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和谐发展课程大班语言所有课题

| | | | | | |
| | | | | | | | | | | |
2009年市级课题
2009年市级课题
《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田永红 黄学玲&&&&&&点击数:1778&&&&&& 时间: 17:51:32
《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惠农区第一幼儿园& 黄学玲& 田永红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
就我园来说,课题研究前,大、中、小班区角活动的创设和使用不分层次,缺乏科学性;区角活动设置,缺乏从幼儿的兴趣、年龄出发,有形式化倾向。幼儿在活动中没有选择权,区角材料投放单一,材料投放的目的性不强,更新周期长,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活动中教师介入时机不当,指导欠当。如此一来,活动欠缺计划性和系统性,有时出现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达不到预想效果,不能完全符合幼儿兴趣需要,有时出现活动混乱,幼儿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感到疲惫不堪。基于这样的现状,为了有效解决区域活动中存在的师幼互动问题等,我们开展了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指导思想
《纲要》在组织与实施部分已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这是引领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纲领性指导。
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针对我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认识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区角活动的主题构建,提高教师熟练设计区角活动的水平,掌握基本的设计策略。
2.通过实践研究和理论研讨,让教师了解掌握师幼互动的理论、策略和方法等,增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让幼儿在安全、新奇的区角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激活幼儿的创造性,锻炼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相互合作的品质。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研究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比研究法等。
1.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幼儿园每周三的大型区角活动,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一边解决问题。在研究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在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步骤中主动寻找影响区域活动师幼互动的因素,积极探索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2.在研究的全过程中,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教师们不断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学习并借鉴国内有关方面的成功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行动研究。
3.在研究的准备阶段采用调查研究法,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活动,找准了教师开展区域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确立了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4.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针对课题组老师们撰写区域活动案例和专门的观摩研究课,有组织、有目的的根据研究对象、内容的不同,采取了解、分析和指导等方法、对幼儿身上出现的问题、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
5.我们将对比研究贯穿整个研究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教师不同行为、不同互动策略的不同效果等,使课堂研究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6.在研究中,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拟定阶段研究成果等方面采用了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过程
2008年,为了提升我园的教科研工作,我园开展了小专题研究,在开展小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园积极组织老师收集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并整理成了惠农区第一幼儿园专题研究问题收集录。
在收集的问题中,我园田永红老师提出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问题引起了园领导的关注,她谈到了我园区域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由于幼儿园区角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致使教师不知如何去观察、了解幼儿,如何把握了解、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水平,如何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活动、创设活动环境、提供活动材料,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就我园来说,区角活动的创设和使用缺乏科学性;区角设置形式化,幼儿在活动中没有选择权,区角材料投放单一,材料投放的目的性不强,更新周期长,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活动中介入时机不当,指导欠恰当。如此一来,整个活动很容易失去计划性和系统性,造成活动混乱,幼儿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感到疲惫不堪。
