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叫边缘性行为坑底出边距离,最好详细点

地区:沧州
头衔:项目副经理
悬赏分:50
浏览数:44
积水坑底出边距离
积水坑底出边距离,一个边有两个尺寸,也就是说积水坑共四个边,其中一个边的的出边尺寸有两个数值,请问在钢筋软件里怎么设置
地区:辽宁
等级:5 级
头衔:工   长
你好,这个很简单,用自定义集水坑绘制,在那个一个边有两个数值的边设置夹点,夹点尺寸按图纸,然后调整集水坑放坡,点需要修改的那个边就可以进行修改了。
提问者对最佳答案的评价:
请填写消息,提交后将发送给用户
及时采纳答案不仅是对回答者的认可,同时也能避免问题过期后被
地区:山东
等级:9 级
头衔:副总
你定义矩形的集水坑,绘制到图上后用
调整集水坑边坡
功能试试。你最好能上传个图片看看。或者直接电话咨询客服也可以,免费电话
地区:河北
等级:13 级
头衔:集团总裁
积水坑底出边距离,一个边有两个尺寸,也就是说积水坑共四个边,其中一个边的的出边尺寸有两个数值,请问在钢筋软件里怎么设置
积水坑底出边距离,四个边中有一个边与其他三个边不一样时,可以先按四边一样定义画上图,然后在调整集水坑边坡的功能来处理,一个边中有两个尺寸就没有办法处理了
操作执行中...
无满意答案
  及时举报违规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环境
举报原因:
问题与专业无关
没有实用价值
问题描述不清晰
同IP自问自答,恶意刷分
完全复制他人答案
部分复制他人答案
无实际价值
同IP自问自答,恶意刷分
    
如果您认为这个答案有误,或者有更好的答案,请立即告诉我们!
如果您的“揪”错被采纳,可获得10分积分奖励!散兵坑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散兵坑[sǎn bīng kēng]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军事用语。又名单人掩体。单兵射击和掩蔽用的不加掩盖的工事
散兵坑是对单兵起防护作用的环型防护工事。对于敌轻武器火力、炮弹弹片、飞机进行的扫射或轰炸以及坦克的辗压,敌兵坑均可对人员提供极佳的防护。即使只完成—部分,散兵坑也可视其挖掘的深度提供不同程度的防护。散兵坑基本上分为单人的和双人的两种。
无论那种散兵坑均应设有排水沟和防手榴弹槽,以便排除积水和将敌人投入坑内的手榴弹踢进槽内。
如果上级指挥官未具体规定防护工事的类型,散兵坑的样式可由班长或火力组组长选定。
在开阔地上构筑散兵坑时,可能有必要不构筑胸墙。
构筑时,应移走和藏好浮土,并临时设置带伪装的顶盖。
可在顶部至少覆盖六英寸粗的圆木和六英寸厚的泥土,以加强散兵坑的防护力。此外,还可利用车辆残骸的装甲板或装满泥土的空弹药箱等就便材料修筑顶盖,但顶盖要低,并且应在新土上加盖草皮或其他天然伪装物。
战斗阵地内应留出充足的空间,以便进行观察和射击。
阵地应仅修部分顶盖,并加沙袋,以防止泥土从粗圆木之间散落下来。
可在散兵坑的坑壁上挖壁坑,放置弹药和食品。还可在散兵坑的——侧向里挖一约六英尺长的坑道作为睡觉的地点,但必须加固(被覆),以防止坑道塌陷。(1)应以舒适合用为准,尽量小一些,以尽可能避免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
(2)宽度应足以使人员坐在踏跺上时能容纳双肩(约二英尺)。
(3)深度应足以使人员站在踏跺上能有效地射击或操作其武器,但不得浅于四英尺。
(4)在坑底一端挖掘具有一定深度的排水沟,宽度以能容纳人员站立为限(这样人员就有足够的空间舒适地坐下),并能排除雨水。在排水沟的底部应挖掘一管状防手榴弹槽,其位置一般在踏跺之下成三十度角斜伸入地下。散兵坑的底部应成漏斗状向防手榴弹槽倾斜。这样,当手榴弹投入散兵坑时,人员即可将手榴弹踢入防手榴弹槽,使手榴弹爆炸后产生的破片不至于杀伤散兵坑内的人员。
(5)从散兵坑内挖出来的泥土应放在周围,并筑成胸墙,但应留出供人员射击时放置臂肘的足够宽度。堆放的泥土不宜太厚,并且加以夯实。胸墙厚度至少三英尺,以保护人员免遭敌轻武器火力杀伤。用散兵坑内挖出的泥土构筑环形胸墙时,胸墙高度约为六英寸。
(6)如用草皮或表土伪装胸墙,应在开始构筑散兵坑之前铲去十平方英尺范围的表土,堆放在—边备用。在散兵坑挖好之后,再将表土覆盖在新挖出的泥土之上,使散兵坑的外貌与周围的地面一样。
