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关系特点以及爱情经历的阶段段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公共关系学出习题参考答案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现代公共关系的特征 答:现代公共关系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 公共关系理论化模式已建立 (2)公共关系教育专门化 大学都开设了公关专业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58|
上传日期: 00:16:4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公共关系学出习题参考答案.PDF
官方公共微信简述现代公共关系不同发展阶段有什么特点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简述现代公共关系不同发展阶段有什么特点
简述现代公共关系不同发展阶段有什么特点
公共理论整合化.公关实务专业化.公关手段现代化.公关教育层次化.公关地位战略化.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现代公共关系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下载积分:1941
内容提示:论现代公共关系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3|
上传日期: 20:14:0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现代公共关系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DOC
官方公共微信《公共关系》精品课程网
《现代公共关系学》大纲
第一章 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公共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熟练掌握公共关系定义及其基本内涵;熟悉公共关系的性质及其五大功能;深刻理解公共关系四个方面的涵义,以及公共关系传播先后出现的四种模式,即宣传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不平衡模式和双向平衡模式;了解公共关系的三个方面的影响。
公共关系定义的三种理论学说及其综合归纳。
公共关系的性质。
公共关系的五大功能。
公共关系四个方面的涵义。
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
章节提纲及学时分布(2课时)
现代文明与公共关系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根源
民主政治: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政治保证
传播技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
人自身观念和素质的更新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
现代公共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历史
菲尼斯?巴纳姆(PhineasT.Barnum)时期
艾维?李(Ivy Lee)时期
爱德华?伯内斯(Edward Bernays)时期
斯科特?卡特李普(Scott Cutlip)和弗兰克?杰弗金斯(Frank Jefkins)时期
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
公共关系活动范围全球化
公共关系主体的品牌化
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的网络化
公共关系实务运作整合化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突破与成就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原因
中国公共关系界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面临的挑战
发展方向与出路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
熟练掌握公共关系定义及其基本内涵;熟悉公共关系的性质及其五大功能;深刻理解公共关系四个方面的涵义,以及公共关系传播先后出现的四种模式,即宣传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不平衡模式和双向平衡模式;了解公共关系的三个方面的影响。
公共关系定义的三种理论学说及其综合归纳。
公共关系的性质。
公共关系的五大功能。
公共关系四个方面的涵义。
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
章节提纲及学时分布(4课时)
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再认识
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的性质
公共关系的涵义
公共关系状态
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意识
公共关系学科
公共关系工作的特征
以组织的自我完善为前提
以真实、真诚为原则
以协调利益为基础
以信息沟通为主要手段
以创造和谐的组织环境为目的
公共关系工作与无形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无形资产管理的特点及要求
公共关系工作在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公共关系工作的功能
公共关系传播及其模式
现代公共关系的广泛影响
公共关系对组织的作用
公共关系对社会的贡献
公共关系对个人的影响
第三章 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
学习目标:
1、组织作为现代社会基本单元,其特点、分类、发展趋势。
2、掌握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了解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
本章重点为了解和分析社会组织的特点、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难点为掌握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
章节提纲及学时分布(6课时)
§1 社会组织分析
1.1 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
1.2 组织的分类
§2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
2.1 组织环境及其构成
2.2 公共关系与组织环境
§3 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
3.1 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
3.2 企业公共关系
3.3 政府公共关系
3.4 教科文卫组织的公共关系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公众&
学习目标:
掌握公众的概念及特征、公众的分类方法。
认识内部公共关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
认识外部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意义,知道搞好外部公共关系的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是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公众,积极地影响公众,争取不同类型的公众对组织的理解和支持,是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
如何认识不同组织所要面对的各种公众,并分清主次。
章节提纲及学时分布(4课时)
§1 公众分析? &&&&&&&&&&&&&&&&&&&&&&&&&2课时
1.1公众的范围与特点
1.2 公众的需求与权利
1.3 公众的分类
§2 影响公众?? &&&&&&&&&&&&&&&&&&&&&&&&2课时
2.1 了解公众
2.2 服务公众
