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洛阳桥位于何地的形状、材料、历史详情

“不求名来名自扬”——泉州洛阳桥游记(页 1)
- 中国内地 -
- 穷游网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论坛's Archiver
县货儿 发表于
“不求名来名自扬”——泉州洛阳桥游记戊子正月十六,吃过早饭后由泉州汽车站大门口乘19路公共汽车,终点站桥南站下车,沿着小街一路北行不到200米,就到了位于洛阳桥桥南的蔡襄祠门前,老夫首先参观了蔡襄祠,然后走上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即公元1053年,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竣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由当时的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的洛阳桥。手持长枪短炮,忘乎所以上蹿下跳,连摄带录,把洛阳桥圪旯缝逢狂扫一遍。不一会儿就到了桥中间的纪念泉州郡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的功德碑前,从中知道了蔡襄在主持建桥的过程中,受尽千辛万苦,隐忍住了丧子亡妻的痛苦,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建成这流芳百世的洛阳桥。远眺洛阳桥北头高大伟岸的蔡襄雕像,不由老夫更加蔑视那些不断制造什么“王八蛋理论”、“狗屁代表”和“鸡巴发财观”的跳梁小丑们,在蔡襄面前还能有脸高谈阔论什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什么“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么。一件“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示的制度”搞了三十多年到如今仍然是石沉大海,渺无音信。“涛涛”和“宝宝”能不能为人表率,做做样子把家庭财产拿出来晒晒。这些小丑们想名垂青史只能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传为笑谈而已。
& &“不求名来名自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泉州郡守蔡襄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唯独没有儿子、妻子和他自己。人民是永远不会忘了这位清官,好官的。洛阳桥头的“蔡襄祠”和蔡襄雕像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 &老夫走到洛阳桥北头,瞻仰了建在惠安县境内的蔡襄雕像,参观了海中的红树林,还有渔民们采摘的牡蛎,这才折返桥南,原路乘19路公共汽车,幸福新村站下车后徒步近500米,进了泉州天后宫,参加了泉州金门“乞归”大典。而后游览了泉州开元寺、“石笋”、临漳门和泉州府文庙,下午4:50由泉州乘长途汽车向着海上仙境,琴岛厦门而去,结束了两天三地四大景点的古城泉州快乐旅游。
游览“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时由泉州汽车站乘19路公共汽车到终点站桥南站的往返汽车票。
[[i] 本帖最后由 县货儿 于
09:37 编辑 [/i]]县货儿 发表于
洛阳桥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约10公里、与惠安县分界的洛阳江上。
&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一座梁式石桥。由于桥坐落在古时万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竣工,工程历时七年。桥原长1200多米,宽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
& &洛阳桥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兴建,工程十分艰难。造桥基时,先沿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的石块,在江底形成了一道矮石堤,然后再于上面建造桥墩,并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牡蛎,使得桥基和桥墩石之间胶结牢固,这种方法称为“种蛎固基法”,堪称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
& &洛阳桥的中亭附近立有许多历代的碑刻,其中以宋代石刻“万古安澜”最为有名。另有石塔、武士石像等石雕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庙等庙宇的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立有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碑刻文字精炼,书法遒劲有力,刻工精致,世称“三绝”之碑。碑有两通,一通是原碑,一通是解放后摹刻的。
& &洛阳桥曾经历过多次重修。其中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至1435年的重修、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地震重修和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车而添架钢筋水泥桥面三次工程,是历次重修中规模较大的。
& &洛阳桥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要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1056年,由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洛阳桥南头“蔡襄祠”内有桥上石碑、石塔和石将军。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规模宏伟,工艺卓越。
& &历史上洛阳桥有二次规模较大的重修,一是明宣德中公元1427年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二是1932年蔡延锴重修增高,铺设钢筋水泥路面。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31座。石亭二,一为中亭;一为“泉南佛国”亭。明清重修碑记12座,崖刻“万安桥”三字和几座石像石塔。桥南有“蔡襄祠”,为纪念蔡襄造桥功绩而建。祠内有一文两方石碑,是蔡襄撰文书写的,文简义精,书法遒丽,工刻细致,世称三绝。该文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至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桥北有昭惠祠,奉祀护桥海神,有真身庙,供奉义波和尚为造桥尽瘁,桥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 &现在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于1993年春动工,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
& &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值得一看。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它成了我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 &早在北宋,人们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方位图。
[[i] 本帖最后由 县货儿 于
15:10 编辑 [/i]]县货儿 发表于
泉州洛阳桥史迹与传说
& &蔡襄于宋至和、嘉祜年间,目即元1055年和1058年。两度出任泉州知府,为泉州、为福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而建造洛阳桥是最重要的政绩之一,桥的宏伟与造桥的艰巨留下千古美名,也留下许多动情的故事。
一、建造洛阳桥
& &洛阳桥在今泉州市与惠安县的交界处洛阳江。古代,这里是福建与广东北上的陆路交通要道,现在仍然是福州、泉州、厦门往来的必经之地。江面水阔流急,没有建桥以前,过路人必须乘坐渡船过江。这里的大浪滔天,过往渡船沉溺的事故经常发生。古人为表达他们能万无一失地安全过渡的祈愿,特意取名“万安渡”,后来桥建成了就称“万安桥”。
&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间,有个叫李宠的泉州人。为了群众过桥方便,在江中筑造几个石墩,架上木板。作为浮桥,但遇到水急潮涌,浮桥常被冲走,不能解决问题。人们接受教训,几年以后泉州人王实进一步倡建,把浮桥改造为固定的石桥。北宋皇祜五年,蔡襄莅临泉州府,为排除人民渡江困难,发展交通事业,他决心建造大桥。然而要在这“洛阳江深无底”、急流浪大的地方建造大桥,比登天还难。但一心为民的蔡襄迎难而上,他到泉州莅任伊始,就亲自到万安渡勘查地形。观察水势,探访民意,请教民师巧匠,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地形水势,
& &选择在万安渡为建桥地点。同年四月,蔡襄母舅卢锡,郡人王实等一道来协助建桥。并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捐工捐资。在蔡襄的主持下,集思广益,就地取材,开采沿江山上巨石。凿成长l0米左右,宽70厘米。重约10多吨的巨石板,然后用巧妙 的 办法:即利用涨潮浮舟功能,立石为梁。桥墩全部利用巨大条石错垒砌而成。桥墩两端均作尖形来分水,墩面两层石条向左右挑出。增强桥面承受力。桥面全用石条板铺就。经过六年零八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在嘉祐(1059)十二 月 ,完成了这一宏伟的工程,太守蔡襄亲自主持竣工仪式并书写万安渡石桥.
