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设计一个实验…实验因素奶水太多怎么办…应该怎么办呢?

(1)小丽总结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方法后发现: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需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地测量出来;当要探究的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都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多余变量.
在上面两个实验中,甲图实验一定要让物块在水平木板上做运动,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间接地测量出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乙图实验若要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就要用同一小球A从轨道上的(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处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通过物块B被撞开的距离s的大小来间接显示A球到达水平面上时的动能大小.
(2)小芳同学手中有一小块蜡(已知ρ蜡<ρ水,ρ水=1×103kg/m3),想只用量筒就测出蜡块的密度.她的实验设计如下:
①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如右图甲所示,读出水面所在位置的刻度;
②将蜡块放入量筒中,蜡块漂浮在水面,如右图乙所示,读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的刻度;
③用很细的铁丝将蜡块全部压入水中,如右图丙所示,读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的刻度.
根据量筒各次显示的数据,可求得该蜡块的质量为g,蜡块的密度为Kg/m3.
提 示 请您或[登录]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手机注册免费送20天VIP和20个雨点!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亲身体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感受了化学的无穷魅力.小强在回顾整理下列实验中提炼了许多探究的方法.实验一、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如右图)实验现象:.该实验的探究方法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要“观察”它的运动可以设计实验,通过宏观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进行下图所示实验)实验现象:(Ⅰ)、(Ⅳ)中的小花变红.设计(Ⅱ)、(Ⅲ)实验的目的是:.该实验的探究方法是:设计分析(填“A”或“B”或“C”),获得结论.A.仅一个单因素的实验B.有多种因素的对比实验C.用前面实验的生成物继续实验实验三、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实验如下表所示) 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取两个等体积的软塑料瓶,充满二氧化碳,然后.2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然后.我认为方案1的探究方法是,方案2的探究方法是.小结:上述三个实验告诉我们:当某些化学反应现象不明显或不足以说明问题时,要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出具有明显现象的实验,来准确推知和认识化学反应.
提 示 请您或[登录]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手机注册免费送20天VIP和20个雨点!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急需一个2*2的多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_百度知道
急需一个2*2的多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
需要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目的,被试的选择,实验程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各因素的水平等。
提问者采纳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多因素实验设计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第三章 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一个研究中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自变量的实验设计交互作用: 一个自变量影响另一个自变量的效果一,分类根据自变量的数目及其水平分类两因素设计:2×2 ,2×3 ……三因素设计:2×2×2 ,2×3×3 ……2. 根据被试分派程序分类随机多因素设计重复测量设计混合设计第一节 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分类二,自变量安排一旦研究者确定了一个设计,那么,也就确定了不同处理的数目2×2设计的自变量安排:有 个处理组合(1) 2×2被试间设计:如果每个处理组合需要6个被试,则共需 名被试a2b2 6名a2b1 6名a2(无插图)A1b2 6名a1b1 6名a1(有插图)A(材料类型)B2(12岁)B1(7岁)B (年龄)(2) 2×2重复测量设计:如果每个处理需要8个被试,则需要 名被试a2b2 同一组a2b1 同一组a2(分散)a1b2 同一组a1b1 8名a1(集中)A(学习方式)b2 (复杂)B1 (简单)B(单词类型)控制顺序误差:如果用完全抵消平衡,则共有4!=24个可能组合如果用不完全抵消平衡,则使用4个组合(ABCD; BCDA; CDAB; DABC)a2b2 7-12名a2b1 1-6名a2(复杂)a1b2 7-12名a1b1 1-6名a1(简单)A(题目类型,被试内变量)b2(低)b1(高)B(元认知水平,被试间变量)(3) 2×2 混合设计:如果每各处理组合需要6个被试,则需要 名被试2×3设计的自变量安排:有 个处理组合(1) 2×3 被试间设计:如果每个处理组合需要6个被试,则共需 名被试a2 b3 6名a2b2 6名a2 b1 6名a2a1 b3 6名a1b2 6名a1 b1 6名a1A(材料类型)b3b2b1B(例如:年龄)(2) 2×3重复测量设计:如果每个处理需要6个被试,则需要 名被试控制顺序误差:如果用完全抵消平衡,则共有6!