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瑰丽的模拟人生1魔法世界界让我们流连忘返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亲自创编一篇美妙的童话故事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四年级语文期中试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四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2012年秋季学期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012年秋季学期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布了。它对习作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回到“课标”语境上来,聚焦“课标”的变与不变,准确地理解“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科学地把握习作教学方向,切实地转化习作教学行为,提高习作教学效益,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秉持的一种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这里,我们尝试着用“课标”的语境和实践的经验来探讨有关习作教学的问题,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习作教学的深入思考。 中国论文网 /9/view-3908290.htm  回归生态 快意表达   潘文彬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写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这些表述中不难看出,小学习作重在降低写作的难度,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自信心。为此,我们要科学而准确地把握习作的内涵,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命状态。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具有唯一性,他们的天赋和秉性、兴趣和爱好,都是各不相同的,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认知能力、兴趣和关注点也是不相同的。习作就是儿童记录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习作教学时能够关注每一位儿童的生命诉求,能够心怀宽容和赏识,守护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激发儿童的悟性,张扬儿童的个性,切实消除儿童对习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情感,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儿童都享受到生命的愉悦和习作的快乐。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活状态。自由快乐、好奇幻想、游戏模仿是儿童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儿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这样一种闲暇和惬意的游戏生活,习作就会变得简单容易起来,因为习作就是儿童记载自己平日生活状态的一种需要。曾经读过《遥远的声音》这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正彦生活不由自己掌握,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能否玩一会儿,不幸被汽车撞死了。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我能玩会儿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这篇小说,给我触动很大: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保卫“童年”,让儿童在成人之前应该活得像儿童的样子,过上本该属于儿童自己的欢乐、自由、有尊严的闲暇生活,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更是习作回归儿童生态的应然状态!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自己的生长状态。儿童的成长是一种自然而又舒缓的过程。习作就是儿童记录自己的生长状态的一种表达,它需要我们能够拥有一种“孩子,你慢慢来”的定力和耐心。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习作应该是无忌童言的自然流淌,是本真童心的自然飞扬,是童话的世界,是诗意的殿堂,是自由的王国。一天,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写了这样两句话:“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两位外国阿姨。这两位外国阿姨也是女的,长得很漂亮。”这两句话在成人看来似乎有点可笑,阿姨本来就是女的嘛,这样写不是废话吗?岂不知,这就是儿童的认识、儿童的发现。他原以为身边的阿姨是女的,现在见到了外国的阿姨,发现外国的阿姨也是女的。由此不难看出,这位孩子对“阿姨”已经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所以,写了这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其实,这两句话用词造句精当妥帖,尤其是“也”字道出这位孩子的一种新的发现。这位学生的语文老师对这两句话大加赞赏,说他观察细致,把话写得很通畅。这样评价,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是恰如其分的。试想,一年级的孩子能写出这样通顺流畅的语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他现在这么写就是“天使在说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话语方式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不会在这么说了,什么年龄的儿童说什么样的话,这是值得珍视的。其实,这就是生长,就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是违反不得的!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救赎与皈依。我们只有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才会在实践中按照儿童习作的自身规律行事,关注儿童的生命诉求,体现儿童习作的价值追寻,让习作教学走向“左右逢源”、科学高效的境界。   