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郭川华和查莹两个人的用名字做藏头诗写一首爱寐的诗

加入开心网,与朋友保持更紧密联系,分享生活与快乐!
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耐心点,坚强点,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我们最先衰老的不是容貌,而是不顾一切的闯劲。有时候,要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预料的包袱,真的努力后,你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
今日的事情,尽心、尽意、尽力去做了,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高高兴兴地上床恬睡。
格子呢大衣+小脚牛仔裤,格子是今年的大热,配上打底衫牛仔裤简单又时尚!
Paul Kaptein是一位来自澳洲的艺术家,他的木雕作品不仅栩栩如生,而且还颇具奇幻色彩。他希望能够用这些精致的手工木雕来表现感官与现代数字社会之间亦远亦近的关系。点击阅读:
清新小曲绕兰轩,紫燕双飞逐韵弦, 雅客填词香盏赋,横生墨趣漫情闲。 扣指瑶琴慢拨弦,清新小曲绕兰轩。和词雅韵微风送,水月轻柔飘渺烟。 烹茶引客闲观月,歌赋词香醉晓天。不问繁华尘世却,清新小曲绕兰轩。
【荔枝.早安】怕什么就会想到什么,信什么就会听到什么,让我们恐惧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
东北九大神兽'
人生,是用感情勾勒的一幅画,五彩缤纷;岁月,是用经历书写的一本书,悲欢纷呈;生活,是用琐碎烹饪的一桌菜,酸甜苦辣;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故事;在红尘中奔波,每个人都有情感,不强求别人,不苛求自己。别让生活太难负荷,别让心灵承载太多,感情没有近远,只需感到温暖;生活没有形式,只需轻松自然;人生没有模板,只需无悔无憾。闭上眼可以魂然忘我,睁开眼就是真实一天,因为责任,所以要承担;因为生存,所以要努力;因为活着,所以要承受。
周末快乐,早安,
茶有茶的宿命,壶有壶的因果,过客有过客的约定,世间万物都有着各自的使命,就如我与你,今天的萍散,都因昨日的相聚,所有的离别,就是为了寻一份适合彼此的最好归宿。
【北京:要回去研究判罚,可能会提出申诉】北京时间12月3日,CBA第4轮,北京队在客场以108-109惜败于新疆队。赛后,北京队副总经理袁超对比赛中裁判的判罚表示不理解,并提出可能会提出申诉。
【冬日必备款 驼色大衣打造时髦范】冬日驼色又当道,可以让你轻易的游走于优雅、干练和柔美之间。且它与任何单品搭配都无压力,无论是“美丽冻人”的光腿还是帅气逼人的长靴,都能结合得十分和谐。再提上一个深色的手袋,冬天的基本出街Look立刻搞定。@Hello悦己
不要只因一次挫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简单的道理】人穷时简单,富了复杂;落魄时简单,得势了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世界,其实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人心,其实也很简单,只是利益分配很复杂;利益分配,其实也很简单,只是社会关系很复杂。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比比皆是。/转
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生气会浪费时间,会伤害别人,人复杂、心情复杂,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们人生想要的。
有一种爱很纯,只与精神有关,不与世俗有染;有一种情很暖,只与感动相连,不与利益相牵。发自肺腑的疼惜,是溶入生命的情感;相约灵魂的抚慰,是走进心灵的港湾。眼与眼的守望,是思念的展现;心与心的相通,是懂得的温暖。情因真而暖心暖肺;爱因深而入心入骨。情无声,用心感受;爱无影,就在心间!
最近很火的一段话:我的东西是我的。我给你,你可以拿着,我不给,你不该怨我,更不能抢,对你好应该珍惜,而不是觉得理所当然。太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山西高平市连续三任市长被“双开”】山西省纪委26日对外发布,山西高平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晓波和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原县委书记秦建孝被“双开”。再加上山西监察厅原副厅长谢克敏,山西高平市已经连续三任市长均被“双开”。
雪花,只有在冬日里才能够演绎她的滴水年华,为了那一刻的轻舞,她洋洋洒洒,珍惜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将大手笔,挥洒在任何一个她想去的地方,草地上,平原间,山脊玉峦,低谷中,海面上,处处都有她的身影。是在炫耀她的舞姿么?抑或是,告诉每一个生命,她是冬日里最美丽的舞者?
淡,所以不苦。甜到浓时会变苦,苦到浓处心无力。生活如水,欲望如糖,不是糖越多,水就越甜。适当的追求,能使生活甜蜜,欲望太多,甜也会变成苦。一颗心,经得起平淡,能看淡得失,虽无大喜,亦无大悲。淡淡的岁月,淡淡的心,静静地走,优雅地坐,安然地睡。人生的味道,淡久生香。
人生没有完美,幸福没有百分。不要背负太多包袱,学会删繁就简,相信,只要有爱,就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人生中所有的风雨,这个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天造地设的一双,只有心心相印,患难之交,才可认识一个人真正的本质,只有双方共同付诸努力才可成为越来越适合彼此的对方。不是生活决定品位,而是品位决定生活!
【如果】 如果有人向你承诺,要相信开口的那一刹那他是真实的,不要怀疑。 如果有人背弃承诺,要相信他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是做不到的,不要苛求。 如果有人欺骗你,要相信他也许只是想保护自己,不要说破。 如果有人欺骗自己,要相信他只是还无法承受真相,给他点时间。 如果当我们全心成就一个人,他却射来毒箭,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方法有问题,再给他机会,也给自己机会。 如果当我们成就了这个人,他却叫我们离开,那就离开,只有离开才能成就更多的人。谢谢那些伤害我的人们,让我们开始学习,不畏惧、不悲伤、不放弃。
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就像开满梨花的树上,永远不可能结出苹果。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就像高挂天边的彩虹,永远无人能够触摸。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就像火车的轨道,永远不会有轮船驶过。我想你了,可我,真的不能对你说,怕只怕,说了,对你,也是一种折磨。
【荔枝.笑点】和老妹去电脑城买东西,看到导航就去看了下。问售货员是不是那里都可以导,他说只要在大陆都可以。当时大脑短路回问了句小路为什么不可以。
爱其实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活中有你...你对谁有爱意, 你就对谁无能为力...
香港部分占中参与者今晨冲击立法会大楼,用铁马等破坏至少两扇玻璃大门,有人冲入楼内,大批警察筑防线戒备,施放胡椒喷雾驱散。
道森31岁生日快乐!祝早日康复!!
冬日暖阳,漫盖了灰色的水泥森林。一群鸟阵,忽上忽下地旋飞,惊起了天蓝色的思念。漫步在那样匆忙的街,人群忽聚忽散地涌动。在热闹里,就有了种空灵的宁静。仿佛,一部无声的电影,用流动的画面叙写着人生。——楚歌
只要心情是晴朗的,人生就没有雨天。给自己一个微笑,无论你过去做了什么,将来即将做什么,生活中依旧有许多值得感恩的,给自己一个微笑,是对自己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未来的一份期许。
秋天是沉静的。春天的浮华,夏天的浮躁,一切的一切,在飒飒的秋风中,慢慢的沉淀,冷寂。我踏着秋天的风,走来。不是为了寻找枝头沉甸甸的果实。我只是为了春日一个绮丽的梦想。我登上山巅。抛开秋日落寞的心结,我只是为了寻找一抹秋日的嫣红。我将浓郁的情思,储存在秋天的风里。
热门话题:[转载]省文学院举行侯钰鑫新作《大师的背影》研讨会
省文学院举行侯钰鑫新作《大师的背影》研讨会
在已经过去的特殊年代,一批文艺界代表性人物既留下了一个个鲜为人知、耐人寻味的故事,又突破现实羁绊,对文学艺术流露出骨子里的敬重。11月22日,在省文学院举行的侯钰鑫新作《大师的背影》研讨会上,李佩甫、何白鸥、南丁、何弘、乔叶、墨白等我省著名作家、评论家对大师应有的品格进行了热烈讨论。
上世纪70年代,崔嵬、郭小川、浩然、李凖、范曾等一批受“改造”的大师齐聚辉县,作家侯钰鑫曾与他们“零距离”接触,由此而来的《大师的背影》一书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在书中,人们看到了大师的另一面:作品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郭小川,曾经被妻子为了“避嫌”、把托人千里送去的暖瓶拒之门外的消息击垮;婚姻上“感恩”娶了区长女儿、一度当红的作家浩然自感“刀尖上过日子”;写作长篇巨制《黄河东流去》的李凖,因为“小水死了”而“脆弱得像纸灯笼”;极具热情的浩然与郭小川,曾经互相心理设防……
作者在书中感叹:“他们的身份连老百姓都不如,有辫子揪在别人手里……但更多时候,他们决绝地攀登着艺术的高峰,对信念、对追求没有丝毫的放松。”书中记载道:崔嵬拍电影时,斗胆改编“样板戏”《平原作战》的情节,他说:“既然是样板,就不该让人挑出毛病。”浩然对索稿的“文债”疲于应付,但依然玩命般地投身创作,他说:“中国人多,三天出一部电影也难以满足人民需求。”因生活艰难,有人动员黄永玉到国外定居,但他倔强地说:“我要做主人,不愿做别人的侨民。”
参加研讨会的人士一致认为,《大师的背影》对文学“正史”具有珍贵的弥补作用。真正的大师决不苟合于流俗,即便生存受到严重挤压,他们依然嬉笑怒骂、风标落落,以对自由和理想永不放弃的个人追求捍卫文艺的尊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侯钰鑫新作《大师的背影》研讨会
时间:日上午
地点:河南省文学院
何弘:各位上午好!