=720个可能组合如果用不完全抵消平衡,则使用6个组合(ABCDEF; BCDEFA; CDEFAB; DEFABC; EFABCD; FABCDE)a2 b3 同组a2b2 同组a2 b1同组a2a1 b3 同组a1b2 同组a1 b1 6名a1A(学习方式)b3b2b1B(单词类型)(3) 2×3 混合设计:如果每各处理组合需要6个被试,则需要 名被试a2 b3 7- 12a2b2 7- 12a2 b1 7- 12a2a1 b3 1- 6a1b2 1- 6a1 b1 1- 6a1A(题目类型,被试内变量)b3b2b1B(元认知水平,被试间变量)第二节 两因素完全随机和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一,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一)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1. 适合的研究条件研究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组合,研究者感兴趣于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的效应.2. 基本方法:随机分配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结合,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实验处理的结合.(二)例子假定研究者要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能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自变量:教学方法 A: 两个水平,正常讲授(a1)和独立学习和讨论(a2)学习能力 B:两个水平,能力较高(b1)和能力较低(b2)因变量:学习成绩(三)实验数据及计算6461716096 62独立学习7072697580正常讲授能力高 能力低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能力高学生的成绩高于能力低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正常教学条件下,能力高与能力低学生没有差异;而当使用独立学习教学方法时,能力高学生育能力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显著差异.交互作用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适合不同的学生.总和误差能力×方法教学方法能力PF均方自由度平方和变异来源方差分析表二,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一)两因素混合设计基本特点研究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研究中一个变量是被试内的,另一个是被试间的;研究者更感兴趣于研究中的被试内因素的处理效应,以及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2.例子:大学生阅读插图文章的眼动研究(程利,杨治良.心理科学 ):593-596)实验以眼动记录仪为工具,通过记录眼动数据对大学生阅读不同难度(易材料2篇,难材料2篇)的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的文章的眼动特征( 持续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和对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大学生的部分文科教材和文学读物的编写提供心理学依据.确定自变量:实验设计采用2 X 3(即:材料X呈现方式)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材料(难,易)是被试内设计,呈现方式(无插图,黑自插图,彩色插图)是被试间设计.确定因变量:阅读成绩,持续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回视次数a3 b2 21-30名a3 b1 21-30名a3 彩色插图a2 b2 11-20名a2 b1 11-20名a2 黑白插图a1 b2 1-10名a1 b1 1-10名a1 无插图 A(呈现方式,被试间)b2 难材料b1 易材料B(材料,被试内)确定被试:二年级大学生.如果每个处理用10名被试,共需30名被试.5 4 5 5 5 4 5 3 4 45 4 2 3 2 2 2 1 3 3 彩色插图5 4 4 3 3 3 2 3 4 33 5 3 2 2 1 1 3 2 4 黑白插图2 2 3 1 2 0 1 1 0 13 4 2 5 1 2 2 4 1 3无插图 呈现方式(被试间)难材料易材料B(材料,被试内)3. 实验结果(阅读理解成绩)4. 方差分析(二)两因素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两个因素的两因素实验设计)1. 基本特点研究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研究中的两个自变量都是被试内变量;2. 基本方法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组合刺激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或按拉丁方排序3. 分配被试自变量a:材料难度,两个水平(难,易)自变量b:呈现方式,三个水平(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因变量:阅读理解成绩2×3实验设计如果每个处理用5名被试,共需5名被试.被试分派如下:s1 s1 s1 s1 s1 s1s2 s2 s2 s2 s2 s2s3 s3 s3 s3 s3 s3s4 s4 s4 s4 s4 s4s5 s5 s5 s5 s5 s5a1 a1 a1 a2 a2 a2 b1 b2 b3 b1 b2 b34. 实验结果(阅读理解成绩)5 4 5 5 5 4 5 3 4 45 4 2 3 2 2 2 1 3 3 彩色插图5 4 4 3 3 3 2 3 4 33 5 3 2 2 1 1 3 2 4 黑白插图2 2 3 1 2 0 1 1 0 13 4 2 5 1 2 2 4 1 3无插图 呈现方式(被试内)难材料易材料B(材料,被试内)三,两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1.基本特点研究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组合;研究中有一个研究者不感兴趣的无关变量,研究者希望分理出这个无关变量.2. 基本方法:事先将被试在无关变量上进行匹配,然后将选择好的每组同质被试随机分配,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实验处理结合.3. 例子:大学生阅读插图文章的眼动研究自变量a:材料难度,两个水平(易,难)自变量b:呈现方式,三个水平(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因变量:阅读理解成绩另外,已知被试的智力水平会影响因变量,因此,有必要对被试的智力这一额外变量加以控制.做法:实施实验处理前,对被试进行智力测验,按智力测验分数划分区组.1 s1.1 s1.2 s1.3 s1.4 s1.5 s1.62 s2.1 s2.2 s2.3 s2.4 s2.5 s2.63 s3.1 s3.2 s3.3 s3.4 s3.5 s3.64 s4.1 s4.2 s4.3 s4.4 s4.5 s4.6a1 a1 a1 a2 a2 a2 区组 b1 b2 b3 b1 b2 b3随机区组2×3因素实验设计4. 实验结果1 6 6 7 5 9 132 3 4 5 4 8 123 4 4 5 3 8 124 3 2 2 3 7 11a1 a1 a1 a2 a2 a2 区组 b1 b2 b3 b1 b2 b3
其他类似问题
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有很多种,请你写出其中一种,并设计..