针对田永红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园领导班子经过商议讨论,最后经幼儿园教研组慎重考虑决定由田永红老师担任课题负责人,成立课题组,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课题组成立后,课题组成员调查摸底、搜集资料,分工合作,初步完成了《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2008年底,由幼儿园推荐,该方案经惠农区教育局教研室审核,几易其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后上报石嘴山市教科所参与市级课题立项评审。2009年1月,我园课题在石嘴山市级立项课题开题大会上隆重开题,按照开题小组领导的建议,我园对课题进行了重新调整定位,形成了完善的课题研究报告,经石嘴山市教科所领导小组评审,于2009年4月该课题被列为石嘴山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立项后,为了确保研究不走过程,不流于形式,做到立足实践、力求实效,我园根据需要,完善了《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为后期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支持与保障。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机制,我园课题组以班级活动为切入点,根据课题正式实施研究分三个阶段展开期间,幼儿园课题组认真开展研究活动,积极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研究归因并及时总结上传成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成果。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本阶段课题组以班级活动为切入点,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在活动中,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并立足实践,对症下药,完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幼儿园先根据第一阶段性的研究目标与任务,在各年龄班设立教研点,根据教师在活动中师幼互动方面的困惑,由各年级组课题组长负责,结合年级组幼儿特点、工作实际制定年级组第一阶段性研究计划,确定了研究的主题、活动内容、形式及其具体分工等。
课题组主要采取针对同一教育内容互相观摩的方式,分析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行为的表现。结合具体的观摩活动,分析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分年龄班共同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原有经验及重难点,总结教师指导的适宜行为。
一是设置宽松、愉快、自由的环境。在研究和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创设温馨、宽松的活动环境氛围,使幼儿与环境、材料自然发起互动,自由地活动。比如:在生活区创设了一个用粉红色纱曼围成的“甜甜糖果屋”,里面有幼儿自己带来的各种漂亮的小塑料椅,有他们收集来的各色大块方巾铺成的桌布,有书架和书,有益智玩具等等,幼儿可以在小屋里用自己收集到的各色糖果纸学习包糖果,也可以到吧台前买糖果,然后坐下来剥糖果纸,边品尝糖果边看书或玩一些益智玩具,还可以用泡腾片学习泡一杯饮料喝。这样幼儿不仅轻松地学到了不少动手的技能技巧,语言、数学等方面经验也有机地整合在其中,兴趣盎然。
二是设置丰富的活动内容。区域中我们设置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引导、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如语言区设置了桌面表演、阅读交流自带图书、意愿表演;游戏区设置了开汽车、商店、娃娃家等;科学区设置了让小动物站起来、送小动物回家、数字接龙、按数字别回形针、送图形娃娃回家、串项链等;美术区设置了蛋壳粘贴画、意愿折纸、涂色、意愿绘画等;音乐区设置了听音乐,自由表演;生活区设置了甜甜糖果屋、筛豆子、剥豆子,给玩具洗澡等。这些活动内容都是幼儿感兴趣、喜欢参与的,有利于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教师改变以往的管理者、指挥者、裁决者的角色定位和原有机械灌输的教育模式,使教师在互动中成为幼儿主动活动机会的提供者、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三是要善于关注幼儿。一般来说活动开始和结束环节应该对幼儿进行整体观察,关注幼儿是否了解或熟悉区域常规与材料。是否存在不明确活动目的而无所事事。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个别观察,特别要关注互动中语言表达艺术,如“今天你需要老师帮助你什么?”你能和老师一起玩这个游戏吗?”“今天你想玩什么游戏?”;关注个别幼儿活动状态,了解个别幼儿对新投放的材料的反应。如:在科学区新投放了各种的夹子和动物卡片让幼儿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当大部分幼儿能利用夹子夹在动物的不同部位使动物站起来后,教师就要考虑投放难度更大的胶水、瓶子、橡皮泥等材料给幼儿,激发幼儿进一步进行探索;关注幼儿活动中热点问题,如:在建构区中有小朋友搭了一个变形金刚并和几个小朋友在交流,气氛很活跃,在讲评时就请这个小朋友把搭好的变形金刚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在交流过程中,不少小朋友说家里也有好多变形金刚玩具,我便邀请小朋友回家收集。第二天不少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变形金刚,都投放在建构区,活动过程中幼儿边观察边搭建,还会互相交流,幼儿之间也形成了有效积极的互动。关注幼儿向老师发起的互动,如:一天有小朋友在活动开始时提出,今天想玩《小兔乖乖》的表演游戏,我立即表示赞成,因为他的能力强,我鼓励他自己召集游戏伙伴,自己从头饰篮中选出需要的头饰进行表演。
四是及时完善区角设置。以田永红老师所在的班级为试点开设音乐区,组织幼儿进行韵律活动、节奏练习,打击乐的合奏、歌表演、游戏等,充分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为我园音乐区的开展起到引领带头作用,现在全园大多数班级增设了音乐区。
