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通感的句子写《命运》300字

温珍玉高中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高考现代文阅读可能考查的角度
上传: 杨晓霞 &&&&更新时间: 21:23:14
高考现代文阅读可能考查的角度 (一) ( 14:39:49) 以下归纳包括现代文阅读的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等体裁。其中,散文包括: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哲理散文;小说包括:中外中长篇小说节选、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从近年高考题和相关模拟题来看,现代文阅读有可能考查的角度如下: 词 一、在文中的含义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 [例]14.&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2.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例]20.&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什么?(4分) (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3.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例]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 (07北京& 湿湿的想念) 4.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例]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07山东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6.需要辨别微妙区别的词语 [例]20.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07天津&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7.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06 北京)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8.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例]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 9.联系某段文字,谈谈对某个词的理解 [例]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 10.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例]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07江苏& 麦天 雷抒雁) 11.运用了修辞的词语 ①比喻义 [例]18.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 ①童话: 18.(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②象征义 ③反语义(褒贬义) ④双关义 [例]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 。(4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16.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2.体现文章线索的词语 [例]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 13.与其他句子相呼应的词语 [例]20.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05江西&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14.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例]17.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①动词 ②形容词 ③数词 ④拟声词 ⑤叠词 二、在文中的作用 1.赏析某词语的使用特点及效果 [例]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2.使用某词语的原因 [例]19.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06年 浙江)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3.某词语在文中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例]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4.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例]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 [例]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 5.可否用另外的词替换,为什么 句 一、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1.启人心智的哲理句 [例]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2.回味隽永的描写句 [例]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3.饱含深情的抒情句 [例]18.&&&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06湖南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例]18.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4.意在言外的含蓄句 [例]16.&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05全国卷ii春天的梦苏叔阳) [例]16.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5.形象生动的文采句 [例]17.&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6.运用技巧的精彩句 [例]20.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7.含义丰富的指代句 [例]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07全国卷ii海南杂忆& 矛盾) 答:&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8.表露态度的观点句 [例]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05江苏&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答: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9.体现中心的主旨句 [例]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壶口的黄河&&& 肖铁) [例]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05广东& 壶口的黄河&&& 肖铁) 10.与词语相呼应的句子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05四川& 张家界&& 卞毓方)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11.意义变化的情境句 [例]20.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4分)(06天津& 造心&& 毕淑敏) 12.看似矛盾的相关句 [例]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07告别三峡赵本夫) 13.耐人寻味的修辞句 ①比喻 [例]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06福建& 泪与笑& 粱遇春) ②排比 ③反语 ④双关 ⑤对偶 ⑥夸张 [例]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06天津) 19.(4分)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⑦拟人 [例]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16.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⑧设问、反问 ⑨对比 [例]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18.(6分)(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⑩反复 [例]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二、在文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导引性 [例]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06 四川) 14.(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2.在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16.(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3.使用某句话的意图 [例]14.&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分)(06福建) 4.体现文章脉络层次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6.(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5.寄托思想情感 [例]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 6.结构文章的关键句 ①中心句 [例]12.第④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 。(2分)(2004上海) ②总结句 ③过渡句 ④支撑句 ⑤深化句 ⑥点睛句 ⑦段首句 ⑧段尾句 [例]19.&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个字)(4分) (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 三、内容上的关联 1.找出和某句呼应、照应的句子 [例]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15.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2.找出某个句子表达意义的依据 [例]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 (07浙江& 泰山之恩&&& 蔡家园) 3.写某内容,为什么要从另一内容写起 [例]14.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05全国卷ii春天的梦苏叔阳) 高考现代文阅读可能考查的角度 (二) 一、开头段的理解和赏析 1.深层理解开头的关键语句 [例]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06年重庆卷,说村落) 2.探讨如此开头的好处 [例]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07山东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3.