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总统 当地人

哈萨克斯坦发生坠机22人死 事发地被大雾笼罩
来源: 发布时间: 09:08
  中新网1月29日电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9日(周二),一架客机在哈萨克斯坦商业中心阿拉木图附近坠毁。哈萨克斯坦官员表示,事故致22人死亡。
  报道称,这架飞机从哈萨克斯坦北部城市科克舍套起飞,计划飞往位于该国东南部城市阿拉木图,但却在途中发生坠毁。阿拉木图紧急情况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事故目前造成22人死亡。
  不过,目前各媒体就死亡人数说法不一。法新社此前称事故造成20人死亡。
  阿拉木图及周围地区29日被浓厚的大雾笼罩。
  据了解,这是一个多月以来哈萨克斯坦出现的第二起坠机事故。去年12月25日,哈萨克斯坦南部一座城市也发生坠机事件,当时造成27人死亡。
【相关新闻】
【编辑推荐】
【相关微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27日“罕见高调地”宣布反导拦截试验成功,引发...
想成名,得想办法,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等着某天天上...
 她们是校园里最亮眼的风景,她们是校园里最惹人羡...
80年代,当香港的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当满...
主管: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
中共荆州市委外宣办 荆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荆州电视台
承办:湖北江汉明珠新媒体有限公司
鄂ICP备号 -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汉语桥”比赛哈萨克斯坦赛区选拔赛举行(组图)- 中国日报网
> 今日要闻
“汉语桥”比赛哈萨克斯坦赛区选拔赛举行(组图)
15:00:00 来源:新华网
[提要]&&三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哈萨克斯坦赛区选拔赛26日在哈南部城市阿拉木图举行,来自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欧亚大学孔子学院、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阿克托别朱巴诺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12名选手参加选拔赛。
  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哈萨克斯坦赛区选拔赛26日在哈南部城市阿拉木图举行,来自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欧亚大学孔子学院、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阿克托别朱巴诺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12名选手参加选拔赛。
  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杜德文在比赛前致辞时表示,“汉语桥”比赛不仅为世界各国大学生展示汉语水平以及深入了解中国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世界各国的年轻人通过汉语这座桥梁进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随着中哈友好关系深入发展,学习中文的哈萨克斯坦人越来越多,参加“汉语桥”比赛的哈萨克斯坦选手水平也不断提高。
  本次选拔赛分即兴演讲、回答评委提问、知识问答以及才艺表演四个环节。多位选手在比赛中展现了不俗实力,他们在演讲比赛中展现了对汉语娴熟的驾驭能力,用幽默风趣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之情。来自欧亚大学孔子学院的扎尔姆哈梅托娃、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的梅德特巴耶夫和阿迪尔巴耶娃在演讲环节妙语连珠,频频使用“赞”、“正能量”不少时髦的网络词汇,获得观众阵阵喝彩。在才艺表演环节,选手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来自欧亚大学孔子学院的扎尔姆哈梅托娃通过说唱艺术表演了中国的绕口令,她俏皮风趣的表演令在场观众折服。来自欧亚大学孔子学院的爱特卡济娜表演了舞蹈“嫦娥奔月”,她妙曼优美的舞姿赢得观众热烈掌声。来自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的阿迪尔巴耶娃表演了舞蹈“烟花三月下扬州”,她将江南女子的柔情似水表现得淋漓尽致。来自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的托克巴耶娃深情朗诵了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她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诗人的惆怅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欧亚大学孔子学院的扎尔姆哈梅托娃获得冠军,她将于今年7月代表哈萨克斯坦赛区赴华参加世界大学生“汉语桥”决赛。
  在哈萨克斯坦,懂汉语已成为就业的一把金钥匙。许多中国企业来到哈萨克斯坦投资,为当地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加上中哈两国互为邻国,经贸往来频繁,需要大量汉语人才,这都激发了哈萨克斯坦人学习汉语的热情。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已有四所孔子学院,但仍难满足需要,许多哈萨克斯坦人还选择到中国留学,在中国各地有8000多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这一数字还在逐年攀升。(周良)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您(@)目前可用积分:11011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哈萨克斯坦“陕西村”:完整保留了明清习俗(图)
51637 次点击
243 个回复
1:23:25 发布在
日02:22 新京报&<img SRC=".cn/dy/c//U50P1T1DDT00.jpg" border="1"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cn/home/c.gif" width="1"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出嫁:东干新娘出嫁的服饰全部是用手工制作的。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陕西村还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陕西民俗,出嫁的新娘要穿绣花鞋,红绸衣服,挽着清朝或者明朝时的发型,插着簪子<img SRC=".cn/dy/c//U50P1T1DDT00.gif" border="1"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cn/home/c.gif" width="1"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寻根:去年11月,在王国杰的带领下,安胡赛在西安长安区王曲镇一个村上找到了自己的本家姑姑,一位82岁的姓安的老太太。