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伯家李大伯承包了一片荒山山,其中

《大畈村志》汪禄生著(1)
&&&&大畈为婺源东乡之首,历史上属安徽。自唐至今为汪姓族人聚居之地。这里四面环山,层峦叠翠,林木葱葱,中旷平原。东面是莲花山,南屏石耳山,西边芙蓉山(灵山),北为笔架山。鳙溪河水从村东向南流,浇灌着良田千顷,确是人们繁衍生息的好去处。朱元璋打江山时,曾到此登上西山勘察地形,当见到平川旷野,良田千顷时,赞之曰:“好大一个畈”。他当了明朝开国皇帝后,村人就将这原名鳙溪之村改名为大畈,朱登过的西山得名为“洪武尖”。古时这里山岭连绵,交通不便,距县城九十华里,离屯溪(黄山市)110华里,出门办事全靠步行。这里山川灵秀,世业耕儒,民风淳朴,艰苦的环境锻炼和培养了居民积极向上求发展的性格,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从这小山村走出的进士有30多人。七品以上官员100余人。于国于民曾作出贡献。如明嘉靖时官至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首创“师夷制夷”的战例率兵打败葡萄牙侵略者,他的业绩至今仍被深圳和广东沿海人民所赞颂。还有各朝代的官员、学士、文人名留史册。村内古时祠堂、庙宇、牌坊林立,足呈文化古村本色,在徽州小有名气。
&&&&在物产方面,婺源素以茶叶著称,名冠中外。早在公元856年唐代杨华所作《膳夫经手录》一书中所称“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有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賷,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所出之含膏,亦在顾诸之并列”。这是古藉中说明婺源茶叶生产的销售兴旺,质量优良。大畈绿茶列古代婺绿四大名家(大畈、济溪、溪头、砚山)之首。以“色泽翠润,叶肉柔软肥厚,香气高馥,滋味浓厚淳爽,汤清叶绿”而见称,宋代名之为绝品,明代列为贡品。明清鼎盛时村中开设茶行,茶号多所,特别是民初六年汪序昭的“陆香森”茶号,以《双狮国旗》商标注册,产品行销欧美及俄罗斯,外商多预付定银订货。
&&&&大畈是歙砚石材主要产地。改革开放以来,歙砚工业发展很快,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歙砚之村。产品占领国内歙砚市场,也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畈村的面貌有很大变化,交通大为改观,从黄山市到婺源的一级省际公路穿村而过,到大畈只要一个小时。
&&&&近几年来人民新居住房一栋栋相继落成,这新的景像使我这长期工作在外五十多年的汪姓后人,感到很大欣喜。汪禄生先生在八十高龄之际,经过长期收集、整理、撰写出大畈村志,给了我们一个大畈村的历史沿革全貌,使人对家乡更贴近,更热爱。今天全国上下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相信大畈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注:此序作者汪宗荣原为国家科委研究员,工业科技司副司长。大畈人。
&&&&目&&录
&&&&&&&&序一………………………………汪宗荣
序二………………………………汪祖德
&&&&凡&&例……………………………………
&&&&概&&述……………………………………
&&&&第一篇&&&&&&&&渊&&源………………………
&&&&一、大畈得名………………………
&&&&二、大畈汪氏溯源…………………
&&&&三、宋旨钦定汪姓为国之梁………
&&&&四、大畈汪氏谱歌…………………
&&&&五、大畈汪氏世系图………………
&&&&六、汪氏世祖容像·赞·联………
&&&&七、大畈大事记……………………
第二篇&&&&&&&&村&&建………………………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
&&&&二、行政组织………………………
&&&&三、村落建设………………………
&&&&1.交通…………………………
&&&&2.水利…………………………
&&&&3.邮政&&电讯…………………
&&&&4.电影&&广播&&电视…………
&&&&第三篇&&&&&&&&农&&业………………………
&&&&一、水稻……………………………
&&&&1、水田分布……………………
&&&&2、所有制………………………
&&&&3、农民组织……………………
&&&&4、耕作…………………………
&&&&5、肥料…………………………
&&&&6、农机…………………………
&&&&二、油料……………………………
&&&&1、油菜…………………………
&&&&2、柽子…………………………
&&&&3、乌桕…………………………
&&&&4、桐子…………………………
&&&&三、茶叶……………………………
&&&&第四篇&&&&&&&&工&&业………………………
&&&&一、砚台业…………………………
&&&&二、油漆业…………………………
&&&&三、茶厂……………………………
&&&&四、地毯厂…………………………
&&&&五、水电业…………………………
&&&&第五篇&&&&&&&&教&&育………………………
&&&&一、基础教育………………………
&&&&二、初中教育………………………
第六篇&&&&医疗卫生……………………
&&&&一、医疗……………………………
&&&&二、医药……………………………
&&&&三、病疫……………………………
&&&&四、卫生工作………………………
第七篇&&&&文&&化………………………
&&&&一、联………………………………
&&&&二、匾………………………………
&&&&三、诗词……………………………
&&&&步蟾宫&&&&
水调歌头………………
&&&&念奴娇&&&&
满江红…………………
&&&&谒汪华墓&&蝶恋花………………
&&&&自题画像…………………………
&&&&江仲芳出居………………………
&&&&登炼丹台…………………………
&&&&游仁义院…………………………
&&&&登齐云山…………………………
&&&&巡靖安堡阅东河口新筑城台……
&&&&登莲花山…………………………
&&&&登灵山……………………………
&&&&题石耳山…………………………
&&&&答谢诗……………………………
&&&&鳙溪八景诗………………………
&&&&婺源行……………………………
&&&&示儿孙……………………………
&&&&绿萼梅&&癸卯除夕………………
&&&&大畈砚街…………………………
&&&&瞻汪鋐牌坊………………………
&&&&四、民谣
&&&&洒雄磺……………………………
&&&&十二月花名………………………
&&&&穷汉自叹…………………………
&&&&农家苦……………………………
&&&&劝善歌……………………………
&&&&哭轿神……………………………
&&&&八宝对……………………………
&&&&挑丝巾……………………………
&&&&女儿怀母…………………………
&&&&逗儿歌……………………………
&&&&女儿谣……………………………
&&&&逗儿歌……………………………
&&&&三者同面相………………………
&&&&月光歌……………………………
&&&&按摩歌……………………………
&&&&五、谚语&&歇后语…………………
第八篇&&&&名胜&&&&古建…………………
&&&&一、名&&胜…………………………
灵山………………………………
屏障山……………………………
巽山………………………………
天鹅棲真…………………………
阴岩笔架…………………………
狮石滩……………………………
中洲古林…………………………
鸳鸯斗……………………………
雄狮饮水…………………………
&&&&二、现存古建………………………
&&&&1.民居…………………………
&&&&2.古井、古塘…………………
&&&&&&&&&&
3.古石桥………………………
&&&&&&&&&&
4.古木…………………………
&&&&&&&&&&&&5.古墓葬………………………
