝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宣言》,何积极参与了营救活动。抗日战争爆发,何家槐参加了钱亦石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在张发奎所辖战区做统战工作,曾任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民国31年他出版了反映抗日民情民心的散文集《冒烟集》和译著《小说与人民》。民国33年夏湘桂大溃退,作家王鲁彦积劳成疾,不幸逝世。何家槐嘱《柳州日报》发报道,并发起为王鲁彦遗孤募捐,得到文艺界和其他进步人士的支持。?
民国35年(1946)4月,何家槐因参与创办进步刊物《自由世界》而受到南京当局的查究,经中共特别支部设法取得张发奎的同意,以“复员”的名义回上海。此时,适逢国共和谈破裂,何家槐只得暂回家乡义乌。他应聘到离义乌城30里的大成中学任教,因操劳过度,胃病复发,大量吐血。洪深得知后发动各方为之募捐,终募得200多元寄给他治病。民国36年何设法谋得上海浦东鲁家汇大江中学教职,并开展进步文化工作。淮海战役开始后,上海局势紧张,组织通知何家槐去香港。民国37年11月他到了香港,再由香港经广州、武汉,于民国38年4月抵达北平,与到达北平的进步文化人士一起受到周恩来的接见。1949年7月,他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5月,何被分配到马列学院(后改为中共中央高级党校)语文教研室任教,曾任室副主任、主任,直至1964年8月。其间,1957年至1960年曾借调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现代文学组代组长、当代文学组组长;并于1956年访问意大利、法国、瑞士,1958年到波兰、苏联讲学。?
1964年9月,调任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兼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在暨大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爱护归侨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爱祖国、有知识的人才。“文革”中他遭受迫害,日病逝。?
50年代何家槐致力于文学评论、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工作,出版有:评论集《一年集》、《海淀集》;散文集《寸心集》、《旅欧随笔》;译著《论俄国作家》(苏·席建诺夫等著)、《建设斯大林格勒的人们》(苏·伊凡诺夫等著)、《莫里兹短篇小说集》(与人合译)、《七个铜板》。
郑君里,早年曾用名郑重,郑千里,祖籍广东中山,出生于上海。幼时家境贫穷,在上海广东会馆办的免费义学里念完小学后,只读了两年中学。?
民国17年(1928),考入田汉主办的南国艺术学院学习,参加过几次戏剧演出。翌年冬,与陈白尘等倡导学校戏剧运动,共同创办《摩登》戏剧半月刊及组织摩登剧社,演出《小偷》、《乞丐与国王》、《悭吝人》等剧目。民国20年在左翼剧团联盟领导下,经常参加学校、工矿、农村的演出。同年,属于左翼剧团联盟的南国剧社、艺术剧社被当局查封,郑君里以个人身份参加新成立的左翼戏剧家联盟,参与组织大道剧社,演出《马迪迦》、《阿莱城姑娘》、《街头人》、《血衣》、《乱钟》等剧。?
翌年,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小组,有计划地输送一批进步文艺工作者入电影界,郑君里因而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曾在《野玫瑰》、《共赴国难》、《火山情血》、《奋斗》、《新女性》等近20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同时还参加新地剧社、业余剧人协会等演剧团体,演出《兄弟》、《娜拉》、《大雷雨》等话剧。?
民国26年(1937)年起,郑君里参加救亡演剧队,任三队队长,并受郭沫若之托,负责孩子剧团的领导工作。后转入中国电影制片厂,负责新闻影片部,用了近3年时间,跋涉数千里,编导了反映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优秀大型纪录片《民族》(1942年出品)。民国32年,郑君里开始担任话剧导演,在中国艺术剧社先后导演了《戏剧春秋》、《祖国》、《求婚》等剧。?
抗战胜利后,郑君里回到上海,参加联华影艺社(后并为昆仑影业公司),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1947)。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浮沉变幻,悲欢离合,反映抗日战争前后国民党统治区的历史面貌,这部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宏篇巨制,是郑君里在蔡楚生指导下的电影导演起步之作,从此开始他的电影导演创作里程。?
