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清釉碗口粗直径12,7底足5公分,有价值吗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磁州窑白釉黑花[风花雪月] 四系瓶金。1972年鄭州市中原区出土
口,短颈,附四系,卵圆腹,圈足。腹上部施白釉,并有黑彩草书
钧室迩人远玫瑰紫釉尊 宋
高18.4厘米、口径20.1、足径12厘米
器型仿青铜器式样,为渣斗型。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里外通体施釉,但各部分的釉色又不相同。口沿以下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底色调,上面晕散着几道玫瑰红色釉,宛如蓝天中飘浮的几缕晚霞,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美感;腹部的釉色又以玫瑰红色为主,烘托出明亮艳丽的气氛,足部为酱色釉。器里口沿处为玫瑰紫色釉和天蓝色釉各半,内部则为蓝、紫相间的窑变釉。此尊器型完整,整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色调柔和、典雅,器物内外蓝紫相间、交错变化的釉色给人一种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之感,颈部上呈现的蚯蚓走泥纹更增添了器物自然天成的美感。不愧为宋代传世器物中的精品。底刻有数字“六”,为该组器物中较小者,另底有五孔。
珍珠地开光诗句枕 宋
高12厘米 面30&17.5厘米 底27&17厘米
枕为腰圆形。枕面边饰回纹与海水纹相间,中心菱形开光,开光内划刻诗句:“扫地为惜落花慵,爱观明月懒胡窗。”开光外饰珍珠地卷枝纹
黑釉油滴碗 宋
高5.5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径6.5厘米
碗敞口,浅圈足。胎较厚重,通体施纯黑色釉。釉面浮满细小的油滴样纹,从调查窑址采集的标本看,山西一些瓷窑烧制黑釉油滴纹碗,此碗有较大可能为山西瓷窑的产品。
高6.4厘米 腹径8.5厘米
哨呈圆形,为上下两半对接而成,底部微平,分别施有黄,绿,白色釉料,通体模印纹饰,顶部为三朵盛开的菊花和牡丹,其上开有两孔,一孔为菱形,一孔为圆形,其下分别装饰卷草纹和如意云头纹,纹饰间以双弦纹相隔,层次分明,制作规整。
官窑折沿洗 宋
高6.1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径14.4厘米
洗折沿,折底,器壁微呈弧形,圈足。上宽下窄,足边无釉,底呈米黄色釉,带有四个小支钉痕,通体开碎纹片。此器极为规整,仿金银器形制,造型上追求古朴、典雅、敦厚之美。结构完整,比例和谐,刚柔相济,柔和流畅的整体轮廓与刚劲明快的棱角转折结合自然,底足修整细
吉州窑虎皮釉碗 宋
高7.2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5.5厘米
碗撇口,口以下渐内收,圈足。内外施釉,除足墙无釉外,足底满釉。足部修坯极规矩,棱角清晰。碗里利用含铁量不同的黄、褐两种釉,烧成后形成黄、褐相间的放射状花纹,宛如一朵盛开的花。碗外以酱色釉为主,兼施浅黄釉。以其釉色类似虎皮,故名“虎皮釉”。
吉州窑绿釉划花枕 宋
高9厘米 面26.5*22厘米 底24*19厘米
枕为如意形。通体施绿釉,底素胎无釉,底中心有长方形孔。枕面依枕形外周划复线开光,开光内刻划叶纹四片,枕侧戳印朵花,与在窑址中采集的标本相似。吉州窑枕一般为两次烧成,先素烧坯,然后上釉两次烧成。烧成温度略高,胎质坚硬,釉透明,玻璃质感较强,与北方窑系的绿釉枕不同。吉州窑传世器物中还有绿釉长方枕,底有“严家记”款识者。吉州窑与北方磁州窑有一定关系,其烧瓷品种丰富,除烧制具有自身特点的黑釉器以外,亦烧制磁州窑系的黑釉剔花、白釉褐花、青釉、绿釉、酱釉、外黑里白釉以及景德镇窑系的青白釉等品种。
高5.3厘米 口径12厘米 足径3.2厘米
碗敞口,口以下渐内收,圈足。碗内外施黑釉,釉乌黑光亮,又称“乌金釉”。近足部露胎,因胎中铁含量较高,故呈紫黑色。在黑釉上自碗心向外共绘四层羽毛状花纹。此件羽毛纹碗,从胎质来看,含铁量较高,呈紫黑色,属南方瓷窑产品。所绘花纹系模仿禽鸟羽毛,花纹规则,呈放射状层层展开,这种精美的纹饰在传世品中是极为少见的。
宋龙泉青釉刻花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 ,南宋。1978年江苏常州人民政府宋井出土。
宋青白釉鸟形哨
宋绿釉印花碗片
宋青白釉狗
宋青白釉划花杯片
宋钧釉碗片
宋兔毫盏片
南宋黑釉梅花纹瓶片
宋”张家造”枕片
宋耀州窑青釉刻画圆瓶
宋官窑葵瓣洗
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
北宋汝窑盘。
如斯博物馆藏
盘撇口,香灰色瓷胎,釉呈粉青,釉面有开片,底足有三个细小支钉,周身施釉。此盘为哥德堡如斯博物馆所藏汝窑盘中的其中一件。
黄釉柳斗罐 宋
罐直口,丰肩,尖底,形制小巧。通体模印柳条纹,柳条层次分明,叠压有序,清晰可辨。此罐造型小巧玲珑,精细可爱。
绿釉印花枕 宋
高9厘米 面24*11厘米 底18*9.5厘米
枕为银锭式。枕面划复线水波纹,正、背两面为阳纹印花缠枝牡丹,两侧为兽首,一侧有通气孔,一侧有支烧痕。此枕胎质细腻,烧结程度较好,胎色较深,绿釉与北方常用的浅绿不同,为深绿色。从胎、釉及支烧方法来看,可能为南方瓷窑制品。
琉璃厂窑黄紫釉条纹壶 宋
高17.1厘米 口径6厘米 足径7.1厘米
壶直口,无颈,长圆腹,浅圈足。一侧有曲状流,另一侧为短柄,肩部有双系。口、肩、流、柄一半处施黄釉,以下施紫釉。在施紫釉处饰浅黄色交叉状复线纹,共四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此壶造型、装饰别致,具有地方特色。
邛窑蓝绿釉玉壶春瓶 宋
高17.8厘米 口径5厘米 足径5.1厘米
瓶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蓝绿釉,近足处露黄褐色胎。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通常把这类造型的瓶称为玉壶春瓶,是由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这种瓶自宋代出现以来,历烧不衰,唯宋代玉壶春瓶造型秀美修长,为宋代典型器形之一。
西村窑凤纹点彩盘 宋
高10厘米 口径33.5厘米 足径10厘米
敞口,折沿,圈足。内底刻一凤纹,内壁刻缠枝莲纹,外素面无纹饰,器物内外施青白釉,内底有规则地排列五组褐色点彩纹饰,内壁则无规则地加以点彩纹装饰。
吉州窑玛瑙釉梅瓶 宋
高36厘米 口径6厘米 足径12厘米