&&&&&&&&&&&&三、古建遗迹………………………
&&&&&&1.祠堂…………………………
&&&&2.昭恩楼………………………
&&&&&&3.其他府第……………………
&&&&&&4.庙阁…………………………
&&&&&&5.路亭…………………………
&&&&&&6.古牌坊群……………………
&&&&7、牌坊图选录…………………
第九篇&&&&人&&物………………………
一、进士名录……………………
&&&&&&二、民国时大学生………………
&&&&&&三、七品以上官员名录…………
&&&&&&四、文人学士著作名录…………
&&&&五、民国时期名人录……………
&&&&六、共和国时期名人录…………
&&&&1.公务员………………………
&&&&2.砚雕工艺美术师……………
&&&&3.教育卫生界…………………
&&&&七、人物小传………………………
&&&&汪道安…………………………
&&&&汪&&濆…………………………
&&&&汪中元…………………………
&&&&汪惟厚…………………………
&&&&汪&&存…………………………
&&&&汪介然…………………………
&&&&汪&&澈…………………………
&&&&汪大猷…………………………
&&&&汪炎昶…………………………
&&&&汪立信…………………………
&&&&汪宗臣…………………………
&&&&汪庭桂…………………………
&&&&汪睿……………………………
&&&&汪同……………………………
&&&&汪星……………………………
&&&&汪进……………………………
&&&&汪奎……………………………
&&&&汪舜民…………………………
&&&&汪都……………………………
&&&&汪道全…………………………
&&&&汪士茂…………………………
&&&&汪徽……………………………
&&&&汪继昌…………………………
&&&&汪鋐……………………………
&&&&汪思……………………………
&&&&汪道亨…………………………
&&&&汪玄锡…………………………
&&&&汪以时…………………………
&&&&汪国楠…………………………
&&&&汪濂……………………………
&&&&汪霦……………………………
&&&&汪波……………………………
&&&&汪国佐…………………………
&&&&汪曾志…………………………
&&&&汪序昭…………………………
第十篇&&&&民&&俗………………………
&&&&一、祭祀……………………………
&&&&二、头脑……………………………
&&&&&&1、社头…………………………
&&&&&&2、十八头………………………
&&&&&&&&&&
3、仙头…………………………
&&&&三、会次……………………………
&&&&1、清明会………………………
&&&&&&&&&&
2、禳送会………………………
&&&&&&&&&&
3、溪埠会………………………
&&&&4、观音会………………………
&&&&5、燄口会………………………
&&&&6、关帝会………………………
&&&&7、天灯会………………………
&&&&8、桥会…………………………
&&&&四、节日……………………………
&&&&五、竖屋叫时叫好…………………
&&&&六、生辰寿诞………………………
&&&&七、婚姻嫁聚………………………
&&&&八、传统食品………………………
&&&&&&1、米粉制品……………………
&&&&&&2、菜谱…………………………
&&&&&&3、小吃、干品…………………
&&&&第十一篇&&&&传说、故事、纪实…………
&&&&一、传说……………………………
&&&&大畈人家路不平…………………
&&&&“江左世家亭”…………………
&&&&“汪家业”与“赵家洲”………
&&&&左宗棠为大畈结讼………………
&&&&玄锡公灵山缚虎…………………
&&&&二、故事……………………………
&&&&汪天官齐云山求嗣………………
&&&&汪鋐家训…………………………
&&&&杵棒开花…………………………
&&&&铁心硬手整治五城街……………
&&&&江慎修之女婚姻悲剧……………
&&&&三、纪实……………………………
&&&&朱元璋御札赐汪同………………
&&&&四世一品诰命……………………
&&&&一门两柱国&&四代八尚书………
&&&&知本堂……………………………
&&&&悦和堂的来历……………………
&&&&解放一瞥…………………………
&&&&第十二篇&&&&增&&录……………………
&&&&一、山脉与河流……………………
&&&&二、中元公迁大畈后迁派…………
&&&&三、大畈籍他姓人员略况…………
&&&&四、共和国时期大学生……………
&&&&五、大畈任现职人名录……………
&&&&六、抗美援朝大畈志愿军名录……
&&&&七、大畈去台人员名录……………
&&&&&&&&&&&&八、徽州民间心目中的汪华………
&&&&后记………………………………………
&&&&一、本书存真求实、今古同述、不作评论,力求史事增篇。
&&&&二、采用记、志、传录、图、表、篇节结构。
&&&&三、记述有资料的史事,以限在2006年以前。
&&&&四、纪元尽量沿用朝代、民国年号,并加注公元纪元。
&&&&五、人物传中,以已故人物入篇。表中以离、退休、在职人员入表。
&&&&六、资料来源于家谱、县志、徽州府志、婺源诸出版物,以及本村七十岁以上老人口传。一般未注明出处。
&&&&七、无以考证的字,以□替代。电脑字库中没有的古异字,以◇代替。
&&&&大畈原名鳙溪,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6)歙州人汪道安(越国公汪华十三世孙)以衙前兵马指挥使领兵镇婺,驻来安镇(今清华),后移兵弦高(紫阳镇)。乾符元年,特升衙前都虞候护卫大将军。卒年三十七岁,墓在三都武口,为婺源汪姓始迁之祖。道安生三子,长子汪源居还珠里,三子汪淦早逝,次子汪濆于中和四年(884)补衙前都虞候充三浯镇将(三浯镇在江湾镇镇头附近)。光启三年(888)授婺源都镇政左横卫都尉。景福三年(894)授东州团练击讨使,殿中侍御史,都知兵马使。历阶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兼御史大夫。乾宁元年(894)追讨黄巢叛乱至铜埠,殁于阵。墓在大田寺。
&&&&汪濆长子汪中元,次子汪高(迁段莘)。中元痛父殁于王事,生逢唐乱,历梁唐晋四朝,抗志不仕。奉母避居于大畈,时约公元895年,为大畈汪氏始迁之祖。卒、墓在大畈后村土名“上十八汪”。汪中元迁大畈,初时居后村。公元1200年间,宋儒士汪倬(汪氏六十八代)迁往前村竹林头。公元1270年间,宋进士迪功郎广德司户参军、原白鹿书院山长汪庭桂,改大畈河流,由原来从西山脚下南流,辟向从东山脚南流,即现在的河流导向,使大畈后村前村陆地联成一体。
&&&&大畈位于婺源东部,是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东邻浙江开化县,北面是安徽休宁县,西接婺源溪头乡,南联江湾镇。距县城九十华里,距黄山市110华里。
&&&&大畈,四面环山,中旷平原,古来称“千里来龙归大畈”。主要岩性呈斑状花岗岩、中粒状花岗岩、细粒斑状花岗岩。其东面是莲花山主峰海拔1155米,子峰东山尖海拔401米。西面芙蓉山(灵山)主峰997米,子峰屏障山约300米。北面笔架山,子峰鸡公尖432米。南屏石耳山1260米。村居四面环田千亩。素来自给自足。
&&&&大畈地方土质肥沃,为酸性和麻沙土壤。山田有涓涓山泉灌溉,段田引鳙溪河水、水旱灾害百年难得一遇。
&&&&大畈古时属歙州大鳙里八都。
&&&&公元1121年歙州改徽州、江南道。
&&&&公元1284年改为徽州路属浙江省
&&&&公元1364年改为徽州府属浙江省
&&&&公元1667年徽州府属安徽省。
&&&&公元1934年属江西省第五行政区
&&&&公元1937年江西婺东区大畈保联。
&&&&公元1938年江西婺源大源乡
&&&&公元1942年江西婺源二区大畈
&&&&公元1946年江西婺源鳙川乡
&&&&公元1947年安徽婺源大源乡
&&&&公元1949年江西婺源江湾区大源乡
&&&&公元1952年江西婺源二区大畈乡
&&&&公元1956年江西婺源大畈人民公社
&&&&公元1960年江西婺源江湾人民公社
&&&&公元1961年江西婺源大畈人民公社
&&&&公元1968年江西婺源江湾人民公社
