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声大剧院十月二十九在哪里演出

镇巴文化旅游调研==>镇巴县文化旅游网
镇巴乡民欢迎您来作客!!
?  ?  ?
镇巴文化旅游调研
&&&&镇巴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思考研究专题报告
编著& 刘礼德
近几年来,镇巴文化、镇巴旅游已经成为各级领导会上会下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甚至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其影响范围已不仅仅在镇巴,而是远远波及到省内外。那么,镇巴文化、镇巴旅游资源的现状究竟是啥?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哪里?现在就这两个问题简要阐述如下,不妥之处,请予斧正。
一、镇巴文化资源: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和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在中,文化是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的、的维新变法、的教育革新,再到的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与自然界的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而获得的能力和在内的复杂整体。
那么,镇巴文化怎样界定,从镇巴人文社会现象中抽出最鲜亮的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手的东西,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三乡文化。所以,镇巴文化的定义就是:以“三乡”(红军之乡、民歌之乡、苗民之乡)文化为核心的多元素社会现象集合体。“三乡文化”之外就是“非三乡文化”包括:镇巴茶文化、饮食文化、民俗宗教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巫文化、鬼神文化)等。“三乡”文化是镇巴的一张名片,是一种具有镇巴地域特色的社会现象,是镇巴人多年来生活实践群体智慧的结晶,是鞭策镇巴人民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
近年来,镇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根据镇巴具有优厚的“三乡”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镇巴的文化活动在省内外产生的广泛影响等优势,锁定“文化强县”建设目标,致力打造“三乡”文化品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文化的软实力助推科学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文为魂,文商互动”的发展理念,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作为县域经济率先突破战略的高度予以部署落实。从而,使镇巴的知名度、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远。
1、首先我为大家介绍苗族文化: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最早的历史渊源要追述到黄帝时的“九黎”,后来“九黎”部落与尧、舜、禹时的“三苗”逐渐融合。而商周时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与苗族有着同源关系,并包括有苗族先民。几千年来,它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苗族在古代曾聚居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后来西迁聚居于以沅江流域为中心的今湘、黔、川、鄂、桂五省毗邻地带,而后再由此迁居各地。现在,他们主要分布于以贵州为中心的中南和西南的各省山区里。史载,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熊、陶、李、吴、杨、马、王七姓苗民从贵州遵义逃荒到镇巴县青水乡海拔1600米的大楮、仁和村,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全县境内有苗族124户412人,主要居住在青水镇大楮、仁和等高寒偏僻山区,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新中国成立后,汉、苗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近年来,省市支持200多万元,大力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分三期在青水乡政府驻地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砖木结构房屋116间,建起“苗民新村”,已有32户178名苗族同胞迁入新居。期间,省民委、市民政局等单位捐助97万元,为苗民建房、修桥、建设人饮工程。苗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改革开放前的58元增至2011年的3258元。
◆语言文化:苗族信奉蚩尤为祖先,以枫树为主信图腾。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几千年来长期迁徙的结果,各部分彼此隔绝,以致形成了许多方言和土语。现在苗语大致可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苗族是古老而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但他们在披荆斩棘、创造历史的长河中,同时也创作了浩如渊海的口头文学及珍贵的艺术作品。
◆歌舞文化:苗族音乐、舞蹈优美,最富盛名的莫过于芦笙舞了。
◆手工艺品:苗族的美术工艺制品名满天下,其中的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建筑文化:苗族建筑风格匠心独到,“吊脚楼”、“风雨桥”都是其典型代表。
◆服饰文化: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苗族曾被迫多次迁徙,彼此远离,极少往来,因而在习俗上互相之间既保持了共同的特征,又形成许多差异,加上与多民族交错杂居,在文化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致使各地苗族的习俗差异越来越大。苗族服饰式样变化种类丰富,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其女装式样更是多达一百三十多种。这些差异的形成,既来源于支系间的原因,也有各民族的不同影响,还有地区文化的差别以及历史的因素。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衣襟的长短,色彩的多寡,花饰风格和部位的不同,银饰和发髻的多样等方面,但无论苗族服饰如何变换,万变不离其中,苗族服饰都是展示其民族文化特色最直观的窗口。
◆饮食文化:苗族主食有大米、包谷、麦子、高粱、荞子和薯类等,苗族菜肴更以色鲜味美闻名于世。
◆婚嫁习俗:苗族婚嫁习俗秉承华夏婚嫁文化之主脉,又兼具苗族文化特色,是苗族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节庆文化:苗族每年大小节日不少,由于居住分散,有相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节日。同一地区内共度的节日较多,不同地区共度的节日较少。主要节日有:清明歌会、赶秋、九月芦笙会等。
◆丧葬习俗:古代苗族丧葬也是苗族独特民族文化的体现,主要有悬棺葬、岩棺葬和土葬三种。现在仍主要保留使用的是土葬。
苗族文化核心――牛文化
蚩尤辉煌时代和蚩尤在与炎黄二帝的战斗失败后,苗族被迫作长期艰苦的命运大迁徙的历史生态环境,铸就了苗族文化精神,形成苗族传统文化模式。
崇巫、崇祖、崇牛――牛文化精神
一般认为蚩尤的三大发明是兵器、刑法、宗教。原始宗教,各民族都有,不算苗族发明,但蚩尤九黎尤为盛行。“三苗”以后,苗巫更盛。在信奉各种神灵中,尤其崇拜祖灵。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有三个,一个在墓地上,一个在老祖先住处(与蚩尤同在东方,亦在天上),一个在堂屋中,保佑子孙。几千年来各地苗族都盛行祭祖,祖先崇拜已成人们的精神支柱。东部苗族杀牛祭剖尤(即蚩尤)。西部苗族也祭蚩尤。中部苗族祭祖叫“鼓社祭”,除祭近世几代祖先外还祭始祖姜内(即蚩尤)和蝴蝶妈妈。每隔十二年大祭一次(有的四年、六年不等),一次祭四年,第一年迎龙起鼓(祖灵在鼓里),推荐鼓主,制造木鼓。第二年醒鼓,把姜央接到寨中,祭鼓,斗牛。第三年迎选祭牛(巫师去选祭牛,很讲究毛旋、牛角和眼睛),制鼓,杀牛祭祖,出嫁的姑娘也要宰牛羊来祭。第四年,杀猪祭祖。鼓社祭仪式繁多,仪典盛大,耗资惊人,即使家境贫寒,也要千方百计筹措。因为牛与祖先同在,同生存,共命运。崇牛与崇祖紧密相连。每次杀牛祭祖,都要把牛头角垒于堂屋中间作为祖先灵台,越垒越高。镇宁苗族祭祖传说,杀牛祭祖是因为祖先在阴间要用牛来犁田。黔东南苗族祭祀古歌《焚巾曲》也说要用牛祭祖、让祖先得牛犁田。黔东南《苗族古歌》叙述姜央(蚩尤)与雷公(黄帝)矛盾斗争的直接动因是兄弟分家时雷公占有耕牛,姜央没有牛,去向雷公借来犁田后杀牛祭祖,雷公报复。这一古歌还有一首专唱“犁东耙西”神话:榜香给修狃(神牛)驾犁耙,犁大地,犁成山山岭岭、平地沟河,这实际是祖先牛耕生活的颂歌。根据历史考证,蚩尤时代已有了牛。在神话传说中,蚩尤甚至用牛作战。根据不少传说的反映,蚩尤时代农业已有较大发展,且有桑蚕。人们把蚩尤神化了,他既就成了农业神,又是战神。蚩尤不仅用牛作战,而且战士们也都头戴剑戟,似牛角,用以抵人。秦汉至唐的“角抵戏”就演蚩尤作战,“以角抵人”。苗族喜爱斗牛,也喜爱耕牛。贵阳“四月八”节日,一方面是为纪念苗族英雄亚努,一方面是祭牛王,给牛做生日,表达了苗族对耕牛的崇拜。
