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族三中部某博士讲的道德两难法的故事,急!

古今的名人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_百度知道
古今的名人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
可以是对人缉弗光煌叱号癸铜含扩有启发的
学习的故事
不少于200字
提问者采纳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缉弗光煌叱号癸铜含扩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提问者评价
thank you!!!!!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名人故事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皇甫谧浪子回头》
第一小提琴手有一天,爱因斯担接到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教授:有一件急 事,第二小提琴手的丈夫想和你谈一谈。 这封信没有写地址,第二小提琴手又是谁呢?原来她就是比利时王后伊莉莎白,她在未 出嫁之前是巴伐利亚公主,是爱因斯坦的老乡和好友。更确切地说她是爱因斯坦的音乐之 友。爱因斯坦每次到比利时来都要拜访这位王后。王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她爱好科学、 文学,更喜欢小提琴。她的生活朴素,思想开通,不摆架子,平易近人,比利时人都很爱戴 她。不少人叫她为“红色的王后”。 有一次,比利时皇家的汽车奉命去火车站接爱因斯坦教授。司机在头等车厢门口等着爱 因斯坦下车,可是等旅客都走光了也没有见到爱因斯坦的影子。汽车司机只好空车回宫,向 王后报告说教授并没有来。 可是,过了半个小时,爱因斯担身穿一件旧雨衣,手拎着那把他最心爱的小提琴,来到 了王后避暑的夏宫。原来爱因斯坦没有坐一等车,他坐的是三等车。教授从来最喜欢坐三等 车,因为这样可以混在三等车的乘客中,避免被人认出来造成麻烦。 他从三等车厢下车之后,自由自在地走出了车站,边走边问路。等走到王宫大厅的时 候,里面已经坐着三个人正在焦急地只等待着他——第一小提琴手了。只要爱因斯坦一到, 四重奏就立刻开始。爱因斯坦担当首席小提琴手。王后陛下是第二小提琴手。 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 诣。那末他是怎样开始学习音乐的呢? 爱因斯坦的母亲波琳是一位具有文化修养的贤慧母亲。她爱好音乐,并是爱因斯坦的音 乐启蒙老师。有一次,母亲坐在钢琴前轻轻地弹着琴键,弹出的旋律就如潺潺的溪水。一曲 结束,她回过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听琴呢!他听得是那样的入迷。年轻的妈妈感 到孩子有很强的音乐感。她很高兴地对小爱因斯坦说:“瞧你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学教 授模样!喂!亲爱的小家伙。怎么不说话呀? ”小爱因斯坦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不答一句话。那时他只有3岁。 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从6岁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他那幼小的心灵就已经进 入到幽美的旋律之中。传统的小提琴教授法并不是什么艺术的享受,而是艰苦的劳动和体 罚。甚至一连几个小时进行反复的、机械的弓法练习和指法练习。 有时小阿尔伯特感到麻烦。 7年之后,他懂得了和声学和曲式学的数学结构。他休会到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 妙。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鸣了,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爱因斯坦学习小提琴的技巧并不是通过正规的小提琴霍曼教程,而是通过莫扎特的奏鸣 曲来学习的。他认为热爱就是最好的导师,从此他爱上了莫扎特。小提琴也成了爱因斯坦科 学生涯中的终身伴侣和欢乐女神。她为这位科学家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 她为科学家增添了美丽与和谐。 小提琴参加科学论战每当荷兰莱顿大学特邀爱因斯坦去参加物理讨论会时,爱因斯坦总 爱住在他的朋友、大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家里。爱因斯坦从柏林来到荷兰,从吵闹的都会来 到古老而幽静的小镇,实在感到清静和愉快。当他听到四周大大小小的风车在悠然自得地随 风转动并唱出“伊伊呀呀”的歌声时,他心里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埃伦菲斯特的家里,小提琴也常常参加科学家们激烈的科学论战。埃伦菲斯特和爱因 斯坦由于某个问题在激烈地争论着,埃伦菲斯特思路是那样的敏捷,那样的善于抓问题的本 质。如果他发现爱因斯坦的话语中那怕有一点点漏洞,也会一下子抓住不放。当然,爱因斯 坦也不是一个次手。在唇枪舌战中争得面红耳赤时,他们就想休息一会。 埃伦菲斯特和普朗克都是出色的钢琴家。爱因斯坦是一个小提琴家。爱因斯坦在这两位 物理学家的伴奏下,拉出的小担琴旋律会增加许多特殊的光彩。 当他们的演奏正在进行的时候,爱因斯坦突然停下了。他不拉了。然后他把小提琴的弓 子用力地打击小提琴的琴弦,他的意思是让埃伦菲斯特停止钢琴伴奏。爱因斯坦又开始了他 科学的独白。埃伦菲斯特手伏在钢琴上细心地听着他的独白。他犹如森林中的猎人,正在端 着猎枪等待着爱因斯坦的漏洞。一但让他抓住漏洞,埃伦菲斯特将像猎人那样射出一排子 弹。有时爱因斯坦的思想遇到障碍时,他就会着急地也走到钢琴前,用几个手指弹出一个清 澈的大和弦。坚强而有力,反复地弹这三个和弦。 “镗!镗!镗!”爱因斯坦在敲“上帝”的大门。又好象在向大自然发问:“怎——么 ——办?!” 有时,弹着弹着,“上帝”的大门给他们两打开了。这两个朋友从论战中又温和地相对 而笑了。 小提琴独奏音乐会1933年,希特勒把整个德国投入了灾难之中,德国难民特别是德国 的犹太人四处逃亡。那时爱因斯坦刚好在美国的加里福尼亚。3月10日,《纽约世界电讯 报》的记者来访问爱因斯坦。 第二天爱因斯坦来到纽约,见到了德国驻美国的领事。领事对爱因斯坦说:“教授先 生,我看到了你昨天对《纽约世界电讯报》记者发表的谈话。这个谈话使柏林受到震动。你 打算怎么办?” “我没有什么打算!” “那你上哪儿去呢?” “不知道。不过,不回德国了!”爱因斯坦坚决地回答。 “还是回德国好!”总领事在沙发上坐直了。接着说:“现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执 政,新政权对每一个德国公民都是公正的。你的看法有片面性。教授先生,我们知道你是无 辜的,德国政府不会对你怎么样。” 这时,总领事的秘书走出了办公室,屋内只剩下爱因斯坦和领事。领事脸上冷冰冰的神 气突然消失了,他向爱因斯坦挨过去,在耳旁低声说:“教授先生,现在我们可以以朋友的 身份讲几句话了。你不回德国的决定是正确的。可千万不能回德国去呀!。你是世界上最著 名的犹太人,希特勒是世界上最狂热、最罪恶的反犹太主义者。你一生倡导和平、民主、进 步,希特勒就是恨和平、民主、进步,你要是回德国,他们决不会放过你的。