&&&&公元1972年江西婺源大畈人民公社
&&&&公元1984年江西婺源大畈乡
&&&&公元1995年江西婺源大畈镇
&&&&公元2003年江西婺源江湾镇
&&&&解放前大畈村分为第七、第八两个保。农民组成上农众、下农众,均以地段划分。全村人口约五、六百人。解放后分为&个小组。人民公社时分为八个生产队。恢复乡建制后,由八个生产小队更名为居民小组,2002年人口约一千三~四百人。土地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1300余亩,茶地400余亩。
&&&&大畈为汪姓聚居的村落。汪姓始迁之前有马姓居湖坦、赵姓居赵家坦、金姓居畲田、黄姓居黄家坦、江姓居狮形前等十余姓居民。
&&&&汪氏建居大畈,重视培育人才,由唐至清六百多年间,相传登进士36人(已考证进士有33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103人(已考证了91人)。其中官居显位的有宋参知政事汪澈,与宰相陈伯康同辅朝政;宋端明殿大学士汪立信抗元为国殉难;明抗击暹罗兵的陕西左布政使汪进;明首倡师夷制夷,第一次打败葡萄牙,收复澳门的柱国大冢宰兼大司马汪鋐;以及户部左侍郎,卒赠户部尚书汪玄锡;兵部右侍郎、卒赠兵部尚书汪道亨。龙图阁大学士汪大猷;太仆寺卿汪以时;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汪舜民等。历史上,大畈有文人学士32人,著书71部。还有书法家汪道全;画家汪徽、汪都、汪曾志;国手名医汪继昌等。
&&&&大畈又是“婺绿”名茶产地,宋代称之为绝品,明代列为贡品。婺源誉为“四大名家”之首。
&&&&中国四大名砚的“歙砚”。大畈已成为“砚村”,新建“砚台一条街”产品畅销国内外、多方巨砚列为国宝。
&&&&大畈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千年文化古村。
、大畈得名
&&&&大畈原名鳙溪。古来对外全称“山西平阳郡鳙溪知本堂”。相传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有群鳙鱼溯洪而上,后来水退而鱼留在小溪之中,故而这条小河就得名为“鳙溪”。村因以“鳙溪”而名。
&&&&公元(1355)年,即元至正年间,朱元璋领兵转战皖南,攻取婺源州,时任婺源知州的畈人汪同(居浯村)夺回州城。1357年朱元璋再次攻占州城,汪同率部归顺。期间委汪同为院判镇婺源。汪同曾陪同朱元璋及部将邓愈、胡大海先后两次到过大畈,为勘探地形登上大畈西山。朱见千顷良田,数百庐舍,平川广野,尽收眼底,心怀顿时开阔,情绪豁然振奋,大声笑着赞曰:“好大一个畈”。明朝建立,朱元璋做了开国皇帝,村人就将村名鳙溪的古畈地方改为“大畈”了。明朝定国号为“洪武”,当年朱元璋登过的大畈西山,也就得名称之为“洪武尖”。上山的小路称之为“洪岭”,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改变,通往洪武尖的洪岭脚古建小石桥“永济桥”仍完好存在。
&二、大畈汪氏溯源
&&&&大畈汪氏源远流长,系出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因长于姬水,后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生子二:伯曰玄嚣,仲曰昌意。玄嚣生蟜极,蟜极传帝喾高辛氏。帝喾传后稷。后稷名弃,于帝尧时,为农师,乃姓姬氏,系周之始祖。后稷生禾窋,禾窋卒,子鞠立,鞠传公刘,再传庆节,再传皇仆。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俞立。毁俞传公非,再传高圉,再传亚圉。亚圉卒,子公叔伯、仲雍和季历。太伯、仲雍,善体亲意,相率南下,成吴越一国,后列诸侯。古公卒,季历立,季历生昌,为西伯,即周文王。文王昌生太子发(即周武王)与周公旦。周公旦者,文王次子,武王之弟也。文王崩,武王立,周公旦辅翼之,用事居多,武王乃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未就封,留佐武王,辅成王,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伯禽卒,子考公酋立,四年卒,立弟熙是为炀公。炀公卒,首传长幽公宰,再传次魏公沸。后传子历公擢,再传弟献公贝。献公子真公濞立,卒传其弟武公敖。敖传子懿公戏,懿公卒,传其兄伯御,伯御卒,传懿公弟孝公称。孝公卒,子弗湟立,是为惠公。惠公卒,子隐公息摄政,后传桓公允(轨)。桓公卒,传子庄公同,庄公卒,先传子斑,再传泯公开,泯公传弟厘公申。申卒,立其子文公兴。后传宣公倭。宣公卒,子黑肱立,是为成公。
&&&&鲁成公于周定王十七年至周简王十三年在位,(公元前五九0年至公元前五七三年)夫人定姒,生子二:长曰午,次曰汪。午嗣位为襄公。而汪乃成公次子。其母夜梦游汶,见白兔入怀,彩虹绕身,感而有孕,二十五月而生,握手三日乃开:左有水文,右有王文,合成“汪”字,遂以为名。长而敦敏,有功于鲁,为上大夫,食采平阳,此汪氏平阳郡治之由也。卒葬颖川,故称颖川汪侯。娶大夫王旬女,生子挺,官至周司谏,仍姓姬氏。娶许氏,生子二:长曰诵,次子芒。诵为周都司马,始以祖父之名为姓,望于鲁之平阳,遂开汪氏之宗。诵生子三:长名越,次名铨,三名錡。錡(礼记檀弓作踦)于鲁哀公十一年,年十九,与齐师战,死于郎。孔子谓其“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鲁国以国葬葬之,谥烈。越仕鲁为公族大夫,封陈郡侯,迁洛阳。育子四:伯名嵩,仲名汶,叔名洙,季名郁。嵩仕鲁为中大夫,生建,建为周左中大夫,生子考。考为鲁司马。传子欣,为彭城戍主。欣生子永,为泰之左监门。永生子陈,为秦中郎将。陈子二:长名良,秦为中郎将,迁长安。次名量,秦封彻侯。良生猛,为汉中军司马,沛郡守。猛生子二:一名胜,再名拔。拔迁北地。胜为颖川太守,封容城侯。生子三:一曰理,二曰重,三曰泰。重居颖川;泰居宜阳,开河南汴梁支;理为清河令。生子二:长名坚,次名婴。坚分清河及济南等支。婴汉景帝时拜伏波将军。育子名婴,为汉中郎将。晃子性,汉武帝时任中军司马,淮阳令。传子进,为汉护军司马。雅进生子二:日达、日勘。勘居扶风,开扶风一派。达为中郎将,生子三:长名,次子折,居清河;三名卞,居下邳,开淮阳、下邳一派。雅为玁狁戍主,仕至清河太守。雅生子勇,以武功拜广武将军。勇生子言,汉武锋将军,安城太守。言子高,为猛烈将军,北塞戍主。高子三:名洪,名澄,名浍。洪分河西派。浍分广平派。澄以武略进士为北征军司马。澄子珍,为沛郡长史,后为侍郎领著作。珍子云,为渔阳太守,战鲜卑殁于阵。传子托,为嘉平令。托子顗,为太子洗马。头子广,为中郎将,广子平,为徐州行军司马。平生二子:长曰勖,次曰文和。文和公,汉献帝时为龙骧将军,建安二年丁丑,中原大乱,公乃渡江南迁,孙策表授会稽令,遂家于新都始新,为江南开基始祖。公家新都后,深感宗支繁衍,迁徙无常,乃编辑谱牒,俾后世寻源,我汪氏族谱之源,盖始于公也。文和公生子二:长名轸,次名超。超出继勖为嗣,居会稽,开会稽一派。轸为弥寇将军,故鄣令。轸子四:长名彻,次名远,三名除,四名万春。彻仕吴为湘东太守,新都侯。生子三:名授、名守、名谦。守分湘东派,谦为豫章太守。授于吴宝鼎三年(公元二六八年)为陈留太守及新都太守。(是年改新都为新安)授生子四:长名翊,次名解,三名演,四名旭。翊为海阳令,迁海阳。解为庐江太守,居遂安。旭为晋军司马,丹阳太守。淮安侯。于东晋成帝咸康二年,诏天下索诸谱,淮安侯尝奉颖川汪氏族谱,诣关拜表以闻。演仕晋为仁威将军,散骑常侍。生子一,名道献,晋永昌元年为黟县令,迁歙。献生子二:名恭、名威。威分北野灵符诸派,恭为除寇将军。生子名统,官宁远将军。统子元爽,以文学著名,隐居自善,徵富春令不就。生子叔举,为齐军司马。迁新安绩溪,登源东岭下,为登源始祖。叔举生四子:长名泰,次子志,三名儒,四名霸。泰仕梁为北大将军,陈永定间为绩溪令。泰生子五:长名然,为会稽令,封戴国公。次名勳明,三名杰,四名默,五名仁。勳明性简默,不扬人短,陈武帝时,官会稽令,封戴国公。育子三:僧莹,僧湛,僧淑。僧湛官鄱阳令,有子名铁佛,任宣城太守,封宣城郡开国公。又有子名天瑶者,封淮安郡开国公,居旌城、休宁、石田一带,皆湛公后也。