总之,崇牛是苗族文化精神的核心。苗族崇拜牛,就是崇拜斗牛的顽强不屈、勇于战斗的精神,崇拜耕牛的艰苦奋斗,务实开拓的精神。这就是苗族文化精神,是苗族魂,是一股“苗劲”。
从深层心理、精神内核入手,分析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内在协调一致的整合状态,是文化模式理论的内涵。根据这一理论,可以把傣族文化和彝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即可得出傣族文化为“水文化”,彝族文化为“火文化”的结论。如果把苗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比较研究,也可以说,蒙古族为“马文化”,苗族为“牛文化”。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些重要场所或广场上,人们可以看到飞奔驰骏马的巨型塑像,这就是蒙古族文化精神(马文化)的象征。既然苗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牛,那么在苗族地区塑牛像(或塑全牛、或塑牛角)就是很有自然的。千百年来,苗家堂屋中垒牛头角,已积淀为苗家人的精神内核。苗族牛文化精神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随着历史进而不断发展。
苗族文化延伸――茶文化
苗族长年生息在茶树原生地的深山老林地区,与古老野生大茶树为伴,爱茶嗜茶祭茶,呵护茶山,护管茶山周围生态,孕育出许多地方历史名茶和浓郁风情的民族民间茶饮茶食茶艺,在开拓中国茶叶和利用茶叶方面有着特殊贡献。
(1)“祭茶神”
“祭茶神”是苗族同胞的一种祭祀习俗。旧时流行于湘西苗族聚居区。我国用茶为供品的祭祀历史悠久,祭祀活动包括祭祖、祭神、祭仙、祭佛等。两晋南北朝时已有文字记载,梁?萧子显《南齐书》中齐武帝遗诏有“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补而已”之语。“以茶为祭”,比“以茶为礼”更虔诚和讲究。王室祭典均为贡茶;寺庙祭佛,也用好茶。祭品用茶形式有三:在茶碗、茶盏中注上茶水;不煮泡只放干茶;只置茶壶、茶盅作象征。用茶祭祀,流传久远。
苗族祭茶神习俗分为3种,早晨祭“早茶神”,正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仪式极其严肃,禁止细微笑声。民间相传,茶神穿戴褴褛,一闻笑声,便不愿降临。故白天在屋外祭祀时,必须用布围遮,不准闲人入内参与。夜间在屋内祭祀,须灭灯火。祭品以茶为主,辅以米粑、钱纸、簸箕等。
(2)坐茶棚
长期以来,在湖南靖州的苗族聚居区,每个苗族村寨附近都有一个专供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场所,叫做“茶棚”。茶棚是寨里未婚姑娘用竹木在寨边搭起的简易棚子。一般用两高两低四根柱子支撑,上盖杉木皮,四壁夹以木板或杉木皮,大则20多平方米,小则五六平方米。每逢“戊日”,外寨的小伙子,穿着打扮一新,三三两两来到茶棚边,亮开歌喉通知姑娘的到来。姑娘们则佩戴银饰,腰系丝织花带,唱着应和的山歌前来迎接。在茶棚里,男女各坐一边,或一唱一合,互相对答,或开玩笑,互相戏谑。其间,由姑娘招待小伙子吃饭或喝苗族的油茶,这样直到黄昏。天黑后,小伙子们或投宿亲朋,或被热情的姑娘邀到家里,礼遇有加。其初,姑娘与小伙子之问绝大部分只是一般的交往关系,只有情投意合者,才会成为对方的“客”即朋友。这种朋友关系,也并不一定包含着恋爱关系,但是,姑娘和小伙子往往要从自己最满意的“客”中选择一人,托付终身。茶棚,还有一个罗曼谛克情调的名称:花园。坐茶棚这种活动也叫“进花园”。
“坐茶棚”所唱的山歌,内容丰富多彩,常常根据男女双方关系的性质、各自的身份、特定的时间、地点而定。如果姑娘小伙子是第一次相识,就唱些“初相会”的歌,如:
男:初相会,今日得会百花开。郎是初回来会妓,会见你的好口才。
女:初相会,今日会得大乡郎。妓来初会大乡伴,就算无姻也有缘……
如果多次交往,彼此比较熟悉,就唱“深交”一类的歌;如果双方已产生恋情,自然唱的是恋歌。“坐茶棚”不只是唱情歌,还唱许多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以及日常生活知识的歌。
(3)万花茶
“万花茶”是湘西绥宁苗家的传统产品,早在明朝就已面世。古时只有待宇闺中的姑娘们才有资格制作这种奇特“万花茶”。制作“万花茶”时首先是备料,通常她们先用老熟的冬瓜和鲜嫩的柚子皮切成形状各异的条条块块,然后她们采用深浅浮雕、线雕、镂空雕等各种高超手法,在条块上精心雕刻出各种花草、鸟兽、虫鱼等美丽吉祥的图案。作品形象逼真、清晰、传神。接着用稀释的石灰水将雕刻好的“万花”进行浸泡,以便除去苦涩味。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合以青铜、明矾冲洗滤干,加入适量白糖、蜂蜜和桂花香精,拌和均匀。待白糖等完全溶化后,将“万花”端到太阳下反复曝晒、搅拌。晒干后的“万花”呈透明如玉状,便可藏入罐中了。“万花”不仅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食品,而且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苗族同胞不仅用“万花茶”款待尊贵的客人,而且还从中体现出各自的心愿。她们对初次上门的稀客,主人会端上杯中放有3片的“万花茶”;如果是熟客,杯中就只放两片的“万花茶”;对于上门求婚者,如果姑娘中意,会送上一杯4片的“万花茶”,并且有两片是并蒂荷花,有两片是对鸣的喜鹊。若不中意,则呈上一杯3片的“万花茶”,并且都是单花独鸟。
综上所述,镇巴的苗文化资源优势是:一是中国最北的苗乡,地域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可打造西南与西北不同的苗族风情。二是苗乡风俗犹在,装饰、住宅、歌舞等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的基础。三是可借助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扶持、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其次介绍红军文化:1932年1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经镇巴挺进川北,在永乐乡核桃树建立兵站,二一九团继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核桃树乡苏维埃政府,是镇巴红色苏区之始。1933年4月,核桃树乡成立镇巴苏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发展二十多名党员。
1933年,红十师后勤部、二十九团、十二师政治部、特务团、三十四团等相继进入镇巴,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粉碎国民党军队和王三春匪部的猖狂进攻,扩大红色苏区,先后建立了中共陕南县委、赤北县委和陕南、赤北县苏维埃政府以及两县所辖四个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两个乡党支部、二十五个乡苏维埃政府、八十五个村苏维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苏维埃红色政权领导下,还组建了十九支游击队、十八支赤卫军共计三千三百多人的苏区武装力量,在根据地北面战场抵御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民团土匪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援了根据地正面抵御国民党四川军阀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红色政权立下了卓越功勋。
镇巴苏区教育培养了近千名苏维埃干部,动员六千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有的还参加了长征。他们在革命熔炉里千锤百炼,造就成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一千多名镇巴儿女在当年的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还有许多无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默默地为镇巴革命历史增添无限的光辉。
红军入川第一接待站――核桃树
1932年12月8日,红四方面军经西乡钟家沟到镇巴永乐乡,在核桃树建立兵站接待站。两河口敌守军望风而逃。19日,红军二十七团顺利进驻两河口镇,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14000多人由此挺进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著名的《十送红军》最初版本就是基于原永乐乡苏维埃政府财政局、税务局局长朱有炙之口,巴山风《镇巴民歌欣赏》第二期介绍的情况比较详细,请各位抽空看看。
红军入川第一镇――两河口(赤北县苏区所在地)
两河口,地处川陕边境,属四川通江县。桥右即通江县两河口镇;桥左是陕西镇巴边境,红四方面军在两河口建立赤北县苏维埃政府,辖镇巴县三元、简池大部分地方。下旬,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三营又由两河口返回核桃树,在兵站接待站基础上建立了核桃树乡苏维埃政府,同时在乡苏中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核桃树乡党支部,也是川陕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乡党支部,选举李俊连同志为党支部书记,有共产党员二十多名,在镇巴境内开辟红色苏区由此推进发展。
青鹤观,位于赤南乡平落坝村,是毛坡岭直伸平落坝的一个小山麓,南北走向,东侧是悬崖陡壁,隔小河便是平落坝,西北较平缓,南接袁家坝,北沿平落河直通长滩坝,山上原为道观。
1933年夏,红十二师政治部到达平落坝,发动群众与伪军南区民团和地方教会神团反复较量,打败敌人,获得大片土地,相继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发展党员,培养干部。