习作,“秀”出儿童的生活   周爱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说明了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叶圣陶指出,作文是一个“物→意→文”的过程。“物”指生活与自然、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事物,“意”指人的情感、体验、认识和思想,“文”指语言和表达。没有“物”,就不可能有“意”,更不可能有“文”。“物”要实施向“意”的转化,必须做到“心”与“物”的彼此契合,这一过程是体验的过程。儿童的习作就是“秀”生活,也就是通过文字将自己看到、听到、想到、体验到的描述出来。儿童用我手写我口,用我口说我心,才能“秀”出他们真实的生活。   一、习作不是生活“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而在习作教学中,许多老师会用一些条条框框要求学生,会刻意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制造一些生活场景,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记录。这样看来,学生确实易于动笔了,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却是儿童习作的大忌。   罗丹曾说过:“其实孩子的眼睛有时比成年人更加敏锐,更加独特,他们的视野,所包容的东西是丰富多彩的。”儿童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成人以前应该活得像儿童的样子。而习作不神圣,也不玄乎,应该是儿童记载自己生命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的,不是老师给予的。在老师的“安排”和“引导”下的习作,就有“作秀”的嫌疑。虽然能解决学生习作“无米下炊”的一时之急,但是学生习作是长久之计,没有自己的生活,光靠老师“给”和“挤”,那习作依然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依然处于习作的“米”荒中,最终只能作无病之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儿童的习作绝对不是生活“秀”,而是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分泌出来的,是一种需要,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不是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或内容虚假、刻意模仿的。教师不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捉来关在笼里一样。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生活才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习作教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二、习作是“秀”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学生的习作做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不作无病之呻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提起笔,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地说出来、写下来。做到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是用“我手写我心”记录生活、浓缩生活,是生活的见证。   学生情感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也是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而习作正是儿童求真立诚的一种历练,是他们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受世界、童言表达世界的自然倾吐。这里,不妨来看一位学生写的习作: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是我们这学期第一节社团课,也是各个社团确定人数的一节课。我最想参加足球社团了,上学期就没参加成。当我满心欢喜找到高老师时才知道人满了,我非常失望。那现在怎么办呢?“去科学社团。”小顾说。许老师说:“人已满了。怎么,你们想参加科学社团?下学期吧!”我俩只好耷拉着脑袋走出科学教室。就在这时,英语老师走过来笑着问:“你俩有什么事吗?”我们说了自己的想法,英语老师说:“到英语社团来吧!”我想了想说:“老师,我的英语不好,我就不参加了……”我还没说完,数学老师来了,她让我们到魔方社团。我想,魔方社团都是要靠智慧来完成的,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同学来参加的。我学习不好,肯定玩不起来,我就不去丢人了……   记录自己的真切感受,那是最自然的美。这段文字语言自然、顺畅,记录的是儿童自己最真实的生活,反应的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童言无忌,儿童身上更多地保留着人的可贵天性,纯得可爱,真得可贵,这也是儿童生命季节中最宝贵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提到,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是啊,儿童不缺乏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习作就是让儿童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生活中最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有让儿童拥有了放飞童心的自由,任真情在笔端自由流淌,“秀”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秀”好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才会异彩纷呈。   习作,儿童的创意表达   罗红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习作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的表达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进行创造性表达呢?   一、培养求异思维:在求新求异中学会创造性表达   古人云:“一树梅花万首诗。”苏轼《题西林壁》诗中也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选择的角度不同,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性状、面貌也会不同。学生习作时,通常会受到某种习惯和心理定势的束缚,思维往往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道从广泛的生活中选取习作的素材。