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有很多种,请你写出其中一种,并设计简单实验加以证明.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氧气的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影响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例如氧气的浓度:将硫粉在空气中点燃,现象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将硫粉放到纯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所以含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故答案为:影响因素:氧气的浓度;实验:将硫粉在空气中点燃,现象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将硫粉放到纯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有很多种,请你写出其中一种,并设计..”主要考查你对&&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1)(2)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1)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升。“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南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学探究的认识:①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②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③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④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⑤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目标:
解答实验探究题的方法技巧:&&&& 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题目情景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要求考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会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思维要有开放性,能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探究验证假设的方法,用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要注意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探究问题的合理猜想和想象,不要生搬硬套,胡乱猜想,应在短时间内切准题目要害,找准突破口。&&&&&综合实验题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思维过程:原理一反应物一仪器装置一现象一结论一作用一意义一联想 ①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②反应物的状态及其替代物。③装置的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是否有替代装置。 ④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产生的后果。⑤现象描述要准确、全面、重点突出。 ⑥直接得出结论或导出结论。氧气参加反应的对比实验设计方法:(1)探究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条件的对比试验①温度对比试验。用温度对比试验探究物质的着火点。如木炭和煤的着火点不同。②浓度对比试验。用浓度对比试验探究可燃物能否与氧气发生反应或反应的现象不同。(2)金属生锈条件的对比试验与氧气接触铁不会生锈,与氧气、水同时接触铁才能生锈。铜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才能生锈。金属的生锈条件探究都是通过对比试验完成的。反应生成氧气速率的对比试验设计方法:(1)催化剂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试验①有无催化剂的对比试验。如氯酸钾制氧气加入和不加入二氧化锰的对比试验。②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如可设计对比试验探究MnO2,CuO,Fe2O3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的影响。(2)浓度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如取不同浓度的对氧化氢溶液,加入同质量的MnO2观察H2O2分解速率。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对比实验只能研究一个变量,其他的变量应该控制在相同的状态。如设计对比实验研究MnO2和CuO哪种物质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大,那么容器中的过氧化氢浓度应相同。相反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使用同种,同量的催化剂,温度,压强也应该相同。控制变量法探究固体物质溶解速率:中考试题中常出现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的相关实验问题。在口常生活和实验中定性分析较多,如果定量分析就应该用控制变量法。(1)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2)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探究溶质的颗粒人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颗粒小的溶解快。(3)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对大多数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的速率越快。