2.3 劝说公众
2.4引导舆论
§3 公众对象举要&&&&&&&&&&&&&&&&&&&&4课时
3.1内部公众
3.2 顾客公众
3.3 媒介公众
3.4 政府公众
3.5 社区公众
第五章 公共关系调查与研究&&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模式和意义,弄通公共关系的工作过程,掌握组织实施公共关系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调查的特点和类型,掌握公共关系调查的常用方式、方法,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操作。
公共关系调查资料的内容与应用: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组织形象地位分析图;组织形象的内容分析。
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直接调查法;间接调查法;民意测验及其基本程序。
公共关系调查的程序
各种调查方法的具体运用
章节提纲及学时分布(4课时)
§1 公共关系调查的特点与类型
1.1 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
1.2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
1.3 公共关系调研的含义及特点
1.4 公共关系调查的类型
1.5 公共关系调查分析
§2 公共关系调研中常用的方式与方法
2.1公共关系调研中常用的方式
2.2公共关系调研中常用的方法
§3 公共关系调研的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3.1 准备阶段
3.2 实施阶段
3.3 整理分析阶段
第六章 公共关系策划与创意&&&&&&&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工作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策划的特点和类型,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常用方法。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操作。
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和特点。
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程序。
公共关系策划与创意的方法。
公共关系的实践操作
章节提纲及学时分布(6课时)
§1 公共关系策划的过程、方案与要求
1.1 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
1.2 公共关系策划流程
1.3 一个组织的形象构思与策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
1.4 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
§2 公共关系策划中的创意
2.1 公共关系创意的方法
2.2 公共关系策划的类型
第七章 公共关系策划方案的实施及其效果评估&&&&&&&&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公共关系方案实施与评估的工作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方案实施的特点和类型,掌握公共关系活动评估的常用方法。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操作。
公共关系调查方案实施的特点。
公共关系活动评估的方法。
公共关系实施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章节提纲及学时分布(4课时)
§1 实施阶段的任务和特点
1.1 公共关系方案实施的方法与原则
1.2 公共关系方案的有效实施
§2 实施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施阶段需要注意的因素
实施阶段需要注意的环节
§3 公共关系活动的评估和反馈
3.1 公关形象效果检测
3.2 公共关系年度工作报告??
3.3 公共关系社会效益评价
3.4 新闻舆论分析报告
3.5 公共关系广告效果的测量
第八章 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
学习目标:
了解公关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会编写宣传资料。
掌握公共关系人员搜集和管理信息、宣传引导、与公众交际、进行各种专题活动。
掌握展览会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知道如何组织记者招待会及注意事项,知道开幕(开业)典礼的必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了解企业对外开放参观活动须做的工作,掌握处理危机公关的程序及对策。
了解公关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
掌握公共关系人员搜集和管理信息、宣传引导、与公众交际、进行各种专题活动。
各种专题活动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章节提纲及学时分布(4课时)
§1 搜集和管理信息
1.1 阅读有关报刊、图书
1.2 收听收看有关广播、电视节目
1.3 利用信息互联网和数据库
1.4 建立信息档案,编制信息快讯
§2宣传引导,传播信息
2.1 撰写新闻稿和著书立说
2.2 编印企业、组织刊物:
2.3 编写年度报告和各种小册子、宣传品
2.4 拍摄照片,制作录音、录像资料
2.5 利用网络发布信息
§3 社会交往
3.1 接待工作
3.3 慰问、祝贺
§4 专题活动
4.1 组织开幕(开业)典礼
4.2 举办展览会
4.3 对外开放参观
4.4 实施社会赞助活动
4.5 举办记者招待会
4.6 处理危机公关
第九章 公共关系机构与从业人员&&
学习目标:
介绍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组织机构和公关人员的类型、性质、作用、特点及素质等问题。
熟悉公共关系部门的类型及职能,熟悉公共关系咨询公司的类型及优势
了解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公共关系部在组织中的地位
不同类型公关部的优点和劣势
公关公司存在的理由
公关公司的特点
公关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
公共关系人员培训教育的途径
公共关系人员应该遵循的基本职业准则
公共关系机构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评测
章节提纲及学时分布(4课时)
§1 公共关系机构与组织
1.1 公共关系部
1.2 公共关系公司
1.3 公共关系社团
§2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2.1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2.2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
2.3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2.4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3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培养与考评
3.1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培养
3.2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和业绩评定
《有效公共关系学》,[美]斯科特&卡特李普等著,
汤滨等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1988年版
《公共关系与实践》,[美]杜&纽萨姆等著,
罗建国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公共策划学》,林汉川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公共关系学》,张克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特点?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特点?