9月,在青鹤建立川陕省陕南县苏维埃政府,选举产生了县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康洪礼、副主席张国选。
12月,建立中共陕南县委,主要领导由川陕省委和红军委派,选举产生了县委委员、常委,书记马金芳、组织部长刘义雄、宣传部长陈文先、妇女部长王学龙,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青鹤观。同时成立少共陕南县委、蒋在诚同志为少共陕南县委书记。在青鹤观召开了中共陕南县第一次党代会,同时又召开陕南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告陕南县群众同胞书》。
青鹤观保卫战
1934年11月7日,国民党镇巴县保卫团常备第四队队长黄一甲伙同大本团长饶世民率敌一千多人向青鹤观发起猖狂进攻。中共陕南县委书记潘天成同志率领机关干部、游击队员、赤卫队员50余人奋起抵抗。敌人分三路向青鹤观包抄进攻。红军战士凭借青鹤观的木城、刺城据险反击,激战一天一夜,打退敌人三次进攻。匪首饶世民见进攻无效,便下令纵火烧山,并趁着火势发起第四次进攻。县委书记潘天成同志见敌我力量悬殊,情况紧急,决定烧毁文件,组织突围。红军战士从青鹤观东坡石崖上滚坡下山,经平落坝、狮子垭向尖山子撤退,敌军随后紧追不舍。就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红军增援部队从宝瓶山赶到,吹响冲锋号,向敌人发起反击。敌人见势不妙,仓惶收兵,经赶场垭逃走。
在青鹤观保卫战中,赤化区委书记陈忠瑞、红军战士刘定发、何才兴等10余人英勇战死,宣传部长陈文先为保护群众、阻击敌人,光荣牺牲。第三天,陕南县苏维埃政府派人将烈士遗体收葬。
青鹤观一战,红军以50余人阻击1000多敌人,坚守一天一夜,打退敌人三次进攻,创造了镇巴红色苏区战争史上以少敌多的奇迹,极大的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
夜袭降头山
降头山,位于镇巴境内力坝与长岭交界处,地势险要,是川陕边境有名的高峰,也是镇巴红色苏区出入镇巴的要冲。
1933年,国民党三十八军一部防守镇巴,省警备旅九十九团一个加强营驻守降头山,伺机配合四川军阀刘湘、田颂尧侵犯苏区。
降头山敌军,配有机枪连、炮兵、步兵,四周构筑土城和竹木围墙,战壕、暗沟交错,防御阵地坚固。
红军三十四团三营八连驻防关门垭,与降头山敌人对峙。
降头山敌军驻防日久,官兵皆生厌倦,警戒松懈。
1934年7月15日,红军三十四团三营奉命夜袭降头山,先派侦察兵弄清敌军兵力部署。入夜,天下起了大雨,红军在夜幕掩护下分三路冒雨直扑山顶。绕到敌阵地后的红军活捉敌哨兵,并让其带路,与正面摸上山的红军主力会合,迅速包围了敌营房,出其不意发起攻击。敌人从睡梦中惊醒,又成了瓮中之鳖,纷纷缴械投降。
此一战,红军不损一兵一卒,占领了降头山阵地,打死敌营长以下官兵120余人,俘虏40多人,缴获两挺重机枪,50多支步枪,子弹22000多发,手榴弹1000多枚,其它战利品无数。
第二天,敌三十八军调兵反扑。红军在降头山重创敌人后,主动撤回了关门垭。
大河口阻击战
1933年9月,为粉碎刘湘、田颂尧的六路围攻,陕南县苏区的红军几乎全部调入四川参加万源保卫战,只留下少量红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防御陕西方面国民党军队的进犯。
驻防渔渡的红军二营召集各区乡游击队、赤卫军队长会议、认真分析敌情,进行政治动员,决定收紧阵地,集中兵力在大河口组织自卫反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三十八军镇巴驻军企图配合四川军阀对川陕苏区进行合围夹击的阴谋。
大河口位于三沟两岔之间,是陕南县北面通往渔渡的交通要道,周围山势嵯峨,危崖险隘纵横交错,易守难攻。
战斗打响,敌人依靠步炮掩护,向大河口发起猖狂进攻。在靠近龙王沟时,两面山上的红军和游击队员推木飞石,打死打伤不少敌人,把敌人压迫在岩下。这时,红军和游击队在军区指挥刘义雄指挥下开始反击,埋伏在张家塘南坡的红军二营和龙王沟北坡的游击队迅速抢占渔渡河上游要地,切断敌人退路,将敌围住,打得敌人在河谷乱窜。敌军见势不妙,拼死沿河谷向北突围,败退到渔渡。红军收紧部队、乘胜返击,敌三十八军又仓惶撤退到毛垭塘,南区民团也败退至高脚洞和九拱坪。
此一战,红军以逸待劳,据险防守,重创敌人后又转守为攻,乘胜返击,杀敌无数,缴获颇多,且将红军游击队驻地前伸至渔渡坝西面山腰杏子坡设防,扩大了陕南县红色苏区的势力范围。
红军两打镇巴县城及青冈坪阻击战
1933年11月2日,红三十四团团长张子仪指挥三营、团通讯排、侦察排、重机枪排和红花坪区游击队、赤卫军共500多人突袭降头山,击溃敌一个营。第二天,红军乘胜追击,直捣镇巴县城。城内守敌王三春匪部闻风而逃。红军一枪未放,占领县城,捣毁匪兵工厂、造币厂,缴获工厂机器及200多支步枪,还有大量棉花、布皮等物资。红军在城东安垭梁防守十余天。
12日,红三十四团侦察兵在拴马岭发现前来反攻镇巴的敌三十八军一0一团先头部队,立即进行阻击,并派人将情报送回县城,红军接此情报后,主动撤出镇巴县城,仅留七连一个连在青冈坪阻击敌人。16日上午,七连与敌两个营在青冈坪激战四个小时。七连重创敌人后,主动撤离青冈坪,返回降头山。
1934年冬,红三十四团一、三两营奉命再打镇巴县城。部队从滚龙坡出发经渔渡行至毛垭,遭遇敌三十八军一个团阻击,双方激战一天,至夜,红军在重重打击敌人后主动撤出战斗,返回滚龙坡。
镇巴苏区是万源保卫战的后勤保障及粮食供给库
1933年7月,蒋介石委任四川军阀刘湘为“剿共督办”,纠结四川大小军阀,兵分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
为粉碎敌人的六路围攻,红军收紧阵地于万源,集中兵力,展开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
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红军给养非常困难。当时有三个渠道从陕南县为红军筹备粮草,支援万源保卫战。一条是三十四团供给处派供给处主任张德发,指导员李德生同志驻陕南县境内的关门垭、滚龙坡,通过驻军带领游击队员打击土豪劣绅,没收其粮食和财产,积累了不少资金。第二条是国民党三十八军的地下党组织派共产党员武志平同志,开辟了从汉中经镇巴到川北的红色交通线,他亲自从汉中给红四方面军运送物资到渔渡坝,交给四方面军总部柯大祥同志。在渔渡坝、力坝设立秘密交通站。红三十四团政治处肖主任住渔渡交通站,同国民党五十一旋赵副官搞秘密的统战关系,同时为红军采购一些物资;又委托高华锋副官为红军采购了大量的布、纸、无线电器材、医药、食盐等物资,送力坝交通站。四方面军总部陈发盛同志住关门垭接收物资,交通站的运输队员王三珍、刘X氏和赤卫军从交通站给红军钢溪河、竹峪关运送过大量的粮食、食盐等物资。但主要是第三条线在陕南县委的领导下,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组织赤卫军和游击队打击土豪劣绅、地主老财,筹粮筹款支援前线。
一是领导地方武装抵抗北部防线敌人,又抽调县游击大队及部分区、乡游击队1500余人参加万源保卫战。
二是组织苏区的运输队将苏区的生铁、土钢、毛边锅、桐茶木耳等山货运到外地,换回苏区红军紧缺的食盐、布匹、药品等物资,解决红军战斗生活中的困难。
三是组织开矿山、烧木炭、土法生产生铁和土钢100多万斤送到红军兵工厂造枪造炮。
四是组织铁匠队打长矛,制作土枪土炮既武装自己,又打击敌人。
五是组织木匠、泥瓦匠、石匠刻标语、凿山修路,为红军驻防修建房屋。
六是组织油匠、弹花匠给红军土法打油,弹棉絮、缝衣服,同时发展商品生产。
七是组织苏区妇女扎鞋队、洗衣队做布鞋、草鞋数千双送到红军战地,为红军洗衣、缝补衣服,并照顾伤员。
八是组织各区、乡苏政府抬上制作的豆腐,猪羊肉,并组织鼓乐队打着彩旗慰问红军。
在保卫战期间,镇巴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在陕南县委领导下,组织了三十多个运粮队,一方面发动群众自愿捐献,一方面打击土豪劣绅和伪政府收税委员,没收其粮食财产,支援保卫战前线。川陕路上,运粮队、马帮驮队来来往往,日夜不停。镇巴苏区人民筹积数百万斤粮食和物资运往前线,成为前线主要的粮食供给库,为万源保卫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红色交通线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地区后,蒋介石急令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与川军刘湘、田颂荛等部进行围攻。但蒋介石对杨虎城等地方势力不放心,又派嫡系胡宗南部进驻陇南地区,从侧背监视杨虎城部。杨虎城将军洞察蒋之阴谋,便不得不与红军寻求合作途径。
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宣言,愿与“停止进攻红色区域、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武装人民”的任何武装部队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多次协商,红四方面军与杨虎城第十七路军最终达成秘密的互不侵犯协议,并同意建立一条可以经常往来的交通线。史称“红色交通线”。
从此武志平同志以国民党三十八军代表身份,由汉中穿南郑碑坝、西乡大河坝、到镇巴永乐乡核桃树,再到通江两河口,会见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负责人傅钟同志。1月24日,武志平到达苦草坝会唔了四方面军张国涛和总参谋长曾中生同志,汇报了陕西省党组织的工作安排,传递了军事情报,将所带无线电器材、密电码、军用地图等交给了红四方面军总部、洽谈了与敌三十八军订立“互不侵犯协定”的事宜。自此,建立起了第一条由汉中经南郑、西乡、镇巴永乐乡核桃树、四川通江两河口到川北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红色交通线。
1934年初,国民党十七路军安康部与四川军阀刘湘阴谋合围夹击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粉碎敌人阴谋,也为防止地下交通线因战争而受阻,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部机关决定,派黄超与武志平联系再建一条由汉中经镇巴县境到万源、通江的地下交通线。34年2月7日,武志平同志经镇巴到达毛垭塘高脚洞一个山神庙里,写信派人转送红四方面军总部。16日,红军总部派柯大祥、陈明义二人到渔渡与武志平接头,武志平将所带无线电器材、药品、电池、食盐等物资交给柯大祥,建立起第二条由汉中经镇巴到达川北红军总部的红色交通线,并在渔渡街上王应碧客栈建立秘密交通站,红三十四团政治处肖主任与国民党三十八军赵副官以做生意为掩护在此负责联络工作。后因渔渡距红军驻地滚龙坡太远,恐不安全,又将交通站迁至距力坝十五里的关门垭,直达通江红四方面军总部供给部。力坝交通站设在关门垭乡苏维埃主席陈占富家,陈的老婆王三珍担任交通员。