今天上午我们召开侯钰鑫的新作《大师的背影》研讨会,首先我介绍一下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来宾:省文学院的老主席南丁先生、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李佩甫先生、省文联副主席何白鸥先生、省作协名誉主席张宇先生、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陈杰女士、河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许华伟先生、省文学院副院长墨白、省文学院副主席、散文选刊副主编乔叶、《故事家》副总编、专业作家冯杰、文学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萍子、文学院的老作家焦述、文学院专业作家孟宪明、傅爱毛、郑州师院的评论家孔会侠、郑州师院的评论家张延文、郑州师院教育学报的郑积梅、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杨莉、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张恩丽、牛文丽、河南日报记者程梁、大河报李延伟(音)、河南工人报文艺部主任奚同发、晚报的记者还没有到,最后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文学院的老作家、书画院的执行院长侯钰鑫,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首先,我们请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陈杰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出版情况。
陈杰:各位来宾大家好!我代表文艺社感谢文学院为《大师的背影》举行这么好的研讨会,也感谢大家在会上对我们这本书做非常好的评点和建议。我们这本书大家都知道侯老师是在文革期间那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他非常有心,把他和文化名人在河南辉县这一段亲密接触记录了下来。曾经侯老师把它写出来过,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能不容许用真名真姓,侯老师就用了ABCD代表,但是他写出来以后邵彦祥(音)老人说不能这样出,这么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样出就糟蹋了,将来合适的时候再以真名真姓写出来。
去年的时候我们当时的主编许华伟,现在到河南美术出版社任副总编辑,跟侯老师一直商量策划商讨这本书怎么出,选什么第一批推出来,后来跟侯老师经过很多次的沟通商量,把侯老师接触的一大批文化名人遴选出来的十几位放在这里面,集中写非常有名的一批文化名人,像赵丹、崔嵬、李凖等一大批名人都在《大师的背影》里得以呈现。我们在10月22号北京现代中国文学馆召开了一个发布会,当时很多文艺评论家都参加了,还有很多作家,像李冰林(音)、吴力勤(音)、孟广华、何西来、李尔等等这些评论界的名家都参加了,并且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出这本书是侯老师从个体的小角度写文革的大历史,而且他经过个人对这些历史名人、文化名人的接触,留下了很多非常感人生动的细节,而且写出了这些文人的情怀,而且把文化名人被生活、被当时那种历史扭曲的生活中,那种人性和人性本真的东西,而且写出了他们灵魂的真实。所以,我们感觉它对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作家的历史留下了一个非常珍贵的生活和历史的存照。
我们把这本书推出市场以后反响很好,三大网站和各个大出版社尤其是北京这一块销路很好,而且很多读者直接打电话到出版社,因为小一点的书店没有进那么多,我们这还零售了一部分。大家也知道在文学里面,从文革过来到新时期已经有30多年了,对这种文化名人很多东西通过历史资料、亲属的记叙也有很多,但是侯老师一直保存到现在又投出来这个非常重磅的东西,可以说在文坛上也是非常有震撼力和震动性的。我们写出来这些文化名人是这样想,因为侯老师还有一大批非常珍贵的资料,我们也想通过在座的各位专家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一些建议,让我们后一部怎么出。再一个,这部书我们再重印的时候怎么样更完备,更完美,让本书更丰满的呈现出来,感谢各位给我们提的建议。
祝这个会议圆满成功,感谢大家!
我们集团的年终总结会和2014年的工作安排和这个会冲突,社长主编必须参加,我跟社长、总裁同时请了一个小时的假,我先离开,我们也有专门的编辑会把各位专家的发言记录下来,为下一步《大师的背影》更好的出、更好的推广,我们会按照大家的建议把这本书做好,感谢大家!
何弘:谢谢陈总,谢谢河南文艺出版社对出版提供的支持,对作家提供的支持。
侯钰鑫老师是老作家了,《好家好园》、《好风好雨》《好爹好娘》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些书写了十几年,这本书确实是手头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研讨的话题。关于侯钰鑫本人的写作,关于70年代整个的文化状况,以及当时河南文艺的情况,都可以谈,这个书提供的话题还是非常广泛的,从各个角度都有很多话题可说,目前最熟悉、最了解的南丁老师,也是很多事件的亲历者,我们请南丁老师给我们讲讲。&&&
南丁:这本书我读的是饶有兴趣,感慨万千。我总体的评价就是在那么一个特定的非常的时空,彼时彼地,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这么一个非常的时空,记录下了这么一群落魄文人的状态。我感觉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很有意味的,很有意义的一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这里。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这段历史,那段历史很有意思,很有意味,现在回想起来很有意义。那个时候我感觉到我们中国很多政治运动,不断的政治运动把人的尊严摧毁了,不光是秩序被摧毁了,就是作为人的尊严也摧毁了,而且把精神生态破坏了。这个我觉得恢复起来不像经济建设这么容易,非常困难,把人的尊严摧毁了,这个将来恢复起来我觉得是最难的一块。这里面写的人物有几位是我熟悉的,李凖就不用说了,李凖是1953年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不能走那条路》,是王五配在自由来稿当中发现的。他当时去投稿,王五培(音)是河南日报的一个编辑,他在自由来稿当中发现的,河南日报一登,当时全国的所有报纸都转载了。这里面还提到李川华(音),李川华这个编辑也不得了,内名县(音)有一个残疾人作者叫黄培名(音),这个作者也得了河南日报奖,也得了商丘地区奖,李川华也是在自由来稿当中发现的,我觉得当时的编辑、作者非常棒。
李準你写的惟妙惟肖,这里面当然了他们的命运是共同的,但是各人都有各人的个性,李凖后来也去了辉县。韩瀚这个人我也熟,1978年中国作协组织的看石油,一个东北到大庆,一个西北到柴达木。韩瀚去柴达木了,当时我们去柴达木是一个小分队,张庆天(音)和我是领队,当时徐光耀等全省好多作家,韩瀚去了。当时我们没有发现像你写的这么活跃,后来看书的照片,后来变成老年痴呆了,他今年81岁,比我小一岁。
侯钰鑫:他先得了胃癌,化疗之后得了老年痴呆。
南丁:还有一个是张锲,原来叫张奇,他是我们老家蚌埠的,我1957回蚌埠去过春节度假的时候,在那里写了一点东西,他当时蚌埠报的文艺部的编辑,他去约稿。当时我给他写了挺正面的东西,《请歌颂光明》小杂文,他说我给南丁发了一个叫做《请歌颂光明》。所以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现在除了对你的总体评价之外,我觉得有几个问题,你这里面说了李凖的隐私,说了范曾的隐私,也涉及到张锲。韩瀚说的话非常狠,你请什么女士吃饭,走上层路线,这里面好像也有点张锲当时的意思,因为张锲后来到中国作协当书记处书记,当副主席,他兼文联副主席,他两个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他那一年开代表大会,我在开文联代表大会,他在开作协代表大会,最后通了一个话,我在北京饭店住,他在丰台。通了一个电话,他很高兴,他说我正式退了,他现在按正部级待遇,很高兴。这个老乡有很大的特点,他到中国作协书记处当书记,安徽都不理解,他怎么去了?他凭什么去?当时他虽然写东西,但是他不是很突出。但是他到中国作协以后,他的服务非常好,替作家说话,办中华文学纪念会,大家都说张锲服务非常好,给大家办事,这个非常好。
这里面韩瀚说的话也非常狠,我考虑这几条他们的反映怎么样?比如说李准家属的反映怎么样。你那样写就是他的孩子反映怎么样,他的夫人反映怎么样。我很关心这个事,因为他们还活着,这样写他们情何以堪,我有这种想法,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因后来东北也写了本书,李凖如何教他学文化,如何练习写这些东西都没有。另外就是范曾,那个马瑔给边保华弄去了,好像也不是很地道,范曾反映怎么样?我主要是这几个地方,涉及到这几个人,有的还活着,张锲现在身体很不好。
但是这本书我觉得非常好,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小侯记性非常好,当时都记笔记了。在这个意义上,我除了讲这几条具体意义以外,我对这本书还是非常肯定的。另外有几个细节,我们80年开第二次文联会,李凖在第二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副主席,你这本书里面提到他,1979就同意他到中国作协去工作,因为他1980年春天开第二次文代会的时候,他才当选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他在河南,他什么时候走了?我的印象当中,就是我上任以后,到我们开第二次全委会的时候,到1983年,他交了一个辞职书,就到北京去了。李凖这个中国作协副主席是个挂职的,就像我们这些挂职副主席,不算数,不跟待遇挂钩,所以是假的。所以李凖对这个有一点想法,可是张锲很真实的,后来一退还能弄正部级待遇。不涉及整个书的东西,但是有些事要弄准,李凖在文联文化革命时期,他和郑克西两个人组织一个战斗队,叫专纠与黑丁(音)战斗队。你写的是独立兵团,实际上是以郑克西为主的,跟李凖联络以后,专纠与黑丁(音)战斗队,李凖当然也受了很多苦。文联那一段就不说了,我的发言完了!&
何弘:谢谢南丁老师,南丁老师刚才给我们讲的这段历史其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那个年代是对我们人的精神和尊严具有摧毁性的时代,他对这本书讲了三条: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没意思就没人看了,后面的两条就谈不上了,没有意味文学性就差了,没有意义就没有价值了。所以这本书有这三条就是好书,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所以我认为这是对这本书一个非常好的肯定,谢谢南丁老师!