瓶直口,短颈,丰肩,硕腹,内凹足。瓶体线条变化柔和平缓,造型稳重。自瓶口至底施褐、黄两种色釉,其质感颇似玛瑙,故名“玛瑙釉”此釉是利用含铁量不同的两种釉相间施在器物上,烧成过程中,两种釉互为溶融,又可明显地分出两色,装饰效果独特。
吉州窑白地黑花罐 宋
高10.5厘米 口径10.5厘米 足径6.3厘米
罐广口,圆唇,直颈,扁腹,圈足。颈及足部褐彩绘多道弦纹,肩颈之间一周黑地白点纹。腹部开光内绘折枝花草纹,开光外绘变形海水纹。纹饰简练草率。这种装饰技法源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地方特色。磁州窑白地黑花品种白黑对比强烈,而吉州窑白地实为土黄色,黑花实为褐色。纹饰布局多以开光形式出现,常见奔鹿纹、花草纹。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墓出土的莲花纹炉及奔鹿纹盖罐为这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除罐以外,白地黑花器物还有瓶、壶、炉、尊等。
青白釉印花洗 宋
高3.5厘米 口径13.1厘米
洗直口,平底微上凹,底边出一道凸弦。里外施青白釉,口无釉,镶铜口,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洗中心饰团螭纹。
青白釉划花碗 宋
高5.9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6.8厘米
碗敞口,芒口部较宽阔,圈足,器型规整。内壁六条线出筋,碗心刻划双鱼水波纹,鱼在水中嬉戏,形态逼真。外壁光素无纹饰。里外满釉,釉色青白。
青白釉小碗 宋
高4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3厘米
口微敞,深腹,浅圈足,外口沿下凸弦纹一道,内外施青白釉。内口沿下及足根积釉处隐泛青色。小碗胎体轻薄,几近脱胎,为仿定窑之作。
青白釉瓜棱执壶 宋
高24.5厘米 口径6.2厘米 足径8.6厘米
壶口微敞,外口沿下与肩部连一曲柄,另一侧为一细长微曲的壶流,流下部有一划花纹饰,长直颈。腹部为八瓣瓜棱形,圈足,足微外撇,素底无釉。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青中泛黄,釉质光亮,透明度好。肩部有一圈明显的上下合范模印。壶带盖,盖为盘形,凹处有一钮。
此壶为北宋早期烧制的一件作品。
青白釉划花瓶 宋
高31.7厘米 口径4.6厘米 足径9.6厘米
瓶直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圈足素底。瓶外口凸起弦纹一道,瓶身刻花,花叶用旋涡纹表现,肩及足上各刻弦纹两道。里外施青白釉,积釉处呈水绿色,釉不至底,釉面开碎片纹。此瓶器型大而完整,为景德镇青白瓷中罕见的器物。
青白釉印花盘 宋
高3.8厘米 口径16厘米 足径5厘米
口微敞,錾铜边,浅弧壁,圈足。内口下印一圈回纹边饰,盘壁凸起六直线将其分成六格,每格分别印有牡丹、菊花、梅花等四季花卉,底印一折枝牡丹。胎体轻薄,里外施青白釉。
盘里凸起直线纹装饰,为仿金属器具造型。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印花盘、碗,其印花纹饰均为阳纹,绝大多数印于盘、碗的里部及盒盖上面。此盘采用覆烧方法,为仿定窑之作。这种装烧方法,大大增加了产品的产量,曾一度使景德镇窑装烧青白瓷形成风尚,并影响到江南地区的很多瓷窑。由于其在原料选择、制作工艺及装饰纹样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因而也被宫中收藏。
青白釉注壶、注碗 宋
通高24厘米 碗口径17厘米 碗足径9.8厘米
壶直口,溜肩,肩腹之间有明显的棱角。圆腹,圈足。配有狮形钮盖,造型挺秀,棱角分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有明显的片纹。肩部饰划花缠枝牡丹。注碗呈六瓣花口,腹部与花口相对应饰六条凹线,圈足。注壶置于碗内,碗口刚好与壶的肩部相齐。此套器物为宋代温酒器具,温酒器最早见于唐代,称执壶,根据唐代文献记载,称之为“注子”。五代、宋代注壶、注碗为盛酒和温酒的配套酒具,饮酒前先将酒壶置于注碗中,碗中盛热水用于温酒。这种注壶、注碗南北方都有烧制。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安徽繁昌窑都有产品传世。其中以景德镇窑所烧造型丰富,数量居多。
龙泉窑杯 宋
高5.1厘米 口径8.3厘米 足径2.6厘米
杯花口,杯身呈鸡心状,腹部较深,底心有鸡心状突起,高足小巧,足心有乳突状物。器壁满刻菊瓣纹。青灰色釉,柔和雅淡。此杯形体小巧,玲珑别致,制作精细。
龙泉窑“河滨遗范”盘 宋
高4.1厘米 口径16厘米 足径5.1厘米
盘口呈五花瓣形,盘底坦平,小圈足。胎体厚重。里外施满釉,足内无釉。内心印阴文“河滨遗范”四字,这在龙泉窑制品中较为常见。盘内壁划有五道白色花瓣纹为饰。此盘造型精巧,为龙泉窑代表性之作。
龙泉窑三联洗 宋
高1.8厘米 口距7.5厘米 足距5.4厘米
三只小洗口部以茨菇叶联为一体。洗敞口,腹较深,平底,小高足,足底露胎。釉色浅灰,釉面有网状开片纹。三只小洗无论造型、尺寸、釉色均相同,构成一个整体。造型奇巧,匠心独具。
龙泉窑鼓钉三足洗 宋
高6.8厘米 口径17.8厘米 足距14.5厘米
洗口内敛,圆腹,洗心较为坦平,腹下承以三兽头足,底心为一小圈足,圈足不落地,显露胎骨。里心施釉,釉色润泽明亮。洗身上下各凸起鼓钉纹一周,上层鼓钉十五个,下层十四个,鼓钉处有带状凸起弦纹为饰。此器造型别致,古色古香,是龙泉青瓷的名贵之作。
龙泉窑三足炉 宋
高9.6厘米 口径12.1厘米 足距8.2厘米
此炉的造型是仿照周代青铜器鬲的形式烧制,敞口,折沿,短颈,圆腹,下承以三足,其绝妙之处在于炉之颈、腹通过曲直的线形对比,突出了器物饱满圆润的特点。炉的腹部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逼真地模仿了铜器的出筋的装饰效果。此炉为柔润如玉的梅子青色,深浅适度;其釉的色泽和质地美代表了中国历史上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
龙泉窑青釉鸟食罐 宋
高3.9—1.5厘米 口径5.3—2.4厘米 足径3.2—2.1厘米
鸟食罐是用来喂鸟的器具。汉代始就有烧造。宋代龙泉窑也曾生产过,器型丰富多样,有小罐形,椭圆形,浅碟形等,造型秀美灵巧,生动有趣。纹饰刻划精细,器身有菊瓣纹,莲瓣纹、线纹,也有在器身印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祥语的,还有鼓钉式等。釉色柔和滋润,深浅有别。器底一般为平底,露胎骨。
龙泉窑刻花塔式瓶 宋
通高20.4厘米 口径9.3厘米 足径9.3厘米