09-09-28 &匿名提问 发布
公共政策  当你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80个一级学科目录,你会看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有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然而在此之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根据国际国内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发展状况,自主创立了二级学科公共政策和发展管理,开中国公共政策高等教育教学科研之先河。  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但在我国还属于起步和发展时期。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派生于政治学和行政学,意在从规范意义上探讨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利益制衡,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对国家、地方和团体层面的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进行研究,为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提供咨询。  然而,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争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分野使社会科学的发展从整体上进入了纷繁迷惘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里,把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量化分析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必然。定量分析方法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使社会科学真正成为科学,给了社会科学第二次生命。  发展中的公共政策研究也不例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公共管理中的定量分析已初见端倪,而中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发轫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的创立和发展开启了中国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现代化研究的先河,数理分析、模型分析、心理学分析等现代分析技术与分析方法的引进使公共政策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与世界接轨,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公共政策研究是公共管理科学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集中体现的领域,公共政策量化分析技术与方法的核心是把数学、统计学、博弈论、运筹学、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引入到公共政策研究中。目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本科专业以公共政策分析、高等数学、应用统计学、博弈论、运筹学、模拟决策、电子政务、宏微观经济学为主干基础课,研究生以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公共政策量化技术---统计与预测、公共政策量化技术---规划与决策、公共政策的实验模拟、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管理科学理论、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为主干核心课程,参照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广泛引进人才,开辟了中国公共政策教育与世界接轨的新局面。  人才是公共政策研究最重要的资源。目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系拥有以陈庆云、顾昕、李永军、郁俊莉、刘霖、黄璜等为代表的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数学、工学的学历背景,又取得了管理科学的博士学位,拥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和海外学习背景,通晓公共政策现代分析技术、了解中国国情,能进行政治、管理、经济、信息技术跨学科分析,形成了公共政策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分析----数理建模与量化分析----计算机分析与信息技术模拟”科学的教学与科研逻辑。同时,随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国内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来自祖国各地的最优秀学子被吸引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习,充实了公共政策人才的后备力量。世界著名的实业家廖凯原、邱徳拔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数亿元的捐资,以及在政府管理学院设置的高额奖学金、奖教金做出了对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社会贡献。  国际知名度的提高是公共政策教学与科研的主要使命。目前,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藉政府管理学院傅军院长国际威望的优势,学院与专业开展了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合作交流,承办了全球公共政策联盟年会、全球公共政策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公共政策项目,同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BHP的公共政策高级培训项目的合作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年在学院和专业中,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柬埔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数量占到30%的留学生成为国际知名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中国高水平运动员王皓、马琳等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习对政府管理学院知名度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价值。面向市场与社会是北京大学公共政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北京大学公共政策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不仅接受了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的正规训练,而且通晓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和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熟识中国国情,成为中国公共政策人才中的生力军。他们的就业领域遍及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宝洁、必和必拓、松下,中国著名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铝业,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美林、花旗,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和事务所普华永道、麦肯锡、毕马威和中央国家机关的核心部门。