传奇人物武志平
武志平,北京市朝阳区人。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少校参谋,中共地下党员。1933年3月,武志平受命建立川陕苏区对外秘密交通线。此时杨虎城将军正在筹划和红四方面军建立友好关系,以对抗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同年4月,在杜斌丞的安排下,武志平随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到汉中。5月携孙蔚如军长密令,去川陕苏区与红四方面军谈判。红四方面军领导人派徐以新为代表,负责接待与商谈事宜,随后徐以新又到达汉中对孙蔚如部进行统战工作。同年7月,双方成这互不侵犯协议。
武志平――鲜为人知的特科英雄,这事是军委特科的杰作之一。
1931年,军委特科王世英就开始在陕西地区布点。王世英派人通过宋绮云(小萝卜头的老爸)介绍,发展西安的地下党员进入特科系统。这些党员进入特科系统后,随即与陕西党组织脱离关系,在特科单线联系下工作。当时,形成了两条线,一条线对杨虎城部开展兵运和情报工作;一条线对陕北红军开展支援工作。前者的负责人于1934年前后失恋自杀姓名不详了,后者的负责人叫超北,也是个传奇人物。这两条线分别受军委特科王世英单线直接领导,被称为“西安特科”。西安特科鲜为人知,实际上它对川陕苏区、陕北苏区、西安事变、抗战和解放战争保卫党中央,都曾经起到过重大的作用。
这儿咱们只说前一条线――打入杨虎城部的特科党员。其中有名特科党员叫武志平,是孙蔚如第38军的少校参谋。获悉杨虎城部将进入巴山北麓围攻红四方面军后,西安特科即要求武志平设法使杨虎城部保持中立,以利于红四方面军解除后顾之忧,全力与四川军阀作战,巩固和扩大川陕苏区。武志平受命后,即去找杨虎城的高级谋土杜斌丞斗胆献计:“向杨(虎城)总指挥进谏,与红军秘密联络,互不进犯”。之后武志平经历千难万险到达川陕苏区,见到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傅钟,并同时见到张国焘,送交了川、陕、甘军用地图及一些重要资料,并将红四方面军的代表徐以新(“28人半布尔什维克的“半个”)护送到汉中,与孙蔚如谈判,双方订立了“巴山协议”。“巴山协议”没有文字,只有四条口头协议:
一是巴山为界,互不侵犯;二是陕南阵地前沿设联络站,由武志平常驻,处理边界事务;三是红军可以以隐蔽方式来汉中采购部分日用品;四是陕军馈赠部分药品和部分军用地图,以表诚意。
实际上,自始至终,武志平都严格按照特科的工作纪律,没有向红四方面军的任何高级领导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包括面见张国焘本人时也没有说。此后,武志平利用巴山协议常驻边界处理事务的有利条件,建立了由西安――汉中――川陕根据地的交通线,多次向红四方面军提供各种军用物资,其中许多物资特别是电台设备器材电池等,都是用他自己多年的积蓄购买。孙蔚如第38军军部秘书主任徐梦周是陕西地下党线上的党员,与武志平的活动被国民党特务发现,报告了蒋介石并要杨虎城、孙蔚如查缉上报。
迫于压力,孙蔚如决定“礼送出境”,罢免了武志平的官价,不发薪金,不准留汉中。就这样,武志平只身离开了汉中。一根青木棍是他唯一的护身武器,一卷包袱是他携带的全部家产。
川陕苏区的宣传队伍
苏区有川陕省委,下有县委、区委、乡支部、城市街道支部(直接受县委领导)、村小组。宣传部组织有各种宣传队伍:
宣传队(青年男女宣传员):专门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扩大红军队伍。2、钻字队:石匠工人组成,专门在城墙、石岩、石壁上钻刻标语、法令等。3、粉笔队:手拿漆筒、各种颜料、粉笔,专门在各个墙壁上画写标语口号。4、贴发队:到处贴发标语、传单、报纸、布告、歌曲,有时在黑夜潜入白区贴发。5、木工组:是请木匠将板木刨平,用墨汁写成标语、口号、法令和党的纲领等,用桐油油好,钉在街上注目处,或者放在河内流入白区宣传。――摘自傅钟《对陕南苏区的回忆》。
综上所述,红军文化资源的现状是:一是留下了核桃树、鸡脚树、符先辉故居、苏家坡、青岗坪、大河口、降头山、青鹤观、纪念塔等遗址。二是革命英雄人物武志平、符先辉等光辉事迹。三是红军生活、战斗的用品可建立红色展览馆。
3、第三介绍民歌文化:
镇巴民歌的种类非常丰富,歌种很全,从分类上看,包含了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又称茅山歌、姐儿歌等)、小调、风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事性歌曲、曲艺(渔鼓、花鼓、青水曲子)等。劳动号子是所有民歌中最振奋最辉煌的交响曲,是统一劳动节奏,调动劳动情绪,与劳动紧密相关的一个歌种,如《拉石头号子》、《抬石头号子》、《打夯号子》、《拉风箱号子》、《薅草歌》等。山歌号子,又称“调子”,是专词专曲,在野外用高腔演唱,如《打仙桃》、《挑水调》等,可以一唱众合,这种“合”往往不分距离,可以是近距离的,也可以是远距离的,一人在这个山头,几个在另一条沟,彼此相应。通山歌是镇巴民歌数量最多的歌种,往往一曲多用,但每次演唱都会有不同,称为“十唱九不同”。通山歌中用的衬词很少,且都用在歌头,演唱的即兴性也较强,唱词一般是四句或六句,故又称其为“四六句”,在野外用高腔演唱,见什么唱什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境都会有其相应的歌,故其题材相当广泛,无所不唱,以爱情题材为主。小调,一般在室内或庭院里用平腔演唱,曲调婉转,唱词较长,一首歌就反映了一个故事或一个简单的情节,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风俗歌曲,这是与劳动人民的婚丧嫁娶、民间的节日联系最紧密的一个歌种,如《小女子哭嫁歌》、《哭丧歌》、《孝歌》,《拳歌》、《酒歌》,其题材因事而定。演唱《孝歌》时一般有打击乐伴奏。这些民歌的感染性很强。流传在镇巴的曲艺有渔鼓、花鼓子。演唱渔鼓时,唱者怀抱渔鼓筒,手拿响板伴奏之,演唱花鼓子时用打击乐伴奏,打击乐由鼓、铙、大锣、马锣、钗等组成,鼓点分导板和腰板。在镇巴能演唱花鼓的不计其数。祭祀性歌曲一般由民间的端公演唱,因此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参神》、《拜神》等。镇巴民歌的曲调基本以徵(zhi)调式和羽调式为主,有少量的商调式,宫调式极少,基本没有角调式。也有一些属调式交替,一般为羽一徵交替。由于镇巴民歌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吸引了不少境外的音乐家前来采风,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的师生都曾来镇巴。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
说到镇巴民歌,首先想到的就是陕南民歌掌旗人――刘光朗。他早在70年代就把山歌唱到了北京城,1975年、1978年,先后两次赴京参加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誉为“陕南歌王”,他以镇巴民歌为源泉,创作了大批歌舞作品。2000年6月在汉中接受《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采访,2003年8月在镇巴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镇巴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保护项目,镇巴有悠久的历史和烂灿的文化,民风淳朴,受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底蕴深厚,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镇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自2006年2月份正式启动,成立镇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镇巴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骨干培训班,组织专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在三年时间深入全县21镇480个行政村,走村串户,展开拉网式普查,对县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抢救,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通过普查共统计入册代表性民间艺人、民间文化传承人10类27项280余人,整理县级“非遗”名录体系92个,登记实物185件,征集资料187件,整了归档卷宗26卷&。在此基础上申报建立国家级名录1个,市级代表名录4个,省级3个,县级70个;2个省级级传承人,20个县级传承人。2004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2006年,《镇巴民歌》和《镇巴渔鼓》同时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遗产保护项目,镇巴民歌于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镇巴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民歌)之乡”;2009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进县,2010年镇巴唢呐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陕南民歌撑旗人”刘光朗先生把镇巴民歌唱到了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7年4月28日至5月1日在安康市旬阳县举行了陕南民歌大赛上,评选出的陕南十大民歌手中镇巴就有吕朝斌、张泽香、田洪涛、陈琪四位获此殊荣。镇巴民歌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民俗学因子,是巴山文化创作的源泉,自上世纪60年代起,镇巴县文化馆对收集整理10000余首民歌逐一考校,最终选定2000首入选《镇巴民歌总汇》第一卷、第二卷,成书计100多万字。该书由赵季平作序,贾平凹题写书名。2007年11月,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中国汉中市委宣传部等五家联合组办,在镇巴召开了“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汉中)创作作品研讨会”,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赵季平,原汉中市委田杰等省市领导出席会议;2008年8月在我县成功召开了《镇巴民歌总汇》首发式,著名作家贾平凹等省市领导以及各地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参会,为保护镇巴民歌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几年镇巴县选送的原生态民歌《拉石头号子》《打仙桃》等唱进北京城,亮相世博,让镇巴民歌声名远播,传遍四方,生机无限。