在安老太太拿出的家谱上,安胡赛找到了他爷爷弟兄二人的名字,安兴虎、安兴皇<img SRC=".cn/dy/c//U50P1T1D4DT00.gif" border="1"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cn/home/c.gif" width="1"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村长称,该“中国海外最大移民团体”完整保留了127年前中国风俗对话背景   “你是从大清国来的?”  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居住着一群特殊的居民―――黄皮肤黑头发,讲着地道的陕西方言。他们称呼政府部门为衙门,称呼干部为衙役,把飞机叫风船。村内的儿歌“月亮月亮渐渐高,骑白马带腰刀……”已经唱了百余年,秦腔仍是村内人的传统项目。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统称为“陕西村”。  1862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我国西北陕、甘、宁等地的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清起义。  1877年,起义队伍最后有约万余人向西翻越天山山脉,有数千人死在路上,最后约3314人来到中亚,其中由白彦虎率领的最大的一支队伍在俄国秋河岸边扎下“营盘”。  这些人被当时的沙皇政府称为东干人(陕西方言“东边的人”)。沙皇政府给了他们7万亩土地,并免征10年赋税。此后,这些陕甘人便在那块土地上播种下从老家带来的麦种和菜籽,就此繁衍生息,村落也由“营盘”向四周扩散。  1990年,被称为国内“东干人研究第一人”的陕西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杰在乌兹别克斯坦第一次回访到一名东干老人。这名老人惊异地问王国杰:“你是从大清国来的?”“左宗棠的人还在不?”  前苏联解体后,这群移民的居住地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目前的总人口已有12万人。  “中国海外最大的移民团体”,历史学家这样为他们定义,这也是迄今为止陕西最大的海外侨民团体。  “陕西村村长”安胡赛今年44岁的安胡赛被人称为“陕西村”史上第六任村长。他实际的身份是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哈萨克斯坦人民委员会常委、江布尔州陕西集体农庄主席。4月初,安胡赛到西安参加西洽会并参加黄帝陵公祭活动,4月10日晚11时,在回哈萨克斯坦的前夜,满口陕西话的安胡赛与本报记者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  《新京报》:你好,安先生,你这是第几次回家?  安胡赛(以下简称“安”):都快30次了吧。俺经常回陕西。  《新京报》:还记得第一次回来是什么时候吗?  安:第一次离现在刚好十年了,是1994年的4月份,那一次我很激动,以前经常听老人说我们是中国陕西人,是老陕,可是我们没有见过陕西,也没有来过陕西。  《新京报》:在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您是第一个到陕西的人吗?  安:不是,在1989年,原苏联东干协会会长来过,他是第一个回家的人。等他回到哈萨克斯坦,我们就开了一个会,光邀请的各村里的干部,就有四五百人,他讲家乡多么好多么好。  《新京报》:他怎么讲的?  安:他说家里人都很热情,后来在我们自己办的《东干报》上专门作了一期回家报道,人们看了报纸都想回来。可那时手续办不了。从1985年才逐渐有人过来,但是手续特别麻烦,现在好了。  “当地人都说东干人勤劳”  《新京报》:你这一次的行程是怎么样的?安:咋的,你说?(记者注:安胡赛显然听不懂“行程”一词)  《新京报》:就是说您这次回来都做了些什么?  安:先参加了黄帝陵公祭,那么多人都来了,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祖先很尊重。我回去后要把黄帝陵告诉“陕西村”的乡党,让东干人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长,以后要带更多那边的人到黄帝陵祭祖。  《新京报》:听说您这次主要是来参加西洽会的,谈得怎么样?  安:这一次谈得相当可以,俺谈了好几个项目,最先的就是教育,和两个学校签了约,让哈萨克斯坦的陕西人到中国来学母语。  《新京报》:大家不是都会说汉语吗?  安:是,陕西的方言保留得很好,但是文字没有保留下来。还有那个啥,现在你看这个社会发展快,语言也发展着呢,出来很多新词,像这个电话呀,电脑呀,飞机啊,这个以前都没有。  《新京报》:你是说,这些词,你们用陕西话都不会说,是吗?  安:是的。都是俺从这里学的。  《新京报》:那你们怎么叫这些词?  安:把电脑叫computer ,电话叫telephone,飞机叫风船。还有啊,俺们把陕西政府叫衙门,把干部叫衙役。  《新京报》:你们岂不是还保留着古代的称呼,你们是什么时候去的哈国?  安:听老人们讲,1862年到1877年,陕西甘肃等地爆发回民起义。最后1877年起义队伍有3000多人逃难到了中亚地区,在俄国秋河旁边居住了下来,后来发展到了10多万人,苏联解体后,咱们就分散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新京报》:那与当地人交往多吗?  安:多。哈萨克斯坦共有134个民族,都很团结,中国人在那边被称为东干人,这些民族都喜欢跟东干人交往,他们说东干人勤劳。“把语言给丢了,就不好回家了”  《新京报》:今年要派多少学生来学习汉语?  安:计划送30个娃到陕西外语学院专门学习语言,陕西省政府给予咱们优惠政策,不把我们当外国学生看待,跟国内的娃收费一样。还有,香港影视学院陕西分院,答应免费为我们培养5个娃,他们学习三年,一年预科学语言,后两年学影视导演。  《新京报》:到现在,你们送了多少学生回国学习语言?  安:16个。俺们集资供他们学习,希望他们回去教其他人学习语言。我害怕,把语言给丢了,就不好回家了。  《新京报》:那边的陕西人有不会说汉语的吗?  安:也有。像离我们集中居住地远的两地方的陕西人,他们都不会说陕西话了。一个地方离我们约300公里,另一个地方离我们约400公里,每个村1000来人,只有一些老汉还会说一两句简单的汉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俺给他们专门配了两名老师,教他们东干文。  《新京报》:东干文是你们发明的文字?  安:对的。1928年,专门造出来的字母,刚开始用的是拉丁字母,1958年用俄文字母,拼出来专门发老陕甘方言的音。  《新京报》:那两个村子的人愿意学汉语吗?  安:愿意学。可是有一个问题,现在国内出现一些新名词,老师也不会,哈萨克斯坦那边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国进口,他们学不到新词不方便。  《新京报》:学生们在那边都学什么语言?  安:俄罗斯语言、哈萨克语言、英语,还学东干语言。  《新京报》:好学吗?  安:也不好学。但必须学。  《新京报》:您会几种语言啊?  安:俺原来没学英语,学的德语。俄语、汉语、德语说得很惯,阿拉伯语会一些,英语知道一点。  《新京报》:这么多。  安:大家都会好几种语言。  “哈萨克斯坦总统向我学技术”  《新京报》:听说你们陕西村很多老风俗习惯还保留着?  安:对的。饮食了什么的,都是中国的老菜,咱喜欢吃面食,像平常都吃拉面、饺子、包子什么的,还有米汤。咱们东干菜在哈萨克斯坦和原苏联都很有名,在首都阿斯塔纳已经建造了30多个陕西饭馆,生意都很好。  《新京报》:你们吃的菜是自己种吗?  安:是的,很多都搞农业。哈萨克斯坦全国50%的蔬菜粮食都是东干人种的,1877年,我们的老祖先刚过去,他们就带了好多种子,现在还有很多都保留下来,像辣子、茄子、芹菜啊,现在还都有。你看,有些咱们的菜名都用俄文叫开了,你像韭菜,俄文发音也是“韭菜”,还有芹菜,俄文也叫“芹菜”了。拉面,原来还是苏联时,全苏联都知道东干拉面。  