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培训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么

您的位置: &
论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和途径
摘 要: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对于看出或发现语文美,按照美的规律传达语文美和创造教学美,乃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论知识,经常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积极追求、持之以恒,是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等级:书童 |
直接手机输入网址
/chengkao/方式一
扫描二维码方式二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内容
2015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章节复习及试题:第二章艺术活动
日&&&来源:233网校
第4页:艺术活动的功能
  第四节艺术活动的功能
  一、艺术活动的功能   研究艺术活动的功能,可以说是研究艺术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艺术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它对于人们的影响虽然不像政治、经济那样直接、明显,但却是相当深远和深刻的。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种文化和文明的认识,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其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因为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其中又会承载一定时代和民族的思想;欣赏者通过进行艺术欣赏来获得审美感受,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同时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培养。就这样,艺术通过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以复杂、隐蔽的方式,来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终对社会生活发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有许多种,我们下面把最主要的三种即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作较详细的分析。   (一)审美认知功能   艺术活动的功能,主要通过艺术审美,通过艺术创作主体创造的艺术品、艺术形象来发挥。人们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中获得认识、教育、娱乐等作用。首先是认识功能的发挥。艺术通过艺术形象可以再现社会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我们可以从最早的美术作品的狩猎图中,了解到原始人的狩猎生活;也可以从京剧《霸王别姬》中,了解距今两千余年前楚汉相争的斗争生活;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的人们,未必了解旧中国人力车夫不幸的遭遇和命运,《骆驼祥子》这件老舍先生创造的艺术却能给人们补充提供这方面的人生知识。《太平天国》是发生在150年前的农民起义的再现,它让我们了解了起义的全过程和悲壮的结局。印度影片《流浪者》、日本影片《金环蚀》、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等能使我们了解到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侧面。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一书中说:“艺术的第一个作用,一切艺术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艺术具有通过它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来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的功能。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艺术确实具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审美认知功能: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和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丰富知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历来重视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马克思在评价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等人的作品时说,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除了文学作品以外,其它艺术形式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审美认识作用,例如,电影、电视、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能够通过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将早已逝去的古代生活或难以见到的异国生活置于人们眼前,大大拓展了人的视野,使人们对中外古今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人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形象资料。艺术的这种审美认知能力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真是做到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其次,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仅以电影艺术为例,如将艺术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以艺术的形式真实表现科学活动与著名科学家生平的“科学艺术片”,包括中国的《李时珍》、《李冰》和苏联的《米丘林》、《波波夫》等影片。还有从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作幻想式的描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的“科学幻想片”,如美国影片《未来世界》、《超人》等。人们在欣赏这些影片时不仅可以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还能受到深刻的科学精神的教育。总之,艺术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认知功能,能够发挥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行动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因艺术种类不同、样式不同,所使用的艺术语言不同,而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教育功能也发挥的不同。对它们的教育功能不可能、也不应该提出同样的要求。如规模宏伟的长篇小说和三言两语的抒情诗、气势磅礴的交响音乐与轻松活泼的民间小调、描写重大题材的油画和勾勒花卉翎毛的小品……它们在审美容量和角度上,在审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不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就发挥教育功能上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涵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艺术所具有的这种审美教育作用,往往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不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这是因为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艺术所特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艺术这种审美教育功能的特点,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这三种。   