比如,写《游中央公园》时,我问学生怎么写,大多数学生说的是观察景物,把这篇习作写成写景类文章,而这样的习作容易造成内容的雷同,甚至是别处景的搬家。在习作之前,我带学生亲自去游玩了一趟中央公园,耐心地引导学生用新的角度去观察。站在公园的小山坡上,我先让学生有序地观察,然后鼓励学生去发现究竟还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有的学生发现了一对鱼池边嬉戏的母子,有的学生关注到公园里多了一些商业设施,还有的学生说和老师一起游玩的感受与跟家人一起游玩的感受不一样……学生游玩归来后,我告诉他们,这次我们观察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写出不同题材的文章,如写人、记事、写景、游记等,表达不同的中心。这次习作由于引导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选材,因此中央公园在学生的笔下鲜活起来,学生写出的文章充满了个性。习作主题的丰富多样,也真切地表达了学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感悟。   二、培养逆向思维:在反弹琵琶中学会创造性表达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它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思维定势,因而,常常能够引发出超常的思想和效应。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逆向思维是文章出新求深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一次课堂小插曲,有个学生上着课突然哭起来了,我让学生们猜他为什么哭了(事先我知情,是因为他出国在战地工作的爸爸回来和家人团聚了)。绝大部分学生按一般的顺向思维猜他受委屈了、挨骂了等心灵创伤。我让学生采用“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方式来构思,写他遇到什么好事而哭了,也请他自己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看有没有同学能猜中他的心事。写完后,学生们沉浸在交流的快乐之中,被各种新奇的理由所震撼,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多种合理而有意思的推断。此时,我告诉他们哭的原因不一定就是悲,也有可能是喜,喜极而泣,这样反过来想的习作构思是富有新意的,同样能把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事实证明,这样的习作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激情,使他们文思如泉涌,酣畅表达。   三、培养想象能力:在放飞想象中学会创造性表达   巴金先生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儿童习作有了想象的参与,才会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放飞儿童的想象,才能让他们灵感涌动,写出富有童心、童趣、童真的习作来。新学期伊始,学生们要求“我的日记我做主”。他们自由组合4人一组写循环日记。9组中有7组不约而同选择了写想象性系列小说。梦幻花季小队写的是童话《妙妙日记》,主人公是一只小母猫,题目也是五花八门:“墨水猫”“猫猫合唱团”“游泳引发的惨祸”“偷鱼记”“啊!怪物!”“猫猫运动会”……孩子们个个神思飞扬、异想天开,构思出许多奇妙而有趣的故事,饱尝到了想象所带来的无限快乐。Sweet小队写的是《我们班的花花草草》,个小却不娇气的李心庭是雏菊惹人喜爱,外向尤擅歌舞的王艺璇是快乐的喇叭花,内敛而乐于助人的刘雨欣是含羞草但不拒人千里,优秀而富有个性的浦洁成了带刺的玫瑰,默默无闻、勤奋好学的田凌晨像桂花沁人心脾……一个个日常相处的同学形象在想象的笔下鲜活生动起来,大家读来饶有兴趣,读完不由得叹道:“写得真好,他就是这样的人。”大胆的想象,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思维与习作环境,有效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地、兴趣盎然地驰骋想象,憧憬未来,抒写生活,表达真情,弘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这就告诉我们,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写出一点新内容,抒发一点新感受,选材新颖一点,构思精巧一点,写法丰富一点,语言新鲜一点。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展灵性与悟性。   习作,儿童的自由想象   赵文萍   曾经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其中开头的一段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用无限的想象,为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浩气长存、一跃千里的鲲鹏水墨画。每每读到这一段,我总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庄子的想象力让人惊叹,也让我们感悟到想象力能给文章带来无穷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他们的幻想有时又是天马行空、匪夷所思的,可以带给别人美妙神奇的感受。他们的想象应该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就告诉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用想象去创造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当然,想象需要依托,这种依托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读过的故事、看到的景物……这些都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把自己想象到的事物特点描摹出来,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想象表达出来。请看一篇三年级学生的习作:   2085年的一天,我和伙伴们穿越到了外太空,开始了一次太空之旅。刚下飞船,我们就看见一片片生机勃勃的草坪。这可是恐龙世界呀,许许多多的恐龙在一起嬉戏、玩耍。雷龙唱歌,霸王龙跳舞,三角龙玩捉迷藏……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慈母龙给我们讲起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据说,这里曾经由于恐龙家族的大量繁殖和对环境的破坏,变得寸草不生,恐龙们饱受摧残,死伤无数。国王打算带着臣民们去别处生活,他亲自去探路,但是却病死在路上。恐龙们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化悲愤为力量,让这里恢复生机。经过很多年的努力,他们的愿望达成了。我们听了,很感动,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没想到我们的泪水成为恐龙们争抢的目标。