瓶为塔形,直口,圈足,沙底。器身有五层装饰,第一、三层各刻莲瓣纹一周,第二层刻坚道纹一圈,腹部则刻有兽穿花纹饰,近底处刻上仰莲瓣纹一周。肩部堆贴七个青蛙形装饰。瓶盖直口,平沿,顶部莲花形,沿上堆贴六个带座佛像,形象小巧生动。通体青釉,有开片纹。整个器物造型古朴稳重,雕塑精美,融雕塑、刻划等技法为一体,体现出龙泉制瓷匠师们的高超技艺。
龙泉窑七弦瓶 宋
高31厘米 口径10.4厘米 足径11.3厘米
瓶盘口,细长颈,溜肩,扁圆腹,圈足。有凸起弦纹七道。通体施粉青色釉,釉色柔和淡雅,温润如玉,釉面开金丝片纹。此器瓶身修长,造型古朴,美观大方,是龙泉窑瓷器中的精品。
龙泉窑双凤耳瓶 宋
高17.5厘米 口径5.7厘米 足径6.3厘米
瓶平口,细长颈,折肩,颈部两侧各凸起一凤形耳,瓶身为直筒形,圈足,足部露胎。釉色为莹润明亮的梅子青色,通体开碎纹片。双耳瓶是在颈部两侧附贴双耳,创烧于隋代,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有贯耳、环耳、戟耳、兽耳等多种式样。凤耳瓶、鱼耳瓶是龙泉窑特有的作品,流行于南宋。这种瓶可用以盛水或插花,亦可作为陈设用瓷。传世或出土器甚多。
高2.7厘米 口径15.6厘米 足径5.7厘米
盘直口,口部微内敛,盘心凹进弦纹一道,圈足。通体施米色釉,底足一周露黑胎铁足。釉面满布开片,较大的黑色开片内间细小的黄色纹片,黑、黄纹线纵横交错,变化万千,雅趣天成。以高倍放大镜观察,釉质内多微小气泡,如珠隐现,宝光内蕴,形成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
哥窑八方杯 宋
高4.5厘米 口径8.6厘米 足径3厘米
杯口为八方形,圈足,腹较深。里外施灰青色釉,釉面布满黑、黄两色大小纹片,口沿釉薄处隐露褐黄胎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即文献中所谓的“紫口铁足”。
哥窑八方小碗 宋
高4.2厘米 口径7.8厘米 足径2.8厘米
碗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里外施满釉,仅底足露胎呈黑色。通体开纹片,外壁开片较大,内壁开片细碎。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戟耳炉 宋
高5.3厘米 口径7.5厘米 足径5.7厘米
哥窑胆瓶 宋
高13.8厘米 口径2.5厘米 足径4.5厘米
直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釉色为灰青,足边无釉,涂有铁锈红色汁,釉色温润清雅,釉面布满大小纹片。大纹路多呈黑色,犹如铁线,小纹路细浅,呈黄色,恰似金丝,纹片大小交织,深浅相间,犹如金丝铁线附于瓶体之上。胎泥细腻,为典型的传世哥窑佳品。
官窑葵瓣口盘 宋
高3厘米 口径15.6厘米 足径5.7厘米
盘六花瓣口,盘心坦平,圈足上宽下窄。里、外及底心满釉,开赭色纹片,体现了官窑器的另一种造型特征。
高3厘米 口径14.6厘米 足径9.4厘米
盘口稍外撇,里心坦平,浅圆腹,折底,圈足浅而宽。通体青釉,釉质厚润光洁,开细碎片纹。底有六支钉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底部刻有一个清晰的“古”字。其意义何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盘造型端正、稳重,线条流利,简朴、平淡而又清逸、典雅,不失为官窑的一件上乘之作
官窑八方委角洗 宋
高4.8厘米 口径18.7厘米 足径11.2厘米
洗敞口,为八瓣形花口,浅腹,腹壁斜向内敛,近底处微微折收,浅圆足。器身以凸凹的曲折线条作修饰,器里、外及底部满施青釉,釉面平滑,釉质细润光泽,自然开裂的纹片向四面八方交织成网络。官窑片纹比哥窑片纹开得大,并更为稀疏一些,比汝窑器的片纹则更清晰,尤其是层层叠叠的冰裂纹,更是特色独具。此洗造型优美别致,片纹特征突出,是官窑中的珍品。
官窑大瓶 宋
高34.5厘米 口径9.9厘米 足径14厘米
瓶直口,长颈,口以下渐广,硕腹,圈足。口部凸起弦纹一道,其余部位没有装饰。通体施釉,器身开大片纹,底部纹片较细碎。这件大瓶形体硕磊,器型端正典雅,庄重古朴,釉面光滑润泽,在以碗、盘、洗等造型为主的官窑瓷器中实为精品。
官窑弦纹瓶 宋
高33.6厘米 口径9.9厘米 足径14.2厘米
瓶洗口,颈细长,扁腹,圈足高窄,两边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用,颈部及腹部各凸起弦纹三道。里、外及足内满釉,天青色釉,釉面开有大纹片,黑胎厚重。此种大瓶在宋代官窑中极为罕见,釉质莹润,造型古朴,是难得的精品。此瓶和所有的官窑器物一样,利用釉的流动,口边只挂极稀薄的釉,薄釉处透出略带紫色的胎骨,足部无釉则呈铁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官窑“紫口铁足”的典型特征。是一通体为天青色的弦纹瓶,配上紫口铁足,既可避免色彩上的单调感,富有古朴、稳重的情趣。
黑釉剔划花梅瓶 西夏
高38厘米 口径5厘米 足径10厘米
瓶小口,短颈,折肩,硕腹,瘦足。通体施酱黑釉至近足部,浅圈足。胎釉较粗糙,纹饰布局不对称,并有重叠,一面为花形开光,里饰剔花折枝牡丹一组,开光外海水纹为地子。另一组一半为剔花折枝牡丹,另一半开光划缠枝花纹与前一组剔花折枝牡丹纹相重叠,可见是制瓷工匠未经设计随意而画的。此瓶从造型,制作方法和纹饰上看,是宁夏灵武窑的产品。灵武窑属北方窑系,是一个综合性瓷窑,烧瓷品种丰富。从装饰风格来看,与河北磁州窑接近,其中划花,剔花中以折枝,缠枝牡丹最多,其次为卷枝纹,荷花纹,几何花纹和梵文。折枝花多在器物开光内出现,以海水纹地衬托花纹是该窑装饰的一个特点。
三彩小碟 辽
高3.1厘米 口径12.2厘米 足径7.5厘米
碟撇口,浅腹,浅圈足。外部显露红色胎体,里部施有绿釉,内壁两道弦纹内施带状黄釉一周,十分醒目,碟心刻划肥硕兔子一只,正在回首跳跃,双目点以褐彩,尤为传神,间饰土坡,草丛,美丽生动。
三彩印花菱花盘 辽
高2.5厘米 口径25.5&14.5厘米 底径21&10厘米
盘呈四瓣菱花式,口沿外折,浅式,平底。底素胎无釉,盘里施黄,绿,白三彩。口沿印有一周卷枝纹,施绿釉,盘内壁施黄釉,盘里心为白釉,釉下有印纹装饰,在白釉上又施黄绿彩。造型独特。设色淡雅,为辽瓷中有代表性的器物。
白釉黑彩罐 辽
高38.5厘米 口径19.7厘米 足径15.8厘米
罐口沿外卷成唇状,短颈,丰肩,鼓腹,平底,造型古朴端庄,胎体粗糙而坚硬,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外罩白釉,釉色白中闪黄,肩部两道弦纹间刻划水波纹一周,腹部为主题纹饰,刻划缠枝牡丹纹,三朵盛开的大牡丹花繁叶茂,充满生机,花纹中划有篦划纹,纹饰间涂以黑色釉彩,形成黑地白花,更加突出了主题纹饰。
钧窑紫釉盘 宋
高3.6厘米 口径17.6厘米 足径6.4厘米