他们会把你抓 到集中营里,吊起来殴打,然后拉着你的头发在马路上拖着走,那帮匪徒什么事都干得出 来!” 过了几天,爱因斯坦夫妇登上了一艘开往比利时的轮船。爱因斯坦凭栏远望,他的心潮 犹如这大西洋上的汹涌波涛。他决定在这艘巨轮上开一个小提琴独奏会,用自己的小提琴为 受迫害的犹太人募捐。 音乐会开始了。他挥动着他那熟练的琴弓,小提琴指板上跳动着他那灵活的指头。一会 儿是激烈的跳弓,一会儿是深沉的和弦,一会儿又是娇滴滴的揉弦,一会儿又是铿锵的斯特 卡特。他的小提琴声随着大西洋的波涛而飘荡。然而,此时又有谁知道,这是一个在研究相 对论之余练出来的小提琴家! 在捷克的一次讲演会上1921年,爱因斯坦被捷克人邀请来到首都布拉格。这个地方对 爱因斯坦来说是旧地重来。阔别多年的布拉格已变成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 在布拉格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内,并列地挂着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肖像。大学生们看到每天 墙上挂着的肖像里的人物能够出现在自己身旁,真感到无比的荣幸。 这天下午,爱因斯坦作关于相对论的讲演。爱因斯坦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长度和质量 是随着速度可变化的,能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时间和空间的弯曲呀等等。会场里鸦雀无 声,但实际上没有几个能听懂。不过每个听众认为,能和爱因斯坦同在一个大厅里,这是自 己的经历上永远难以忘怀的时刻。 讲演完了之后举行招待会。轮到爱因斯坦讲话了:“先生们!今天我已经讲过很多关于 相对论的话了。现在我给大家演奏一段小提琴名曲!这样也许比较好懂一些。或者更有趣一 些。” 在这个正在讨论二十世纪先进科学的讨论会上,这位大物理学家用自己的手指奏出了协 调的古典乐曲,与会者意外地获得了一种别有风味的享受。他的演奏获得了一阵又一阵的热 烈掌声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柳恩铭博士讲记叙文结尾艺术之十——悬结之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悬结之美: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柳恩铭博士
一、名称诠释
悬结,就是在文章结尾处故意设置悬念,或有意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让读者回味无穷的一种结尾方法。
李渔《闲情偶寄》认为好的结尾应该“勾魂摄魄,使人看过数日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
读者朋友,还记得契诃夫的小说《万卡》的结尾吧,万卡把一封既没有地址,又没有姓名,仅仅写道“乡下爷爷收”的信热切地投入邮筒。谁能收到这封信呢?没有谁。谁能来救万卡于苦海之中呢?没有谁!什么时候小万卡才获得正常人的自由和幸福呢?没有人知道!
这个结尾,通过设悬,将无法回答的疑问,全部留给读者自己思考!谁读了它,都不会平静!
再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说,而是用猜想式的结尾,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添无穷的悲剧意味!
所谓“悬念”,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故事没有说完的情节,它还应当包括没有表达完的思想、感情!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结尾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是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的主要是没有表达完的思想、感情。这样更令人难忘些!
二、名篇索引
(一)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二)十年过去了,可喜老哥哥还在人间。暑假在家住了一天,没有能够见到他。但从三机匠口听到老哥哥的消息,他说在西河树行子里碰到老哥哥在背着手看夕照,见了他还亲亲热热地问这问那,他还说老哥哥,心挂念我庄里的人,还待要鼓鼓劲来耍一趟,因为不过二里地的远近,老哥哥自己说脚力还能来得及呢。
又是秋天了。秋风最能吹倒老年人!我已经能够赚银子了,老哥可还能等得及接受吗?
臧克家《老哥哥》
(三)……入庙里来,……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葫芦里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下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三、佳作示范
诸坤宇小传
诸坤宇是本班唯一一个能帮女孩子拎书包还能大摇大摆、穿街过巷的男孩子。
其实,诸坤宇也算得上是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就是比别人爱吃,爱喝了那么一丁点儿,却得了个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风马不相及的“雅号”——猪。
其实,我总不大明白,为什么别人总说他是“猪”呢?
要是诸坤宇是猪的话,猪绝对没有他那样细心。通常男孩子都大大咧咧,可是诸坤宇却有种天赋的“父性”。在小孩子哇哇大哭时,在他们捣蛋得让人心烦意乱时,也是我们女孩子最头疼的时候,可往往在这个时候,诸坤宇总是走到小孩子身边,轻搂着他们,一边抚着他们的头发,一边柔声道:“乖,不要闹,哥哥带你出去玩,给你讲故事,好不好?”嘿,他还真不赖,上至“猴子王”唐敬尧,下至“爱哭鬼”夏思奇,都无一例外地驯服在诸坤宇的怀里。连我们做女孩子的在这点上都要向他“俯首称臣”呢!要是你看到诸坤宇甘当“毛驴”,乐呵呵地给小孩子骑在肩膀上时,你定会觉得他俨然一个慈父。
要是诸坤宇是猪的话,猪绝对没有他那样的热心肠。不是吗?在我们复习而无从下手时,诸坤宇会花一个中午的时间,帮你理好复习提纲,序号写在书边上;当你的拉链坏了,他会在夜里被窝中,拿着手电筒帮你修好;当他看到你满怀作业本时,他会主动帮你发;帮你登记好缺作业的名单,当你的墨水瓶打碎了,墨水洒了一地时,他会毅然放下手里的活儿,来来回回地为你拣玻璃片,为你一遍一遍地把地拖干净;当你……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能帮得了你,不用你开口,他都是第一个无条件帮你的人。这一点,不单我,许多同学,都能深刻地体会到的。
要是诸坤宇是猪的话,猪也绝对没有他那样聪明的脑袋。上课只顾睡觉的他,课后全部自学完课程,功课也没有拉下,还进军到前十名之列。可是别人千万别模仿他,因为不是人人都能像他有着那样过人的聪慧。然而,他的学习方法也是不智的。今天的诸坤宇有无穷的潜力,只要能认识到仲永之鉴,不骄不躁,在他的聪慧之上,更加刻苦学习,再加上“国家”“人民”对他的大力培养,那咱们的诸坤宇成为栋梁之才真是指日可待了。
不过,细心、热心、聪明的诸坤宇君有时也做些比“驴”笨、比“猪”蠢的事,这不,我们可爱的班主任大人又恼着脸来找他去了……
小作者以十分风趣的笔法,再现了一个十分风趣的人物,他有着“猪”的雅号,却没有一点“猪”的性格。他细心、热心、聪明,还居然可以乐呵呵地帮女孩拎书包,大摇大摆地走街窜巷!
