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坪电站,只是一个小溪洛渡水电站站而已,只是开发商以报大项目而小工程,欺下瞒上的行为审批办理手续,得利的

青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政务公开 - 中国·青川
| 背景色:
2005年实际2010年调整目标2010年实际“十一五”年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9.416 16 6.7人均生产总值(元)409473127312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0.1350.241.4154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597712.4483 78.7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10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42.45052.63.8城镇化率(%)18.3322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6368000117231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9223000387115总人口(万人)24.808923.6124.4-3.3城镇登记失业率(%)44.5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55.55.62.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万人)&&6970&森林覆盖率(%)687569.20.2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同比下降吨标煤/万元)&8.281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5&357主要污染物排放,其中:&化学需氧(COD)(万吨)&氨氮量(万吨)&二氧化硫量(SO2)(万吨)&0.14550.01700.0886&0.11200.01200.0750&0.10920.01100.0528&-5.6-8.3-9.8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3&4.3 &注:1、表中生产总值是当年价,年均增长是按可比价计算。&&& 2、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是由常住人口计算。&&& 3、年均增长值为负是指年均下降。“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各国大力推进科技革命和发展新兴产业,新一轮竞争更趋激烈,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我县经过“十一五”发展,特别是2年的灾后重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发展阶段性特征变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转变时期,我县应发挥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举措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我县继续扩大投资、推进重点产业项目、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是我们面临的独特机遇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后,国家将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转向支持灾区发展振兴,加大灾区扶贫力度,支持灾区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特区与灾区建立对口合作长效机制,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灾区将进入发展提高和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四、我省继续加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难得机遇我县目前的对外交通方式较单一,公路等级不高,过境铁路建设滞后,运力有限,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而我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全面加快交通硬件设施建设,以及多种运输方式的互动、联运和有效衔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这为我县交通条件的改善提供了良好机遇。五、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是我们面临的宝贵机遇目前浙江对我县的对口支援工作仍在继续,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浙江的全面合作,探索建立新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对口支援由“输血”帮扶向“造血”提升转变,由“硬件”援建为主向“软件”支持为主转变,由单向支持向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转变。抓住浙江及东部省市转移产业的时机,加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积极承接浙江以及其他东部地区先进产业转移,加快实现以现代产业为主导的结构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县更广泛深入地参与省内产业分工合作创造了条件。经济发展起点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这对于欠发达县,无疑增加了发展难度。我县经济总量仅为全省的0.09%,城镇化率较全省低16.8个百分点。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征地拆迁、城乡就业等重大挑战,给我县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约束增强。我县属于限制开发区,欠发达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资源约束会使一大批实力弱、资源消耗大的企业失去竞争力,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加快发展要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经济竞争加剧。人力资源不足。面对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创新发展和低碳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人力资源短缺。远离大城市的不利条件,对于吸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都存在一定难度。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比例高达3: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五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对我县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着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加快发展中应对各种矛盾和挑战,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实现青川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推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十二五”时期发展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一、坚持加快发展抓住重大机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化繁荣、政治民主、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努力缩小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二、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革和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管理,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三、坚持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努力扩大社会协作。使改革创新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制度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四、坚持低碳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坚持低碳和循环的理念,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坚持和谐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坚持和谐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把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谐有机统一。六、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灾后对口支援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标根据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结合“两个加快”的战略部署和青川实际,围绕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充分考虑全面和重点、需要和可能、连续性和阶段性、前瞻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上,设置支撑青川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目标。“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民生问题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显著变化,生态文明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实现“三个翻番、三个建成”,即:工业增加值在“十二五”期间翻两番,农业增加值比震前翻两番,旅游综合收入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两番;建成全国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具体目标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31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GDP达到14341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8亿元。投资持续增长,消费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16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亿元以上,形成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继续坚持“强二优一兴三、产业互动发展”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0.8:31.3:37.9调整为:49.1:30.5,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力争实现“户户通”,实现“三网合一”,加快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进步明显。