(7)在大部分具有不同土质的地区内,恰当构筑的散兵坑能可靠地保护人员,避免坦克从任何方向进行直接辗压,伤害散兵坑内的人员。当坦克直接辗压散兵坑时,人员应蹲伏在坑内,其头部与地面之间应有两英尺的距离。股市中量价研判中有成交量的散兵坑,这是指在筑底成功时成交量往往形成一个大坑,在弱如游丝的低迷后呈现出有序的放大。千金难买价散兵坑是指股价处于小幅震荡上行的慢牛趋势初期或中期,成交量有所放大、换手率也小幅增加,突然股价出现快速下挫,但这种下挫不会维持很久,在一至两天或一周左右的时间,股价便又重拾升势,再一次回到跳水前原有的上升趋势中,在图形上形成股价散兵坑形状,就如被炸弹炸出一般,而散兵坑出现之际将是十分难得的、千金也难买的买入时机。  
这个在上升趋势途中出现的大坑,实质上就是主力在拉升之前凶悍的洗盘,此招一出,把坐在轿子里的大部分浮多都震下来。这是个非常有效而实用的空头陷阱,实战中也确实很难把它识别出来,因此这里不研究如何识别是否为空头陷阱,而是充分利用之成为个股的介入机会。其中有两个买点,一是在价散兵坑之内,但这是先知先觉与不知不觉,因为在股价刚刚有所企稳转强之际,任何风吹草动往往都会使人失去理智;二是在价散兵坑出现并已重返上升趋势中之际,这虽也失去了最低价买入的时机,但这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股价重返上升趋势使空头陷阱已被确认,&不买地价,不卖天价&,甘蔗的中间段是最甜的,看到趋势的重新确立才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顺势操作的真谛。
实战中通常是很难区别主力在洗盘还是出货,抛早了走了一条大鱼,抛晚了又后悔莫及,恰恰是因为有此区别,才有了种种看盘技巧。当然能够及时发现主力在洗盘是最好的,不过退一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不错,因为在刻意制造的空头陷阱构筑之后往往也容易成为个股介入的好时机,这就是千金难买价散兵坑。
1、股价要处于慢牛趋势初期或中期时,最好已有10%以上的涨幅,说明了上涨趋势已初步确立;
2、股价突然间无量下挫,止跌位置相对于股价的绝对涨幅不能超过50%,最好在0.382黄金分割回吐位之内,如比例过高,向上的爆发力往往会减弱;
3、在短时间内又有能力恢复到原有的上升趋势中,最好在1周内完成,否则时间过长,价散兵坑的爆发力往往会减弱;
4、在股价回升时候,成交量应该有所放大,快速的回升往往预示着爆发力强大;
5、重返上升趋势之际,就是介入的绝佳时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叶允清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叶允清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民&&&&族汉出生日期不详 叶允清(),福建省坑底乡冯家坪村人。1933年3月参加革命斗争,时任寿宁西区地洋村红带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武装)队员。参加了寿宁西区的斗争和闽东、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日在寿宁县浩溪村牛栏岗战斗中牺牲。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河姆渡遗址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河姆渡遗址
(Hemudu Site )南方早期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市(1954年前属于浙江慈溪市),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时期之一。在,甚至全国都有盛誉!外文名Hemudu Site位&&&&于宁波市区约20公里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4万平方米发现时间1973年
关于“[1]”的称谓有两个谜团:第一,是否由黄墓渡演变而来?第二,黄墓渡因覆船山上的黄公墓而得名,黄公墓葬的究竟是何人?