《新京报》:他们那里以前没有这些菜?  安:嗯,对的。开始看到咱们吃韭菜,他们说是草,现在大部分都喜欢吃这个韭菜,跟咱们一样当馅包饺子吃,做拉面当调料。  《新京报》:除了这些菜,你们还种什么菜?  安:不如中国多,现在陕西人吃的一些菜,俺就没见过。1999年,我请了三个技术员,一个搞大棚菜,两个搞蘑菇。后来,又请了一个搞砖厂的,一个搞饼干厂的,一个搞面粉厂的,让他们把这些新技术带了过去。  《新京报》:厂都建成了吗?  安:建起来了,都工作着。  《新京报》:像面粉厂,原来那边没有吗?  安:有,离咱们住的地方比较远,是别的民族的,咱们得走100多公里去买。  《新京报》:大棚菜和蘑菇发展得怎么样?  安:咱种了蘑菇,当地人都喜欢吃,都争着买。当地有野蘑菇,但是只有一个月,他们都不相信这个蘑菇还能自己养出来。  《新京报》:那你们种菜的很挣钱了?  安:还行,你像蘑菇,按公斤算,每公斤相当于人民币6块钱。  《新京报》:当地也都很支持你们搞这些工厂和种植吧?  安: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还把俺请到他的办公室,问这个新技术。俺拿了番茄,蘑菇,他问怎么把这个造出来的?从哪里引进的?我跟他说,从中国,我的老家。  《新京报》:他怎么说?  安:他说好,让俺多引进一些这样的新技术。  《新京报》:后来有没有推广这些技术?  安:推广了,专门在陕西村,召开了一个哈萨克斯坦全国农业推广会,农业部长还有几个州的州长全都去了,后来在全国搞了很多日光温室,效益都很好。这一次西洽会,俺跟咸阳政府签了协议,发展农业区,像现在那边的玉米小麦产量都很低,小麦一亩产100公斤,玉米亩产只有200公斤,我们希望引进一些新的优良品种。另外,我们还引进了一些水果品种。  《新京报》:什么水果?  安:主要是苹果,像那边的苹果还是以前的黄元帅红元帅等老品种,很多也退化了,像红富士苹果都是从中国进口过去的,这样运费很贵,每公斤8块钱到16块钱。陕西村要建李白纪念馆  《新京报》:你这个陕西村村长,带着全哈萨克斯坦人搞农业生产了。  安(笑):这里有个说法不对,那里有7个乡都是住的咱东干人,有三个乡百分百的都是陕西省的人。  《新京报》:我看这边都把你们叫陕西村啊?  安:陕西村是咱们这边叫的,那边不是村,是乡,我把我们住的那个乡改成陕西集体庄园,有2000多户,12000多人,整个庄园就是一个大公司。  《新京报》:我听有人叫您主席,您在庄园担任主席是吗?  安:是的,俺还是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这个协会就代表这个民族,还是哈萨克斯坦人民委员会常委。回到陕西老家,大家都喊俺村长。  《新京报》:你在那边叫什么名字?  安:名字很复杂,你像俺的名字叫达吾劳夫?胡赛?西玛劳维赤。  《新京报》:人们都直呼你的名字?  安:直呼什么意思?  《新京报》:就是可以直接叫你的名字吗?  安:噢,大部分没有。跟俄罗斯的称呼一样,叫俺胡赛?西玛劳维赤。俺觉得像这边叫个小安、老安就很不错,那边还不习惯。  《新京报》:陕西村里人都有两个名字吗?  安:都有两个,一个中国的,一个当地的。  《新京报》:那安胡赛就是您的中国名了。  安:是的,俺爸给俺起的,俺小时候他就跟俺说,你姓安,是安家的人,你的家在中国陕西。俺还听这里的专家说,中国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他的出生地在唐代叫碎叶城,离俺住的地方不足3公里,俺已经向哈萨克斯坦国家民族委员会打了报告,俺想在“陕西村”内建成李白纪念碑和纪念馆。  “她话没说完,俺就哭了”  《新京报》:你们在中国还有亲戚吗?  安:俺上一次回来,还认了亲戚呢。在西安长安区王曲镇一个村上,一名82岁的姓安的老太太,拿出家谱来,上面还有俺老爷爷弟兄两人的名字,安兴虎、安兴皇,他们就是从中国出生到哈国的。我同她论起辈分来,她还是俺的姑姑。  《新京报》:您就见到这一位亲人吗?  安:对的,见到一位就不容易了,她没说完话俺就哭了,(同家族的人)100多年没有见面了,俺带着在这里上学的几个娃去(看她)了,后来,俺又把俺媳妇、两个姐姐都带去(看她)了。  《新京报》:咱们这边的人有没有去你们那里?  安:有,咱们这里有很多人在那边搞贸易。1991年有一个陕西伊斯兰教促进会6个人,专门去看老乡去,他们那次去,俺印象很深,咱们专门派车到首都阿斯塔纳机场去迎接,到了庄园,好几千人去看他们,都哭了,没有一个没流眼泪的。那一次之后,咱们就把路子走开了,后来又发展贸易。  2000来户有3000多辆轿车  《新京报》:你们在那边收入怎么样?  安:收入?是钱吗?  《新京报》:对,对。  安:现在还可以啊,比当地的民族要强。你看咱陕西庄园,2000来户有3000多辆小轿车。  《新京报》:这么多,都是什么车?  安:像丰田、奥迪、宝马比较多,那边车便宜,一辆奥迪4000多美元,一辆宝马美元。  那边家家户户都有车,每家几亩地,围一个庄园,种点粮食和蔬菜。  《新京报》:那你们每月挣多少钱?  安:一般教师每月收入合人民币1200块吧,有些做生意的比较多,一年最少收入1万美元,多的可以收入10万到上百万美元,不过那样的很少。“不说媒就不能结婚”  《新京报》:你们的风俗习惯也保留得很好,能介绍一下吗?  安:我们那边的婚丧嫁娶风俗都没有变,这一块保护的特别好。娶亲得先要说媒。  《新京报》:不允许自由恋爱啊?  安:自由恋?不行,就是恋好了,也得说媒。  《新京报》:要是不找媒人不行吗?  安:没有那样的。不找媒人那不礼貌嘛,把咱传统的文化都丢了嘛。  《新京报》:可是现在国内都可以自由恋爱啊。  安:咱要保留这些习惯,这样才记得家。媒人到女方说媒,前两次,不能给媒人喝茶,不给吃饭,最少他(媒人)要去三次,一般要去五次,才可以同意把女儿嫁给人家。  《新京报》:这么麻烦?  安:次数少了你就同意,显得你的女娃没地位。  《新京报》:同意之后,接下来还有些什么程序?  安:同意了,就要喝茶吃饭,媒人把男女两方的家人,舅舅姑姑什么的都叫在一起,见个面。后面,男方就要准备耳环、缎子啊,布啊,还要1000美元的礼金。  《新京报》:女方呢?  安:女方就开始准备嫁妆,要准备绣花鞋、绣衣服,最少得准备半年到一年,缝制这些衣服。  《新京报》:每个女孩都会缝制这些吗?  安:都会,家家户户都要会。  《新京报》:结婚典礼怎么举行?  安:最少得热闹两个礼拜,吃饭喝酒,好复杂,俺刚把两个女儿嫁出去,好复杂,好不容易。  《新京报》:大家都愿意保留这种风俗吗?  安:愿意,大家都知道这样做咱才是中国人,是陕西人。  《新京报》:新郎新娘穿什么?  安:手工绣花的袍子和靴子,新娘要穿绣花鞋,红绸衣服,挽着清朝或者明朝时的发型,插着簪子。  《新京报》:全都这样?  安:你不穿那个,结不了婚,人都笑话嘛。  《新京报》:那用轿子抬新媳妇吗?  安:现在都用汽车拉,部分人用马车。  《新京报》:为什么要用马车?  安:原来咱们的风俗就是用马车嘛,大家还是习惯那个风俗。马车还是搞的中国那个老样子,那个比用奔驰车还高档呢。  《新京报》:现在咱们国内都没有马车拉媳妇了。  安:不行,咱们要保留那个。  《新京报》:一定得保留?  安:那是一定。现在俺想的啥,现在都称咱那里是中国古代的活化石嘛,我还计划搞旅游,好多陕西人都想过去看看咱那边的生活,咱要搞一些宾馆、民族大楼。  《新京报》:现在搞了吗?  安:正在弄。  《新京报》:那你们平常都穿什么衣服?  安:平常,什么都有,有的穿这边人穿的西服,有的穿清朝、明朝的袍子,披肩,大衣小衣,不过很少。  《新京报》:男的不留长辫子吧!  安:这个不留,俺看老相片都还有长辫子。原来都穿布鞋,现在都穿这个新鞋,这边叫皮鞋,从中国进口去的。  “男女比例失衡最让我头痛”  《新京报》:那边搞计划生育吗?  安:没有,那边生得越多越好,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很少,人口经常降,原来苏联没解体时是1800万人,现在是1400万人。  《新京报》:现在陕西村的人,一家有几个小孩?  安:一般四个小孩。  《新京报》:您有几个?  安(笑):我有六个,五个女娃,一个男娃。六个不算多,1990年,俺当集体农庄副主席时,还选出了380个英雄母亲。  他们都生了10个以上的孩子。生10个以上的孩子,政府就颁给你一个英雄母亲的牌子,政府给你免很多费。  《新京报》:生这么多小孩,养活得起吗?  安:现在没有这么多,一般四五个。没办法,要生个男娃嘛。  