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控制范围内,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按照“活乡强镇”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继续强化县城的带动功能,县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口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坚持竹园城镇建设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小城市,增强承载发展的能力;加快姚渡、木鱼、沙州、关庄、青溪、三锅六个重点集镇建设,使之成为要素集聚、产业发展、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8.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2%以上。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比2010年提高6277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比2010年提高2129元以上。城乡居民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明显改善。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恢复地震破坏的植被,森林覆盖率达到75%。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取水量持续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其它主要废弃物减排普遍达到国家约束指标的要求。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专栏2&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 标2010年实际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全县生产总值(亿元)163113.5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73121434111.3预期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411.85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80∑160&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2.657.62.5预期性城镇化率(%)22322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723180009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387160009.2预期性全县总人口(万人)24.6725.350.77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54&预期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5.661.4预期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69703000033.9约束性森林覆盖率(%)69.2751.2预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同比下降吨标煤/万元)12204约束性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59522预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34.3&约束性注:1、表中生产总值是当年价,年均增长是按可比价计算。&&& 2、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是由常住人口计算。&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对接全省主体功能规划,为优化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和重点城镇布局提供重要依据,逐步缩小区域间人均收入、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在综合考虑城镇体系调整、交通区位变化、经济发展基础、特色资源分布等因素的情况下,着力推进形成“一轴两翼”的生产力布局。一轴:以竹园-凉水-黄坪-乔庄为南北中轴线。依托宝成铁路、绵广高速和剑青公路等骨干线路,大力发展矿产综合开发、建筑建材业与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积极培育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与中介服务等服务产业,使之成为全县的工业经济中心、商贸服务中心与旅游集散中心,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东翼:由七佛、楼子、茶坝、乔庄、瓦砾、孔溪、板桥、骑马、观音店、木鱼、沙州、营盘、姚渡等乡镇组成。依托兰海高速青川段,结合沿线的乡村资源、山水风光、地震遗址、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带动发展山珍工业、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西翼:由凉水、关庄、乐安寺、前进、房石、石坝、马公、红光、蒿溪、三锅、桥楼、青溪等乡镇组成。依托沿线的自然风光、特色人文资源、地质地貌景观等旅游资源,以发展自然风情旅游为重点,带动特色旅游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一是食用菌产业带,围绕姚渡—孔溪、骑马—观音店、瓦砾—茶坝、三锅—桥楼四线,建成姚渡、营盘、沙州、木鱼、板桥、孔溪、骑马、观音店、瓦砾、茶坝、三锅、桥楼等食用菌产业重点乡镇,建成板桥、食用菌产业现代示范园区,三锅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二是风景林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风景林产业,实施“银杏富民工程”,第一年重点围绕金子山、竹园、马鹿、七佛、凉水、关庄、乐安、三锅、桥楼、青溪等公路沿线乡镇组织栽植,第二年全面完成220万株银杏栽植任务。三是茶叶产业带,围绕孔溪—青溪、乐安寺—房石两线,建成孔溪、乔庄、蒿溪、三锅、桥楼、青溪、乐安寺、前进、曲河、房石、七佛等茶叶产业重点乡镇,建成蒿溪万亩有机茶示范园区。四是畜牧产业带,围绕金子山—青溪(含建峰—白家、凉水—楼子—茶坝、凉水—大院、红光—马公、前进—房石)沿线,重点建成一批禽兔产业重点乡镇;围绕蒿溪—姚渡(含乔庄—黄坪—瓦砾、板桥—观音店、沙州—营盘)沿线,建成一批禽猪产业重点乡镇。五是水产产业带,充分利用白龙湖和青江河水资源,建成沙州、营盘等水产重点乡镇和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建成曲河、青溪等青竹江沿线特色水产养殖重点乡镇。六是干果油料产业带,在青竹江、乔庄河流域低山区大力发展核桃种植,高山区发展木本中药材种植。围绕碑垭—建峰—白家、七佛—凉水—大院—苏河—关庄—红光—石坝、乐安寺—房石、青溪—蒿溪、板桥—骑马—观音、黄坪—茶坝—楼子六线,建成一批核桃产业重点乡镇;在中山区大力发展山桐子种植,围绕白家—建峰—马鹿—七佛、凉水—楼子—茶坝—观音店、大院—茅坝—关庄、红光—石坝—马公、乐安寺—前进—曲河—房石、骑马—瓦砾—黄坪—大坝六线,建成一批山桐子产业重点乡镇;在白龙湖库区低山区,围绕营盘江岸村—木鱼文武村沿线,建成营盘、沙州、木鱼等油橄榄产业重点乡镇,建成5000亩油橄榄丰产示范园区。 工业发展应按照集中、集约发展的思路,通过不断完善园区基础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污染综合治理效率,重点构筑工业发展“三大”集中经济区。一是竹园经济开发区。依托竹园便捷的对外交通和区位优势,按照“一区多园”的布局要求,实行“一园一主业”专业化园区开发,形成集群发展。重点打造竹园、碑垭、黄沙坝、塔坝、东坝五个产业园,构筑以矿产品深加工、现代中成药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其中,塔坝组团依托科创集团重点布局生物医药制造业,规划用地26.67公顷; 碑垭组团重点布局农产品加工、矿产加工为主的二类及以上工业,重点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为主,建成高新产业孵化区,规划用地300公顷;黄沙坝组团重点布局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类工业,同时发展部分物流业,规划用地28.42公顷;竹园组团依托铁路、公路重点布局物流产业,规划用地为15.60公顷;东坝组团重点布局矿产加工为主的二类及以上工业,规划用地为18.69公顷。努力把竹园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核心区域。二是川浙合作产业园。依托在广元经济开发区内建设的飞地经济,加快我县资源转化,通过产业引进、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紧密结合,打造浙江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产业转移的平台,重点发展铝加工、硅材料、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纺织、包装和汽配等行业。努力把川浙合作产业园打造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1、木鱼设立山珍工业功能区,规划用地500亩,重点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业。2、三锅设立旅游产品工业功能区,规划用地500亩,依托青溪镇、唐家河旅游开发,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工。努力构筑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一、旅游业重点构筑“两心三区两带” 的旅游布局框架。“两心”即把县城乔庄建成AAAA级旅游景区,把竹园建成旅游商品集散地,成为青川旅游的“两个中心”。“三区”即以唐家河为核心的生态度假旅游区(包括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平古道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青溪古城),以白龙湖为核心的水上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县城为核心的生态观光精品旅游区(包括县城AAAA级旅游景区、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两带”即在县域东、西两侧,以三大旅游区为核心,整合相关旅游资源连片发展,形成东、西两条旅游带,东部形成自然风情旅游带,积极发展川北民居休闲游、川北深山探险游、水上休闲运动游等;西部形成生态休闲旅游带,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乡村休闲度假游、地震遗址游、峡谷漂流探险游等。二、城乡服务业重点构筑“双核两片五节点”布局框架。“双核”即县城和竹园镇,是未来青川两个重要的物流、贸易、金融等市场服务集散中心。“两片”即南片和北片,南片以城镇商贸服务功能为主,北片以旅游商贸服务功能为主。“五节点”即青溪、木鱼、沙州、关庄、三锅等五个重点镇,以满足本地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为主,辐射周边区域,形成城乡商贸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依托节点。& &&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坚定不移的实施生态农业战略,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市场化,把青川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及市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和林业的战略地位,突出青川生态优势,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等,努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以稳定粮油生产为重点,大力推广绿色、优质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加快技术进步为重点,建立并逐步完善六大支柱产业基地。以转变畜牧业经营机制和标准化小区建设为切入点,推广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规范化养殖。