探讨开头与正文的关系 [例]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06年上海卷& 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4.对全文结构安排的作用 [例]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05广东& 壶口的黄河&&& 肖铁) 二、结尾段的理解和赏析 1.解释结尾关键语句的含义 [例]20.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5分)(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例]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07山东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2.探讨如此结尾的好处 [例]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05北京& 合欢树) 3.探讨结尾和正文的关系 [例]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 4.通过结尾分析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4分)(07全国卷ii海南杂忆& 矛盾) 答: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5.结尾段的作用 [例]18.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三、某段的写作特色和作用 1.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如此运用好处 [例]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广东& 壶口的黄河&&& 肖铁) 2.运用了什么材料(事例、典故、神话、传说等)及如此运用的好处(意图、用意、作用、目的)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3.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及如此采用的好处 [例]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 4.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例]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06年北京) 5.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6.将某段删去好不好 [例]22.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写作技巧 一、表现手法 1.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例]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对比 [例]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8分)(07全国卷ii海南杂忆& 矛盾) ②类比 ③象征 [例]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07山东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④联想 [例]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⑤想象 ⑥托物言志 ⑦铺垫 ⑧衬托 [例]17.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05四川& 张家界&& 卞毓方) 17.(8分)(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⑨欲扬先抑 ⑩欲抑先扬 11侧面烘托 12渲染 13白描 [例]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19.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①顺叙 ②倒叙 ③插叙 ④分叙 2.描写 ①肖像描写 [例]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例]19.回答下列问题。(6分)(2004年& 辽宁)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2分)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②心理描写 ③语言描写 [例]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④动作描写 ⑤环境描写(场景描写) [例]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例]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⑥细节描写 ⑦以动衬静 ⑧化静为动 ⑨动静结合 [例]18.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05山东& 溯源) [例]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14.(5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 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 ⑩虚实结合 11点面结合 12明暗结合 13正面描写 14侧面描写 [例]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15正侧结合 16声色结合 17粗笔勾勒 18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 19景物描写 [例]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07广东& 泥泞&& 迟子建) [例]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3.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例]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06浙江)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例]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06江苏) ③情景交融 [例]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④以乐写哀 ⑤以哀写乐 4.议论 ①例证法 [例]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05江苏&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答: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⑵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②引证法 ③对比法 ④喻证法 ⑤归谬法 5.说明 ①举例子 ②列数据 ③打比方 ④下定义 ⑤作诠释 ⑥分类别 ⑦作比较 ⑧摹状貌 ⑨画图表 ⑩引资料 三、修辞手法 [例]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①比喻 [例]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3分) ②比拟 [例]18.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什么?。(一个巨人& 何为) ③夸张 ④排比 ⑤对偶 ⑥反复 ⑦设问 ⑧反问 ⑨反复 四、语言特点 1.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例] 19.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06北京卷) [例]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①含蓄 ②直露 ③幽默 ④豪放 ⑤恬淡 ⑥质朴 ⑦华丽 ⑧沉郁 ⑨带地域色彩 2.语言的情感 [例]20.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共6分)(2004浙江卷&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20.(6分)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①喜 ②怒 ③哀 ④忧 ⑤惆怅 ⑥怀旧 ⑦向往 ⑧赞叹 ⑨复杂 3.使用某种语言形式 ①人物对话 [例]18.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这样说的原因。(2分)(06浙江& 平面的生活&&&&& [法]米?图尼埃) ②内心独白 ③人与物对语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人称使用 [例]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例]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06辽宁& 杨柳&& 丰子恺) 1.第一人称 2.第二人称 3.第三人称 4.人称转换 六、文体特征 1.新闻的体裁特征 [例]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07山东&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例]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07山东&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例]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分) (07广东&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2.戏剧的体裁特征 3.传记的体裁特征 4.小说的体裁特征 5.散文的体裁特征 【高考 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可能考查的角度 (三) ( 14:59:30) 标签:高考 学法 阅读 指导 杂谈& 分类:阅读津梁 主旨和内容 一、标题的特点、含义及作用 1.解释标题的含义 [例] 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 [例] 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05年湖北卷,《土地》) 2.思考设标题的原因 [例] 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06年湖南卷,《在山阴道上》) 3.探讨标题与正文的关系 [例] 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05年全国卷ⅱ,《春天的梦》) 二、主旨及主旨的表现 [例]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06江西& 秋光里的黄金树) 三、概括相关内容 1.概括人物身世 [例]19.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4分)(2004年重庆卷)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2.概括人物性格 [例]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07宁夏& 林冲见差拨) 3.概括人物言行或心理 [例]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07宁夏叶圣陶在四川) 4.概括人物语言特色 [例]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5.概括人物观点 [例]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5分) (07广东&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6.概括人物思想 [例]14.