探究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常见方法:(1)观察 ①观察要目的明确、重点清晰,具有典型性。如:做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实验,重点观察物质性状的改变,包括气味的改变、气体的逸出、沉淀的产生或溶解、颜色的变化。 ②观察要准确、仔细,事物变化有时微妙、偶然,在偶然、微妙中包含着飞跃,观察仔细、准确,才会有所收获。如:对于葡萄球菌培养皿中生长出的霉菌可杀死葡萄球菌这一现象,一般人难以发现,英国的弗莱明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出现了造福于人类的青霉素。 ③观察时应对某一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现象进行比较,或对相关事物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比较,看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以便从中发现规律。(2)比较分类比较分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关键是在于将学习对象或所研究问题以一定标准分门别类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分清研究问题和学习对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如: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需找出区分标准——反应前后的物质是否为同种物质。(3)归纳演绎归纳是解决一般与特殊的重要方法。归纳时应注意对某些或个别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等进行观察,总结它们的共同点。演绎是利用一般的知识、原理等对特殊的事实、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特殊情形的本质特征、属性。演绎时注意大小前提的正确性,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既是比较归纳的结晶,也是演绎的功劳。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及运用等活动,科学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下面谈谈科学探究的几种能力。(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重在观察、发现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文字描述或者绘图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2)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或学习化学时遇到的一些事例,能依据所给资料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对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3)操作能力科学探究往往是以实验为载体进行的,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与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动手实验,首先要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然后再按一定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就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4)分析能力分析是通过对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研究从而了解整体本质的探究方法。实验过程中要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要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对你的假设是否有帮助。对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研究是认识整体过程的基础。 (5)比较能力比较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通过诸多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基础。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起着巨大作用。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应重视比较能力的培养。(6)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是根据一部分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要正确地做出归纳概括,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即可归纳概括出大多数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就利用r归纳概括技能。 (7)推理能力当你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解释时,即在进行推理时,要注意推理不一定就是事实,即使是根据正确的观察做出的推论,也可能是错误的。要证明推论正确,唯一的方法就是再进一步观察、调查和研究。(8)评价能力做出评价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如:评价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方便,对环境是否有害等。做出评价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在科学探究中要学会评价。 (9)合作学习能力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往往是学生小组或团队活动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应具有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能力。