历代官方史志均有黄墓渡、黄墓市、黄墓山、黄墓坊、黄公祠的记载,独不见有过河姆的记载。最早用文字记载“河姆”两字的是康熙五十七年的《芦山寺志》:“黄墓,俗讹河姆。”为什么会俗讹河姆呢?据笔者推测,一是历代有黄公与夏黄公之争,民间当然也会有黄墓或夏墓之说,而当年慈溪的南乡,“夏墓”与“河姆”的方言又极为相近,自然会以讹传讹;二是与民间避讳“墓”字有关,墓毕竟与死相关,带墓字的地名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自然会感觉不吉利。况且,避讳“墓”字也并非只有黄墓渡,如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半浦有“大墓跟周”自然村,笔者去采访时,当地并不知有此村名。村中老者告诉我们,老辈人是叫“大墓跟周”,但年轻一辈叫“陀姆跟”了。显然,也是避讳改“墓”为“姆”了。
最初的俗讹仅限于渡口附近的几个小村。以致此后的雍正、光绪修志也未采录加以记载。据赵伟伦先生考证,直到民国十九年,甬姚航线成立宁姚轮船公司,沿途设置的码头中有河姆码头,其发售的船票也印有“河姆站”字样。从此,“河姆”名称通过南来北往的旅客得以传播。到解放初,渡北的船夫与附近真武殿、护国庵的僧尼及芝林迁入的山民,形成了五十余人的村落,于1950年6月,被慈溪县人民政府正式定名为“云山区罗江乡第六村河姆渡自然村”。从此,河姆渡之称谓正式被官方使用。
其实,河姆渡由黄墓渡演变而来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问题是,黄墓所葬是谁呢?历代史志的记载均为商山四皓之夏黄公。而四明文人又大多倾向夏黄公姓黄,为鄞人。如《》中虞翻云:“鄞大里黄公,洁已暴秦之世,汉高帝即祚,不能一致。惠帝恭让,出则济难。”《甕牖闲评》的作者袁文也说:“黄墓,旧传为秦世黄公,又曰黄姑林即黄公林也。”鄞人先生甚至在《南山家传集》中记载:“黄为鄞著姓,始自汉四皓黄公,公居奉川大里,殁葬大隐山,所谓黄墓是也。”清代史学家、乾隆进士、被后世誉为“班(固)马(司马迁)之后第一人”的全祖望先生在《句余土音补注》也说:“黄公实则鄞人非齐人。仲翔(虞翻)生于汉末,谈汉初事必有传授,不同王劭等臆断也。”笔者认为,全公所说也未必可信。“生于汉末,谈汉初事必有传授”,西汉初年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95年之前,而虞翻生于公元164年,是东汉末年的人,中间相隔约四百年。可见虞翻之所得,也仅是传言而已。更何况,记载不像历史档案齐全。即便是21世纪,我们谈到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都感到十分遥远,许多大事件还说不清楚,更别说虞翻说四百年前的事了。所以,从史料推测黄墓所葬是四皓之黄公未可信也。
据延祐《》记载,汉高祖欲以赵王如意取代太子刘盈,其念终因刘盈请来商山四皓的辅佐而消除。刘邦当年宴席上遇到商山四皓时,他们都已年逾八十。待汉惠帝即位,四皓功成身退再次隐居时年事更高。说四皓黄公不去长安之南的商山,却要隐居到几千里之外的句章,从逻辑上也说不过去。原因有二:一是西汉初年,会稽下辖各县,多属未开化之地,其文明程度远不如中原。黄公要舍弃秦时隐居过的、比较熟悉也比较开化的环境,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句余山是不可思议的;二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年事已高的黄公绝对不可能长途跋涉,即便以现代交通,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也很难承受旅途之劳顿。因此,鄞人黄公不是商山四皓之黄公。
那么是否真有鄞人黄公?虞翻说的鄞大里又在哪里呢?南宋经史学家王应麟在《奉化重修县治记》里说:“越之东境为鄞,汉属会稽,唐合鄞于鄮,开元中州以四明山名,始建县曰奉化,其地则汉之鄞也。古鄞城在焉。鄞有大里黄公。”鄞大里即以后的奉化忠义乡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对此,乾隆《》、光绪《忠义乡志》都有过记载:“鄞汉大里即今黄贤其地。”《忠义乡志》为晚清奉化宿儒吴文江编纂,吴是忠义乡吴江村人,与黄贤毗邻,古人写志秉直、求实,说大里是“忠义乡黄贤村”绝非杜撰。王应麟是鄞县人,对本地历史更为熟知,说“鄞有大里黄公”当言之有据。据以上所叙,虞翻说的鄞大里应该另有一位黄公。
雍正《》说:“(鄞)县西二十五里地名为黄公林,相传为汉黄公隐处。”而《四明谈助》却说:“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故称大隐。”既然商山四皓之黄公未来句章,那这位隐士会是谁呢?笔者先作这样的猜想:秦代的会稽,有一位鄞大里黄公,他为躲避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先隐居鄞西,此地因黄公的隐居,被后世称为黄公林(俗讹黄姑林,即今鄞州区古林镇)。后又迁居句章九龙山下,也因他曾经的隐居,多年以后九龙山下形成的集市被称作大隐市(今余姚市大隐镇)。姚江南岸的覆船山因有黄公墓,被后人称为黄墓山,日后其山下开设的渡口也被称作黄墓渡,渡口不远的村落,在明中叶形成集市,就称黄墓市。
大凡历史名人,各地都引以为荣,或张冠李戴、或地域之争也就不足为奇了。说商山四皓之黄公隐居句章大隐,墓在覆船山上的说法,实在有点牵强附会,也许只是乡贤们一相情愿的想象。后代诸如宋、明、清代的史志,也只是沿用其“误说”而已。说到这里,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河姆渡称谓源自黄墓渡之讹传,而黄墓所葬鄞大里黄公并非是商山四皓之黄公。至于这位鄞大里黄公有何生平事迹,还有待于有兴趣的朋友去发现、考证。
但有一点可以考证的是先有河姆村这个叫法后才有河姆渡(河姆村的渡口)。[1]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新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六千到七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遗址地域风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省市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湾南岸的宁波,平原,并越海东达岛。