以优化林业结构为重点,推进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坚持现代农业标准,以增强园区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配套基础设施、壮大产业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创新科技运用、完善发展机制为重点,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巩固板桥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三锅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蒿溪有机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沙州油橄榄丰产示范园区五个万亩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园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建成2个以上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明显示范作用的精品示范园区和2个以上的部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引领、示范、带动全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五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总规模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一番,专合组织达到100个,建成市级以上示范专合组织20个以上,把青川建成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四川省林业产业重点县、四川省水产强县。食用菌产业:强化优质菌种繁育,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配套建设生产设施,新发展山珍原料林10万亩,全县山珍原料林达到105万亩,打造食用菌产业带,年产食用菌用材2.5万吨。制定黑木耳、香菇、竹荪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地方标准。到2015年,全县黑木耳、袋料菇、竹荪分别达到1000万棒(袋)、1亿袋、8000亩,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6000吨,其中黑木耳500吨、袋料菇15000吨、竹荪500吨。风景林产业:大力实施“银杏富民”工程。到2015年,初步建成银杏林木种植基地和市场流通体系,建成银杏风景林产业示范县,打造“中国银杏之乡”。茶叶产业:做好名优茶,突破大宗茶,开发有机茶,围绕“壮规模、上水平、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着力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新增茶叶基地1.7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有机茶园达到5000亩,茶叶产量达到3400吨。畜牧业:突破禽兔,发展猪羊,建设小区,实现产值过半。完善良繁和防疫体系,加快品种改良,强化防疫检疫,大力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提高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新增家禽小区20个、生猪小区16个、兔小区6个,家禽、生猪、兔小区分别达到50个、50个、20个,全县年出栏家禽1000万只、生猪30万头,存(出)栏兔60万只,畜牧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水产业:稳定发展网箱养殖,科学发展大湖养殖,规范大湖捕捞,巩固大湖有机鱼品牌,创建网箱绿色水产品牌,大力发展白龙湖水产业,到2015年,白龙湖网箱养殖、大湖养殖分别稳定在4500箱、6.8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000吨;保护野生鱼资源,合理增殖放流,适度开发特种养殖,推进青竹江、乔庄河野生鱼养殖业发展,到2015年,野生鱼产量达到3000吨。木本油料产业:新建高产园,改造低产园,推广新技术,大力建设核桃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增核桃8万亩,改造核桃低产林6万亩,建成25万亩核桃产业基地,核桃产量达到1万吨;充分利用野生资源,实施低效林改造,大力建设山桐子产业基地,率先建成一批山桐子产业示范村、示范片,到2015年,新增山桐子基地8万亩,建成10万亩山桐子种植基地,山桐子产量达到6000吨;稳面积,重管护,配设施,强科技,提升油橄榄产业化发展水平,到2015年,新增油橄榄基地2万亩,基地总规模达到10万亩,油橄榄产量达到200吨。四、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稳播面,兴水利,提地力,强科技,稳定发展粮油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优良品种,改良耕作技术,加大病虫害防控,稳定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到2015年,全县粮食、油料播面分别稳定在45万亩、9.2万亩,粮食、油料产量分别达到9.8万吨、7000吨。巩固发展大棚蔬菜,稳定发展高山蔬菜,确保居民“菜篮子”供应,到2015年,全县蔬菜产量达到44000吨。生态工业始终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抓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强县。突出工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和水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0.3%以上,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84亿元以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7.7%以上,确立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㈠农产品加工业。发挥我县农产品比较优势,围绕“培支柱、建园区、扶龙头、上规模、立标准、保质量、出名牌、拓市场、抓创新、争第一”的思路,开发黑木耳、香菇、竹荪、核桃等系列制品,山桐子食用油系列产品,提升橄榄油加工能力,发展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转换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突出企业加工集约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销售网络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五化”要求,实现国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农产品加工能力、农产品品牌总量三个翻一番。到2015年,建成木鱼山珍食品加工、三锅食用菌加工2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产值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产值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力争达到15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60%;市级以上名优品牌达到30个以上。㈡化工冶炼业。依托我县蕴藏丰富的硅矿、石灰石、铝土、锌、铜、锰、煤、天然沥青等矿产资源,以及发展前景良好的油砂资源,集中发展以硅、锰、石灰石、油砂、天然沥青等为代表的冶金、化工、能源等矿产综合利用及深加工项目,引导下游加工企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和综合配套能力。一是注重研发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发展以油砂、锰、石英等矿物废渣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变废为宝。二是限制无深加工产品的资源消耗企业和环境污染企业,做好节水减排,建设中水回用系统,选用节水设备,建设治污大型设施,集中统一治理企业终端污染,提高污染综合治理效率,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三是对中浙集团、山东高速、青云上、天运金属、恺峰水泥等亿元企业重点培育,在土地、资源、资金、能源等要素方面给予重点保障,推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到2015年,矿产资源加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㈢建材制造业。以我县丰富的硅砂、石材资源和巨大的森林资源为依托,按照绿色、低碳、环保的要求,适度发展硅制品、花岗岩、大理石和木质板材等建材制造业,促进高档装饰材料的生产和推广,提高产业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大对金石硅业、康辉石材、红源石业、福源石材、青博木业、森宇竹木制品等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对口援建为契机,强化资源招商、项目招商、政策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鼓励企业建设核心基地,加大产品升级和企业宣传,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市场知名度。到2015年,建材制造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㈣能源产业。以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为目的,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水电、生物质能、风能等低碳的新能源产业。一是以青竹江流域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水电工业发展,建立健全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二是发展生物质能源。利用我县丰富的山桐子资源,推广山桐子育种栽培,新发展山桐子20万亩,以四川隆亨、成都润滋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加工生物柴油、高档食用油,把我县建成川东北乃至全国重要的山桐子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㈤医药产业。充分利用青川中药材基地县生物资源优势和中成药制造的产业优势,把生物制药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推广生物育种。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推广杜仲、黄柏、厚朴等木本药材和柴胡、乌药、青蒿、紫锥菊等草本药材的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地道的天麻、灵芝产品。二是发展中成药深加工和饮片加工及中成药生产扩能。以科创集团、蓉成制药为产业发展龙头,支持企业扩能改造,发展中西药、原料药研发,无公害中药材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到2015年,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立足我县特色农产品资源和优势能源矿产资源,紧紧抓住灾后浙江对口援建机遇,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㈠ 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加大科技支撑能力为重点,以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集聚化为导向,以调整产品结构和培育骨干企业为切入点,依托农业产业化抓工业,依托资源转化抓工业,依托改善环境抓工业。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建并保护自有品牌,推动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实现我县工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鼓励生产技术、体制机制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努力扩大社会协作,着力打造产业集群,鼓励发展企业集团。