一个尽乎完美的形象,然而结尾处作者却宕开一笔:
不过,细心、热心、聪明的诸坤宇君有时也做些比“驴”笨、比“猪”蠢的事,这不,我们可爱的班主任大人又恼着脸来找他去了……
什么事,结果怎样,小作者对此索性只字不提,全留给了读者。其实根据前文描写的人物性格,诸坤宇君不可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坏事!至于恶作剧之类的调皮之举,无损于主人公的形象,倒是使人物的性格更具立体感,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更真实、更可信!
不知读者是否赞同这一说?
四、病文把脉
我应该忘记这件事
在忘记库的角落里,零碎地存放着我那应该忘记的回忆……
两年前的我,虽为班长,但却失职而幼稚。我有一位同班兼邻居的朋友,叫美子。我俩性格相近,于是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容易急躁,而我又意气用事。这些大家都不注意的缺点,却成为那件事幕后主使者……
一天,美子带回来一支漂亮的钢笔,上面雕着一条腾飞的龙,好有气势!最引人注意的是那个烫金的正楷“美”字,“那是我爸特意叫人刻的,仅此一支哦!”美子自豪地夸道。我也有点爱不释手。在一片“啧啧”的赞叹声中,美子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了抽屉。
下午,我一进教室,便听到美子惊叫:“呀,我的笔呢?”同学们被吸引过来了,纷纷帮忙找。但一无所获。立刻,大家像煮沸了的水似的,议论开了:“一定是有人偷了!”“小偷真可恶!”突然,不知谁提问:“今天早上谁最后离开?”顿时所有的目光“唰”的一声都中在我身上。被这么多人看着,我心跳莫名地加快。加上今天我值日,是最后一个离开,便更有点惊慌失措了。但我确实没做过!我看着美子,想告诉她我没有那样做,也不会那样做。她应该相信我。但她的目光由惊疑变成愤怒:“你究竟有没有偷?”头一次见她发这么大的火,我吓坏了,原先的勇气在犀利的目光下荡然无存,“没……没有……”——是我低低的,吞吞吐吐的声音。似乎是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美子劈头盖脑地朝我吼道:“枉我当你好朋友,原来是小偷一个!你还我钢笔!你不配做我们班长,不配做我的朋友!小偷!”她的话令我犹入冰谷,嘴被冻僵了——不能动弹;流出的泪也是冰凉冰凉的,还隐约有一阵阵冰凉的声音在耳边盘旋:“还是班长呢!真不要脸!看她并不丑陋,却是这样卑鄙!人不可貌相!”我真的呆了:这就是平时跟我有说有笑的同学吗?看着昔日好友愤怒的脸,我脑海一片空白……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美子彼此视而不见。她除了催我交出钢笔,我除了说没有,再没有第二句。但突然有一天,她不再催我了。在惊诧之余,我在美子抽屉竟然发现了那支笔,一模一样的笔!只是她再也没有在大家面前炫耀过。慢慢地,我终于明白了:为了保存自己的面子,她明知是错怪了我,却总不肯承认!一种被人深深欺骗了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一刻,我发誓,我永远不会原谅她!
后来她给我写了几封信,告诉我她是在家里找到了笔,告诉我她的悔恨,告诉我她想重拾以前的友谊。但那个誓言,那天所受的耻辱,已经被当时的我刻在心上,埋在记忆的深处,久久没有磨灭、消失……
现在,我又重新忆起了它。猛然间觉得自己很傻,还有什么比朋友的情谊重要呢?到了把它从我大脑的存储中永远抹去的时候了。忘了它吧!
文章的结尾,写到“现在,我又重新忆起了它。猛然间觉得自己很傻,还有什么比朋友的情谊重要呢?到了把它从我大脑的存储中永远抹去的时候了。忘了它吧!”应该说是一个九分完美的结尾:点了题,又揭示了主题!
然而并非是十分完美的结尾。后来,小作者在修改中重新补了这么一段:
于是,我从同学口中要了她的地址……
读了一句,读者一下子可以品出几种味道:其一,为了一次误会,竟然隔绝到互不说话,终于从大脑里抹去那一页不愉快的记忆,而且准备进一步保持联系,值得欣慰!其二,往后,“我”对她既往不咎,美子理应更加珍惜,友谊之花定会开得更鲜更艳,更美!
这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结尾!