僧莹为海宁令,进稷州长史。娶郑氏,育子三:长名世华,次名世英,三名世荣。隋大业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兄弟三人,保障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安堵无恙。唐高祖新定,武德四年,奉表归唐。世华既归唐,因避太宗讳,遂去世字名华。诏授以方牧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公生于陈至德四年丙午正月十九日子时,唐贞观二十三年三月初三日,死于长安,寿六十有四。生子九:元配钱夫人英端子三:曰建、曰灿、曰达。嵇夫人子二:曰逊、曰逵。庞夫人子三:曰广、曰爽、曰俊。张夫人子一:曰献。长名建,唐附马,郎州都督府法曹,生子四。次名灿,右卫勋府霍王府户曹参军,涪州令,后裔皆在蜀,生子二。三名达,授征贺鲁、高昌、龟兹有功,袭越国公,生子三。四名广,唐左翊卫勋府飞骑尉,生子三。五名逊,唐左翊卫勋府飞骑尉,无传。六名逵,以功授唐薛王府户曹参军,生子四。七名爽,唐左卫勋府岐王府兵曹参军,生子二。八名俊,唐郑王府户曹参军,生子五。九名献,早卒,宋封衍正公,无传。九子中除逊、献无传外,馀皆迁居各地,繁衍绵延,蘭薰桂馥。而七祖爽公,子孙尤盛。越国公第七子爽公的十三世孙汪道安(五十六世)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充衙前兵马指挥使领兵镇婺,驻来安镇,后移弦高,散兵耕耨,兵备食足,庶民赖之。特陞衙前都虞候、为婺源汪氏始迁祖。
&&&&五十七世汪濆,称端公,字清叟,道安公次子。沉毅刚敏、武艺过人。战黄巢殁于阵。授东州团练击讨使,殿中侍御史、都知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后人慕其功德立祠三浯镇,植双杉,号双杉祠。
&&&&五十八世汪中元,濆公之长子。字彦立。痛父殁于王室,抗志不仕,奉母隐居,择三浯上流十里有地曰鳙溪,清源平旷,山川迥合,中元见而爱之,遂闢居焉。为大畈汪氏始迁之祖。
&&&&中元墓在大畈后村,因其后裔繁衍昌盛,分支有如常山、休宁、开化、乐平、太平、棗阳、泉州、青阳、武昌等等多处,故而墓地称之为“十八汪”。
&&&&&三、宋旨钦定汪姓为国之梁
&&&&天承运
&&&&皇帝敕日&&朕闻海内大姓名族自西晋太康中品定天下九州八十五郡一百九十八姓至唐贞观中太宗夜梦神人共语法令自谓&&先帝名贤命秘阁秘书&&臣&&汪行复考正称三十一姓名家历来与国通婚名为国之柱梁至五代初朱温氏无故废之&&今有大臣吕公著苏轼周昌颐江邦彦孔文仲等复奏前事考选十八名家正合朕意不废
&&&&先帝名贤之大节…………十八大姓首称门后付梓
&&&&主者施行
&&&&绍圣二年八月十一日下
&&&&冯翊赵&&梁山姬&&武阳李&&蘭陵萧江
&&&&大原王&&汝南周&&河东吕&&上党陈
&&&&以上为国之柱
&&&&河南方&&雁门邵&&武功苏&&颖川汪
&&&&河间毕&&广平程&&清河张&&东鲁孔
&&&&延陵吴&&弘农杨
&&&&以上为国之梁
&&&&圣旨依奏天下同定者。
&四、大畈汪氏谱歌
&&&&天肇吾汪姓&&&&&&&&鲁成公次子
&&&&两掌合汪纹&&&&&&&&以汪为讳氏
&&&&爵封颖川侯&&&&&&&&一世祖由此
&&&&传至汉文和&&&&&&&&三十一世祖
&&&&江南始居址&&&&&&&&新安镇黟令
&&&&道献公迁起&&&&&&&&婺源唐道安
&&&&支祖从此始&&&&&&&&濆公谥端公
&&&&中元居本里&&&&&&&&敬逢延之公
&&&&惟厚元凤绒&&&&&&&&敦诗子讳壬向
&&&&讳宽与讳蟠&&&&&&&&傅公及颐公
&&&&新悦安葬叶&&&&&&&&小五公讳倬
&&&&藏桃永伦公&&&&&&&&七万公讳通
&&&&一鸾及亨大&&&&&&&&宗一讳庭桂
&&&&高祖奇旺公&&&&
肇九公讳琮
&&&&曾祖是胜耀&&&&
德本即本六
&&&&祖名讳尚贤&&&&
文亮聘君公
&&&&及父文僖讳&&&&&&&&支繁大六房
&&&&——业师步高夫子撰
&&&&五、汪氏世祖容像·赞·联
得姓始祖&&&&汪侯像
&&&&颖川侯姬氏,名汪。鲁成公黑肱次子。母姒氏,梦游汉都靓白兔复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有孕。二十五月乃生,握手三日始开。左有水纹,右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长而敦敏,植功于鲁为上大夫,食采平阳,号汪侯。因以汪为氏
&&&&生于周定王十八年间。
&&&&像赞:
&&&&天生颖异,手见王文。凡厥汪氏,赖植其根。
&&&&——四十四世孙华赞
&&&&汪公始祖,神异自天。右王左水,合成为汪。
&&&&螽斯蛰蛰,得姓传之。仕显鲁国,封侯颖川。
&&&&先前裕后,科第绵延。流芳千古,泽及万民。
&&&&——朱熹拜赞
&&&&原吾汪氏,发迹轩辕,如木之根,如水之源。
&&&&文王造周,姬旦与鲁,伯禽袭爵,成为肇祖。
&&&&传及黑肱,生子兆祥,手符握瑞,合文曰汪。
&&&&采食颖地,万代鼻祖,首表图像,辉煌牒谱。
&&&&——七十八世孙鋐拜赞
江南汪氏始祖&&&&汉龙骧将军文和像
&&&&文和字君睦。汉献帝兴平间破黄巾,授龙骧将军。建安二年(197)中原多故渡江南徒。家于歙。孙策表授会稽令淮安侯。十二年(208)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平黟歙二县,分汉丹阳郡立始新、新安、黎阳、休阳、歙、黟六县为新都郡治始新。初王朗为会稽太守,黟歙常羁属会稽。王郎降黟歙平、文和遂家于始新。
&&&&汪氏显祖&&&&唐越国公华像
&&&&华。原名世华,字国辅,绩溪人。生于至德四年正月十八日子时,殁于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享年六十四岁。墓在歙县云岚山,曰汪陵。
&&&&隋末据歙州,攻下杭、睦、婺、饶、宣等地,拥兵十万,自号吴王,郡府迁休万安“万岁山”。
&&&&高祖称帝,世民挥师南下,汪华归附,封为越国公。华有九子二十五孙,大畈为其七子爽公后裔。
&&&&天下鼎沸,六州太平。大明既昇,版图效灵。
&&&&生为忠臣,死为名神。
&&&&功存吴越,威震遐荒。出奇擒贼,力扶乾纲。
&&&&干将莫邪,烈日秋霜。大忠大节,千古流芳。
&&&&——吕大防赞
&&&&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垂千古
&&&&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越国公第七子衍烈公爽像
&&&&爽,字子明。越国公第七子。
&&&&总章二年为左卫勋府进授岐王府法曹,岐州刺史。
&&&&生于贞观三年(630)十二月,卒年四十二岁
&&&&墓在绩溪县十一都三图土名七塔古砖井边。世号七王坟。
&&&&婺源汪氏始祖&&&&衙前都虞候道安像
&&&&道安,字元振,小名平。唐宣宗大宗十一年(858)歙州刺史于德晦举充衙前兵马指挥使,领兵镇婺,内安黎庶外攘贼盗。时鄱寇常扰,遂自来安移镇清华又移弦高。散兵耕耨,近郊有警则旦夕咸集兵备。食足、庶民赖之。卒,年三十七岁。墓在三都武口渡北镇。
&&&&唐僖宗乾符九月二十日,旨敕,特陞衙前都虞候护卫大将军。
&&&&大畈汪氏始祖&&&&中元之父濆公像
&&&&濆。字清叟,号象山。沉毅强敏,风裁持断。攻书史,习武事。广明元年(881)授镇将令。中和四年(884)补衙前都虞候充三浯镇将。光启三年(888)授婺源镇政左横卫都尉。景福三年(894)授东州团练击讨使殿中侍御使都知兵马使,历阶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御史大夫。乾宁元年(894)平乱于铜埠,殁于阵。年三十三岁。
&&&&墓在三十一都还珠里大田寺。
&&宋封平阳郡威忠显德仁圣英烈王。
&&&&显祖&&&&&&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鋐公像
&&&&鋐,字宣之,号诚斋。又号蓉东,别号石耳山人。
&&&&生于成化二年(1466)九月十八日,殁于1536年(嘉靖十五年)七月初七日,享年七十一岁。
