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情报学考研环国际研究员是否可以免学费

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北京)
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是全军唯一专设的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和全军唯一的国家发明奖科技查新单位。下设卫生勤务研究室、医学情报研究室、信息技术中心、军事医学战略研究与论证中心、科技声像与电教中心、编辑室、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四环科技印刷厂8个科室。现有卫生勤务、医学情报、生物医学信息、科技声像、编辑出版5大专业方向,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兼设卫生勤务、医学情报、计算机应用3个教研室和1个教育技术中心。
作为全军卫勤专业委员会、国防医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全军CDC数据中心、全军医药卫生科技查新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多个全军性专业组织的挂靠单位和全军军事认知与心理卫生重点实验室成员单位,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担负着军队卫生战略决策咨询与卫生政策法规、军事医学科技发展战略与外军医药情报、生命科学计算与疾控信息技术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任务。
研究所先后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军内知名专家,目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6人,3人在国际学术机构兼任学术职务,17人在国内学术机构兼任学术领导职务。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级领军人才2人,北京市人大代表1人,国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总后卫生部重大问题咨询专家2人,军队后勤供应保障标准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总后科技新星1人,院拔尖人才、技术专家和后备人才培养对象各1人,院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入围奖获得者1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导师14人,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20余人。先后承担国内、军内课题与任务95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 3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49项,国防科技情报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院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全军后勤学术研究成果特别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并有6名专家在院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入选突出贡献者名单。&
该所拥有国内先进的战略卫勤模拟与评估实验室、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和全军最为齐全的卫勤情报资料库,是目前全军战略卫生管理与医学情报研究领域学科最全、实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决策咨询与研究机构。
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
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主要从事军事医学、基础医学、高新技术和新药创制研究,现有11个研究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力量,领衔&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开创了我国领衔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先河。
研究所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全军重点实验室,3个全军任务中心,25个重大技术支撑平台,1个军事医学病理博物馆,是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主要组成单位,科研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2亿元。拥有2个国家和军队级创新群体,先后产生4位两院院士、31位技术三级以上研究员、5名973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被评为&总后三星人才&,5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多名专家被聘为国际核心刊物编委,一大批科研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导师36名,硕士生导师41名,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和输送了1300余名高层次人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创新团队奖为代表的奖项28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58项;国家和军队新药证书42个,新药临床批件52个;获专利190项;编制国家和军用标准2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750余篇,合计影响因子超过1200,在Nature系列子刊连续发表论文12篇。
基础医学研究所简介(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在蔡翘、周廷冲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积极倡议下,1978年7月在北京成立。该所主要从事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高新技术、前沿技术研究,现有11个研究室,1个免疫诊断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863抗体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部分、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和4个研究中心, 9个国家二级学科及实验室均具备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参与高水平竞争实力。
该所拥有包括重组蛋白药物研究技术平台、大规模抗体制备平台等十一个生物技术研发的基础平台。先后有5位&两院&院士在该所工作,现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名,硕士生导师13名,为军内外培养博士后49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在军内首先接收国外人员进修,最先在国外科研单位受聘客座教授。先后接待了包括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知名学者以及国际著名科研单位的领导来访,并派出大批研究人员到国外进修,学成归国人员已经成为了我所中青年科技骨干的主力。建所以来,在国内最早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单位,率先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乙肝核心抗原诊断试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在国内最早开展生物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也是我国第一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生物信息学文章;在国内最早引进单克隆抗体技术并开展相关研究,研制的10余个白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已获国际认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最早提出&生物调控&概念并系统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并汇集于《受体学》、《多肽生长因子&基础与临床》等专著中,成为受体和
.多肽研究的经典之作。
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
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1951年组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营养系,座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一号。主要从事与军事医学、生物高技术和预防医学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我军卫生学环境医学的最高研究机构、指导中心和全军卫生学环境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研究所拥有全军卫生监测中心、全军军事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卫生学环境医学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环境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全军军事作业与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全军军队卫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研究所为建国以来历次卫国战争、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极端环境下驻守部队疾病预防与控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被总后勤部通令嘉奖。建所以来,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00多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11项、军队和省部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79项,在研课题包括全军&十二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80项。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0名,可在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4个学科招收研究生,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药学2个学科培养博士后,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科研水平高,经费充足,教学严谨。该所还负责编辑出版《营养学报》、《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和《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等三个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