五、艺海赏珠
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入夜,苏州人穿过2500年的街道,回到家里,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窗外,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
在清理河道,说要变成东方的威尼斯。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
苏州是我常去之地。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贴着历史定一定情怀。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超迈的感慨,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看得多了,也便知道,这些文人大多也是到这里休憩来的。他们不想在这儿创建伟业,但在事成事败之后,却愿意到这里来走走。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后院,我有时不禁感叹,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了,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京城史官的眼光,更是很少在苏州停驻。直到近代,吴侬软语与玩物丧志同义。
理由是简明的: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份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
说来话长,苏州的委屈,2000多年前已经受了。
当时正是春秋晚期,苏州一带的吴国和浙江的越国打得难分难解。其实吴、越本是一家,两国的首领都是外来的冒险家。先是越王勾践把吴王阖闾打死,然后又是继任的吴王夫差击败勾践。勾践利用计谋卑怯称臣,实际上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年后卷土重来,成了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这事在中国差不多人所共知,原是一场分不清是非的混战,可惜后人只欣赏勾践的计谋和忍耐,嘲笑夫差的该死。千百年来,勾践的首府会稽,一直被称颂为“报仇雪耻之乡”,那末苏州呢,当然是亡国亡君之地。
细想吴越混战,最苦的是苏州百姓。吴越间打的几次大伏,有两次是野外战斗,一次在嘉兴南部,一次在太湖洞庭山,而第三次,则是勾践攻陷苏州,所遭惨状一想便知。早在勾践用计期间,苏州人也连续遭殃。勾践用煮过的稻子上贡吴国,吴国用以撒种,颗粒无收,灾荒由苏州人民领受;勾践怂恿夫差享乐,亭台楼阁建造无数,劳役由苏州人民承担。最后,亡国奴的滋味,又让苏州人民品尝。
传说勾践计谋中还有重要一项,就是把越国的美女西施进献给夫差,诱使夫差荒淫无度,慵理国事。计成,西施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
苏州人心肠软,他们不计较这位姑娘给自己带来过多大的灾害,只觉得她可怜,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据说今日苏州西郊灵岩山顶的灵岩寺,便是当初西施居住的所在,吴王曾名之“馆娃宫”。灵岩山是苏州一大胜景,游山时若能遇到几位热心的苏州老者,他们还会细细告诉你,何处是西施洞,何处是西施迹,保处是玩月池,何处是吴王井,处处与西施相关。正当会稽人不断为报仇雪耻的传统而自豪的时候,他们派出的西施姑娘却长期地躲避在对方的山巅。你做王他做王,管它亡不亡,苏州人不大理睬。这也就注定了历代帝王对苏州很少垂盼。
苏州人甚至还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剧。明代梁辰鱼(苏州东邻昆山人)作《浣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隐遁。这确实是善良的,但这么一来,又产生了新的麻烦。这对情人既然原先已经爱深情笃,那么西施后来在吴国的奉献就太与人性相背。
前不久一位苏州作家给我看他的一部新作,写勾践灭吴后,越国正等着女英雄西施凯旋,但西施已经真正爱上了自己的夫君吴王夫差,甘愿陪着他一同流放边荒。
又有一位江苏作家更是奇想妙设,写越国隆重欢迎西施还乡的典礼上,人们看见,这位女主角竟是怀孕而来。于是,如何处置这个还未出生的吴国孽种,构成了一场政治、人性的大搏战。许多怪诞的境遇,接踵而来。
可怜的西施姑娘,到今天,终于被当作一个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和母亲,让后人细细体谅。
我也算一个越人吧,家乡曾属会稽郡管辖。无论如何,我钦佩苏州的见识和度量。
吴越战争以降,苏州一直没有发出太大的音响。千年易过,直到明代,苏州突然变得坚挺起来。
对于遥远京城的腐败统治,竟然是苏州人反抗得最为厉害。先是苏州织工大暴动,再是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朝廷特务在苏州逮捕东林党人时,遭到苏州全城的反对。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冲击的对象,是皇帝最信任的“九千岁”。“九千岁”的事情,最后由朝廷主子的自然更替解决,正当朝野上下齐向京城欢呼谢恩的时候,苏州人只把五位抗争时被杀的普通市民,立了墓碑,葬在虎丘山脚下,让他们安享山色和夕阳。
这次浩荡突发,使整整一部中国史都对苏州人另眼相看。这座古城怎么啦?脾性一发让人再也认不出来。说他们含而不露,说他们忠奸分明,说他们报效朝廷,苏州人只笑一笑,又去过原先的日子。园林依然这样纤巧,桃花依然这样灿烂。
明代的苏州人,可享受的东西多得很,他们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戏曲家,他们有盛况空前的虎丘山曲会,他们还有了唐伯虎和仇英的绘画。到后来,他们又有了一个金圣叹。
如此种种,又让京城的文化官员皱眉。轻柔悠扬,潇洒倜傥,放浪不驯,艳情漫漫,这似乎又不是圣朝气象。就拿那个名声最坏的唐伯虎来说吧,自称江南第一才子,也不干什么正事,也看不起大小官员,风流落拓,高高傲傲,只知写诗作画,不时拿几幅画到街上出卖。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这样过日子,怎么不贫病而死呢!然而苏州人似乎挺喜欢他,亲亲热热叫他唐解元,在他死后把桃花庵修葺保存,还传播一个“三笑”故事让他多一桩艳遇。
唐伯虎是好是坏我们且不去论他。无论如何,他为中国增添了几页非官方文化。人品、艺品的平衡木实在让人走得太累,他有权利躲在桃花丛中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有几个才子型、流子型的艺术家怕什么?深紫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泼,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真正能够导致亡国的远不是这些才子艺术家。你看大明亡后,唯有苏州才子金圣叹哭声震天,他因痛哭而被杀。
近年苏州又重修了唐伯虎墓,这是应该的,不能让他们老这么委屈着。
一切都已过去了,不提也罢。现在我只困惑,人类最早的城邑之一,会不会、应不应淹没在后生晚辈的竞争之中?
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特的经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想得再奇也不要紧,2500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如今的曲园,辟有一间茶室。巷子太深,门庭太小,茶客不多。但一听他们的谈论,却有些怪异。阵阵茶香中飘出一些名字,竟有戴东原、王念孙、焦理堂、章太炎、胡适之。茶客上了年纪,皆操吴侬软语,似有所争执,又继以笑声。几个年轻的茶客听着吃力,呷一口茶,清清嗓子,开始高声谈论陆文夫的作品。
未几,老人们起身了,他们在门口拱手作揖,转过身去,消失在狭狭的小巷里。
我也沿着小巷回去。依然是光光的鹅卵石,依然是座座关闭的门庭。
我突然有点害怕,怕哪个门庭突然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不无遗憾。