《新京报》:结婚有没有岁数限制?  安:按照哈萨克斯坦法律,男的18,女的17就可以,实际中,咱的娃结婚也太早,女的十八九就结婚了,男的一般22岁就结婚了。  《新京报》:当地人也这么早吗?  安:他们要比咱们平均晚三四年吧。咱们结婚太早,这不是个好习惯。  《新京报》: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让你们的娃回到中国来找个媳妇或者婆家?  安:俺对这些留学的娃们都说了,我说你们学一上完,回去时候一定每人都找一个媳妇,把那边的血缘都换一换嘛。  《新京报》:这是怎么考虑的?  安:现在那边家家户户都是亲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100多年前的几千人,现在发展成12万人了,这个不好嘛,有些小孩身体都不好了。  《新京报》:那你怎么没说让女娃在中国找个婆家?  安:也可以吗,不过一般不允许女孩在外面找,可是现在都开放了嘛,也行。俺下一步也考虑,那边女的比男的多,很多女的嫁不出去,咱们庄子1万多人有好几百女的就找不到对象,30岁以上,男女差了15%。可以让女娃回到中国来结婚。  《新京报》:咱们不跟当地人通婚?  安:很少,连1%都没有。女娃嫁不出去也不能找当地的,咱们觉得不太礼貌,他们愿意娶,咱们不能嫁,这是中国的老传统。  《新京报》:那嫁不出去的女孩怎么办?  安:这是我很大的头痛嘛。原来我的大学同学,还有两个没有结婚。  《新京报》:那就把她们嫁到国内来吧。  安:是啊,这是个好事情。俺想把那些嫁不出去的都嫁到国内来嘛。  《新京报》:嫁不出去的才嫁回来啊?  安(笑):不是不是。  《新京报》:她们愿意吗?  安:咋不愿意嘛!她们都愿意回中国来,中国是故乡嘛。  《新京报》:很多风俗你们保留得这么全,一夫多妻制没有保留吗?  安:娶多个老婆可以是可以,但是哈国的法律不允许,有的人也娶了两个呢,但很少,一般的都是有的女的不生娃,就再娶一个,还有一个生了8个女娃,他也娶第二个希望生个男娃。  东干人的诗《给中国》虽然中国我没去,也没见过。可是时常在心里,我可思想。你的俊美我听了,打爷跟前。说是那头他生了,百年之前。好像绿岭摆着呢,高山树林。冰山明明闪着呢,景景照红。长江黄河流着呢,打西往东。一切活物饮着呢,河里水清。水清滩里落着呢,老坝跟前。在水里头浮着呢,悄声叫唤。跟前莲花开着呢,开的喜色。麻雀花上落着呢,不想要飞。历史书上也听过,中国很早。可是最后可开了,鲜花味道。就像春天撒开了,花的气色。一切民族闻见了,她的香味。―――索尊实  索尊实是东干诗人索阿宏?达乌的笔名,意思是尊重史实。索尊实,今年60多岁,东干村民称他为“写家”。虽然从来没回过中国,他写的诗大部分却是关于中国。(来源:新京报)&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大力排便]
[武装保卫]
[奥特曼怪兽]
[zvxzvx01]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8:25 &&
一幅图不能说明什么。请楼主看《波拉特》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哈萨克斯坦人去到美国的趣事。超搞笑。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4:38 &&
2000来户有3000多辆小轿车。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19:08 &&
当年清朝为什么会发生陕甘回民暴乱?有愿意提供一些详尽资料的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23:14 &&
同治年间的陕甘汉回的民族杀戮,死了上千万人,不是反清为主,是民族仇杀为主。凭印象,或许不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24:29 &&
&清末陕甘回民暴乱&&& 当年的回民,对渭南两岸的汉人进行了疯狂的种族大屠杀。想一想,当年这里的人口总数不过七八百万,被杀了五百多万,这是一种怎样的惺风血雨的景象。据路伟东研究,临潼县1861年的人口是26万。临潼县志载, “七年,临潼县死亡人口30余万.。渭河南北烧杀之灾无一村一人而幸免.。”也就是说,不仅杀光了原来的人口,也杀光了这七年新生的孩子。   据富平县志载,咸丰五年(1855),全县有46579户,254257人。到光绪二年(1876)统计,有28543户,120302人。户数和人数都减少了一半。如果考虑到1869年之后的新增人口,估计七年间回民杀了60%的富平县人。 [ 转自铁血社区
]  据三原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三原县人口16万人,由于回民起义加之光绪年间两次瘟疫和大旱,三原人口锐减至4万人。回民起义两年间(1862―1863),“县旧隶五百余村俱残破,仅存东里、蔡王二堡”   高陵县,据路伟东资料,回民起义前的1861年,高陵县人口6.9万人。高陵县志记载,“同治三年(1864),县内人口锐减至32192人。”两年时间减少60%。   回民在甘肃杀了六百万人,大约占全省人人的60%.   回民起义从没有进攻北京打击清政府的意图,说回民起义是反清,没有事实依据。而所有的事实都是,不断杀汉人村庄,攻击县城。一年时间关中26个县长被回民杀害。所谓的回民起义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杀汉人,   回民起义之初,主要是回汉民之间的矛盾,经常有械斗。当时70%的汉民抽大烟,身体不好,而回民常习武,心齐,凶狠,械头时多数是汉民吃亏。回民起义起初的原因是,回民借清朝军队集中到南方对付太平天国和云南回民起义,关中地区防务空虚,一些回民首领屠杀汉民报私仇。   当时的陕西巡抚面对防务空虚,提出的政策是安抚回民,派朝庭大臣陕西团练头目张芾前去安抚,想不到回民起义的发起人任武杀了张芾。为了鼓动回民,任武再杀了自己的老母、妻子和孩子全家,以表示自己已没有任何顾及,血战到底。 [ 转自铁血社区
]  为了给回民起义找到正当的理由,一些历史研究者不断提说,当时有一个“秦不留回”的传帖,因而回民才要起义。对此,现在有案可查的是,当时陕西巡抚的初衷是要安抚回民,并不是“秦不留回”。一个事实是,清朝政府对当时住在城里的回民未杀一人,现在的西安西大街回民坊还住着大量的回民。当时清朝政府把城门紧闭,以防城外回民进城杀人,也阻城内回民出城杀人。   对于“秦不留回”的传贴,当时也许有,但清朝政府没有这样的政策,有可能是有人有意挑拨回汉民族关系。更有可能是,这是一个编造的说法,以鼓动回民对汉人仇杀。   满清政府在对待民族关系上,回民列在汉民之前,所谓“满、蒙、回、汉”,汉民是最受歧视的民族。在清朝期间,中国的人口大量增加,这说明清朝的经济并不是民不聊生,而且发展很快。另外,回民多做小买卖、不抽大烟,在当时的关中农村,回民比汉民富裕。说回民起义是因受清政府压迫或是汉民压迫,是有意识找出来的理由。更不能以此为大屠杀辩解。   回民起义是陕甘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劫难。回民对汉民的屠杀是挨村挨户,不分男女老幼的杀害。1000多万人死于这场劫难,相当于30多次南京大屠杀。说这是起义,真不知道义在何处。疯狂的大屠杀,也把回民带向了苦难的深渊,承受着近乎灭族的灾难。反思历史,更让人明智的选择民族团结,而不是以反封建之名歌颂大屠杀。   在中国闹回民起义和太平天国的时候,日本人开始明治维新,从此中国落后了。日本人以他们的历史上,皇室从来没有改变、没有人推翻而骄傲,而中国人却在歌颂改朝换代,而从没有人去考虑,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杀掉60%的国民人头,毁掉经济和文化。对于研究回民起义历史的很多人来说,也是这样。他们拚命地为大屠杀找根据,而一千万条人命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就连动物也不会吃掉同类,也知道惺惺相惜。而这些历史学家,他们对人的生命却漠不关心,甚至歌颂大屠杀,将之称为义举,真是连其码的人性都没有。 2 同治回乱的真相 [ 转自铁血社区
