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布局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结构调整规划

    您当前的位置: >
关于印发南平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规划及实施意见的通知
南教职成[2011]12号
南平市教育局
南教职成[2011]12号关于印发南平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规划及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县(市、区)教育局,各中等职业学校:为进一步优化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使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0〕9号)和《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意见》的精神,我局制定了《南平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规划及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精心组织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对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统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南平市教育局二一一年四月十三日抄送:省教育厅职成处,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南平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规划及实施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我市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福建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对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并以此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南平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特制定年南平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规划。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南平市职业教育要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为重点,以福建省政府出台的十四个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南平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南平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及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为依据,分析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南平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并进行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一)加强重点职业学校建设到2012年,全市要建成1&2所国家级示范或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创建一批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其他中职学校要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二)稳定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在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各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做好招生工作,力争到2012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3万人,年招生1万人左右。(三)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在项目、资金、政策上,对近年来重点专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中等职业学校给予重点支持。经过三年努力,省级重点专业从现有的15个增加到17个,市级重点专业从29个增加到35个,争取若干个专业纳入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在市级重点专业以上的专业中选择一批市场需求较大、基础条件较好、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尽快将其建设成示范专业。(四)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职业学校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初步形成规模化实训场所。加快建设与我市职业教育重点骨干专业发展相配套的两个公共实训基地,并逐步扩大实训资源共享的范围。到2012年,在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等重点专业领域建成若干个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市、县财政要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扶持职业学校重点规划专业的实训设备添置。各县(市)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专业规划的情况,重点建设规划专业的县级实训基地。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部分应主要用于中职学校实训设备建设。各职业学校开办的主干专业必须有较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学校每年要从预算外收入中划出20%以上经费用于实训设备投入。(五)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三年内,每年选送10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50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0名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同时要认真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的规定,通过专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到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0%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每个规划的重点专业都要有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六)加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提高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职业学校要全面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根据就业岗位群的用人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并使之结构化,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估各类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在学生中突出开展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择业竞争风险的抵御能力。改革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继续推行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检查考试,进一步做好专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二、南平市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总体思路南平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总体思路是,通过调整,使专业结构既要适应我省十四大产业调整和十大新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为实现南平市&十二五&规划提供人才支撑,又要遵循职业教育自身规律,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确定每个学校发展的骨干专业和一般专业,突出办学特色。(一)我市未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我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所规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民生水平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在工业方面:提升做大传统产业,力争形成2家百亿元企业、3家以上50亿元企业、20家以上10亿元企业、50家以上产值超5亿元的新&五南&式企业和5个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光电、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园区集聚能力,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重大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和生态优势,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外包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便民利民社区商业,完善家政服务网络,壮大提升城市服务经济。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壮大具有优势特色的笋竹、茶果、畜禽、烟叶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方面:加快建设海西区域交通枢纽,逐步形成以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道和农村公路为网络,普通铁路、航空、内河航运综合集成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南接北联&和&西进东出&的海西区域交通枢纽;优化能源保障结构,开工建设闽北第二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220千伏主干网建设,加强110千伏及以下县域配电网建设;开工建设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福州至南平段。(二)我市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到2012年要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布局相对合理、结构比较优化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学校之间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中等职业学校第一产业的专业比例要达到7%左右,第二产业的专业比例提高到46%左右,第三产业专业的比例调整到47%左右。在实现阶段性专业结构调整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建立起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专业结构动态调节机制。1、适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专业。做强园艺、畜牧兽医烟草生产与加工等专业,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园林技术、现代农艺技术、木材加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电气技术等专业。支持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的涉农新专业。