他们为政府、企业、 NGO以及公民提供商业和公益咨询,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创造了巨大的个人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之,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继工商管理科学之后又一个社会科学发展的领军者。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也将迎来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春天,公共政策科学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巨大的贡献,中国公共政策人才的路越走越宽广。  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公共政策研究在国内领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公共事物是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开展。政府作为唯一主体,包揽一切公共事物的旧格局,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和单调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公共事物的新形态,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推动公共管理社会化,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责任分担,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新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一、公共事务的内涵与特性公共事务就是伴随社会发展过程发生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公共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从广义上理解,国家事务和阶级事务也可列入公共事务的范畴,或者说它们之间有相互包含的关系。但是,我们认为,国家事务、阶级事务的目标指向与社会公共事务是不相同的,这两类事务的运作也有专门的规制,其承担者也特定不二。因此,还是应与公共事务严加区别,另当别论。公共事务的最大特性,就是它的公共性。公共事务的发生源自公共需求的变动;公共事务的承担是政府的责任,但它不排斥任何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果又可以让参与者(投资人)和非参与者(非投资人)共同享受,普遍获益。这种现象,经济学称之为公共事务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公共事务的“公共”特性,决定了公共事务是无利可图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提供的。所以,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不愿管”公共事务,而势单力薄的私人又“管不了”公共事务。那么,公共事务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在专门的公共管理机构――政府身上。但是,公共需求的不断变动,又决定了公共事务还具有另外两个特性――多样性和阶段性。公共事务的多样性,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公众自主选择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权力的真正实现。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倾向不可能一模一样。普遍的需求与特殊的需求。较低层次的需求与较高层次的需求,分布不均地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恰恰是公共事务的多样性,检验了政府垄断公共事务权力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为以益公惠民、服务大众为宗旨,以非营利为基本原则的民间社团组织与政府分担公共事务责任提供了实践依据,并创造了极大的机会和生长空间。公共事务的阶段性,表现出公共事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标准;某些事物在某一阶段会集聚增多,某些事务的范围、对象会发生转移变化。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阶段,低层次的基本生存需要是公众普遍的需求,那么,公共事务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围绕着提供和保障公众基本的吃饭穿衣展开。社会经济发达了,公众的生活品位发生分化,对生存质量和福利水平的要求更高,更多元化,文化方面、个性发展与享受方面的公共事务增多了。例如,现阶段,居住环境方面的公共事务增多了,人口流动、卫生保健、尊老爱幼方面的公共事务增多了,消除贫富差距、创造平等机会方面的公共事务增多了。而且,一些原来纯属经济事务范畴的事务,也逐渐转化扩大为公共事务,例如,交通、电话通讯、信息网络建设等事务。显然,此阶段的公共事务与经济匾乏时代的公共事务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社会,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各国政府已注意到治理好公共事务,对国内稳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许多发达国家,把改革公共事务管理作为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国际权威评估机构已把公共事务管理作为衡量一国政府施政目标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数,把公众在公共事务中的地位和参与程度,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民主文明进步的尺度。二、公共事务管理的旧格局和现时状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公共生活日新月异,公共事务日趋丰富膨胀,旧的公共管理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政府担负公共管理职能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诸如: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相对固定的行政程序不适应日趋变动的公共事务的矛盾;政府机构膨胀、管理成本无限增长、财政负担加剧问题;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难以遏制腐败问题等等。公共事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新中国50年来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状况和格局,有四个突出的特点:1.管理公共事务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几十年牢固不变。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事务,自上而下,一统到底,方方面面,无所不在。社会一切公共福利来自政府;2.各级政府行政部门重叠庞大,低效率高成本运行;3.习惯运用行政命令。宣传教育、群众运动。义务劳动综合治理的模式;4.政府之外,没有任何自治的承担公共事务职能的机构。具体分析,公共事务管理旧格局之“特”与中国过去的国情之“特”也是相互吻合的。首先,指导思想上的‘极左”和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直接导致体制上的僵化和管理行政的偏执。