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古筝前八句的修辞手法和好处

《春江花月夜》教学示例--沈中尧
&&&&&oioj’s Blog &&& powered by oBlog version 2.0 beta oioj Studio 2004
$show_myinfo$
我的分类(专题)
《春江花月夜》教学示例 沈中尧 发表于
《春江花月夜》教学示例
南京五中& 沈中尧
〔文本定位〕
&& &《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共有五首诗歌,《春江花月夜》位列第五,是其中唯一的一首旧题乐府诗。作者张若虚是生活在初唐和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从他所生活的时代到他所创作的《春江花月夜》,都带有一定的传承的意味。说初唐的诗是“风神初振”,那在此之前的那些诗作自然是缺少“风神”,也就是只讲词采华美、音韵流转,有的是绮靡艳丽,缺的是风骨兴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可以让我们较为清晰地感悟到这两者之间的渐变情形。全诗在将情与理寄于美的形象的过程中,也带着南朝诗歌那份婉约柔媚的气韵。从这个角度来说,《春江花月夜》也可谓是中国古代诗歌前进中的一块里程碑。
〔目标确立〕
&& &《春江花月夜》与她的作者一样,独树一帜且耐人寻味。教学目标的确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以下所列的基础上做适当的集中归并或扩展开掘。
1、了解《春江花月夜》在初唐到盛唐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春江花月夜》这一类古体诗的体貌特征及解读的策略。
3、了解诗中“景、情、理”的呈现方式以及三者交汇的独特性。
4、根据“景情对位”的思路研读本诗的“物象-意象-意境”。
5、根据“诗意多义”的原则探寻本诗题材的撷取及主题的走向。
6、根据“言情得法”的道理体会本诗诸多修辞手法妙用的效果。
〔教法选择〕
&& &《春江花月夜》虽说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但其景其情却颇多婉曲。多元且多向的“景”和多义又多解的“情”,使研读和鉴赏该诗完全可以做多角度的思考。因此,教学《春江花月夜》,从整体把握的目标考虑,可采用“思路架构分解法”、“时空组合分理法”和“景情对位分析法”,从鉴赏探究的要求安排,可采用“虚实相间分辨法”、“多元生成分列法”和“审美定位分界法”。具体操作时,应主次分明、深浅得当,要围绕教学的总体目的选择教法,以一到两个教法为主,有取有舍、相辅相成。
〔文本解读〕
&&& 《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入手即破题,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首八句,诗人以彰显的方式,将“春、江、花、月”一一道来,并将“夜”字暗含其中,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阔画面。面对此形此景,何人不怦然心动?
“又假月之形态巧妙地言情达理。所以说,“
假如本诗到此结束,写景抒情也可算是成形了,只是壮丽的景致与泛化的情感不够匹配。再说,“所以,《春江花月夜》的高明绝对离不开后二十句,也正是后二十句,由睹景生情到以情及人,充分展示了诗人独有的心境。
下,还是把一腔托月光挥洒在江岸的树上。至此,春将逝去、江自远流、花已飘落、月也西归、夜欲消尽,诗人别具一格地将开篇及题的五个字又逐一收去,既照应着开头的良辰美景又蕴积起不尽的离愁别绪。
全诗三十六句,可按写景、抒情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来八句为第二部分,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做人望月与月照人的思辨,引发出人生与宇宙互为的思索。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把对人生的观照落到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之上,突出了对美好和幸福的向往之情。 &&&&
结构上,全诗以“月”为线索,从月生、月照一直写到斜月、落月。内容上,全诗以“月”为载体,从月生的明媚、月照的皎洁到斜月的迷离、落月的缠绵,步步寓情于月。月的外在串联和内在寓意,表里兼顾,情景交融,可谓浑然一体。
主题多元化是《春江花月夜》的一大特点。一是围绕人生与宇宙的思考,“思归的抒发,人生本已短暂,却还要承受别离相思之苦,诗人愿亲人早日团聚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