民国37年(1948)底,人民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已经指日可待。当时身处国统区的“昆仑”创作人员陈白尘、沈浮、郑君里、赵丹、徐韬、王林谷等共同讨论,由陈白尘执笔,创作了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由郑君里担任导演,民国38年4月初投入拍摄。开拍不久即以“颠覆政府”嫌疑遭禁,直到建国后的1950年才得以完成。影片表现了上海临近解放前的社会生活面貌,围绕房子问题展开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概括地反映了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的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权者的丑恶,洋溢着人民群众迎新的热情,公映后受到广泛的好评。
1951年,郑君里投入《我们夫妇之间》的编导工作,这是根据肖也牧的作品改编的。由于编导者对影片所反映的解放区干部生活完全不熟悉,改编未获成功,上映后受到非议和批评。郑君里发表了《我必须痛切改造自己》的署名文章,认真总结自己艺术实践中的教训。之后,他通过拍摄纪录片深入到火热的人民斗争生活中去,在工农兵群众中汲取思想和艺术营养,1953年完成了《人民的新杭州》和《光荣的创造》两部纪录片的拍摄。1954年他接受了历史故事片《宋景诗》的导演工作,影片拍成后,其具有民族特点的浪漫主义色彩,传奇式情节的渲染,曾为这部影片赢得众多观众。《宋景诗》的摄制为他以后创作历史片和传记片积累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1958年郑君里导演的《林则徐》,是1959年国庆10周年献礼片中很突出的一部。它是郑君
里导演艺术的高峰作品之一,也是早期国产影片中表现历史题材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影片塑
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敢于和列强抗衡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艺术形象,在广
阔的历史背景上真实地展示了近代史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影片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艺术
同行和国家领导人众口一致的赞赏。影片《林则徐》的成就标志着郑君里导演艺术臻于成熟。
《林则徐》完成以后,他立即转入传记片《聂耳》的导演工作。聂耳是郑君里的同代人,他
们一起生活、战斗过。郑君里以满腔的激情重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影片
里时代气氛的再现、音乐形象的处理、人物内心活动的准确入微的刻画,都有独到之处,真
实感人,朴实自然,别具一格。?
《聂耳》和《林则徐》,在1959年同时成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影片,在当时电影界传为佳话
。《聂耳》还在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传记片奖。?
1961年,郑君里编导了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枯木逢春》(与话剧作者王炼合编)。这部影片
通过苦妹子一家悲欢离合的遭遇,展示出血吸虫病患者的悲惨经历和党领导人民战胜瘟病、
建立幸福家庭的故事。这是一曲新人新农村的颂歌,充分显示出导演的艺术功力,从这部影
片可以看出郑君里对电影特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对电影民族化的追求有了更进
一步的成就。?
郑君里在戏剧、电影艺术理论上也卓有建树。50年代至60年代,他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写了不少电影理论和评论文章,主要有《〈乌鸦与麻雀〉和我》、《为什么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关于“分”与“合”》、《阮玲玉和她的表演艺术》、《关于影片〈宋景诗〉》、《谈中国电影的传统》、《从头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谈“拔高主题”》(编导《枯木逢春》的体会)等。他最重要的电影理论著作《画外音》,联系他本人创作的6部重要影片,探讨诸如电影特性、电影民族化、电影创新等问题,是他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郑君里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是根据朝鲜的《红色宣传员》另行摄制的《李善子》。之后不久,便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他遭到抄家,被以“保护性拘留”为名而投入监狱,经受两年多折磨,1969年病逝。
(省电影家协会)
李迎汉?()?
。民国35年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进修普通外科及胸外科,后在美国亚力山大医院工作半年。回国后在广州两广浸信会医院任外科主任。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初期,他先后兼任广东光华医学院、岭南医学院、华南医学院外科副教授、教授,以后又兼任中山医学院和广州医学院的教学工作。他在广州医学界知名度很高,历任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结核科学会委员、广州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卫生协会委员、广州市医务工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编辑等职务。
他在业务上刻苦钻研,严格要求自己,技术上精益求精,尤其在外科技术上取得显著成就。
他在60年代初期开展的主动脉弓切除及人造血管移植术,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该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二等奖;双侧肾上腺嗜酪性细胞瘤一期成功手术系全国首创,获1977年全省医疗卫生单位科技大会奖。1959年他为一对腹和肝脏部分粘连的联体婴儿进行分离手术获得成功,在这之前,此类技术国内尚未有报道,世界文献报道还不到10例。在他的倡议领导下,医院创造性地使用低温麻醉抢救严重脑外伤获得成功,另外如脾肾静脉吻合术、肝脏部分切除术、空肠代胃术、直肠代膀胱等手术都普遍开展起来。为了配合市内兄弟医院、省内地区医院及部队医院开展抢救和外科新技术,他经常为其他医院的建设、人才培养作出积极的贡献。他的医德、医风、医术深得医务界同行的敬重和爱戴。?