& &在主持建桥过程中,蔡襄受尽艰辛,顶住了丧子亡妻的痛苦,克服了种种困难,建成了这座49孔,长3600尺.宽15尺的“画海长虹”,天堑变坦途,沟通了福建的海上交通,南按漳广,北通江浙,陆路运输畅通无阻,大大促进了福建泉州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使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 &洛阳桥是我国最早的一座海港大石桥。它的建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洛阳桥建成以后。500多名建桥技工,在闽南各地兴起一股建桥热潮,延续了150多年,在闽南、闽中建起几十座沿海大石桥,改变了闽中南沿海交通阻塞现象。南宋孝宗乾道年间,泉州知府王十朋咏诗赞目:
北望中原万里遥 。
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龟背 。
亭压空间玉虹腰 。
功不自成因砥柱。
患宜预备有风潮 。
蔡公力量真剐者 。
遗爱胜于郏国桥。&&
& &漫漫岁月,沧桑变换,近千年来,洛阳桥经过了18次整修。尤其是1993年,国家文物局拨 700 万元巨资,进行全面复修。把30年代在古桥上建起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全面改观 , 恢复900年前的石桥雄资。
二、洛阳桥上“三绝”& &&&
& & 洛阳桥建成后,人们给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 &洛阳桥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筑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不仅首创“筏型基础”建桥墩,而且因地制宜种植海蛎固桥墩,既科学又经济,是我国古代遣桥工程的重要发明,在施工中,利用潮汐运按梁桥的“浮运法”,到今天还沿用。洛阳桥有桥墩46座,桥长360丈,阔1.5丈。桥的两侧有500栏柱。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用以镇风 , 桥上筑石亭7座,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整座桥梁规模宏大,样式美观,花费14000多两银子,全是人民自动捐献的。蔡襄也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洛阳桥。
& &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碑文日: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 &全文不赘一词,不脱一意,精简凝炼,抑杨铿锵,充分体现了蔡襄文风上要言不繁的特点。碑文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每方碑高2.98米,宽1.64米,厚0.30米,碑字六行,除一行10字外,其余均为13字,每字1.5×1.8公寸。& &&&
& &蔡襄书写碑文时,表现十分谦虚的品格,碑文一点也不吹虞自己的功劳.碑文是书法的精湛。蔡襄是宋四大书法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杰出之作。其书法浑宏道劲,刻工精细传神。手艺高超,冠弱一时。历史上评价极高,《皇宋书录》说:“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三、洛阳桥故事传说& &
& &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最伟大的石桥,这么巨大的建筑工程,牵动了千千万万过往行人的感情,对倡导修桥的郡守蔡襄无不产生敬仰之情,历代人们竟相歌颂、赞美。一些建桥时的佳话、事迹、逐渐被加工为优美而神奇的神话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 &传说当年万安渡口,常有风浪和水怪作祟。每年沉舟很多,溺死人无数。这一年娘家惠安的蔡襄母亲卢氏,在临盆前从娘家回来,路过万安古渡。这时,天已是傍晚了,最后一趟渡船已离岸向江心划去,卢氏急忙大声招呼:船夫听到岸上有妇人呼叫。就把船掉头岸,让妇人上船。之后船又驶至江心,这时忽然风紧浪急,渡船在江心颠簸得厉害,乘客个个吓得脸色苍白.眼看要翻船了,忽然空中传来一声呼喊:“蔡学士在此。水怪不得无礼”。刹时。风平浪静,渡船冲开波浪向对岸划去。全船人都感到庆幸,知道这是托蔡学士的福,但当船主问遍船所有的人竟无一人姓蔡的,只有一个怀胎的妇女夫家姓蔡,大家认为该夫人腹中之儿,将来也许就是蔡学士。卢氏笑着许愿:“如果将来真的生男,长大后官居学士,一定叫他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桥,以保万代平安”。她回到枫亭婆家不久,果然生下一男,取名蔡襄。