基调多层面是《春江花月夜》的另一大特点。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仍哀而不伤地讴歌生命。同时,抒发思妇、游子情怀也非一味地感伤,更多的倒是关爱与同情以及宝贵的执著,加之独到地从男女双方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相思,更是淡化了忧愁激活了希望。
形式多美感是《春江花月夜》的又一大特点。除诗题的五种事物显现出一幅交错叠现的景观更是把人带进神奇美妙的画境之中。而在静夜背景下,那些听的到或想的出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雁叫声以及思妇、游子的叹息声,构成了独特旋律的音乐美。“滟滟”、“皎皎”、“代代”、“年年”、“悠悠”等叠字的使用,又有一种音节美和韵律美。
&&& 此外,用韵多变化、手法多拟人也是《春江花月夜》很值得咀嚼品味的特点。全诗融景、理、情于一体,多方面地呈现着审美的情韵。
〔教学流程〕
一、自读全诗,看诗题与诗句之间的关联。
&&& 提示:要有“时空意识”,注意词句的分解、对照。
对照诗句可知,“春江花月夜”应为“春、江、花、月、夜”,五字即五景,其中的“夜”是大背景。同时还可看出:全诗三十六句,带“月”字的诗句有十五句之多,成为贯通全诗的一条线索。
二、再看全诗,寻觅“月”为线的纵向演进。
提示:贯通要注意落在对应的词句上。
从月生、月照到斜月、落月。
诵读诗作,感悟全诗押韵变换的特点。
提示:可依据古诗常见的押韵规律来分解。
全诗三十六句,
四、关系思路架构分解)。
&&& 提示:借
每四句为一个小单元,依语意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 8句)幽美恬静的春江月夜图景;
第二部分(9 -16句)理趣深邃的宇宙人生哲理;
第三部分(17-36句)思妇游子情怀。
其中,第一部分的绘景给全诗的言理抒情提供了很好的铺垫;第二部分的接转使第三部分的抒发将诗人的情感态度逐一落实到人。
小结:《春江花月夜》落笔破题,先用八句诗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阔图景;接着再用八句诗来承上启下,由眼前的“月”生发出有关宇宙人生的思考,自然引出自我最欲抒发的情怀;最后以较大的篇幅全方位地抒怀言情。
作业:背诵1-16句,按“先景后情、景情对位”的思路,试分析前16句的表达特点及其效果。
&&& 一、背诵1-8句,鉴赏诗句景物描写的特色。
&&& 提示:从内容上看轻重,从对象上看主次,从手法上看彼此。
&&& 二、背诵9-16句,分析诗句哲理表达的特色。&&&
提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叫哲理,它是智慧的、辩证的,绝非突如其来。
先看引发之“缘”――“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的朦胧,令人很容易想像出此时那一尘不染“江天一色”的大夜景,空中之月自然愈发“诗人站在江畔,仰望明月,怎能不
人的个体生命虽然短暂有限,但却世代相传“无穷已”;江月的存在尽管永恒,但它却无生命的活力,“年年只相似”罢了。独到的两相对比,豁达超脱中还蕴藉着几分人定胜天的昂扬之气。《春江花月夜》给“
再看阐发之“续”――既然热爱
三、熟读17-36句,推断“人与人”、“人与月”的情感关联。
提示:可从时、地、人入手,再结合情境来分解、组合、联想。
从时间看――月照(烦恼)、
人物看――
为中心媒介,既链接了时空,又见证了人生。
小结:全诗按“景-理-情”的思路推进。面对良辰美景,诗人的思绪律动而缥渺,由此生发出来的关于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索也是空灵的。但空灵中所包含着的豁达与超脱,又使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索转向对现实的离愁别绪的感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怀也随之具体、清晰起来。“景、理、情”的相互触动、相互比照又相互交汇、相互融合,使全诗由外及里而成为极具审美价值的统一体。
作业:熟背全诗。对《春江花月夜》所显露出来的或隐含其间的画意、理趣、诗情,从手法、内容、特点等几方面,选择重点做多角度的评点或赏析。
&&& 一、背诵全诗,小小组内交流各自评点或赏析的情况。
&&& 提示:“手法、内容、特点”一个不能少。
二、从手法、内容、特点等几方面,评点或赏析诗作的画意、理趣、诗情。
提示:可以先概说后例说,也可以先指点再归纳。
1、关于画意(由侧重这一方面评点或赏析的学生主讲)。
根据学生的表述情况加以归结:
诗人以比拟之法贯通全诗,使其笔下的景物始终充满了一种精神的活力。表现月出用“生”,生气勃勃;描绘月照用“待”,期盼切切;叙写月移用“徘徊”,情意绵绵;说明月斜用“沉沉”,愁绪重重;交待月落用“摇情”,情韵袅袅。