大家都很疑惑。三角龙向我们解释:“恐龙们很爱哭,一位年老的雷龙说如果把人类的泪水放入嘴里,我们就会万年长寿,还会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我们听了恍然大悟。   这篇习作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要有想象,我们就永远不会缺少美丽的生活;只要有想象,我们的生活里就充满了惊奇和快乐。这个神奇的梦,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童真、洋溢着童趣、流淌着真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身体的触觉是可以忽略的,即使是遇到巨大的危险也能顺利逃脱。在这个世界里,孩子是主宰,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为我们渲染出一幅瑰丽的水粉画。习作中的想象,只要是充满童心、蕴含真情的,就是合理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新潜能。”想象是创新的基础,要想让学生的习作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富有创意,习作教学就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情想象,让想象载着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翱翔!相信这样,习作就会因想象而精彩。   教材,激发写话兴趣的七彩桥   吴 鹃   写话是写作的基础。低年段孩子的阅读和生活积累都是有限的,我们如何让低年段的孩子有想说的话,对写话有兴趣,能充分展开想象呢?我将目光锁定在了我们的教材上。“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借助这些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写话作为儿童习作的启蒙,我们也可以首先利用好这些例子,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为初学写作的孩子搭建一座七彩桥。   一、仿写词句:在模仿中培育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帖起步,先得照着字帖反复临习,力求形似,而后求得神似。儿童心理学研究也同样表明,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题材多样——充满童趣的小诗、有趣的童话故事、简单却富含意义的小文章……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写话兴趣和引发孩子习作乐趣的绝佳素材。   首先,低段课文中富有特色的词或词组很多,教师要做有心人,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中的趣味,并鼓励他们主动模仿、积累和创造。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中对花生地的描写——“绿油油”“黄灿灿”,我让孩子们找找这些词语的特点,孩子们一下子就注意到这些都是ABB形式的词语,接着我引导他们关注这样的词语在描写中起到的作用,并鼓励仿写几个。孩子们发现了词语的奥妙,并且联想到生活中出现过的类似词语,于是一个个兴趣盎然,写出了“红艳艳”“黑糊糊”等同样结构的词语。事实证明,这种看似简单的词语模仿,对他们学习语文、积累词语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的摘抄要有效,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这种模仿也乐在其中,很感兴趣。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一封写给盛开的菊花,让他们展开美丽的笑颜。一封写给沉甸甸的稻谷,别忘了换上金色的衣裳。一封写给飘落的树叶,感谢他们无私奉献。一封写给农民伯伯,赶紧收获丰盛的果实。”这是学习了《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后,孩子们展开想象,仿写出的语句。多么精彩生动的语言,他们体会到了文本语言的趣味,并有兴趣模仿表达。这样借助阅读文本的契机,调动孩子模仿创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模仿那些生动形象、通俗朴实的语言,就会把孩子们带到更广阔的写话天地。孩子们写话有乐趣,写得也充满童趣。这样的仿写其实也是阅读教学的拓展,让孩子关注了文本的表达,并使其学会表达,这无疑是对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续编故事:在编创中激发兴趣   仿写是对文本的模仿,是写话的起步,而续写则算得上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是对孩子想象创作热情的激发。低年级的教材选用了不少童话故事,内容丰富,富于想象,富有乐趣。想象是儿童的天性,续编童话,最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我们着手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相结合,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降低写话难度。   一开始,我们可以让孩子来续写结尾。例如,在学习完《蘑菇该奖给谁》后,我鼓励学生思考:当小黑兔听兔妈妈说“小白兔敢于和高手比”这句话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孩子们在阅读中已经充分感悟到了小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因此,孩子们积极地表达,有的说:“小黑兔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知道了,敢于和高手比才是最厉害的。’”有的写道:“小黑兔点点头说:‘下次我也要和高手比’!”通过对故事结尾的简单续编,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孩子们将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这样的续写是对孩子们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再次明辨了是非,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   之后,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根据课文情节续编故事。比如教学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孩子们通过学习懂得了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在结尾处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说如果这只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并且又碰到了这只狡猾的狐狸,会发生什么事呢?