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绝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来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即教育功能是融合在艺术审美娱乐之中的。   对于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同样有一个评价适度的问题,既不能忽视这种作用,也不能过分或夸大。由于艺术的体裁门类不同,作品的题材、内容不同,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方法、风格不同,使得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作用也不同。对于山水诗、花鸟画、小夜曲、古典舞等艺术体裁来说,就没有必要从它们的作品中去寻找思想高度和历史高度,它们对人的教育和熏陶,往往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影响。   (三)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使人们得到快乐,并使人们参与艺术家的创造。古希腊人早就注意到一种特殊的,什么也不像的审美快乐,并把它区别于肉欲的快乐,这种特殊的快乐是一种伴随着艺术的所有功能。   如同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艺术家在创作中处于一种完全忘我的状态,沉醉其中,并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一样,艺术欣赏同样也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欣赏艺术作品时,读者、观众或听众也同样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沉醉在艺术天地中流连忘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艺术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这种精神需要有时甚至比人的物质需要更加强烈。尤其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会越来越高,艺术的普及程度也会日益扩大,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等一批新型器材进入千家万户,正是反映出艺术发展的趋势来。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劳动者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旺盛的精力去投入新工作。对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来说,无论是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都需要在紧张的劳动之余,通过休息和娱乐来恢复疲劳,从而以更加充沛的精力去从事新的生产劳动。艺术欣赏确实是一种令人陶醉的积极的休息,具有畅神益智的功能,艺术的这种功能甚至逐渐被运用到医疗方面。   此外,审美娱乐功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不仅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三者密不可分,事实上,艺术的作用和功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要做到“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就必须通过“寓教于乐”来激动人、感染人,将艺术的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   总之,艺术作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并不是说艺术中的某一类作品以认识功能为主,另一类作品以教育功能为主,第三类作品以审美功能为主。艺术中有真,有善、有美,也并不是说艺术中真善美是相互分割的、互不相关的。不能割裂艺术中真、善、美的关系,割裂了它们就等于割裂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它们三者密不可分。事实上,艺术的作用和功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要做到“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就必须通过“寓教于乐”来激动人、感染人,将艺术的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   二、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注意到艺术教育。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艺术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艺术教育的概念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促进人格的完善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世界近代史上才开始的,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也是直到近代,才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的。席勒在《美育书简》这一美学理论名著中,不但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已经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西方近代美育理论的发展,对20世纪初期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美育思想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符合儒家之礼的艺术被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但在近代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更是大力倡导美育,在他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期间,以及后来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都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他尤其强调美育是陶冶人的感情,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主张无法得到实现。   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和其他教育一样,是在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促进和影响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它又和其他教育不同,它是特殊的美感教育。美育和德育、智育在教育事业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有各自的特点。美育是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但美育不能代替智育和德育;反过来说,智育和德育也不能代替美育。比较而言,美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情感人,理在情中。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在美育中主要是培养人们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憎恶,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   第二,美育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无论是美的欣赏还是美的创造都离不开形象。因为美的事物是具体可感的个别形象,个体性是美的重要特征。离开形象,美的生命也就无所寄托了。   第三,美育是在个人爱好性趣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身心都处在愉快自由的状态中。美育的娱乐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国的综合大学里都开设了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艺术专业院校也大量出现,还涌现出一批新的艺术边沿学科或交叉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艺术教育学,以及艺术理疗学(如音乐疗法)等等。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不少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发展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更加明显。可以预测,今后,美育和艺术教育将深远地影响人类的未来。