以培育大企业为重点,以扩大社会协作为基本取向,以竹园经济开发区和川浙合作产业园为载体,全面规划和实施园区建设,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改制重组,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我县相关产业的区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形成一批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提升竞争能力。突出核心技术。加强核心企业的研发和销售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把加工环节收缩到最具优势的领域,尽可能剥离不具比较优势的低附加值加工环节,加强与集群内联盟企业的专业化协作纽带,实现利益共赢。发展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长期合作为纽带,与集群内相关企业建立动态战略联盟,既要基于共同认定的“游戏规则”,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又要保留企业之间“双向选择”的权力,实现扩大经济规模和保持竞争活力的统一。提供专门服务。有针对性地建设专门设施,提供专门服务,满足特定产业的需要,集聚关联产业和关联企业,为同类或相关企业的聚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每年引进3至5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产值上亿元的项目,力争在5年内新增12—20亿的工业产值。到2015年,川浙合作产业园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0%。规范市场秩序。在政府加强监督的同时,利用同类或相关企业聚集形成的市场氛围,增强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行业协会等市场组织,加强企业自律,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以建设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为重点,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托我县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一、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我县的旅游资源优势,坚持实施“生态旅游强县”战略,把我县建成全省和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及地震遗址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游、休闲游、红色游及遗址游全面发展的旅游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把我县建成国内重要的自然生态度假和抗震救灾红色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将县城打造成AAAA级旅游城市,唐家河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溪古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功,东河口创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把我县建成国家乡村旅游示范县,实现“旅游安民”。新增三星级以上农家乐50户,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5家,增加床位1800张,星级旅游购物点3处。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7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6.6亿元,在2010年基础上翻番。培育特色旅游产业。坚持“两年起步、三年发展、五年跨越”的思路,建成旅游要素齐全、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多样的抗震救灾旅游线路和链接剑门关、九寨沟的特色旅游线路,建成沙州、乔庄、房石、蒿溪红色文化旅游线;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构建大唐家河国家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大唐家河景区,并使其融入川北大旅游格局,形成生态观光、蜀国边塞、古道军事、休闲度假、地震体验为特色的度假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结合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开发青川旅游生态食品;大力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生态饮食、观光体验、户外运动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健全和发展旅游市场体系。发展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相关企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一企一策”,不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旅游产业建设,壮大市场主体。拓展旅游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巩固广元、成都、绵阳等基础市场,开发重庆、西安、杭州、宁波等远程市场和机会市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强化消费维权工作,创造良好的旅游消费氛围。完善旅游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按照旅游市场规律,探索旅游景区管理机制,酒店管理机制,不断引进先进的市场管理理念。培养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提升旅游人才竞争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重点突出与以点带面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注重集聚突破与均衡发展相结合,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我县具有资源优势和巨大市场潜力的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46%。建设现代化物流业。以四川建设西部物流中心为契机,积极融入省域物流网络,大力推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完善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发挥物流业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作用,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的大流通格局,为我县加快工业化进程打好基础。到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亿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和信息中介业。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改进金融服务;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促进银保深化合作;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夯实融资信用基础。拓展商贸服务、房地产业、餐饮业和社区服务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网工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大力推进县城农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零售商业网点的建设,规范发展房地产业。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比例,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挖掘我县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业。培育有地方特色的菜品,积极开发名优小吃,鼓励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品牌认知度广的餐饮龙头企业。积极完善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保安、体育健身、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慈善互助和废旧物品回收等,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对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以川陕甘三省交通网络的基本布局为依托,强力推进干线公路网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联网升级,做好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广大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交通运输的需求,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出行便捷快速的青川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融入“成绵广”交通经济圈。。积极支持兰渝铁路、广甘高速公路、西成铁路项目建设,全面融入全国全省高速交通网。加快国道212线青川段、省道105线青川段、剑青公路青川段、县道马鬃关经凉水至三堆公路、县道江油雁门界经竹园至上寺公路等5条主通道建设,加快县道板桥经骑马至观音公路、县道黄坪经茶坝至七佛公路、县道东河口至雁门公路、县道青溪至唐家河公路等4条通道建设。积极争取、支持广平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公里,铁路30公里,通畅公路1200公里,农(林)场公路80公里。。完善通村通乡公路网络,进一步提高城乡道路的通达深度、通畅程度、安全性和抗灾能力。以通乡通村公路网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干线交通线路的升级,加快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和改造,打通断头路,提高覆盖面及通达成度。加快公路桥梁建设和危桥改造,提高公路桥梁的安全性。到2015年,全县通乡等级公路达到29条501公里,通村公路达到183条760公里,实现每个乡镇有等级公路通达,每个建制村有公路通达,80%以上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建成安全桥梁229座。。以综合运输一体化为目标,构建与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相匹配,实现旅客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打造以乔庄镇、竹园镇、姚渡镇、青溪镇、沙州镇5个交通节点镇和31个乡镇59个公交站场为支点的综合交通运输站场体系。构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从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和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产业四大体系。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水利经济发展。。配合流域防洪工程,疏防结合,通过新建堤防、疏浚河道,增强河道行洪能力;与森林保护、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植被保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通过筑坝拦洪贮水,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削减洪峰,提高城镇的综合抗洪防洪能力,重点在乔庄河、青竹江流域城镇、居民聚集区新建堤防设施。