诗人还以联想的方式,借助比喻等手法,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美景图。从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到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线条、形态、光影所构成的画面,美艳绝伦。而那些藏匿于文字之中的各种声音,从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到凄凉的雁叫声、情人的叹息声,既有其别样的音乐之美,又构成了春江月夜美景图中独特的声音符号。
2、关于理趣(由侧重这一方面评点或赏析的学生主讲)。
根据学生的表述情况加以归结:
诗人以设问之法自问自答,使围绕宇宙人生的哲理阐发充满了思辨的色彩。诗人承认江月依旧而人事更替的乖悖,仍然要借明月来寄相思,追寻的是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表达的则是诗人追求生命与宇宙同一的高远境界。这种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哀而不伤的情怀与天人合一的精神,使针对思妇游子的情感抒发也颇具哲理的意味。“卷不去”、“拂还来”的虚拟与真实,“无限路”、“满江树”的失望与希望,观照着人生的愁苦,表达着诗人的同情,呈现着幸福的憧憬,有情有理有趣。
3、关于诗情(由侧重这一方面评点或赏析的学生主讲)。
根据学生的表述情况加以归结:
诗人以借代之法托物言情,使围绕思妇游子的情感抒发呈立体、互动之势。用“扁舟子”、“明月楼”来指代人(游子、思妇),物有人情;用“鸿雁”、“鱼龙”来指代事(传信),物寓心情;用“碣石”、“潇湘”来指代路(地北天南),物含愁情。话语简洁而明快,诗意却不乏形象而深刻。
独到地从男女双方的角度来抒写相思之情堪称本诗一绝,而且这双方又是可换位的。与此同时,像“应照离人妆镜台”句,其蕴含的“应怜妆镜台前离人”之意,正是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对思妇的一片同情融入到了明月的光影之中,从而使全诗之情更为自然、真切、感人。
总结:诗歌阅读的审美,要循着诗人的思路,从手法、内容、特点等多方面来解读、评点、赏析。对《春江花月夜》中所包容的景物美、哲理美、情感美,可以由外到内看结构,由表入里看含意,由此及彼看目的,一步一步地去感悟诗作中的画意、理趣、诗情。
作业:回忆一下曾经读过的与月相关的唐诗,再比较阅读《唐诗宋词选读》中其它及月抒怀的唐诗,看“写月”及“抒情”的关联有那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示例说明〕
&& &《春江花月夜》画意、哲理、诗情所交融生成的意境,空灵而又迷人。教学的安排,要选择精当、准确的切入点,设计有序、合理的教学点,把住基础、拓展的调控点。
&&& 选择精当、准确的切入点。《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景和情颇多朦胧或交融,但结构的隔断却比较明显。故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把初读的目标放在发现“诗句韵脚的变换”和感悟“诗句句意的关系”上。对格律诗的了解和本诗较为明显的句意关系皆可利用。除了利用四句一韵的特点来分割,也可以借助“月”的景象来串联。
&&& 设计有序、合理的教学点。在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的基础上,依诗作“景-理-情”的思路来分层解读、赏析。景,重在展开想象,把诗句再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具有审美情趣的画面;理,重在辨析思考,把诗句外在的对比和内在的蕴积一步步推断出来。后二十句是重点与难点,可以采用先分割层次或先串联感情的关系分析法,然后从手法、内容、特点等几方面来评说或赏析。
&&& 把住基础、拓展的调控点。诗作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特点,决定了由实入手、由景入诗是基础,也就是要从诗句的表层意思、诗歌的呈现手法入手。由于诗句表层之义和深层含义往往是同体而在的,景、理、情又是互动的,所以,既要以分解时空、分清虚实为基础起点,又要以超越时空、打通虚实为终极目标。
Re:《春江花月夜》教学示例访客128Kb4(游客)发表评论于<span id="t_10-12-19 20:41:00
.........................................................................................
个人主页 |
Re:《春江花月夜》教学示例<span id="n_ga004(游客)发表评论于<span id="t_09-2-17 9:05:00
个人主页 |
发表评论:哪里有《春江花月夜》的解释?
哪里有《春江花月夜》的解释?