& &蔡襄自幼聪明灵利,七、八岁就能熟读五经。有一天深夜。蔡襄正在书房内读书,突然天上传来阵阵雷声,令人恐惧。当蔡襄推开窗户向外观看时,只见云中有一个人身鸡公头的巨人,一手握斧头,一手捏盘子,不时用斧头敲击凿子,发出震雷的声音。他正看得入神忽见一粒米不知从那里飞到书桌上,他拣起那颗米,突然那颗米对他讲起话来了:“蔡学士,快救救我。”原来他是八仙之一的吕洞滨,因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大怒,派遣雷公来打死他,因此变成一粒米,逃到蔡襄的书房中来了。雷公知道蔡襄将来是学士,担心打了吕洞滨,会伤蔡襄,掉头便回天庭复命去了。吕洞滨见雷公去了,就现出原形,感谢蔡襄救命之恩,并赠送一付笔墨给蔡襄,叮嘱如遇困难,可用这付笔墨写字,自会逢凶化青,得心应手。
& &大约十年后,蔡襄入京应试,登进士甲科,宋仁宗皇帝见他才华横溢,又有一手好笔法,便留他在宫中,封他为端明殿学士,委托他教授太子。蔡襄从老家接来父母,有一次他见母亲卢氏流泪,便忙跪在母亲膝前问原因,卢氏把20多年前在万安古渡许下心愿未酬之事说明。蔡襄答应她一定在皇帝面前请求,到泉州做官,然后筹建那座桥。可是皇帝很器重他,不肯轻易让他离京,太子见他闷闷不乐,神色憔悴,就送一罐蜂蜜给他调养,并在御花园设宴解愁。蔡襄看到蚂蚁在爬,灵机一动,借词支开太子,他用毛笔蘸着蜂蜜,在皇帝经常来往的御花园路边一颗芭蕉叶上写了“蔡襄、蔡襄,本府作官”八个大字。不久芭蕉叶上蘸蜜的地方爬满蚂蚁,组成了八个字。后来皇帝走过来,蔡襄忙转入蕉树后,仁宗皇帝见芭蕉叶上蚂蚁组成字,感到惊异,不禁脱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褒连忙闪出来,跪在皇帝面前说:“谢旨隆恩”。仁宗皇帝一时弄不清是怎样一回事,蔡襄便把母亲20多年前的许下的心愿,奏禀圣上,仁宗很受感动。且已开了金口不便挽留,只好命令蔡襄到泉州当知府。
& & 蔡襄到泉州上任后,便亲自到万安古渡视察,又贴出兴建洛阳桥的告示,不久,就有数千人赶来建桥,桥工们努力了几个月,只因风紧浪急,海潮汹猛,桥基建不起来,蔡襄为此坐立不安。一天他伏在公堂上发愁,忽然想到吕洞滨,于是用吕洞滨送给他的笔墨,写成一封给海神的公文,要求海神帮助择定下基的日子兴造桥基,他打算差一个人前往海神处投纳公文,要求回复。于是召集衙门里的差役,问谁能下得海?其中有个姓夏名得海的公差,吃酒醉了,迷糊中听不清事情的要领。以为是叫他的名字,就冒冒失失地回答说:“小人夏得海。”蔡襄即把此事交给他去办,等到夏得海酒醒,才知惹了大祸,茫茫远海,人神鼻途,向哪里去找海神呢?无法子,上官已命,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与老婆孩子诀别,买酒狂饮,身带公文醉卧在海滩之上,准备潮至时被淹死。不料一觉醒来,潮巴退去,摸身边的公文,竟变换为另一个信套,就胡弄地带着此信向蔡襄交帐.蔡襄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醋”字,别无他话,蔡襄领会到“醋”字的启示:选择在廿一日酉时下石奠基。届时果然海水昼夜不涨,桥基就此建成。可是调来的七省钱粮早已花完了,蔡襄便召集四方的乡绅,要他们募捐,但这些守财奴,谁愿拿出来捐献呢?
& &蔡襄为民造桥一片赤诚的心,感动了南海观世音菩萨,她腾云驾雾来到万安渡相助.观音菩萨变成一位艳丽非凡的姑娘,坐在一只*岸的船头上,宣称谁能用钱掷到她身上,她就愿意嫁给他。那些财主们见到这位美貌绝伦的女子,都垂涎三丈。纷纷叫家丁们抬着金银来到江边。只见一块块金银象雪片一般飞向船上,一连三天,却没有人能把金银掷到那位姑娘身上。观世音菩萨看到满船的金银已够建桥用了,便叫人把这些金银送到知府蔡襄处。不多久,浩大工程的洛阳桥顺利竣工了。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桥南头“蔡襄祠”大门口景色。索尼克 发表于
谢谢分享县货儿 发表于
回复索尼克:
谢谢你的浏览和跟帖,老夫这厢有礼了 !县货儿 发表于
洛阳桥上“三绝”& &&&
& & 洛阳桥建成后,人们给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 &洛阳桥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筑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不仅首创“筏型基础”建桥墩,而且因地制宜种植海蛎固桥墩,既科学又经济,是我国古代遣桥工程的重要发明,在施工中,利用潮汐运按梁桥的“浮运法”,到今天还沿用。洛阳桥有桥墩46座,桥长360丈,阔1.5丈。桥的两侧有500栏柱。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用以镇风 , 桥上筑石亭7座,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整座桥梁规模宏大,样式美观,花费14000多两银子,全是人民自动捐献的。蔡襄也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洛阳桥。