以巩固现有水利设施为基础,加快渠系配套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以加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目的,新建一批能起到调节作用的大中型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到2015年,新建防洪堤188公里,实现县城、竹园城市防洪达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县域水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各地发展实际,综合协调供水系统布局,确立供水分区和水厂位置,将供水范围向农村扩展;以中心城镇、重点乡镇为重点,根据水源条件设置区域自来水厂。一般乡镇和中心村规划设置小型净水站,或依靠小区域供水设施供给自来水,加快山区分散村民供水,以溪流、塘堰、山泉为主要水源。加快曲河水库、东阳水库、苏阳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及县城乔庄澭水工程的实施,确保提升全县水利工程抗灾能力。新建抗旱水源工程2.29万个,解决6.7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3万亩。以完善生产生活用水设施为重点,增加安全水源保证,满足城市农村发展和生产、生活需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建成国家农村安全饮水示范县。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发展方针,大力开发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实行全面严格的节能制度和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电力。推进青竹江流域梯级开发小水电站,力争规划建设7座梯级小水电站,以提高供电力自给能力。电网。加强电网建设,结合县域城镇体系调整及用电负荷预测,加快县域220kv主干线路、110kV环网建设,同步优化35kV配电网络、10kv配电网络,以提高区域电网受电和供电能力;提高主网输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继续做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面改善农网和城乡低压电网,降损节能,城网实现手拉手环网供电。到2015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9%,电压合格率达到99.85%,环网化率100%,10kv供电半径缩减到5千米以下,380v供电半径缩减到2千米以下。新能源。统筹考虑城乡燃料结构,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大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和低碳清洁能源的比重, 积极推广使用风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推进分布式能源试点。全面推进天然气、液化气、沼气和植物气化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应用。依托过境竹园镇的高压天然气管道积极推进县域天然气气源建设,规划建设竹园至乔庄、乔庄至木鱼至沙州高压输气管线,建设乔庄、木鱼、沙州、黄坪、大院、凉水、关庄、马鹿等配气站;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以及管网经过的乡镇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在保证民用和第三产业用气前提下,合理发展工业用气、液态轻烃加注站和CNG汽车用气;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沼气。到2015年,县城及建制镇气化率达到80%以上,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新建液态轻烃加注站3座,新建户用沼气池3.1万口,农村太阳灶1.55万户。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信息需求为重点,加强信息建设的统一规划,逐步完善覆盖全县城乡的现代宽带网,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数字青川”。。建成以竹园、乔庄为枢纽,以各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为节点,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覆盖全县的高速宽带光纤骨干传输网和光纤接入网;发展和完善固定电话网络,逐步向宽带、智能、开放的新一代综合业务网络发展;提升和丰富广播电视功能,完善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全县城乡的数字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稳步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继续推进通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合一,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覆盖城乡各领域的应用信息数据库体系,重点提高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加强对政府、行业、企业网络资源的整合,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中心、增值服务等多个平台融为一体,通过政府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基础数据库,促进各种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将统计信息化建设延伸至村、社区。。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着力建设和完善重点企业的信息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物流四大环节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逐步推动同一行业内部企业信息平台的一体化建设,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以青川县空间地理信息为基础,综合应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整合资源和数据共享,建立城管、公安、交通、旅游、气象、地震、环境、水利、国土资源、卫生、文教、卫生、人口、林业、农业等数字化平台,以应急联动平台为核心,打造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社会保障系统和行业应用系统,搭建政府与民众、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民众、企业与企业的双向信息沟通渠道,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专栏3: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交通:完成乔木路生命通道,完成马鹿至凉水二级路改造,凉水至转嘴子二级公路改造,支持广平高速公路建设。改造干线路8条275公里,改造通乡路29条501公里,通村路183条760公里,加固新建公路桥229座,公交站59个。水利: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6.73万人,新建堤防188km、抗旱水源工程2.29万个。新建曲河水库、东阳水库、苏阳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能源:新建营盘乡220kv变电站,新建竹园埤垭、凉水、曲河3座110KV变电站,新建35KV变电站3座,完善骨干输变电网络,提高10kv输变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建成液态轻烃加注站3座。信息:实施全县党政机关数据传输交换骨干物理网络。完成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建设。建成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按照“统筹城乡、三化联动”的要求,坚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在集聚人口、发展经济、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按照主体功能分区的要求,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等城乡规划的相互衔接,实现规划由城镇到乡村的全覆盖。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城镇建设和村落布局。按照逐步均等、功能同步的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交通、能源、信息、生态、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口、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自由流动的制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对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转化为城镇居民,进一步消除各种影响人口集聚的制度障碍。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卫星城镇的有序转移。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优化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和行政职能,促进工作向农村延伸,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按照完善功能、统筹安排的要求,坚持“双中心”发展战略,即县城和竹园镇两个中心,优化分区布局,增强防灾能力,聚集城市人口,改善人居环境,全面繁荣中心城区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发展基础。到2015年,县城城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3万人;竹园人口达到2.5-3万人。。要全面提高县城和竹园两个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大幅度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要强化城市的规模效应,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建设更加安全宜居新县城,把县城乔庄建成行政、金融、科技中心;统筹竹园发展,把竹园新区建成青川“现代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宜商现代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现代化小城镇,使竹园真正成为全县的经济中心,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发挥城区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区产业、人口的集聚功能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在城区扩张占用环境容量的同时,尽可能的拓展城区的环境容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序推进城区空间拓展。科学布局城区建筑、街区、景观、景点和绿化,提高城市品位。重点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市政管网建设等。全面加强城乡的防震抗震、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活乡强镇”的总体部署,全面发挥集镇的辐射集聚功能,加快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根据青川产业集聚发展情况、区域基础设施条件、乡镇地形地貌特征和农村经济特点等因素,大力推进青溪、木鱼、沙州、姚渡、关庄、三锅六个重点中心城镇的建设,全面增强卫星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人口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六个卫星城镇的建镇区面积达到 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 2.5万人。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保护环境的原则,统筹城镇规划和统一布局,促进卫星城镇承载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标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为重点,塑造城镇整体形象,延续历史和传承文化。