盘口外撇,折腰,圈足。里外满釉,里为月白色釉,口沿及器外为玫瑰紫色釉,足边无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
钧窑蓝釉紫斑盘 宋
高3.2厘米 口径18.1厘米 足径7.8厘米
敞口,折沿,圈足。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盘面为天蓝色底釉,上面点缀着几块玫瑰紫色釉斑块,仿佛湛蓝的天空一轮明月,一片孤云飘来,欲遮未掩,虽然画面仅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钧窑蓝釉钵 宋
高14.6厘米 口径17.9厘米 足径7.9厘米
敛口,鼓腹,圈足。天蓝釉,口沿及足边釉薄处为酱黄釉。
钧窑月白釉瓶 宋
高27.5厘米 口径4.9厘米 足径7厘米
瓶口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圆腹,腹部下垂,圈足。通体为月白釉,足边无釉。
黑釉剔花小口瓶 金
高24厘米 口径4.3厘米 足径11.5厘米
瓶小口,圆腹,假圈足。胎体较轻,通体施黑釉,底素胎,釉面漆黑光亮。自肩至腹部剔刻纹饰两层,上层刻菊瓣纹一周,下层为四组开光装饰,开光内各剔刻出折枝花叶,纹饰自然,是黑釉剔花品种中较好的一件。
黑釉褐彩瓶 金
高22.7厘米 口径3.5厘米 足径13.5厘米
小口,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底内凹,通体施黑釉,上绘有褐彩花纹,底无釉。
白地黑花虎枕 金
长35.6厘米 宽14厘米 高10.7厘米
枕呈卧虎形,头右向,虎身模仿虎皮纹,呈黄地黑色条纹,虎背为腰圆形枕面,白地黑彩绘残荷两枝,芦苇一茎,点以水草游鸭,天空飞雁,草草几笔把秋天的景致展现无遗。传世的同类枕中,还有绘竹雀,花鸟,折枝牡丹,折枝花草,菱形开光朵花,开光孔雀纹等,大多虎身为黄地黑色条纹,亦有白地黑色条纹的,还有的虎背无腰圆形枕面,也是以虎背为枕面的。
磁州窑白釉划花大碗 金
高8.5厘米 口径24厘米 足径6.8厘米
碗敞口,口以下渐内收,圈足。灰白胎,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里心纹饰为划花荷花,荷叶纹各一枝,花纹以外为篦划纹,衬托出白色花纹,里心有五个长方形支烧痕,为金代磁州窑较为典型的器物。宋金时期磁州窑装饰品种多样,除白地黑花为典型的代表性品种以外,白釉划花品种亦为该窑的主要装饰之一,器物有碗,枕,缸等。
三彩划花长方枕 宋
高11.8厘米 面33.5&15.5厘米
枕呈长方形,枕上半部施绿釉,侧正方偏右有一圆形通气孔,枕下部至底为素胎,枕面边饰为三道线纹边框,里面纹饰三组。中间一组为三彩人物纹,刻划人物两个,一人身着深黄色衣,手持鱼篓,另一人着绿衣,扛杆,似往垂钓,设绿色为地,浅黄色为天,并飘有深黄色浮云。两侧纹饰与中心纹饰用竖线隔开,里饰黄地开光折枝花各一枝。设色为白花绿叶,开光外为褐黄地。整个纹饰设色淡雅。仍以绿色为基调,体现了宋三彩的着色特点
三彩黑地枕 宋
高9.9厘米 面35&14.8厘米 底35&14.8厘米
枕呈梯形,圆角。枕面边饰为剔花回纹,中心开光黑地,主题纹饰为一对鸳鸯在水中嬉戏,辅以荷花,荷叶各一枝,鸳鸯,荷花为黄色,荷叶,水波纹为绿色,衬于黑色地子上,色调对比强烈,主题纹饰醒目,枕侧为印花锦纹,正背面有一通气孔,枕面与底略出边,类似造型及色彩的枕,传世器物中还有婴戏,花鸟,荷花,荷叶,虎纹等题材
黄釉狮形枕 宋
高8厘米 底23&11厘米
枕为卧狮形,底有座,通体施黄釉,狮爪前伏,双目圆睁,鬃毛卷曲,背上装圆形饰件,狮尾上卷,刻画一凶猛的动物于静态之中,生动传神,宋代以狮的形象装饰瓷枕比较常见,装饰方法多样,从釉色来看,有黄釉,绿釉,黑釉等,从造型上看有以卧狮为枕,背为枕面,有以双狮,人狮,单狮等为枕,枕面以腰圆形为多,从表现方法上看,有绘画,剔花,浮雕等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六管瓶 宋
高22.9厘米 管径2厘米 足径9厘米
瓶口下折,饰花边,上设六孔,肩设六管。圈足微外撇,通体施白釉。至圈足处。肩部每管周围饰条状绿彩。腹部饰两层珍珠地划花装饰;上层为四瓣花纹,下层为卷枝纹。珍珠排列整齐细密。宋代珍珠地划花装饰在北方比较盛行,以枕较多,瓶仅见橄榄式虎纹瓶。人物瓶。六管瓶目前仅见两件。除此件以外,还有珍珠地划叶纹瓶,制作较粗。
禹县扒村窑白地黑花盆 宋
高11厘米 口径52.1厘米 足径29.5厘米
盆沿面宽而平,与平坦的盆底相适应,盆共绘五组纹饰,盆沿绘盛开的十二朵花。缠枝叶有松针一般;盆内壁绘十一片肥硕的莲花。盆里绘纹饰三组,外圈为四组卷枝纹,中间三朵盛开的莲花,每花间隔一荷叶,并绘水波及浮萍地,中心画一朵与盆沿相似的团花,此盆是扒村窑不可多得的精致作品。
当阳峪窑剔花罐 宋
高34.4厘米 口径16.5厘米 底径12.5厘米
罐口微敛,圆唇,肩腹微鼓,腹体较长,灰褐胎,施白色化妆土,装饰采用剔花,器开口至腹部共剔纹饰五层,依次为满划花叶,连续回纹,二方连续的缠枝牡丹,回纹及花叶纹。制作方法是沿花纹边线剔除其周围的地子。然后罩以白釉,此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纹饰繁缛生动。
临汝窑印花小碗 宋
高4.5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3.5厘米
碗撇口,口以下束收,圈足。内壁印菊瓣纹,碗心印一团菊。青釉。足边挂酱釉。
耀州窑月白釉洗 金
高6.2厘米 口径18.5厘米 足径5.1厘米
口微敛,宽唇口,浅腹,卧足,器物内,外素面无纹饰,釉如月白色,恬静,温润,月白釉瓷是金代耀州窑大量烧制的新品种,其釉层较一般青瓷釉厚1-2毫米,釉色白中略闪青,为一种浊釉,极富玉石效果。
耀州窑灯盘 金
长12厘米 宽9.8厘米 高12.3厘米
一张阔卷毛狮子,背部驮起一灯盘,盘里刻莲花一朵,狮子足踏底盘,底盘素胎无釉,盘底不平,有许多刀刻划痕,胎体厚重,青黄色釉,釉面有开
耀州窑加金观音 金
高15.8厘米 底径8.8厘米
观音发髻高盘,正中有阿弥陀佛像,头披长巾,眉间有一智慧眼,胸前佩挂长命锁,右手垂放于右膝上,左手抱持一婴儿,赤足危坐。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宋
壶体为一束冠男子,着长襟,双腿直立,微露双足。人躯体中空,头有孔为壶口,背附背带为执柄,双手与前作捧方口壶流状,人物面部表情庄重,肃穆
耀州窑药玉像 宋
高45厘米 底径10.5厘米