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06安徽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7.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例]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07宁夏林冲见差拨) [例]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8.概括景物形象 [例]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 9.概括不同特点 [例]20.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大地山河茅盾) 10.概括所写景物 [例]15.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11. 概括描写画面 [例]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 (乡村的风& 许俊文) 12.概括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例]1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06安徽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13.概括景物特征 [例]15.作者感受到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6分)(05全国卷ii春天的梦苏叔阳) [例]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 14.概括文章内容 [例]5.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 (5分) (07年上海) 15.概括文章线索 [例]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 16.概括文章思路 [例]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分) (2004全国卷ii 大地山河&& 茅盾) 17.概括艺术风格 [例]20.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06浙江& 平面的生活&&& [法]米?图尼埃) 18.概括共同之处 [例]8.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 。(3分)(07年上海) 19.概括写法特点 [例]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06重庆& 说村落 阎连科) 20.概括内容要点 [例]19.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4分)(05山东& 溯源) [例]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05江苏&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21.概括相关感受 [例]19.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8分)(05 天津& 看树&&& 高林瑜) 春天看树: 夏天看树: 秋天看树: 冬天看树: 22.概括事物特征 [例]3.根据第(4)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4分) (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 (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 (3)作品主要特点:&&&&&&&&&&&&&&&&&& 、 23.概括注意事项 [例]2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24.概括相关依据 [例]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 (07浙江& 泰山之恩&&& 蔡家园) 25.概括重要语段 [例]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18.(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26.概括段落大意 [例]18.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06天津& 造心&& 毕淑敏) 第三段: 第四段: 27.概括描写角度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例]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15.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务;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来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8.概括文章主旨 [例]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例]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例]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9.概括标题含义 [例]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06重庆& 说村落 阎连科) 四、概括原因 1.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例]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07上海) [例]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2.产生某种感情的原因 [例]16.&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例]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6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 3.使用某些词语的原因 [例]20.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6分)(05浙江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李汉荣) 4.着力描写某事物的原因 [例]18.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05重庆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例]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07宁夏) 5.描写不同事物的原因 [例]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07安徽乡村的风& 许俊文) 五、概括过程 1.概括发展阶段 [例]19.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4分)(04湖北&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2.概括认识过程 [例]18.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2004辽宁 &认识自我&& 纪伯伦) 3.概括变化情况 [例]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07江苏& 麦天& 雷抒雁) 4.概括发展趋势 [例]19.&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分) (05重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情感和态度 一、情感和态度的特点 (从作者的角度) 1.从某语句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7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2.作者对某人物(景物、事件)的情感态度 [例]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乡村的瓦&& 冯杰) [例]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从作品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例]21.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05辽宁& 切梦刀&& 李健吾) 2.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 [例]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忆刘半农君) 二、情感和态度的种类 (从作者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作者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07安徽乡村的风& 许俊文) 2.作者对某人物(景物、事件)的情感态度的种类 [例]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05北京& 合欢树) [例]18.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3分)(2004全国卷ⅲ&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从作品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2.人物形象本身具有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2004老家& 孙犁) 三、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从作者的角度) 1.作者对某人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例]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07宁夏& 叶圣陶在四川) 2.作者对某景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例]18.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07辽宁 炉火臧克家) [例]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07告别三峡赵本夫) (从作品的角度) 1.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原因 [例]19.&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19.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结构 一、结构划分 1.划分文章结构 [例]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 ;该部分的大意是:&&&&&&&&&&&&&&& (4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2.划分某部分层次 [例]18.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06天津& 造心&& 毕淑敏) 第三段: 第四段: 二、谋篇布局 1.材料安排的特点 [例]16.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6分) 16.(6分)(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2.材料安排的作用 例]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例]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3.层次安排的好处 [例]20.