政府在施政过程中,把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渐演变成了包揽~切公共事务,全面垄断公共权力。其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共事务与政治、经济高度集中统一千一体,不仅政企不分,社会公共事务的运行也高度依附于政治权力的要求和政治目标、原则及秩序的规定。政府的职能并没有实现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分化。体制决定了政府必然包揽一切公共事务。政府办企业、政府办社会,政府把天下的事务、天下的责任一身担,成为唯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名副其实的“全能政府”。第三,从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体――公众的状态看,民间缺乏公共契约的自律与他律的传统习惯,而政府又没有缔造民主参与、广泛合作的制度进行有效的利益诱导,那么,公共事务除政府独家辛劳经营之外,原本可开采利用的更深厚更广阔的民间资源都白白流失掉了。第四,长期以来,我国民众的温饱问题未解决,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处于低层次,公共事务相对简单,量少。客观评价,必须肯定的是,人民政府几十年来在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是全心全意不遗余力的。不管政府组织有多大局限性,政策措施多么僵化死板,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还是政府的职责。不过,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公共事务的新生长、新形态,政府独家承担的职责也必须向政府外延伸,分解了。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新一轮机构改革,对政府机构的整体功能和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疏理定位,这种职能定位,用朱?基总理一句最简洁的话说就是:政府要管市场,但不能办市场。具体地说,政府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大块。这反映出政府力图实现其行政管理与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取向相适应,与社会公共事务呈现的崭新变化相适应。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带有制度性根本转变的改革。已经进行的改革,给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生活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企业脱离了政府的行政管制,以真正独立的经济主体投入市场竞争,追逐和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整个社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充实丰富,社会公共事务也日趋膨胀,并随之出现许多新领域、新形态、新问题。但是公共事务的变化并没有像经济事务、政治事务的变化那样引起从政府到民间强烈的关注。在公共事务领域出现的许多问题,更显示出政府目前的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还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和不适应。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公共事务管理总体上呈现“三态”:1.矛盾态。一方面政府体制改革把公共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加强和改进;一方面社会公共事务伴随市场经济发展丰富扩大,大量的公共事务是前所未有的(没见过),政府受职能和人员编制、素质制约,既不可能投入更多行政资源来管理(管不了),又缺乏管理的经验和技术(管不好),若按旧的行政主体模式来管,往往出力不讨好。2.2.真空态。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一直局限在第一部门(企业)与第二部门(政府)的二元化格局当中,而对以非营利为目的,以参与公共事务、推进社会公益为宗旨的第三部门(营利组织)构建与发展严重忽视。社会公共事务责任分担的法规、政策几乎空白;民间合作承担公共事务的意识淡漠,能力乏弱;有关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的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更为少见。3.3.流失态。由于制度的空缺和体制转换的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导致社会公共事务的“利益蛋糕”无法做大,甚至导致利益流失。例如,市民利益社区化后,社区服务与管理制度的空缺;企业污染公共环境并对民众健康造成损害,这种外部不经济问题缕缕发生无力纠正;城镇现有公共文体设施和福利设施长时间闲置甚至荒废,有些转为商业性使用;企业、私人捐赠的公益金,本来有保值增值的能量和效应,由于机构和制度不完善,无监管,账目混乱,致使大量基金不仅难以保值增值,甚至在投资中被骗,被拆借、挪用、流失;许多适宜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携手开发共同承担的公益事业,未能有效地开发等等。4.公共事务管理的改革正随政府体制的改革在推进中,方向已明确,大势趋好。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加速新陈代谢,全方位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创新。三、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考察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繁多的社会公共事务,包括为国民提供各种福利,政府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无数的非营利组织却活跃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从育婴到养老,从早餐营养到房屋修缮,从博物馆、图书馆到著名学府、交响乐团,公民权益、法律援助,甚至海外救援,民间的非营利组织都有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里,固然有传统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推行了公共管理制度的改革,正构建一种崭新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如何依据我国的国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制度改革的经验,构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事务管理新模式,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公共事务管理责任分担公共事务管理责任分担,取决于政府职能转换的到位,把一贯由政府直接承担的公共事务转移给政府外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其动机和目标就是打破公共事务管理政府唯一主体、包揽一切的格局,逐步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化。根据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政府虽然还是专门的公共管理机构,但却不是唯一机构。在民间非营利组织能够提供有效的、经济的、高质量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政府必须退出,这样可以激发民间的创造性潜力和建设能量。政府虽然随公共管理职能的部分转移,也转移了公共事务的责任,但绝不是放弃了责任。政府依然承担着公共事务的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即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服务标准。