上一次开会的时候白鸥老师就讲《大师的背影》我已经看完了,有很多想法,今天来专门讲一讲,下面请白鸥老师讲一讲。
何白鸥:我作为读者代表来参加会,上次张宇老兄作品研讨会的时候,我说最近我们这两本书一个是张宇的《对不起南极》,一个是钰鑫老兄写的《大师的背影》都让我刮目相看。这本书我是先从作家文摘上看到,作家文摘里面摘了一部分,看到以后我就很有信心,想找这本书,还没有找到这本书的时候中国文联原来的党组书记胡振民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你们河南文艺出版社出了一本《大师的背影》,作家也是你们的,你给我找一本,那只有北京可能还没有。我就跑到作协去找,结果作协也没有,然后就打电话给文艺出版社,让文艺出版社送去一本,赶快给他寄过去,同时我自己也留下了一本。看完之后非常同意刚才南丁主席所说的,有意义,也有兴趣,也有味道。之后侯钰鑫老兄给我送了他自己的书,昨天又专门给我发了信息说一定要来参加这个研讨会。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当时就引发了另外一个想法,我觉得侯钰鑫老兄这本书的文笔要强于过去的作品,而且这本书的写法也很有独到之处,写这么多人不是按照一个人单个写的,也不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连贯性也有,而且每个人的特色也有。看你这本书之前我看过陈徒手写的《故国人民有所思》和《人有病天知否》,他写的大体上也是文化名人的故事,但是他的写法和钰鑫老兄的写法有所不同,他是一个人一个人写的,这个书在全国反响很大,据说销量也很好,但是我看了侯钰鑫老兄写的这本书,可读性、读书的顺畅强于那本书。
另外,我看的以后觉得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讲河南人如何厚道、如何热情、如何好客,这种口号性的喊法多了,但是侯钰鑫老兄写到书中的郑永和也好,包括其他辉县当时的领导也好,包括辉县的老百姓也好,加上作者本人,他所反映的这种河南人的厚道和好客表现的力量比报纸上的口号要实在得多,要强得多。看了这书之后我就给信阳常务副市长冯明打了一个电话,因为大体在那个年代信阳是中央的五七干校,很多中央领导人,包括一批文化人都在信阳锻炼或者劳改,其中罗山有一批画家,这批画家到罗山去了之后,当时罗山县的领导也是很有眼光,说别让这批人劳动了,我们办个美术培训班吧,罗山就办了一个美术培训班,带出了一个罗山画派,包括现在在北京名气非常大画家,包括现在省文联的画家等等一批画家都是那个时候带出来的。我就给冯明打电话,因为冯明本身也是文化人,他现在是常务副市长,我说信阳也应该有一些人组织一下,去发掘信阳当时的一些事情,尤其是罗山画派,谁去写这个东西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侯钰鑫:很多专家也提出来这个事情,信阳新县到现在一个书都没有,当时很多大家都在那,钱钟书、胡普(音)都在那。
何白鸥:当时没有一个有心,而且还有能力写出来的作家,我想到这个就让冯明找到这本书看看,当读者代表示祝贺,同时说这么两三句话,这两天筹备换届,12月12号就开始换,弄了一大堆事,所以我也不敢多坐,说了就走!&&&
侯钰鑫:谢谢!
何弘:谢谢白鸥主席,白鸥主席很专业,讲得也很到位,他读的文学作品比我多,现在很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读过,确实很专业,对作品的写作方法谈了很好的意见,确实为这个作品提供了很多新的角度。下面,我们请张宇谈谈。&&&&&&&&
张宇:这个研讨会我是积极要求参加的,我和侯钰鑫认识几十年了,我在文学青年还没有开始写的时候侯钰鑫就成作家了,读他的小说《大路歌》,那时候我就知道河南有很多作家,像侯钰鑫、崔富生(音)、李明宪(音),严格意义上说侯钰鑫是我们的老师辈,我一直怀疑侯钰鑫在档案上改过年龄,他不可能这么年轻。后来是多少年的朋友,而且感情也不错,他在上海的《好风好雨》系列是我把我的专家介绍给你,侯钰鑫写作很快,不长时间就有一本书,是一个高产的作家。
这本书出了以后我很早就看过,我认真看了一遍,很兴奋,在我看侯钰鑫的所有书中间这是最认真的一本。另外侯钰鑫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写书很好,画画也很好,都很有名,在我们的作家中间一个全面手,还到南阳办了画廊,这种作者很少,这本书这样编出来我感觉挺有意思。这本书在市场上引起好的反映是正常的,因为这本书比较特殊,写得也不错,对这本书很多人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也都是名符其实的。
我想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本书由三部分组成,文字、旧照片和大师的书画作品,我提几点建议:一是阅读印象,在侯钰鑫的所有文字当中这一篇写得最好,旧照片比文字还有味,尤其要说的是大师的书画作品。我来探讨一下这个结构的问题,一是结构的平衡问题,侯钰鑫的作品多了,所以我提一个建议,你小子太功利了,大师的作品弄了好几幅,我觉得对这本书就有损伤了,我觉得弄一幅就可以了,最后自己也留一幅就可以了,在大师的熏陶下自己成大师就可以了,最后都是侯钰鑫的作品,有点多了,有点多了以后就有广告之嫌,是侯钰鑫在晒自己的作品,使这本书不严肃。再一个,我觉得这个书比例上有问题,就是文字、旧照片和作品的排列顺序应该再研究一下,往画传上靠一下,出得更精美一些,更有意思一些。
侯钰鑫:因为没有美编,最好的美编媳妇生孩子,不在,就没有美编,这是硬凑的。
张宇:我说呢,拍得很零乱,特别是一些旧照片小了,旧照片很小,其实它很重要,我不客气的说相比较起来文字记不住,旧照片的味道应该多一些。
杨莉:有些图的象素不够影响印刷效果,所以做得小了点。
张宇:再一个,这本书是侯钰鑫最好的作品,表示祝贺,但是我还不是很满意,因为大师的作品水平太高,要求我们配的文字也应该高度提升,重视一下,在文字配上再思考一下,侯钰鑫有这么多的宝贝应该让大家知道,这个文字配的我不是很满意。因为《大师的背影》不是大师的正影,大师们到你这里来是住集中营,不是像你描写的这么紊乱,这么可爱,绝没有,那一部分在你的文字当中很少出现,就是大师们在改造期间那种独特的时代,对中国文化精英的一种纠判,在作品中间好像没有反映。因为你那时候是管理他们、伺候他们、服务他们的人,但是当时不是,当时你是代表领导对他们进行改造,他们对你也很喜欢,有点笼络你的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给你画画呢?就是想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大师们都很骄傲,在这种情况下给你一幅作品以来换取生存上的方便,这个我看了以后心里很难受,显然你自己忽略了这一点。我自己认为在当时那种背景下,特殊的人物关系可以叙述的更感人。例如我们看《西斜的铃铛(音)》的时候犹太人排着队脸上挂着微笑走向毒气楼的时候,我们难道是在回忆他们美丽的微笑吗?好像这个作品可以再沉重一些,这是第一部,可能还有第二部、第三部,可以再沉重一些,以我们中华民族特殊苦难时期对大师的迫害引起后世的可惜,这就是一个建议,祝福你!
&何弘:谢谢张宇,今天表现出了一个新的才能,我看可以去中央社当领导是很合适的,对书的策划很到位。另外,我觉得他谈的第二个意见很好,刚才南丁老师说那个年代对文化,对知识分子精神和个人尊严摧残的一个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刚才张宇谈到了,可能你更多是写了他们和你相处时表现的那一面,我感觉这里面是有一些逢迎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对大师来讲内心精神上的苦难,与他们人格的东西相比可能揭示的不多,不知道是你不好意思写还是怎么回事儿。
&侯钰鑫:写了一部分,因为文革背景禁忌太多。
何弘:这个作品如果这样完整呈现可能更有价值,对于我们认识那个时代,对于我们认识那些人可能更全面,更立体,华伟是这本书的策划人,对情况了解的也比较多,我们请华伟谈一谈。
许华伟:这个书里面有很多照片,我们做了很多展板,在外面,大家一会儿可以看一看,很多图片效果很好,因为书里面的印刷可能没有展板的好。
另外,刚才张老师说有一些悲壮的东西,我们在北京开会何旗帜(音)老师说这本书在北京肯定出不了,谁也不敢出,他说你出了这一部我就替你很担心,我就很敬佩了。因为这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这是需要报批的,这是禁区、雷区,创作无禁区,但是出版有纪律。
焦述:现在对文化革命是怎么个规定?
许华伟:它是要报批,我们没有报批,所以我出的时候很小心,很多地方都删掉了,我在北京出差拿到稿子看了很多遍,最后又删了一部分。我举一个小例子,比如说文革第一个受难者邓拓死的时候细节侯老师写了,我给他删了一部分。他死之前打电话给总理,那时候总理的电话接不通,他从最后一丝希望到绝望。他吃安眠药死的时候他的夫人就在旁边看着他死掉,也没有出手援助,这个细节非常让人害怕,震撼灵魂,但是我给它删掉了。还有很多需要向中央报批的东西我们第一本书不敢写,万一出问题被中宣部叫停或者查封就出不了了,因为后面还有第二部、第三部,可能会逐渐根据气侯的转变进行修订。
这本书8月份印了一万册现在基本上卖完了,我们准备把封面、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进行修订改正,有错误的地方,还有专家提了很多意见,这些意见提得很好,我们会进行修改,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写到,是不是有第二、第三?这肯定有。
我想从一个编辑的角度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认识,因为做一本书有时候是无中生有,它就没有存在,有时候是一个想法,大家碰撞期间产生的一本书,而且在这个做的过程中不停的出来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在调整,包括图片怎么弄,这个很早以前我们就说过。最后把它拿出来以后我们看到李凖那一段历史感觉很悲壮,他把李凖写得那么到位,绝对是他的语言,他的时代背景,非常好,后来我们说做这本书。做的过程中我们社长、总编,包括其他人员都很配合,也非常支持,但是有一个担心,我心里非常矛盾,我希望它能大卖,希望它能被关注,又怕它出问题。刚才何老师说了很多顾虑,李凖的家属会怎么说?范曾从法国回来以后他会怎么想?马瑔已经表示了不满,但都是老朋友了,这还不要紧。
侯钰鑫:马瑔在展览会上见到我以后,我给了他一本书,拿回去之后不知道他第几个老婆生的小孩看了以后说老爹你还这么丑陋啊?马前给我打电话说这让我怎么说啊?我说我写的哪一点是假的?一点都不假,但是他说无法给小孩交代,我说那是你的事。
许华伟:现在我们敢不敢直面人生,敢不敢展现这段历史?我们敢,但是要有技巧,还要掌握个度,这个度可能会把可读性降低一点,但是我们要安全一点,这就是做编辑的难处。所以,这本书改了很多,也删了很多,这些问题都在我这。
&南丁:可勤(音)看了没有?