综上所述,民歌文化的资源很丰富,一是文字记载已经汇编成《镇巴民歌总汇》,为民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是现存的老一辈民歌传承人是发展民歌文化产业的依托,抢救、整理、升华十分重要。
“三乡”文化情况就介绍到这里。
4、第四介绍非三乡文化:镇巴茶文化、饮食文化、民俗宗教文化:
(1)、镇巴茶文化:茶字的起源字为“荼tu”,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原文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tu而解之”荼tu后来谓之茶cha。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饮茶、种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资源丰富,各具特色。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卒,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衰于清代,复兴于现代。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茶的文化底蕴深融于中华文化的每个角落,更加点缀了镇巴茶的文化底韵。因此历史悠久和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
镇巴一直有“雌鸡岭上茶,白河进中水”的传说,并与东汉名将定远侯班超有一定的关联。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镇巴茶文化,大致分类如下:
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利用和传播,茶文化在大巴山地区的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东中西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城市和乡村饮茶习俗。
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茶文化交流学:县内县外的研讨交流、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茶事旅游及茶叶历史文化博览等。
茶文化功能学:镇巴的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等。
茶文学: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学形式。
其它类:茶建筑、茶地名,茶事、茶人、茶器、茶物等。
&&&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著名茶叶专家蔡茹桂先生都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身,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总之,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镇巴及大巴山这片地域亦然。
镇巴的茶叶产品主要以怡溪春、秦巴雾毫绿茶为代表,现在通称为汉中仙毫,生产基地遍布全县,主要产茶镇有15个,总面积达6.85万亩,茶叶年总产量1502吨,年产值1.65亿元。2010年参加陕西(汉中)茶叶节茶叶质量评比取得6金4银5铜的佳绩,2011年参加陕西(安康)茶叶节茶叶质量评比再次取得4金2银5铜不菲的成绩,连续三届参加中国国际(北京)茶业博览会,年年获得2金2优的好成绩。
(2)、镇巴饮食文化:
镇巴人好吃好喝,所以镇巴的饮食自然也就丰富多彩了,一曲《巴山酒歌》流行镇巴几十年,唱得人们心里乐滋滋的,唱得人们忘记了一天劳累的疲乏,唱出了人们以苦作乐、自强不息的奋斗心声,唱出了镇巴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改天换地、发展经济的坚强决心。
镇巴的饮食种类主要是:腊肉、菜豆腐、红豆腐、鲜(干)竹笋、野味山珍、土鸡、热面皮、木耳、干土豆片、干豆角、野蘑菇、楮河鱼、核桃、板栗、麻糖、包谷酒等,利用这些原材料,可以做成无数道美名佳肴。镇巴最出名的菜要数:让肘子、蒸盆子、荷包蛋楮河鱼、干豆角炖腊肉、菜豆腐烧辣子、竹笋炖土鸡、板栗烧土鸡等。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只介绍让肘子、蒸盆子的做法。
在山城镇巴,瓤肘子是每个家庭新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在镇巴人的饮食文化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 && &瓤肘子俗名:肉挨肉。这道菜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已无法考证。在镇巴百姓家中,瓤肘子是逢年过节的主打菜,也是招待宾客的招牌菜。凡尝过之人莫不叫好,其满口余香,回味绵长也让人难以忘怀。 && &瓤肘子的主要特点是:肉皮做底,瘦肉作肉馅,二者完全分离,而成品的菜肴肉馅却镶嵌于肉皮之上,紧密结合。品其味,肥肉粘而不腻,瘦肉香且有味;看其形,整体呈碗状,个体呈方形;观其色,色泽绛黄,黄绿相间,肉厚汁浓;闻其味,香气扑鼻,垂涎欲滴。 && &瓤肘子的制作工艺很复杂。首先是选料:一是肉皮要选择弹性良好,胶原蛋白丰富的上等材料;二是瘦肉一定要选取色泽红润的新鲜瘦肉。再就是淀粉、蜂蜜、姜、葱、食盐、味精等配料的精心搭配才能让上桌的瓤肘子魅力非凡。 && &在工艺上,先去除肉皮上多余脂肪,切成方块状。然后放在锅内煮熟。煮熟后的肉皮捞出冷却。再将瘦肉剁碎,放入淀粉、姜、葱、食盐、味精等配料。将肉馅粘在肉皮上,大约有二寸,此时的瓤肘子雏形就出来了。将做好的瓤肘子放在锅中蒸上大约十五分钟起锅,待温度晾至常温,就将蒸过的瓤肘子放入油锅中炸上三分钟左右起锅。此时看到瓤肘子肥瘦相间、油光润泽、肉皮金黄、肥肉透亮、呈色分明。把瓤肘子切小块,放入碗底,上面放炸过的洋芋块,洋芋块中还要放入适当的调料。吃之前装满瓤肘子的碗放入蒸笼馏热后翻入盘中,上桌前浇上调味汁。 &&& 这就是镇巴人餐桌上的特色菜品――瓤肘子。 && &瓤肘子,这是镇巴地道的地方特产、地方风味。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她的工艺在逐渐消失。瓤肘子的爽口好吃、独成佳肴、让更多的人们喜爱、赞誉,吃后醇郁久荡、回味无穷。是目前待开发的镇巴特色菜之一。
大年三十的重头戏就是吃团园饭,家家户户、各大宾馆和农庄都在为这一天餐桌上的年夜菜而忙碌,为了让大人小孩吃得开心,玩的愉快,他们都纷纷拿出了绝活,推出了一些地方特色佳肴,镇巴蒸盆子是年夜饭上的压轴菜之一。
蒸盆子原本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荟菜,在当地群众的发展和推广下,后来发展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菜。蒸盆子的制作方法颇为讲究,制作时用的原料都是农户自家养的土鸡和土猪以及自家种植的莲菜、红白萝卜、黄花、木耳、香菇等其它干菜,调料油有大茴、草果、桂皮、花椒、干辣椒、食盐等,用盆子盛装,用大锅隔火而蒸,蒸盆子就因此而得名。
第一步:放萝卜,放白萝卜和红萝卜,第二步就是放土鸡和猪蹄,这是半成品,提前炒了一下,容易入味,加了秘制酱料;第三步放海带,是一层一层要铺好,再为了好看,旁边再放上鹌鹑蛋,这就好了。
一切原材料装盆就绪后,这道菜最关键、用时最长的一道程序就开始了。原料和调料分步入盆,时间最少不能低于4小时。为了让蒸盆子这道菜色香形味俱佳,在上锅蒸的时候,要给蒸盆子制作画龙点睛的材料---蛋饺。蒸盆子主要特点是清蒸出来的,主要是味浓纯,这一盆子比较经济实惠,五六个人吃,点一盆子就够了。蒸盆子总共是放了四层菜,象征着四季发财,而这样一大盆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镇巴的饮食繁多,色香俱全,说不完道不尽,以后找时间与大家一起共同切磋。
(3)、民俗宗教文化:
我县主管民俗宗教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即镇巴县民政局,下设民族宗教局。我县境内有苗、回、壮、蒙、傣、土家、布依、维吾尔、蒙古等18个少数民族,225户560人,其中苗民124户412人,居住较集中的是青水镇和三元镇的苗族,其它少数民族居住分散、人口少,主要分布在泾洋、巴庙、渔渡等地。
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种类很多,充满了神秘色彩,由于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冲击,很多东西频临失传,近年来我们组织人力发掘了端公戏,并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各种展示活动,盐场镇的李森林被聘任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享受国家专项补助。镇巴民歌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已经介绍了,其民歌手陕南掌旗人刘光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享受国家专项基金。