& &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碑文日: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 &全文不赘一词,不脱一意,精简凝炼,抑杨铿锵,充分体现了蔡襄文风上要言不繁的特点。碑文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每方碑高2.98米,宽1.64米,厚0.30米,碑字六行,除一行10字外,其余均为13字,每字1.5×1.8公寸。& &&&
& &蔡襄书写碑文时,表现十分谦虚的品格,碑文一点也不吹虞自己的功劳.碑文是书法的精湛。蔡襄是宋四大书法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杰出之作。其书法浑宏道劲,刻工精细传神。手艺高超,冠弱一时。历史上评价极高,《皇宋书录》说:“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桥南头“蔡襄祠”内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碑文日: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矮子理论”指导下的当代中国,“涛涛”、“宝宝”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们整天在那里恬不知耻地“表扬和自我表扬”着为害人民的丰功伟绩。
[[i] 本帖最后由 县货儿 于
15:32 编辑 [/i]]县货儿 发表于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桥南头“蔡襄祠”大殿以及大殿两边石柱上“架桥天地老,留笔鬼神警”楹联。县货儿 发表于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桥南头“蔡襄祠”端明殿以及端明殿里的“端明殿学士”蔡襄塑像。县货儿 发表于
与泉州洛阳桥有关的有五口古井:
& & 传说建洛阳桥时,众神相助。观音大士化身老妇入凡间,于这一口古井边广施药茶,救
人疾病。等到桥建好后,人们在井边建庙纪念,如今庙宇尚存。观音古井位于洛阳街东北段北侧。
街中通江井
& & 传说常有人不小心把木制的小桶掉落到井水中,而又复从洛阳江得回。井位于洛阳街中段北侧,井口为整体圆形石雕,直径110厘米,井壁石砌,呈六角形状,直径较井口略大。
& &相传昭惠庙始建于唐,原为镇海庵。北宋始筑万安桥时,就以此庵为工所,住宿民夫。庵北有一大古井,与街中通江井一样,都是提供给筑桥民夫汲水之用。
& &真身庵位于昭惠庙南侧数百步处江滨,祀协助兴建万安桥的义波和尚的真身,后来,真身佛被毁。庭院内正对庵门处,有一石砌的六角形小井,井边墙上嵌有“真身庵”三字。
& &桥南曾有双孔井。这里流传着义波和尚以足代薪,为造桥工匠烧火煮饭的动人传说。双孔井留存千年,后来扩建公路时被填覆,令人惋惜。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桥南头“蔡襄祠”内《芳流万古》碑刻。县货儿 发表于
洛阳桥下的白银
& &相传明代李五自小随哥哥经商,后承兄业。李五经营蔗糖,兼营闽南特产,后来富甲一方,“富得像李五”,曾是泉州形容某人很有钱的一句口头语。李五为人和气,“韬光不仕,好义乐施”,是当时有名的慈善家。根据史载,明宣德六年正月,新到任的泉州郡守冯祯“欲始起修桥之图”,和晋江县尹共同商议,把桥墩增高,以解决潮水淹没之苦,由于工程浩大,财政困难,最后由李五出资,花三年时间将桥面增高三尺多
修桥喜讯传开后,大家纷纷赞扬李五慷慨好义。也有人觉得洛阳桥重修工程大,不相信李五有此实力,各地村头巷尾都在谈论着修桥之事,一时李五成为了人们的新闻人物。
 李五多年来把“南糖北棉”往返贩卖,因凤池糖其时盛名海内外,销量大价格好,经营收入颇丰,逐年把赚的白银藏于凤池里北隅的狮山(今属泉州市经济开发区)。他在二十余年间藏在此地的白银数以万计,据说添高洛阳桥的费用,主要是用狮山中的白银来支付。
 李五原计划要把洛阳桥添高三尺,但桥两岸的许多热心人告诉他,涨大潮时海水不只淹桥三尺。他再三地思忖,为了让洛阳桥长期畅通无阻,最终决定把原桥增高六尺。三尺与六尺相差一半,也就是表明修桥的费用要增加一倍。这是一项大事,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事。
 李五到府署把决定告诉太守,冯太守惊慌失措地说:“实不隐瞒,府库无钱可付,您要自己慎重思考。”李五笑道:“洛阳桥地处交通要道,把桥修好是大事,修桥资金是小事。”太守见到李五如此坚决,只好表示支持。
 修桥工程开工后,每天要支付工人的工资、伙食、工具、材料等甚多的费用,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已用去的银钱难以计算。李五对此巨额的支出早就心知肚明,一心一意想要把桥修好而毫无怨言。二年后,账房告急,报说狮山的白银快用完。李五回答:“无妨也,如欠缺,可动用藏于凤池中的金水牛和银水牛。”金、银水牛是何物呢?李五聘请工艺精湛的师傅,分别用数百斤的金、银去铸造成二只惟妙惟肖的牛,长期藏在厝前的凤池水中,故称为金水牛和银水牛。