侯钰鑫: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是李凖让我写的,这些事都提到了,他说写得不错,你真了解我,结果这个稿子在校对的时候被老总给截了,李凖打电话说老总说还要脸不要了?
许华伟:在北京开会刘梦(音)80多了,是劳累中风,他看到这本书以后痛哭流涕,他被勾起了很多伤心事。所以,我们下一部还会把这本书重新修订,开这个会的目的就是想听大家的意见把它再修订一下,尽量做得好一点,能够把它传下去,因为它不仅是反映文革,它也是历史的一个阶梯、链条,如果把它砍掉了不让展现,也是对历史不负责任,我们还会继续往下做。
何弘:谢谢华伟,这本书能出版华伟是功不可没,尤其是涉及到文革的书,做编辑的,搞出版的,可能也是在刀刃上跳舞的,有很多我们感觉遗憾的地方,对出版来讲也是很无奈的地方,不能完全按照自己心里想的写,这本书继续出还是很有价值的,谢谢华伟!
&&& 下面请老焦发言。
焦述:南丁在这坐着谁敢说老?实际上真老了,但是一直不敢说老,为什么呢?因为南丁在这坐着。我今天早上来的时候我说年轻人还是趁年轻的时候好好写,趁年轻的时候好好玩,老了以后尽管知道多了,理解事物深刻了,但是他没有青年人的激情了,失去了文学的色彩,而且去旅游爬山也爬不动了,不像年轻的时候可以游山玩水,现在只能玩水不能游山,而且吃好东西还不消化,所以只能吃素食。
说到钰鑫的作品,我跟侯钰鑫认识的很早,1985年河南日报举办会议,当时河南日报的郭冬临(音)总编去了,那时候和侯钰鑫比较熟,现在算起来已经30年了。《大师的背影》作为非虚构小说,确实不像报告文学的写法,也不像当今流行的记实文学的概念,小说往往心里活动很多,这也是小说的绝活,因为不管电视剧也好或者其他什么都斗不过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所以这里面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所以确实像小说,但是它又是真人。过去出现了记实小说这个东西又给封闭了,既然是小说就不能记实,既然记实就不能是小说,所以实际上有争议。最早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林因(音)我们两个不断的通电话,他过去是中国作家协会唯一专业研究报告文学的评论家,现在还是中国报告文学的主编。他的观点是既然有报告文学就不需要有非虚构小说,非虚构小说用来讨论报告文学涉及的一些敏感问题比较麻烦,所以出现了非虚构小说,他对这个持有很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侯钰鑫这本书的写法非常聪明,而且只能这样写,这样写可以使他更解放一些,使他驰骋的天地更广阔一些,也使他想表达的东西可以比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如果用报告文学的写法新闻的五要素也是很麻烦的,时间、地点、人物都需要写,报告文学被称为麻烦文学,只要一写就要打官司。我写报告文学二三十年了,最后改成写小说了,为什么?因为写报告文学打官司打不完。
这本书是什么题材都不重要,不管是非虚构小说也好,报告文学也好,只要把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让读者能够接受,起到文学所应该起到的社会效应,我觉得这就够了。而且这里面写的一些人物有的已经去世了,有的还活着,确实都是非常有时代的代表性,这个历史确实是值得纪念的。这个作品具有史料性、趣味性和文学性,特别是具有史料性,记录历史,它的价值就是把这些即将流失或销声匿迹的东西抢救出来,如果他不写可能若干年之后他也写不成了,其他人又不知道,这些东西就流失了,他能够把这些东西抢救出来,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有它存在的价值。
特别是当今文学市场比较热闹,每年出书的数据我不相信,但是这个数字可能是真的,为什么?因为长篇选刊当时要选出来几篇文章出本书,但是作家出版社不同意,影响他们赚钱,因为这个他们发生了矛盾,后来他们打电话跟我说我们想请你做做工作,但是我也做不通。所以,后来弄了一个小说试点,他说你知道现在能进入我们长篇选刊的作品很难,我们每年出4000部长篇,我说不可能,那个编辑说你知道还是我知道?我说肯定你比我知道,我孤陋寡闻,后来他说一点都不夸张,确实一年出4000篇长篇小说。因为他比较强势,他当时跟小说编辑打了一仗,他说不能这样,不然就不好卖,他说我们确实不能让他转载,因为我们的书是要赚钱的,所以在他那出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出书太多了,能够留下来的很着,为什么?现在长篇&
是一个大海,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因为4000部书里面自费出的是3000多,真正拿稿酬的也不多,还不到四分之一,因为现在自费出版很容易,而且自费出书里面并不是都不好,也有非常好的,只是因为作者名气不大。但是,它的结果是市场上一年4000部书,一天就要看好几本,你也看不了,所以只能挑着看,但是这本书好在名字,能够很容易从大海里面漂出来,这就很不简单,另外是带有史料性,写什么是第一点,怎么写是第二点。我自己孤陋寡闻,领袖水平很次,文学本来就是不可预见性的东西,而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具有不可确定性,我之前出了一本书,有人说那就不是小说,但是李佩甫说那是我的里程碑,当然这可能是安慰我的话,但是他们还要出,因为这本书还有生命力。所以,这就很具有不可确定性,有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在这个时代受这个时代的局限性,有些东西是预见不出来的,我们还应该知道我们的说话不一定算数,说它好它不一定好,说它不好它不一定不好。
但是,我并不是说现在的评论不对,都对,都是好的,矛奖评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但是往往最好的作品不一定被发现,因为受时代的制约,受自己局限性的制约,所以我们如果知道这一点就会非常谦虚谨慎的做文章,非常谦虚谨慎的写自己的文章,非常谦虚谨慎,不敢否定别人的东西。
何弘:焦老师谈到了文体,谈到了出版,让我们知道好作品不一定是评出来,一定是历史检验出来的,历史检验了焦老师的很多作品,市场反映很好,谢谢!
&&& 下面墨白讲讲。
&墨白:这本书部分书稿我在十年前就读过,还把侯钰鑫老兄推荐给一些刊物,这次是完整的读。其实我把这本书看作是一部记事论文,《大师的背影》的给我们再现了文革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困境,当然这种精神困境是通过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的。他在这本书里面写了太多的人,像水华(音),像崔嵬,这么多的导演,那么多的版画家,那么多的艺术家、画家。比如他写莫测这个人物,一个农民的孩子,在那个时候小心翼翼,但内心又非常富有的一个版画家的生活,他写他的生活细节,夜深人静的时候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但是他的信永远是没有回音的,当他的同事转给他一封很短的信的时候,那个时候莫测的表情确实很有力量,我读到那个时候真是心痛。比如说他写浩然,在当时是一个工作非常老实的人,但他内心又充满了压抑,那个时候的浩然日子并不好过,整天匆匆忙忙,疲于应付,去一趟西沙一个月回来写两本书,后来又被水华拉到太行山写电影剧本,整天为了躲避,得到自己自身的自由,而且编出来谎话应付上面。我们从浩然身上得出我们自身的一个问题,就是精神自由问题,一个作家他的精神是不是自由的,当我们读到浩然面对一个外国作家给他提出你的写作是不是自由的时候,他拍案而起的时候我们内心感觉很凄凉,一个怀着报恩的心情去写作的人怎么会有精神自由呢?这本身也是我们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他写郭小川,那个时候他对任何人都是防备的,他跟他们比,比他们的待遇,你是东院,我住西院,你坐这个车可以单独出去等等,他比这些。其实他是一个病很重的人,他对任何人都有防备,他外表是孤独的,但他内心又是盛放的,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其实,我们在郭小川身上看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作者与生活的关系,其实我很喜欢过郭小川,但是现在看来郭小川实际上也是一个悲剧,他是那个时代的传声筒,他大部分时候都是那个时代的传声筒,他道出了文学本质性的东西,郭小川和浩然他们两个人都是队友,其实他们两个都是悲剧,这种悲剧不是某个人的,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然后又写马瑔和他夫人边(音)的婚姻,写边和范曾的婚姻,又写她和周世冲(音)的恋爱,周世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画家,当写到他们两个分手的时候确实令人心痛。这个小说里面很多人有很多动人的场面,比如写郭小川接到从北京寄过来的暖水壶掉到地上的时候,我的心里确实很悲凉,这是人生的凄惨,当李凖瘫倒地上,嘴里面说着“死之明志(音)”的时候,我们确实很感动,这个小说里面人物的个性都是非常明显的,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给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就说这么多。
何弘:戛然而止。刚才张宇说到你的写作保留了很多,墨白还是读到了那个时候作家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困境,从一般意义上将我们可以了解那些大师不为人知的一面,从总体来说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候知识人、文化人生存上、精神上面临的困境。尽管说我们因为某种原因回避了某些东西,但还是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时代给文人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对这个时代了解非常少的时候能够读这个作品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孟宪明:先祝贺老兄,我看了这本书以后想起来两本书,一本很遥远的我们国家的书,叫《事说天眼(音)》,《事说天眼》有几句话,比方写恐龙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乎?”从一个小事就把这个知识分子在马上全家都把头杀掉的状态下的心态一下子就展现了。我还想起一本书,这本书我没读过,我看书虫说俄罗斯有一个作家写了一本随想录,这个人写了很多书,只能通过随想录倒过来看他写的别的书,因为他的随想录写得太好了,记录了当时文坛上很多的事情,都是很真是的。所以,我看了这本书以后想用一个词总结一下,叫“真实的传奇”,其实钰鑫兄很传奇,我也以为钰鑫兄的年龄很大,我们很小的时候看过他的作品,我以为他比我大很多,后面知道没大多少,所以他出道很早,他身边站了一群神仙,李凖说他写电影有很多大师帮他的忙。