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艺术教育――对艺术需要的教育、对艺术感知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可以这样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基本手段与中心内容,在美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概括说来,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艺术教育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当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但要真正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还需要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因为艺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和再评价,只有欣赏者具有较高的欣赏能力,通晓艺术的基本知识,才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去欣赏艺术作品,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用和现实作用。艺术教育正是要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真正地、充分地得到艺术的享受。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就是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而这些,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既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戛意义。
  报名指南:/
  备考辅导:///
责编:cll&&&曲径通幽——青山湖区曲青亚工作室
当前位置:&&&
优秀电影在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运用
上传: 张平 &&&&更新时间: 19:33:03
优秀电影在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运用 张& 平 & 开 题 报 告 & 一、论题提出的背景 1. 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项迫切的、针对性强的社会系统工程 美感和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天赋能力,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改造社会中人的感觉、审美的感受也随之而确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1要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2.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分长幼,不分老小,人人都要接受审美教育,从人的言谈举止,以至观察社会和自然的情感都离不开美育。眼下学校教育和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美育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美育是审美教育,美同时负载着真与善,而真与善是美的灵魂,普及美育本质上就是传播真与善。蔡元培曾说:&譬之人身,军国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 &&& 注1:摘自《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点第三自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2在这里,蔡元培先生强调了美育在保持各种教育协调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这是提高民族素质所不可缺少的方面。中小学的美育是审美教育的最广大基础,学生受到具体的审美教育将终生受益。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3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的高速发展,美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艺术教育,开始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范围扩大到电影、电视、网络等高科技传媒。如果只重视以传统的艺术教育来进行美育,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在电子传媒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的需求。影视由于适合大众文化审美心理和欣赏水平,广泛而快速地进入中小学生的生活。优秀电影弘扬了先进的文化思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爱国情感,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了解了历史,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一些良莠不齐的&问题影视&也在直接冲击着中小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成长途中的陷阱。因此,教师在努力拓宽美育的实施途径,充分利用影视资源来丰富学科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审美行为和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抵制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利用优秀影片,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符合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注意、观察、思维、认知能力的特点决定了令人他们对形象性强的影片易于认同、易于接受。优秀影片中美仑美奂的画面,曲折感人的情节,人物的鲜明性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融入群体观赏氛围的感染下,学生对美的认知力、对真善美的鉴别力、对创造美的想象力都有强度和幅度增大,在影视中得到的审美情趣强化非常明显。 & 二、论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1.审美能力培养的范畴 注2:摘自《中国教育简史》第四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之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注3:摘自《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德国诗人、哲学家、美学家席勒提出了&美育&(Asthestische Erziehung)的概念。王国维、蔡元培在20世纪初将其译作&美育&一词。美育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美育同具体的审美活动有关,尤其表现为艺术的审美态度、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广义的审美教育也就是感性教育,它是从鲍姆嘉通(Alexander Baumgarten)把美学定义为&感性学&的意义引申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性能力的滋养与陶冶,使人形成对生活的审美态度。4本论题中审美能力提高的范畴指的是通过电影课的开展使学生在狭义的审美培养中上升为形成广义的对生活的审美态度。 2.人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人的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由于一个人的实践经验不同,修养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审美能力上存在差异,这里还有生活条件、阶级地位、民族状况、道德、宗教、政治观点影响和制约。 俗话说,人都有爱美的天性。这里所说的&天性&,并非是指人生来就懂得爱美,而是指人的一种社会本质的规定性。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由此可见,审美能力须经过培养和训练,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以又精神方面得到净化。审美,作为人的精神自由境界,已成为文明的重要范畴之一。公民要提高本身的文明水准,审美能力的加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3.素质教育离不开美育 美育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能否普及美育关系到全民素质,李岚清同志在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座谈会上指出:&作为一个面临21世纪的大国,固然科学技术非常重要,需要有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公民。& 注4:摘自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美学》。 &
