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寿命最长最大胆

谁是世界上最大胆的动物? | 日志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注:本文已发表于《小学时代·奥妙(超级百科)》2014年第5期,请勿转载
如果让你猜,这个世界上最大胆的动物是谁,你会怎么说?大概你会首先想到老虎、狮子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兽中之王吧?可是我要告诉你,这位动物界最大胆人士,就连老虎、狮子也要敬它三分!它作为“世界上最大胆的动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可是榜上有名呢!这么神秘的家伙,到底是谁呀?要是傍晚时分,你在非洲的沙漠中或大草原上看到一个黑黑的小脑袋从一个地洞里钻出来,就要注意了——那也许就是我们的主角登场了! 来者不拒的“吃货大咖”你对它的第一印象可能会影响你的判断——这家伙个头儿不大呀!它哪儿来的那么大胆子?!它的身长只有不到1米,一对黑溜溜的小眼睛机警地四处看着,耳朵更是小得很难发现。它的毛在身体上部呈现灰白色,而下部则是黑色的,身后拖着一条毛茸茸的尾巴,从头到尾都是上白下黑,远远看去,它就像是披着一件白色的连帽外套。它总是步履匆匆,一副很忙的样子——它确实很忙,一夜里它要吃很多东西才能满足胃口。其他动物吃了上顿饭,怎么也要歇一歇再考虑下顿饭;可这位“吃货大咖”却吃了上顿就马不停蹄地去找下顿。它的食物种类可达到60种之多,几乎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小到坚果、野果、昆虫和虫卵、大到小型哺乳动物,甚至河中霸王——鳄鱼!没错,鳄鱼也是它的盘中餐,有这样大的胃口,难道你还不相信它有动物界最大的胆量吗? 最爱的食物——蜂蜜虽然它菜单上的食物名目如此繁多,但它最最喜欢的食物还是蜂蜜。也正是因为它对蜂蜜的热爱,才得到了这个名字——蜜獾。非洲的野蜂异常凶猛,大多数动物都会退避三分,而蜜獾既然顶着“最大胆”的名号,必然不会把这些小小的蜜蜂放在眼里。无论蜂巢是藏在树洞里,还是岩峰间,蜜獾都要不顾一切地把它抠出来。蜜獾的皮毛又厚又硬,所以不那么怕蜜蜂的蛰咬,这让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放心大胆地大闹野蜂窝。但也有人曾经见过为了吃蜂蜜而葬身蜂窝的蜜獾,可见这家伙有多爱蜂蜜! 与好朋友响蜜鴷的友谊你和你的好朋友一定有共同的爱好吧?蜜獾和好朋友响蜜鴷的友谊正是建立在它们共同喜欢的食物——蜂蜜上。每当响蜜鴷找到了蜂巢,而它自己又无法吃到蜂蜜时,就去寻找蜜獾的身影。它会冲蜜獾叫个不停,蜜獾看到它也会回应着跟它走。响蜜鴷带领蜜獾找到蜂巢,然后就在一旁观看着蜜獾大战野蜂。蜜獾吃蜂蜜的时候,响蜜鴷从不急于分一杯羹,而是静静地看着它大快朵颐,直到蜜獾吃够了起身离开,响蜜鴷才飞过去吃那些残留的蜂蜜、蜂蜡和蜂卵。这对它来说已经足够了! “蜜源向导”——响蜜鴷响蜜鴷鸟是非洲的一种奇特鸟类,它不仅会为蜜獾带路,也会为人带路寻找蜂蜜。非洲的野蜂喜欢在高大的树上和中空的树洞里建巢,可是非洲土人总能找到它们,秘密就在于这种神奇的小鸟。响蜜鴷会鸣叫着带领寻蜜人来到蜂巢所在的树木,然后落在那棵树上,如果寻蜜人没有反应,它会再次飞起来,围着那棵树打转。当然,每次找到蜂蜜,寻蜜人是不会忘记响蜜鴷的功劳的——他们会给它留下一些蜂蜜和蜂蜡作为答谢。在非洲原始的土著文化中,响蜜鴷甚至被神化了,任何人都不许杀死这神奇的小鸟,否则会被施以重刑。 专门捡漏的淡色苍鹰鸟类中,除了响蜜鴷是蜜獾的好朋友,还有一位令蜜獾讨厌的家伙——淡色苍鹰。这种鸟每天的一大工作就是跟着蜜獾,然后趁蜜獾不注意抢走蜜獾的猎物。蜜獾对待猎物的态度十分坚持,它会逼得猎物逃跑时慌不择路。这也使得淡色苍鹰可以在一旁守株待兔,一旦猎物逃跑,淡色苍鹰可以利用自己的飞行优势迅速把猎物抓走。幼年的苍鹰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蜜獾在它们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观察几次父母如何利用蜜獾捕食以后,小苍鹰就会明白了。 你知道吗?蜜獾和响蜜鴷鸟、淡色苍鹰这样的关系,叫做“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通过密切接触而使双方或其中一方受益的关系,像蜜獾和响蜜鴷这样双方都受益的,叫做“互利共生”关系;而像蜜獾和淡色苍鹰这样只有淡色苍鹰受益的,叫做“偏利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你还知道哪些共生现象? 