09-01-05 & 发布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得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绝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格格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写的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 ,在意境、情趣、韵律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 ,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 ,“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 、鱼龙 、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 。“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皇歉拍罨?穆呒?嘉?牟?铩J?腥松?芾淼幕鸹ǎ?怯伞肮略侣帧钡囊桓觥肮?”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 ,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 ,《春江花月夜 》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解读 深夜翻看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①,见到前辈诗论家许多精彩的评解,不禁为之惊叹,深受启发。然细观之,其中虽多有珠玉之见,但仍存其弊,故冒着被人耻笑之危险,以我之浅见解读此千古绝唱,或许有一两句可取,则不废我子夜之功也。 春江花月夜 仅这五字列于此,犹如灿锦呈于眼前。春、江、花、月、夜,在中国的文学里,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无一不美妙,无一不含情。虽喻之为灿锦,但不是堆红叠艳、奢华腐靡。先想象之,看他下文能翻出什么好诗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首句即点出春、江、月,且暗藏夜。这江是与海连的,我们且不论江是何处之江,海是何处之海。江潮把江海连在一起,分不清江海,亦分不清海天。春江连海,可见气象之大。潮水起伏,明月由海潮中涌出,此情此景,非人间可见,张若虚飞入天上乎?不禁让人想到稍后的张九龄写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②,固然很好,但是没有海潮的托浮,那明月自然也就少了一层动感,少了一层意境。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何义?《应用汉语词典》解释的很好——“水的光色。③”所以苏轼曰:“水光潋滟晴方好”。“滟滟随波千万里”,什么滟滟随波?当然是明月。我们看那江波之上流动的色彩,谁能分清是水波,还是光波?这岂非天上境界,人间何有?且看这潋滟的月色,随波漂浮,三千里江山无不被笼罩在春光月色中也,又岂非张九龄讲的“天涯共此时”。此两句再次铺陈春、江、月、夜之景。 如果说张九龄的明月是人间之景,那么张若虚的明月则是天上之景,天上之于人间,更高妙矣。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篇目乃“春江花月夜”,前四句单讲春江月夜的好处,唯不见花字,岂能无花?江流宛转,绕过汀洲,月照花林,花是什么样?花如冰珠④,晶莹剔透。这花,又非普通的花,这个比喻,可谓奇绝、奇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徐增曰:“春夜安得有霜?⑤”我问:春夜怎知无霜?其实,从开始到这里,诗人都在营造一种阔、大、清、冷、静、幻的境界。古谚云:“春寒料峭”,有霜不足为奇,不必臆想。霜是白的,沙是白的,因何而白?有人说霜、沙自白。我说:无月,能见霜、沙之白乎?所以诗面上虽说飞霜沙白,实写月也。这两句是暗写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两句又明写月。以上十句,出现“月”字四次,然实际上句句含月。“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等。句中不见“明”月,实暗藏月也。“江天一色无纤尘”,唯见月也,可见月乃诗之要旨。但是,诗人却说——此月乃孤月,说月孤,实说人孤也。所以,我想诗人费了如此功夫说月,实际还是为了说人,下文必讲到人。 以上是诗歌的第一大部分。从阔大的天空、清冷的春夜、静幻的江花,写天上之月,这样把月展现在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实际上是为下文写人而铺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也搞不清是人见月,还是月见人了。月矣?人矣?人也,月也。此即人月合一。诗歌也由天上转向地上,进入了人间世。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人生代代绵延,轮回千年,何有穷尽?然江月永恒,人与江月相比,何其渺小,何其短暂!但是从人类的繁殖绵延来看,则又长也。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短暂的人生比之于永恒的江月,欲想月华普照,更难得也。所以从江月的永恒看来,能照到何人呢?只见到大江滚滚,流水汤汤罢了。 以上六句应该说是诗歌的第二大部分。诗人把目光从苍茫浩瀚的宇宙之间转向人世间,发出人生短暂,“不知江月照何人”的感叹,但是他又看到人类的发展绵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人生与江月似乎又都是永恒的,这种哲理性的思辩,闪现出人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光辉。这种对人生理性的思考,看似与下文的“相思情愁”主题偏离,实际是统一的,人之伟大,缘于情,从对人生的感叹过度到“相思情愁”,应该说是自然的。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引出白云作何?言白云悠悠,惟其悠悠,想起幽情,必有伤感之语。果真有“青枫浦上不胜愁。”然其因何而愁? 诗至此,又翻出一层意思,到结束是诗歌的第三大部分,这层意思就是“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想那大江潮起,朗月如霜,天涯羁旅,停泊一舟,能不孤寂惆怅、愁情上涌?这“谁家”、“何处”问得好,这一问,便由江上孤舟之天涯羁旅转向那明月楼上的女人了。且看那楼上女人作何?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徘徊?