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绝缘子均压环上胶压棍要多硬

haohe19787
点击(4912)
博文分类(14)最新博文博客存档
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 - 博文预览
10:27 &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 日
   一.刀 线
  可能产生的原因
  1、 油墨:
  (1)、油墨中有杂质;(2)、油墨细度太大;(3)、旧墨太多且未过滤;
  (4)、溶剂溶解力差;(5)、油墨粘度过高。
  2、 刮刀:
  (1)、刮刀有缺口; (2)、刮刀安装呈“波浪状”;(3)、刮刀角度软硬不良;
  (4)、刮刀压力不均。
  3、 印版:
  (1)、印版磨损严重;(2)、印版表面不良;(3)、印版跳动太大;
  4、 环境:
  (1)、车间地板有太多灰尘;(2)、车间外部环境太差(例如施工);(3)、机器不整洁。
  改进措施
  1、 油墨的改进措施:
  (1)、过滤油墨;(2)、要求供应商改进油墨细度;(3)、添加一定比例的新墨;
  (4)、增加溶解力好的溶剂;(5)、降低油墨粘度。
  2、 刮刀的改进措施:
  (1)、研磨或更换新刮刀;(2)、刮刀安装要紧贴且平行度要好;(3)、调整刮刀角度;
  (4)、压力适度。
  3、 印版的改进措施:
  (1)、印版退镀,抛光精磨;(2)、要求供应商改进印版硬度;(3)、清洁两端堵头并重新装版;
  4、 环境的改进措施
  (1)、定时清洗地板; (2)、车间与外部环境隔开,防止异物进入车间;
  (3)、加强清洁机器。
  ***********************************************************************************
  二.堵 版
  可能产生的原因
  1、油墨:
  (1)、油墨挥发速度太快;(2)、油墨溶解不良;(3)、旧墨太多;(4)、油墨粘度太大;
  (5)、油墨转移不良,或与原材料搭配不良;(6)、油墨颗粒太粗;(7)、冲淡剂太多。
  2、刮刀:
  (1)、刮刀角度太大; (2)、刮刀前端和压棍之间的距离太大;(3)、刮刀装的太硬。
  3、印版:
  (1)、印版局部磨损严重;(2)、印版堵塞;(3)、印版制作不良。
  4、压棍:
  (1)、压棍压力太大,;(2)、压棍局部有缺陷;(3)、压棍硬度不合适。
  5、环境:
  (1)、车间温度太高;(2)、对着印版的方向有外来风。
  6、材料:(1)、晶点;(2)、平均度差;(3)、雾度太大。
  7、其他:机速太慢。
  改进措施
  1、油墨的改进措施:
  (1)、调整油墨的溶剂配比,降低挥发速度或适当提高印刷速度;(2)、增加油墨真溶剂,提高溶解能力;(3)、添加一定比例的新墨;(4)、更换不同厂家的油墨或要求供应商改进;(5)、降低油墨粘度;(6)、增加新墨的比例。
  2、刮刀的改进措施:
  (1)、适当减小刮刀角度;(2)、缩小刮刀前端和压棍之间的距离;
  (3)、把刮刀的垫片和刮刀适当装长一点(即装软一点);
  3、印版的改进措施:
  (1)、印版退镀或重新制作;(2)、彻底清洗印版;(3)、加强稿件印前处理。
  4、压棍的改进措施:
  (1)、适当调整压棍压力;(2)、更换有缺陷的压棍,或适当硬度的压棍;
  5、环境的改进措施
  (1)、安装空调,保持恒温恒湿;(2)、把吹向印版的风找出并改变其方向。
  6、原材料的解决措施:更换原材料;
  7、其他方面:机速适当加快。
  四.粘 背
  可能产生的原因
  1、油墨:
  (1)、溶剂挥发速度太慢;(2)、油墨溶剂释放性能差;(3)、油墨的本身性能不良,如金、银色、珠光油墨等;(4)、油墨粘度大;(5)、旧墨太多;(6)、不同类型油墨层叠;
  2、印版:
  (1)、印版太深,上油墨量太大; (2)、刮刀角度不良;
  3、技术工艺:
  (1)、印刷速度太快;(2)、烘箱温度太低;(3)、烘箱中进、排风不合理;
  (4)、收卷张力太大,收卷太紧;(5)、收卷张力太小,收卷不齐;(6)、冷却辊温度太高。
  4、环境:
  (1)、车间温度太高;
  5、其它原因:
  (1)、运输或装卸过程中,出现碰撞;(2)、印刷半成品放置时间太长;
  (3)、原材料与油墨搭配不良,油墨附着力不良。
  改进措施
  1、油墨的改进措施:
  (1)、加多挥发速度快的溶剂;(2)、要求供应商改进油墨;(3)、使用金、银色、珠光油墨等油墨时,提高警惕,调整好工艺;(4)、降低油墨粘度;(5)、调整新旧墨的比例;(6)、更换油墨类型;(7)、各色油墨使用同一类型油墨;
  2、印版的改进措施:
  (1)、印版重制,降低上油墨量;(2)、调整刮刀的角度,降低上油墨量;
  3、技术工艺的改进措施:
  (1)、降低印刷速度;(2)、提高烘箱温度;(3)、调整烘箱进新鲜空气的比例;
  (4)、调整张力到适当,收卷不能太紧或太松;(5)、检查冷却辊或适当降低冷却水温度;
  4、环境的改进措施:
  (1)、在车间添加冰块或安装空调,降低车间温度;
  5、其它方面的改进措施
  (1)、小心运输或装卸产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2)、容易反粘的印刷半成品,放置时间不能太长,最好一边印刷,一边复合。
  **************************************************************************************************************************
  五.白 点
  可能产生的原因
  1、油墨:
  (1)、油墨的流平性不好;(2)、油墨粘度高;(3)、油墨细度太大;
  (4)、溶剂挥发速度太快;(5)、旧墨太多;
  2、原材料:
  (1)、基材的表面凹凸不平;(2)、基材配方不良;(3)、材料晶点或析出物;
  3、印版:
  (1)、印版网点太浅;(2)、印版磨损;(3)、印版堵塞;
  4、工艺条件:
  (1)、印刷速度太慢;(2)、压棍压力太小或硬度不合适;(3)、刮刀角度太大或压力太大;
  5、环境:
  (1)、车间温度太高;(2)、有外来风对着印版吹。
  改进措施
  1、油墨的改进措施:
  (1)、更换油墨;(2)、降低油墨粘度;(3)、过滤油墨和添加一定比例新墨;
  (4)、添加挥发速度慢的溶剂;
  2、原材料的改进措施:
  (1)、更换原材料;(2)、要求供应商进行改进;(3)、对粗面的基材使用静电吸墨印刷方式
  3、印版的改进措施:
  (1)、加深印版网点;(2)、印版退镀;(3)、清洗印版;
  4、工艺的改进措施:
  (1)、提高印刷速度;(2)、加大压棍压力或更换硬度较大的压棍;
  (3)、调整刮刀角度或压力到适当;
  5、环境的改进措施:
  (1)、降低车间温度;(2)、避免外来风吹印版。
  **********************************************************************************************************
  六.刮 不 净
  可能产生的原因
  1、 油墨:
  (1)、油墨本身的性能不良;(2)、油墨粘度太低;(3)、旧墨太多;
  (4)、溶剂挥发速度太慢;(5)、溶剂配方不良,溶解力不够;
  2、 印版:
  (1)、印版磨损;(2)、印版的铬层处理不良;(3)、印版同心度不良;
  (4)、印版安装不良;
  3、 刮刀:
  (1)、刮刀太软;(2)、刮刀角度太小;(3)、刮刀压力不足;
  (4)、刮刀平行度不良;
  4、 机器:
  (1)、机速过快;
  5、环境:
  (1)、湿度太大。
  改进措施
  1、油墨的改进措施:
  (1)、提高油墨粘度;(2)、要求供应商改进油墨质量;(3)、添加一定比例的新墨;(4)、提高溶剂挥发速度;(5)、调整溶剂配比,提高溶解力;
  2、刮刀的改进措施:
  (1)、提高刮刀压力;(2)、调整刮刀的平行度;(3)、调整刮刀角度;
  (4)、把刮刀装硬一些;
  3、印版的改进措施:
  (1)、印版退镀;(2)、要求供应商改进印版质量;(3)、清洁两端渡头并重新装版;(4)、检测印版平衡,如不合格,请供应商改进;
  4、工艺的改进措施:
  (1)、机速可适当减慢;
  5、环境的改进措施
  (1)、改进车间湿度。
  八.色 差
  可能产生的原因
  1、油墨:
  (1)、油墨粘度的变化;(2)、油墨溶剂的改变,导致溶解力的变化或油墨变质;(3)、油墨比例的变化;(4)、不同厂家的油墨的更换;
  2、刮刀:
  (1)、刮刀角度的变化; (2)、刮刀压力的变化;(3)、刮刀的跳动;
  3、印版:
  (1)、印版磨损;(2)、印版网点的堵塞;(3)、印版跳动太大;
  4、工艺条件:
  (1)、印刷速度的变化;(2)、压棍压力和压棍的更换;
  5、环境:
  (1)、车间的温度变化较大;(2)、车间通风状况的改变。
  改进措施
  1、油墨的改进措施:
  (1)、保证油墨的稳定性;(2)、稳定溶剂配比,一次尽可能多配一些;
  (3)、重新调配油墨时,在换卷前添加;
  (4)、一次印刷尽可能使用同一家的油墨;
  2、刮刀的改进措施:
  (1)、稳定刮刀的角度和压力,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改变;
  (2)、找出刮刀跳动的具体原因,然后解决;
  3、印版的改进措施:
  (1)、印版退镀;(2)、清洗印版;(3)、检查印版平衡度,如超标,返回供应商,重新调整;(4)、清洁两端渡头并重新装版;
  4、工艺条件的改进措施:
  (1)、稳定印刷速度;(2)、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工艺参数;
  5、环境的改进措施
  (1)、稳定车间的温度变化和空气流通情况。
  ************************************************************************************************************
  九.套 印
  可能产生的原因
  1、 原材料:
  (1)、材料荷叶边;(2)、材料厚薄不均;(3)、材料热收缩太大;
  2、 印版:
  (1)、印版平衡不好;(2)、印版安装不良;(3)、印版制作不良;
  3、 设备:
  (1)、设备故障(连接不良、开关松动等);(2)、设备的精度不够;
  4、 刮刀:
  (1)、刮刀不平行;(2)、刮刀压力设置不合理;
  5、 烘箱:
  (1)、烘箱温度设置太高或太低;(2)、烘箱热风不良;
  6、 工艺参数:
  (1)、张力设置不良;(2)、印刷速度太快;(3)、压棍压力设置不合理;
  (4)、印版周长和其它参数设置不合理;
  7、 环境: (1)、空气流通不合理;(2)、环境温度太高。
  改进措施
  1、原材料的改进措施:
  (1)、更换不同批号或不同厂家的原材料;
  2、印版的改进措施:
  (1)、检查印版的平衡度;(2)、重新安装印版;(3)、重新制作印版;
  3、设备的改进措施:
  (1)、检查设备,排除故障;(2)、提高设备的精度,提高套印系统的等级;
  4、刮刀的改进措施:
  (1)、调整刮刀角度和和平行度;(2)、调整刮刀压力;
  5、烘箱的改进措施
  (1)、检查烘箱的温度,调整到合适;(2)、检查烘箱热风是否适当。
  6、工艺参数的改进措施:
  (1)、调整张力设置;(2)、降低印刷速度;(3)、调整印刷压棍两端的压力;
  (4)、查看印刷输入的工艺参数是否正确,例如印版周长等。
  7、环境的改善措施:
  (1)、不让有风吹向印刷机器,影响薄膜走料;(2)、降低环境温度。
  十六.气 泡
  可能产生的原因
  1、基材:
  (1)、印刷半成品残留溶剂超标;(2)、印刷上墨不良;(3)、原材料电晕处理不良;
  (4)、原材料表面不良;(5)、材料晶点太多或太大;
  2、胶水:
  (1)、胶水流平性不良或与基材配合不良;(2)、配比不良;(3)、胶水有变质情况;(4)、上胶量不适当;(5)、胶水挥发溶剂性能不佳;(6)、溶剂纯度不足;
  3、网辊和刮刀:
  (1)、网辊磨损严重或网辊网点设置不合理;(2)、网辊堵塞;
  (3)、刮刀压力和角度设置不良;
  4、工艺参数:
  (1)、生产速度太快,残留溶剂超标;(2)、烘箱和复合钢辊温度设置不合理;
  5、其他方面:
  (1)、车间空气中太多灰尘;(2)、上胶或复合压辊不良或有杂物;(3)、烘箱排风口堵塞;(4)、车间湿度太大。
  改进措施
  1、基材的改进措施:
  (1)、溶剂超标,重新在机台烘几遍,直到溶剂不超标;(2)、印刷半成品的上墨不良,增加上胶量。降低生产速度;(3)、更换材料或重新电晕处理;
  2、胶水的改进措施:
  (1)、更换适当的胶水;(2)、调整胶水配比;(3)、增加上胶量;(4)、更换溶剂。
  3、网辊的改进措施:
  (1)、重新调整网辊;(2)、彻底清洁网辊;(3)、调整刮刀角度和压力;
  4、工艺参数的改进措施:
  (1)、适当降低生产速度;(2)、调整烘箱温度到适当;
  (3)、调整复合钢辊温度到65?80℃。
  5、其他方面的改进措施:
  (1)、定时清洗地板和周围环境,减少空气中的灰尘;
  (2)、检查上胶压辊和复合压辊,清洁或更换; (3)、清洁烘箱排风口;
  (4)、适当调整张力和压力控制,尽可能使原材料走料平整。
  **********************************************************************************************************
  十七.剥离强度差
  可能产生的原因
  1、基材:
  (1)、印刷半成品残留溶剂超标;(2)、印刷油墨不良;(3)、原材料电晕处理不良;
  (4)、原材料表面不良;(5)、材料的添加剂的析出;
  2、胶水:
  (1)、胶水流平性不良或与基材配合不良;(2)、配比不良;(3)、胶水有变质情况;(4)、上胶量不足;(5)、胶水挥发溶剂性能不佳;(6)、溶剂纯度不足;
  3、网辊和刮刀:
  (1)、网辊磨损严重;(2)、网辊堵塞;(3)、刮刀压力和角度设置不良;
  4、工艺参数:
  (1)、生产速度太快,残留溶剂超标;(2)、烘箱和复合钢辊温度设置不合理;
  (3)、熟化时间和温度设置不合理
  5、其他方面:
  (1)、烘箱排风口堵塞;(2)、复合压辊不良和压力设置不合理;
  (3)、空气中湿度太大。
  改进措施
  1、基材的改进措施:
  (1)、溶剂超标,重新在机台烘几遍,直到溶剂不超标;(2)、印刷半成品的上墨不良,增加上胶量。降低生产速度;(3)、更换材料或重新电晕处理;
  2、胶水的改进措施:
  (1)、更换适当的胶水;(2)、调整胶水配比;(3)、增加上胶量;(4)、更换溶剂,。
  3、网辊的改进措施:
  (1)、重制网辊,达到合适的上胶量;(2)、彻底清洁网辊;
  (3)、适当调整刮刀角度和压力;
  4、工艺参数的改进措施:
  (1)、适当降低生产速度;(2)、调整烘箱温度到适当;
  (3)、调整复合钢辊温度到65?80℃;(4)、适当调整熟化温度和时间;
  5、其他方面的改进措施:
  (1)、保持车间和机器的清洁,及时清洁排风口;
  (2)、检查上胶压辊和复合压辊,清洁或更换;
  (3)、车间保持恒温恒湿,特别是配胶岗位。
相关的主题文章:
(968) | (0) | 收藏 (0) |
这些人也更新了博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