 慈善家李五本来打算只要用狮山的白银支付修桥费用,后来又追加了金、银水牛,因而工程完工时,修桥库房还剩余了颇多的白银。库房的管家问主人,何时把白银运回家?李五觉得洛阳桥虽已修好,但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都会损坏桥梁,桥梁受损后需要重修。他住家的地下尚埋有大量的白银,凤池中还藏有不少稀世宝物,修桥虽余下很多白银,只不过是区区小事。于是他便决定把剩下的白银藏于洛阳桥下,待日后如有人要再添高洛阳桥,这些白银就归修桥者使用。
 修桥末期,工程事务较繁忙,李五没有时间外出,生意上的事只好交代伙计去办理。桥竣工后,他急于外出做生意,就把剩下的白银交由洛阳桥的土地公处理。土地公敬重李五乐善好施,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为民修桥,便想出一个更吸引人的方法:“谁要是能在36岁公牵孙过桥,李五修桥剩下的白银就归他所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李五修桥剩余白银藏在桥下的人越来越多。有不少人喜欢到洛阳桥,从桥头走到桥尾,来回垂涎欲滴地查寻着桥下的白银。这些想不劳而获的人每次都是两手空空而归。
 有一天,一位中年男人手牵着一小男孩有说有笑地从桥北走向桥南,快要到桥南时,蓦然间,桥下传来“哐锵,哐锵……”的响声。桥中的行人惊恐万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呆呆地站着。转眼,土地公出现在桥上,往桥下急摇着手大喊道:“条件不符,动不得!”一刹那工夫,那刚浮现水面银光闪闪的白银,又神奇地沉入水中。
 原来,这位过桥中年男人刚好36岁,牵着的小男孩是他4岁的孙子,是他的养子所生。看管桥下白银的土地公发现条件不符,急忙前来阻止,当然浮出水面的白银只能再沉藏江中了。
 洛阳桥长千米,孩子没有4岁以上是没法走完全桥。36岁减去4岁剩下32岁,也就是说在32年间,要有亲生的三代人,前两代人都必须15岁结婚,16岁生男孩,这样才能在36岁公牵孙过桥。世代并没有见到这种人,这种有趣的说法,仅是土地公为了更好地替李五扬名而已。
 李五修桥后,洛阳桥又有多次重修,但都是由官吏主持,用府库或募捐的资金去修葺损坏部分,并没有人再独资去添高该桥,所以每次修桥时,桥下的白银都按兵不动。
 明宣德年间至今,并没有谁再独资添高洛阳桥,更没有人能在36岁牵孙过桥。据祖辈代代传说,李五当年修桥剩余的那些白银,于今仍藏在洛阳桥下,具体藏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土地公才知道也!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桥南头“蔡襄祠”内《海内第一桥》碑刻。
[[i] 本帖最后由 县货儿 于
17:11 编辑 [/i]]县货儿 发表于
洛阳桥风俗——三月三祭海神
& &玄天上帝,玄天上帝乃元始化身,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真人,中三皇时下降太元真人,下三皇下降为太乙真人,至黄帝时下降为玄天大帝。开皇初劫下世,紫云元年,岁建甲午,三月初三甲寅庚午时,符太阳之精,脱胎化生,净乐国王善胜夫人之腹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玄元圣祖八十二次化身,化为玄武大帝,大帝即凡而玄妙哉!然其玄武应化之因,故之玄武显灵之验.道教神“玄天上帝”的奉祀历史,源远流长,在东汉道教未创立之前,已经有玄武的记载,玄武就是龟和蛇;是二十八星宿中北方星神;也是水神。唐代玄武信仰有所流传,地位也逐渐升高,但他的神位显著的改变也传记的出现则是在宋代之时)为沿海人的保护神。
& &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一大早,人潮涌动,汇集于洛阳桥上祭海神。原来这一天据说是玄天上帝生日,此为泉州沿海人民心目中崇拜的海神之一,形象为一脚踩龟、一脚踏蛇。泉州各地不少村落的人一大早就起程了,用二抬大轿隆重扛来村中敬奉的玄天上帝、妈祖或境主等神像,来到洛阳桥,祈求风调雨顺,渔船出海平安,儿女多福。有意思的是,有一年三月三,还有晋江一村落的人抬孙悟空像而来呢。有的人,则是将一尊神像放在了专用的篮子里携带至海边祈福。祭海神活动,往往还有民俗表演队伍,甚至还有外地也入乡随俗来海边祭拜与祷告.
& && &洛阳桥中亭有一块岩石,叫“上帝化身”,上面有浑然天成的龟蛇形状的图案,系著名的洛阳桥八景之一。就在这块岩石前,来自不同地方的“村老大”往往要手持短剑,在石上划出火,另有人手持香火点燃,以将燃着的香火带回村里, 祈求一年平安。这就叫“乞火”。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这就是为修建洛阳桥立了汗马功劳的牡蛎。县货儿 发表于
“洛江子鱼进奉相”——洛阳桥下多珍品,其中有一种鱼叫子鱼。
&&清康熙年间,安溪湖头人李光地赶考途经洛阳桥时病倒了,幸亏桥北昭惠庙一对开豆腐坊的老夫妇细心照料,每天煮子鱼给他调理身体。后来,李光地得取功名,位居宰相,回乡时曾特地请老夫妇相见。当他看到二位恩人带来一篓子鱼时,不禁感慨万分,连声说道:“恩人情深,子鱼味美啊!”