& 提高民族素质,学校教育是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严重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支配。由于升入高一级学校不考艺术教育的科目,所以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对艺术教育就不重视,这就造成学校美育薄弱的重要原因。其实,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尤其是审美教育对于其他教育的促进作用最为重要的方面还表现在,它能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能有效地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因为审美教育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素质教育离不开美育。 4.美育与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开展系统的、科学的美育,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 美育和德育的目的都是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德育是以理服人,是理性教育;美育则以独特的手段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 首先,美能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早在本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他把美育列为当时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后来他更是把美育与科学相提并论,认为&科学美术,同为新教育之要纲&,4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美育列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项内容,说明美育,也即审美教育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占重要的地位。 &&&&&&& 其次,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就像人们观赏悲剧,看到伤心处,自然要流泪,但人们还是乐意去观赏,这是因为悲剧中表现的道义上的胜利,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观赏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教育,精神境界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这样说,审美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和特点就像和风细雨之于禾苗,虽使之茁壮成长但又是润物细无声。通过&审美&这种特殊的情感活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从而使人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学校的德育工作 注5:摘自蔡元培《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科学美术,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而大学设科,偏者学理,势不能编入具体之技术,以侵专门美术学校之范围。然使性之所近,而无实际练习之机会,则甚违提倡美育之本意。& 也正是如此目的。美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德育是美育的基础,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统一体。 5.电影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是通过各种形态表现出来的。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和确认的关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整体美、含蓄美、形式美、真善美,等等。自然美包括无机界的美、动物美、植物美和宇宙美;社会美包括劳动美、人体美;生活美包括人的体态美、服饰美、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品质美、道德美等;艺术美包括各种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电影、电视等表现的美;整体美包括主和次、点和面、局部与局部达到和谐统一的美;含蓄 美包括事物寓意性、象征性和哲理性使得人感到神韵无穷,发人深思产生的美感;形式美包括比例、对称、和谐、整齐、均衡、节奏、对比、多样统一给人产生的愉悦;真善美是美的特殊形态,真是美的原因,善是美的内容,美是真善的形式。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而培养审美能力就应在学生时代开始。电影课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 三、论题研究目标假设 充分科学地利用三辰影库优秀影片资源,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引导学生从&五美&(即语言美、行为美、艺术美、心灵美、理想美)入手,提高和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价值观与审美理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提高人生境界。 & 四、论题研究的保障措施和变量 (一)研究保障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 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研究提供物资保证。学校选购了由&三辰影库&推荐的500片影片,并把影视活动率先进入了课表。 2、建立开放性的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影库的潜能,做到利用优秀影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计划到位、组织到位、活动到位、检查到位,让观看优秀影片成为学校德育、美育经常化、阵地化、制度化的一项主要内容。 3、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明确目标管理,考证制度和配套措施,不断扩大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深入新的实践领域。 (二)研究变量
世界各国12个系列约500部优秀电影
电影课的结构模式、教学形式及策略
放影后各项活动的开展
因变量 学生将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偶然性的感情体验,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必然性升华其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认识、创造、再现的素质和能力。
操作与控制 (1)操作
每周四下午,分年级组织看电影,看后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与其它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影片内容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资料,充实学科课程,增强说服力。如:
电影课与各学科课程的结合;
电影课与班会课的结合;
电影课与少先队活动的结合;
电影课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
不人为增加学生负担,不牵强附会地让学生刻意仿效;
(2)干扰变量的控制
教师必须精心选片。尤其是在主题课例研究中,教师要保证影片的质量,影片主题思想要和主题课例思想相吻合;
教师必须保证实验过程的质量。实验重在过程,过程要真实,操作要规范,程序要科学,这样得出的数据才真实准确;
教师要保证自身的素质。教师素质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把最优秀的教师选拔到实验研究中来,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较高的质量;