据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年和年,由浙江省文管会、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辰蛟,八字桥,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庙村(原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 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古、古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邱城遗址下层及市郊马家浜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浙江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浙江省文化局在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一样都是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年,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其中以姚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前化的故乡。
河姆渡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作物的耕种。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禽,还能驾船和使用多种工具捕鱼。在建时,使用了卯(mǎo)榫(sǔn)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令人惊叹![2]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已有7000年的悠久历史。因在1973年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其文化特征在考古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遂于1976年命名为“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浙东沿海地区。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灿烂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为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需要,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1977年10月,考古学家们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发掘,两次共揭开遗址面积2630平方米,发现墓葬27座,灰坑28个,出土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各类文物6300余件,其中有不少是历来罕见的珍品,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引起了全国考古界、史学界的重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把这一发现称为建国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并指出河姆渡文化发现的意义在于“表示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这里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著名人类学和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人耳目一新,过去谁会想到远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长江下游会存在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呢!”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使长江下游地区史前考古学跨上了新台阶,改变了过去人们的认识,以事实纠正了以往认为江南前文化发展较晚的观点。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的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面扩展,其它地区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历史上,黄河流域曾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
河姆渡遗址层厚度约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个层次并相互叠压。除和外,从第一至第四层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据测定,第一期文化遗存的绝对年代距今约年。这是河姆渡四期文化遗存中保存情况最好的一期。无论是建筑遗迹或者是石、骨(角)、木、陶器,特别是骨(角)木器的大量发现,为其他任何一期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想象,古代先民选择了这块面临沼泽、背靠四明山的地方作为自己的聚落点,在这里建起了抬高居住面的架干栏式长条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从事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兼及采集和渔猎。他们在这里居住了几百年,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居住区内除发现了排列有序的木构建筑遗迹外,还发现在很多灰坑中埋藏着许多野果核和动物骨骼,同时还发现了饲养家畜的圈栏。