人物肥胖,面部丰满,神态安详,左手托瓶,右手抚胸,头顶一蝶式发髻,颈部结蝶式长带,身披树叶长衣,腰部系带,下承以圆托,宽圈足。胎体厚重,釉色青黄,底不施釉,据说此享年雕塑的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由于他精通药理,能医百病,因而民间称他为药王。此尊雕像造型别致,构思奇巧,药王身披树叶长衣,更突出了其“百草之王”的特征。耀州窑烧制的瓷器多以瓶,碗等生活用具为大宗,烧造这样大的人物雕塑品,且人物神态,衣着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则非常稀少,因而这件雕塑品无论在研究价值上或艺术价值上都十分珍贵
紫定盏托 宋
高7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5厘米
盏托为宋代较为流行的器型之一。与当时盛行的饮茶风尚有关。造型各不相同。宋代北方瓷窑普遍烧制酱釉。其中以河北定窑,河南修武窑,陕西耀州窑等烧器型规整,釉质莹润。
定窑印花盘 宋
高4.7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10.8厘米
盘侈口,圆唇,浅腹微曲,平底,胎体较薄,胎质洁白细腻,器物里面模印云龙纹,盘内壁印细密连续的云纹,盘心的平面上印腾跃于云中的神龙,龙头上扬,追逐火球,形象生动传神。
定窑印花大盘 宋
高5.4厘米、口径30.4厘米、足径12.6厘米
盘式较大,盘心坦平。镶铜口,覆烧,里口饰双弦纹,盘里以回纹将纹饰分为两部分,里心为莲花,莲叶纹各五,外饰缠枝牡丹两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致,盘外有旋痕,釉有泪痕,于近足处有多处露胎。
定窑白釉盏托 宋
高6.5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8.2厘米
盏托上呈杯形,外口饰回纹一周。托口沿无釉,镶铜口,里边饰回纹一周,与杯外口的纹饰相一致,具有整体感。圈足外撇,器型规整圆润,纹饰简洁,色泽温润。
定窑孩儿枕 宋
长30厘米、宽11.8厘米、高18.3厘米
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品种有白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褐釉、黄釉、绿釉、三彩等。造型有长方形、八方形、银锭形、腰圆形、如意形、虎形、狮形、仕女形、孩儿形等。定窑匠师独具匠心,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伏卧于榻上的男孩形象。以孩儿背为枕面,孩儿两臂交叉环抱,头枕其上,臀部鼓起,两只小脚相叠上翘,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细部的刻划既写实又生动传神;孩童清眉秀目,眼睛圆而有神,小胖脸的两侧为两绺孩儿发,身窑印花长袍,外罩坎肩,下穿长裤,足蹬软靴,手持绣球,其花纹清晰,衣纹流畅。枕的底座为一床榻,榻为长圆形,四面有海棠式开光,开光内外模印螭龙及如意云头等纹。底素胎无釉,有两个通气孔。此枕整体线条柔和流畅,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有欣赏价值。宋代以孩儿形象为枕的除定窑以外,还有江西景德镇窑,传世品均仅有数件,因此更显其珍贵。
定窑八方四系瓶 宋
高12.7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3.5厘米
瓶直口,短颈,口、体均呈八棱形,凹底,外方内圆,素底无釉。外施白釉,釉质匀净纯白。在颈、肩处饰四个花形系,系上有小圆孔,失盖。瓶体棱角清晰,不变形。此型在定窑器物中尚属少见,其他窑中,越窑有与些型相类似的器物。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洗 宋
高8.1厘米、口径21.6厘米、足距13.7厘米
敛口,折沿,鼓腹,底出一边,并承以三云头足。洗呈葵花式,外釉为玫瑰紫色,口沿、底边釉薄处呈酱色,里为天蓝色釉。造型敦厚,古朴。釉层较厚,胎体厚重,为避免烧成中塌底,底用一圈支钉支烧,并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字“七”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洗 宋
高11.5厘米、口径25.2厘米、足距16.5厘米
洗外浅式,口、底均内敛,底承以三云头足,近口沿处凸起弦纹一周,洗外口下及底边各环列鼓钉纹一周,上为二十三枚,下为十九枚,足外各凸起鼓钉两个,绕底一圈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及“养心殿”、“长春书屋用”八字铭文,为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整件器物釉呈天蓝色,器里有细小开片。此洗古朴、大方,为宋代宫廷的陈设用瓷。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 宋
高9.6厘米、口径26.5厘米、足距17厘米
敛口,浅壁鼓型,外一周凸起弦纹,平底,三云头足,外口沿下环列一圈大鼓钉纹二十三枚,近底处环列一圈小鼓钉纹二十枚。通体釉呈月白色,边棱处呈酱色,器里有细小开片,底施月白釉并露部分灰胎,有一圈明显的支钉烧痕。底、足均刻有数字“一”,足部所刻数字笔画深且宽,并有釉,为宋代工匠所刻,底部的数字笔画细浅,无釉,为后人补刻。底部还刻有六字铭文,横列从右至左为“瀛台”,竖列从上至下为“涵元殿用”,为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
钧窑月白釉尊 宋
高22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14.5厘米
形仿古铜器式样,侈口宽唇,长颈,圆腹,宽圈足,底有五孔,胎体厚重,里外通体为天青色釉。钧窑瓷器的釉质是一种乳浊釉,它不同于玻璃状的透明青釉,而是典型的乳光青釉,其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淡于天青的称为“月白”,红色是釉料中铜的还原呈色,紫色则是红釉与蓝釉相互熔合的结果。钧窑首创性地烧制成功铜红釉,这种釉色青中带紫,宛如蓝天中绚丽的彩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备受宫中的青睐。此尊器露灰胎,底部和圈足内壁均刻有数字“二”。圈足所刻数字笔画宽且深,同其他官钧器物上所刻数字风格相同,应是钧窑工匠所刻;器底刻划的数字笔画细而浅,当为后人补刻。此尊造型端庄、典雅、规整,不愧为宋代钧窑传世品中的精品。底有五孔,实际是花盆的一种造型。
高3.4厘米 口径19.6厘米 足径13厘米