化学科学探究性试题分类: (1)发现问题类探究题从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解释此类问题的关键:观察、分析、联想,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要有利于设计实验方案,有利于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解答此类探究题的方法:根据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 a.从“对立面”中发现问题和猜想;b.从“逆向思维”中发现问题和猜想;c.从生活或实验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d.从探索闪果中发现问题和猜想;e.在异常中发现问题和猜想;f.在类比中发现问题和猜想;g.在归纳判断中发现问题和猜想;h.在“理所当然”中发现问题和猜想。然后结合猜想,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和特征)去解答问题。注意提出的假设要周密、合理,有科学依据。 (2)假设、验证类探究题对问题有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验证计划,以便设计实验方案。解答时,一是要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假设或猜想,假设越全面,结论越可靠;二是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要符合化学规律、化学原理,不能凭空设想;三是要从本质上去分析现象,抓住本质提出假设。(3)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并对所收集的证据和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结论作出正确的解释。收集证据,要有较强的实证意识,会观察、记录,准确精练的表述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4)结果分析、反思与评价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对所获得的事实、证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解答时可用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对证据和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利用逆向思维,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而实验评价题是由题目提供一套或多套方案,从某一角度或几个方面评价方案的优劣。(5)综合性探究类此类探究题是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中的几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体现探究的全过程,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探究性地提出问题,用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推理、判断,根据试题的目的和要求,结合题设巾的材料,进行解答,思维要有开放性。
发现相似题
与“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有很多种,请你写出其中一种,并设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9269331063337614744549096172402问题已关闭
与已有问题相似
问题已重定向至
心理学实验的基数不大,且有太多主观因素或心理暗示;那为什么认为心理学比星座可信?
原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心理学比星座之类的更为科学?我理解的心理学,无非是做一些实验,然后得出一些结论。但看这些书的时候,我总是觉得一来心理学的实验的基数都不大,且心理学里有太多的主观因素或心理暗示。从某种角度来说,有人说星座不可信,但心理学的可信基础是什么。
简单说一下好了。其实也不简单,要打好多字呢!……T_T心理学实验里面虽然基数不大,但是会用到『推断统计』。事实上,心理学实验结论大多是:这个结论有XX%的可信度(其实更多时候都说是,A群体和B群体的差异的显著水平为XX。)还有前提,假设样本服从XX分布。(一般是正态分布)但是星座不会这么说,星座无法给出准确度,也没有具体前提。你在科普书上看到的心理学结论,把可信度去掉了,把前提去掉了。而『无非是做一些实验』。这句话说得有些轻巧了。实际上怎么做实验实验才可信,是个大学问呢!要不然专门写本《实验心理学》做啥呢?什么是推断统计呢?假设我们要探讨『男女数学成绩到底有没有差别?』那么有两个可能性,有差别,没差别。感觉是废话吧,哈哈哈哈。也就是,我们要确定,『男女的平均成绩到底有没有差别?就算平均成绩一样,各个分数段的比例,男女有没有差别呢?』我们先讨论平均成绩的问题,暂时假设分数分布比例一样。因为我们要问的是男女差异。所以最好是选一个学校的而且还是同一个老师教的!保证这个差异的确是源自于性别,而不是别的。 随机找来100个男的,算出平均成绩80分。随机找来100个女的,算出平均成绩75分(或90分)。你一看,啊哈~平均分不同!得出结论——男女的确存在差异。那就错了!就像你说的『实验基数』是个问题。问题就是:会不会好死不死的,我们就是恰好抽到那100个成绩比较弱(比较强)的女生?会不会这个100个女生,在所有女生里面,其实数学能力不在平均水平。绝大多数女生都比这100个好(比这差)呢?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我们有多大的概率倒霉,偏偏就抽到那些水平低(高)的女生?』这种因为倒霉而导致的错误叫做『抽样误差』。你或许也看出来了前面说找100个男,100个女的时候,我说了是『随机』。这很重要。因为随机抽出来的概率,才符合『正态分布』的概率。这就要说到『正态分布』了。画图就是这样。正态分布是如果我现在要你随便在这个图上的X轴上指出一点,其实这个不是完全『随机』的。因为你可能喜欢深绿色,或者你受到高低的影响,或许你习惯于指中间。如果我现在要你随便在这个图上的X轴上指出一点,其实这个不是完全『随机』的。因为你可能喜欢深绿色,或者你受到高低的影响,或许你习惯于指中间。但是如果我把各个点坐标写在纸上,做成抽签,纸条大小一样,然后摇一摇。那就是随机了。对那200个学生,我们也可以用同样方法。在男女数学成绩的问题上。X轴上的数值表示分数,Y轴表示人数。那显然,做成抽签的话,成绩中等的人,最容易被抽到,因为数量多嘛!那么不同成绩的人,被抽到的概率就不同了。如果男女数学成绩的分布是一样的。那么X轴上的数值表示分数,Y轴表示人数。分别做出两张图表(像上图那种),你会发现,两张图一样。聪明的人现在估计已经想到了——么错!因为抽到各个成绩的人的概率不同,所以我们才可以计算出结论有多少可信度。一般结论写作:A群体和B群体在某某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显著水平为XX。