&&&&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元年任广东按察使,首创师夷制夷之战略抗击西方殖民主义入侵者,第一次收复澳门。历官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柱国吏兵两部尚书。卒赠少保谥荣和。墓在太白双牌。
&&&&惟公忠亮,受知明君。晋涉冢宰,兼掌六军。
&&&&乃文乃武,建德策勋。百世瞻仰,景星庆云。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钱塘茅瓒题
&&&&师夷制夷,功贯古今人第一
&&&&吏部兵部,才兼文武世无双
&&&&——九十二世孙禄生拜赞
&&&&六、大畈大事记
&&&&八七九年&&&&&&&&南唐国师何令通潜入芙蓉山钟灵菴修道。
&&&&八八四年&&&&&&&&汪濆领兵驻三浯镇。
&&&&八九五年&&&&&&&&&&
汪濆长子汪中元奉母隐居鳙溪。
&&&&九一九年&&&&&&&&何令通在他所建造的芙蓉山碧云庵坐化。
&&&&一一七O年&&&&&&&&汪绍捐私田三百亩办四友堂义学。
&&&&一一七一年&&&&&&&&人称为“布衣宰相”汪澈逝世,赠金紫光禄大夫。
&&&&一二OO年&&&&&&&&汪倬由后村迁至前村竹林头。
&&&&一二七O年&&&&&&&&汪庭桂改大畈河流从东山脚南流
&&&&一二七五年&&&&&&&&端明殿大学士汪立信以身殉国。
&&&&一二七七年&&&&&&&&黄巢兵临大畈
&&&&一三五一年&&&&&&&&湖北红巾军兵驻大畈
&&&&一三五五年&&&&&&&&朱元璋起义军与汪同交战到大畈。
&&&&一三五八年&&&&&&&&汪同归顺朱元璋,陪朱到大畈登西山勘察地形,朱赞赏“好大一个畈”。
&&&&一三六O年&&&&&&&&汪同建造大畈知本堂。建浯村永思堂。
&&&&一四六六年&&&&&&&&汪鋐诞辰。
&&&&一四八八年&&&&&&&&建造大畈堨
&&&&一五二O年&&&&&&&&汪鋐大战屯门、打退葡萄牙,第一次收复澳门。
&&&&一五三一年&&&&&&&&汪焕受明诰赠“慎思”长房厅挂匾“慎思堂”。
&&&&一五三二年&&&&&&&&汪鋐一家受封诰为“四世一品”。
&&&&一五三三年&&&&&&&&金竹峰茶叶列为贡品,御敕“金竹峰”三字金匾。
&&&&一五三四年&&&&&&&&敕建“昭恩楼”俗称天官殿。
&&&&一五三五年&&&&&&&&知本堂毁后改建成汪越国公庙。建祠堂(聘君祠)。
&&&&一五三七年&&&&&&&&汪鋐病逝于大畈后葬三十四都太白双牌。
&&&&一五三九年&&&&&&&&云南副使汪思为婺源县志作序。
&&&&一五八九年&&&&&&&&大旱、大饥荒。发生瘟疫。
&&&&一六&&&&&&&&年&&&&&&&&汪国楠筹创建紫阳书院藏书楼。
&&&&一六四八年&&&&&&&&饶州副总兵潘永僖兵变到大畈,遭焚掠。
&&&&一六七六年&&&&&&&&福建白献忠叛清领兵由浙江入大畈。
&&&&一六九五年&&&&&&&&十二月大雨四十天。
&&&&一七五九年&&&&&&&&六月大山洪。
&&&&一八五二年&&&&&&&&发生微地震。
&&&&一八六O年&&&&&&&&十月太平军石达开部由休入畈;十一月侍王李世贤部到大畈,烧毁祠堂汪庙。
&&&&一八六一年&&&&&&&&太平军由县城经大畈去休宁。
&&&&一九O七年&&&&&&&&设立大畈初等族立小学堂。
&&&&一九O八年&&&&&&&&岁次戊申特大洪水毁屋三十六幢,死伤多人,河面冲宽。
&&&&一九一二年&&&&&&&&小学堂改名汪氏私立小学校。
&&&&一九一九年&&&&&&&&江谦在大畈岳家养病,传佛教,创佛光社。
&&&&一九一七年&&&&&&&&汪序昭制定《双狮国旗》茶号“陆香森”商标。
&&&&一九二O年&&&&&&&&重建王庙、祠堂,历四年完工。
&&&&一九二O年&&&&&&&&江湾邮局(二等)在大畈设立邮政代办所。
&&&&一九二二年&&&&&&&&国民革命军粤军司令方振武到大畈。
&&&&一九二五&&&&&&&&汪序昭捐款江眉仲创办紫阳中学。受许省长嘉奖二级嘉祥章。
&&&&一九三O年&&&&&&&&红军在莲花山成立中心区委。
&&&&一九三三年&&&&&&&&国民党军五十五师部队驻大畈剿红军。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五日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从德兴入大畈。王庙、祠堂第二次烧毁。桥头坑亭以下的民房也被焚毁。
&&&&九月红七军团参谋长粟裕由浙江进婺经大畈去休宁。
&&&&一九三四年&&&&&&&&七月大畈族立小学开设高级班,改为六年制。
&&&&一九三五年&&&&&&&&大山洪暴发
&&&&一九三五年&&&&&&&&中共开(化)婺(源)休中心县委于莲花山建立第二中心区委,邬有开任书记
&&&&一九三六年&&&&&&&&第二中心区委改为婺源中心区委。
&&&&一九三七年&&&&&&&&国民党闽浙皖赣边区公署主任刘建绪调集五十五师三二八团驻大畈。
&&&&一九三七年&&&&&&&&村头村脚、枫山塘、地抗坦、朱家山、洪武尖建碉堡。村四围内建土城墙,外建木栅城,防共。
&&&&一九三八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别行动分队(称别动队)驻大畈集训壮丁。
&&&&一九三九年&&&&&&&&徽州师范抗日宣传队来大畈上演《流亡三部曲》。一九四一年大畈小学参加婺东区冬季运动会列第一名,得银盾两座。
&&&&一九四二年&&&&&&&&全县食盐由济岭肩挑入境,大畈成立食盐公司。
&&&&一九四三年&&&&&&&&流行脑膜炎,儿童死亡多人。
&&&&一九四四年&&&&&&&&村民汪祖发殴打教师,校长汪倚屏愤怒辞职。
&&&&一九四五年&&&&&&&&虫灾,接王大真仙驱虫。乡长济溪人游履安不遵斋素,引发大畈、济溪一场械斗,后游认错了事。
&&&&一九四六年&&&&&&&&大畈乡并为鳙川乡,政府设港口。
&&&&一九四八年&&&&&&&&保长汪荣钊越界到镇头抓壮丁被绑,引发大畈与镇头一次械斗,镇头死一人,后大畈赔偿六千斤稻谷了事。
&&&&一九四八年&&&&&&&&驻大畈的县保安中队长郝修带兵与新四[军在岭里遭遇战,被缴枪并被俘多人。
&&&&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九、三十日安徽省保安第二、四两团由屯溪溃退四千多人过大畈,抓去民夫几十人。
&&&&一九四九年&&&&&&&&五月一日安徽省主席张义纯一行人逃经大畈。
&&&&一九四九年&&&&&&&&①五月中旬新四军倪南山率部驻大畈。六月二野战军工作队薛克明来大畈任乡长。②大畈成立贫民协会,汪汇东、汪泰任正副会长。
&&&&一九四九年&&&&&&&&八月国民党残匪袭击乡公所,夺去驻防区小队枪支并俘去几人。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野工作队南下。四野工作队张国华区长派员驻大畈。
&&&&一九五O年&&&&&&&&①第一次反霸斗争公审大会在王庙川召开。②乡政权建立,金成富任乡长、乡公所设上街汪作屏故居。
&&&&一九五一年&&&&&&&&①县土改委员会第一宣传队来大畈演出《白毛女》。②实行土改,全村二百户,划地主户三十六户,富农及半地主式富农两户。
&&&&一九五二年&&&&&&&&①土改复查,降了一户地主,又另划两户地主。②成立供销与信用两个合作社。
&&&&一九五三年&&&&&&&&①发给土地所有证。②成立互助组种田。③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群众上山搜山反细菌战。
&&&&一九五四年&&&&&&&&①贯彻新婚姻法,简化结婚礼节,通过婚姻登记即成夫妻。②布匹、棉花定量供应。
&&&&一九五五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耕牛、农具、田地入股,评分记工。
&&&&一九五六年&&&&&&&&①试种双季稻。改种良种“南特号”在上塘坞试行。②反台湾空投,鸡公尖、洪武尖建立对空监视哨。
&&&&一九五八年&&&&&&&&①推行小株密植,最大密度(每亩)二十万丛。②全县调集劳力上万人,在朱家山三牌楼处建“高峰水库”,约一个月后工程下马。