他先后于1955年、1956年、1958年、1959年、1960年和1962年被评为广州市先进工作者,1964年被评为广州市五好职工,1955年被评为广东省工交系统劳动模范,1956年出席全国军烈属复退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9年和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李迎汉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广州市工人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广州市卫生局党委委员,是第四、五、六届广州市人民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日逝世。1978年5月,中共广州医学院委员会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林希之?()??
林希之,原名应熙,广东潮阳人。祖父曾代理英商太古公司船务,在汕头市创建“太古南记行”。民国26年(1937),就读于汕头市英华补习学校。他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势力大举侵华甚为反感,渐萌科学救国之志。同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林随家庭赴香港避难,考进圣士提反书院,继而升入香港大学。日本军侵占香港后,林被迫辍学返乡。当时汕头亦在日军统治下,林与几位同学不甘附敌,于民国32年春合办私立梅岭补习学校,对抗日伪的奴化教育。由于对摄影兴趣甚浓,暇时曾试制小量冲显剂供照相馆使用,为日后创办摄影材料厂打下基础。
民国35年(1946),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后期兼修ICS(国际函授学校)的深化工程专业。民国37年冬,上海即将解放,“约大”停办,林再度辍学返乡。在家乡赋闲期间,他时常因某外籍教师奚落中国“恐怕只有月亮不用从西洋进口”的话而痛心疾首,在强烈的爱国心的驱动下,决心以民族工业的空白点——感光化学为主攻目标,自设了简陋的实验室,从事感光乳剂的试制工作,并将其实验室命名为“公元”,以表示参与开辟中国科技新纪元的雄心壮志。?
1949年汕头解放,市场上外国货品日渐稀少,给国产感光材料的开拓带来了机遇。林日夜加紧研究,由于操劳过度,得了肺结核病,仍边治疗边工作。1951年10月,新中国第一张印相纸在林希之的手中试制成功。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摄影爱好者郭明声、唐成文自愿出资,帮助林扩大了实验室。经过61次实验,终于使自制的相纸开始走上市场,并接近进口货的水平。?
当时,不少照相馆的老板们对这种自制相纸不屑一顾,甚至扬言白送也不要。在困难的时刻,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央新闻摄影局在接到公元实验室的样品后,立即认真鉴定,来信鼓励;汕头市工商局和外贸部门对该室需从国外进口的精胶、原纸、工具、仪器、图书等一律免征关税,使林希之及其合作者备受鼓舞。在亲友的资助下,经过半年筹备,“公元摄影化学厂”在汕头市正式开业,优质的“公元”牌相纸随之打开了销路。1954年7月,公元厂第一批参加公私合营,林希之担任技术股长,研究室主任。1955年4月研究成功第一张人像胶片,同年7月,林希之被任命为副厂长兼工程师。工厂合营后第一个月,生产相纸14280盒,比合营前最高月产量增长一倍以上。为适应生产的发展,他又主持组建了照相纸、钡地纸两个车间。1956年3月,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其后,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公元相纸发展为5大系列、50个品种,质量均接近或达到当时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年产量50多万盒,销售量占国内市场总额的60%以上;出口外销量逐年增加。?
1958年2月,林研制的软片试验成功,1961年正式投产,结束了中国照相胶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他还于1955年和1964年先后倡办职工业余学校和汕头感光化学专科学校(汕头市第一间厂办的大专程度学校)。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公元厂有不少产品获奖。他也因贡献卓著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先后当上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并担任市科委副主任、省摄影分会委员等职。1959年,应邀出席全国劳模群英会。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曾为公元厂撰文,肯定林的功绩。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白手起家》,专门介绍林希之的科研成果和创业精神。?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希之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不公正的处分。他泰然自若地对妻子说:“我研究相纸是为了给国家争一口气,哪里是什么‘反动’”。他还坚持制订新的科研计划,继续搞研究。但因顽疾复发,于1969年10月逝世。?