在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最为丰富。从一行行排列有序的桩木来看,考古学家推测当时的建筑形式为埋桩架板、抬高地面的干栏式长屋。前后两次发掘,共出土木构件总数在数千件以上,主要有长圆木、桩木和木板等。在这第一次发掘时,发了13行排列有序的桩木,根据桩木的不同走向分析,这里原来可能有3栋以上的建筑。其中有面宽23米、进深7米、带1.3米宽前廊的长屋,而第二次发掘时发现的4排桩木与该长屋可能连接起来,这样,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长屋可达百米面宽,估计屋内分间,若以20米为间隔,这座长屋至少拥有50间房屋。据打入地下的成排桩木分析,这是当时的建筑基础,它高出地面80——100厘米,说明居住面是悬空的。出土的厚木板为地板,地板与桩木之间有木梁为支架。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苇席残片,可能是和用于屋顶或是铺在地板上的垫席。
出土的数十种带榫卯的建筑构件,反映了榫卯技术有当时已普遍应用。
除房屋建筑遗迹外,还发现了小木柱围成的4个圆形栅栏圈,可能是畜圈。此外,还发现灰坑5个,作圆形或椭圆形,坑内放有麻栎果和菱角等植物果实,有的存放陶豆等器物。
考古学家们在第一期地层及房屋内外、灰坑等遗迹中,发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遗物,这些遗物为我们研究距今7000——6500年前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当时,用于农业和日常生产活动的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骨凿、骨哨、角锄、木器柄、木铲、木杵等,用于狩猎、渔业的工具有骨镞,骨鱼镖、石球,而用于纺织、缝纫的工具有陶纺轮、石纺轮、木卷布棍、木织刀、骨机刀、分经棒、骨针、管状针、骨锥等,这些工具的发现,充分说明了河姆渡入已具有相当熟练的运用生产工具的能力。
出土的石器普遍较小,磨制不精,尚留有打凿和琢制痕迹,刃部精磨,通体磨光者甚少,多采用硬度较高、韧性较强的燧石制作。
是保存最丰富的一类生产工具,比较突出的有骨镞、骨凿、骨锥、骨针、骨哨、骨管状针等,尤以骨哨和骨管状针最具特色。大批骨器的发现,反映了河姆渡时期的农业生产已进入农耕阶段,已有了比较发达的水田农业。
木质工具有木铲、木斧柄、木锛柄、木矛、木桨、木杵、木机刀、木卷布棍、木经轴、木纺轮、圆木棒、木匕等。如此之多的木质工具的发现,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它证明了在距今7000年前后,木质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考古学家们对出土的大量动物遗骨进行鉴定,发现了包括鸟类、鱼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数十种,其中有家养的猪、狗和水牛骨骼,这说明河姆渡人已学会了饲养家畜。
在河姆渡第二期文化层中,发现了13座墓葬和11个灰坑,还有陶灶和陶豆,最引人注目的是木胎漆碗,这些都是新出现的器种。建筑遗迹破坏较甚,很难了解其全貌,但发现不少有价值的木质垫板,发现时都在木柱下端,应是后世柱础之雏形。
在第二期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了不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制作方法比第一期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器形较前规整,有明显的转折轮廓线,打制和修琢的痕迹明显减少,磨制技术得到普遍的应用,但器形较简单,主要有斧、锛和凿等。
在木器生活用具中,出现了新创造的品种——漆碗,由整块硬木料剜挖而成。全器作椭圆形,外壁加工成瓜棱形,器表施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微有光泽。
第三期文化遗存是河姆渡遗址地堆积层中最薄的一层,发现的遗迹、遗物较少,但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期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口水井,它由200余根桩木、长圆木等组成,分内外两部分。外围是一圈圆形栅栏桩残段,直径约6米,推测是当时井亭的支护结构。内圈有一圆形浅坑,深不足1米,在坑底中央有一方坑(井),边长约2米,壁四周密布排桩或半圆桩,并加水平方框支护。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水井实例之一。水井的发明只有在定居生活开始才成为可能,它证明了河姆渡时期的人已开始讲究饮水卫生。
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遗址里,发现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发达文化标志、建筑水平很高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和方形木构水井遗迹、水田农业种植的籼稻和粳稻遗存、原始纺织机构件、植物维编织物、木胎漆器、象牙雕刻制品等为代表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和具有较高水平的原始艺术瑰宝。除此之外,还发现了60多种动物遗骸和多种植物果实。所有这一切,生动地反映了河姆渡人高超的技艺,是河姆渡先民智慧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光辉篇章。它的发现,以生动而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古代先民共同创造的,黄河、长江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摇篮。长江下游的宁绍地区先民,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沃土上,它以自己独立的发展演变过程,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河姆渡文化圈。 [2]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由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北麓,西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25公里。占地面积 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博物馆内设 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3]第一展厅为序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况。