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6分) 3.详略安排的好处 [例]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06北京& 给&书虫&当夫人) 4.如何展开思路 [例]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06重庆& 说村落 阎连科) 5.不同叙述方式(插叙、倒叙、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 6.某语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07福建&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14.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例]16.&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07江苏& 麦天 雷抒雁) 16.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7.删去某语句(段)好不好 [例]20.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4分) (05重庆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8.顺序调整的结果 9.如何逐层表现主旨 [例]2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5分)(04福建& 书& 朱湘) 10.谋篇布局的技巧 [例]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06湖南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开门见山 ②卒章显志 ③画龙点睛 ④过渡照应 ⑤以小见大 ⑥托物言志 ⑦借景抒情 ⑧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例]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⑨虚实结合 ⑩巧设伏笔 11设置悬念 12起承转合 13先总后分 14先分后总 15详略得当 [例]19.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6分)(05江西&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16层层深入 17情节起伏 探究 一、比较型 同与异(内容或写作技巧) [例]2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5分) 二、矛盾型
[例]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07广东& 泥泞&& 迟子建) [例]15 .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焰火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 6 分)(07四川&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三、赏析型 [例]20.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2004年辽宁卷) [例]15.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6分) 15.(6分)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例]21.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7分 四、关系型 [例]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06北京& 给&书虫&当夫人) 五、疑难型 [例]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六、评价型 [例]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 [例]21.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分) (05重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例]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06重庆& 说村落 阎连科) 七、举例型 [例]22.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4分)(2004北京卷) [例]6.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4分)(2004上海卷) 八、续写型 [例]12.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 (6分)(07上海) 九、感悟型 [例]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07山东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例]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07山东&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十、应用型 [例]5.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05上海& 民间剪纸) 十一、拓展型 [例]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6分) (07广东&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高考现代文阅读可能考查的角度 (四) ( 14:38:28) 情感和态度 一、情感和态度的特点 (从作者的角度) 1.从某语句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7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2.作者对某人物(景物、事件)的情感态度 [例]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例]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06江苏一幅烟雨牛鹭图) (从作品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例]21.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05辽宁& 切梦刀&& 李健吾) 2.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 [例]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二、情感和态度的种类 (从作者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作者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07安徽乡村的风& 许俊文 2.作者对某人物(景物、事件)的情感态度的种类 [例]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05北京& 合欢树) [例]18.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3分)(2004全国卷ⅲ&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从作品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法]都德) 2.人物形象本身具有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2004老家& 孙犁) 三、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从作者的角度) 1.作者对某人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例]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07宁夏& 叶圣陶在四川) 2.作者对某景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例]18.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07辽宁炉火臧克家) [例]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07告别三峡赵本夫) (从作品的角度) 1.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原因 [例]19.&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19.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结构 一、结构划分 1.划分文章结构 [例]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 ;该部分的大意是:&&&&&&&&&&&&&&& (4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2.划分某部分层次 [例]18.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06天津& 造心&& 毕淑敏) 第三段: 第四段: 二、谋篇布局 1.材料安排的特点 [例]16.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6分) 16.(6分)(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2.材料安排的作用 [例]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例]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3.层次安排的好处 [例]20.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6分) 3.详略安排的好处 [例]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06北京& 给&书虫&当夫人) 4.如何展开思路 [例]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06重庆说村落 阎连科) 5.不同叙述方式(插叙、倒叙、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 6.某语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14.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例]16.&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07江苏& 麦天 雷抒雁) 16.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7.删去某语句(段)好不好 [例]20.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4分) (05重庆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8.顺序调整的结果 9.如何逐层表现主旨 [例]2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5分)(04福建& 书& 朱湘) 10.谋篇布局的技巧 [例]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06湖南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开门见山②卒章显志③画龙点睛④过渡照应⑤以小见大⑥托物言志⑦借景抒情⑧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例]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日月行色& 杨闻宇) ⑨虚实结合⑩巧设伏笔11设置悬念12起承转合13先总后分14先分后总15详略得当 [例]19.