孩子们兴致盎然,想象驰骋,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应运而生。   三、看图写话:在想象中增强兴趣   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许多课文插图形象、生动,除了能够辅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外,也是绝好的写话素材。我们要善于运用插图,有目的地挑选那些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为插图配文字,说说插图中的故事等等。例如,识字篇的词串教学后,我经常会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并尽量用上词串里的词语描绘插图中的场景,叙述插图中的事件。这样的写话练习,孩子们有词用,有话写,有兴趣。又如在学生理解了《春雨》这首古诗后,我指导孩子们带着对古诗的理解,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描绘春雨时的情境。孩子们通过观察、想象,结合对诗的理解和生活中自己观察到的春雨,将春雨的声音、样子甚至小草、花儿们在春雨中的情景都描绘出来了。   总之,低年段的写话中,我们可以着力借助文本教材,提供想象契机,为孩子们搭建充满乐趣、兴趣与热情的写话平台,让孩子们在写话的路上饶有兴趣、自由自在地前行。   习作教学,变“要求”为“需求”   赵 岚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如下:“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而习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那么,如何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表达的需求呢?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思考。   一、启情导言,取材立意   习作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习作要求,帮助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指导前,学生脑海中已有一些有关的生活积累,但往往不完整、不清晰、不连贯。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轻松贴近的话题,直抵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迅速在脑海中寻找到需要的素材,在趣味盎然的谈话中解决取材和立意的问题。   如,我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4《写对话》时,是这样启情导言的:   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份神秘的小礼物。想看吗?   (播放动画片《大耳朵图图》中一段图图和爸爸的对话视频,学生们看了笑得前仰后合)   师:觉得好玩吗?哪儿好玩啊?   生:刚才图图把“唐代”当成了“糖袋子”,最好笑。   师:你关注到了他们说话的内容!   生:爸爸被图图弄得很无奈,头发都气得竖起来了,特别有趣。   生:图图每次说话都摇头晃脑的,真好玩。   师:对,他们的神态很有趣。   师:刚才动画片里的内容非常有趣,如果能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让别人读了文字也能会心一笑,多么神奇啊!想不想学学这个神奇的本领?   生:想!   这里,我以有趣的动画和聊天开场,在点评中引导他们关注对话的内容和人物的神态,学生明白了对话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把生活中的对话写下来就是一篇习作。这样贴近儿童生活的导入,既轻松解决了取材立意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   二、例文引路,构思起草   学生明确习作目标后,就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明确写作的主题,有了写作的素材,接下来就要将素材组织构建起来,这个过程就是构思。构思必然涉及到写作方法的指导。我们可以用习作中的例文引路,指导写作方法,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习作4《写对话》的教学中,我这样指导学生:   师:小作者是怎么写好对话的呢?先读读例文,再和同学讨论讨论。   生:小作者写出了我和妈妈的心情——“我感到很奇怪”。   师:你一下就找到了描写心情的词语,真会发现。在对话中,这些描写人物心情、神态、动作的词句,有个共同的名字,叫——   生(齐答):提示语!   师:写好对话,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还要写清说话的内容。   师:是啊,说话的内容和双引号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它们形影不离,同学们千万不要随意把它们分开哦!   生:还有对话中的冒号也很重要。   师:说起这个冒号,它可是个百变小精灵,能根据提示语的不同位置而随机应变。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写对话的时候每个人说的话单独成一段。   师:根据人物的对话而自然分段,这样可以使文章显得更清晰。   师:有提示语、标点正确、自然分段,这是写好对话的三大法宝,我们可要牢牢记住!   例文中体现了对话的三大特点:有提示语、标点正确、自然分段。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主发现。学生头脑中原本混乱的思维已经逐渐明晰。素材内容以何种形式呈现,内部语言如何外化,在例文的“引路”下轻松解决了。   三、自改互改,加工完善   习作的能力是通过修改而修炼来的,自改、互改是把“改”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将习作改精彩。如果老师能够唤起学生自我修改的欲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7《写日记》的评改课中,我的评改教学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明确日记的写作要求:格式正确、通顺明白、真实有趣;然后,有层次地鼓励、表扬,展示优秀日记。这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习作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想改的欲望。   其次,让学生赏析两篇优秀习作,通过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透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之后,再次回归例文,复习写法。习作的要求也就是修改的要求,要让它在学生心目中扎根,不断强化。   最后,以一篇学生日记为例,一齐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体验修改的乐趣,锻炼学生敢于点评、敢于发表修改意见的能力,这是学改的过程。