其展出的两个完整的人头骨和复原的头像,让观众见识到我们远祖的模样;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3]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 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刺清晰 ,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 、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这里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以及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3]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 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 陶、木为材质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3]主要是和夹砂红陶、红灰陶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类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波浪、、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支脚等。与支脚配合使用的,始终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过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今所知,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木器较精巧多样。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木矛、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
[3]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②晚期:约前4000~前3300年。夹砂、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河姆渡遗址塑像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3]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10种,根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它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它的文化特色主要还在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3]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为18.1吨。
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传入、籼稻从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而且起源地不会只有1个的多元观点,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农业起源的研究领域。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说明农业不是哪个圣人发明的,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结果,从而有利人们树立史观和群众观念。[3]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河姆渡遗址塑像2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和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3]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河姆渡遗址塑像3之丰富为遗址考古所罕见。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轴、分经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纺织专家认为这是原始踞织机的部件。缝纫用的是骨针,有90多件,最小的骨针长仅9厘米,径大0.2厘米,针孔大0.1厘米,与今天大号钢针差不多。从出土的苇编和器物上精致的图案看,当时织品为经纬线数量相同的人字纹和菱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共8支,系用原木制作,形似后世的木桨,只是形体略小一些。有桨一定有船,推测已划着独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鱼采菱,也可能用于氏族间交流时的。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漆器有20多件,早期单纯用天然漆漆于木器表面,稍后在天然漆中掺和了红色矿物质,使器物色彩更加鲜亮,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3]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类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器物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圆目利喙的鸷鸟向对而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是鸟在孵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原始先民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3]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河姆渡遗址仿古塑像建筑复原图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羊角尖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这种地貌犹如今天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根据低塘地下31米处发现的贝壳层的年代8020年,推测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所以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确实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研究过程中委托所作的河姆渡遗址地质土样古代微生物、孢粉、土壤粒度和含盐量的检测结果印证了课题组的研究结论。