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自主选片。学生自主选片偏重于娱乐性,主要是喜剧片、恐怖片、卡通过片,因此必须对学生自主选片进行控制和引导。优秀影片可以影响学生的素质,同样低劣影片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 & & & & & & & & & & & & & & & & & & & 优秀电影在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运用 南昌市铁路第二小学&&&&& 张& 平 & [摘要] 百年世界电影史,集合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成果,尤其是优秀电影,它为人们提供了的是整个人类的文明历史。奇异美妙的现代科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姿的美丽画面,优美感人的主题音乐&&无不牵动着观众的情感,令人终身难忘,甚至于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正如人们所称道的:&电影使我们认识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电影,使我们认识了真善美的世界!&这一切,正是基于优秀电影蕴涵着丰富思想、艺术内涵,具有形象、鲜明、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优秀电影进入课堂,确立了借美教育和立美教育4 &选、看、评、展&的四步活动教育模式,以优秀电影引导学生从&五美&(即语言美、行为美、艺术美、心灵美、理想美)入手,提高和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价值观与审美理想。通过学科电影整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出利用优秀电影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美育的健康发展,为学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呈现出一气喜人的丰硕成果。 & [关键词]& 优秀电影;中小学;审美教育 & [正文] 审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中小学生对充满美感情趣的学习内容有着广泛的兴趣。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中小学学科教育中的审美、净化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中小学审美教育中,许多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着误区。探讨这个问题,弄清楚美育的本质,多渠道地开展美育是非常必要的。 注6:立美教育:摘自李田《21世纪的美育理念》《中国教育报》日第4版。.cn/gb/jybzt/2002/lltd/26.htm 美育的本质在于培育美的精神。许多人认为,美育是艺术教育,甚至把教育窄化为美术、音乐,只有美术、音乐课才能实施美育。诚然,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但美育并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也不是为了掌握其精湛的技艺,而是在于通过它们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进而孕育一种美的精神。 美育的范围是宽广的,美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让优秀电影走进校园,能帮助学生愉情悦性,陶冶精神,激发美感并籍此提高审美能力。将优秀电影引入中小学教育当中,并恰当地加以运用,对开展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效果。 & 一、优秀电影的审美意义 1、优秀电影声像传意,具有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美感的功利性在于它不是直接的、外露的,而是潜在的,它消融于审美愉悦、爱好和兴趣之中,愉悦、爱好和兴趣都是美感的心理形式和特征,这些心理形式从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目的和内容的,实际上却蕴含着社会功利目的和内容。绝没有一个人会无缘无故地对某种事情产生爱好和兴趣,审美对象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就在于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功利。优秀电影不但呈现客观事物的形,而且能真实地传递其声,动静结合、形声兼备地反映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过程。能多维度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将真实、客观的事物本质反映出来,它不仅是学生的认知手段,还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优秀电影中的画面美,使学生通过视觉产生快感;音乐美能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使学生产生愉悦;优秀影片的节奏美,使学生产生韵律美的感受;优秀影片传播的内容能使学生产生科学美的体验。总之,离开了生动的、美的感性形象,荡人情性的审美就无法产生。 2、优秀电影创设情境,具有美感的精神愉悦性。 美感具有情感的精神愉悦性,情感是美感的主要特点和最显著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美存在的外在形态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现实美即现在生活中的美,它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现实生活中的真与善,蕴籍着作为人的智慧与善良、崇高与优美以及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水花鸟、纷繁芜杂、零散粗糙无法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中小学教学内容中的美也是如此,要使用恰当的手段将其挖掘出来。优秀影片能综合运用图像、声音、色彩、效果等再现自然的色彩、丰姿、奥秘等科学美,也能表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并且电影这种综合艺术形式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将社会美的内容与自然美的形式在艺术中融为一体,高度统一,创造出审美情境,使其具有普遍的美,从而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学生审美的空间获得极大的自由。 3、优秀电影提供丰富的表象,具有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美感认识是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是美感对感性世界的新的认识形式,具有不可重复的惟一性,它不是对先前已有东西的简单重复,而是名副其实的发现。电影有很强的美感想象创造性,这是因为电影是用形、声、色传情达意的,画面内容比较丰富,供学生联想的线索多,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所以学生容易进入美的境界。电影台词是经过提炼加工,再经过演员的口语化表达,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电影中的色彩来自于人们自己创造的绚丽的色彩世界,巧妙地运用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思想教育片中的灰色基调则表现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色彩明快的基调则是表现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年代。 & 二、选用符合学生审美特点的影视教材 运用影视教材开展审美教育,关键是要有好的电影、优秀的电影。影视教材中选用的优秀电影要按照美的法则、中小学生的审美的特点,并且注意其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协调,即科学性、思想性和技术性、艺术性的结合。影片的播放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制定出播放计划,片种搭配全面、合理,使学生能够&一片一得&。 影视教材的内容选取和表达要具有审美价值,美的内容是优秀电影的根本所在。优秀电影的内涵要丰富,内容要翔实,信息量大而感觉适中,针对性强且容易接受。影视教材要以富有实意的教学内容为核心,将艺术手法渗透到教学内容当中,以此来体现教学内容而证实自身价值。