第二阶段:2010年9月~12月,本阶段重点研究在创设活动环境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本阶段,根据课题第二阶段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目标,在总结第一阶段的问题的基础上,我园继续采取互相观摩的方式,观察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的表现及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观摩了部分班级的区域活动,在观摩后,老师们反思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发现:心理环境的创设,是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基本前提,活动中要努力为幼儿创设愉快、宽松、丰富、能动的,自由的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互动的环境,充分发挥幼儿在区域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发现老师的观察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活动中师幼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成为摆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一个新问题,经过课题组研讨,决定开展一次主题为《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课题组确定了选择文章《师幼察觉的区域与教师察觉能力的提高》进行学习,学习后,课题组成员就学习内容撰写了读后感,文章对教师们的启发很大,他们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指导区域活动,又相继写了案例反思,其中有一些好的文章:如哈楠老师的《区角活动中教师指导方式之我所见》;景丽芳老师的《浅谈区角活动中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被石嘴山教育博客网站评为精华文章。
第三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本阶段,课题组在总结上一阶段研究成果、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第三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与目标,通过互相观摩的方式,尝试、比较不同分组方式下,幼儿间互动的具体表现。总结归纳引导幼儿分组的方式以及教师在引导幼儿间的互动时的指导策略和提供的支持。老师们根据要求,进行活动记录,通过分析比较、以及案例分析,提炼、总结出各自的观点。
通过观摩、比较,发现:在分组方式上,幼儿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活动,没有层次感,相互之间不能指导,活动中,有时他们我行我素,有时活动效果一塌糊涂;如果以幼儿能力差异为前提进行分组,设立榜样,提供给幼儿多层次、多角度展示自己优势的条件能够培养幼儿与同伴间互动学习的能力和相互指教的能力;还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表现,寻找引发孩子互动学习的“亮点”,既培养内向型幼儿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外向型幼儿的“旗帜作用”。
在这一阶段,我们编撰形成了《幼儿园分年龄段区域活动园本课程》,收集优秀区域活动设计方案近百个。
2011年9月~2012年11月,是课题的总结阶段,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整理材料、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我们还邀请了惠农区督导室的吴树强主任对课题结题工作进行指导。
三年来,结合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完成了研究计划拟定的研究任务,改观了长期以来幼儿园形成的区角活动的形式,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中从固定班级固定区域活动发展到后来的自由选择区域、以大带小(大班幼儿带小班幼儿)开展区域活动、还有换班开展区域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开展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情绪,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材料的收集上,我们在每班放置一个“百宝箱”,让幼儿将家里的纸盒、奶瓶、旧纽扣、旧毛线等废旧物品带来放进去,自然材料比如石子、树叶等也收集过来作为区角材料,这些宝贝经过老师的巧手,变成一件件漂亮、实用的操作物,这不但节省了开支,也使我们有了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资源。同时在教师指导幼儿方面给予了一些建议性的支持,帮助教师解决了开展区角活动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课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六、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通过研究,达到了了解教师在活动中师幼互动方面的困惑的目的,教师能够合理调节自身指导行为,达到有效师幼互动。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了教师在组织并开展区角活动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寻找出了最有效的“师幼互动”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了“师幼互动”成为促进儿童有效学习的目的。有效的师幼互动,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协调和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学会分享与交流,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等。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无论从幼儿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通过课题研究,确定了区域活动中影响师幼互动的主要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的教育理念、气质类型、教育能力以及语言、肢体语言、情绪和教师的健康状况、年龄、教龄、着装等都能影响师幼互动。
2.幼儿方面
幼儿的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幼儿与教师的依恋程度、幼儿的认知能力与生活概念、幼儿的行为能力以及幼儿的情绪及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师区域活动师幼互动的重要因素。
3.环境方面
区域环境的布局、呈现方式、摆放的高低;材料是否能操作、材料是否新奇、色彩是否鲜艳、难易程度以及幼儿人数、教师的流动及区域开放度也会影响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