目标、原则的制定和监督执行,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真正落实,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质量不能降低。同时,政府有责任培养教育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推动非营利组织健康、规范。持续发展;政府有责任根据公共事务的不同领域。性质。类别,对承担责任的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力支持和实行税收优惠。即便在一些需要政府直接参与管理的公共事务领域,政府也应采取“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多做“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政府从具体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就能够以监察者和指导者身份审视公共管理质量和效益,促进公众权益和福利的扩大。同样,由于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权力下放,公共权力独家垄断的格局被打破,社会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不仅有利于政府克服官僚主义倾向,减少政府官员权力腐败的机会,而且可以监督和纠正非营利部门可能出现的“第二政府化”及成员的“官僚化”倾向,当然,也相应降低了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本。各类非营利组织进人公共事务领域,与政府分担责任,还可以有效地医治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淹场失灵、政府失灵’综合症”。“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的状态,特别是不能按最优化的原则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而“政府失灵”是指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主要承担者,只能按平等的原则提供一般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满足普遍的需求,而不可能满足公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失灵”症状下,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就可以展现其自身多样性服务和供给的优势,与政府形成互补关系。例如,我国“希望工程”、志愿者组织、社区服务机构及慈善团体等非营利组织,通过实施扶贫、助残。康复。再就业等活动,调节社会成员的收人差距,减少贫富不均,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创造平等机会,缓和社会矛盾,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再如,一些企业为追求最大的利润,不惜以损害公共环境为代价,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外部不经济,而自然(绿色)环保组织、社区自助团体。动物保护组织等非营利组织就能够协同政府职能部门及新闻媒体等机构,对这类企业实施监测、限制整改、舆论压力、受害索赔等行动,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有,非营利组织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于营利组织(企业)较低,即非营利组织本身的运作成本低。这样,它的自身容量和发展空间就很大,大量从第~产业(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和第二产业(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都可以吸收进入重点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非营利组织。这正符合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大趋势。其实,非营利组织释放能量的空间还很大,远不止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事务政府不直直接插手干预,或者干预以致成本过高,而交给民间非营利组织去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频频举行的国际性、区域性的“非政府组织”论坛,对中国及世界范围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研讨、预测和技术咨询,它所形成的“软科学”成果,无疑对政府决策和企业拓展起到非同一般的效果。非营利组织承接了政府的某些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又非政府权力的延伸和扩张,这种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地位和角色,使得它可以保持中立,灵活自主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当然,列举非营利组织的种种优势,并非想证明它完美无缺,是包医社会‘下病”的“灵丹妙药”,也无意将它理想化。相反,对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来说,要与政府分担责任,要将潜在的能量。优势和长处变为现实,还有很多艰苦的。基础性工作要做。至少,以下三项建设应予优先考虑:第一,培养一批境界高、素质优的专业人才队伍。这又分两个方面:一方面,非营利组织除吸引大量志愿人员参与工作外,专职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对推动组织的运作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任何非营利组织都要有自己的“专业”定位。优秀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经验无疑有利于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专业素质差或定位不清不仅不利于吸引支持者捐助,而且会降低组织的公信度。第二,非营利组织必须学会以最好的方式管理。仅仅有一批具无私爱心和良好意愿的仁人还不够,还必须高效地运作,并追求最低成本最优结果。非营利组织必须是“效率组织”。第三,非营利组织必须学会筹资募捐。非营利组织必须拿出物品和服务成果吸引公众捐献,要善用媒体宣传自己,还要建立严格的财务审核和准确的信息披露制度。非营利组织必须是“廉洁组织”。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不仅仅是扩大了社会责任的覆盖面,实质上是开发利用了高品质的社会资源,大大增加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量,给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添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公共事务管理引入竞争市场竞争,可以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多样化。但是,公共事务不像经济事务可以直接通过市场竞争,实现最优化目标。因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所具有的特性,使得花钱购买的人和不花钱购买的人,都能得到同样的享受。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希望别人出钱出力,自己“免费占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便无人提供。由此可见,公共事务不可能通过市场体系,即由个别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易来解决。而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当成纯消费领域,由行政职能部门或称为“事业单位”的政府附属机构,靠有限且固定的拨款来经营运作,这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开发、生产及供给。