镇巴端公戏,又叫镇巴傩戏,傩,如今很少有人了解它的含义,有许多人不认识这个字,它已被划进生僻字的行列,或许还会从年轻一代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然而,它与我们的历史关系太深太远。如果我们把目光拉长,就会从广袤的村野,从历史的袅袅烟云里,看到一种神秘的融歌、舞、乐、技一体的祭祀娱乐活动。& &傩: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魔的祭仪,兴起于史前,盛行于商周,从汉代开始,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延续至今已数千年,虽已式微,但依然普遍而神秘。 & &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渊源于古代傩仪和傩舞、以驱邪和祈福为目的的民间宗教仪式,形成的准确年代已不可考,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以致更远。 &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这种“前歌后舞”,实质上就是傩舞。原始傩舞中的动作更纯粹、更自然,不矫揉造作,粗犷中不失细腻,豪放中间杂柔美,与歌、舞、场景结合,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使人仿佛回到远古,时光倒流了数千年。 && &傩戏,在镇巴又叫“端公戏”。在岁月的长河中,傩戏逐渐地吸收秦巴山区丰富的山歌民谣与民间舞蹈的滋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傩戏,分为“耍坛”,“净坛”“祭坛”等等。镇巴傩戏曾经为当地群众祈晴祷雨,求五谷丰登、生儿育女、儿孙幸福、六畜兴旺,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祭祀之外,镇巴傩文化在医学上也有所作为,利用本土中草药和针灸,为大众诊治医病。 & &2008年4月初,在汉中市第二届傩舞端公戏(镇巴片区)大赛暨镇巴傩舞研讨会上,展示了镇巴傩舞的风采,傩戏传承人“过火山”,“过刀桥”的绝技。 &&& 在一种古朴,原始,粗犷的舞蹈和哼唱中,进入了原生态的傩戏世界。神秘诡异的面具,怪诞的唱腔,夸张奇异的肢体语言,演绎着人类最初的信仰和对大自然难以解释现象的原始敬畏。 && 傩文化作为一种民间大众文化,在不被了解的很多年里,没有形成书面文字记载,只靠着口传身授,濒临着失传的境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今天,我们给被誉为“东方人体语言活化石”的傩舞一个展示的平台,是为了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以傩文化为主体的镇巴的民风民情民俗。 && 宗教文化也是民间盛行的一种自发地、向往和谐平安的一种社会现象。目前,我县有佛、道、基督教三大教派,神职人员9人。佛教在唐宋时期传入本域,当时以简池镇“蒿坪寺”、三元镇“万僧寺”尤为鼎盛,据清《定远厅志、祀典志二》记载我县较大的佛教寺、庵达46处,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匪患等因素逐渐衰败,解放后,庙宇陆续空闲,多作乡、村办公用房、学校仓库使用。道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本域,据清《定远厅志、地理志四》记载,“光头山据巴山之颠,相传唐韩湘子修道于此,故又曰小终南”,清时境内道观、庙、祠78座,民国末期仅剩15座,解放后宣传普及科学、封建迷信活动逐渐废止,出家道士陆续还俗。基督教在本县有“镇巴福音堂”和“镇巴上楮河基督教会”。“镇巴福音堂”系光绪三十年(1904)由西乡传入,在县城小西门内建福音堂一座,民国十三年(1924),教务主持人李泰病故,遂停止活动。“镇巴上楮河基督教会”系原觉皇乡陈家岭人陈三品于民国十四年(1925)去西乡加入基督教后,回村所建,曾有美国人菲牧师等先后到该地传教,至四十年代,共发展教徒32人。解放后,年轻教徒参加革命工作,年老教徒行走困难、无力参与,其余几人观望徘徊,渐渐停止了活动。
我县目前正式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7所,主要分布在泾洋镇普渡寺和镇巴基督教会、巴庙镇弥陀寺、正觉寺、平安乡楮河教会、渔渡镇观音寺、兴隆镇观音寺,三元镇观音岩、平安乡钟山寺待批。
佛教主要是以观音会、药王会、佛祖诞生日等为主、道教主要是以老君会、祖师爷生日等为主、基督教是以圣诞节、礼拜祷告等为主的重大节日。
前面,谈了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文化资源,其中更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是镇巴有一大批长期致力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及优秀的文化艺术团体,是这批默默无闻的更有早行人和团体才创造了今天镇巴文化史上的灿烂辉煌……
刘光朗,陕南歌王 生于一九三八年,镇巴县盐场人,现任县文联名誉主席、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擅于民歌演唱,也兼习作曲、编歌。其代表作有:《巴山顶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一路号子走汉 江》《大巴山革命历史山歌联唱》以及歌剧《巴山月》《枪》等,曾创作、移植数十部戏曲、歌剧音乐,还创作、改编了500余首各类声乐作品。曾两次随陕西代表队进北京参加全国汇演,演唱自己的作品,并参加为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国元首举办的专场演出,首次举办了个人作品专场演唱会。其作品和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巴蜀风味。 “歌声是大山的灵魂,歌声令我感到幸福……”刘光朗说。 他生于大巴山,长于大巴山,用歌声讴歌大巴山。他的作品,许多与大巴山有关,《我爱家乡大巴山》《巴山顶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请上巴山苗寨来》…… “大巴山给了我灵感,大巴山是我创作的源泉,离开了大巴山,我的歌声也许就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959年,刘光朗从西安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4年后,他被调入镇巴县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和演唱。镇巴县是民歌之乡,刘光朗生长在这里,耳濡目染,他从小爱上了民歌艺术。在西安求学期间,刘光朗创作了《勤工俭学一支花》等歌曲。从事专业文艺工作后,刘光朗深入乡镇村舍、田间地头,收集整理各类山歌号子,并将流传于民间的400多首山歌号子收集整理出来。1970年初冬,镇巴县正在修建渔洞河大堰,远处传来阵阵炮声,工地上热火朝天,这一场景令马骥家(刘光朗的合作伙伴,本县词作家)兴奋不已,他即兴写了《巴山顶上修堰塘》:“半天云里炮声响,巴山顶上修堰塘。是谁头戴柳条帽,脚蹬石壁把崖上。一根麻绳天上挂,一头拴在腰杆上……” 在回县城的路上,看到几十个背着“背架”的人正往光棍梁上攀爬,马骥家又词兴大发,写下了《巴山林里背二哥》的歌词:“背架子一背就上坡,一上上了二里多,撑起打杵子歇口气,嗨哎,擦把汗水唱支歌……” 回到县城后,马骥家立即把这两首即兴创作的歌词,抄好后交给刘光朗阅,刘光朗看后异常兴奋,为《巴山顶上修堰塘》谱好曲。
后来,他们二人分别对这首歌的词曲进行了修改加工。这首歌被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后来,刘光朗为《巴山林里背二哥》谱了曲,又获得了成功。从此,马、刘二人合作的作品不断出现。 1971年开始,刘光朗从镇巴唱到四川达县、重庆、陕西安康及汉中,演出数百场,刘光朗在大巴山区走红。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专访了刘光朗先生。正是由于《巴山顶上修堰塘》和《巴山林里背二哥》,刘光朗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两次专程赴北京参加全国性音乐调演。马骥家评价刘光朗:“他的演唱,不仅嗓音高亢明亮,而且吸收了‘山歌号子’中运用的真假声结合的高腔,山野气息颇为浓郁。” 在演唱形式上,刘光朗不用乐队伴奏,而是背一架手风琴自拉自唱。
千里巴山好风光,在陕西民歌界,陕南民歌演唱家能够和陕北民歌演唱家王向荣、贺玉堂齐名的就是刘光朗。
2004年5月,陕西省在西安举办了“陕北陕南民歌大汇唱”,刘光朗几首民歌唱下来,便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40多年里,他人走到哪里歌声就传到哪里。镇巴乡亲给他编了顺口溜:“稀奇稀奇真稀奇,老刘一人一台戏,自拉自唱硬是好,叫人越听越开心。”当年,经过10万筑路大军艰苦奋战,川陕边界的镇巴县至四川通江县的蜀道终于开通了。在1987年7月1日举办的镇巴通江公路通车典礼晚会上,刘光朗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即兴演唱了《三下通江》:“当年我下通江县,翻山越岭难上难。过了大河过小河,七十二道脚不干……这回又下通江县,捷近的路儿真方便,走三元过铁溪,下川只用了少半天。李白的话儿过了时,如今蜀道不再难,还是人民的力量大,千里蜀道换新颜。哦嗬嗬!唱起山歌多自在,逍逍遥遥下四川。”,“山雀子叫了千年万年,没有叫醒你呀,大巴山!口号喊了千遍万遍,没有喊醒你呀,大巴山!改革开放一声吼,惊雷震醒大巴山;穷乡打开通天路,突觉眼前天地宽。”几十年里,从《千里巴山好风光》到《我爱家乡大巴山》,从《巴山出美酒》到《镇巴美》,刘光朗的歌声以情动人,以美醉人,以淳朴高亢的旋律拨动人们心弦。近几年,由他创作并演唱的《巴山酒歌》多次唱到省会西安,还唱到中央电视台。如今,刘光朗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他说:“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要一直唱下去。