坚持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关庄特色经济中心形成;坚持旅游带动,促进青溪发展;以交通优势推动木鱼形成物流次中心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快凉水、姚渡、乐安寺等城镇发展步伐,逐步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结合未来发展的需要,以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城乡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健全市场体系和强化产业集聚,吸引要素和人口集聚。大力提高卫星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要统筹安排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公共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卫星城镇的人居环境。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奋斗目标,把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作为根本保障,切实抓好各类扶贫工程项目实施,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健康生活水平。以扶贫新村连片开发、以工代赈、移民扶贫开发为重点,强力推进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社会生产三大主题项目。以扶贫新村、劳务扶贫、产业扶贫“一体两翼”为载体,以实施扶贫新村连片开发为重点,实施移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化扶贫、沼气扶贫、村道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主要项目,逐步解决山高边远贫困群众的五难问题。全部项目覆盖268个村,56000户,20.7万人,重点扶持135个贫困村,90458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贫困人口数量由7.7805万人减少到3.7805万人,减少51.4%,年减少8000人。到2015年,使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基本接近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0%以上。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佳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牢固树立“大森林、大资源、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市场主导、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的原则,按照“十五亩林地富民”的思路,以确保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发展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推进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森林畜牧为主的配套产业的发展,健全完善森林果业、干果油料、森林蔬菜、森林旅游、森林畜牧、林板加工六大特色产业林业体系。加快建设以油橄榄、核桃、山桐子等为主的生态经济适用林,扩大以黑木耳、香菇、竹荪为主的森林蔬菜规模,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努力建设川北最大的木本油料生产和加工基地。扶持培育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深的川珍实业、唯鸿食品等林产品重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拓展开发空间,改革体制机制、聚集开发要素,加大政策扶持、增强开发活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开发质量,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开发效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开发保障。切实制定营林规划,依托项目造林,支持农户造林,健全林权交易市场,大力支持营造新生林,创造碳汇收益。修复工作保护生态,加快实施灾后生态修复和矿空地生态修复工程,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抓好以工程造林为重点,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除完善建成区的环保设施外,实施生态通道建设,新建“生态乡镇”和“生态示范小区”,并以点带面,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有效保护天然林275万亩,营造生态林20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0万亩,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同时,实施工业原料林建设20万亩,低效林改造10万亩。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防范化解环境风险,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总量进行控制。加强重点行业工业废水治理,突出开展白龙湖、青竹江、乔庄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区域大气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推进大气复合型污染联防联控和酸雨防治。积极推进城市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细颗粒物治理力度,切实加强城市噪音治理,努力改善城市和区域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监管、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积极发展环保技术和产业。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相应划定功能区标准,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小于55分贝,达到规定的声环境质量标准,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 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采用“生物床”和生物肥加工先进技术对牲畜排泄物进行定向无害化处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河道治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和抗旱能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河湖生态修复面积100平方公里。。根据各乡镇地形、水体环境容量、排水设施,结合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城镇排污、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继续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地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集中处理。城镇生活污水采用大型沼气池或生物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分散的农村和村民聚居点广泛推广沼气池或生物塘等简易处理后用于灌溉,完善乔庄、竹园污水处理厂的管网系统,保障正常运行。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大力推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模式,提高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制度,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废旧金属、废旧电器、废纸、废塑料等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高度重视水安全,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逐步推广阶梯式水价,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落实用地节地责任,强化土地管理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分类考核,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能源与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集约开发,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坚决制止私挖滥采,建立节约型生产、消费模式。加强防灾减灾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应急救灾队伍建设,建设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科学、有序、高效应对各类灾害,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推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完善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体系,加快预防避让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旱洪等灾害防治,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数据库和灾情速报网络,健全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体系。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普查、监测预警和治理工作,继续强化苏河、茅坝、马公、前进、曲河、房石、红光、观音店等地质灾害多发乡镇灾害治理。着力对地质灾害进行重点整治,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乡居民点实施避让搬迁,加强消防、地震、洪涝等救援队伍建设和自愿者队伍的规范管理,完善应急救援场所设施,力争建成竹园、乔庄2个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基地。&&&坚持民生优先,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工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创建技术开发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养和发展科技型企业,积极创立和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努力改善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环境。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节能、节水以及降耗技术、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业新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办学模式、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要一切从青少年实际出发,一切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了解青少年所需、所想、所盼,努力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留守儿童、失学辍学青少年、网瘾青少年、失足青少年、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青少年的关爱和帮扶工作。