1978年,中共汕头市委、市人民政府为林希之平反,恢复名誉,补开追悼会,其骨灰移葬于
汕头市烈士陵园。(林宗棠)
姜永宁,广东番禺人。他自幼喜爱乒乓球运动,青年时期,为切磋球艺,曾代表香港队出访东南亚各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从香港回内地,参加1952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南五省、二市乒乓球锦标赛。同年10月,代表中南地区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荣获男子单打冠军。1953年3月,随中国队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956年参加在东京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国队对美国队(团体赛)的关键性比赛中,他独得三分,结果中国男队以5比4战胜美国队,获得第六名,晋升为甲级队。随后,他随北京队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均获男子单打亚军。1958年10月,他参加第四届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单打、男子双打(与庄家富配对)和混双(与叶佩琼配对)三项亚军。1959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与庄家富配对获男双冠军。他训练刻苦,比赛勇敢顽强,50年代初期有“拼命三郎”之称。他直握球拍,善削能攻,削球稳健,步法灵活。他的球技,对提高中国选手削球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为中国的乒坛事业作出了贡献。1989年被评为建国40年杰出运动员之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打击,1969年被迫害致死。
  民国21年(1932)1月,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9月任考试院法官初试典试委员会委员。民国23年10月因所谓“国际共谍牛兰案”辞去次长职务。翌年任外交部顾问,以特派委员名义,奉派赴英国主持伦敦中国艺术品国际展览会。民国25年10月,当选为国际联盟国际法庭法官。民国29年国际法庭所在地荷兰海牙被德国军队攻陷,郑避居瑞士。二次大战结束后返海牙,被选为国际清理委员会委员。后返国,重任司法行政部次长。民国35年8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1950年1月因英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台湾与英国断交而去职,仍留居英国。1970年1月30日因心脏病在伦敦病逝。?
  著有《国际私法中关于确定契约能力的法规》、《中国文化与艺术》、《孔子模型的中国》、《东方与西方》、《食论》、《八十感言》等。译著有《民法初稿》、《最高法院的判决》、《捕获审判所规划与审判》等。?
 (林正康)
(1894~1970)??
林锵云,又名锟池、昌文,广东新会人。家境贫困,11岁时因母亲去世,13岁随父亲到香港谋生,当过学徒和外国轮船上的服务生。?
民国3年(1914),加入中华革命党,投身民主革命活动。民国11年1月,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民国14年省港大罢工爆发,他积极动员香港洋务工人参加罢工斗争,并随同罢工工人返回广州,被推选为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代表。?
民国15年(1926)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南海县开展农民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林奉命潜回广州秘密联络革命工人,组织“工人十人团”、自卫队,与敌人展开斗争。民国16年(1927)12月,他参加了广州起义,失败后转往香港,担任香港洋务工会中共组织的领导工作。民国18年初,调任广东省济难会救济部长。其间,他想方设法筹集款项,聘请律师,开展营救被捕难友,抚慰和救济罹难同志亲属等工作。民国19年中共香港市委机关遭受严重破坏,林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20年2月,他前往上海与全国海员工会(简称“海总”)取得了联系。6月又自沪返港,与中共两广省委书记章汉夫联系,被派到海员工人中进行组织发动工作。12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民国 21年1月赴上海,仍在海员中开展活动。同年5月,他再次被捕,受尽刑杖、坐水牢等折磨,宁死不暴露身份,最后被判无期徒刑,转往苏州监狱囚禁。“七七”事变后,因日军飞机频繁轰炸,狱中看守争相弃职逃遁,林等被囚之政治犯得以乘机逃脱。民国27年初,他前往武汉,找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叶剑英、罗炳辉等同志,参加了中共中央长江局举办的学习班。学习结束后被派回广东工作。?
同年2月,他抵广州,先在中共南方工委职工部工作,后被派往南海、顺德开展建党活动,任中共南(海)顺(德)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沦陷后,他奉命在西海、路尾围、龙眼、众涌等地筹建抗日武装。民国29年(1940)9月,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成立,任中队长。此后,他率该中队袭击日、伪军,除奸惩恶,摧毁敌伪政权,屡立战功。
民国30年10月,与谢立全、刘向东等率领独立第一中队、军政干部训练班共250余人,在顺德西海乡英勇抗击进犯的2000多名伪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西海大捷”。?
民国31年(1942)5月,被委任为广游二支队代理司令。翌年2月兼任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指挥。他以禺南为基地,发展抗日武装,扩大抗日游击区。
后又率领指挥部和部分武装转移到中山县的五桂山区,建立了以五桂山为中心的中山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国33年10月1日,中区纵队宣布成立,任司令员。10月20日,他率领纵队机关和主力大队近500人挺进粤中,开辟了以皂幕山、志香山为依托的新(会)高(明)鹤(山)抗日游击区。民国34年1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员,7月当选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8月15日,他与王作尧、杨康华等奉命率领部分队伍挺进粤北,开展粤北地区的游击战争。?