& &从此惠安与洛江流传着“洛江子鱼进奉相”的地方掌故。
& &据说子鱼味美,盛产于秋、冬季。鳞薄而有油,鳞和肉都可以吃的,可口至极。鱼身扁圆形,大约长20厘米,渔民每于涨潮时网之,蒸、煎、煮均可。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海中的红树林。县货儿 发表于
碧波荡漾的泉州洛阳江上,有一座闻名中外的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它历史悠久,气势宏伟,是我国宋代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所谓“站起来像东西塔,倒下去像洛阳桥”即形容这座桥的雄伟气势。它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留传下许多古老优美的民间传说,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丽的光彩。
& & 相传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村古渡,名叫“万安渡”。这里水深浪急,过往船只每遇狂风则樯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无数渡客葬身鱼腹。原来这是江妖水怪在兴风作浪。据说当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曾掏出腹中肠肚抛入洛阳江中;不料年深月久,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常在洛阳江中搅浪掀波。
& & 有一日,一艘渡船离开岸边驶近江心,忽然有龟精蛇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浊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没的危险。正在这万分危急之际,突然从空中传来连声呼喊:“蔡大人过江,休得无礼!”那龟蛇两怪闻声慌忙遁逃。霎时风平浪静,渡船安然抵岸。旅客面面相觑十分惊奇,不知到底谁是“蔡大人”。此时有一位莆田的孕妇,他说,我本不姓蔡但夫家姓蔡,她心想将来生下的孩子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许愿:将来孩子如能成器,定教他在洛阳江上修建一座大桥。
&&那妇人回乡之后,果然生下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从小勤读诗书,十分聪颖灵慧。到了蔡襄长大懂事时,蔡母便对他讲起当年过江遇险绝处逢生的经过,殷切叮咛儿子要实现她许下的造桥夙愿。蔡襄默默地把母亲的嘱咐记在心里,从此更加发奋苦读,立志要成为一个能替黎民兴办事业的人才。&&
&&不久,朝廷开科取士,蔡襄以才学广博,十八岁就高中状元,被擢选入朝为官,授封端明殿大学士,颇受皇帝的器重。他心里惦记着母亲的造桥愿望,却又感到苦恼:老是呆在京都,何时才有机会到泉州建造洛阳桥呢?有一天,他奉召陪皇帝游赏御花园,蔡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暗中托小太监用蜂蜜在芭蕉上写下两行大字。不一会,蚂蚁纷纷爬上芭蕉叶吮吸蜜汁。那皇帝发现密密麻麻的蚂蚁竟然在芭蕉叶上摆出字阵,甚为惊奇,不禁移步近前,望着芭蕉叶上的字脱口念道:“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一听喜出望外,急忙跪下叩头谢恩。皇帝改口道:“朕只是念叶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长跪不起:“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与于臣?”接着坦诚陈说母亲许愿造桥的心事,皇帝见他再三哀求,只好让他出任泉州太守。
&&蔡襄昼夜兼程赶到泉州赴任,立即召集属僚乡贤商仪倡建洛阳桥,并亲自到江边察勘,下令招募造桥工匠,筹集建桥资金。洛阳江两岸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一时工匠四至,各呈技艺。开工那天,江岸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可是,由于洛阳江“水阔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抛下江中,霎时被汹涌的狂涛卷得无影无踪;加上龟精蛇怪拼命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几艘木船。
&&桥墩奠基受到挫折,太守蔡襄愁眉不展。忽一天夜里,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仙人指点他“龙宫递榜,求助海神”, 蔡大大梦中惊醒急忙披衣而起伏案疾书,草拟了一道黄牒,请求海龙王助一臂之力,退潮三日,好下桥基。写好黄牒后,便坐堂询问左右吏役:“何人下得海?”恰巧有一位衙吏,名叫“夏得海”,一听传唤,赶忙回答:“小人夏得海!”蔡大人正色一问你可真下得海?夏得海答到:“小人真夏得海”。 蔡大人当时心中一松暗想“看来真是天助我也”直说“好就你将此牒送去好”当夏得海知道太守要派他把黄牒送入海底龙宫,不禁暗自叫苦,接过文书后只得硬着头皮奉令而去。他边走边想:若要下海,定难生还;如不履令,难保身家性命。索性回家诀别妻儿,后沽了一壶酒,喝得酩酊大醉。夏得海跌跌撞撞来到海边,醉倒在沙滩上。此时正好涨潮,他仿佛被波臣带入水府,朦胧中只见美丽善良的龙宫公主捧出玉液琼浆……哪知一觉醒来,手中的黄牒不翼而飞,手心却赫然写个“醋”字。夏得海莫名其妙,慌忙踉踉跄跄跑回府衙向太守禀报。蔡襄正在为桥基难奠愁眉不展,一见“醋”字,顿然大悟:这“醋”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时辰!蔡襄转忧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门头张贴布告,谕令洛阳江两岸民众和造桥工匠,火速作好奠基的准备。廿一日酉时,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整个江底裸露无遗。蔡襄亲自指挥数千名工匠抛石奠基、砌筑桥墩,洛阳江畔车水马龙,穿梭不息,工程浩巨的洛阳桥终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座座坚固的桥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筑第四十六座桥墩时,江边的石头已经用尽,如果不能赶在海水退潮三日期限内把最后一座桥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啸而来,就会冲毁桥基,前功尽弃!&&就在这紧急关头,恰巧八仙中的吕洞宾驾云漫游经过这里,他深为蔡襄建桥的非凡气势所感动,不慌不忙地飘落万安山上,轻轻把拂尘一挥,顿时漫山顽石皆点头;又一挥,山上所有的岩石跃然而起;再一挥,一块块大石头全变成“猪母”,成群结队忽隆忽隆奔下山来,跑到海滩,纷纷跳进建造桥墩的地方,卧倒下去,一动也不动。转眼间,这些“猪母”又都化作大石头层层堆叠起来。那时,有一只顽石变成的“猪母”,因下山时不小心跌伤了一条腿,所以走得慢了,落在后头。及至它赶到江边时,桥墩已全部造好,因此它只好躺在桥边沙滩上,成为一块躯体肥硕的“猪母石”。
当奔腾的海潮再度席卷而来,蔡襄已指挥工匠奠定桥基。首战告捷,群情鼎沸,欢声雷动,四十六座桥墩犹如中流砥柱威镇狂澜,吓得龟精蛇怪胆战心惊。
& & 在兴建长桥的时节,四周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蔡义波的和尚,深为蔡襄急公尚义、造福民众的精神所感动,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竭尽心力地募集建桥资金,受到不少朱门豪富的刻薄嘲笑,他却把辛辛苦苦化缘所得的每一个铜板都用在建桥事业上。无论严冬酷暑,这位僧人总是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热心为建桥工匠烧茶、送饭,还时常足蹬芒鞋上山采集草药,为患病的匠工治疗。有一回,由于连月风雨,伙房的柴草都烧光了。临时从山上砍下的柴草,湿漉漉的烧不着。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长桥,义波僧悄悄掩上了伙房的门,毅然把自己的双脚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烧饭。说也奇怪,义波和尚的双脚顿时像两根熊熊燃烧的薪木,升腾起炽烈的火焰。当他的双脚烧成灰烬时,伙房里一大锅、一大锅的饭都煮熟了。造桥的工匠闻知义波僧以足代薪、舍身建桥,无不深为感动的流下热泪。人们在江畔为他立庵塑像,以志纪念。后人作诗赞曰:“为架虹桥甘舍身,代薪双膝泣鬼神。釜底炽火红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