在这个例子里:就是男女学生两个群体在数学平均分上存在差异的显著水平为XX。具体怎么算嘛……我就不说了。什么标准差啦,标准误啦,还得查表呢。估计写出来你们也没兴趣看完。还有另一些聪明人会问了。不对啊。那你怎么知道男女分数分布是不是正态分布呢?的确,如果不是,就得换一种办法。我也想过同样的问题。不过没有在教科书上明确看过。或许看过,但我忘记了……。有印象的是这一段话。注:正态分布是由德国的家和天文学家Moivre于1733年首次提出的,但由于德国Gauss率先将其应用于天文学家研究,故正态分布又叫高斯分布。自然界、人类社会、心理与教育中大现象都按正态分布形式分布。如,能力高低、成绩好坏、社会态度、身高、体重……。《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1页。 以下是我的理解。我估计是,因为科学家们大规模的收集过数据。比如数学分数。大规模测试和收集数据过后,科学家们发现它服从正态分布。当然科学家们不可能把全世界人的数学成绩都搜集起来,然后得出结论:正态分布。最可能的是:他们往往在几个城市里测试,结果发现智商的确是正态分布。那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几城市或这个国家(比如中国高考)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是不是就代表其他国家、其他城市、或乡镇里,也是正态分布呢?现在我们就需要逻辑推理一下了。影响数学成绩的因素是什么?因素无非分成两种:先天或后天。没有证据表明不同地区的人大脑结构有本质的不同啊。那先天的因素应该是全世界一样了。后天的话,学校、老师、家长、课本难度等等。就算A地方和B地方差别很大。但是我们默认A地方和B地方的各种后天要素之间的关系,都是同一种规律下的。事实上数学成绩算是很容易可以给出一个全世界的统计了,不需要借助推理。这里只是举个栗子。回答完实验基数的问题,再来说说心理学实验中的问题。事实上,题主你想的问题,心理学前辈们早就想过了。所以他们实验也一直在尽力避免实验设计者、实验操作者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心理学上叫做『期望效应』『安慰剂效应』还有『混淆变量』。为了排除这些,前辈们可是卯足了劲儿的。一个个说吧。『操作性定义』:以测量它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比如,研究『看完喜剧后人是否会心情更好』。首先得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心情更好』?怎么测量心情更好呢?选择有很多。比如『看完喜剧后让他默写几个单词,看看出现积极性词汇的数量有没有变多』。『默写的词汇中积极的词汇变多』就是『心情更好』的操作性定义。什么是积极的词汇,则可以查字典。你要是不同意这个操作性定义,或者不同意积极词汇的范围。可以讨论的。至少你能明确的知道这个实验做了什么。而星座呢?以射手座为例,它描述射手座的『向往自由』『热爱哲学』『比较花心』……。问题来了,什么叫做『向往自由』?『向往自由』怎么判断,依据当事人作出了哪些言行呢?还是说射手座的比其他星座的『更向往自由』就可以了?这些星座都没说,都没有给操作性定义。『双盲控制』:你做一个实验,会不会受到自己希望假设准确的影响,而影响了判断?答案肯定是会的。因为哪怕你前面『操作性定义』已经定义了具体的言行,你依然有可能无意中忽略掉一些言行或过于强调一些言行。比如你要研究『人看了爱情片以后,是否更色』。『更色』的操作性定义你定义为:跟异性接触的亲密程度(这个定义可能不对,举例而已)。这时候有两拨人,一波人看了爱情片,一波人看的是普通运动会纪录片。这时候,你就需要两批助手。一批专门负责接待人去看片,一批专门负责测量他们跟异性接触的亲密程度。而且你不让这两批人知道另一批人在做什么,他们也就不知道自己给人看片,或观察别人和异性接触的目的。也就不容易被目的干扰了。(不能说完全不会,有些聪明的学生能猜到。这就需要选好手下,还得更聪明的『骗』过手下。)当然你还得告诉被试:『你和另一个人(你安排的女的,她也不能知道实验的整个设计)是现在仅有的被试,你们坐一会儿。等一下就给你们评价这部电影的测量单。(骗他们这实验是评测电影)』这样,你的手下(实验操作者)和被试(那些男的),都不知道实验目的了,就是所谓双盲了。还有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区分。比如一个人喝葡萄糖水,另一个人喝水。测定『甜味是否让人开心』。喝水就是控制组,因为你要消除掉『喝下液体是否会让人开心』这个可能是个『混淆变量』。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区分也能避免安慰剂效应。比如你告诉被试,吃这个药可以戒烟。A组真的吃药,B组只是吃蛋白粉糖分小丸子,C组啥也不吃戒烟(当然,味道尽量一样,都用糖衣抱住)。如果AB他们戒烟的成功率很接近,而且都比C组高。那么药物就可以看做是无效的。可以判断戒烟效果来自于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和期望效应。也是做过实验验证的。前面说的戒烟,就证明了安慰剂效应。期望效应,最常见的例子是:给学生两批老鼠,告诉他们A组擅长走迷宫,B组不擅长。让学生做实验。结果他们说A组更擅长走迷宫。期望效应是说,你的『成见』会影响你的判断。这个可以靠『操作性定义』解决,你不要直接问学生『老师擅长不擅长走迷宫』,必要问『老鼠花了多少时间走完迷宫』另一个接近的现象是『皮革马利温效应』又叫做『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实验过程大概是:给老师两批智商测验很接近的学生,欺骗她,A组智商高,B组智商低。一段时间后,发现A组成绩更好(当然是同一套卷子)。老师的期望成真了。这个是说,你的期望会对对象产生影响。这个可以靠双盲实验解决。总之,现在的心理学实验是有缺陷,但反观星座,他们连实验都不做、量化数据也不做,凭什么就可信呢?上述我说的还不够细致,但是我从来没听过有星座做过类似的实验。心理学知道自己的缺陷,而且勇于面对积极解决。可你听说过星座努力证明自己没有期望效应、安慰剂效应等等么?别的不说,科学态度就差了好多档次。至于星座为什么让人觉得准,有心理学解释的。参考动机老师的回答,不过动机老师还有一点没说。自我实现预言:相信星座的人很可能根据星座里的描述去调整的行为,作为行为的指导。这其实是指向自己的期望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我和舍友吐槽过:随着星座的流行,星座会越来越准……。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闷』……?T-T这就是什么星座可以用来把妹话题,而严肃的心理学不行啊。这样导致了星座越来越多人使用,其次是科普的心理学(比起星座也很弱势了)。而妹子的方向,就是很多汉子们的方向。不是说他们多信,而是管用啊……。虽然严肃的心理学也可以尽量有趣,可是它毕竟是科学而不是用来扯淡或社交的;话题性就不如星座了,易用性也不如星座,对使用的人和受众要求更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太多胃胀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