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肩负着生物武器医学防护、传染病防控和反生物恐怖科学研究三大职能,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学科专业配套、优势特色明显、综合应急能力突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机构。
研究所设有全军微生物检测研究中心的6个专业实验室、8个研究室和1个技术保障室。建成了以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防护装备工程中心等为代表的15个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一系列配套完善的先进仪器设备和科研设施。先后有3名专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有5名一级专家、2名二级专家和8名三级专家,6人被评为总后&三星&人才,1人被评为总后总后中青年技术保障专家,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有5个博士研究生授权学科、7个硕士研究生授权学科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5人,为国家、军队培养和输送研究生逾千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所始终高举军事医学大旗,以国家和军队重大需求为牵引,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协作攻关,取得科技成果396项,专利授权8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抗疟特效药复方蒿甲醚,荣获&欧洲发明人&奖和美国&盖伦奖&。2003年,在全国抗击&非典&的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视察,给予科研人员&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的高度评价。2008年以来,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安保任务,为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毒物药物研究所1958年成立,主要从事化学武器损伤医学防护研究和军队特需药及重大疾病防治药物研究开发,是国家新药研发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军队防化医学研究的牵头单位。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所已形成以防化医学为重点、新药研究为主体、生物医学和生物高技术为支撑的科研布局,具备从新药设计合成、质量控制、制剂研究、药物代谢、药理学评价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衔接配套的新药研发技术链条。
研究所现有9个研究室、1个编辑部,拥有国际OPCW指定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或技术平台4个,国家应急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军队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设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授权学科7个,硕士授权学科7个,现有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25名。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近30多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求是&杰出青年奖等各类奖励,形成了院士领衔、知名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群体,为研究所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共获得国家新药证书67个,其中一类新药证书7个;获各类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9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近200项,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500余篇发表于国际刊物。在抗人禽流感药物科技攻关、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安保等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研究所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温家宝总理率八部委领导视察该所时,对该所在抗人禽流感药物科技攻关中的突出贡献给予了肯定,2011年,国家科技部对该所申请的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立项支持。
卫生装备研究所(天津)
卫生装备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月,是我军唯一专门从事卫生装备研发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军队卫生装备规划论证与研制开发,科研方向包括:卫生装备信息与系统工程、急救器材与包装工程、机动医疗平台技术与装备、生物医学材料与装备、医用电子技术与装备、分离工程技术与装备和生物防护防疫技术与装备。
研究所设有国家生物防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军卫生装备论证中心、全军卫生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军队重点科研平台。建所50多年来,先后研制出百余种卫生装备,为我军平战时卫勤保障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研制成功的&方舱医院系统&、&新一代系列卫生技术车辆&、&外科手术系统&等大批先进卫生装备,成系统成建制装备部队后,显著提升了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并在多国联合军演、奥运安保、医学救援和抗震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卫生防疫车、急救车、医疗箱组等11种卫生装备通过联合国维和署严格考核筛选,正式被联合国维和部队采购使用,远程会诊车参加了建国60周年大阅兵。该所现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卫生防疫防护技术与装备、军事预防医学三个博士学科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军事预防医学、军事装备学三个硕士学科授权点,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6名,近十年来共培养研究生130多名,博士后进站5名、出站3名。现有研究员9名、副研究员12名、高级工程师6名,技术三级专家1名,总后科技&银星&1名、&新星&2名,1人被评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1人获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该所是全军医学科委会卫生装备学专业委员会和医学工程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机动车辆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安全与防护装备分会、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分会创办单位。主编的《医疗卫生装备》杂志为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军队优秀科技期刊。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6项,国家授权专利297项。
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
生物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是我军从事生物高技术研究的专门机构,以军事医学为研究方向,以应用研究为主并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在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研发、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转基因和基因打靶、肿瘤分子生物学、生物安全战略管理等领域具有明显特色。