抗战胜利后,随北撤部队北撤山东。民国36年(1947)3月,任两广纵队副政治委员。民国37年8月,以两广职工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委和总工会组织部长。会后,他参加接收东北抚顺市,任抚顺市总工会主席。1949年,作为全国总工会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
1950年初被调回广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职工委员会第二书记、广东省总
工会筹委会主任、广东省劳动局局长和广东省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主任等职。1953年4
月,广东省总工会成立,他当选为主席。1958年9月被选为广东省副省长。“文化大革
命”期间,他被关押“监护”,身遭迫害,于1970年10月2日逝世。1979年12
月12日,中共广东省委宣布为其彻底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戴辛皆?()?
戴辛皆,原名平舆,字笠,湖北云梦人。出生于书香之家。清宣统元年(1909)小学毕业后,从云梦到武汉,入武昌第一中学。民国2年(1913),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民国6年毕业后至民国17年,先后在贵州遵义及湖北宜昌、武昌、江陵等县中学任教师。?
民国17年(1928),戴辛皆得到家族的资助,远渡重洋,自费到法国留学,在芳腾白露中学半工半读学习法语。民国19年至24年,获得公费,在法国里昂大学生理研究部攻读生物生理学。他刻苦研读,深得其指导教授Cardol的赏识,民国24年获博士学位。
同年,戴辛皆从法国回国,在北平研究院任研究员,到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从事海洋船舶底附着生物研究。由于海洋中的藤壶、牡蛎、凿船贝和海藻等生物,经常附生于船底,不但使船体加重,航行速度受阻,燃料耗费过大,而且会使船底受到腐蚀。他对这些海洋生物的生态、生理和生物化学等特性进行剖析研究,提出用氧化汞和氧化亚铜等有毒物质配入油漆之中,涂于船底,以解决海洋生物对船底的危害。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曾在北平研究院《中文报告汇刊》和生物科学学会杂志发表《运动神经之时间价》等有关海产动物生理论文多篇;其中《船底动物之附着问题》、《蛞蝓发生时之生理条件》等论文,曾由法国的刊物《生物界》以显著版面发表。?
民国25年(1936)8月,戴辛皆来到广东,受聘于中山大学,任生物系专任教授。此后30多年,均在中山大学进行生物学和营养学的教学和科研。?
抗日战争期间,戴辛皆随中山大学迁移到云南瞭江(今澄江)、广东坪石、乐昌、连县等地,直至民国34年(1945)回到广州。这期间,他在战乱奔波、设备奇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进行生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讲授动物生理学和生理化学两门课程,亲自撰写教材,还编著《动物生理实验》一书。?
戴辛皆在营养学的研究中,对如何利用中国盛产的蛋白质含量丰富的大豆,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以解决大豆的脱臭和易于分解为人所摄取的问题。他对豆乳和牛奶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比较,认为两者的营养成分极为相近。同时,戴又对广东盛产的木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从木瓜所含的蛋白质中分解出木瓜酵素。经过实验、研究,认为木瓜酵素不但可以用作消化药,而且可以用来分解豆乳,制成豆酪,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1951年,戴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兼广州分会理事长。1952年,任中山大学生物系主任。1955年7月,他经中山大学领导人冯乃超、黄焕秋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第二届广东省人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戴辛皆被错误扣上“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等罪名,备受迫害。1970年8月病逝。
(杨平、李仪)
缪培南?()?
缪培南,字经成,号育群,广东五华人。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县城第一高等小学,翌年考取黄埔陆军小学。民国8年(1919)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初任陆军第一师排长。
民国10年任广州大元帅府警卫团机枪连连长,后任李济深第一师独立团的连、营长。
民国15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团长。翌年秋任第四军十二师师长。
同年12月15日,张发奎、黄琪翔等被免职,缪培南继黄琪翔任第四军军长,领中将衔。民
国20年春,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军委委员和中
5月,与陈济棠、李宗仁等43名两广将领,响应国民党中央四监委劾蒋通电,电促蒋介石下
野。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第六十五军军长,第四、七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长,兼东江指挥
所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国民政府接受日军一○四师团投降。民国35年,任联合勤务
总司令部第三补给区司令。民国36年,调任国府主席广州行辕(后改为广东绥
靖公署)副主任,后辞职赋闲。民国38年8月,赴香港定居。1970年病逝。
黄琪翔,原名其祥,字御行,广东梅县人。出生于贫苦农家,早年就读于梅县务本学堂、广
州优级师范附中。民国元年(1912),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经武昌第二陆军预备中学,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学习。翌年毕业,被派往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边防军第一师炮兵团任排长。后调回保定军校任分队长。?