胡远清,陕南音乐怪才,镇巴本土作曲家。因为他长期从事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导演,所以,被人们亲切地称号为“胡导”。镇巴民歌大部分作曲都是他的杰作,他撰写的《山的启示》在《人民音乐》1987年第1期发表;《也谈民歌的以字行腔》在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1986年第三期发表。在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期间,在汉中成功举办了“远清作品音乐会”。由胡远清改编的《巴山喜雨》大型打击乐,经县文工团组织人员排演后,多次受邀南下四川、北上西安演出;2009年,又创编了大型古装打击乐《汉上雄风》,分别参加了汉中市四运会开幕式和陕西省交警运动会,场面恢弘壮观、催人奋进。
除了以上两位音乐泰斗以外,镇巴还有一大批作家艺术家,他们是石清华、梅冬盛、郝明华、刘德寿、康华伊、陈登科、王兵、郝明森、杨胜峰、余成凡、朱光禄、李森林等50余名。他们热爱镇巴、热爱文化艺术,他们把青春献给了镇巴的文化发展,他们是文化战线上最可爱的人。
同时,我县文化艺术团体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引领镇巴文化发展的路上同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县文化馆担负着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抢救、推介,群文理论研究,业余文艺创作辅导等工作。馆内开设了少儿艺术培训中心,美术、音乐工作室,文学创作辅导中心。2011年8月,由中国散文年会组委会和县委、政府共同主办的“印象?镇巴2011中国散文笔会”在镇巴隆重召开,著名作家蒋建伟、陈亦纯、贾风山等20余位全国新老作家齐聚镇巴,游山城、写“三乡”,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被授予“中国散文年会创作基地”。同年十月,我县文艺界组团参加了中国散文年会在北京的颁奖活动,本土作家的两篇散文分获全国散文一、二等奖。文学艺术创作十分活跃,成果显著,特色突出,目前全县有省作协会员10人,市作协会员20人,有专业、业余作者130余人,先后出版了《巴山流韵》《榨油机的故乡》《青春无悔》《大巴山纪事》《深山铁佛》《风中的门》《那山那人》等文艺著作40余部,在各级刊物发表作品累计两千余篇(件)。2007年11月,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汉中)创作作品研讨会”暨“赵季平学术报告会”在镇巴召开。
县文工团近几年,先后有50余个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省电视台、汉中电视台分别播出,演出节目获得国家级奖1个,省级奖65个,市级奖98个。陕南情景歌舞剧《秦巴山水间》代表汉中市参加2011年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的演出,获得了综合类优秀奖,11月在汉中红星剧院又隆重上演四场,该剧是我县舞台表演艺术的结晶,深受省市领导、专家及观众的好评。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近五年来先后参加了汉中“最美油菜花海艺术节”秦之声、庆祝建党90周年唱响汉中点亮汉江、西洽会镇巴招商引资洽谈会、西安世园会、西安旅游博览会、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陕西省民间歌手大奖赛、上海世博会陕西活动周的演出。节目《戏媒》和《郎在对门唱山歌》还分别参加了2012年陕西省迎春团拜会演出。文工团的事迹被《陕西日报》专题报道,称其为“巴山深处的百灵鸟”。
除此之外,县图书馆、县电影公司、县文管所、县文化稽查大队,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这里不再赘zhui述。
二、镇巴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境内峭峰突兀,幽谷密布,沟壑纵横,雄山奇水,钟灵毓秀。
镇巴有丰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东区有大楮河流域的纤夫遗迹、星子山自然风光、碾子垭的贞节牌坊和独具特色的民间建筑奇观坡坡街;中区有光棍梁的双石人、源滩的彪水洞瀑布、盐场的古关隘(ai);西区有白天河原始生态自然风景区,内有千亩神葱园、内外罗城、光头山韩湘子修行地、亚洲最大成片原始木竹林、胡氏庄园、凌冰洞等30余处充满神奇色彩的自然生态奇观,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镇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人文旅游景区开发的基础,曾为汉班超食邑之地,时建有班侯祠、班侯庙、班城书院;汉桓侯张飞路过镇巴,留有九阵坝、捞旗河、晒旗坝、拴马处(岭)等三国传说。小洋镇木桥村汉代墓葬群是我县汉时经济文化兴盛的佐证;唐代著名荔枝古道由四川涪(fu)陵、达县、万源经滚龙坡入镇巴境内,经过渔渡坝、镇巴城、拴马岭、杨家寺到西乡子午道南口至长安。
镇巴“红军之乡”、“苗民之乡”、“民歌之乡”是打造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元素。1932年红军入川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永乐核桃树村党支部;赤南青鹤观陕南县委苏维埃政府革命遗址;三元镇苏家坡红军墨书标语布告及墨书大幅标语;从大山里走出的将军――符先辉将军故居;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红色旅游点已被市、县列为重点保护单位。青水镇有中国最北的苗民聚集地,其独特风情,令人神往。镇巴民歌遍及全县,山歌、号子、唢呐各具特色,影响波及陕南川北。
镇巴有耐人寻味的饮食文化和民间工艺,这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保障,其佳肴主要选材于巴山深处的绿色食品,腊肉、野味、土鸡、楮河鱼、山野菜等烹饪而成的炖菜、焖菜、炒菜、蒸菜、凉菜等系列农家菜,别具一格,风味独特;有备受青睐的旅游文化产品,天麻、党参、大黄、杜仲等名贵野生中药材以及腊肉、山野菜、竹笋、木耳、香菇、核桃、板栗等土特产物丰质美,刺绣、竹编等民间手工艺制品做工精细,宣纸、秦巴雾毫名茶远销海外。
镇巴更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园林小城,这是一个开放的自然旅游景区,平湖碧水、白云蓝天交相辉映,文化长廊、锦源广场、班侯园、红军园、奋进园、阅水廊或承载着厚重历史或陶冶情操或催人奋进,让人留恋。黑虎梁青峰秀峦,林茂草丰,松涛阵阵,空气清新;柳林沟细柳娉婷,婀娜多姿;七里沟绿茶似海,风景独秀。大巴山纳天地之灵气,得万物之泽润,乃西部灵泉至崇,是感悟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
纵观陕西全省旅游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占据了其大部江山,基本没有少数民族民俗旅游项目。镇巴作为我国最北的苗族聚居地,如若开展苗族民俗旅游项目,弥补陕西旅游产品的空白,其资源在陕西乃至北方地区的稀缺性将会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在遍地都是文物古迹、各处都有生态山水的陕西,探访苗乡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领略苗族儿女不一样的风情将会成为广大游客新的选择。镇巴所处的汉中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有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镇巴相邻的西乡县和勉县,前者以樱桃沟等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并已小有名气;后者依托定军山、武侯墓,主打三国历史文化古迹游。同时由于镇巴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交通通达性不如西乡、勉县等地。因此,镇巴若要在周边景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找出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开发苗族民俗旅游成为了必然选择
2009年,县上锁定了镇巴旅游打“苗牌”的总体思路,聘请成都来也旅游设计院完成了编制镇巴苗族风情谷详细规划和部分景观施工设计图。全部文本、3d动漫光碟已交付使用,景区详规声、光、电彩色沙盘装置在文物旅游局大楼,至今已经接待省市县各级参观者2000余名。风情谷详规的编制是以县城山水园林观光城市为依托,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综合功能,逐步发展县城现有服务设施,深入挖掘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将山水园林与苗族风情融为一体,把黑虎梁、柳林沟、道寺垭建成以“苗族风情谷”为核心旅游风景区的县城附属中心。该景区覆盖面积278公顷,总投资2.3亿元,预计3年完成。
景区主要包括主入口综合服务区:由入口大道引入主入口综合服务区,项目包括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苗之味”民族餐厅、“苗乡府邸”主题酒店、风雨桥、叠水景观等,为旅游者及市民提供旅游咨询、餐饮住宿、亲水观光、商品购物等多种功能。
苗乡风情核心体验区:该区作为整个景区的主体游览部分,在空间上形成“一园两带四峰五谷”的布局形态。其中:一园为苗乡主题园(水街),两带分别为百草苗居带和森林探秘带。四峰五谷是指由柳林沟主沟至黑虎梁山脊间的四座山峰与五条支谷,分别命名为“黄峰、白峰、玄峰、赤峰、畎谷、于谷、风谷、方谷、阳谷”。该区为旅游者展现苗族丰富的建筑特色、民俗文化以及精湛的手工技艺,并提供旅游观光、文化体验、餐饮住宿、私密度假等多种功能。