盘撇口,丰底,里心坦平,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支钉痕。传世汝窑盘,碗、碟、洗的器底都留有支钉痕,而且支钉又都状如芝麻大小。汝窑支钉以单数居多,小件器物用三钉支烧,稍大的用五个。汝窑支钉虽细小,但烧出的器物仍达到完整不变形,体现了汝窑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此器底刻一个楷书“蔡”字,这是物主的姓氏。据推测,宋代蔡姓能收藏汝窑器的仅有两家,一为当时的权臣蔡京,一为蔡京之子,驸马蔡绦。
高3.5厘米 口径19.3厘米 足径12.6厘米
盘口微撇,通体满釉,裹足支烧,底部有五个细小支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可见是当时宫廷陈设用瓷。此器釉色为莹润的天青色,素雅清逸,正适合当时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阶层的审美情趣。
汝窑三足樽 宋
高12.9厘米& 口径18厘米&
底径17.8厘米
樽仿汉铜樽形式烧制。直口平底,口、底尺寸相若。樽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五个小支钉痕,里外皆施釉。器型规整,仿古逼真,釉面穿插错落有致的开片,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富于变化。在传世的汝窑器中是一件较为稀少的珍品。
黑釉刻字瓶西夏、上海博物馆收藏。胎呈灰白色,施黑釉不到底,肩部有一周无釉露胎,下口外翻,短颈,鼓腹似球状。上腹部弦纹两道。其下刻有文字,左起第一行和第三行共三字为西夏文,疑为人名。此瓶器型圆浑,特别是由下向上内敛的蘑菇形式小口,是北宋的制作风格。西夏瓷器制品,现存很少。
黑釉剔粉雕划牡丹纹瓶 西夏。故宫博物院收藏。
白釉剔粉雕划牡丹纹罐 西夏,
收藏于甘肃博物馆
吉州窑黑釉彩绘凤纹盏 宋。
&敞口外撇,弧腹壁,圈足。器内彩绘一对展翅高翔的飞凤,内底凤与凤之间以花卉衬托,是吉州窑黑釉彩绘瓷之佳作。江西博物馆收藏
吉州窑白地黑花瓶人物像 宋。
吉州窑绿釉划蕉叶纹八角形枕 北宋。
吉州窑黄绿釉孩儿式枕宋。素胎,细密,色淡黄泛微红,施黄绿釉,釉色晶亮,匀薄,底露胎。枕面孩儿造型作伏卧状,孩儿双目炯炯有神。头部两侧梳两绺孩儿发,身着长袍,外套坎肩,手執如意绣球彩带,下承椭圆长榻,榻案饰浮雕卷枝纹饰。
建阳窑兔毫碗,首都博物馆收藏。
道教寿星像 南宋
景德镇窑影青印花瓷枕 宋。南京博物馆收藏
景德镇窑影青双狮子枕 宋。故宫博物院收藏。
青釉三足蟾蜍水注北宋。此器由蟾蜍和托盘两部分组成。蟾蜍昂首微张口,双目圆瞪,后背稍隆,体形丰满。两眼至颈饰桃叶形纹饰一对,背布乳钉纹,间饰卷云外呢,中心有一注水圆孔。腹光素。三足,前两足自然支撑,趾间有蹼,后独足曲蹲作欲跃之势。托盘薄胎,卧足,盘体浅坦,取荷叶之形,两侧内卷,内壁刻织细叶脉纹。蟾蜍传说为月宫之物,古以蟾为月的代称,科举应试得中也称「蟾宫折桂」。此器作为文房用具,造型当有一定的寓意。江西博物馆收藏
刻花梅瓶宋,故宫博物院收藏。唇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圈足,足微外撇。瓶身刻划缠枝花纹,上下各有弦纹一道。器裹外施釉,釉质青翠、润泽。宋代青白瓷产品,其胎体的硬度、釉层的薄度和透明度,均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此时的青白瓷产品由于其质地精良已远销海外,盛烧不衰,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著名青白瓷窑系。此件梅瓶胎质坚硬、胎体轻薄、施釉均匀,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积釉处呈水绿色,划花笔法舒朗、娴熟,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代表作品
印花双凤茶花纹碗 宋,故宫博物院收藏。
景德镇窑青白釉粉盒宋,上海博物馆收藏。盖面鼓起,直口内收,盖面饰绽纹两道,盖内无釉。盒身子口无釉,收腹,下接圈足外撇。盒内以釉接三个小碗,碗之间贴塑枝蔓状泥条,似包含果实的花蕊,三个小碗可盛放不同的化妆品,构思奇巧,系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产品。胎质细洁,盒施青白釉,釉薄莹润,圈足内施釉,并见墊烧痕。
影青瓷注子、注碗北宋。1976年句容县陈武公社陈武大队出土,镇江博物馆收藏,
景德镇窑青白釉贯耳瓶 宋,上海博物馆收藏。
莲瓣小缸 北宋,龙泉市博物馆收藏。
龙泉窑堆塑蟠龙盖瓶宋,上海博物馆收藏。盖子口,盖面扁平,钮做成伏虎形,昂首翘尾,造型夸张。瓶直口长颈,溜肩鼓腹,下接圈足,下腹刻划莲瓣纹。瓶颈部堆塑一条蟠龙,龙身盘曲瓶颈,鳞发华现,生动传神。瓶外施粉青釉,釉层匀厚,色泽莹润。灰白色胎,底足露胎无釉,泛显火石红色。该瓶在拉坯成型的同时,结合雕塑装饰,整件作品生动活泼而又不失典雅,是龙泉窑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盘口双系长颈瓶北宋,龙泉市博物馆收藏。此瓶造型优美、装饰简练。瓶身仅有两圈皱叠纹样,肩有双系,颈部有三道旋纹,瓶盖较新奇,造型如莲池,钮作莲蓬状,活脱一幅莲塘鸭戏图。此瓶为灰白釉,胎骨虽然粗糙,但修胎尚属工整。从其风格来看,此瓶应该是北宋前期龙泉窑的精品。
瓜稜水注南宋,龙颈和上口已经全部缩成一圈。壶身釉色青翠,四周的瓜稜是拉坯成型后刻出的,这也是北宋龙泉窑瓜稜盘壶的共同点,壶身布满划花花草图案。但与南宋中、晚期那滋润如玉般的釉色相比,尚显单薄。泉市博物馆收藏。把南宋早期龙泉窑瓜稜壶是少见器型之一,细长的流,保留着北宋盘口壶的长流特点
龙泉釉八折稜杯 宋,丰城市博物馆收藏。
青瓷暖碗北宋,浙江省黄巖博物馆藏,1986年5月浙江省黄巖沙埠青瓷窑址出土
青瓷八稜瓶北宋。1980年镇江市东南郊乌龟山北宋墓出土,瓶,通体作八稜形,直颈,耸肩,腹下渐收,暗圈足,器盖作塔顶式,八面翘角,肩部堆饰两个对称的系,有小穿;胎骨灰白,施青绿色釉,器身八稜两侧及颈部,底部都勾以深绿色釉线条,使器型更显挺拔。底足内有釉并附着四块疏松的垫饼渣。此瓶造型别致,结构端庄秀丽,釉层均匀,釉色青翠,润泽如玉,当属北宋早期越窑精品,为研究宋代越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越窑青釉四系盖壶宋,上海博物馆收藏。壶敞口直颈,丰肩鼓腹,用泥条推出出筋,形似瓜稜,圈足,肩部堆塑出四个「圭」形系耳。盔形壶盖,带子口,盖顶为宝珠钮。壶通体施青釉,釉薄泛黄,胎体厚重,色灰白。整件浑厚淳朴,特别是壶和盖一起完好保存至今,更是弥足珍贵。
白釉玉壶春式瓶 宋
高26.5厘米 口径6.7厘米
山西省襄汾县出土
山西省博物馆藏
敞口,细长颈,颈以下渐广,椭圆形腹,矮圈足,造型匀称秀美,胎体坚硬细腻,外施化妆土,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受定窑影响,宋元时期山西地方窑大多都烧制白釉瓷,其中以平定窑、介休窑、霍州窑较为著名,此瓶是山西地方窑白瓷中的精品。