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6分)(05江西&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16层层深入17情节起伏 探究 一、比较型 同与异(内容或写作技巧) [例]2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5分)(2004 青海卷) 二、矛盾型 [例]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07广东& 泥泞&& 迟子建) [例]15 .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焰火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 6 分)(07四川&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三、赏析型 [例]20.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2004年辽宁卷) [例]15.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6分) 15.(6分)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例]21.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7分)(2004年福建) 四、关系型 [例]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06北京& 给&书虫&当夫人) 五、疑难型 [例]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六、评价型 [例]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 [例]21.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分) (05重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例]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06重庆& 说村落 阎连科) 七、举例型 [例]22.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4分)(2004北京卷) [例]6.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2004上海卷) 八、续写型 [例]12.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 (07上海) 九、感悟型 [例]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07山东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例]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07山东&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十、应用型 [例]5.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05上海& 民间剪纸) 十一、拓展型 [例]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6分) (07广东&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汇总 ( 13:58:26)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 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三、衬托和烘托 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   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 (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例④ 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于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种类:明喻甲像乙。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仿佛、似、犹如&& 暗喻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连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出说的人或事物。 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部分代整体:咏罢低眉无写处, 5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运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出现。 借代和借喻异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就是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构成借代的基础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拟人:事物人化。拟物:甲物乙物化。嘎子竖起耳朵听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比拟是仿照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来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比喻中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对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种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形式: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弱、低、浅&的夸张形式。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注意:夸张要合理。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要注意文体特征,像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 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 1严式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不能成分对句子)、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1、2句。 2宽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达到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3句。 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适宜不合。 2句子对偶: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比&,对偶的基本特点是 &对称&。 2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兼类现象。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 分句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 单句排比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 复句排比 反复(重现)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反复的种类:1接连反复: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买儿救穷,砍头示众,密密杀戮,严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情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反复的作用:强调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1谐音双关:我失骄杨群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语意双关: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反语:反语就是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反语的种类: 1表示讽刺的反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屡血痕抹杀了。 &&实在是标致极了&& 2习惯性的反语: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 3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的反语:几个女人有一点失望,也有一点伤心,各人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双关和反语虽然都有表里两层意思,但是:反语的表里意思是相反的;双关的表里意思是相关的。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称&我&的急切的心情。 顶真(顶针、联珠)顶真是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顶真修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这种语言方式适于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事物确实具有这种关系时方可使用,否则就成了文字游戏了。 移用(移就)移用就是甲乙两事物相关联,就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实际上就是词语活用: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常是把形容人的 修饰语用到物上。移用和拟人:词语的移用体现的是相关联事物的修饰语的变化。而拟人则是侧重把事物&人化&。 通感:(移就)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形容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和移用的区别: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通感则侧重在感觉上相移。 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暗示&又挨打了&。 回环(回文)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回环只有两个语言片断;顶真则不限于两个。回环是甲-乙,乙-甲;顶真是甲-乙,乙-丙。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呼人)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 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表现手法主要分为三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 描写手法分为:(1)衬托: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1)比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6)用典(7)设问、反问和反语 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 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感的修辞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