& &为了铺筑三百六十丈长、一丈五尺宽的大石桥,急需把数以万计的巨大石板架在桥墩上。这个时节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装运石料,因此施工进展缓慢。蔡襄为此十分着急,日夜思虑着。一天深夜,蔡襄心虑着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想着想着,不觉伏在案上睡着了。梦中又见那位白发仙人,指点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请“三人一目仙”帮助。蔡襄一觉醒来,将信将疑,传唤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寻个究竟。
&&那夏得海急忙赶到清源山,站在弥陀岩等了半天也没碰见甚么“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心急如焚。将近黄昏,他正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忽见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以手搭肩鱼贯而来,为首的一个只睁着一只眼睛,另一眼瞎;其余两个,双目皆盲。夏得海不禁灵机一动,又惊又喜: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吗?慌忙拔腿奔了过去,一把拦住苦苦恳求。那三个乞丐见他十分诚恳真挚,也就答应了。其中一个口中念念有词:“洛阳江头,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饮酒……”说罢,三个乞丐忽地全睁开了眼睛,原来竟是吕洞宾,李铁拐和张果老。三仙哈哈大笑,像一阵风似的飘然而去,倒把个夏得海吓得目瞪口呆,赶紧回来报知蔡襄太守。
& & 时过数日之后,果然在洛阳江畔一口古井中,喷泉似地涌出许多杉木,蔡襄和造桥工匠喜出望外,拊掌赞叹不已。建桥民工到那口井汲水,但闻一股酒香扑鼻,水喝到肚子里顿觉止饥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个痛快。而这口井从不干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称为“酒井”。
在建桥工程中,蔡襄集中了能工巧匠们的聪明,创造了“筏形基础”, (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使船尖形的桥墩分开水势,减少了浪潮的冲击力;同时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发明了“悬机浮运”,借助潮涨船高,把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轻轻托举起来铺在桥墩之间,使洛阳桥渐渐显出了奇伟的雄姿。有一天,蔡襄发现洛阳江中每一块礁石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牡蛎丛,心想要是能采用“种蛎固基”的方法,使牡蛎繁生,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该有多好呵!他正想着,忽然间江上卷起一阵巨风,刮雨似的把满江的牡蛎从全部吹到洛阳桥墩上,仿佛打上了无数钢钉,使雄峙江上的石桥更加坚不可摧。蔡襄惊奇万分,抬头一看,只见南海观音立在云端微微笑道:“学士苦心精诚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成全你的心愿。”“观音化美女”观音大士接着说:“建此长桥,已花金钱一千多万两,财库业已匮乏,待我帮你筹足资金,尔后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绝后患!”说罢,南海观音悠然化作一位绝色美女,泛舟洛阳江边,声称谁若能用金钱投中她,她愿嫁与为妻。一时沿江两岸人头攒动,人们围观烟波江上花容月貌的美女,争相投掷金钱,连那些平日贪财如命的富豪子弟,也不惜抛掷千金万银。但见金银像雨点般落在小舟上,却无一人能投中美女身上。结果,小舟天天满载金钱而归,纨袴子弟则没精打采败兴而回。就这样,又筹集了一大笔资金,用于建造长桥两翼的扶栏三百六十丈,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狮二十八”,使整座长桥显得更加宏伟壮观。
& & 另观音化美女让卖菜诚投中而做对面夫妻并生陈青姑,当时观音是男身观音,他化成美女帮助筹资建桥时有位卖菜的人家都叫他韭菜成。看到了观音的化身后对他生出了爱慕。于是他每天从这里经过去卖菜,卖完菜后就来投,但怎么投也投不中,最后竟将全部家财投光。此时吕洞宾看在眼里被韭菜成的诚心打动了,当韭菜成投完最后一个铜子。垂头丧气离开了人群时,吕洞宾走了过来对他说“来,我有三个铜钱借给你,在投一下定能成功”“不行啊我现在已经没有分文了,何况怎么能中呢?”“没事,有志者事竟成”在吕洞宾的鼓励下,他终于拿出了勇气,又投了一个。只见吕洞宾拂尘一挥,接着就起了一阵怪风,说也怪,铜钱就直愣愣的往菩萨面门飞去,直中眉心(所以观音菩萨的眉心痣由此而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江心的美女慢慢地沉入了江底,韭菜成大叫一声也跟着跳入江中,所以这里的观音对面有一个韭菜成的塑像,与观音菩萨坐在对面,就是对面夫妻的由来。从此以后观音菩萨就以女相面对世人。
& &说观音菩萨与韭菜成双双来到了阴间,韭菜成就是放不下对菩萨的倾目,在吕洞宾的动员下,菩萨拔了根头发化成了江心美人样与韭菜成投胎到了人间成了对夫妻并在生下女儿后双双飞,升在人间流下了个苦命女人,名叫陈青姑,陈青姑后来在修行下成了与妈祖齐名的送子菩萨。
& & 眼看凌波长桥即将峻工,潜伏在江底的龟精、蛇怪岂肯甘休?它们纠集洛阳江上游的九十九条蛟龙,掀起狂风恶浪,张牙舞爪,直向石桥扑来,搅得天昏地暗。就在这时,只见半空中雷鸣电闪,奇光闪烁,奉南海南音之命前来除妖的八仙各显神通,与龟精蛇怪展开一场搏斗。吕洞滨挥动太乙神剑,一下把蛇怪劈成两段。张果老骑着神驴,把作恶多端的龟精踩成一团烂泥。在石上还留有驴蹄印,韩湘子、曹国舅、汉钟离、蓝采和、何仙姑等众仙也出阵助战,把蛟龙团团围困在江中。铁拐李大喊一声:“众仙闪开,待我收拾孽龙!”只见他打开火葫芦,葫芦中立即喷出一股浓烟烈火,把那九十九条蛟龙活活烧死。
这时,天上出现彩虹,江上波平如镜,岸上弦歌声声。洛阳江两岸人民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十二月,耗资1400多万两银钱,历经六年零八个月终于建成的跨海长桥巍然屹立在万顷碧波上,在我国的桥梁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9座,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中亭上的《万安桥》碑刻。县货儿 发表于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中亭上的《万古安澜》碑刻。县货儿 发表于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中亭上的《万安祝》碑刻。县货儿 发表于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原长1200多米,宽7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这是洛阳桥28个石狮雕像远眺。县货儿 发表于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原长1200多米,宽7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这是洛阳桥东头h惠安县境内的两座石亭和石塔景色。
[[i] 本帖最后由 县货儿 于
20:15 编辑 [/i]]县货儿 发表于