2、围绕整合提升重点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继续做大做强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增加模具制造技术、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食品生物工艺等专业。3、围绕加快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的需要,加快发展旅游类专业。继续办好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专业。新增导游服务、景区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增加为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服务的教学内容。4、为适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要在调整专业布局的基础上,继续办好会计、市场营销、商品经营等专业,新增物流服务与管理、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等专业。(三)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具体目标各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南平市&十二五&规划为依据,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及县域经济的需要为指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本规划对专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按照做强主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制定本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方案。国家级重点校应重点建设3-4个骨干专业,并在区域内逐步培育形成1-2个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省级重点校应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一般学校应重点建设1-2个骨干专业。1、南平农业学校:重点建设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烟草生产与加工等专业。鼓励发展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专业。适当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办学条件较好的专业。限制发展其他专业。鉴于南平农业学校与建阳农业工程学校实行合署办学,允许南平农业学校在具备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开设建阳农业工程学校的相关专业。2、建阳农业工程学校:重点建设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焊接技术应用等专业。鼓励发展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电气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适当发展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等专业。限制发展其他专业。3、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重点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鼓励发展导游服务、景区服务与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适当发展会计、连锁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航空服务等专业。限制发展其他专业。4、南平职业中专学校:重点建设学前教育、音乐、舞蹈表演等专业。鼓励发展计算机音乐制作、美术设计制作、社会文化艺术、服装展示与礼仪等专业。适当发展会计、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限制发展其他专业。5、闽北卫生学校:重点建设护理、助产等专业。鼓励发展农村医学、康复技术等专业。适当发展中医护理等专业。限制发展其他专业。6、南平工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鼓励发展模具制造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等专业。适当发展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限制发展其他专业。7、南平经济贸易学校:重点建设会计、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食品、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等专业。鼓励发展农产品营销与储运等专业。适当发展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限制发展其他专业。8、各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时,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毕业生外地就业的实际需要,根据本县企业岗位群及学生期望就业地企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技能的要求,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和武夷山中华职业学校要围绕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的战略格局,积极开发与双遗产旅游、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养生度假、会议会展、闽源文化、商务休闲等旅游产业相关联的专业,重点建设好茶艺、导游、烹饪等专业,新增茶叶生产与加工(茶叶品质检验方向)等专业。建瓯职业中专学校要围绕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化工三大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木材加工、民族风味食品加工制作、机械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医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为服务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新增农产品营销与储运专业;围绕版画艺术和根雕艺术,办好工艺美术和美术绘画专业。邵武职业中专学校要围绕精细化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以及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旅游观光、文化创意、制浆造纸工艺、矿产资源深加工和现代仓储物流配送等新兴产业,分析产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确定为县域经济服务的专业。南平机电学校要围绕畜牧、水产、竹木生产与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化工、汽车配件等主导产业,坚持市区一体化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办好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顺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围绕当地政府关于&化工做精、建材做大、竹木做强、食品保健品做优&的产业发展思路及发展生物能源、光学电子、木本油料、旅游休闲、建筑与工程材料等新兴产业的需要,开发出能为本县经济服务的专业,减少社会需求小的长线专业。浦城职业技术学校要围绕政府提出的&提升优势产业、做大工业平台、增强自主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转型发展思路,考虑专业结构调整。在逐步办好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基础上,要分析不同行业相同岗位群对做从业人员的共性要求,来确定专业结构;对当地主导产业需要而目前尚未开设的专业要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积极创办。减少社会需求小的长线专业。松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围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工业发展进程&,开发一批能够为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精密铸造及农机产业、文化产业、生物产业的相关岗位群服务的专业。要继续办好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新增农机使用与维护专业。减少社会需求小的长线专业。政和职业技术学校要按照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要求,主动对接经济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鼓励发展现代农业、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以及边贸物流、生态旅游类专业。减少社会需求小的长线专业。光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要围绕特色农业和当地食品、竹木、工艺箱包、化工矿产等&四大特色产业&,继续办好畜牧兽医专业、开发特种动物养殖、工艺美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减少社会需求小的长线专业。(四)专业结构调整的相关要求1、市教育局负责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市职成教研室要加强对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由校领导具体负责。要从学校发展战略、办学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制定专业结构调整方案和实施计划,扎实推进本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对省市级重点专业以及现有专业中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2、市教育局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学校创建专业品牌,建成一批精品特色专业,形成多个能适应海西绿色腹地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并有标杆作用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提供示范。力争经过三年调整和建设,使我市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的布局、结构、资源和教学形态,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基本匹配,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工作机制。3、各校要按照教育部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及管理办法,对学校现有专业设置进行全面梳理,按照重点建设、鼓励发展、适当发展、限制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避免学校间重复设置、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竞争。今后,市教育局对已有3所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原则上不再新批准设置;对专业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将责令学校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暂停该专业招生。4、各校要将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与重点专业建设、创建特色专业相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要以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为契机,将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按照岗位需要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三、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步骤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分三年完成。