生物工程研究所是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建有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DNA合成和序列分析实验室,全军生物防御重点实验室、全军重要疾病防控模式生物重点实验室、全军生物武器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实验室以及院生物工程产品中试生产基地、院微生物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院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是全军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研究所科研条件优越,拥有先进仪器设备3000余台(套),价值近1.6亿元。设有9个研究室和1个生物工程产品中试生产基地。现有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安全等7个博士、硕士授权学科,在岗博士生导师22名,硕士生导师37名,累计培养研究生近500名。多年以来,研究所始终致力并推动国家和军队生物高技术的发展,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遗传工程专著;创建了国内首个生物工程产品研发基地,在主持研发的系列重大产品中,获得国内首个基因工程产品新药证书,研发了国内首个获准应用的基因工程疫苗,新型溶栓药在国际上首获新药证书;率先建立了高等动物基因操作技术体系,国际首创20余种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多个性状优良的转基因动物新品种,使我国动物整体水平遗传改造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超前谋划生物技术军事医学应用,获批我军历史上首个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组织研制的系列腹泻疫苗为我军减少非战斗减员、国家重大灾害后防疫提供了重要支撑。先后承担国家和军队的重点课题480余项,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研究所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建所以来,共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内的各类科技奖励53项,获新药证书13项,完成成果转化14项,获专利证书93个,发表论文1600余篇,主编(译)著作41部。研究所综合研究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处于国际前列。
野战输血研究所(北京)
野战输血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是军队专门从事输血医学研究的唯一建制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形成整体、灵活、精确、高效、优质的平战时血液供应链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血液采集、质控及储运技术和装备研究,以及血液制品、血液代用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应用和基础研究,是目前国家和军队输血医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研究所下辖7个研究室,拥有血液安全与保障、干细胞与再生医学2个全军重点实验室,2013年,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岛,成立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广州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先进的技术平台和实验条件,从事干细胞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4个实验室通过ISO/IEC17025实验室能力认证/认可,总实验面积4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900余台(套),科研平台条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所以来,研究所人才辈出,先后产生&院士后备人选&1名,总后&三星人才&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9名;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人享受军队和总后勤部优秀人才岗位津贴;16人担任国家二级学会常务理事及军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近年来,研究所逐步凝练形成&战时血液安全与保障&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两大优势领域方向,围绕两个重点方向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973&计划重大项目以及军队重大、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3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国家I类新药证书、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临床试验研究批件等10余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现有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7名,具有6个博士授予权学科,9个硕士授予权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血液安全与保障、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300多名。
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成立于2003年,以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为主要任务,从事军队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卫生与疾病信息监测、政策咨询、技术管理、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工作,承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是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核心力量。
该所现有10个业务单位,涉及预防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和军事医学等5个一级学科,流行病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15个二级学科。全所实验室面积达16000多平方米,拥有SPF动物房、生物安全实验室、空气消毒实验舱、环境模拟舱等国内领先的实验条件,先后建立了疾病监测、微生物分析、理化分析、毒理学评价、消毒学评价、卫生学评价、现场处置等技术平台,是军队唯一开展消毒产品、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及杀虫药械检测评估和研究的机构,率先在全军整体通过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现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3人,形成了一支由总后三星人才领衔、中青年博士为主体,既能进实验室又能下现场的人才方阵。积极开展疾控应用技术研究,领衔或承担国家973、863、重大传染病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课题十余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31项,研制的现场流调系统,装备全军11个国家级防疫救援队。作为全军唯一担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任务的战略机动力量,该所先后圆满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安保、上海世博安保、甲流防控、海地地震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2011年,该所被四总部联合表彰为&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建设先进单位&。
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49年2月,是全军唯一的综合性兽医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单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在该所设有中国唯一狂犬病参考实验室;国家科技部和吉林省在该所设有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部在该所设有狂犬病及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诊断实验室;总后勤部卫生部在该所设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检测确认实验室;该所同时还是国家卫生部病原微生物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成员单位。在动物病毒学、细菌学、寄生虫学、动物性食品安全、生物毒素学、兽医药理毒理学、生物安全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在国内有一定优势地位。研究所地处吉林省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拥有兽医学一级博士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兽医学博士研究生。先后产生了殷震、夏咸柱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领衔、军队&三星人才&和&留学归国专家&领军、中青年博士为主体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队伍。
建所以来,累计获科技奖励26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出版了《动物病毒学》、《人兽共患病学》等权威学术专著。&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家&973&、&863&等各类科研课题62项,科研经费达3亿元。近年来,还参加了抗击&非典&,阻击禽流感,防控&甲流&以及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等重大医学救援行动,被总后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
在新的历史时期,军事兽医研究所始终秉承&博学、求是、忠诚、卓越&的院训和&历练尖兵、忠诚奉献、创新超越、勇争一流&的兽研人精神,按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和医科院&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力量型、引领型世界一流军事兽医研究所总目标,科学发展,和谐奋进,再立新功!