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选自《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白发苏州》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代表作有理论著作《艺术创造工程》,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文化苦旅》发表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一致赞誉。因其具有独特的理性思辨色彩和历史文化意识,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学者散文的典范。这些精彩纷呈的篇章,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具有文化史论著的学术性和散文作品的艺术性,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史的探寻触摸而后深思熟虑之作。
《白发苏州》是《文化苦旅》中的一篇,堪称作者的代表作。作者选择了苏州城静悄悄地度过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视角,在对苏州城的历史、事件、文化、遗迹、民风的感性描绘中,寄寓一种深沉的理性思考。这种理性思考,一方面使人读之恍如步入那遥远的历史,时时有被击中的感受;另一方面它又充溢着智者的大悲大痛,闪烁着明亮而苦涩的美,令人感到一种沉郁、宽厚的暖流。散文对姑苏的小桥流水、茶馆美食不作一般的欣赏,也不进行零碎的开掘或肤浅的批判,而是紧紧把握住苏州历史发展中的精髓加以审视和抒写。作者从苏州与美国、澳大利亚庆祝生日的巨大反差说起,论及“白发苍苍”的苏州城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公平的地位,同时将其在历史上的委屈、吴越混战时的灾难以及明代苏州人的浩荡坚挺作了既富理性情思又具深郁人情味的展示。在这里,寂寞的苏州城在人们眼中已成为一个看尽人世沧桑、饱受人间冷暖却依然保持着独特风韵与灵魂的可爱的老人。
作品选用了与苏州这位“白发老人”的神韵相协调的叙述文字。这种行文纾缓从容,松驰不拘,叙事述怀感古叹今,既随意、简约、冲淡,又饱含着久久郁积之后的沧桑感、苍凉感;既平易真挚、宽容飘逸,又富有独特的人生感悟与人格力量;既是简朴的写实与白话,又富空灵的书卷气,是较地道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体现与结晶。
如此一篇短文,却给人以写尽苏州之感,这和作者富有眼光与见地的选材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绘景状物、写人记事,都浓缩着苏州地域文化的特色,令人既感熟悉又觉亲切。正是这藤葛垂垂的古城门、隐入夜空的虎丘塔、柔婉的言语、撩人的弹唱、太甜太糯的小食、太多太密的茶馆书肆、善使计的勾践、任人想象的西施、风流倜傥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葬在虎丘山脚下的五位明代义士——构成了你我眼中的苏州,过去与现在的苏州,现实与艺术的苏州,使人对苏州更生出一份牵牵挂挂、绵绵长长的情思。
六、本章小结
结句当如撞钟
明代谢楱《四溟诗话》有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正是以悬念结尾应当追求的艺术境界。
传说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名叫韩娥的歌女(用现在的话说叫歌星或歌后等),人长得十分秀丽,歌唱得十分出色,歌声悠扬悦耳,十分动听。
有一次,韩娥来到齐国的首都,带的口粮吃完了,她只好在西城门卖唱维持生活;只要她一放开歌喉,立刻便有人如潮水般地涌上来听她唱歌,她优美的歌声使人们如痴如醉,以至她走了许久,人们还张着嘴巴发愣。显然韩娥唱完了歌,已经离开,可是她那悠扬悦耳的歌声却很久也不会消失,仿佛永远在屋梁周围荡漾、回响。
这就是成语“余音绕梁”的典故,散文、小说名家采用此法结尾的颇多,例如杨朔的《雪浪花》,从最后一段文字看,也可视作这种结尾。文章描绘了老泰山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再用回忆的笔法写了最后一段文字:
老泰山姓任。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笑笑说:“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
竟不肯告诉我。
倒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悬念式结尾,初看似乎多余,细品方知是作者匠心所在,一方面补写了老泰山的淳朴品质,另一方面暗示老泰山只不过是新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中的一个代表!这样,文章里老泰山的形象就更典型,主题也更有广度了。
设置悬念,常见于文章的开头,有激发阅读兴趣的效果,使人欲罢不能;亦常见于文章的中间,有扣人心弦的魅力,使人读文章如品话梅,越看越有味;而用于结尾处,虽不十分普遍,但用得好即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此法亦多见于古代章回小说,每一章的结尾,于紧要之处嘎然而止,吊起读者的味口,请君入瓮,“诓骗”你非一口气读完不可!我们学习设悬作结的手法,不妨看看一些优秀的章回小说,从中或许可以受到些启发。
作文中运用悬结之法,比章回小说的设悬结尾的难度更大,因为章回小说的设悬是下回要“分解”的,而我们运用此法创造的则是一个“历史悬案”,把答案留给读者去思考,去回味!
【文学沙龙】
——对台湾文化与台湾文学的忧思
去年12月,广州教育学会一行16人应台湾公共事业交流文教基金会的邀请,到台湾进行了一次为期10天的环岛文化与教育考察。此次旅行考察,颇有感悟,返穗数月,依然心动,难以平静!几番犹豫,还是经不住留恋和牵挂的煎熬,默然提笔,一气呵成,写下我无尽的眷恋!
一、平和,台湾文化的精神!
18日下午4时30分,长荣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非常平稳地降落到台北桃源中正机场,我仍在梦中,未被惊醒!抵达台北,华灯初上,汽车非常多,交通非常堵,似乎所有司机都很有耐性,没有人制造出烦躁的喇叭声!
台北的傍晚,十分平和!下榻国宾饭店时,已是万家灯火。街道是安静的,行人是安静的,偶而有人说话,声音也是静静的!驶过的汽车也是静静的,轮胎留下了轻轻的唰唰声!
偌大的台北,如此平静,如此安详,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我深深地被这种“平和”的氛围所震撼!后来访问台中、高雄、花莲、基隆等城市,欣赏平静的都市风情,享受静谧的阑珊灯火,这种“平和”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的心灵!
中学时代,我看过台湾爱情片《昨夜星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早已被流去的岁月冲淡了,但是台湾同胞那种平静温和的言语风格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也刻在了心灵深处!台湾之行,我们接触过的有大学教授、中学校长、中学教员、经理、导游、工人、农民、司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等等,他们的言语彬彬有礼、温文尔雅,透露出一种沉淀了很久很久、很深很深的“平和”!
20日傍晚,我们在台中一家餐馆就餐,因为迟了预订台位,只好16人围成一桌,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举目四望,座无虚席,但是除了隔壁房间传来给一位老者祝寿的温婉的祝词外,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些远道客人们的热闹,冲破了台中夜晚的“平和”!
在阿里山,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的“平和”!漫山遍野是参天的红桧树,最老的一棵树名字叫做“光武桧”,距今已有2300年历史了,千年红桧则随处可见!在阿里山,有原始森林的静谧,没有现代都市的喧闹;有原始森林的灵性,没有现代人的野蛮;有微风吹拂森林的阵阵“涛声”,没有伐木者的喧嚣和踪迹!红桧树各有自己的空间,笔直的向苍空伸展,决不侵占他人的空间!有的树死了,上面长出第二代;第二代死了,上面又长出第三代!“三世同堂”的和睦,树族亦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平和”呢?
我惊叹于台湾都市的平和,惊叹于台湾森林的平和,更惊叹于台湾同胞心灵深处的平和!“平和”是台湾的文化特征,“平和”是台湾同胞的文化心态!人们习惯以文化论输赢,如果从文化的层面来思考目前海峡两岸面临的最大难题,我觉得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了:“平和”的台湾同胞十分热爱“和平”,渴望“和平”!在龙山寺、慈恩寺、佛光寺,我也见到或听到了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在祈祷“和平”!