它徘徊什么?因何而徘徊?月为天涯羁旅乎?天涯羁旅幻化为月乎?不然,何为在楼上徘徊?月照妆镜台,镜中岂非更有一月?呵呵,天上的月进入镜子里了。不由我想起《红楼梦》中之“风月宝鉴”,照一照,美人凤姐招手而来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月,真有意思,“卷不去”,“拂还来。”是月?还是旅人之魂?以至于如此相依相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我们看,“相”字终于出现了,诗人虽不点“情”字,其实一直在言情,那“卷不去”、“拂还来”的月岂非含情?月之情,即人之情也。人之情岂能落单,我想这两情相悦才是情的“相”字早晚会出现。且看“相望”与“相闻”,明月楼上的女人与扁舟子上的男人,相隔天涯,自然是相望望不见,相闻听不见了。为什么诗中说“相望不相闻”呢?为什么?关键就在这个月上。此月非彼月,此月非月。月即羁旅,羁旅即月,月是男人,男人就是月。月在天上,已入镜中,岂不可相望?其正相望也。但月无语,犹人之魂无言,故曰“相望不相闻”。 “此时相望不相闻”以上似男人语,以下就是女人的镜头了。男人在江中扁舟子上想象自己就如天上的明月进入了女人的镜台,男人望月即望人,望月若入梦,他在梦与非梦之间想象着明月楼上的女人。女人呢?女人当然也是如此,方显两情相悦之妙。所以女人说:“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然而月华似乎不随顺女人心愿,没有照见她的情郎。女人抬头望天,恰有一鸿雁单飞,她自然想请鸿雁带去对男人的深深相思情,岂知鸿雁不长飞去。女人又低头看水中鱼龙,岂知鱼龙潜跃入水底,仅留一江波纹给女人,女人痴痴地望着那水波荡漾,她的心仿佛随着水波而荡漾,她的心到哪里去了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回家。 她也入梦了,岂知她不是天天都在做梦?梦中和男人会面了。但是,她昨夜的梦中花已落,女人想,我老了吗?他怎么迟迟不回来,还是根本就不愿再回来了?但是诗人却不直接说落花,而说梦中,说梦,又先说一个“闲”字。闲梦落花,把女人惧怕衰老的心态暴露于似有似无之间,恰如南唐冯正中的“闲梦鸳鸯香径里”。花已落了,春也过半了,你,你,你还不回家啊?开始再一次点花了,以下我们看诗人怎么把夜中的春、江、花、月一步步收拢。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 春已过半,可恨江水不停奔流,春岂不尽也。故南唐后主李重光说:“落花流水春去也”。注意了,上面又两次点明了春字。先说春已半,又说春欲尽,可见留春之心。然而,流水无情,春留不住。花尽,春尽,再看月,月也西斜了,离落还会远吗?此时的女人,手把栏杆,望月,月遥遥欲坠,她岂是望月?实是望人!可怜这寓羁旅之魂于中的月也要离去了。唉唉!即使拍遍栏杆,又能作甚!以上又两次点到了江。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管女人怎么望月欲穿,月还是一点点地沉入海水之中,随着海潮散开。此时,女人的心岂不碎了。以上又两次点月。月沉入海底,花、春、月皆不见了。至此,随着女人付诸于精神寄托的月的沉落,女人自然会想:相会相逢的道路呢?从大海之滨到潇湘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⑥”。月无,道路虽有是无。月啊,月啊!你们都去吧,去吧!女人不禁在心底呼喊。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落了,人未归。但心底的情却随着花落、春去、月沉而突显出来了。大江之上,无花、无春、无月,只有深深的情——在荡漾…… 末尾句再次点出两月。月没了,它化为了浓浓的情。故言春、江、花、月、夜五字,最显一个月字,盖月非月,月乃人之魂也,月乃人之情也。末句说“落月摇情”不是随意之笔,蕴涵深意。花先落,春又去,月乃沉。月沉不是完结,月沉情显,此乃大意,此乃要旨。 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里列出了十九家前人的评解,各家解说都很精彩,但是惟王尧衢得其要,点出了该诗的要旨乃一“情”字。他说:“此将春江花月一齐抹倒,而单结出一情字,可见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得而没也。⑦” 其余之人,徐增、谭元春三两次提到情,但只是在解释诗句时的普通之用,并未以“情”点诗主旨。盖胡应麟、唐汝询、锺惺、谭元春、陆时雍、周珽、王夫之、徐增、吴昌祺、沈德潜、管世铭、陈兆奎、王闿运、周启升、汪道昆、蒋一葵、王世懋、黄家鼎等先生,不可谓不是诗论之大家,然于花落、春去、月沉之后得不出此诗大意乃一“情”字。此即我开篇所讲之“弊”,可见此诗之难解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得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绝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格格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写的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 ,在意境、情趣、韵律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 ,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 ,“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 、鱼龙 、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 。“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皇歉拍罨?穆呒?嘉?牟?铩J?腥松?芾淼幕鸹ǎ?怯伞肮略侣帧钡囊桓觥肮?”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 ,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 ,《春江花月夜 》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江月照千古 孤篇盖全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作者:都市隐侠)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三、一生一绝唱,一夜一哀愁——《春江花月夜》之我的赏析(作者:张小婕)  诗从被写出来的那刻起,沉淀的就是其本身写者的心情。后人,纵使有多高深的造诣或者怎样的心情的历史性重叠,都没有办法真正的解释。所以,现在我写这篇文,充其量就是挖掘一点我自己情绪的断章,凑不上什么赏析。——题记  春江花月夜的诗评泛滥,网上什么版本的都有,若是此时我再浓墨于其字词运用的引经据典,大概就逃不出捡人剩下的落魄甚至会遭蒙抄袭的嫌疑。