我是蜜獾我怕谁?!蜜獾可不是仅仅有个胆子而已,人家是因为有实力才会有这么大的胆子,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嘛!考虑撕咬力和身材的大小关系,蜜獾被认为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撕咬力数一数二的动物。一只6公斤的蜜獾,能杀死30公斤的袋熊。别看蜜獾一副可爱的外表,可一旦遇到猎物或实力强劲的对手,它会变得非常凶猛。南非军方就以“蜜獾”这个名字为他们的装甲车命名,希望这种装甲车能像蜜獾一样勇猛,所向无敌。 毒蛇?巨蟒?都是我的菜!在非洲草原和沙漠中,毒蛇和巨蟒都被认为是十分厉害的动物,连狮子、猎豹都对它们尽量避让,然而到了蜜獾这里,它们照样能成为腹中美餐。蜜獾能杀死体重比它大4倍的蟒蛇,一方面是因为蜜獾在夜间猎食,而蟒蛇在夜间的体温比较低,反应不够快;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蜜獾的攻击动作十分迅速、猛烈,很快,蟒蛇就会被它的尖牙利爪制服,并成为它的晚餐。蜜獾是少数不怕蛇毒的动物之一。有科学家猜测,它身体里可能有能够分解蛇毒的物质,但这一说法还没有经过证实。然而确凿的证据表明,蜜獾在被蛇咬了以后,虽然会有短时间的神经麻痹症状,可醒来后它会立刻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一样,而不会像其他中毒的动物一样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恢复神志。由此可见,蜜獾对付蛇毒的功夫确实非同一般! 勇敢勤劳的蜜獾妈妈蜜獾妈妈每次只生育一只蜜獾宝宝,它要在宝宝身边照顾一年左右,小蜜獾才能独立生活。刚刚出生的蜜獾宝宝要在洞里呆上三个月的时间,蜜獾妈妈才允许它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三个月大的小蜜獾还不怎么会走路,踉踉跄跄地跟在妈妈身后,着急的时候蜜獾妈妈就索性把它叼在嘴里。这时候的小蜜獾虽然身材还不大,可是已经有了不小的胃口,它能吃掉妈妈四分之一的食物。等小蜜獾长到了六个月,它就会吃掉妈妈食物的一半。所以,蜜獾妈妈就要不停地找食物回来喂饱宝宝和自己。如果是雄性的蜜獾宝宝,很可能长到体重比妈妈还重的时候还要依赖妈妈的喂养,这时候蜜獾妈妈就更辛苦了。尽管辛苦,可是蜜獾妈妈仍然要小心蜜獾宝宝的安全。它每一天都要带着蜜獾宝宝“搬家”,换住处对于小蜜獾来说非常重要。除了防范猎食者以外,其他成年蜜獾也是防范的对象。科学家还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蜜獾之间会存在同类相残的现象,但是很多小蜜獾都是死于成年同类的攻击之下,据统计,只有一半的蜜獾宝宝能够存活下来。 蜜獾的生存状况蜜獾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西南部和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中,我国的大兴安岭也有它们的足迹。由于它们生性凶猛,天敌少,猎食范围广,因此总的来看,蜜獾的种群生存状况相对稳定。但是,一些人为因素会影响蜜獾在局部地区的种群数量,比如,由于它们经常破坏养蜂人的蜂箱,所以一些养蜂人会杀死蜜獾;爱斯基摩人则会用蜜獾的皮毛制成衣物,因为它们的皮毛即使在温度非常低的地方,遇到嘴里哈出来的气也不会结冰;另外,人类活动的扩大也使得蜜獾的栖息地逐渐减少。动物学家和环保专家们正在努力地研究如何平衡蜜獾与人类的关系,希望能将人类对蜜獾种群的影响降到最低,让这种神奇的小动物能安然生存于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上。
本文由授权()发表,文章著作权为原作者所有。
(C)2014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www.色色女.com_外国母亲与儿子乱伦_女人下陪裸体图片_性爱欧美 成人 电影彻底浸湿的毒岛冴子_78g人体艺术摄影_真宫梨沙子的图片_安室奈美惠wil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什么动物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