旅途中我一直在寻找这种“平和”文化特征的渊源,直到23日考察台湾佛教圣地——高雄市的佛光寺,才豁然开朗!佛光寺的正面也是大雄宝殿,拾级而上,两面都有电脑喷画制作的“星云大师语录”,我挑选几则来解析台湾“平和”的文化特征:
其一:以微小的态度面对愤怒的场合,则愤怒无不消散;以微笑的心情处理沉重的急务,则急务愉快胜任。
其二:包容异己的存在,包容伤残的尊严,包容冤仇的伤害,包容无心的错误。
其三: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三分,何等安然自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一些,何等悠闲自得。
其四:以慈悲欢喜来美化生活,以智慧灵巧来规划事业,以道德良知来改善社会,以团结和谐来福国利民。
其五:有容乃大,吃亏是福;学习吃亏,能结善缘;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懂得忏悔,能进品德。
其六:有计较、有所求的布施,福德有限;不计较、无所求的布施,功德无量。
其七:眼睛不要只看别人,要反观自己;嘴巴不要只说别人,要检讨自己。
其八:能以和蔼之容见人者,必得人和;能以谦冲之气处人者,必得人尊;能以恭敬之心待人者,必得人敬;能以赞美之言和人者,必得人缘。
以上是我用数码照相机随手拍摄的部分,佛理中融汇了宽容、平静、谦和等的文化精神!在台湾,佛教在家居士占30%左右,信奉佛教的人高达70%以上!依我看,台湾“平和”的文化特征,台湾同胞“平和”的文化心态,台湾同胞“平和”的文化精神,源自于劝人向善的佛教,源自于温柔敦厚的儒教,而佛和儒在台湾已然趋向融合!我以为,传统儒教和佛教是台湾“平和”文化最深厚的土壤!
二、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
在台湾期间,台湾同胞议论最多的是温家宝总理的美国之行。虽然我们踏上台湾土地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已经圆满结束了访美行程,但是台湾的“温家宝热”才刚刚开始!
儒雅的风度,亲民的形象,文雅的举止,典雅的谈吐,温厚的心性,质朴的文风,诚挚的演讲,绵里藏针的辞令,对美国民众动之以情,对美国政要晓之以理的务实外交风格,不仅在美国形成了“温家宝热”,在台湾也“热”起来了。几乎所有接触过的台湾同胞,无论是知识分子、退役老兵、街头小贩,无一例外或多或少地要谈论到温家宝总理,无一例外的都比较认同总理温和敦厚的人格美!这有些像当年国民党政要钦佩和赞赏共产党杰出的谈判代表周恩来一样,虽然政治上的主张完全不一样,政见完全不同,但是并不影响对于对手的高尚人格的认同和赞美。
台湾“中山大学”一位教授说,民众对温家宝总理的普遍关注是从温总理引用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中的诗句开始的。温家宝访美期间,在会见纽约的留学生及华侨代表时,激动地谈到了台海问题。他借用台湾诗人余光中作品《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名句,感性地表示:“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生在一个根上,都是自己的同胞和骨肉。”
温总理深情的乡情倾诉,深深打动了亿万华人的心,但也有一位台湾“议员”出于政治目的,发表言论予以“评论”,他说温总理的家乡不在台湾,何来“乡愁”!我不同意这位“议员”的“高见”!
什么是“乡愁”呢?我们都有自己的感受,诗人余光中先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温总理引用这句诗歌,借以表达的是海峡两岸及遍布全球的华人,因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审美取向而产生的那种“血浓于水”的相互的牵挂和思念!乡愁,很显然是一种文化上的情结,而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的台湾“中山大学”教授余光中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时,已在华夏文化里浸润了20多年,母亲黄河的沧桑,浩浩长江的甘甜,万里长城的雄伟,山山水水的秀美,已熔铸进了学者的血液之中,他的作品代表的是具有华夏文化根系的全球华人对于华夏文化的牵挂和思念!这种思念,是很难分出你我来的,也无法分出彼此!——就像我生在大陆,长在大陆,来到“一样的血,一样的种”的台湾同胞中间,分明感受到一种回到故乡,探望乡亲父老的亲情!
余光中先生曾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时,余光中先生曾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先生认为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乡愁,是中国诗人的永恒题材,也应该说是世界诗人的永恒题材,只是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吟咏起来,乡愁就格外的刻骨铭心!《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台湾歌手杨弦把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不仅为台湾华人喜爱,也为大陆同胞所喜爱,还深受世界华人的喜爱!他们唱着这些歌曲,以倾诉对整个中国、整个华夏文化的眷恋!
余光中也曾经说,在大陆的游历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尽管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深深的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运。
本来我们访问台湾“中山大学”的时候,很想拜访余光中先生,想见见这位“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的大学者,想感受一下学者凝固而沧桑的脸和深邃而忧伤的眼!非常遗憾,没有缘分,余光中先生已经应邀外出讲学了!
庆幸的是台湾“中山大学”的主人,特别好客,领着我们参观了余光中先生的办公楼和住所。大学依山傍海而修建,余光中先生的办公室正好面对大海,面朝西方——大陆的方向。先生坐在办公室就可以面对海峡西面,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尽管身在台湾,但也许是天意,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可以一生守望大陆!
其实,我觉得台湾人的“乡愁”,决不只是余光中先生才有,我接触的每一个客家人,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化人,他们的脸上都写着余光中《乡愁》中同样的沧桑,他们的双眼里都凝聚着《乡愁四韵》里一样厚重的乡土眷恋!
台北的龙山寺,台中的文武庙,高雄市的佛光寺,台南的赤嵌楼,东海岸的三仙台、八仙洞,太鲁阁的长春祠和天祥村,这些文化古迹,何尝没有凝聚着乡愁的沧桑呢!日月潭,九曲洞,阿里山,澄清湖,台湾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又何尝不凝聚着乡土的眷恋呢!
三、人性,台湾文化的走向!
来到台湾,谁也没有“身在异乡”的感觉,魂牵梦绕的台湾仿佛一切都似曾相识,似乎一切都太熟悉了!但是也有觉得陌生的地方,例如台湾社会服务的人性化程度比较高!在中正机场的旅客通道上,凡是有上下的地方都有传递式电梯,即使是水平的通道,只要距离稍微远一点的,也有水平传递式电梯,行李很多很重,但觉得搬运起来并不累!