&&&&一九五八年&&&&&&①大炼钢铁,巽山寺建两座土高炉。②成立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办共产主义小学,包膳宿。③拆灵山寺,在王庙遗址建养猪场。④当年麻疹流行,县派卫生队进驻。
&&&&一九五九年&&&&&&&&①实行大队核算,粮食供给,分值十工分贰角。②建西坑水塘、上坑水库、济口段水库。③食糖供应每季人均二两。
&&&&一九六O年&&&&&&&&①植油茶树,集中点高路头赵家坦。②大畈并入江湾公社。生产队改名为“食堂”。③汪天庆出席北京民兵授奖。
&&&&一九六一年&&&&&&&&大饥荒、食堂解散。村民以栎子、葛根、野菜代粮。
&&&&一九六二年&&&&&&&&实行生产队核算,废除粮食半供给,每十工分3~5角分值。定基本口粮和年终工分带粮。
&&&&一九六三年&&&&&&&&①建队屋,一、二队建于评事厅。三四队建于中街。五队队于笃庆堂。六队建于式古堂。七队建于官仓坦。八队建于村头。②棉布每人全年三尺一寸布票。
&&&&一九六四年&&&&&&&&对面溪建水轮泵小发电站。12千瓦。
&&&&一九六五年&&&&&&&&①每户安一盏电灯。街上安路灯、微光。②水碓荒废,对面溪水轮(泵)机米。
&&&&一九六六年&&
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万年人)进驻,村干部“上楼”,然后逐个解放“下楼”。成立贫下中农协会。
&&&&一九六七年&&&&&&&&①文化大革命开始,社教工作队撤走。②小学解散,生产队办学,赤脚教师教读“老三篇”。
&&&&一九六八年&&&&&&&&①大破四旧,打掉所有牌坊、古建,烧毁古书。②户门上挂语录牌,家中设忠字台,人身背语录袋。三餐饭先做早敬、午敬、晚敬。③长房厅做临时牢狱,关拘三四十个“现行反革命”,戴手镣、脚铐。④天旱,求雨。
&&&&一九六九年&&&&&&&&①桂衢街新建粮食仓库。②第一台大型拖拉机入村。③办公社中学,校址在济溪外观。
&&&&一九七O年&&&&&&&&全县大造林。溪头、西坑乡两民工驻大畈与大畈乡人共造林于黄泥坦、金田岭、济口龟形等处荒山。
&&&&一九七一年&&&&&&&&①婺休公路穿大畈正式通车,客车在扶车岭换车。②段莘做水库,有移民安置在外观。大畈中学搬至王庙川养猪场。
&&&&一九七二年&&&&&&&&①建初制茶叶厂,拆毁悦和堂、留馀堂、见山公、村头水口碓、巽山寺和三所民房。②用脚踏打谷机收割。
&&&&一九七三年&&&&&&&&①利用电话线安装有线广播。②公社成立16mm电影放映队。
&&&&一九七四年&&&&&&&&①供销合作社在桂衢街新建商场。②大畈中学从王庙川搬至中街与小学并联建一新楼房。③在中街办公社卫生院。
&&&&一九七五年&&&&&&&&①在二亩丘建大畈新卫生院。②桥头坑亭以下茶园全部成片改为水田。③成立农业科学服务组于王庙川。④中洲古林古木全部砍掉当制茶柴。
&&&&一九七六年&&&&&&&&①原老乡公所拆掉卖旧屋料,在桂衢街建新房。②济口坞开垦茶山。③婺休公路对开班车,大畈有两次班车路过。
&&&&一九七七年&&&&&&&&①中学在桂衢街建新校舍,原楼房让给小学。②太白汪鋐墓被垦荒掘墓,出土圹志铭、玉带、头冠,由婺源博物馆收藏。
&&&&一九七八年&&&&&&&&①水稻选杂优谷种。②大畈至济溪公路开通。
&&&&一九七九年&&&&&&&&大畈至方坑公路开通。中学搬入新校舍。
&&&&一九八O年&&&&&&&&①中学建教师宿舍。②大畈到县有班车。
&&&&一九八一年&&&&&&&&①生产队队屋陆续出卖给私人。②宅坑口建大溪电站。
&&&&一九八二年&&&&&&&&①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水田、茶叶、柽子分上户。②大畈出现万元户。③私人建房开始。
&&&&一九八三年&&&&&&&&①大溪电站发电,居民以电代柴,用电做饭。②计划生育二胎进行结扎。
&&&&一九八四年&&&&&&&&公社改称乡政府,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小队改称村民小组。
&&&&一九八五年&&&&&&&&①开创砚台厂,名为鱼子砚厂,歙人方建成任厂长。②大畈列为全县三个特困乡(大畈、沱川、甲路)之一,政府有专项扶贫项目资金。
&&&&一九八六年&&&&&&&&①特困乡扶贫款在洪武尖建差转台收江西台电视。②湖坦通济溪石桥动工建造。上级拨扶贫款扩建公社卫生院。又拔款建小学,校址在桥头坑南岸占水田五亩。
&&&&一九八七年&&&&&&&&①枫山脚建农贸市场,占水田二亩。②乡政府买双排座农用车。
&&&&一九八八年&&&&&&&&①筹建大畈精制茶厂。②大溪电站联网洪村电站,全年有电。
&&&&一九八九年&&&&&&&&①在初制厂摊片间办地毯厂(乡办)。②高山田如灵山,金竹峰,下灵山等处抛荒。③成立敬老院,设在水路洲。
&&&&一九九O年&&&&&&&&①上桥(黄家桥)由村委会出资和个人集资,改建造水泥平板桥。②大畈小学搬到新学校上课,教师仍住老校址。
&&&&一九九一年&&&&&&&&①下桥(花园桥)同样筹资改建平板桥。②第一次调整水田承包合同。茶、油不变。
&&&&一九九二年&&&&&&&&①乡贷款一百余万,占田五、六亩,新建地毯厂于王庙川附近。②木电杆换水泥电杆。
&&&&一九九三年&&&&&&&&新地毯厂建成使用。房顶建电视接收站,电视可收看6个台。
&&&&一九九四年&&&&&&&&①乡政府优化组合,由书记免去民选乡长、提名组合。②桂衢街铺水泥路,各方出资。对面溪小水电站卖给私人。羊梅山被火烧光。
&&&&一九九五年&&&&&&&&①四月二十日大畈乡撤乡改镇,第一任镇长汪林旺。②原生产队队屋全部卖光。原小学以五万元卖给私人。③开通程控电话。④安装闭路电视。⑤补廪丘废水田二十多亩划为开发区以宅基地出卖。
&&&&一九九六年&&&&&&&&①各户定门牌号码。②地毯厂停办。精制茶厂停办。③茶园茶山荒芜。④婺——休公路扩建。后村湖二十多亩水田辟为屋基建造民房。⑤老街用水泥铺平,石板街面不复存在。
&&&&一九九七年&&&&&&&&①电价丰水期0.7元,枯水期1.35元/度。②小学成立鼓乐队。③公路新街开设两家砚店为叶新焰、方源根。④犟坦巷浇了水泥路。⑤油菜品种及专用肥引进,山田可种植油料丰收。⑥米价每斤0.9元,保护价收购粮食。
&&&&一九九八年&&&&&&&&①煤汽灶开始使用。②发洪灾政府发赈济衣物。
&&&&一九九九年&&&&&&&&①扫盲验收,等替脱盲。②乡分流非正式编制人员下村委会。③彭全民为收集《汪鋐》资料第三次来大畈。④班车改用中巴,到县车费7元。⑤第一次海选村主任,张全树为主任。
&&&&二OOO年&&&&&&&&①公路两旁有四十多家砚店,形成“砚台一条街”。②村民从东西山引水联户建自来水饮用。③晓起正坞孙文华承包灵山,继1998年又建寺庙。④镇政府牌被偷。
&&&&二OO一年&&&&&&&&①多条古巷铺水泥路。②双季稻面积下降改种一季。③茶叶与山田大部荒芜。④桂衢街水泥路延伸到王庙川。⑤洪武尖改建手机接收台。⑥江泽民观赏汪鋐玉带,汪鋐受到其评价为“爱国主义精神”。⑦巽山寺由汪旺树重建,11月11日开光。⑧村头“江左世家亭”村委会拆毁。⑨电网改造城乡用电同价,每度0.7元。⑩桂衢街粮库拍卖,新建粮库后村岭脚。
&&&&二OO二年&&&&&&&&①大畈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领牌。②桂衢街开通桥头坑水泥路通老街。③油榨堨建造。④镇政府搬到地毯厂原屋基建边贸市场。⑤第二任村主任海选,汪益彬任村主任。⑥村中重设路灯,巷内也安装电灯。⑦农民减负有人上访落实。⑧发现和开发东山绿色砚石矿。
&&&&二OO三年&&&&&&①非典时期大畈设卡检测外来人。②六合彩盛行。③荒田退耕植树。④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每人全年交15元。⑤大畈镇并入江湾镇。⑥建立联通手机接收台。⑦边贸市场建成。⑧免屠宰税。⑨村支部书记汪平海接替刘金海。
&&&&二OO四年&&&&&&&&①油榨堨第二期工程完工。②村西原机耕道铺水泥路面直通老街。③用收割机割禾。④茶站拍卖。⑤七十岁以上老人老人节村委会慰问20元。