二、通过课题研究,探究出五步区域活动师幼互动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基于问题寻策略,以实践活动为研究载体,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教师、幼儿、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比较研究,摸索出了区域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有效性的活动五步师幼互动模式,即集体性师幼互动指导——分组性师幼互动指导——个体性师幼互动指导——幼幼互动指导——集中师幼互动评价指导。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活动相比具有小组活动、内容多样、环境开放、活动随意性大的特点。为此,相对于其他活动,师幼互动有着其特殊性。五步区域活动师幼互动,有效解决了区域活动中由于教师活动要求交代不清楚,幼儿不能于材料积极互动的问题,减少了消极等待时间,也减少了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告状行为,间接减少了教师的消极反面批评评价,使师幼互动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分年龄段区域活动园本课程》。
未开展课题研究前,老师们对区域活动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区域活动设置存在走形式、摆样子的问题。小中大班开设一样的区域的现象很普遍。
在开展课题中,为了提高幼儿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的有效性,课题组分年龄段开展了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内容适宜性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编撰形成了《幼儿园分年龄段区域活动园本课程》,收集优秀区域活动设计方案近百个。活动集的编撰,既是对幼儿园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为幼儿园今后开展区域活动提供了优秀的参考资料。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的理念发生转变,明确了区域活动开设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出发,并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区域活动设置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的设置体现出了阶段性。
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了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的提升,推进了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为了提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幼儿园从转变教师的儿童教育观入手,多次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学习了《教师的观察能力》,温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章,通过学习研讨,实现了教师对区域活动师幼互动有效性研究意义的理解。理念决定行为,学习研讨科研活动,使教师积极转变自己的行为,深入实践研究区域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课题研究,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更促进了教师观察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幼儿园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研究中,教师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争辩,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思想火花的碰撞,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实现了研究团队的共同成长进步。
五、通过课题研究,丰富了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特色。
长期以来,我园以艺术为特色教育并形成了园本文化,受其影响,在开设区域活动中,存在着艺术类区域活动占主体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以纲要精神为指导,提出了区域活动内容多样化的区域活动设置思路,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设置实现了从内容单一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转变,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逐步走向成熟,并发展成为幼儿园新的教育特色。两年来,幼儿园先后多次承担市区级区域活动观摩,并得到了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
六、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区域活动师幼有效互动的策略。
1.心理环境的创设,是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基本前提
努力为幼儿创设愉快、宽松、丰富、能动的,自由的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互动的环境,充分发挥幼儿在区域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
2.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
为幼儿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材料投放必须结合班上开展的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体现整合性。材料投放必须做到数量充足,体现适宜性。材料投放必须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体现层次性。材料投放必须考虑操作的程序,体现暗示性。
3.教师的观察与支持,是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关键所在。
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心声,并给与积极回应是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基础。教师要做到让观察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观察过程中学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和技能,并根据观察过程中捕捉到的信息,积极给与幼儿应答和支持。幼儿天生是个探索学习家,在幼儿的区域探索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好介入的有利时机,其次是运用适宜的指导方法。