]  清朝大臣左宗堂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平息回民起义。凡是放下武器不再杀人的,都给予安置让其安居乐业,包括对待领导回民起义的大元帅,也放弃追究责任。对不放下武器,还要杀人的人则进行振压。他救了汉人,也救了回民。当时的回民起义精神领袖和幕后人物是宁夏的马化龙,他的目的是要把西北地区变成一个***国家。如果不是左宗堂,可能陕甘两省的汉人会被杀光,并把中国分裂。左宗堂从侵略中国分裂新疆的土耳其匪徒阿古柏手中,夺回了新疆,他粉碎了俄国沙皇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于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英雄,今天没有人纪念,而且一些历史学家还在骂他,这真是中国人的悲哀。   回民起义中只有一个人没有投降,白彦虎。他大字不识一个,22岁参加起义,有勇无谋,只因杀人多而成为回民十八大营的元帅之一,其他元帅多数是能识字的阿訇。面对左宗堂的进攻,其他回民起义领袖为保回民免受灾难,都投降了,但白彦虎自知罪孽深重,担心左宗堂不会放过他,不顾跟随他的几万回民的性命,坚持抵抗。在他参加起义时,他的母亲投井自杀。他的嫂子不想奔命,发了几句牢骚,他杀了他的嫂子,以挟迫他人。白彦虎到新疆后,投靠了侵略新疆的匪徒阿古柏,帮阿古柏侵略中国,后又投靠沙皇俄国侵略新疆。   面对全族快要灭绝的境地,他没有想着保全回民亦然要血战到底;他投靠外国势力分裂中国。就是这么一个人,现在有人把他奉为民族英雄。理由是他反封建最坚决。这样一种没有人性、没有国家民族大义的历史观,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当年,在反封建的大旗下,我们毁掉了多少文物,毁掉了多少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这种反封建高于一切的历史观,在很多高层次的搞学术研究的所谓历史学家心中亦然根深蒂固。学术扭曲了这些人灵魂,面对血流成河的历史,他们在高声的赞美。他们已成为魔鬼,哪是什么饱学之士。   更有象张承志这样的作家,还在鼓动圣战,赞美牺牲。知识分子应当追求真善美,以体恤生命为良知,热爱和平。歌颂屠杀、赞美屠杀,是不为人类所齿的。 陕西回民趁清朝军队到南方镇压太平军,准备屠杀汉人.目的是将陕西的汉人杀光.起义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刀,刀打好后将铁匠杀掉,以防泄秘.为准备杀人的竹杆,将街上的竹竿买光了.大荔县有一个汉民大村八女井,回民起义第一次杀人就是将此村的汉人全部杀光,一早上杀了一万多人.紧接着,挨村杀,不分男女和老幼,很快大荔,渭南,华县的农村被回民杀光.杀完了农村,再进攻县城.一些县城的老百姓进行了顽强抵抗.在临潼县,一个有文化的回民教师在接到第二天的杀人传贴后,紧急报告县长.县城紧急关门,才保住了一些人.而渭河两岸的汉民村庄,全部被杀.全县被杀30万人,不留一人.回民组织了30万人的军队,在关中平原杀人.几个月时间杀了五百万人.80%的汉人被杀,只有一些县城保住了少量人口,向北逃的人都被回民杀了,少量逃进骊山里的人,因回民不敢进山杀人而留了下来.   清朝将军胜保,看回民人多势众,不敢出城迎战.任由回民屠杀.后被慈禧太后赐死.湘军将领多隆阿,作战勇敢,将回民赶出陕西,救了陕西人的命.当年,关中到处都有多将军的忠义祠,现在他则成了罪人.那个向临潼知县通报情况的回民老师,通报情况后,知道回民不会饶他,杀了自己的老母和妻子儿女,然后自杀.当年临潼人为他修了祠堂.但现在已没有人知道,这个勇救汉人的回民. [ 转自铁血社区
]  陕西回民1862年起义,又不断动员甘肃回民起义.甘肃回民1863年开始起义,甘肃回民杀汉人乡邻难以下手,从陕西逃过来的回民则走一路杀一路.甘肃汉民被杀了600万.甘肃全省人口减少70%,中部地区的汉民几乎全部被杀. 这就是回民起义.回民为了在黄河以西地区建立一个纯粹的回民国家,借着清朝后期的衰弱,对中华民族发祥地上的汉人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一年时间杀了1100多万汉人.   陕西回民的首领之一白彦虎杀人最凶,杀遍陕西杀甘肃,最后投靠外国势力分裂中国.一些历史学家以这个人敢造反,誉此人为民族英雄.现在还有人准备给这个人过节日.而平息了回民起义的左宗堂,现在则成为罪人. 回民起义是典型的种族灭绝大屠杀,比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要残忍得多.比南京大屠杀严重得多.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告诉你这悲壮的历史.反而要把它说成是义举. 3 回复:同治回乱的真相 想起西北回回叛乱的往事,不知不觉脑海里涌现出回回杀人二字,提起回回,西北人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1862年,因为买竹事件,在陕西渭南爆发了回回叛乱,很快波及西北五省区。这次叛乱导致的直接的后果是种族屠杀,其残忍程度决不亚于非洲卢旺达、乌干达的胡图与图西人仇杀。表面看是一场叛乱,其实是积压了多年的汉回矛盾的总爆发,而不是人们理解的什么人挑拨,叛乱的爆发只是迟早的事情。在这次叛乱中,陕西原本人口有1300万,回回大约400万,战后统计的陕西人口约700万,回回人口为5万。战乱中有大约有350万回回被杀,45万人逃亡;汉人被杀者有100余万。叛乱后的陕西,回回人数下降了93%,陕西成为中国民族成分最为单一的省份,关中农村几乎难觅回回的踪迹。但这次叛乱给后世的陕西和西北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陕西兴平,曾经是回回叛乱的重灾区,兴平北部有一道塬,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北莽山,这个塬上就是当年汉回大仇杀的主战场,也留下了大量有关回回叛乱的传说和故事。据老人们讲,当年北塬上住着许多回回,平日里和汉族有不少矛盾,同住一个村子,回回很霸道,不许汉族在他们所谓的井里打水,两族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回回孩子回家要漱口。同样汉族也很讨厌回回家里的羊膻气味,讨厌回回的礼仪有失风化,互不婚嫁。在叛乱期间,白日里看似平静,到了晚上回回就开始聚众围困汉族村庄,一般是整村灭绝,除了陕西回回,还有来自甘肃的回回,宿居当地回回家中,晚上集体行动。就这样北塬上的村庄几乎被回回屠杀殆尽,以致于100多年后的今天,北部塬上的人口密度也远远低于南部地区。 [ 转自铁血社区
]     在陕西户县,听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依然是发生在回回叛乱期间,牛东乡有个村子叫马家村,1867年冬天,回回围困了该村,从西往东开始埃家杀,杀完人开始放火烧房子,等杀了村子中间,一看有一家店铺,上面写着“马家当铺”,他们以为是错杀了同族兄弟,这才放过了村东人家离去,使得该村半数人家侥幸逃生。当年户县东部临近沣河岸边的地区和长安、兴平、泾阳、三原、渭南等地一样,是汉回大仇杀的重灾区,汉族的人口损失近半,这个回回聚集区在叛乱后已经完全失去了回回踪迹。 陕西周至,是关中民风最为强悍的一个县,回回叛乱期间,该县各村结寨自保,但是回回在这里也是最为残忍的杀人,汉族也是最为残酷的复仇。有个村子叫萧家村,回回围困该村后全村奋起抵抗,最后回回采用了种族灭绝的方式,一把火将该村男女老少全部烧死,大火两日不灭。还有个叫“五屯”的村庄,主要是回民,在左宗棠的汉军抵达陕西后,人们尊称左爷来了,左爷的大军对五屯同样进行了种族灭绝,这个村庄彻底从地球上被抹掉了。据当地的老人说,左爷来了以后,汉民纷纷相助,带领汉军四处搜查回回,周至所有的回回村庄荡然无存,活着的回回都逃到新疆去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该县也没有一个回回村庄,个别村庄的散居的外来回人很难立足,不得已多数已放弃宗教改为汉族。      类似的故事在陕西关中地区很多,在炎黄故里和汉民族的龙兴之地,回回尚且如此猖狂,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在左爷大军面前回匪不堪一击,仓皇西逃,但是逃往甘肃后又和当地回回结伙成匪,大肆屠杀本地汉人。在甘肃,他们血洗张家川,围城后有3万多汉人被悉数屠缪。接着又在泾川、平凉、华亭固原等地对汉族实施集体屠杀。据统计,甘肃宁夏两地,由于汉族居住分散难以结寨自保的原因,汉族被屠杀十分惨重,叛乱前甘肃有人口700万,汉族居主导地位,叛乱后不足300万人,当地汉族起码有200万以上被屠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28:01 &&