&&&&二OO五年&&&&&&&&①卫生院撤销拍卖改成村民委员会,11月19日庆典。②村换届汪益彬连任村主任。③实行火葬,墓地择定上塘坞。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
&&&&1935年4月大畈栗木坦,由中共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建立中共第二中心区委、书记邬有开。
&&&&1936年8月,开婺休中心县委正式改为浙皖特委。赵礼生任书记。在栗木坦原建立的第二中心区委改为中共婺源中心区委,与中共婺德中心县委同隶属浙皖特委领导。
&&&&1956年全县撤区并乡,建立大畈乡党支部
&&&&书记游志文(56-58)
&&&&副书记江灶来(57-58)
&&&&1958年大畈人民公社建立党委会。
&&&&第一书记程焕全(59.5-59.8)
&&&&书记江灶来(58.10-60.5)
&&&&副书记汪礼义(59.2-60.5)
&&&&1961年书记詹银富(61.7-68.12)
&&&&副书记刘祥辉(61
&&&&1963年12月并入江湾。
&&&&1972年与江湾分开,12月恢复大畈公社党委会:
&&&&书记江家庚()
&&&&汪天庆(78.1-84)
&&&&程祖勋(84.7)
&&&&1984年公社改为乡政府成立乡党委会。
&&&&书记程祖勋(84-91)
&&&&俞凯旋(91-95.4)
&&&&日撤乡建镇,成立镇党委会。
&&&&书记俞凯旋(95-96)
&&&&汪林旺(96-2000)
&&&&董春盛()
&&&&汪学群()
&&&&查奇智(&&&&&&&&)
&&&&日大畈镇撤销并入江湾镇。
&&&&大畈村党组织:
&&&&1953年党中央提出“大胆提拔新干部发展新党员”。在江湾区委的领导下,发展第一批新党员刘祥辉等二、三人。随后第二批有汪礼义、裘金开等。以后是方细保、汪永盛、洪兴茂、汪松寿等。
&&&&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中实行“火线入党”新党员又有增加如汪春生、程福元、何冬、李海付等。大畈村成立了党支部。
&&&&第一任支部书记:(1958-60)
&&&&汪松寿,大畈人,支部设在乡政府东边平房。
&&&&第二任支部书记:(1960-76)
&&&&胡石清,大畈西坑人,中街建小楼房为大畈支部及大队队屋。
&&&&第三任支部书记:(1976-87)
&&&&金汝明大畈人,支部及大队已设在初制茶厂的临街楼房。
&&&&第四任支部书记(1987-&&&&)
&&&&汪旺东大畈人
&&&&第五任支部书记
&&&&汪时日大畈人
&&&&第六任支部书记
&&&&刘金海大畈人(&&&&&&&&-2003.2)
&&&&第七任支部书记(2003.2-&&
&&&&汪平海大畈人。支部于2005年迁至桂衢街。
&&&&&二、行政组织
&&&&大畈为汪氏聚居之村。古来一切大小事由族长掌理。或者乡约治村。祠堂、评事厅、申明亭为议事之所。
&&&&民国实行保甲制,村中划分两个保,上街为七保,下街为八保。每保十甲,每甲十户。大畈是“保联”、“乡公所”的所在地。
&&&&解放后,先成立贫民会、后成立农会。土改复查结束组成互助组,进而建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联合队。人民公社化时为生产大队,下分七(八)生产小队。
&&&&恢复乡政建制时,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称为居民小组。
&&&&1、保联主任、乡长(193&&
&&&&汪竹安&&&&&&&&&&
保联主任&&&&&&&&&&&&大畈人
&&&&汪员甫&&&&&&&&&&
乡长&&&&&&&&&&&&&&&&大畈人
&&&&汪健哉&&&&&&&&&&
乡长&&&&&&&&&&&&&&&&大畈人
&&&&俞品良&&&&&&&&&&&&乡长&&&&&&&&&&&&&&&&汪口人
&&&&游履安&&&&&&&&&&&&乡长&&&&&&&&&&&&&&&&济溪人
&&&&江文彬&&&&&&&&&&&&乡长&&&&&&&&&&&&&&&&江湾人
&&&&王奇馨&&&&&&&&&&&&乡长&&&&&&&&&&&&&&&&栗木坑人
&&&&2、村政人员
&&&&汪禀经&&&&&&&&&&&&乡绅&&&&&&&&&&&&&&&&大畈人
&&&&汪序昭&&&&&&&&&&&&乡绅&&&&&&&&&&&&&&&&大畈人
&&&&汪作屏&&&&&&&&&&&&乡绅&&&&&&&&&&&&&&&&大畈人
&&&&汪君欢&&&&&&&&&&&&七保保长&&&&&&&&&&&&大畈人
&&&&汪国保&&&&&&&&&&&&七保保长&&&&&&&&&&&&大畈人
&&&&汪顺法&&&&&&&&&&&&七保保长&&&&&&&&&&&&大畈人
&&&&汪永尧&&&&&&&&&&&&八保保长&&&&&&&&&&&&大畈人
&&&&汪成保&&&&&&&&&&&&八保保长&&&&&&&&&&&&大畈人
&&&&汪荣钊&&&&&&&&&&&&八保保长&&&&&&&&&&&&大畈人
&&&&甲长为十户轮流担任。
&&&&共和国
&&&&A、共和国初期()
&&&&1、乡长、社长
&&&&薛克明&&&&&&&&&&&&乡长&&&&&&&&&&&&二野工作队
&&&&谢文卿&&&&&&&&&&&&乡长&&&&&&&&&&&&二野工作队
&&&&金成富&&&&&&&&&&&&乡长&&&&&&&&&&&&大畈人
&&&&曹酉全&&&&&&&&&&&&乡长&&&&&&&&&&&&大畈人
&&&&2、其它
&&&&汪汇东&&&&&&&&&&&&贫民会长&&&&&&&&&&&&大畈人
&&&&汪&&泰&&&&&&&&&&&&贫民副会长&&&&&&&&大畈人
&&&&汪五福&&&&&&&&&&&&农会主席&&&&&&&&&&&&大畈人
&&&&汪永树&&&&&&&&&&&&初级社主任&&&&&&&&大畈人
&&&&汪福生&&&&&&&&&&&&初级社主任&&&&&&&&大畈人
&&&&洪兴茂&&&&&&&&&&&&初级社长&&&&&&&&&&&&大畈人
&&&&B、公社化时期()
&&&&1、公社书记
&&&&游志文&&&&&&&&&&党委书记&&&&&&&&&&&&济溪人
&&&&江灶来&&&&&&&&&&党委书记&&&&&&&&&&&&龙山人
&&&&占银富&&&&&&&&&&党委书记&&&&&&&&&&&&裔村人
&&&&江家庚&&&&&&&&&&党委书记&&&&&&&&&&&&江湾人
&&&&汪天庆&&&&&&&&&&&&&&&&&&&&&&&&&&&&&&&&大畈人
&&&&程祖勋&&&&&&&&&&&&&&&&&&&&&&&&&&&&&&&&秋口人
&&&&2、村政
&&&&汪松寿&&&&&&&&&&&&党支部书记&&&&&&&&&&&&大畈人
&&&&方天顺&&&&&&&&&&&&生产大队长&&&&&&&&&&&&大畈人
&&&&胡石清&&&&&&&&&&&&党支部书记&&&&&&&&&&&&西坑人
&&&&金汝明&&&&&&&&&&&&党支部书记&&&&&&&&&&&&大畈人
&&&&C、改革开放后
&&&&恢复乡建制()
&&&&1、乡镇党委书记
&&&&程祖勋&&&&&&&&&&&&乡党委书记&&&&&&&&&&&&秋口人
&&&&俞凯旋&&&&&&&&&&&&乡、镇党委书记&&&&&&&&汪口人
&&&&汪林旺&&&&&&&&&&&&镇党委书记&&&&&&&&&&&&镇头人
&&&&汪学群&&&&&&&&&&&&镇党委书记&&&&&&&&&&&&段莘人
&&&&查奇智&&&&&&&&&&&&&&&&镇党委书记
&&&&2、村民委员会
&&&&汪旺冬&&&&&&&&&&&&党支部书记&&&&&&&&&&&&大畈人
&&&&汪时日&&&&&&&&&&&&主任、支部书记&&&&&&&&大畈人
&&&&张全树&&&&&&&&&&&&村民委员会主任&&&&
&&&&刘金海&&&&&&&&&&&&支部书记&&&&&&&&&&&&&&&&大畈人
&&&&汪益彬&&&&&&&&&&&&村长&&&&&&&&&&&&&&&&&&&&大畈人
&&&&汪平海&&&&&&&&&&&&支部书记&&&&&&&&&&&&&&&&大畈人
&&&&并入江湾镇(2003-)
&&&&汪培欣&&&&&&&&&&&&党委书记
&&&&汪学群&&&&&&&&&&&&党委书记
&&&&江湾镇大畈村民委员会
