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改革的缺点、瑕疵?求解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被低估的人
在我看来,这位出生于安徽颍上的一国权臣,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被低估的人。
与老子一样,管仲也算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不过,管仲显然要比孔子大很多,按照时间的推算,孔子出生的时候,管仲已经逝世数年了。如果把管仲与孔子进行比较,更可以看出管仲的不凡了。孔子虽然在《论语》中自夸:“如果谁用我执政,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但事实呢,似乎不像孔子想象得容易。孔子五十二岁那一年,受鲁国国君重用,三年之后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根本没有出现三年有成的局面,相反,因为杀了一个少正卯,限制了鲁国的思想自由,也影响了鲁国的经济发展。跟管仲相比,孔子既不能像管仲那样教育农民怎样种庄稼,也不懂得怎样选拔人才;更不懂发展经济要用非常手段、军事要搞阴谋、外交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了。孔子只会重复那一套恢复周礼的论调,天真地以为只要实现了他所倡导的那一套意识形态,就能治国安邦平天下,就能将国计民生的问题解决。一个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也有他本身的价值所在,但以此为方法,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
从现代政治的角度可以看出,管仲的才华,除了表现军事和政治之外,还表现在经济、哲学、法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以及道德伦理等各方面,既有治国平天下的实践经验,也有相关的理论总结。按照常理来说,这样一个开拓政治局面,影响历史发展,并且导致社会产生巨大变化的人,应该是有崇高的思想地位和历史地位的,但在中国历史上,管仲的地位,似乎远远低于同时代那些怀才不遇的“空谈者”,比如孔孟、老庄等。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是将管仲列入《管晏列传》,总共只有数百字的篇幅。漫长的中国历史,只有晚清时的梁启超算讲了一句公道话,认为管仲是“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现在看起来,梁启超的这一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有两处,一处是有人问孔子:“管仲俭朴吗?
”孔子的问答是:“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意思是管仲将一些市租据为己有,不算俭朴,即不算廉政。另一处是子贡和子路问孔子,对管仲背叛公子纠辅佐齐桓公怎么评价?孔子的回答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张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可以看出,孔子对管仲总体上是肯定的,但同时认为管仲做人还有很大缺失,谈不上一个道德完人。一个有污点的人,是不值得大力提倡的。
管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境遇呢?想来,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大的薄弱之处在于认识。对于事物的认识,在很多时候,总是由于不够深入,理解能力不够而出现偏差。中华文明一直算是农业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有着狭隘而迂腐的成分。比如过于相信个人的自觉,不重视人道,理性意识淡泊,科学精神匮乏,辨伪机制、创新意识以及法制精神薄弱等等。这当中最大的表现就是孔孟所提倡的
“君子之道”更像是空中楼阁,由于缺乏对人性的深入了解,显得虚无缥缈。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说,孔孟的君子之道是建立在“性善”的前提下的,但实际情况呢,人性本来就是无是无非的,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它只是复杂多变。儒家的出发点有问题,决定了“君子之道”的整个哲学体系有问题,也决定了那种“君子之道”道德教化治国的方式无法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人重言不重行、重名不重实的习惯和传统,又使得中国文化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对实践者和操作者缺少足够的研究和尊重。管仲是一个管理者,也是一个制度的创造者。历史是由后人写就的,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诸多的思想和认识,大都体现在具体措施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真正呈现在后人面前的,已变得相当渺茫了。因此,当人们在整理某段历史时,往往会因循旧日的文字资料去寻找,很难通过当时的世俗人心去比较和鉴别。这样的方式,使得历史的整理者很难,也无法体会一些管理者的高妙和良苦用心。再加上历史的整理者往往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文人,对于曾经的管理者,很难有切合实际的判断,甚至,对于他们的位居高位,还在潜意识里怀有深深的嫉妒。因此,有关历史的评价总是隔了一层——这当中的反差,或许,还有人性阴暗的成分吧。历史是复杂的,在分析历史时,不可不正视这些看起来细枝末节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思维习惯和传统,中国文化对于那种实际上迂腐,却更有悲壮的色彩的方式更为推崇;或者,推崇洒脱而富有游戏精神的老庄。比较起管仲的理性和实际,孔孟的方式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符合中国文化对个人的道德要求;老庄呢,则更纯粹,更像一个完美的人生理想。并且,像孔孟和老庄,一辈子都在“修身”,虽然在诸多方面不同,但都堪称道德完人;不像管仲,似乎总有道德上的瑕疵。历史的记述者总是被更多的情感因素所左右,正因如此,人们更觉得孔子高山仰止,老子智慧无边,孟子的英气勃发,庄子洒脱自然,他们的文化和思想地位远远地高于管仲,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节选《名与实》一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管仲之“仁”