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七医院是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成立于1957年,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大街8号,现有47个专业科室,床位1600张,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卫勤保障于一体的研究型三甲综合医院,也是国内唯一一所承担核化损伤应急救援和临床救治任务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建院以来,出色完成数百次&三防&医学救援、重大卫勤保障任务,收治急性放射病、化学中毒患者4000余例,成为国家收治放射事故和化学事故病人的救治基地,是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第三临床部,国家CDC医院。
医院拥有两个全军医学研究所,五个全军专科专病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全军重点实验室。全军造血干细胞研究所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实体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达国内领先水平;全军放射病救治研究所采用微移植、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放射病达国际先进水平;全军中毒救治中心毒检技术和救治成功率国内领先;全军肿瘤诊治中心对肺癌、淋巴瘤、乳腺癌、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治有明显特色及优势;全军脑血管病中心在烟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居国际领先;全军采供血中心以数字化血液管理为特色,年采供血量达万余人次;全军日遗化武毒伤救治中心承担国家处理日遗化武医学保障指导与救治工作;拥有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免疫学研究室、全军核化损伤救治重点实验室、全军再生医学与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全军血液安全与保障重点实验室。医院现承担国家&863&、&973&、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军队等科研课题11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4项,获军队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二等奖19项,有高级职称100余人,研究生导师45名,其中包括&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总后科技银星&、&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北京)
&&&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于1990年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和解放军总医院图书馆合并扩建而成,集医学文献信息服务、医学文献信息研究和医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拥有一支由图书馆学、情报学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专业组成的人才队伍,是目前全军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是我国最大的生物医学图书馆之一。邓小平同志为该馆题写了馆名。
&&& &该馆是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点,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主要招收情报学专业研究生。该馆的硕士生导师有良好的业务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经验,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一直注重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条件,该馆还订购有丰富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馆藏资源,免费为研究生提供全馆各种设施和馆藏资源的使用。
&&& &迎有志于在图书馆情报学领域有所作为的学子们报考!
实验动物中心(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实验动物生产繁育、质量检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训专业机构。现设有8个科室,拥有实验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营养学、生物安全等学科专业。
实验动物中心在我国实验动物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是全军、全国实验动物事业重要的骨干力量。中心紧紧围绕疾病防治、生物安全和新药创制等重大任务,充分发挥组织健全、人才荟萃的优势,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A:CHA)、Uncv无毛小鼠、白内障大鼠等品系,在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科研立项和服务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当前,中心地跨北京市海淀、丰台和房山三城区,屏障设施面积约15000平方米,是国家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检测机构、国家实验灵长类种质资源中心、中国兽医协会驯养及实验动物分会会长单位,也是全军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军实验动物研究与种质资源中心、全军实验动物质量和设施环境检测单位、北京市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机构、北京市实验动物质量与环境检测机构、北京市实验动物屏障设施运行与管理培训基地,中心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具有预防兽医学和基础兽医学硕士、博士培养能力。&十一五&以来,中心共承担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约20项,科研经费近亿元。当前已成为以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创制和研究为目标,比较医学技术服务为支柱,全面开放、创新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机构。
科技部(北京)
科技部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科研管理机关。主要从事医学科研管理、科技政策与科技评价、科技发展战略、疾控管理等研究,在国家、军队科技重大专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组织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军队科技规划计划和院发展战略规划制订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有可招收硕士生的指导教师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5名。近年来,领衔承担国家、军队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点课题、指令性任务20余项,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军队后勤学术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10余项,出版了以《医学科技管理研究与实践》、《军事医学系统论》等为代表的专著30余部。现有军事预防医学、后方专业勤务、生物安全、管理学等实际招收培养研究生的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个,军事预防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北京)
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和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是全军生物医学分析重点实验室,是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等研究方面具备国际一流实力,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领衔的科研团队被评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先后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edicine、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其中,关于&炎症诱发肿瘤&一系列重要分子事件的发现,被美国主流学术评价机构F年评为国际肿瘤生物学领域的7大进展之一,对将肿瘤防治重心前移到针对&炎症诱发肿瘤&阶段进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心在《自然》杂志公布的2011年亚太地区200强的科研机构排名中位列第五十名。现有可招收硕士生的指导教师11名,博士生指导教师4名,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和军队学科拔尖人才、总后勤部&科技新星&、北京市&科技新星&等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实验仪器厂(北京)
实验仪器厂成立于1953年,主要担负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服务和非标仪器设备的研制及计量检查检定保障任务。是以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设计、制冷与低温工程、电子信息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医学计量测试为主的专业技术单位。
该厂设置仪器质量控制技术保障部、技术服务部、技术开发部三个部门。在医用实验设备、低温制冷设备、离心设备的应用研究、设计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形成了工程专业种类齐全、优势特色明显、技术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科研技术保障单位。2010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通道高质量DNA合成仪的研制及产业化示范&课题1项,军队医学科技&十二五&科研项目3项,参与重大项目2项。多年来,该厂一直致力于医学实验室仪器国产化,先后为军地科研、教学、医疗单位研制仪器设备上百种,自主研制生产的&-80℃超低温磁搅拌冷阱&、&智能实验型冷冻干燥机&等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取得了良好的军事、社会效益,其中,自主研发的实验型冷冻干燥机系列技术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30余项、专利授权 22项。可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军事医学科学院网址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部网址
&&&&详情请查看军事医学科学院人才网,网址:。
&&& 详情请查看军事医学科学院人才网,网址:。
&&& 详情请查看军事医学科学院人才网,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安情报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