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农历阳历表2014-12-30是洋历什么时间

农历的十月初十和洋历的十一月十一号是一天多少年一次_百度知道
农历的十月初十和洋历的十一月十一号是一天多少年一次
一般情况下是每隔十九年阴历阳历重合一次,有时也会相差一两天。
其他类似问题
十一号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一般都是19年一次,因为但是偶尔也会差这么一两天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七逗旅遊網
預約你的2015假期  黃金席位全面訂購中!
全新連假出遊計劃
短天數小旅行、長天數深度探索
今年春節連假桂冠旅遊推出北海道指定出發日,享第2人最高減一萬元的優惠。
迎接嶄新2015年到來,許多人可能已經發現今年有不少連續假期,包括:春節6天連假、228連假、清明節連假、兒童節連假、國慶日連假、中秋節連假,可說是上班族的小確幸。而貼心的桂冠旅遊已經為您擬定全新2015連假出遊計劃,珍貴的黃金席位現在全面搶訂享特惠!其中首先遇到的2/18(三)~2/23(一)農曆春節有6天長假,最適合出國旅行,再加上接續228三連休2/27(五)~3/1(日),旅客只需申請2/24(二)~2/26(四)三天,就能一次擁有12天長假。桂冠旅遊推出北海道指定出發日,可享第2人最高減一萬元;菲律賓長灘島、義大利、加拿大、土耳其指定出發日,享第2人最高減5,000;以及美國線指定行程及出發日,可享第2人最高減3,000的優惠。接下來的兒童節與清明節假期,從4/3(五)~4/6(一)共計四天連休,旅客只要前後多請幾天,就能擁有美好的四月小假期。而五一選休假,接續5/2(六)及5/3(日)總共3日連休假期,桂冠旅遊推出的「金廈小三通5日」4/29出發打出2人同行第2人免費的優惠。而農曆5/5端午節恰好是今年的6/20(六),從6/19(五)~6/21(日)共有三天端午節假期,想出遊的旅客只要多請2~5天即可擁有5~10天的假期,偶爾來場辦公室小出走,短期出遊慰勞疲憊身心,重新充電再出發!詳洽:新台旅行社/桂冠旅遊(02)網址.tw
將此篇文章推至:
※本網站所刊載的旅遊產品及動態更新為參考依據,最正確資訊仍以業者原網站所提供之內容為準。历史上的今天
天气网气象百科
农历的月份农历,又称夏历,并通常俗称为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目前,全世界华人及朝鲜、韩国、越南和日本等国家,仍使用中国农历来推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农历 - 历史
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
农历 - 中国现行农历规则
以世界协调时东八区时为准。
以00:00:00为一日之始。
以新月(朔)出现日的00:00:00为一月之始。
冬至所在月为冬月。
冬月到下一个冬月之间,若为11个完整月,则依序为腊月、正月、二月、三月……十月。
冬月到下一个冬月之间,若为12个完整月,则以第一个无中气月为闰月,11个非闰月依序为腊月、正月、二月、三月……十月。闰月名称为其上个月的名称前加“闰”字。
正月初一日00:00:00为一年之始。
农历 - 四季
地球以椭圆形的轨道绕日公转。地球的赤道面与它的公转轨道面成23度26分的夹角(黄赤交角)。四季由此角产生。因此,在北半球可以观测到:
3月21日(约)
6月22日(约)
9月23日(约)
12月22日(约)
农历 - 二十四节气
农历除了年月日计时方法以外,还有一种计时方法,就是节气计时方法。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1.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
2.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2月18/19日
3月20/21日
4月19/20日
5月20/21日
6月21/22日
7月22/23日
8月23/24日
9月22/23日
10月23/24日
11月22/23日
12月21/22日
1月20/21日
上边提及地球靠近近日点时公转速度会比较快,所以在冬季时两个中气相距29.44日,而夏季时则相距31.44日。因为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可以比1朔望月(= 29.53059日)的时间长,所以阴历一个月可能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一个相应的中气。反过来说,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也可以比1朔望月的时间短,所以阴历一个月可能有两个中气和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采取二十四节气各一字而成篇以方便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历 - 置闰
阴阳历差别
在阳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有366天。而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月约29.5天,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左右(10天—12天)。 若是任由农历和阳历间的天数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会出现春节在夏天过的现象。因此,为使得春节在阳历的时间能保持相对稳定,农历采取了“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相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1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何一个月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有岁和年之区别:一岁指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长度,而一年 指从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时间长度。注意这二者的长度不同。一月是指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的长度。如果一岁中包含了12个完整月,则这一岁为闰岁。在闰岁中,第一个无中气月为闰月,相应的这一年为闰年。农历还有一个规则,即冬至必须落在农历11月。
十九年置七闰