当阳峪窑白釉剔粉雕花瓶 宋
高27厘米 口径2.5厘米 足径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体造型为小口圆腹式,通体采用白釉剔刻花纹的手,肩部为捲草纹,腹部主体纹饰为两条几何装饰带间的一条花叶纹。该瓶为修武当阳峪窑的一件典型之作,特别是剔刻花纹组成的这种带状装饰最具风格,它利用胎釉自然形成的褐白对比色调,使图案具有一种浅浮雕式的美感。在宋代众多瓷窑中,其装饰艺术之美,令世人叹服
登封窑白釉刻花水波纹缸 宋
高7.5厘米 口径1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缸直口、圆腹、平底。通体施以白釉。釉下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口沿下饰弦纹数道。外腹部刻有多重水波纹,深及胎体,露出褐色胎色。与白色釉子形成色彩对比。此缸纹饰虽然简单,但具有明显的装饰性,给人以动感。
扒村窑白地黑花折沿盆 宋
高11厘米 内口径39.7厘米 外口径52.1厘米 足径29.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扒村窑白地黑花折沿盆,又称扳沿盆,盆口为扳沿,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以黑褐彩绘为装饰纹样。十二朵梅花绘於扳沿之上,内腹壁绘有大莲瓣纹,盆底在一朵梅花周围绕着一周莲花。扒村窑位於河南省禹县,於一九五〇年发现。创烧於唐,盛於宋,终於元。其绘画笔意黑彩浓而醇厚,配以洁白色地,纹饰更加突出。这件大盆为扒村窑中不可多得的精致作品。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宋
高32.1厘米 口径7.1厘米 足径9.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形体略如橄榄。通体珍珠地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双虎搏斗,一虎站立,张牙舞爪,另一虎作欲扑状,形象刻画生动。以柱石、丛草作陪衬,近底处刻划十六个莲瓣纹。纹饰空间满戳珍珠小圆圈,故日[珍珠地]。纹饰线条和圆圈呈红褐色,空白处因施化妆土而呈白色。两者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传世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仅此一件,但与此瓶造型相同、纹饰相异的还有两件,一为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人物纹瓶,另一件为收藏於美国堪萨斯州的缠枝花纹瓶。
郊坛官窑方花盆宋,故宫博物院收藏。盆为四方形,委角,折沿,侈口,四垂云纹足,裹外施青釉,釉面开赭色纹片,裹心有五个支钉痕。宋代花盆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宫廷陈设的需要,其造型多样,规格齐全。五大官窑中的花盆的制造以钧窑最为多见,形式有葵花式、海棠式、敞口尊式、六角形、长方形、方形等。此件官窑花盆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为官窑器中罕见品。
官窑盏托 宋,故宫博物院收藏。
豋封窑珍珠地划花人物瓶 宋
高39.7厘米 口径7厘米 底径10.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小口圆唇,短颈,溜肩,腹体呈橄榄形,浅圈足。胎色灰褐,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器身以细线刻划一醉态可掬、袒胸露怀、肩挑葫芦的长衫醉汉,形象极为生动。近足处饰以莲瓣纹。主题纹饰之外用硬质工具戳印密休小圆圈作为地纹,俗称[珍珠地],系借鉴唐代金银器工艺而来。珍珠地划花技法在瓷器上最早出现於河南密县窑,宋代被磁州窑系诸窑广泛采用,但刻划人物纹者绝少。此种橄榄瓶,造型极为优美独特,器型虽大卻秀颖可爱,目前仅见有宋代河南登封窑珍珠地划花产品,存世稀少
官窑贯耳瓶 宋,上海博物馆收藏,1953年上海市青浦县任氏墓出土,
官窑簋式炉南宋,1985年杭州乌龟山南宋官窑窑址出土,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收藏。此炉敛口,凹沿,束颈,鼓腹,大圈足外撇,龙首形双环耳,腹上部有两周弦纹,垫烧,粉青色厚釉,玉质感很强,器身遍布纹片,开片大小适中。器物形制系仿商周青铜簋式样,造型端庄流畅,肃穆大方,属南宋官窑的经典之作,用于宫廷陈设或礼仪活动。采用多次上釉的方法烧制,具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出土后修复。
耀州窑青釉印花多子盒 宋
高4.9厘米 口径12.5厘米
甘肃省华池县李良子出土
甘肃省庆阳地区博物馆藏
此为耀州瓷,瓷盒为扁圆形,低圈足。盖面模印团菊花两朵。盒内置圆形小杯三个,杯之间各用一条弓形瓷条隔开。釉色青白闪黄。造型别致,秀雅可爱
耀州窑青釉狮托盏 宋
高9.2厘米 口径10.4厘米
甘肃省天水市文化馆藏
盏为花瓣口,盏心模印折枝花卉一朵,盏座为一卧狮。青绿釉显细碎冰裂纹。此盏造型奇特,做工精细,是宋代印花与雕塑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耀州窑药王庙供像 宋
故宫博物院藏
此像通体施青釉,略闪黄色。人物面部丰满,双目凝视远方,炯炯有神,头挽一蝶式发髻,颈部系一蝴蝶结,周身披掛树叶蔽体。左手托葫芦形宝瓶,右手执草药,赤足立於台座上。传说耀州窑所在地陕西铜川黄堡镇旧有药王庙,庙中所供药王是唐代名医孙思逊。孙思逊耀州孙家塬人,在中草药的采集、栽培方面有很大贡献。这件瓷塑像是耀州窑塑造出的[药王]形象,造型生动传神,氣度昂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定窑白釉[至道元年]刻款盖罐 宋
高14厘米 腹径12.3厘米
一九六九年河北省定州城内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
盖母口,平顶斜折,直壁稍鼓。瓶子口,短颈,圆肩,圆腹下收,圈足稍外撇,胎体有明显的轮旋纹。腹部刻发愿文:[舍利主僧□媅两瓶舍利西尊士住人□弟子虧惠岩妻张氏姪男陈留男弟子陈知□妻虧氏女菩萨女□□□差贝佛留至道元年四月□日弟子虧岩记]共六十一字。據此可知此瓶是佛教弟子在窑场定做的专用品。
定窑白釉孩儿枕 宋