再一个,我感觉他写这个特殊的时代我看了以后很振奋,为什么呢?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十几岁,到文化革命结束的时候我22岁,经历了这10年,我们那个地方很偏僻,我没见过什么大文学家,听都没听过。但是我看了这个书以后就想起来那个时代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大知识分子的内心呢?如果没有这一段岁月,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优雅、雅致,很美好、很光鲜的东西,都不能看到一个人作为他生活的另一面。所以,我们看到郭小川为了向自己的太太求得谅解,让钰鑫兄捎个暖壶,你再看看赵丹一辈子对不起那一个女人,如果不是因为这么一场灾难赵丹会说出这句话吗?他一直光鲜明亮的走下去的时候什么时候也不会想他的女人,那个女人已经离他很远了,但是这种敲打灵魂的一件事情使他们每个人都重新检视了一下自己的内心,发现我也是个普通人。我感觉让他们重新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人,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待事件,我那时候年轻,我从另一个较看这件事。
我上大学的时候听过李凖在河大做报告,他和姚秀云(音)两个,李凖讲的我听了很好,很喜欢,姚秀云讲的有点吹牛,但是很可爱,以后我就很喜欢李凖,看了他不少东西。所以,我给这本书总结了一句话,他写了“阴霾中的光亮”,那是满天阴霾的时候,所以张宇兄刚才说到那个时候的作者和书中人的关系,我认为那些人事实上只要讨侯专员的好,他必须讨好,他不讨好不行,他内心里是这样,但是这一点在写的时候肯定不好写,对它的真实性有点影响。
这本书我早年听钰鑫兄讲过,我还给它起了名字,我说你就写《我六次接见江青》,肯定这个文章很热,他说哪是六次接见,是江青接见我。写这些东西我感觉比看小说还有劲,我晚上还少熬夜,一般10点半就睡觉了,我看到这本书以后连着看了三个晚上,差一点看感冒,为什么?我喜欢看,并且我看到这些事件很多东西跟我很亲,很近。所以,希望侯钰鑫兄把他知道的那些东西继续写下来,你太幸运了,知道那么多事情。所以,我想接着往下再看,看出来什么就给你私下打电话,希望你好好写。
傅爱毛:《大师的背影》是侯老师的书中看得比较认真的,以前的书看一遍,这本书有些章节看了两遍到三遍,然后写了很简单的几条:
第一,侯老师的作品中这本书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它是对大师们精神层面的集体挖掘和探索,是一部大师们共同的灵魂传记,这本书蕴含的精神营养超过了许多貌似高深的小说。
第二,侯老师是一个有心人,特殊的历史给予了侯老师特殊的机遇,他没有浪费自己的机遇,用文字把这笔财富呈现出来,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许多珍贵而又难得的宝藏。比如人性的光彩和艺术的真谛,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心不在场,文字也将闪耀不出应有的人性之光。
第三,侯老师的文字是老老实实的,它所反映出来的灵魂也是老老实实的,我认为老实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是一个人背后最强大的赤手力(音),这种赤手力像一个罗盘针一样,使一个人牢牢的把握住自己,不至于迷失善意。
第四,侯老师的写作理念是真诚和素朴的,我认为真诚不是态度而是能力,当技巧和形式无所不用其极,最简单的事物都被无限的复杂和妖魔化的时候,人们不是不想真诚简单,而是丧失了真诚和简单的能力,侯老师让自己的表达回到素朴和简单,并用这素朴和简单最大限度的抵达了本真。
第五,侯老师用《大师的背影》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师都是埋头做事的,他呈现给人们的只能是背影,如果一个大师面朝人们走来,大张旗鼓和处心积虑的向人们演示其大大师的风采,那肯定是伪大师。哪怕是真正的大师,如果他过渡的彰显其大师的嘴脸,也会损毁其作为大师的形象。比如达利(音),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原本可以堪称大师,他的作品《像记忆力的永恒》都堪称经典之作,但是达利一生都接触权利,把自己搞的像小丑,以至于他的作品在广州巡展时有人撰文呼吁:“让达利从广州滚出去!”
第六,向侯老师学习,老老实实做事,简简单单做人,尊重自己的本份,一是一,二是二,诚心诚意对待工作和生活,能做多少是多少,能走多远是多远,不能走就坐下休息。
何弘:说得非常好:第一,谈了钰鑫是如何以他的素朴和简单写出了大师的灵魂。第二,大师是如何成为大师的。第三,我们应该如何向大师侯钰鑫学习。谈得很好,谢谢!
下面是冯杰,冯杰继成了钰鑫的衣钵,诗书画样样都通,得到了真传。
冯杰:关于文革文化人士挖掘的书有两块,北京李辉、陈徒手对秦城监狱的挖掘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到了当年审判黄苗子(音)这种人的记录档案都挖掘出来了,甚至最后说黄苗子是卧底。还有一个是文革的时候对家庭沟(音)监狱的挖掘,是甘肃的一帮人。河南这一块由侯老师出马,上一次文章会的时候侯老师跟我谈了一个细节,他说郭小川的《拍石头》是在随口说着,我在烟盒上记录着,这样形成了《拍石头》,那时候可能侯老师就已经准备进入写作了。我知道河南两个作家有这一块材料的矿藏,一个是崔宏生(音)老师,崔宏生老师跟我谈过郭小川的细节让我很吃惊,他说郭小川喜欢晚上把一个箱子里女人的衣服拿出来试一下,但是崔宏生老师没有记录这个,看了侯老师的书体会是需有心人写有心事。
侯老师这本书是一部文学家的局部解密史,好读,吸引人,侯老师做的事情是文化流失时的检视和记录,他作为一个时代文学的记录员,从属于自己的角度摄下了一幅幅不完整的文学残景。别人评论李辉(音)是站到文化老人的肩头写,但是侯老师没有站到他们肩头,而是和特点平起平坐,促膝相谈,是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侯老师是我们新乡作家的劳模,写了很多书,其他都是文学人物,只有这一次写到了文人,就像大家说的这是他写的书中最有文化含量的一本书。我感觉里面写的典型的是寒害(音)、郭小川、莫测、浩然,写的最丰富的人物是李凖,这里面是有血有肉,开掘出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到别人未到,写他人未写的一个真实的作家,从人性内心深处提供资料,作为后人来研究当代作家的某种参照物,是对《李凖传》的一个补充。
第二,可以称为另一种非正传的文学史,作为作家来讲侯老师是优秀的,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开掘到这一块创作矿藏,可谓天赐良机,有人想写也接触不到,不是间接的,而是参与者、经历者、见证者,和每一位撰主都是灵魂的接触,为我们提供了文学资料,这里面有趣味性、生动性、丰富性,可以当作另一种文学史谈。这个位置介于正史和野史之间,这也许就是《大师的背影》存在的意义,侯老师尽管写大师,写了大师自己就会变成大师。没有写到山穷水尽也许是因为有所顾忌,有时候需要深挖的时候就加了一些。刚才张老师提到图片的问题安排环节不恰当,甚至照片褶皱的地方也有,影响视观,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何弘:非常好,有心人记有心事,多年前就是有心人,现在成了宝贵的资源,好好写,写下去。
萍子:我今天主要是来学习,读了侯老师的大作《大师的背影》,我觉得本身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今天想带着耳朵来好好听听各位老师,我其实特别期待想听听南丁老师和很多跟这本书有关的老师再多谈一些,我觉得其实是意犹未尽。
我的感觉这是一部大书,本身分量很重,写的又是在那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特殊的环境里,可以说群星汇集,那么多闪耀的明星都汇集在那个新闻大院里,而且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每个人最本真的东西能够闪现出来。我特别羡慕侯老师能够有这样的机缘,虽然年轻,但是可以平起平坐的,甚至有点居高临下的地位,可以知道很多很真实的东西。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真实性,刚才也有老师提到牵扯到一些隐私,可能会有这方面的嫌疑,但是的确给人的感觉很真实。我觉得这个很难得,他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史料价值的书。而且后面看人物表,很多其中提到的人物都已经不在了,我觉得这也可以说是具有抢救性价值的一项工作,侯老师真是功德无量,能够有这个机缘和这个能力表现这么一段特殊的历史。
第二,我觉得这本书是一部真情流露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出来侯老师写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带着真情,因为他和他们是一天一天耳鬓厮磨、耳闻目染走过来的非常难忘的时光。我注意到侯老师写到诗人的时候他的语言完全是诗意的,像写到郭小川和其他诗人的时候,他的语言就是诗意的,好像完全沉浸在诗人的境界中,写到小说家的时候,像李凖,又非常的诙谐幽默。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侯老师和当时的那些大师们之间,还有侯老师自己对人的真情,可以说是有情有义,让我非常感动,而且敬仰。
第三,我觉得是一部真品。它就像一个孤本,不可复制,那个特殊的时期不会再有了,而且那么集中,刚才我看到外面许总已经非常有心的让人把那些展板拿来了,我希望你可以把这些东西留在这让我们参观两天,我不知道侯老师收集的那些大师的作品有没有办过展览?我希望有一天可以把那些书法、绘画包括名人的书信能够办一个展览,应该会非常有价值。
向侯老师表示敬意,以后一定多向你学习,谢谢!