根据河姆渡遗址孢粉资料和发掘材料分析,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高3-4℃,年降雨量比现多500毫米左右,与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相似。在地理方面最大的差别就是遗址南面还没有姚江阻隔,只有芝岭溪水在遗址的西南流过。遗址的东面是一片平原,西面、北面濒临——丈亭——二六市大湖,河姆渡处于湖泊、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即余姚城区以西、宁波市西郊以东地区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阑式建筑,有时间去发展纺织、漆木器生产。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河姆渡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而河姆渡人对万物的认识和利用则是决定因素。[3]河姆渡第 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3]河姆渡出土大量野生动物遗骨,计有哺乳类、类、爬行类、和共40多种。绝大多数是、、四不象()、、等动物,仅即有 400多件。鸟、鱼、、遗骨数量也不少。还发现有极少的、、等地带动物的遗骸。骨镞达千余件之多,以铤部不对称的长锋或短锋斜铤镞较富特色,另有窄长锋柳叶形镞、钝尖或锐尖的锥形带铤镞等形制。未见网坠之类渔具,而存在大量鱼骨,有些骨镞当兼用于射鱼。其他渔猎工具还有木矛、骨鱼镖等。柄叶连体木桨的发现,说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捞活动中乘用。利用禽类骨管雕孔制成的骨哨,既是一种乐器,狩猎时也可吹音用以诱捕动物。[3]现代仿河姆渡遗址建筑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这种陶质。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为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
关于编结纺织,在河姆渡发现有芦苇席残片,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法。质轻的木纺轮,连同大小轻重不一的陶、石纺轮。可供抽纱捻线之用。还发现了据认为可能属于部件的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木齿状器、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针、管状针、匕、有柄匕、梭形器、锯形器、凿、匙等各种器物,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有笄、管、坠、珠等装饰品。还有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种)、靴形器等暂不明用途的器物。磨制普遍,少数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图案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另有20余件象牙制品,其中刻有双鸟朝阳图像的蝶形器、凤鸟形匕状器、雕刻编织纹和似蚕纹的小盅等,显示了当时的精湛技艺。[3](1)凤鸟形象牙匕状器:河姆渡人木作工艺十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分突出。除木、小铲、、矛、桨、、、木刀等工具外,还发现了不少安装骨耜、、石锛等工具的把柄。用分叉的树枝和鹿角加工成的曲尺形器柄,叉头下部砍削出榫状的捆扎面,石斧当是捆绑在左侧,石锛则捆扎在前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在河姆渡第3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显光泽,经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迄今最早的。[3]
(2)房屋和水井: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东南走向。现存最长河姆渡遗址出土工具一行桩木长23米,由西南到东北的第 1、2、3行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合计宽约7米,推知[4]室内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间距1.3米,这是设在面向东北一边的前廊过道。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有芦席残片,许多陶片以及人们食后丢弃的大量皮壳、动物碎骨等。这座大型干栏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间。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除干栏式建筑外,早期稍后,还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垫放木板作为基础,有的则是填塞红烧土块、和碎陶片等,填实加固形成臼状柱础,中间立木柱。