健全城乡医疗系统。到2015年,全县城镇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的占有数,达到国内区县较高水平;传染病总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控制在同等区县中较低水平;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国内区县先进水平范围内。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房屋改造和设备更新全部达到国家提出的“一无三配套”的目标;全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达标,中医药事业稳定发展。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目标。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继续深入开展以食品、饮用水、放射、环境和学校卫生监督及医疗执法、传染病防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等工作。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制。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到2015年,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制。建立全县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网络、报告流程和工作预案,并组建应急小分队,一旦发生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则马上赶赴现场进行指导和解救工作;建立规范的120急救中心,成立应急救治专家队伍,对化学武器伤害、煤气中毒等特殊事件处理制定相关工作预案。 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人口理论和人口形势的宣传工作,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加强社会宣传,构建新型生育文化。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到2015年末全县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突破5‰,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45以内。继续加强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科学规范、城乡覆盖的管理服务体系和技术服务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婚前健康检查,提高全民婚前保健意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达标。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积极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大力推进优生促进工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坚持人口计生工作“四个不动摇,”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和格局。进一步完善计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认真组织实施好《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幅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康复网络,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力争到2015年,全县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繁荣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切实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范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挖掘和保护我县文化资源,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努力推出一批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舞台、美术、图书等艺术精品,发展县城特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快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群众文化网络。建好农家书屋,搞好送文化下乡工作,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及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基层文化站。加强新闻出版、文物和档案事业发展。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广播覆盖率达86%以上,电视覆盖率达97%以上,全面实现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电影事业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提高电影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好乡镇农民全民健身工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服务中心,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加大体育事业投入,搞好体育设施建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认真落实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退休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及支付保障机制,落实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支付监控和工资保证金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强对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努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加强税收征管,完善落实调节高收入者的税收措施。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行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切实解决好困难和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各项制度,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住房保障。坚持公平共享、解困扶弱、扩面提质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以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和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为重点,加快改造城乡和工矿区、林区危旧房屋改造,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特困户住房困难。规范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保持商品房价格基本稳定,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及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把促进和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县内就业与劳务输出并举,注重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相结合,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投资和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吸纳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大力开展就业见习、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逐步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创业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支持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一步推行劳动合同制,基本实现企业和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切实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共享机制。规范劳务派遣和企业裁员行为,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完善调解机制,消除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服务型管理能力,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的服务管理,加强对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和特殊行业场所的综合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完善覆盖城乡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完善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健全社会矛盾预防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健全信访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方式多样、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和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行业性、专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有效防范和化解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企业重组和破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强化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严格安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强化煤矿、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集中整治非法、违法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消防安全,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点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控结合,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把防控触觉延伸到社区、单位内部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域交界处,继续加强禁毒、防邪工作,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动员机制,提高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预防与应急、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管理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建设一个公平公开、诚信守法、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有利于各种市场主体创业的一方沃土。