此时学生的修改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再让学生自改就不是件难事了。   四、交流评价,体验成功   习作评价应该遵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儿童的天性,淡化技巧指导,不拔高要求,不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习作,最大限度地让儿童收获习作的成功和快乐。   习作7《写日记》的交流评价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我们欣赏了同学的日记,也修改了一篇日记,对修改自己的日记有启发和帮助吗?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通顺明白的基础上把作文改得更有趣、更精彩。必要时还可以请教同桌和老师。   (生自改、互改)   师(点评):我发现很多同学在修改的时候都用上了规范的修改符号,这是很棒的习惯。   (请生上台读习作,小作者发表想法。)   师评价第一篇习作:这篇习作做到了格式正确(优秀加一颗五角星),通顺明白(加第二颗五角星),而且修改之后更有趣了(再加一颗五角星)。   师:这第二篇习作请大家来评价,看看可以给他什么等第。   (请一位同学上台,评价打等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也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优点。)   既要针对要求发现不足,也要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这才能真正把习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学生在这样不断地鼓励中,必能保持习作的热情,感受到习作成功的乐趣。   习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必须把握习作要求,用激励和智慧开启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让学生能够“我手写我心”,这样,方能写出一篇篇说真心话的佳作。   童眼审视,让儿童享受成功   陈媞媞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习作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习作的内容陈旧而虚假,语言苍白而无力,习作中本该洋溢着的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更是少之甚少。学生的习作更多的是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极具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唯独丧失了学生自己。   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在《守护儿童的天性》一书中也说道:“习作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是儿童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是儿童自己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是儿童自己的情感的一种自然流淌。”所以,教师在评价儿童习作时应该用儿童的眼睛去审视儿童的作文,所谓“儿童的眼睛”也就是让教师在审视儿童习作时,用一种童真、童趣的眼光看待学生习作,降低评价标准,切勿过度追求习作中思想内容的高度、辞藻的华丽等。   儿童习作,首先讲求一个“真”字,即写他们的真实生活。比如清明节扫墓,成人是在对先人进行哀悼,而对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孩子们来说,清明节扫墓却更像是一次愉快的郊游;老师带着学生到烈士纪念碑前,他们很难想到烈士们浴血奋战,为了新中国而不怕牺牲的精神,即使习作时写了这方面的内容,往往都是些空话、套话。我认为,只要是写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想法,就是好习作。   其次,儿童习作还应求“趣”,即在写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写进自己的感受,用真情表情趣。儿童的生活经历是习作的源泉。虽然儿童并不缺少生活,但很多孩子不善于感受生活。生活虽然是精彩的、有趣的,但因为缺少了童趣,所以反映在习作中就成了干巴巴的“流水账”,失去了生活原有的亮丽和芬芳。因此,教师事先不应作僵化或过细的习作辅导,使学生缺失自由表达自我生活的勇气和愿望;而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的能力,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色彩斑斓,然后,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像聊天一样把这种有趣、这种鲜活表达出来。   我们也不能把成年人认为的“有意义”的内涵强加给儿童。成年人觉得有意义的事,孩子们也许觉得枯燥无聊。对儿童来说,快乐的生活就是有趣的生活,有些孩子的痛苦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他们难忘的事也许就是养两只小猫、抓几只蚱蜢或者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   所以,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评价学生的习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肯定学生的优点,改正学生的缺点,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用童眼审视儿童的习作,我们还应以一个“忠实读者”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人性化——“这句话可不可以这样改?”“如果改成这样会更好些。”“下次错别字如果再少些,你的作文将更加出色。”……凡是学生习作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都应加以赞赏,不应以老师的语言、情感去替代儿童的语言、情感。而是始终以读者的意识参与其中,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儿童的习作,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   就让我们满怀一颗童心,从儿童的心理出发,用儿童的眼睛审视儿童的习作,让他们写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不解,写出内心的快乐与悲伤,在习作的自由王国里畅所欲言,让习作真正成为生命的呼喊和心灵的歌唱。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骑马与砍杀魔法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