高18.3厘米 长30厘米 宽11.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枕塑成俯卧的孩兒形。胖孩两臂交叉俯卧於榻上,头枕於左臂上,右手持结带绣球,额头开阔,神态安详。身着长衫,外套坎肩,衫上印有团花纹。衣纹雕刻自然。胖孩双目炯炯有神,头两侧各有一绺孩兒发,显示出天真可爱的神情。其下身着长裤,足蹬软靴。榻的周边印有螭龙、垂云、卷枝等纹饰。此枕是以婴孩的脊背作枕面,颇具匠心。其雕塑手法细腻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孩童的体态神情,凝聚了匠师倾注的真、善、美。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古人认为瓷枕[最能明目益精,至老可读细书],所以无论富贵贫贱都极喜好,宋代南北方瓷窑曾大量烧造.河北钜鹿曾出土一件瓷枕,枕上题有[久夏天难暮,纱树正午时。忘机堪书寝,一枕最幽宜]五言诗,道出了瓷枕的妙用。此枕作成男孩形状,或许寓意[宜男]。
高6.7厘米 口径17.1厘米 足径7.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撇口,深弧腹,圈足外撇。此种造型的碗为汝窑首创,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所产[宫碗]式样即源於此碗。其大小适中,比例合度,是历代各式瓷碗中,形体最秀美的一种。此种汝窑碗传世仅有两件,另一件现存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美术馆。这件碗的外底有五个细小支钉痕,并鐫刻乾隆皇帝御题诗,诗日:[秘器仍传古陆浑,祇今陶穴杳无存。卻思历久因兹朴,豈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猶钉痕異匏尊。盂圆切已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句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
汝窑三足奁 宋
高12.9厘米 口径18厘米 底径17.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汝窑瓷器的造型有盘、碗、碟、洗、瓶、盏托、水仙盆、三足奁等。三足奁存世仅有两件,这是其中的一件,另一件现存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美术馆。其造型仿汉代铜奁式样,属温酒用器。奁之胎体较薄,里外满施谈天青色釉,外底有五枚芝蔴粒大小的支钉痕,釉层开细碎冰裂纹,外壁凸起七道弦纹,使光素的形体产生韻律美。此奁是代表汝窑烧造水平的杰作。
金红绿彩诗文碗片
金代胎民国挂红绿彩花卉纹碗
三彩釉虎 金,大同市博物馆收藏。1956年大同上皇庄劳教学校附近出土。
三彩釉划水草鱼纹碟金,故宫博物院收藏。盘敞口,浅式,浅足。盘外施半釉,釉下施白色化妆土。下部及足底素胎无釉。盘裹内壁施绿釉。盘裹心施釉之前先刻划出双弦纹及水草游鱼。再施褐、绿釉。其中双弦纹内及鱼纹为黄褐釉,水草为绿釉。刻画出一幅池塘裹水草漂浮、鱼儿戏于水草之间的富于动感的画面
三彩釉划花[萧何追韩信]枕 金,首都博物馆收藏。]
绿釉划鱼纹洗金,故宫博物院收藏。洗折沿,口沿突起一周圆边,弧壁,平底,圈足。胎质细腻,呈粉红色,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洗身饰以绿釉,裹满釉,外部施釉近底足,边沿积釉呈墨绿色。洗心刻划一尾游鱼,线条织细,笔法流畅,生动传神。口沿装饰数道水波纹。注水后看去犹如活鱼在水中嬉戏。此洗造型优美,刻画生动,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加彩男俑 金,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1954年山东省曲阜市杨家院村出土,[][]
耀州窑青釉雕钱纹注壶 金,故宫博物院收藏。
耀州窑青釉鋬沿洗金,首都博物馆收藏。敞口,口沿釉薄处露胎骨。浅腹,小圈足,洗足无釉。口沿一侧为月牙形鋬耳,耳下附着一精巧环饰。口沿外刻有两道弦纹,平添素美之感。釉色青绿,瓷质细腻。由于器物有确凿年代,是研究金代耀州窑器物的珍贵实物资料。
白釉瓜棱壶金,1990年大同铁路徐龟墓出土。大同市博物馆收藏。壶长颈,瓜棱形圆鼓腹,圈足,壶盖小钮平面,肩部前出细高弯流,柄仿金属器扁带式曲柄。通体施釉,色洁白莹润,胎质轻巧致密。工艺尤为精细,可谓金代白瓷中之佳作。
白釉点彩小羊金。1956年大同上皇庄劳教学校院内出土。大同市博物馆收藏,
定窑白釉嬉鸡陶塑金,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收藏。胎白质细,釉白泛灰,釉厚处发黄绿,底有流釉现象。陶塑呈壶型为鸡状,鸡嘴为流,鸡尾向上弯曲为壶把。鸡身肥硕,昂首挺胸。采用划刻和捏塑技法,鸡之羽毛刻画丰满,纹理清晰可辨,两腿粗壮,曲卧于椭圆形座上。鸡背骑一男童,头戴荷叶帽,赤膊披帛,长裤光足,双手抱鸡脖,面带微笑,顽皮可爱。儿童脑后呈空洞,为注水处。此壶型陶塑十分奇特,构思巧妙,为一件精美艺术品。
三彩釉印花陶扑满 辽,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赤峰市博物馆收藏。0.350.210.6
三彩釉印牡丹花八方盘 辽,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三彩釉印花小床 辽。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绿釉长颈盖壶 辽。1986年内蒙古辽陈国公主墓出土。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黄釉渣斗 辽。故宫博物院收藏。
[乾二年田]款茶末绿釉鸡腿罎 辽。辽宁省博物馆收藏。][][]1102[]
白釉阿難像辽,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库伦旗前勿力布格村征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收藏,阿難像作默然诵经之态。面部丰满,隐含笑容,眼眸静中有动,深沉和善。左手扶膝,右手捻佛珠,神情自若,为少年饱学之士。身穿右袵斜领长衫,外披袈裟,通体施白釉。釉质细腻,色泽光莹,造型栩栩如生,为定窑精品。
白釉剔花大缸辽,1957年大同青瓷窑遗址出土。缸圆唇直口,丰肩,圆腹下部内敛较高,平底。缸胎粗砂底,胎质硬度略差。施釉牙白,光泽柔润。肩部剔饰带状叶纹图案,腹壁下侧排列一周烧造时留下的支钉疤痕。此缸器型之大且又完整,较为难得。大同市博物馆收藏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驴碗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