&&&&汪平海&&&&&&&&&&&&党支部书记
&&&&汪益彬&&&&&&&&&&&&主任
&&&三、村落建设
&&&&大畈是一座千年文化古村。明朝中及清初为鼎盛之期,传说有三千烟。南从知本堂(后改建成越国公庙)起湖坦、马家巷、李家溪、祠堂坦、百桃园、三公园、桥头坑亭、添灯坦、村心路、海棠路、竹林头至江左世家亭,全长约一公里。还有后村、申明亭一带都有村民居住。历经沧桑,桥头坑亭以下村民点北移,以村心、海棠两路为主体,略呈长棱形,头尾小而中间大。后村仍居住五、六户。
&&&&村居东侧为鳙溪河。清澈见底,西侧茶园菜地,村中一条古街纵贯南北。上街名海棠路,下街名村心路,以中街犟坦巷为界。
&&&&街道为青石板铺成,设置阴阳下水道。有几处小弯。弯处均安建添灯柱如村头亭、水碓巷、官仓坦、葡萄坦、犟坦巷口、东湖公祠、地杭巷口、添灯坦头等十多座添灯。大小巷街东街西各有13条。东巷通溪边饮用水方便。西巷多开凿水井或者建水塘,素有“百塘百井”之称。
&&&&全村民居民国时期约二百户左右。临街设店铺面,巷内民宅多为徽派建筑粉墙黛色,翘角飞檐。路面铺青石板为路心,两边附砌河石。
&&&&大畈居民世业经儒,或者从商、农户只占十分之一左右,大都居住村之四周,全村人口到共和国初期约五、六百人。
&&&&婺休公路大致与古街平行由村西山脚南下。七十年代末开始建新房从古代桂衢街开始,扩建到公路两侧。用“补廪丘”和“后村湖”水田五十余亩开拓为宅基兴建民居一百余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本村砚台产业的兴旺,所建楼宇,排列明亮,形成新的工商业区。有砚店四十多家称之为“砚台一条街”。
&&&&明、清、民国的古民居,在七十年代中期,江西鄱阳、余干一带收买的屋料,木材站又准放行,村民将老屋拆了卖旧料,再另建新屋,毁了许多幢古建。现在仍保留着约二十余幢,有的年久失修,也将消失。
&&&&2000年以来,公路两侧居房建成,已将后村与前村联接无间,整个村建面积,比民国时期增加了两倍以上。除了原来的大畈本地居民以外,也接纳了如低源、里庄、古蜀地、方坑、岭里八公田等村落的移民、休宁藉亦有入迁。据报,人口约一千三四百人。
&&&&兴建队屋。是1963年开始,生产小队为经济核算单位,各队利用公积金和社员劳工,建造队屋。
&&&&一队二队建于下街原评事厅基址。三队四队建于中街老宅基地。五队建于笃庆堂;六队建于式古堂;七队建于官仓坦;八队建于村头茶园地。
&&&&1.交通
&&&&(1)古道交通线:
&&&&大畈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自古只有陆路交通。去安徽叫“出”,去浙江叫“过”。去江西叫下。
&&&&北面十华里石路(鹅卵石)是休宁县的溪西,翻越扶车岭至璜茅、经山斗、龙湾、五城到屯溪一百一十华里。
&&&&东面过河经济溪、里庄翻越济岭(古驿道)进入浙江省界。四十华里。西面上西坑岭,过芙蓉岭为溪头乡地界。约二十华里。
&&&&南面沿河直下过七都桥到浯村,经镇头到三浯镇旧址直抵江湾为二十华里,到县城为九十华里。
&&&&(2)公路
&&&&1971年建婺休公路,76年正式与休宁通班车,公路傍大畈村西侧而过。
&&&&1978年公路通济溪,86年建造公路石桥。
&&&&1979年公路通方坑97年建造方坑公路桥。
&&&&三、村内交通
&&&&村中过河有上木桥、下木桥。每年山洪都有倒塌。古时有桥山、桥会养桥。每逢倒桥,多涉水或撑木排,过河甚为不便,也有危险。
&&&&1990年上桥(原名黄家桥)建成了水泥平板桥。
&&&&1991年下桥(原名花园桥)建成了平板桥。
&&&&1976年开通桂衢街。1994年桂衢街集资铺水泥路。2002年,桂衢街水泥路一直延伸至王庙川。
&&&&1996年老街铺水泥路面。1997年村中主巷犟坦巷改造水泥路面。2000年葡萄坦巷、官仓坦巷,铺水泥路面。
&&&&2004年老街西侧的原机耕道,铺水泥路面,并开通天官殿旧址傍横路,汽车可以驶达葡萄坦。
&&&&2001年村头铺水泥路,联接婺休公路。
&&&&运输车辆
&&&&自行车从1979年以后逐年增加,为个人主要交通工具。
&&&&拖拉机1969年第一台进入大畈村。1975年手扶拖拉机流行。
&&&&1973年大板车开始代替肩挑。
&&&&1988年脚踏三轮车代替了大板车运输。
&&&&1989年乡政府和砚台厂购备农用汽车。
&&&&1995年私人开始买汽车。自备车。三年以后有载客车和运输车。
&&&&1971年婺休公路通车,每日一班由县城至扶车岭与休宁车接头换车。乘客只有上午去屯溪,下午去县城。
&&&&1976年婺源休宁班车对开,乘客上午下午都有车座。
&&&&1980年县内专线班车到在大畈。
&&&&2.水利
&&&&(1)灌溉
&&&&泉流小堨引水工程以西山和东山沿汪校坑、上坑为主体以及多条小坑自古建造,每年山洪过后进行修复。
&&&&拦河堨,“大畈堨”始建于明,灌溉面积五百亩以上。油榨堨主灌济口为约二百亩左右,于2002年修复重造。
&&&&水库,1959年建上坑水库,次年洪水冲毁。济口水库由乡集中劳力建造,1959年建同年倒塌。1972年由大畈三、四队与浯村人将库址东移至济口坞口,建成“团结水库,防旱水田面积不足百亩。
&&&&(2)舂米水碓
&&&&水碓舂米是民间传统,村头水碓,砌有”伞叶碣“。建造年代悠久,质量与技术属上乘,是村民的主要出米所在。
&&&&中碓,建造于民国初年。建石碣。
&&&&湖坦碓,附设油榨,赖油榨碣渠道供水。除中碓以外,其两座碓的水库及渠道区,古时多建鱼塘。
&&&&民国末年中碓石堨倒坏(其实倒坏多年,后筑临时草碣)。中碓报废。全村人赖村头碓舂米,湖坦碓以榨油为主。
&&&&(3)水力发电,1964年利用村头碓伞叶堨蓄水,开辟渠道在对面溪安装水轮泵、水轮机、发电、碾米、村头水碓报废。
&&&&(4)生活用水,村边沿鳙溪河西岸建有七座水埠,供村人挑饮水用和洗衣物。古时水埠有水埠会,每年出霉以后进行修整。共和国时期由热心人士领头组织修整或改造。
&&&&2000年以后村民联户合作,或个人,引西山、东山泉水,建自来水入户饮用。洗物仍多用溪水,水埠照样存在。
&&&&3.邮政&&&&&&&&通讯
&&&&(1)邮政
&&&&1920年江湾成立二等邮局。凡东部邮寄都经江湾再到县城。大畈设立邮政代办所,专人送递信件亲投收信人。接收平信及挂号信寄出。包裹即到江湾邮寄。
&&&&1953年成立供销合作社以后,代办所由供销社兼管,除挂号信通知收件人外,平信多放在柜台上,让各家自取。乡邮员只送报带信件到集体和机关单位。
&&&&(2)电话
&&&&民国中期()江湾区公所设置15门总机。大畈才于乡公所和汪作屏家中安了手摇电话机。1968年,大畈乡政府设置了15门总机,自然村开始安装电话。
&&&&1994年程控电话安装。从1996年到2004年村中已有多户人家安装程控电话。由于当时外出打工人多,电话通讯很需要。
&&&&(3)手机
&&&&2001年,洪武尖建成了手机接收台。由移动公司建。移动手机有信号。村民开始使用。2003年,联通公司在王庙山建成了接收台。手机用户基本普及。
&&&&3.电影、广播、电视
&&&&(1)电影
&&&&1958年前后,县电影队下乡,四人扛发电机到场放映电影,当晚村民“提早收工看电影”。1973年,公社成立16mm电影放映队,原来一年只能看一两次电影,增加到每月都有电影看。不买票,各队分摊电影费。有声彩色电影。
&&&&(2)收音机
&&&&民国末年大畈有一户备过收音机,难收到讯息。1966年开始出现少数几架收音机,1976年以后,收音机较为普遍,但农户中还很少。
&&&&(3)广播
&&&&1968年大畈乡安装总机之后,通过电话线,安装有线广播。街上按地段装小喇叭,同时进入各户的纸喇叭,村民早晚可收听到婺源县广播收音站播音。
&&&&(4)电视
&&&&1986年,国家对特困乡扶贫,在洪武尖建造差转台,村中有三四户人家购买了黑白电视机,收看江西台。1993年新地毯厂建成,厂房顶建造地面接收站,有专人负责,可收看中央台和地方台等六个以上电视台,电视机进入了大部分民家,大型彩色电视较为普遍。1995年,安装闭路电视,清晰度大为加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荒山承包合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