侯钰鑫:谢谢,那个展板就是为了应付这些东西不被文学馆收走,当时他就是想把这些东西都拿到北京展示一下,后来尚老师说你傻了,你存了几十年,是你的,你给了他们,把这些东西都丢了,上次很多画都交给他们了,他孩子说回送给我们两个作为纪念,结果人家说你爹拿的东西都是假的,所以他说你别太相信他们,先放在这,万一有人争论说这些东西是假的,那你的书也成假的了,所以最后弄了一个版面,他们非常不满意,本来想捞点东西结果没捞到。
何弘:刚才萍子谈得很好,用了四个字,说钰鑫这本书的特点是随物浮情。下面,我们听两位专门搞评论的评论家谈一谈。
张延文:我到门口看完展板,我看到南丁老师年轻时的样子非常帅,我看着像20多岁小伙子一样,都50岁了,看不出来。今天我觉得这个研讨会非常好,特别是研讨会的氛围,这一周的那个研讨会好像跟研讨会的样子不一致,这个研讨会真是一个学术性的研讨会,我听了以后觉得对我的启示很大,特别是南丁老师讲的一些东西。
这本书因为我拿到的比较晚,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我后来就在网上搜,我在凤凰网看到一个主题栏目,它上面讲的东西不多,我看了三四遍。我最关心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郭小川,一个是浩然,因为我是做现当代文学这一块的,所以我对这一块非常感兴趣,包括你讲到张心样板戏系列的事。首先,我一直比较怀疑郭小川的死因,我去过很多次安阳,每次都会问安阳文化人郭小川怎么死的?不管出现什么情况,烟头就算把被子点着了怎么会把人烧死呢?所以我觉得很诡异,后来我看这本书里面写得很清楚,他虽然不在场,他是通过倒推法,推测他怎么死的,这让我觉得至少对我是一个释疑,虽然只是推测但是至少他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对一个人的死来讲最重要的是这个死法太诡异了,我今天仍然觉得诡异,怎么可能烟头把自己的被子点着了?
许华伟:因为这个事情我查了很多史料,他的儿子郭仁给胡耀邦写了一份信问他的死因,胡耀邦那么忙还写了三页书信,表示他肯定公安机关的认可,公安机关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是意外死亡,胡耀邦的亲笔信网上可以查到。
&焦述:郭小川死的时候我曾经在安阳,郭小川当时死的时候手不是很稳,拿着烟头的时候就会抖,他当时非常激动,他吸烟的手也是颤抖的,他又非常疲劳,所以可能是睡着了以后被烟熏死的,当时86年的时候开了一个恳谈会,他们专门到安阳第一招待所的房间里看了看,他就是这样死的,他吃了安眠药,又吸烟,因为他非常激动,高兴的过分。实际上他是因为吃安眠药睡得过死,吸烟把被子点着了,因为郭小川过去在林县,在林县还发表了一些讲话。
侯钰鑫:他是一步一步,林县先从我那借走,打了一个借条,他闺女在林县当县长,怎么到安阳去的我就不知道了。
南丁:1979年的夏天我去看画展,第一次见到郭小川,他问我是哪个单位的,我说我是中组部的,后来他在林县住院我们去看他,那时候他的状况已经很不好了,据说是吃了八片安眠药,很兴奋,从安阳回北京计划相亲,结果就死了。那一年死的还有李季,两个诗人,李季是因为什么呢?也是因为高兴,李季的战友去看他,拿了一瓶酒,不知道是药酒还是什么,两个人喝多了,结果李季就喝死了,李季当时才59岁,也不到60岁,小川当时死的时候也不到60岁,可能也是59,这就是诗人之死。
张延文:这件事在我心里面纠结了很多年,今天终于水落石出了,我从最早看到郭小川的死到现在已经十五六年了,一直想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今天基本上解决这个疑问了。因为我觉得郭小川的死对中国的当代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他刚好是在文革结束的时候死。他是一个为那个时代唱赞歌的,这个时代结束了他死了,他是一个很大的文化象征事件,但是我们怎么理解郭小川的死?我看了这本书内心想的最多是两件事,一是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刚才南丁老师说有意味,很有意思,对精神生态的摧残。当时那种环境我觉得在国际上也在反文化,我们中国毛泽东一方面跟国内对抗,一方面在跟国际融合,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跟西方的反革命文化但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最近一直也在想这件事。这件事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你拍电影也好,画画也好,或者写小说、写诗歌,在中国都是文人的一部分,其实你要是放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面,这些大师真的是大师吗?首先我对于这个书的名字是存疑的,他们算是大师吗?我觉得很多人在当时比较重要,具有影响力,但是在我们的文化史上算不上大师,我自己觉得这里面一个大师都没有,我内心觉得他们都不算是大师。首先,他们是不是大师?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说他在这个时代是比较重要的人,但是大师不大师应该存疑。
第二,我觉得文人的命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为什么特别提到郭小川呢?就因为他死了,如果他不死我今天不会提,因为我觉得不值得提,每个人就算现在活得很好,活了一辈子,你吃得好,穿得好,甚至做了共产党的高官,你就比郭小川活得好吗?我觉得不见得,你现在住着三室两厅,你有空调,你晚上有宴请,那就跟他在太行山下面一个所谓的集中营里面就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吗?我觉得不见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视野来打量它?是用个人的视野去打量它还是我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视野打量他?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或者作为一个草民,或者以共产党员的意识形态去打量它?我们中国人不同类型的人,我们中国人的阶级意识很鲜明,这些不同意识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些文人的?在他们面前他到底算什么?举个例子,李白一生中抱负很大,“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晚年为了实现抱负甚至参加了叛乱,最后死得很惨。这就是文人的命运,包括老舍的死,老舍为什么会那么死呢?所以,首先我们文人本身应该自己自省,如果一个文人不自省的话对这个民族的价值是零,因为他只是助长这个民族当中恶劣的东西,不能对这个民族起到作用。所以,我们回顾的时候应该想清楚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回顾他。
何弘:张延文对文人的意义,他首先应该有自省的意识,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乔叶:刚才听张延文老师发言,我觉得很有意思,他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我觉得他想得很多,同一种东西不同的人处理确实有不同的选择,我觉得像这种会我这种晚辈不一定要发言,我听听前辈们聊天就觉得很有意思。我简单说几句,第一是向侯老师表示祝贺,这么厚重的大作出版。另外,我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想起了何白鸥主席说的那本书,就是陈徒手的《人有病天知否》,我前一段写过《认罪书》也是跟文革有关的,所以我就读的很多资料,陈徒手这本书我也读了,还有一本是王明月(音)写的《在朝内166号与前辈相遇》。陈徒手的《人有病天知否》是1947年后中国文坛的记实,当时看了以后很震撼,看了侯老师的书也很震撼,但是震撼的角度不一样,因为他和我们的地域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我们今天是《在经三路98号和前辈们相遇》。
我觉得历史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就是写在史书上的,一种是感性的,是在艺术作品里的,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我觉得对作家的表述就成为了一种很感性的历史。文学作为社会焦点,李凖有一句话说“跟得特别紧”,它是风口浪尖上的一种表现,是社会政治的风向标,作家的经历后面隐藏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史。我觉得侯倒是这本书印证了他是一个非常尽职的,非常优秀的见证者、存证者,也是认证者。他的材料我觉得挖得很深,还是竭尽自己所能,挖得很深,做得非常细,不仅有独家的爆料,还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说我看孙老师的《风中之树》也谈到了李凖,很多的细节其实和侯老师有重合的地方,但是他是小说家的角度,孙老师是评论家的角度,他用极大的善意和深刻的理解写这些作家,这样的文本本身也很考验我们的读者,因为读者要读这本书需要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学积淀。这些人物里面我很是很喜欢李凖,我觉得写得很准,刚才南丁老师说李凖的家人读到这本书怎么想?当然南丁老师是非常周全的,作为一个写作者他知道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其实是符合一个写作者的道德的,如果考虑他的家属的问题,他的儿子在,他的儿子不在将来还有孙子在,难道永远不写这个东西吗?我觉得有时候不用想太多,就像侯老师这样非常耿直、非常真实的写出来,对我们这些晚辈看来是非常真实的,舍小情而取大义,我个人是非常钦佩的。
我觉得个人历史是社会史的一部分,它是私人回忆的呈现,有很重大的意义,有无法取代的价值,从这一点来说特别感谢侯老师的贡献,也向他的精神致敬,谢谢!