“洗手间”在台湾多被称之为“化妆间”,在机场我们就感觉到“洗手间”很多,也很方便,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间,而且都有显著的标志,为旅客考虑的很周全。我原以为只有桃园的中正国际机场才为旅客想得这么细致和周到,后来参观了许多地方,才知道几乎所有的
“洗手间”或者“化妆间”都是非常显眼的。
12月18日,来到慈恩寺考察佛教文化。进门的正面,是佛教方面的对联、匾额,不经意地往左边或者右边看,就有关于“化妆间”的指示牌。这对于旅行者来说,真的是很会心的指引。后来考察西海岸的八仙洞,发现“化妆间”是佛教对联和匾额之外最显著的标志。
人身“三急”,谁也免不了,事情不大,有时候真的“急死人”,可是在台湾就不用急了!无论是在公园、世界贸易大厦这样的公共场所,还是在国父纪念堂以及佛教圣地,大家都可以尽心尽情地欣赏风景或者文物、文化,大可不必担心会“急死人”,因为几乎只要有指示牌的地方,就会有“化妆间”的方向指示,你只需要按照方向寻找,就能解决问题。
“洗手间”或者“化妆间”往往是最隐秘的空间,但是在台湾却设置得极富于人情味。如果说,“化妆间”现象仅仅是“物证”,不足以证明台湾人性化程度高的话,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是“人证”了。
走出台湾机场,我们的行李都没有接受检查,在我是第一次经受这样的“礼遇”。我问文教基金会的朋友为什么不检查。他说,在台湾,几个机场全都不用检查行李的,十年来都从没有出现过一件冒领行李的事情,有几回发生了错领事件,但事后错领者都通过行李上的联系电话,自行交换了。
在台湾,如果迷了路,根本不用担心——我想,尤其是自己的同胞迷路。因为每一个行人,都可能是热情的向导。我们先后在台北住了三个晚上,每天晚上我都要去重庆南路书市一条街“淘书”。人生地不熟,经常问路,在所难免。很开心的是,每次问路都能得到非常详尽的解释,有一次我问一个年轻的学生中山北路怎么走,年轻人有些茫然,他说:“你不用急!”随后他居然用闽南话向另外的行人请教清楚了,再告诉我该怎么走!
台湾的佛学走向了现代化,台湾的儒学走进了现代化,台湾的文化也步入了现代化,标志是人性化已是台湾当代文化的新走向了!
四、国学,台湾文化的骄傲!
一位美学老师曾经很武断地说:“国学的正宗在台湾!”我不敢完全赞同此说。但在考察台湾的故宫后,我至少认为“国学的另外一半在台湾”了!
仅仅就故宫而言,72万多件国宝就足以让学术界重新掂量台湾国学的地位了。抗日战争初期,北平沦陷之前,蒋先生动用军队将北京故宫的文物,先后作过几次大搬家,1949年又辗转运到台湾。抗战期间,蒋先生始终把这批文物当作生命一样,随自己搬迁,我觉得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12月19日下午,我们用了一整下午的时间,参观了台北的故宫!据说每次展出的文物,只有3万多件,每3个月轮换一次。也就是说,即使是台北的市民,也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把故宫的文物看上一遍;而对于我们这些考察者来说,简直是奢望、是梦想了!真的希望海峡两岸,早点直航,早点三通,早点统一,就算是为了这一脉相承的华夏文化吧!
读书人对书最感兴趣!在台北的三个晚上,我都去了台北书市一条街——重庆南路!到台湾之前,校友梁颖君女士曾经提醒过我,广州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也曾说过“国学正宗在台湾”,千叮咛万嘱咐,要我有机会多淘一些有价值的书回来!所以几乎每到一处,我都要问问书市在哪里;每到一所学校,我都要看看图书馆在哪里!
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台北的书市一条街。随便走进一个小小的书局(在台湾,人们仍旧沿袭大陆民国时期的习惯,把书店称为书局),你一定能够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国学方面的书籍!只要是综合性的书局,里面最多的一定是国学方面的著作!国学著作一般都占整个书局的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二左右的份量,我“淘书”的几家书局,大抵都是这样。其中有一家叫作“建宏书局”的,我作过统计,仅仅关于雕塑方面的著作就有57种之多,关于书法理论方面的有35种之多,关于中国文学史方面的有53种之多,关于美学、文学批评、文艺评论方面的著作多达90多种。至于像垫脚石书局、中华书局这样的大书局,书籍的品种就更加繁多了。
台湾商人的思想比较开放,思路比较开阔,大陆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乃至美学家的著作,在台湾的书局里面都能买得到!如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何其芳、贾平凹、魏明伦等人的著作,随处可见,最近卖得最热的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等。这种热卖,让我深深体味到同宗同源的华夏文化的超越时空的认同力和凝聚力!
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大陆很多知名学者,因为支付不起购书号的经费,学术著作只能自费出上本,然后便再也无力重版了,这些著作在大陆很快就成了孤本或者绝版。但是在台北的书局里,这些学术著作的“台湾版”却比比皆是!
我说国学的另一半在台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学的著作是台湾书局里面销售量最大的、最持久的书籍,或者说国学的修养已经成为台湾同胞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在几家书局淘书,十分留意台湾人购书的习惯,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是同时购买科学方面和国学方面的书籍。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台湾人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无怪乎,在台湾我们处处都深深感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浓烈氛围!
作为美学爱好者,美学著作是我“淘书”的兴奋点所在,在我淘过书的几家书局,我花了37000多台币,购买了一大批美学著作,结果装了整整一个旅行箱!为了把这些大陆一时还难以买到的美学著作完美地运回广州,只好另外购买一个旅行袋来装运原有的行李了!同游者很多笑我来台湾支持台湾经济发展,支持台湾外汇储备,我看着玲琅满目的美学著作,心里分外高兴,也分外踏实!
如果有机会,再去台湾,我依然要去故宫,依然要去淘书,依然见到书局就往里面钻!
五、教育,台湾文化的危机!
教育考察,是我们此行的重点,我们考察过的学校当中,有中等职业技术类的如台北市的南华高中,有普通中学如台北女中、高雄女中,有高等职业类的大专如高雄的嘉义大同职业技术学院,还有综合性大学如高雄市的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等等,见闻很广,收获也很多!
高等教育的代表学校台湾“中山大学”,无论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厚度,还是学科布局的跨度,也无论是办学的规模,还是学术的整体水平,我觉得广州的中山大学要胜于台湾的“中山大学”!但是就局部某些学科来讲,大陆的中山大学也有逊色于台湾“中山大学”的,比如海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国文学的研究等方面。——如此说来,我没有理由说高等教育是台湾文化的危机!