(3)榫卯木构件和企口板:在河姆渡遗址第 2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遗存。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4)墓葬:在河姆渡第4层的居住区,发现以陶釜、陶罐为葬具的婴儿瓮棺葬2座。第1至3层有20多座墓,均不见墓坑和葬具,仅有1座以木板垫底。成人和婴儿多为单人葬。有3座是两人合葬墓,其中1座是两个儿童。第2和3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侧身屈肢葬,个别的是俯身葬,头向东或东北,大多数无随葬品。第1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个别仰身屈肢葬,头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普遍有随葬品但并不丰富,最多的两座墓各有6件,一般放置釜、,少见生产工具。总的看,不同时期的葬式、头向和随葬品是有所变化的。以河姆渡遗址第 4层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与以罗家角遗址第4层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年代相当,陶器中的六角形口沿的盘盆类和弧敛口双耳钵等形制接近,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前、后阶段,分别与马家浜类型和(见崧泽遗址大体同时。马家浜类型发达的素面腰沿釜(或称宽檐釜),在河姆渡文化晚期前一阶段偶有所见,反之,河姆渡文化晚期数量虽少但富有特征的垂囊式□,在马家浜类型中也有个别发现。河姆渡文化晚期后一阶段,长条石锛、突棱镂孔豆、花瓣形圈足、凿形鼎足等,均与崧泽文化的风格相同。河姆渡文化晚期可能受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强烈影响。也有人认为,河姆渡遗址第4层、第3层是新发现的河姆渡文化,第2层、第1层则应分属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类型(或单独命名为崧泽文化),并进而提出由文化发展为马家浜文化的意见。
河姆渡文化的早、晚期衔接关系及发展去向,有待于在发现更多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对其晚期遗存的性质和归属,需再作进一步的研讨。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乐曲的骨哨。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3](1)文化的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2)稻作起源问题:1973河姆渡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的消息通过媒体,迅速传遍全世界。因为还有大批农具、加工工具和炊用器共同出土,所以随即掀起一股水稻起源研究热。与媒体的热情相反,少数顶级考古和农业专家认为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已经比较成熟,在它的以前还应有较长的发展阶段。年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道县玉蟾岩遗址连续发掘后,发现上下叠压的距12000年前的几粒野生稻谷和距今10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接着又在的土样标本中检测到人工栽培稻谷的孢粉,从而找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和它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科学依据。玉蟾岩古稻的发现,说明亚洲东部的人工栽培稻、粟和两河流域的大小麦、的玉米都是差不多时候出现的,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共同进步的结果。
(3)河姆渡文化在宁绍平原消失的问题:(1)环境说初大规模海侵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结束,塘古海岸线形成(今南侧),并在海潮作用下不断淤高。这样四明山北麓的雨水北排渐渐困难直至堵塞,河姆渡高地的优势逐渐丧失。姚江平原西部的口北伸后,排泄流程增加,导致部分洪水东泄,加重了姚江腹地的内涝,河姆渡终于成为水涝灾害频发地区,当遭遇风、暴、潮结合的大潮时,河姆渡难免遭受没顶之灾,从而形成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我们可以从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主要器物数量对比上发现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氏族的生存。距今5000年前,全球范围又一次发生严重的水涝灾害,这就是古籍《尚书·尧典》记载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西方的《圣经》上也有诺亚方舟拯救人类的类似。从考古上,河姆渡遗址第一文化层之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层,北面最厚处达2.5米。这次特大洪水最后浸蚀了河姆渡——之间的平地,姚江改道东流,河姆渡出露,海水上溯,从四明山下来的河姆渡人不得不退出这个地区,向南迁徙。(2)外来文化入侵说 河姆渡遗址第一、二层文化与的崧泽文化,有较多的共性,三、四层文化相对比较独立,所以学术界对河姆渡文化的分期存在1-4层都是河姆度文化和3-4层是河姆渡文化,1-2层是马家浜文化的两种看法。后者认为距今6000年前曾遭遇特大水灾,马家浜文化举族迁向宁绍平原,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以马家浜文化为主、两种文化因素共存的新文化。[3]自驾:走杭甬高速在余姚出口下,到余姚东站沿甬河姆渡遗址交通区位图余公路往宁波方向开,按路标走。去河姆渡到宁波南站乘车,坐去余姚的班车,至河姆渡村下车,那里有小四轮接送。头班车6:00间隔半小时,末班至客人送完为止。
中巴:余姚汽车东站始发班车:7:20 ~ 15:20,1班/小时。
公交:宁波333路(起点:双东路,莱茵堡大酒店门前),自6:00-17:00,每隔20分钟一班。在底站龚冯村下,换余姚公交405路到河姆渡门口下车即可。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制动距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