重点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政策和信息的透明度,严格实行公开的、规范的招投标制,努力消除各种政策歧视,特别是对农民工和民营经济的岐视,坚持对不同市场主体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平台。二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一切欺诈行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管理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巩固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成果,努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依法行政。依据宪法和法律,进一步抓紧制度建设,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方性法规。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大力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切实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依法保障每个公民特别是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兵役及“双拥”工作。稳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加强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气象、人防、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联、禁毒等其他社会事业进步。。提倡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支持创新创业,奖励正气正义,发扬团队精神,引导形成扶正祛邪、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开放&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大担探索,先行先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搭建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准入限制,积极推动农民进城镇就业落户、创业落户、置业落户,逐步实行居住证制度,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构建权责一体、运转高效的乡镇管理新机制。继续推行放权、让利、减压和明责等改革措施,增强乡镇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探索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完善村民民主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公共管理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及其他历史债务,防止产生新的负债。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步伐,加强基层社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的阶梯性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建立健全反映环境使用、环境损害和污染物处置的环境价格体系,加快建立环境损害成本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乡镇财政建设与管理,探索村级财务管理新机制。理顺收支关系,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有机衔接的公共预算体系,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机制。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体制改革。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推进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和相互制衡机制。在国家赋予的税政管理权限内逐步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深入实施金融支持灾区发展提高行动试点县活动,提高灾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法人金融机构改革,支持县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继续支持农发行商业化改革。持续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动其改组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加快培育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信贷需求,继续保持人均贷款拥有量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大力推动金融服务示范乡镇建设,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延伸,基本消除12个金融空白乡镇。探索设立企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加大投入,积极拓展票据、企业债券等新型企业融资方式。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保险产品创新体系。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建设,打造诚信青川。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县三分之二以上乡镇村达到信用乡镇村标准。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健全完善政府职能责任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和听证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和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公共决策机制,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调解。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建立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实现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坚持低碳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原则,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规模,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推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BOT、BT等新型融资方式吸收外资;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股市、债市)融资;积极承接境内外和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四高”项目;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以节招商、以会招商”和“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的工作体系。。依托成渝经济区和成德绵经济带,主动与成都、绵阳和广元及周边省市的规划衔接、产业承接、设施连接和政策对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以快速通道建设为先导,提高承载能力,承接成德绵经济带辐射带动。以产业协同为重点,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内城市在电子信息、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和金融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积极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合作关系。。加强与浙江省的战略合作,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进对口支援由“输血”帮扶向“造血”提升转变,由“硬件”援建为主向“软件”支持为主转变,由单向支持向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转变。加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积极承接浙江省先进产业转移。加强管理技术人才、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长期合作的实效。&&实现我县“十二五”的目标和任务,必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狠抓落实。。围绕实现“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民生问题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显著变化,生态文明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总体目标,以及重大产业布局、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编制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围绕《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区域,抓紧编制重点区域规划。县级有关部门要抓紧完成本部门、本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省、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县内各专项规划之间、同级区域规划之间、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之间、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的衔接,保证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投资安排和政策措施的协调统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青川县“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围绕《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实施细则,突出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社会和谐等考核指标,并纳入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着重抓好约束性指标的考核。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本规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县级有关职能部门要负责及时处理和反映。规划实施中期,县政府组织力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规划的宣传和监督检查,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县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由县人大决定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个人、团体均无权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滩水电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