陕甘回变是清代同治年间从1862年至1873年在中国陕西、甘肃爆发的一次境内的穆斯林和汉族之间的仇杀。它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汉两族在陕西、甘肃两省互相仇杀,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起义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为1945.9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0.4万人。这一数字既包含战乱时期被屠杀的各族人民,也包含疾病、饥荒、自然死亡造成的人口损失。 西北回民对汉民的屠杀,以及汉民对回民的报复式屠杀,可见甘肃各县的县志。甘肃镇原县志记载:“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统计,回民屠城前镇原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记载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军队“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十数万。”《中国人口史》记载,甘肃泾州四县,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时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逃亡和死亡82.2万,损失88.6%。据该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逃亡和死亡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左宗棠入甘肃时,形容“远近城邑寨堡,惨遭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间.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 回民战争爆发的前一年,陕西峰值人口数大约在1394万左右。短短的17年内,全省人口从1394万口锐减至772余万口,人口损失总数高达622万,大约占战前人口总数的44.6%。17年中,因战争原因造成的人口损失约有520.8万,在全部损失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3.7%,而灾荒期间损失的人口101.2余万,占全部损失人口的比例16.3%。战争期间,大都是失去理智的相互杀戮,渭南各地饥民则东出潼关或南下四川觅食求生,也是人口流失的途径之一。根据清史中记载陕西“汉七回三”的比例,汉民损失人口数大约是520.8*70%=364.56万,而不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声称的一千万、两千万等。回民损失人口大约是520.8*30%=156.24万。   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1945.9万人,战后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损失达1450.4万。按照清史中记载甘肃“回七汉三”的比例,汉民损失人口大约是%=435.12万,回民损失人口大约是%= 1015.28万。   以上咸丰光绪年间人口统计数据见于: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第十三章第二节《回民战争及大旱灾对陕西人口的影响》,568页―601页。   [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46页―49页。***********刚搜的,节选的一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30:03 &&
&&&楼上正解。自此以后,陕西回民就非常少了。今天也是如此。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32:47 &&
陕甘回民起义的始末?&&& 国、联合当地各族群众掀起的反清起义。1862年(元年)春,、联合入陕,正值(今)、等处武装因回汉纠纷而到处焚掠回民村庄,两岸回民奋起自卫,同州(今)、、凤翔三府回民纷起响应。1864年,清将多隆阿以先抚后剿的欺骗手法击破渭河两岸坚固的回民堡寨。陕西回民军被迫携带妻小退往陕甘边境坚持自卫抗清。  1866年秋,西捻军张宗禹部入陕,陕西回民联同甘肃回民武装及清军溃勇乘势东下,造成“捻回合势”的西北反清高潮。率入陕,采取战略,西捻军在遭镇压,陕西回民武装再度退往甘肃。  陕西回民自卫抗清的迅速波及甘肃各地,形成金积堡、河州(今)等回民抗清中心。世居金积堡的新教大龙被推举为抗清首领。1869年秋,清军刘松山等部奉左宗棠之命,凭借优势兵力和洋枪洋炮,进逼金积堡 。金积400多堡寨回民逐堡逐寨地殊死搏斗 ,给清军以重创。后粮援俱绝,马化龙父子、亲属及起义者1800余人被杀。  1871年秋,左宗棠进驻安定(今),湘军数十营进逼河州,以马占鳌阿訇为首领的回民军沉着应战,清军伤亡惨重。马占鳌鉴于敌我力量悬殊,乘胜求抚,换得左宗棠的信任,与马悟真、马等被编入清军马队。  1872年秋,以马桂源、马本源兄弟为首的回族、武装在与、等陕西回民并肩抗击清军的进攻后,失败被杀。  回族猎户禄从1865年起领导(今)回民坚持自卫抗清,牵制了河西的清军。1873年春,白彦虎由青海退到河西,曾与马文禄协同拒守,由于清军的追击,白彦虎被迫出关,马文禄坚持到9月 ,援尽粮绝 ,被迫出降。左宗棠纵兵屠城,结束了甘肃地区最后一役。白彦虎退至,曾与建立联系,后在清军的追击下于1877(光绪三年)年逃入俄国。 提问人的追问 && 17:51 不对吧,我记得是白彦虎带领余部逃往了中亚地区,详细的我不知道,所以才问的回答人的补充 && 17:59
当时中亚地区已经是俄国的了过境后的白彦虎余部进入俄国七河省定居之后,清政府及左宗棠曾四次向俄国政府及七河省总督提出引渡白彦虎的问题。 1882年7月26日,白彦虎在比什凯克去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34:15 &&
一本书是回族历史学家写的,叫《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                      清末,陕西甘肃回人乘中国内乱,在长期有预谋的周密准备之后.突然向自己的汉族邻居展开彻底大屠杀.企图灭绝西北四省汉人,而且他们也几乎做到了.目的是在中国北方裂土为王.形成一个纯回人,纯回教大国. 这件事,是一个异教民族在汉族的土地上,对汉族人赤裸裸的种族灭绝。比印尼屠华人是性质恶劣百倍,却被反民族压迫,反封建,农民起义这类"光环"长期掩盖.所以,必须被揭露!               !!!!!!!!!!!!!!!!!!!!!!!!!!!!!!!!!!                  陕西甘肃二省回民造反直接目的就是乘中国内乱内虚,为建立西北中国回教国。 靠传教、婚姻、行善来扩张宗教势力是很漫长的,结果也不稳固。但是靠屠杀,灭绝人口却来得迅速、稳固。观一神教(犹太、基督教、回教)的历史皆是如此。 陕西回民趁清朝军队到南方镇压太平军,准备屠杀汉人.目的是将陕西的汉人杀光.起义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刀,刀打好后将铁匠杀掉,以防泄秘.为准备杀人的竹杆,将街上的竹竿买光了.                  