次入口接待区:该区位于黑虎梁东侧,面向镇巴县城,平时已是镇巴市民登山锻炼的去处。因此规划作为景区的次入口接待区,项目包括苗乡广场、山门、苗乡大道,作为镇巴城市的形象展示,为镇巴市民提供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等功能。
生态农庄休闲区:该区位于规划区域的南部,根据其资源特点和地形地貌等,打造生态农庄休闲区,作为苗族风情谷的配套组成部分,主要面向镇巴等当地客源市场。项目主要包括“苗乡茶韵”主题生态农庄、“木晨月夕”主题生态农庄、农耕展示体验中心和生态健身走廊,农耕展示体验中心以西的大片林木可作为生态育林区,暂不作开发,予以保护,其间亦可散置枫树,营造良好的森林景观效果,作为景区日后开发的储备用地。
目前苗族风情谷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启动,旅游道路全面贯通,苗乡广场已于2010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苗乡大道、黑虎楼、风雨桥正在加紧建设。据住建局实施建设单位累计统计,景区已经投入9300万元。
三、镇巴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思考对策
镇巴“三乡”文化在陕南堪称是独树一帜的优秀奇葩,镇巴苗族风情谷旅游景区的规划,超越全省现存的人文旅游市场,由于多年来交通、经济的制约,尽管历届县委、县政府全力拼搏,尤其是本届县委县政府大力投入,重视程度空前,但是,我县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还是至少滞后了10年,所以,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如何充分利用现存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借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东风,依靠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在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尽快建立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建成中国最北的苗乡―镇巴苗族风情谷4A级旅游景区,启动白天河景区建设工程。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成果,形成陕南文化看镇巴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下面我谈几点个人想法:
(一)、文化方面
1、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三年内整合县直文化单位资源,建成陕南一流的集广播电视制作、演艺、电影、图书、文物、文化旅游产品展销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产业园(即文化艺术中心)。完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本设施建设,规范管理,合理利用上级配送的各类设备器材,充分发挥其效能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2、尽快落实“三乡”文化研究机构,力争两年内出台成果。挖掘镇巴文化历史根源,收集、整理、升华民间文化艺术,找准镇巴“三乡”文化的立足点、支撑点、可开发的利用点,让镇巴文化更好地为政治、经济服务。
3、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胡锦涛说“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文化软实力发展中,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规划、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保护等都离不开文化人才。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实施科学的文化人才战略刻不容缓。第一,完善文化人才的任用制度。遵循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文化人才的特点,唯才是举,量才录用,真正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才推上文化事业的第一线。第二,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为文化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改善文化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珍惜文化人才、爱护文化人才、用好文化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第四,健全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坚持公平原则,做到多贡献多获得,让每个文化人才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贡献,从而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镇巴文化人才建设,目前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对老一辈文化传承者进行保护,解决后继有人的严重问题,对新一代要进行学习帮助、教育提高、推陈出新。
4、切实建立壮大镇巴文化产业。文工团、电影公司等是打造县域文化产业的龙头,要切实竖起龙头标杆,需要县上及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不仅要从政策上支持,更主要的是要从人力、财力上支持,不失时机地把“秦巴山水间”等优秀剧目推向市场。其次要鼓励个体兴办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培育支持现有的歌舞、印刷、书屋、网络等文化市场经营户,继续发展一批懂法律、懂经营、善管理的新的文化市场经营户。
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成为陕南文化的领头羊,形成陕南文化看镇巴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二)、旅游方面
1、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最北的苗乡―镇巴苗族风情谷。
(1)健全旅游发展领导机构
县上原来成立了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由于人事变动,现在需要进行调整,落实人员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2)整合项目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苗族风情谷景区建设是一个综合型旅游项目,涉及到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及景区主题项目建设各个方面,根据县情分析,每一个子项目都有其对口的部门和单位,如果把这些子项目全部分解到部门单位,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多渠道筹措旅游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只需一两年时间,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到位,风情谷雏形一定会显现。如果投资商能够同步介入,同时开工,那么风情谷将在两至叁年时间就可以初现雏形。
(3)开发一片样板地带动整个景区建设
苗族风情谷核心体验区建筑群主要要体现苗寨元素,除去盘歌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外,主体是水街两旁的苗户建筑物,从现实出发,首先选择“开放式”建设比较容易,即:鼓励个体投资,划定地块、规定建设时间、统一风格,政府给予一定优惠,统一施工,建设一片苗寨样板,带动招商落户风情谷。其次是集中使用陕南移民搬迁项目,建设柳林沟一片苗寨新居,形成规模。第三是靠招商引资建设苗族核心体验区,这一点可能在短时间内没有人介入,因为回报周期太长。此三种方式无论哪种都必须严格执行景区建设修建性详规,统一管理,在景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监管下实施。兴隆镇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值得借鉴。
(4)收购两宗土地加快旅游招商
当前,风情谷主要地块陈家坝空地、罗黑交汇处空地已经上报省市,并得到审批许可,建议政府尽快召开专题会议,从个户中收购这两宗旅游用地,促成招商落户风情谷,早日动工建设四星级酒店和主入口接待服务区。
2、规范农家乐、宾馆、饭店迎接西乡堰口至镇巴县城段210改造竣工所带来的旅游挑战
(1)制定210国道改造竣工后旅游工作预案,确保游客到镇巴游的开心、吃的放心、住的安心。
(2)加大宾馆、饭店里主要从业人员培训,确保服务上台阶。
(3)用星级管理模式规范农家乐,使农家乐卫生安全、特点鲜明。
(4)制定切实可行的丰富饭店、农家乐文化活动方案并预以实施,使镇巴民歌、民俗风情表演落户饭店、农家乐,提高饮食文化品位。
刘礼德 2012年5月
Copyright&镇巴文化旅游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网址:
电话:&& 地址:镇巴县文化路 & 技术支持:& [陕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之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