许华伟:邵燕霞(音)说郭小川死后他的孩子整理这个日记的时候他的夫人要改这个日记,他的两个孩子坚决不让她改,这一点自得很好,历史就是历史,一定要尊重历史。
&乔叶:我觉得他的家属肯定会理解和接纳侯老师的这种写法,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写作者,而是注入了很多感情,他不是单纯的歌颂谁,而给予双方很深的理解和悲悯,我觉得作为李凖的家属应该有这个胸怀去接纳。
何弘:谢谢乔叶!乔叶中心的意思是一句话,三证见大义。
侯钰鑫:董悲(音)有一句话,是亲自跟我说的,我说你们接受这些事吗?她说我进李家门的时候他爷爷跟我说过,我们家是可以娶小的。
孔会侠:这本书我真是很认真的看了,去年有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首诗,就是陆玲(音)文革之后写的《红果树》,看了以后我心里特别看过,然后看了一些相关的东西。真的是这个样子,曾经的历史就是今日的来述,好像我们追究自己生命密码似的,这两年我非常关注、追究着那段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历史,看了往年陆玲的那段遭遇之后我觉得陆玲真的是大痛无言,陆玲呈现人们面前的形象就是眼神呆滞,似乎连生命的气息都消失了。那些人在岁月的扎和痛楚,一天又一天好像跟我是隔膜的东西,非常有幸在这个关口看到了侯钰鑫老师的这本书,关于这本书大家说了很多有点和缺点,我觉得就文艺出版社和侯老师本人来讲,还是在相当大的真诚下做了这样的事情,而且还有一定的担当意识。
读《大师的背影》后我看到一是很荣幸,二是受益匪浅,这本书是一群大师在一个特殊时期生活的集中展览,他弥补了我之前关于陆玲少年才子的英姿和花甲老人之间重要的过程,我觉得从郭小川等人的身上弥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作为一个对那个年代不了解的后辈,我谈两点看法:
首先,我觉得特别辛酸,对于一个文学写作者来讲我觉得侯老师特别幸运,年轻的时候有那么高端的仰,读了这本书让我非常难过的是两个人,一个是黄小雨,一个是郭小川,郭小川三次问,这里面是不是有等级差别等等,一个非常微小的事情在他的心里面能够引起这么大的波动,我觉得不是因为投到他心坎里的这个石头子有多大,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内心始终处于一种精神不安和担忧的状态,我觉得经常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人该是一种多少大的折磨?还有一个小细节是他还是有一个诗人非常简单而率真的一种性情,一种诗性,他托则作者给妻子带红色的暖壶,上面还印了一对喜鹊,而且他还专门在辉县把这个暖壶灌满了开水,但是很可惜他的妻子拒之门外,他回来之后就把它给摔了。另外,就是因为不能去北京祭拜,他痛哭咆哮,最后在春天要来的时候却被烧死了,我觉得这段岁月残酷的对人的折磨,他们每个心灵所经受的残忍的熬煎都让我非常难过。
但是难过之外另外一个方面,我对侯老师很敬仰,我觉得很奇怪,盯着这一代文人的背影看他们确实渐行渐远,甚至将要消失在地平线的远方,但是他们的背阴却那么鲜亮,那么高大。跟他们对比,落差之下我就想起鲁迅原来写过的一个文章《人力车夫》,觉得好像凸显了自己精神上的小来,这个小让我顿时觉得内心有一种很凄美的感觉。我不无悲哀的发现,读完这本书之后看看大师的背影,然后再盯着日幕下自己的影子,我身边人的影子,却觉得显示的那么影影绰绰、渺小、弯弯曲曲像个草蔓植物,而缺少树的风姿。一个艺术家的格局、胸怀、气节、气息,这些曾经在舒展中生长起来的人们,即便在文革中被关进栅栏,带上锁链,仍然在困苦中有激情,有真诚,有是非。所以,我的悲哀一个方面是为他们,但更为我们自己,我相信这有赖于我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环境的局限造成了人的局限,这是客观原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我想文学写作最后拼的就是格局和品行,我们这一代环境的局限之下怎么样尽可能的往高处生长,这是我这两天感觉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
我对侯老师的作品也有一个建议和看法,可能和各位老师不一样,我觉得这个作品在我看来缺乏距离感,我觉得他今年写是这个样子,往前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是不是也是这样?我觉得缺少一种时间的距离感,隔着几十年的光阴沉淀,清晰对比也罢,再反刍回味也罢,在真实事件的还原之外应该会有一些更多的挖掘、思考和辨析,好像距离感的东西在我看来不是特别够。
杨莉:我其实就是来打酱油的,因为我不是这个书的策划,也不是责编,这个书的责编休产假了,但这是我们部门的书,说实话不是这个书的责编对这本书关注会少很多,因为自己每年责编的书是海量的,投入的时间精力会很多。但是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床上翻了这本书,看了以后没想到能有这样一本书,之前我听许华伟谈这本书有大半年的时间,紧锣密鼓的出版,跟作者的沟通,跟美编、设计、发行方方面面怎么做,这是我们社今年很重点的一本书。我没想到今年能出这样的东西,没想到侯钰鑫老师20多年前就写好了,雪藏了20多年,这本书拿到现在出版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在现代的语境下它的出版有特殊的意义,能让我们看到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些大师的情,他们当时灵魂的震颤还会他们内心的热度和灵魂的能量。
刚才张延文老师认为这个《大师的背影》这些不是大师,我知道侯钰鑫老师当时起的名字是《消失的背影》,我一起讨论觉得《消失的背影》没有卖点,更像一本散文的书。后来也想了好多名字,最后就定了《大师的背影》这个名字,我觉得他这里面写的一些人像黄永玉(音)、李凖,大师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以至于大师这个词没有了应有的高度和力度,所以从市场的角度和抵达读者的角度那用了这个名字。
就像侯钰鑫在这本书的影子里面说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宝山,挖掘出了他们身上的宝藏,又写出了他们的痛楚,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在文学史上我们能感受的都是扁平的,只能看到他们的光环和成就,但是这本书里呈现的大师是立体的,细节的,虽然是写《大师的背影》,但是我认为是写大师某一面的正面,生活中的正面,比如说他写郭小川不爱洗碗,给爱人带了一瓶装满开水的暖瓶,还有李凖的隐私等等。另外,还写了在那样的时代境遇下就像一个试金石一样,他们各自呈现的光芒和个性,也让我们看到这些大师强悍、蓬勃的生命力,看到了他们强大的内心创作的能量,这都是非常感人的。
另外,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人的时候对他们是精神的理解,在感情上和创作上都充满了很好的理解和对话,这一点也很好,我就说这么多。
许华伟:莫测打电话给我,我很紧张,很怕这本书里面有些地方不真实,有出入,莫测说没有,我要给你交钱,我说有什么问题吗?他说有,大师我不敢当,我给他解释了一下,这是《大师的背影》,你在某一个领域,你在版画这一块的成就和威望也可以称为大师,我们的大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师。在大师泛滥的时代,其实这个名字可以重新考虑,这是我们出版社出的名字,和侯钰鑫老师无关。
郑积梅:我说一点题外的,我是郑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的编辑,我来这里有一个意思想要表达,我们河南豫军作家也是我们郑州很强大的,在河南当代文坛包括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包括我们在座的南丁老师和李佩甫老师都是重量级的大师。我有一个策划,想在我们学报搞一个中原作家作品研究专栏,希望我的工作得到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帮助。除了各位老师的帮助,我还希望一些研究专家在我们那里发布文章,我们以后也会继续向他们约稿,我们希望把这个专栏做得越来越好,成为河南研究作家的阵地。
第二,我有一点疑问,希望得到大家的爆料,我拿到这本书感觉到很亲切,也很熟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老家是罗山,刚才侯老师说在罗山有一批画家下放到那里,其实他们下放的地方离我家只有一千米的距离,所以看到这本书写那个时期的名家、名人的一些史料性的东西,所以我感觉到很熟悉,很亲切。因为我之前看过杨绛写的《干校六记》,他和钱钟书下放的地方是隰县,我经常听到父母说干校的人闹的一些笑话,所以我不知道距离我家一千米的五七干校是哪些人在那里。
张延文:现在我们有一个想法,因为还没有挂牌,挂牌的时候希望能够请各位老师参与,下个月我们挂中原作家研究中心的牌子,另外就是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合作的研究基地。我们想做一个大型的论坛,在9月底、10月初,这个论坛是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名义做,当然我们会侧重于咱们这个研究,我们会有一个大的论题,每年推出一两个专题,我们会把这个东西解析出来,会在一些期刊上做专题。
常规的到时候请大家去开会,我想问大家应该怎么做,另外我们想做郑州市的一些东西,这样可以获得一些资金支持,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大概每年会投入2000万。因为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做这个,包括信阳师院、南阳师院、河大都在做河南作家的东西,我想每个人拉一个牵头把大家的资源和力量组合在一起,能够把我们的豫军做大,其实我们河南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前几天我给马素芳(音)主席打电话,他说可以跟你们合作,可以签合同,他说我们郑州这边的作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我们河南的作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我做了不少的资料搜集工作,我觉得大家对很多作家的认识还是很不到位了,包括李佩甫老师,我们需要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来认识,怎么样把这个东西深化一下,做得更深入。希望大家能多支持。
尚新娇:我刚才拿到这本书感觉很亲切,侯老师是我们小时候文学青年当中倾慕的对象,我今天刚看到这本书,大家从中看到的知识分子的情怀,我从中看到了一些辉县县志里面没有的部分,感觉非常亲切,回去会好好看。
何弘:上午我们对《大师的背影》的做了非常好的发言,请李佩甫主席做总结。