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影片,将古今中外的伟人、科学家、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展示给学生,在生动逼真的画面和感人事迹的人物人格魅力感染下,小学生的心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观看亲情教育影片,学生被影片中的亲情所打动,所感染,领悟&亲情、友情&的珍贵,浇灌出一颗颗善良、正直的心灵;观看环保教育影片,增强学生自觉保护生态平衡,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观看风景名胜录像片,具体形象地了解祖国的秀丽和富饶,让学生置身于美的风景中,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影视教材结构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审美的法则,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审美教育的起点,引起学生兴趣的影视教材在结构上,段落、层次要清晰,组接、过渡合理流畅,主次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让学生在鉴赏美的时候,融入到美的氛围之中,使影视教材的艺术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协同一致,使其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学习课文《观潮》之前,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统一、融合,立刻被大自然的神奇所吸引,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影视教材的节奏是一种审美心理感受。影视教材通过节奏的快慢、强弱、张弛、起伏等来完成教学信息由一般过渡到重点,由低潮过渡到高潮。它受其本身和学生两个方面因素制约,各种类型的节奏都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节奏和学科特点来构思,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审美节奏。节奏在影视教材中无处不在,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既渗透在主体动作上,也渗透在摄像、美工、特技、编辑、配音等各工序中。节奏一般表现为平稳、对比、重复、跳跃、流畅、凝滞、停顿等形态。可见,节奏与结构、节奏与逻辑、节奏与时空、节奏与速度、节奏与色彩、节奏与音效等穿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筑着优秀电影的审美节奏。 优秀电影教材中每个镜头画面的时间长短,对学生审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审美是在认知的伴随下产生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认知的特点和科学知识的内容在现实时空中的具体再现的特点来构思、设计优秀电影的节奏。因此,节奏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科学知识结构化,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还要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优秀电影中,台词、语调直接影响着优秀电影的风格,而音乐、音响效果声的节奏、韵律和力度等直接影响着优秀电影的内容,只有它们的完美结合,才能构成优秀电影的最佳审美节奏。如讲析《烈火中永生》时,通过展示&英勇就义&部分的剪辑镜头,提示学生注意画面与音乐与任务的品格、内心的情绪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悲壮低沉的国歌对人物英勇就义形象的烘托作用;客观、全面的全景拍摄完美体现了江姐和许云峰身上那种对人民赤胆忠心的品格;高耸的青松正是他们伟大人格的象征;又如王维的《山居秋螟》,让学生充分朗读,再观看风景片《山居秋螟》,把它当作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图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景物色彩、明暗、静动、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诗中的明月、清泉、青松、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在月光的笼罩下,又别有一种朦胧美,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也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教师还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把对美的鉴赏上升到对美的歌颂和创造。 & 三、运用优秀电影资源开展审美教育 审美素质是指个体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与特性。优秀电影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形式,不仅可以借助影片中美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心灵。影片中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片中正面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风貌,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心灵之美,精美的画面,和谐的音响,深邃的意境,构成无穷的艺术之美,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及生活情趣。 1、运用电影课,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所谓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美是到处存在的,发现美、感受美的途径也很多。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只要通过艺术感受的训练和培植,才能得到鉴赏美的升华,到达发现美的精神境界。小学生一方面有渴望美、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熟,对美的判断标准尚存模糊,缺乏审美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潜在的低层次的审美需要转化为高层次的审美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桂林山水》一文,利用电影资料片展现了桂林之水的清澈透明、山的巍峨挺拔的艺术形象,在影视阅读欣赏中充分体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意境;《绝句》中展现了翠绿的色彩、欢快的音乐,表现了春光明媚的美丽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钱塘江观潮》展现了大潮翻江倒海,万马奔腾的涌潮气势,还揭示了形成钱塘江的地理、天象等科学原因。银幕上映出的这些自然景观,使学生大开眼界,提高了欣赏情趣,又获得了自然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自豪感。 2、运用电影课,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电影课的开设,通过生动鲜明的主题思想,扣人心弦的故事清洁,简练幽默的人物对白,极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悦耳动听的电影插曲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去感知美、欣赏美、启发学生辨别善、恶,辨析对错、帮助学生鉴别真与假、美与丑,从而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白雪公主》映出了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住着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出于对年轻美丽的疯狂嫉妒和对王权的贪婪觊觎,心如蛇蝎的王后想尽一切办法要杀死白雪公主,但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王后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影片的内容深深地拨动了学生们的心弦,学生通过比较鉴别分清美与丑、善与恶。《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都是讲少年儿童在战争年代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当观看到冬子的母亲被包围在熊熊烈火中和嘎子奶奶为了掩护八路军而惨遭日寇杀害的镜头时,学生们泪流满面,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了爱和恨,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敌人无比的仇恨。 3、运用电影课,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如果说培养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吸取古今中外影视艺术中的思想养份,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学生内在的美好心灵的话,那么,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则是由内而外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由于优秀影视片凭借其视听艺术独特的魅力,在培养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优秀影片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伟人爱迪生》《少年爱迪生》《张衡》《李四光》《李时珍》等电影课教材中介绍了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他们促进社会进步,为人类谋求幸福而忘我工作,历经种种艰辛和磨难,有的为此而献出生命。通过组织学生对以上影片的观看,可以使学生在认识到科学上的发现、发明、创造,都是人们经过无数艰苦实验而获得的,引导学生学习、领悟科学巨大的崇高形象和美好志向,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从小要像科学家那样,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品质。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美、创造美。 & 四、结论