所以作罢,写写我的理解就够了,所谓托物言志或者抑扬顿挫之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留给有水平的大家去做吧。  春江花月夜的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自己融入进里,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阅诗,最忌讳的就是读,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进而不同的语调流转,都有极大的可能让诗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间,不是这么容易便能驾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选择抄写,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间,感情毫无预兆地就漫溢了出来。  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人曲婉的离愁,通篇白话文一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个离人立于江岸的形象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汪汪白水,赞叹自然的浩淼荡漾,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一种哀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的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娆。月色美,在诗人的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就连江边的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其实和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  又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无奈人与天的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的薄凉锦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类啊,年华如水去而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的一天。诗人天真的自我安慰,“哀而不伤”,与李白的《把酒问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人举目而眺,“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更有自己不可尽言的思念。他似乎还看见了家中“妆镜台”前的同样思念他的女子,辗转反侧,苦于月色的柔情更添了她的愁思。那多情的女子,多想随明月光华一起,“逐月华流照君”,瞬思闲就能流转到意中人的身侧。可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跃深水,只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功。&尺素在鱼肠,存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长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念。   对于“水成文”,其实我还有别的理解。诗人的思念,望穿了秋水,也望成了幻觉,他好像看到了鱼跃激起的水纹里有远方传来的书字,一篇思愁蔓延水面,情深亦如水。  全诗到这里,我的激情大约也到了个终点。近乎审美疲劳,后面的内容,已经不足以翻起我的思绪。  月复西斜,海雾徒生,潇湘碣石,江树摇情。就以这个&摇&字作为最后的看点,&月华摇晃,树影婆娑,人心起伏,月摇,树摇,人心亦在摇&。诗人在江边站至夜深,江风骤起,他看岸上的树舞起,好像是在代替谁回应着他的思念,也好像是因为树枝沉甸甸地挂满了他的思念,于是他情不自觉地心中悸动起来,再也平静不下来。只好就此收了笔。乐府诗旧题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陈后主首创说:  1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7《清商曲辞o吴声歌曲》四  《唐书o乐志》曰:“《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2《隋书o乐志》曰:“陈后主于清乐中造《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3《隋书o五行志》曰:   “祯明(587-589年)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  4《南史》曰:   “后主张贵妃名丽华,与龚孔二贵嫔、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 、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并有宠,又以宫人袁大舍等为女学士。每引客游宴,则使诸贵人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送宫女千数歌之。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琼 树朝朝新。’大抵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古典民乐曲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民乐之代表。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大师彭修文对此曲的艺术处理极其细腻,他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而黎海英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乐曲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阑拍岸,8、桡鸣远籁,9、欸乃归舟,10、尾声   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动会开幕式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江花月夜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