李佩甫:40年不停的创作,我曾经评专家的时候说侯钰鑫40年来不停的写作,这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我们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上八岭(音)的生活真好,吃得满嘴流油。我看了侯钰鑫的这本书确实很震撼,他的记忆很好,我和浩然也接触过,我第一次作为青年编辑跑到天津去走稿,在天津第一招待所碰到浩然,浩然这个人很好,早上吃饭敲门来叫我,然后领着我去饭厅,我那时候诚惶诚恐。中午又去找我,领着我吃饭,另外他跟我说天津去哪怎么走,人很好,领了我三次,说你对天津不熟悉,他们那一代作家我确实很感动,后来又一次他生病住院我专门到天津看过他一次,他老婆没有文化,比他大很多,浩然竟然不离婚,他想离婚但是张不开这个嘴。那一代作家我觉得他心里很苦,他很想离婚,我去医院看他的时候他牢骚满腹,文革的时候他曾经保护过老舍,凡是江青给他写的信他从来没有直接回信,只是通过北京市委转达给江青,他是很智慧,很狡猾的。他有一次去采访回来江青写了一封信让他去广州传达,他不传达,最后没有办法了才传达了江青这个伟大的指示。
还有李凖,我们去北京开会的时候选中国作协副团长,他怕人家不选他,结果每人送了一幅字。还有他去香港五星级酒店洗澡,结果有人叫他,他一下就窜起来了,他说我已经是中国作协副团长了,怎么别人叫我还是像犯人一样,一下就窜起来吗?这种可怜如果能写出来会很好,他都已经熬成中国作协副团长了。
我对侯钰鑫很感动,因为他40年一直在创作,我觉得侯钰鑫是大才,琴棋书画都会,侯钰鑫原来写的背影应该是这样,如果拿原来的眼光看他们不行,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应该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们,他还是有点仰视,我不客气的说这些人没有一个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师,你现在还是有点仰视,你应该是平视的,我甚至认为你被你写的这批人害了,如果按当年的眼光看这些人我们都是应该仰视的,如果拿到21世纪的今天,毫不客气的说他们的作品很一般,那时候我们看他们是伟大的高山,但是如果拿到21世纪的今天看他们和你也差不多,他们都是被捏死了,他们的创造力被扼杀了。所以,这一点我替侯钰鑫不平,侯钰鑫在创作的才情上并不比他们差,他们某一部分对你是有损伤的,并且伤害还该不小,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们的那些作品并不比你好多少。因为他是那个时代,如果我们在那个时代应该仰视他们,但是进入这个时代用新的视角看,现在的年轻人有可能觉得我们会超过他们。所以,我觉得侯钰鑫是大才,他亏在受他们部分的影响,侯钰鑫的字包括画再飞扬一下会更好,你也是受他们被捏住的影响,我觉得你吃亏了,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
焦述:如果宏观上来评价,他们比30年代的作家还差一截。
李佩甫:不管有多大的才,在某一个时期内被束缚,他们这一代作家是最亏的,那个时代的人过的都是战战兢兢的。
何弘:民族那种精神还有更高的标杆,这些大师在那个时代是大师,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人,对文人的心灵史有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怎么更好的做人,怎么更好的做文,怎么样向李佩甫讲的更高的标杆看齐。这本书对于一些学习写作的人带将怎么能够写出这个人的性格,会提供一些帮助,不管是怎么做人,怎么做文,怎么绘画都会有帮助,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向侯钰鑫表示祝贺,最后请侯钰鑫发表感言。
侯钰鑫:其实这本书大家说的有很多是我没有想到的,发表的这些高论对我有很大启发,这个稿子不是现在写的,1982年以前就写好了,比这个长得多,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时上海文学社已经排好版了,当时他要出,确实和许华伟说的一样,不敢写真名真姓,怕人家给我打官司,结果战战兢兢的拿给上海。编好了以后他也觉得看不清是谁,就是ABCD,越弄越糊涂,尚海强(音)看到就批评我说耐不住寂寞,他说当时罗曼罗兰有一本日记是写前苏联,写斯大林,披露了很多前苏联不像他想象的样子,他看到了很多暴力、屠杀,还有斯大林的革命运动,他都写出了自己的感觉。他说你看人家写的,50年以后开封,当时他觉得把这个发表以后会引起很多副作用,会加害高尔基,因为高尔基都不敢说话了,他说的都是假话。他说因为一本书再伤害朋友就不好了,于是就把这本书封存起来。我当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我看了以后觉得罗曼罗兰写得很平实,看到什么就说出来,没有加任何评论和观点,我觉得这样写比较好,但是人家是真名真姓,结果这个东西就放在那了。断断续续的来试探,拿一些段落去发表,断断续续光捡似是而非的东西去说,后来李凖让我写他,他说我什么事你都知道,结果发表了以后他说确实你理解我,最后发表以后寄到他家老耿说儿大、女大了,你还要脸不要了?于是这个稿子就放下了
去年春节我跟许华伟讲了这些东西,他说扔了太亏,应该发表出来,我还是怕惹忌讳,我见到、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如果不写出来,将来连原文都找不到了,就像那些北京的评论家说的这段历史只有你知道,程光委(音)就提出来河南作家应该写写信阳隰县,那有一大堆大家在那,他曾经组织学生去写过,找不到当事人,当地的人说不出一二三,只能说出来大概,一点详细的东西都没有,所以他说这是很大的遗憾。他们叫什么口述史,其实我这个不是口述史,是我自己经历的东西,不是别人告诉我的,当时有一种冲动,不写出来对不住很多人,对不住普通,跟他们有情谊,应该说出来,为了这种情分我要写出来这些东西,并不是有多大意义,当时也没想这么多。
当时在文化界有争议的几件事情也促使我写出来,比如说范曾是怎么发家的?我是当事人,我能说清楚,我也是站在中间的,他们两个都是当事人,一个说是给郭沫若送画的,一个说是范曾自己找去的,这根本就不对。还有创业问题给毛泽东写信的事情我也能说清楚,他们谁都说不清楚。还有很多事情,比如金陵十三钗跟李凖有关系,那不是严歌苓的,那就是李凖的,我觉得应该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我不知道他怎么想,但是在北京大家看到这个事情觉得很惊讶,他们拍出来的《秦淮河畔》故事情节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一样。
我当时只有21岁,跟他们在一块混,看到的如果不说出来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想说,但是又牵涉一个隐私的问题,别人给我打官司怎么办?我找不到一句话来说这件事,在北京那么多专家也没解释清楚这件事,刘梦(音)觉得自己有一肚子委屈想说,但是自己写不出来,他是三千个右派下放到北大荒,没有留下一个文字,他在会议上痛哭流涕,会议根本无法开下去,停顿了很长时间。
&大家对这种抢救历史是非常肯定的,在某种程度说像这种东西,特别是文化的东西,应该把能抢救的都留下来,如果写好了应该不亚于虚构小说的东西,因为它本身就是很震撼人心的东西。我对李凖敬重的不是他的隐私,而是他跟小水的问题上像个大男人,他敢承担,要是我都吓坏了,我跟他去停停尸房的时候表现的不错,但是也害怕,他就把白布揭开,那个脸皮是整个撕下来又缝合了,他就拿手去摸,对一个爱过的女人能付出那么真实的情感,我觉得我做不到,我肯定会哇哇大哭,而且外面有人监视,而且她真正的男人还在外面等着看热闹,但是他能够做到。
另外就是韩瀚,我觉得韩瀚对我影响很大,他什么都懂,什么都通,但是我后来去看他,他变成痴呆了,我很痛心,他从德国留学回来了,也参加了会议,他说这个写得还不够,我比这个还要花,还要豪放,我再给你补充点事情。我觉得像这些东西都很珍贵,刚才李佩甫说成就,我自己在那个时期就说那个时期的话,因为那个时期我是小人物,就用小人物的眼光去看大人物,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我觉得那样做容易虚假,这是我自己的观点。
大家都说写这段事有意义,刚才张宇也表扬我了,是这些人表现的比我虚构出来的那些人好,这次在北京的会议上几个专家提的很尖锐,说孟繁华(音)近二十年来的小说能留下的形象可能只有一个白嘉轩,别人说未必,就是没有留下文学形象,我觉得这是作家应该考虑的问题。那天去的都是研究文学史和作家的,那天说要研究河南作家,我觉得应该,我们河南作家在北京没有发出真正的声音,我们河南作家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得到真正的肯定。这本书我觉得还有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刚才大家批评的都对,我做一&
点解释,也不是辩解,当时就是点文字,没有搞插图和照片的欲望,只是慢慢丰富起来了,为了有一些佐证。浩然欺骗江青那件事是我干的,但是当时我留下来只是为了我将来出事能够留下证据,只是为自己找一个退路,没有别的意思,后来越商量越多,就开始找照片,找一些文字材料,万一有人找我打官司可以找一些证据出来,没有很完美、很充分的考虑,是逐步往里面添加的,所以我自己也不满意,因为图片和文字不对应,看起来很费劲。
有人提出来让我把这些东西都捐给文学馆搞一个展览,我一开始同意了,后来很多朋友提意见说别给他,只会打水漂,结果就弄了一个展板应付一下,最后也没应付掉,捐了一张画。他的办公室那有一面墙,没画,其实就是找一个借口要画,外面的图片比这个书里面多很多,那些资料仅限于书中内容,还也好多,包括南丁先生的故事还没写,所以用了一个照片,并不是我轻视你,没有那个意思。包括原来王金献(音)老师跟我拍过好几部戏,对河南都是有贡献的,大家结婚娶媳妇的时候都唱《朝阳沟》,其实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些事都应该留下来。
北大、复旦等很多大学都提出要我带着这些图片和书给大学生讲那段历史,他们的角度高,要把文学史上一段丢掉的链条找回来,刘梦说历史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过来的,但是被有人抽掉了,中国历史不连贯了,你在偷偷的补充这件事情。我觉得也对,他说这就是文学的责任,我觉得这样说也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应该这样去认识。另外,说到这本书作家出版社的总编辑说可惜,这本书应该是我们出,作为生意的观点上我们丢了一笔生意,但是有人说你敢出吗?你改的七零八落最后不成样子。今天在座的针对我本人,我们都是河南人,都是兄弟姊妹,我们吸收了很多营养,他们也准备对这本书进行修订,我本人也准备进行修订,我本来有些东西写得不太圆满,很多细节丢掉了,很多细节不敢写,确实怕人找我麻烦,李凖说他对女人的理解有比《金瓶梅》还要绝招的东西,但是我们不敢写。我们认为这群人尽管生活很残酷,遭遇很悲凉,他也是人,没有失掉人的本性,他们在那个缝隙里面可以争取的地方尽量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释放。
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是我不敢写的,有很多细节是我删掉的,因为比较尖锐,我现在没有公开的写一个文化大革命场面,这许华伟一再警告我的,不要显示一点点文化大革命的场面,全是背景,这也是我不好展开来说的一些东西,我这些都不是辩解,只是一点补充。感谢大家能够推心置腹的给我提意见,我就是想把跟这些人的交情记录下来,没有想通过这本书得到什么功利,这就是我的看法。
&&& 谢谢大家!
何弘:感谢钰鑫记录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也祝贺这本书能够出版,期待着后续的作品能够尽快完善,
最后,感谢各位出席今天的研讨会,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人游戏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