台湾的基础教育又如何呢?我们参观时间最长的是台北的南华高中。这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学生的敬业精神来讲,恐怕大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很难企及!我们在学校的咖啡厅里坐了40多分钟,里面从经理、部长到服务生,全部都是在校的学生,其态度之热诚,举止之文雅,礼数之周全,服务之周到,俨然使人感觉到是在享受一种超五星级的服务。——这又有什么危机可言呢?
在南华高中考察的半天时间里,接待我们的是学校的教务处长张女士。她的热情,她的诚恳,她的敬业,使我们分明感觉到一种亲情,一种乡情,一种依恋,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张女士,童年在湖南长大,1949年10多岁的时候随父亲来到台湾。大陆开放以后,她曾经数次回大陆探亲和作文化考察。她说在大陆已没有直系亲属了,只是觉得见到每个中国人都好像有见到亲人的异样的感觉,尤其这次是她在台湾第一次接待来自大陆的同胞!
张女士是国文教师,刚刚从台北女中退休,应聘到南华高中当教务处长兼语文教师,我也曾经教过17年语文,同行相见,分外亲切,交流的话题也就更多了。她带着我参观计算机专用室的时候,专门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学生的电子作业——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我所在的东山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几乎是国内最高的,平均每4名学生就有一台计算机,每个教师都配备有笔记本电脑。如果从硬件来看,他们不及东山区的水平。但是,当我观看完了张老师演示的学生作业的时候,我才知道东山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就软件而讲,远远落后于南华高中。
张老师所带的班,共有40多名学生,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完成之后,作业是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人,对其诗歌创作、文学思想、代表作艺术特征等,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提出个人见解,写出鉴赏文章!要求学生,依托网络,收集资料,为鉴赏作业配上背景画面,配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附上自己的个性化的赏析文字!40多份作业,其实也是40多份作品,学生选题角度的新颖、设置画面的创意、配置音乐的和谐、显示方式的先进等等,令我们这些人惊叹不已!我参观过许多广州教师的电子课件,但是很少有达到这些学生的水平的!我在大陆,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方式、这种水平的语文学科电子作业!
张女士还告诉我,他们学校学生的国文水平,远远不能和台北女中的相比,台湾女中的学生除了人人能够进行国语的“研究性”学习外,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的文艺的继承非常出色!台北女中的学生,几乎人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几乎人人都可以撰写精美的对联,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出具有一定艺术水平和思想高度的绝句,几乎人人都可以作出非常典雅的韵文,现代文的写作水平就更不必说了!——这些不是很优秀吗,又谈何危机呢?
最后,我和张女士把交流的兴奋点转移到了台湾现行的国文教材。几年前,我就听说台湾国文教材的编写非常有特色,五分之四的作品是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歌、赋等诸种文体的作品,应有尽有!而现当代文学包括鲁迅、胡适、梁实秋、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只有五分之一。教材及篇目的选择非常严格,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相对于大陆教材,标准要严得多、高得多!
我恳请张女士送给我一套国文教材,以资研究!张女士慨然赠送,令我愕然的是,她在递给我教材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她告诉我,“上面”已经通知她们,以后不能再用这套教材了!她的哭泣,不是为这套教材,而是为中华文化!“扁政府”当局要求中学国语教材,要讲授“台湾文学”,而不是中国文学!张女士异常痛心的说:“如果有可能,身体也允许,我想回大陆讲授国文!”我说,如果能成行,可以说是打开了两岸国文教学交流的窗口,功在炎黄子孙!希望能够把这个落脚点选在广州!
我十分理解张女士那时那刻的感情,十分理解张女士那时那刻的流泪,如果换了我碰到这样的事情,也一样会流泪,甚至会哭泣!这种感情,就像都德小说《最后一课》里小弗郎士突然面对不能再学祖国语言的打击时的痛苦一样!哪能用语言描述出来呢?
在嘉义大同职业技术学院访问的时候,我与周教授谈到文化传承的问题,自然谈到了国文教学和历史教学。周教授说“上面”已经来了改写教材的通知,以后的历史只能教授台湾历史,以后的国文只能讲授台湾文学。周教授说:“没有办法想象,以后的书该怎样教!”那时那刻,我又一次看到了一个60多岁的老教授眼睛里晶莹的泪珠了,我的心是酸的,我的心在流泪,我的心也在哭泣!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发现,台湾教育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我的心,几乎要被这种危机震碎了!
我深深地知道,“扁政府”当局已经走在台独的道路上,迈出了最阴险、最恶毒的一步,要从文化上割裂台湾与大陆的血肉关系!普天之下,炎黄子孙,谁能接受,谁能容忍?谁都知道,这种文化的人为“断裂”,会给民族的分裂埋下多么深重的恶果!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和他的乡愁诗:“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他说,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谈到台湾一些人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他说:“吃饭要用筷子,过端午节,过中秋节,能改得掉吗?余秋雨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吗?”
《余光中集》由余光中先生亲笔作序《炼石补天蔚晚霞》。序言中,余光中先生用这样的话全面回顾了他半个世纪的诗文创作历程:“我一生写诗虽近千首,但是我的诗不全在诗集里,因为诗意不尽,有些已经洋溢到散文里去了。但是我的散文也不全在文集里,因为文情不断,有些已经过渡到评论里去了。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和张女士与周教授同样的眼泪,在前不久常州市余光中作品朗诵会上,我从余光中先生的眼睛里也看到了。余光中先生面对当局者这种人为的“断裂”文化的行为,痛心疾首地呼喊: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从历史、从文化、从血缘来讲,即使天涯萍水相逢也会一见如故;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写到这里,我想提醒读者的是,“统”与“独”绝不是是海峡两岸的永久性话题,不可能也不允许是永久性的话题,因为台湾“扁政府”当局这种人为的文化“断裂”,对民族“分裂”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强化!这种文化“断裂”的灾难,会远远较数万年前“台湾半岛”和大陆的“断裂”要深重得多,因为地理板块的分离不是文脉的割裂,不是文化的“断裂”,人们的心依然是相连的,血脉依然是相连的!文化完全“断裂”的时候,也就是民族彻底“分裂”的时候!
更换教材,是台湾教育面临的危机!文化“断裂”是台湾文化的危机,是华夏文化的危机,也是中华民族的深重危机,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国觞”!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该想什么?能想什么?该讲什么?能讲什么?我问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历史还能给我们多少时间去“想”和“讲”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两难故事法述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