《&论语&论“仁”》之《“仁”人表现》(15)
管仲之“仁”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今译】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随之自杀身亡,而管仲却不肯像召忽一样殉节而死。”他接着问:“管仲的行为说明他没有达到仁的标准吧?”孔子回答说:“齐桓公不凭借武力征服,却多次会盟诸侯而成就了霸业,这是管仲努力的结果。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心得】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曾任齐国上卿(即丞相),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逐步富强起来,辅助齐桓公成为当时诸侯中的霸主。但是他的从政经历并不光彩,其人品表现也多有瑕疵。孔子就曾不无蔑视地说:“管仲之器小哉!”(《八佾》)尤其是,他先和召忽一起追随公子纠,为避齐襄公无道造成内乱而逃奔鲁国。齐襄公死后,齐国果然发生内乱,鲁国派兵护送纠回齐国争夺君位,并让管仲率一支军队途中设伏,企图截杀从莒国返齐的公子小白。后来小白回到齐都临淄做了国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逼使鲁国杀死了纠,并扬言要把管仲和召忽剁为肉酱。召忽得知纠被杀害,遂自杀而死。但管仲却请求将其囚禁,交给齐国。在其好友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不但留下了他的性命,而且还委以国相重任,才使管仲的才华和抱负得以施展。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管仲的行为当有不忠不义之嫌,跟仁更是搭不上界的。所以,孔子的弟子对管仲的德性多有质疑,认为他不仁。但孔子在这里不仅承认了管仲之仁,还连用两个“如其仁”来加重语气,这在孔子论仁的言论中比较特殊,值得仔细揣摩领会一番。
在《论语·宪问》这一篇中,还记录了孔子评价管仲的另一段话: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子贡说:“管仲不是有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他不能像召忽一样以身殉难,反而做了桓公的丞相。”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丞相,协助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和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享受着他带来的这个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沦落到野蛮人的统治之下,披头散发并穿着左开襟的衣服。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节,不声不响地在小河沟里勒死自己而不让别人知道呢?”
从如上两段孔子评价管仲的话中,我得出了以下三点认识:
第一,孔子对仁有不同的定义,其衡量标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读过了《论语》,可知孔子对仁的论述有所不同,概其要者,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具体的仁,体现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行为中。只要是符合礼的要求,都被列为仁的表现。如“孝弟”(《学而》),如“爱人”(《颜渊》),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如“恭”、“敬”、“忠”(《子路》),如“恭、宽、信、敏、惠”(《阳货》)。这样的仁,是人人都应并且能够做到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二是全德之仁,即朱熹解释的“本心之全德”(《论语集注》)。全德之仁是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人的德性的最高境界,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所以,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指的就是全德之仁。管仲的私德有些问题,但他能够通过改革使国家富强,用外交手段替代战争,协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使人民免受涂炭之苦。这从公的角度来说,符合儒家对仁的理解。孔子曾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成仁的极高层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而管仲做到了这一点。孔子正是从这个角度肯定管仲之仁的。由此可见,管仲之仁仍然属于具体的仁。孔子称赞他是仁者,与对他的私德的批评并非自相矛盾。1
第二,人的德性表现有大节、小节之分。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我们看出他对人的道德观察是注重大节,不是求全责备,这与古今许多教条或虚伪的道德家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有必要把管仲私德表现的瑕疵拿出来晒晒,以求对其小节也有个恰当的认识,避免给人掩饰腐败行为的口实。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曾说:我还年轻未出道时,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总是自己多留一些,鲍叔牙不以为我是贪财,而是照顾我家里贫穷。我常把鲍叔牙的事情办砸,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愚蠢,而是可怜我运气不好。我每次做官最终都被炒了鱿鱼,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无德无能,而是安慰我机遇未到。