阴历一个月为朔望月,阴历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归年短了10.87512日;阴历闰年则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归年长了18.65547日。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为日,而19x12+7=235个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闰)的长度为日。可见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因为1阴历年比1回归年少约11日,所以在公历中翌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闰年,则推迟约19天。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日、日和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间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说公历的日是闰二月十三、日是三月十三、还有日是三月十二。不过日子相差最多也只是一天。
农历 - 计算
农历的年、月、日是按照公式计算而来的,不像西历时强行规定哪月是大月,哪月是小月。要计算大小月、平闰年、闰月放在什么位置,都要按照公式来。下面是计算的公式。
年份的计算
1&由西元年份推算天干地支:
农历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2010&-&3)&mod&10&=&7,所以天干是“庚”
(2010&-&3)&mod&12&=&3,所以地支是“寅”。
2.积日的计算(用于月份的计算):
当年的1月0日换算为积日,可以用年份减去1900得到的年数被4整除,所得商数作为&y(D4),余数作为y(M4),y(M4)为零的年份是公历闰年,积日是
D(1)&=&1461&*&y(D4)&-&1
y(M4)不为零的年份是公历平年,积日是
D(1)&=&1461&*&y(D4)&+&365&*&y(M4)
月份的确定
计算前一年冬至的积日F(0),并用F(0)计算冬至所在的朔月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农历日期,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份总是十一月。计算下一个中气F(1)和下一个朔日M(1),如果F(1)<m(1),那么该月就是上一个月的闰月,并把这个中气作为f(2),以后的中气、朔日和农历月份也这样确定。</m(1),那么该月就是上一个月的闰月,并把这个中气作为f(2),以后的中气、朔日和农历月份也这样确定。
朔日的计算(确定大小月)
从1900年开始的第m个朔日的公式是
M&=&1.6&+&29.5306&*&m&+&0.4&*&sin(1&-&0.45058&*&m)
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2天左右。
节气的计算
(确定闰月)
先给节气进行编号,从近日点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编为0,编号如下及其相应的月份如下:
0&小寒腊月&6&清明三月&12&小暑六月&18&寒露九月
1.大寒腊月&7&谷雨三月&13&大暑六月&19&霜降九月
2.立春正月&8&立夏四月&14&立秋七月&20&立冬十月
3.雨水正月&9&小满四月&15&处暑七月&21&小雪十月
4.惊蛰二月&10&芒种五月&16&白露八月&22&大雪冬月
5.春分二月&11&夏至五月&17&秋分八月&23&冬至冬月
把当天和日(星期日)的差称为积日,那么第y年(1900年算第0年)第x&个节气的积日是
F&=&365.242&*&y&+&6.2&+&15.22&*&x&-&1.9&*&sin(0.262&*&x)
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05天左右。
农历 - 月日通称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数记录,如农历的一月十五日(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岁除,当天晚上称为除夕)称为腊月三十;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蚕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槐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蓝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阳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腊月
农历 - 优缺点
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它还包含十二节干支历(类似沈括的《十二气历》,比它更准确)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阳历,是一部双轨制历法,便于不同文化民族间的交流,
6)由于它是最彻底的定气定朔的天文年历性质的历法,所以其它历法都要与进行对照,并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1)由于农历是定历,历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历月的天数并不确定,不方便统计天数;
2)历年长度,有353日是,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种,并且不利于统计年长;
3)干支循环周期60过短,不方便较长时间的区别,也不方便记忆;
4)置闰不透明,闰月不确定;
5)有些有迷信成分,但新中国建国后已经被剔除了,随着科学的普及信之的人越来越少;至于民间某些祭祀活动等已经是民俗了。
农历 - 历代历法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干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德历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词条所属分类:气候百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年农历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