4.师幼间情感的交流,是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核心。
理解幼儿是师幼积极情感互动的基础。教师要克服权威,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关心幼儿,重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地位,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亲密、可信赖、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为幼儿营造开放、和谐、温暖、宽松的环境,使幼儿快乐的成长。在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与肯定,与幼儿形成积极有效的情感互动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入并且有效的相互参与和认知互动,才能更积极、有效、适宜的促进师幼互动的实现。
5.个别启发与分层指导,是建构师幼互动的重要方法。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要按幼儿不同特点给与个别指导;按幼儿不同能力水平,给与分层指导;对待特殊幼儿要做到“因人施教”。
6.组织好讲评交流,是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的催化剂。
交流中,要以幼儿为主体,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回忆和体验;交流的组织形式方法很多,要学会灵活运用;对幼儿的鼓励和表扬很重要,但要注意把握好“度”和“实”的问题,对幼儿的评价用要坚持正面评价原则,努力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7.采取灵活互动策略,是建构积极有效的互动点金石。
在区域活动中,要根据《纲要》精神,交替使用相应的互动方式。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要根据不同区域活动内容,采取不同互动方式。还要做到群体互动与个体互动兼顾、预成性互动与生成性互动兼顾,引导幼儿学会多向互动。
七、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
1.幼儿大胆探索,其主体性得到了发展。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和表达表现,有利于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幼儿与环境、材料、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更为生动频繁,互动学习的探索为幼儿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使教师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创造世界,提高了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互动的最佳方式使幼儿体验成功和快乐,自信心增强了。
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地尝试,同时丰富的环境,多变的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自己的活动,并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预期设活动的轨迹中,
3.幼儿与同伴相互指导的能力提高了。
每次安排幼儿轮流当区角里的"小老师",开展区角内的“手拉手”活动,鼓励幼儿互相指教,体验同伴间互动学习的乐趣,同时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4.团队配合意识提高了。
在区角活动的对象上,教师应引导幼儿注重团队之间的配合。只有集思广益、相濡以沫、配合默契的团队,发挥了他们的智能强项,使他们在活动中优势互补,促进群体共同提高。
5.在区域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了,感知了解合作技能。
6.幼儿有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的意识和习惯。瑞吉欧教育理念也指出:相互交流、认知冲突、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活动中,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同伴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共同合作,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参与中获得进步和成功。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做到五个“学会”:学会说话,轻声和气,谦虚礼貌;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学会欣赏,不要看不起别人,不要妒嫉比自己好的幼儿;学会宽容,小组竞赛失败后不要相互埋怨;学会分享,互相谦让等。
7.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幼儿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在组际竞争中幼儿为了共同夺取荣誉,会更加投入地参与合作任务,他们不仅要认真完成自己份内的任务,还要相互补充、相互帮忙。竞争能推动幼儿合作的兴趣和愿望,进一步激发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七、研究结论
在师幼互动策略方面:
(一)活动中对本来在平时就不善于表现和表达的孩子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孩子才会有更大的信心,展开自己的想象。在以后的活动中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不会萎缩,就能大胆的去尝试制作。要善于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要更多的为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必要时给予一些帮助,更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争取做到以己之长、克己之短。孩子才能在树立自我自信心的基础上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那幅画。