我曾多次从战场上逃跑,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怕死,而是体谅我上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召忽以身殉主,我却宁愿做了囚犯,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无耻,而是认为我有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远大抱负。他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从这些情况看,管仲私德上的瑕疵,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而且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与那些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不可并提。至于他背叛死了的公子纠而归顺已登上君位的齐桓公,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终归于国家和天下有利。如果硬要说有什么问题,也是道义方面的。而在现实政治中,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究竟谁上台执政能使齐国富强起来,只能看历史的结果了。我们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孔子虽然把忠作为对君子的要求之一,但他不赞成盲目的愚忠。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就是主张君子应当待时而出,积极参与政治,兼善天下。这是大节。
第三,孔子是讲政治的。这个观点前文已经有所涉及。这里单独提出,是因为有人企图把孔子的政治学说从儒家思想体系当中剔除出去。我不否认孔子的政治学说有些内容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批判、清理或重新加以诠释和发展。但政治学说是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其剔除,就破坏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有机统一。从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来看,如果否定了孔子在肯定管仲之仁时的政治立场,就无法理解孔子仁学的完整性。我特别反对把《论语》当成“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的书来读,更反对“如果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如果改变不了事实,就改变心态”这样非常低俗的观念(参阅于丹《论语心得》)。把这样的观念强加给孔子,是对儒学的肆意阉割,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肆意阉割。
另外,孔子说管仲“不以兵车”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与历史真相不完全相符。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近40年里,还是打过一些仗的,先后以武力灭了谭、遂等小国,多次举兵讨伐宋、鲁、卫、楚、蔡、陈、郑等不肯俯首听命的诸侯,以及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等。不过,管仲不赞成穷兵黩武,提出了“安四邻”和“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的外交策略,把会盟作为达到齐国称霸目的的主要形式,避免了一些大规模战争,用《谷梁传》的话说就是“未尝有大战”,这在当时已然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孔子说他“不以兵车”而“九合诸侯”,虽有理想主义的情愫,但大致也还说得过去。
1.冯友兰先生认为,《论语》所讲的仁,有些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而居其首;有些是全德之名,包括诸德。他后来又说:“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对于它的讨论,是伦理学范围之内的事;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对于它的讨论,是哲学范围之内的事。”(《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见傅杰选编《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我在很大程度上赞同冯先生的观点,但本文说的“全德之仁”与其“全德之名的仁”不完全一致。本文所说的全德之仁,既是人生的精神境界,可以放在哲学范围之内讨论;但又未脱出伦理学的范围,仍可作为道德范畴伦理概念进行讨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贵州-贵阳 &&&&网址:  &&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 丁丁!《红海鲨鱼》上下全!1印_价格98元【贵阳童年连环画书屋】
丁丁!《红海鲨鱼》上下全!1印
编号:au2356352,
品种:连环画/小人书-连环画/小人书
属性:80-89年,绘画版连环画,,64开,外国题材,成套套书,中国文联,普本,页码不详,,,
简介:有缺点或者瑕疵的书已经照片特写,并且标题注明!品严勿拍,不诚要的勿拍,拍后要还价的勿拍!!!一人拍多件只收一次运费,快递10元,邮挂5元!请尊重别人的劳动!
商店【贵阳童年连环画书屋】“连环画/小人书”目录下其他拍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连环画/小人书 >> 丁丁!《红海鲨鱼》上下全!1印_价格98元【贵阳童年连环画书屋】
Best View:800*600 为了本系统能够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997788商城]中国收藏热线 制作 Copyright? 2000 by China Collect Line
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
此网页由商店[贵阳童年连环画书屋]承租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仲列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