大荔县有一个汉民大村八女井,回民起义第一次杀人就是将此村的汉人全部杀光,一早上杀了一万多人.紧接着,挨村杀,不分男女和老幼,很快大荔,渭南,华县的农村被回民杀光.杀完了农村,再进攻县城.一些县城的老百姓进行了顽强抵抗.在临潼县,一个有文化的回民教师在接到第二天的杀人传贴后,紧急报告县长.县城紧急关门,才保住了一些人.而渭河两岸的汉民村庄,全部被杀.全县被杀30万人,不留一人.回民组织了30万人的军队,在关中平原杀人.几个月时间杀了五百万人.80%的汉人被杀,只有一些县城保住了少量人口,向北逃的人都被回民杀了,少量逃进骊山里的人,因回民不敢进山杀人而留了下来.                  清朝将军胜保,看回民人多势众,不敢出城迎战.任由回民屠杀.后被慈禧太后赐死.湘军将领多隆阿,作战勇敢,将回民赶出陕西,救了陕西人的命.当年,关中到处都有多将军的忠义祠,现在他则成了罪人.那个向临潼知县通报情况的回民老师,通报情况后,知道回民不会饶他,杀了自己的老母和妻子儿女,然后自杀.当年临潼人为他修了祠堂.但现在已没有人知道,这个勇救汉人的回民.         陕西回民1862年起义,又不断动员甘肃回民起义.甘肃回民1863年开始起义,甘肃回民杀汉人乡邻难以下手,从陕西逃过来的回民则走一路杀一路.甘肃汉民被杀了600万.甘肃全省人口减少70%,中部地区的汉民几乎全部被杀.                  陕西回民领袖白彦虎带领的陕西回民杀人最疯狂。此人起义时只有22岁,大字不识一个,没有一点教养,后以杀人多而成为领袖。在宁夏,他掘了皇家坟墓。在其它回民起义领袖投降得以安置后,他自知罪孽深重,面对不可能的胜利,不顾回民的死活胁迫他们继续死拚。他杀了嫂子,以威胁不愿跟他再死拚的人。最后他投靠国外分裂势力,分裂中国。就这么一个人,一些历史学家以这个人敢造反,誉此人为民族英雄.现在还有人准备给这个人过节日.而平息了回民起义的左宗堂,现在则成为罪人.                           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起义前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1945.9万人,战后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1455.5万人,损失比例为74.5%。在甘肃,回民一次杀10万以上汉人的大屠杀有很多次,许多县的汉人被杀光。回民起义杀掉陕甘两省的总人口大约2000万人.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残暴的种族灭绝大屠杀。这次大屠杀比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手段更残酷。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用刀砍死,用火烧死,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不是为谋财,不是为谋地,单纯为杀人而杀人。                                    以上回民起义死亡人数的资料均有据可查,主要是《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史部分)。另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一书,记录了很多大屠杀的过程。《甘肃新通志》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这就是回民起义.回民为了在黄河以西地区建立一个纯粹的回民国家,借着清朝后期的衰弱,对中华民族发祥地上的汉人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一年时间杀了1100多万汉人.             什么起义?阶级论和一切事物一样,是由其局限性的。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损失的原因:                      一、是因为汉族平民的传统是不尚武好斗,不私藏兵器,所以遇到问题没武器可用,而当时的回族一般都有。                      二、是回族有骑兵,汉人没有,骑兵对步兵,胜负是明摆的。                      三、是回族聚集之后(估计人数最少有几十万),首先不是攻击城市,而是以上百倍的兵力集中扫荡各个孤立的村庄,村庄人口少,所以被整村整村灭绝,而中国当时农村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0%,                      另外一点是屠杀来得突然,各个农村来不及组织联合以及防御,很短的时间内,陕西就被杀了几百万农村人口,后来的城市由于孤立,在局部战场而言,回族武装在人数上反而占压倒性多数 当年的回民,对渭南两岸的汉人进行了疯狂的种族大屠杀。想一想,当年这里的人口总数不过七八百万,被杀了五百多万,这是一种怎样的惺风血雨的景象。据路伟东研究,临潼县1861年的人口是26万。临潼县志载, “七年,临潼县死亡人口30余万.。渭河南北烧杀之灾无一村一人而幸免.。”也就是说,不仅杀光了原来的人口,也杀光了这七年新生的孩子。     据富平县志载,咸丰五年(1855),全县有46579户,254257人。到光绪二年(1876)统计,有28543户,120302人。户数和人数都减少了一半。如果考虑到1869年之后的新增人口,估计七年间回民杀了60%的富平县人。     据三原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三原县人口16万人,由于回民起义加之光绪年间两次瘟疫和大旱,三原人口锐减至4万人。回民起义两年间(1862―1863),“县旧隶五百余村俱残破,仅存东里、蔡王二堡”     高陵县,据路伟东资料,回民起义前的1861年,高陵县人口6.9万人。高陵县志记载,“同治三年(1864),县内人口锐减至32192人。”两年时间减少60%。     回民在甘肃杀了六百万人,大约占全省人人的60%.     回民起义从没有进攻北京打击清政府的意图,说回民起义是反清,没有事实依据。而所有的事实都是,不断杀汉人村庄,攻击县城。一年时间关中26个县长被回民杀害。所谓的回民起义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杀汉人,     回民起义之初,主要是回汉民之间的矛盾,经常有械斗。当时70%的汉民抽大烟,身体不好,而回民常习武,心齐,凶狠,械头时多数是汉民吃亏。回民起义起初的原因是,回民借清朝军队集中到南方对付太平天国和云南回民起义,关中地区防务空虚,一些回民首领屠杀汉民报私仇。     当时的陕西巡抚面对防务空虚,提出的政策是安抚回民,派朝庭大臣陕西团练头目张芾前去安抚,想不到回民起义的发起人任武杀了张芾。为了鼓动回民,任武再杀了自己的老母、妻子和孩子全家,以表示自己已没有任何顾及,血战到底。     为了给回民起义找到正当的理由,一些历史研究者不断提说,当时有一个“秦不留回”的传帖,因而回民才要起义。对此,现在有案可查的是,当时陕西巡抚的初衷是要安抚回民,并不是“秦不留回”。一个事实是,清朝政府对当时住在城里的回民未杀一人,现在的西安西大街回民坊还住着大量的回民。当时清朝政府把城门紧闭,以防城外回民进城杀人,也阻城内回民出城杀人。     对于“秦不留回”的传贴,当时也许有,但清朝政府没有这样的政策,有可能是有人有意挑拨回汉民族关系。更有可能是,这是一个编造的说法,以鼓动回民对汉人仇杀。     满清政府在对待民族关系上,回民列在汉民之前,所谓“满、蒙、回、汉”,汉民是最受歧视的民族。在清朝期间,中国的人口大量增加,这说明清朝的经济并不是民不聊生,而且发展很快。另外,回民多做小买卖、不抽大烟,在当时的关中农村,回民比汉民富裕。说回民起义是因受清政府压迫或是汉民压迫,是有意识找出来的理由。更不能以此为大屠杀辩解。     回民起义是陕甘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劫难。回民对汉民的屠杀是挨村挨户,不分男女老幼的杀害。1000多万人死于这场劫难,相当于30多次南京大屠杀。说这是起义,真不知道义在何处。