(二)孩子们之间在活动中产生纠纷时常有的事,这是他们社会化的表现。作为我们教师是幼儿合作关系的协调者,当孩子因合作失败而争执时,不能用直接控制的方法去制止,而是通过倾听、观察等分析事件,找出问题的所在,并运用情景启发的方法来让幼儿进行经验迁移,懂得该怎样进行合作。因此关注幼儿的表现,觉察他们的需要,用适当的方式回应,是作为我们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的专业能力。
(三)教师要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当幼儿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去提醒,而是要耐心的观察和等待,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幼儿在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后会通过观察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并用它进行尝试。这是幼儿自己的发现,对于他的影响是不同一般的,更重要的是能养成他良好的、积极的探索习惯。
在创设活动环境方面:
一是设置宽松、愉快、自由的环境。在研究和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创设温馨、宽松的活动环境氛围,使幼儿与环境、材料自然发起互动,自由地活动。比如:在生活区创设了一个用粉红色纱曼围成的“甜甜糖果屋”,里面有幼儿自己带来的各种漂亮的小塑料椅,有他们收集来的各色大块方巾铺成的桌布,有书架和书,有益智玩具等等,幼儿可以在小屋里用自己收集到的各色糖果纸学习包糖果,也可以到吧台前买糖果,然后坐下来剥糖果纸,边品尝糖果边看书或玩一些益智玩具,还可以用泡腾片学习泡一杯饮料喝。这样幼儿不仅轻松地学到了不少动手的技能技巧,语言、数学等方面经验也有机地整合在其中,兴趣盎然。
二是设置丰富的活动内容。区域中我们设置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引导、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如语言区设置了桌面表演、阅读交流自带图书、意愿表演;游戏区设置了开汽车、商店、娃娃家等;科学区设置了让小动物站起来、送小动物回家、数字接龙、按数字别回形针、送图形娃娃回家、串项链等;美术区设置了蛋壳粘贴画、意愿折纸、涂色、意愿绘画等;音乐区设置了听音乐,自由表演;生活区设置了甜甜糖果屋、筛豆子、剥豆子,给玩具洗澡等。这些活动内容都是幼儿感兴趣、喜欢参与的,有利于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教师改变以往的管理者、指挥者、裁决者的角色定位和原有机械灌输的教育模式,使教师在互动中成为幼儿主动活动机会的提供者、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三是要善于关注幼儿。一般来说活动开始和结束环节应该对幼儿进行整体观察,关注幼儿是否了解或熟悉区域常规与材料。是否存在不明确活动目的而无所事事。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个别观察,特别要关注互动中语言表达艺术,如“今天你需要老师帮助你什么?”你能和老师一起玩这个游戏吗?”“今天你想玩什么游戏?”;关注个别幼儿活动状态,了解个别幼儿对新投放的材料的反应。如:在科学区新投放了各种的夹子和动物卡片让幼儿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当大部分幼儿能利用夹子夹在动物的不同部位使动物站起来后,教师就要考虑投放难度更大的胶水、瓶子、橡皮泥等材料给幼儿,激发幼儿进一步进行探索;关注幼儿活动中热点问题,如:在建构区中有小朋友搭了一个变形金刚并和几个小朋友在交流,气氛很活跃,在讲评时就请这个小朋友把搭好的变形金刚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在交流过程中,不少小朋友说家里也有好多变形金刚玩具,我便邀请小朋友回家收集。第二天不少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变形金刚,都投放在建构区,活动过程中幼儿边观察边搭建,还会互相交流,幼儿之间也形成了有效积极的互动。关注幼儿向老师发起的互动,如:一天有小朋友在活动开始时提出,今天想玩《小兔乖乖》的表演游戏,我立即表示赞成,因为他的能力强,我鼓励他自己召集游戏伙伴,自己从头饰篮中选出需要的头饰进行表演。
四是及时完善区角设置。以田永红老师所在的班级为试点开设音乐区,组织幼儿进行韵律活动、节奏练习,打击乐的合奏、歌表演、游戏等,充分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为我园音乐区的开展起到引领带头作用,目前已有多个班级增设了音乐区。
在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间互动方面
一、以幼儿能力差异为前提,培养幼儿与同伴间互动学习的能
1.设立榜样,提供给幼儿多层次、多角度展示自己优势的条。
2.培养幼儿与同伴相互指教的能力。
二、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表现,寻找引发孩子互动学习的“亮点”
1.培养内向型幼儿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和发挥外向型幼儿的“旗帜作用”。
三、注重指导活动的团队配合。
总之,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能有效的引导“幼儿与同伴间的互动”,对培养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知识、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起着深远的影响。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整体来看,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二是课题组成员教学工作任务较重,有时不能及时形成反思、案例、论文等文字资料性的成果并上传教研网。
九、今后研究的设想
1.提供不同的材料,通过材料的变化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创造不同的玩法,精心的改变功能制定规则,使区角实现更多的教育目标;注重幼儿的情绪体验,尝试给每个幼儿做了一个区域活动情绪观察表,表上主要对幼儿参与的活动和情绪进行记载,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与消极点,在下一轮区角中有意识让他参加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如果幼儿不喜欢某个区角,要分析幼儿不喜欢的原因,是不会,还是根本不喜欢还是出现了其他的状况,进行必要的疏通与安慰,让每个孩子都在区角中享受自我、享受乐趣。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素养。
3.注意收集各个班、各个区角活动的详细资料,整理结集研究成果文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大班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