蔡襄,生于公元1012年,卒于1067年,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 “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 &《宋史·列传》称蔡襄:“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 &蔡襄曾出为福建转运使,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主持建造万安桥,全长三百六十丈。后知杭州任上卒。官至端明殿学士。工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为“宋四家”。楷书端重,行书温媚。著有《蔡忠惠集》等。字君谟,仙游县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亲卢氏,惠安县德音里(今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15岁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天圣九年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任职四年。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他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国君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由于有蔡襄这样的人直言敢谏,那些权贵心怀畏惧,多有收敛。庆历四年,蔡襄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庆历八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
& &皇右三年公元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加政事。皇右四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嘉右元年公元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嘉右年间公元1056年至1063年,蔡襄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大大减轻民众负担。至和、嘉右年间公元1054年至1063年,蔡襄两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右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右二年七月至嘉右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顿吏治。当时晋江县令章拱之贪赃枉法,蔡襄奏疏弹劾,把他革职为民。他又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加强军事防备,教习舟船熟记水势,防备海寇。泉州城东郊有洛阳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五里,有渡口名万安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皇打开右五年公元1053年,王隽首倡建造石桥,蔡襄主持这项工程,费时6年8个月,至嘉右四年公元1059年十二月完工,桥长360丈(折1105.92米),宽广1丈5尺(折4.6米),酾水(排水孔)47道,称名万安桥,又称洛阳桥。于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洛阳桥建成后,蔡襄亲自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简约,书法遒劲,镌刻传神,被誉为“三绝”。蔡襄知泉州时期,连年发生旱灾,他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管理,制定《龟湖塘规》,制止用水纠纷。他任转运使期间又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至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 嘉右四年公元1059年,蔡襄在泉州写成《荔枝谱》一书,分3卷7篇,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介绍荔枝品种32种。 
& &嘉右五年公元1060年,蔡襄奉诏还京,嘉右六年拜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嘉右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这年蔡襄又写成《茶录》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个问题;下篇论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饮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动详尽。史家说:“蔡君谟善辨茶,后人莫及。”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学士后才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亲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治平四年八月,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赠吏部侍郎,葬在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乾道年间公元1165年至1173年,赠谥忠惠。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至1200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 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书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晋唐风轨,前代意韵,变态无穷,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苏轼评“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现存《万安渡石桥记》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中,《集古录序》横逸飘发,《荔枝谱》严正方重,《茶录》劲实端严,书体虽有差异,却各得精髓。 蔡襄著作编成《蔡忠惠公集》,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州,通过知兴化军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
& & 蔡襄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这一点值得商榷。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原长1200多米,宽7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这是洛阳桥东头惠安县境内高大伟岸的蔡襄雕像以及蔡襄雕像简介碑。
[[i] 本帖最后由 县货儿 于
20:47 编辑 [/i]]县货儿 发表于
站在“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原长1200多米,宽7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这是洛阳桥东头惠安县境内高大伟岸的蔡襄雕像前的“兴平稼娃”。县货儿 发表于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原长1200多米,宽7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这是洛阳桥东头惠安县境内的两座石亭和石塔景色。县货儿 发表于
“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原长1200多米,宽7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这是洛阳桥西头泉州市区境内的两座石塔景色。县货儿 发表于
站在“不求名来名自留”——泉州洛阳桥原长1200多米,宽7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这是洛阳桥西头泉州市区境内的两座石亭前面的“兴平稼娃”。zhaojhwangwang 发表于
谢谢分享!又上了一课。下次去泉州,又知道该怎样耍了。
楼主照相时,可以把自己和背后的塑像分开,不要重叠,这样效果可能要好一些。县货儿 发表于
回复zhaojhwangwang:
衷心感谢你能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老夫拙帖,更要谢谢你的指点好建议。老夫再三向你深表谢意!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桥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