实践证明,政府独家垄断公共事务,无论从质或量方面衡量,都有无法满足公众的普遍需求和特殊需求。但是,政府是市场原则的永恒禁区,公共权力不可交换。也就是说,由政府垄断公共事务,公共事务领域就不可能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机制。现在,推进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化,承担公共事务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组织就可以打破禁区,合情合理合法地实现公共管理与市场竞争的“稼接”。首先,营利组织的“效益第一、优胜劣汰、用户是上帝”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可以引入公共管理过程。在公共权力社会化环境中,公众掌握有选择公共管理组织的绝对权力。公众的满意程度是评价服务组织的基本标准。因此,哪个组织要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和争取自己的机会。份额和地位,就必须拿出自己的物品和服务接受公众的选择。原来政府垄断公共事务时的一切弊端和局限,在公平竞争中,在公众的选择中将会减少、弱化甚至被消解。其次,承担公共事务的非营利组织以政府的经费和社会捐款作为业务运作的资本,那么,就必须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捐助人的监督,搞好行业自律,建立规范的财会制度,对产品开发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以求获得最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从制度上克服政府垄断时只投入,不管效益,追求“公平”,牺牲“效率”的弊端,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平、效率、成本”三者兼得,均衡发展。第三,承担公共事务的非营利组织为争取产品和服务的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可以凭自身优势与营利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在不影响服务质量和公众接受的原则下,甚至可以给予营利组织相应的商业机会和商业利益。需要指出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和根本性质是非营利性的,并不意味着这些组织不会盈利。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依法合理的服务性收费及运作中获得的利润,再投入继续运作,可以增强服务能力,提高产品素质。总之,公共管理引入竞争,可以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更加多样化。优质化和低成本,直接受益的必然是公共事务的主体――公众。3.公共事务的利益共享“共享”,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1995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把“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主题。在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中对其含义作了阐述: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是一个包容的社会,其基础是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文化和宗教多样化,社会正义、民主参与和法制。人人共享的社会,是一个根据所有人的需要和能力,调整自身结构和动作,并调整自己政策和计划的社会,从而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潜能,并为所有人谋取福利。因此,可以理解,“共享”,是人类生存资源的共享,是发展机会的共享,是社会成果的共享。共享的社会,将进一步使人能够在互惠和公平的原则指导下,彼此投资,并分享此种投资的成果。我们认为,把“利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改革的终极目标最恰当不过了。公共事务,实质上体现的是公共利益。过去,我们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的统一。无疑,这是正确的。只有三者统一,才能实现共同利益,才能“共享”。遗憾的是,实践中却总是将个人利益从“统一”中剥离出来,又总是以公共利益的“理由”限制、削弱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而且,这种“牺牲”长期得不到“补偿”。久而久之,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真诚与热望受到伤害,人们对待公共事务就变得冷淡、虚假应付。消极抵触,而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蛋糕”迟迟做不大,甚至萎缩。实际上,这已经造成了公共事务领域的恶性循环。公共事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势必要在制度上和宏观环境上创造“利益共享”的局面。使更多的人走出私人生活的领域,乐于与他人合作交往;更多的人乐于投资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在公共事务中,个人的权利、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的权利与政府的权利是平等的,待遇是互惠的,利益是共享的。这样,社会主义公共利益的“蛋糕”才能越做越大,人人共享的资源才能越来越丰富,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才能越来越广阔。这方面,大连。上海、南京等地社区建设的成果,深圳市志愿者组织“义工联”的活动,都是成功的范例。今年,国家将要实施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和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据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为推动公共事务管理的改革,实现“利益共享”开创了制度先例。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还提出,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和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可以说,只有实现公共事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开放,才能促进公共事物丰富和发展,公共利益充实和扩大,而能不能够实现“利益共享”,是检验以勤政。廉洁、务实、高效为目标的政府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检验政府新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制度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检验政府是否真正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标志。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社会又处在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过程。因此,任何~项改革与创新的举措都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将有一个实验推广的阶段,都应当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我们坚信,公共事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极大地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情要经历几个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