疯狂的大屠杀,也把回民带向了苦难的深渊,承受着近乎灭族的灾难。反思历史,更让人明智的选择民族团结,而不是以反封建之名歌颂大屠杀。     在中国闹回民起义和太平天国的时候,日本人开始明治维新,从此中国落后了。日本人以他们的历史上,皇室从来没有改变、没有人推翻而骄傲,而中国人却在歌颂改朝换代,而从没有人去考虑,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杀掉60%的国民人头,毁掉经济和文化。对于研究回民起义历史的很多人来说,也是这样。他们拚命地为大屠杀找根据,而一千万条人命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就连动物也不会吃掉同类,也知道惺惺相惜。而这些历史学家,他们对人的生命却漠不关心,甚至歌颂大屠杀,将之称为义举,真是连其码的人性都没有。     清朝大臣左宗堂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平息回民起义。凡是放下武器不再杀人的,都给予安置让其安居乐业,包括对待领导回民起义的大元帅,也放弃追究责任。对不放下武器,还要杀人的人则进行振压。他救了汉人,也救了回民。当时的回民起义精神领袖和幕后人物是宁夏的马化龙,他的目的是要把西北地区变成一个伊斯兰国家。如果不是左宗堂,可能陕甘两省的汉人会被杀光,并把中国分裂。左宗堂从侵略中国分裂新疆的土耳其匪徒阿古柏手中,夺回了新疆,他粉碎了俄国沙皇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于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英雄,今天没有人纪念,而且一些历史学家还在骂他,这真是中国人的悲哀。     回民起义中只有一个人没有投降,白彦虎。他大字不识一个,22岁参加起义,有勇无谋,只因杀人多而成为回民十八大营的元帅之一,其他元帅多数是能识字的阿訇。面对左宗堂的进攻,其他回民起义领袖为保回民免受灾难,都投降了,但白彦虎自知罪孽深重,担心左宗堂不会放过他,不顾跟随他的几万回民的性命,坚持抵抗。在他参加起义时,他的母亲投井自杀。他的嫂子不想奔命,发了几句牢骚,他杀了他的嫂子,以挟迫他人。白彦虎到新疆后,投靠了侵略新疆的匪徒阿古柏,帮阿古柏侵略中国,后又投靠沙皇俄国侵略新疆。     面对全族快要灭绝的境地,他没有想着保全回民亦然要血战到底;他投靠外国势力分裂中国。就是这么一个人,现在有人把他奉为民族英雄。理由是他反封建最坚决。这样一种没有人性、没有国家民族大义的历史观,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当年,在反封建的大旗下,我们毁掉了多少文物,毁掉了多少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这种反封建高于一切的历史观,在很多高层次的搞学术研究的所谓历史学家心中亦然根深蒂固。学术扭曲了这些人灵魂,面对血流成河的历史,他们在高声的赞美。他们已成为魔鬼,哪是什么饱学之士。     更有象张承志这样的作家,还在鼓动圣战,赞美牺牲。知识分子应当追求真善美,以体恤生命为良知,热爱和平。歌颂屠杀、赞美屠杀,是不为人类所齿的。       陕西回民趁清朝军队到南方镇压太平军,准备屠杀汉人.目的是将陕西的汉人杀光.起义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刀,刀打好后将铁匠杀掉,以防泄秘.为准备杀人的竹杆,将街上的竹竿买光了.大荔县有一个汉民大村八女井,回民起义第一次杀人就是将此村的汉人全部杀光,一早上杀了一万多人.紧接着,挨村杀,不分男女和老幼,很快大荔,渭南,华县的农村被回民杀光.杀完了农村,再进攻县城.一些县城的老百姓进行了顽强抵抗.在临潼县,一个有文化的回民教师在接到第二天的杀人传贴后,紧急报告县长.县城紧急关门,才保住了一些人.而渭河两岸的汉民村庄,全部被杀.全县被杀30万人,不留一人.回民组织了30万人的军队,在关中平原杀人.几个月时间杀了五百万人.80%的汉人被杀,只有一些县城保住了少量人口,向北逃的人都被回民杀了,少量逃进骊山里的人,因回民不敢进山杀人而留了下来.     清朝将军胜保,看回民人多势众,不敢出城迎战.任由回民屠杀.后被慈禧太后赐死.湘军将领多隆阿,作战勇敢,将回民赶出陕西,救了陕西人的命.当年,关中到处都有多将军的忠义祠,现在他则成了罪人.那个向临潼知县通报情况的回民老师,通报情况后,知道回民不会饶他,杀了自己的老母和妻子儿女,然后自杀.当年临潼人为他修了祠堂.但现在已没有人知道,这个勇救汉人的回民.     陕西回民1862年起义,又不断动员甘肃回民起义.甘肃回民1863年开始起义,甘肃回民杀汉人乡邻难以下手,从陕西逃过来的回民则走一路杀一路.甘肃汉民被杀了600万.甘肃全省人口减少70%,中部地区的汉民几乎全部被杀. 这就是回民起义.回民为了在黄河以西地区建立一个纯粹的回民国家,借着清朝后期的衰弱,对中华民族发祥地上的汉人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一年时间杀了1100多万汉人.     陕西回民的首领之一白彦虎杀人最凶,杀遍陕西杀甘肃,最后投靠外国势力分裂中国.一些历史学家以这个人敢造反,誉此人为民族英雄.现在还有人准备给这个人过节日.而平息了回民起义的左宗堂,现在则成为罪人. 回民起义是典型的种族灭绝大屠杀,比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要残忍得多.比南京大屠杀严重得多.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告诉你这悲壮的历史.反而要把它说成是义举.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34:49 &&
再想骗人就不容易了,陕甘不留一回,不是说得玩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38:03 &&
其实从血统上,回族虽然父系来自中亚或中东的色目各族人人,母系基本来自汉族。又在中国繁衍千余年,实际母系汉族的血统是主要的。长相上回族也更接近汉人而不是中亚或中东的各族人。民国开明一类的回回,如桂系军阀回回白崇禧就明确认为,回回只是信仰穆斯林的汉人,血统上是汉族的一部分。同治年间的汉回屠杀真是人类的大悲剧,惨烈程度不亚于卢旺达民族屠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38:05 &&
《新京报》:这么多,都是什么车?  安:像丰田、奥迪、宝马比较多,那边车便宜,一辆奥迪4000多美元,一辆宝马美元。====================================================是不是吹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40:23 &&
现在的东干人咱不好说什么,察其言,观其行。但是他们的祖先白彦虎集团无疑是极端宗教恐怖组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42:50 &&
文章提交者:william660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再想骗人就不容易了,陕甘不留一回,不是说得玩的。 *********没必要这么绝对,左宗棠来了后,部分回民不也投了湘军,成为湘军势力的一部分,清末民国青海马步芳、马鸿逵等回系军阀控制青海、甘肃、宁夏半个世纪。...
共 51637 次点击,243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638675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4346 / 昨日发帖:34711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哈萨克斯坦“陕西村”:完整保留了明清习俗(图)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萨克斯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