优秀影片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力和鉴别力,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和再现力。 电影集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将教育融于娱乐,使学生们真正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境界。电影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音乐的物质载体是旋律,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线条色彩,电影则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电影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听艺术,不需要经过其它符号转换就可以直接接纳。一部优秀电影,是导演、编剧、演员、音乐家等创作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厚厚的教科书。电影是人类文化的一座瑰丽文化的艺术宝库。它融合了现代高科技和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于一体,是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极为喜爱的文化消费品。在&三辰影库&的36个系列500部优秀影片中,其中多数内容健康,充满情趣,可视性强,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欣赏,是孩子的优秀精神食粮。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优秀影片以直观的艺术手段影响着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播下了真、善、美、爱的种子。
电影课具有强烈的人文性、体验性,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美育功能。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为《世界电影百年经典》作序说:&电影以其造型空间的五彩缤纷,叙事时间的千曲百回,视听合一的绘声绘色,创造了在场感与想象性的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克服了人类艺术千百年来一直难以克服的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表现与再现相分离的美学矛盾。对于我们来说,电影像一扇窗户,汇聚了芸芸众生、大千世界;电影也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性的善恶、高尚、平庸和卑劣;电影还像一盏夜灯,为在茫茫人海中孤独徘徊的人们提供了一线微光和丝慰藉;电影有时也像一个似真似幻的梦,传达我们的恐惧、创伤、无奈,也寄托我们的希冀、期待和热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就是在实践或准实践状态下的一种感悟,观看电影就是在一种可控制的准真实状态下进行个体感悟的过程,它是一种典型的体验教育。体验教育由于是自身生命的一种直接活动,因此比其它教育模式效果更好,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电影课,是新型的现代教育手段。 积极粉碎了了一些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僵化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变得狭窄,思维模式封闭,缺乏想象力。而电影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合声、光、电等于一体,为观看者提供了多感官通道的刺激,并激发学生对影片人物的移情,使学生在情绪上高度投入,从而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即使是平日里最调皮的孩子也像变了一个人。观影后,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又进一步地使学生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丰富了想象力,拓宽了思维空间,增强了对美的创造力。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平等的思想,肯定和承认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极大地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能潜力。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大胆发散、勇于求异、不断尝试,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方面都得到锻炼,充分激发了学生创造、创新的智慧之火。电影与音、体、美、自然、思想品德等学科的结合,彰显了显性教学行为和隐性教学行为各有的特长和用处,强调了&教要有法,但教无定法,在于得法&。这种整合模式对学生知识的拓展、社会知识的了解、审美能力的构建、劳动技能的初步形成,创造潜能的开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影课还构建了更加亲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了一大批教师。他们在&与学生一同成长&的过程中,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科学化、学术化水平。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需要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立美能力的培养。 高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知识、阅历诸方面的因素,虽然他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价值观乃至审美理想等方面都比低年级学生强,但是,因为以往审美教育的局限性,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价值观上表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如何找准支点,解决问题,是我们今后立美教育的新课题。
电影课,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观影以及在结合影片内容、影片人物、影片思想教育内涵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了影片的渗透功能,内化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提升了美的创新能力和自身美的再现能力。同时,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学生运用电脑技术参与影片的剪辑,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在学生中开展使用网志(Blog)写影评影介,利用校园网络论坛进行爱国主义电影的讨论。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活动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音乐表达、造型表达、体态表达等,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 & [参考文献]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中国教育简史》 作者俞启定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学》& 作者朱立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 蔡元培
《21世纪的美育理念》& 作者李田& 《中国教育报》日第4版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