民国11年(1922)回到广东,任粤军第一师后方办事处少校参谋,嗣改任该师辎重营副营长,后升任该师第一旅第一团第三营营长,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和南征,有战功。?
民国15年(1926)国民政府举行北伐,他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率部参加北伐,在汀泗桥、贺胜桥迭立战功,被提为少将团长。北伐军攻克武昌、南昌后,进行扩编,黄因功升任第十二师师长,嗣又升任第四军副军长(军长张发奎),仍兼第十二师师长。民国16年5月,武汉政府北伐河南,黄任第一纵队前敌指挥,率部在上蔡、临颖诸役中,击败奉军强敌,取得北伐河南的胜利。同年6月,北伐军回师武汉,黄升任第四军军长。7月,武汉政府组织东征军讨蒋,黄率第四军从武汉东下,师次九江。
这时,汪精卫在庐山策划“分共”,黄曾将会议内容告知该军参谋长叶剑英。南昌起义爆发后,第四军在汪精卫、张发奎策动下,由黄琪翔带领,借追击起义军为名,回师广东,于11月16日发动“张黄事变”,驱逐李济深,占据广州。他兼任广州卫戍司令。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第四军教导团成为起义的主力军。黄琪翔闻讯,即调正在开赴西江的薛岳师返回广州镇压起义。黄因在回师广东时容纳共产党人(教导团即以共产党人为主),汪精卫、李济深因此指责其与共产党相勾结,制造广州暴动,他遂被迫辞职前往香港。翌年7月,由日本赴德国考察学习,与在柏林活动的邓演达、宋庆龄、叶挺过从甚密,共同探讨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在邓、宋等人的影响下,他开始走上了从事民主运动的道路。民国18年5月,以宋庆龄私人秘书身份,随宋回国,参加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的“奉安大典”。其后赴上海。?
翌年5月,邓演达秘密回到上海,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农工民主党前身)。黄任军事委员会主任委员,联络陈铭枢的十九路军,筹划倒蒋活动。民国20年(1931)11月,邓演达被蒋介石秘密杀害,黄主持临时行动委员会工作,积极恢复组织。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黄赴前线,并发动上海各界组织义勇队参战。民国22年11月“福建事变”爆发,黄应邀前往福州,担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参谋团主任。
在事变期间,为有利各方合作,在陈铭枢等人的要求下,他宣布解散临时行动委员会。事变
失败后,黄被通缉辗转到了香港。翌年6月,再次赴柏林,曾参加柏林留德学生抗日救国会
活动。民国24年11月,临时行动委员会恢复活动并在香港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决议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尚在德国的黄琪翔被推举为总书记。?
民国25年(1936)12月,黄回国参加抗战,返回上海。稍后,任训练总监部炮兵监。“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张治中),参与指挥上海抗战。后调任右翼军副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11月5日,日本军队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黄率
不久转任军训部次长。民国28年秋,出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率部拱卫长沙。不久改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驻湖北襄樊。翌年5月,参加了枣宜会战。9月,调任预备集团军总司令。民国30年升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翌年远征军在昆明成立,黄担任副司令长官。?
民国34年(1945),任中印公路中段警备司令。翌年该司令部撤销,他回到重庆。同年6月授
中将加上将衔。因发表反对内战言论,受到蒋的疑忌。民国36年6月,在陈诚保荐下出任中国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翌年9月,回国述职,向蒋陈述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能爆发,劝蒋恢复国共两党和谈,蒋不纳。他预计蒋介石政权行将崩溃,遂辞职,陈诚邀其在台湾任职,也为其婉拒。其后,他赴香港。黄在港期间,积极参加农工民主党的活动,并与中共在香港的负责人取得联系。1949年8月,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前往北平,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9月在北平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兼中央执监会议秘书长、中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1957年反右斗争时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时再次受到冲击。?
日,因患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1980年6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恢复名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同名同姓查询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