整个工作大体划分为学校准备及申报,专家论证、专业方案优化及实施,评估认定及整改三个阶段,以确保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与重点建设专业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整个专业结构调整分三个阶段进行(一)学校准备申报阶段:  1、开展专业设置专项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求文字简洁、思路清晰、数据详实、结论科学且有切实改革举措。2、对照教育部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学校对现有专业设置进行梳理和调整,明确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注重错位竞争、品牌建设和整体水平的提高。3、制定学校专业设置方案,提出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新的专业设置框架结构,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保障措施;提出今后五年内重点专业建设的具体方案。申报材料包括:(1)学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调研报告(2)学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3)南平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申报表(二)专家论证、专业方案优化及实施阶段:  根据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由市职成教研室牵头,组织中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对学校报送的专业调研报告、调整优化方案(含重点建设专业)进行论证,并报经市教育局审核后实施。各校要认真实施经调整论证通过的专业方案,遵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做好调整后各专业的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培养模式、管理与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专业的内涵发展,办出专业特色。(三)评估认定及整改阶段:总体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后,各中职学校要按照新的专业布局,理顺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分工,提升专业品牌,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纽带、延伸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要在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搞好专业建设,创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2013年3月,市教育局将组织专家评估组对各中职学校的专业调整,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认定。对于专家评估组提出的工作建议和整改意见,各相关学校应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2013年6月前必须整改到位,并将书面整改报告上报市教育局。&&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的桥梁,因此,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其设置是否合理,既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效益以及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促进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健康发展,高校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中国论文网 /9/view-957721.htm     一、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动因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高校及其具体的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包括不同科类高校和学科专业的数量、布局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在本质上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分工、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状况决定的,集中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既包括外延的调整,也包括内涵的提高;既包括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也包括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既包括学科专业结构本身的调整,也包括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进行学科专业调整的直接动因,来自于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来自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模式的提高和变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种类、层次、规格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不少学科与专业设置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专业老化,学科单一;专业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等。因此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主要阵地的高校,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必须同市场发展紧密结合,要打破原有计划经济的界限,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需要,对原有学科、专业重新规划,调整重复设置的专业,改造传统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这是一个连锁的反应,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目前,普通高校之间、普通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对我们提出了高等教育结构其中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必须调整的重大课题,也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地位和声誉,而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地位靠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由于全国高校连年扩招,高校在数量、规模的急剧扩张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人事制度、后勤保障等都难以承受连续大规模扩招带来的负担,经费匮乏、管理混乱、师资紧缺、食宿困难是目前困扰高校的突出问题。因此,重新组织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使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发展需要最大程度的吻合,学科专业之间处于分工、合作、协调最佳状态,才能形成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宽泛,人才规格更加多样化的格局,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上既供大于求又供不应求的结构性失调问题。      二、当前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及调整,在逐步贴近社会需求,本、专科层次结构及布局的变化开始趋向合理,各学科专业变化及比例增长较明显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观念的变化。但是,就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未能从社会需求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   高校持续扩招使许多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办学条件盲目争设热门专业,甚至有些专业有“一窝蜂”上的现象。由于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远远不能与所开设的专业相配套,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规模效益低,造成资源浪费,人才培养难于达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致使一些专业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2.高校热衷于于申报新专业,申报后的管理不到位   部分高校注重外延发展,积极申报新专业,专业申报下来后,却忽视新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一些学校专业设置数量较多,而图书资料、师资条件、仪器设备、实践条件等方面办学实力较为薄弱。而新专业的开设,则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这在相对紧缺的办学资源的情况下是难于调整的。   3.专业设置与学校办学定位不吻合   不同院校未能从自身性质、层次、功能、任务出发实行错位竞争,培养的学生规格类型特色不突出。出现了一般院校中的理科性院校抢上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文科、艺术院校设置理工等非文科性专业。导致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专业不明显,区域性不强,不能很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建设。   4.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   由于学科发展状况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因此,各高校都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来抓。但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校,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无疑是中心工作。许多高校没有认识专业与学科的联系,即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完成高校职能,导致专业不能很好的支撑学科的发展,学校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形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张皮”的现象。   5.一些专业名称改变,但内涵没变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以来,大部分高校的专业都按照新目录公布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要求进行了调整,但部分院校仍存在专业改造不明的问题,有的学校只想提高办学层次,增设新专业,有的学校在专业的改造上只是变化一下专业名称,或是将原专业作为新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而没有在实质上对专业建设进行内涵的改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或者沿袭传统的模式,或者照搬别校的模式,没有真正依据社会需求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进行调整。      三、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及其调整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遵循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实事求是,避免盲目设置和随意变更,认真研究社会的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专业设置。做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中长期规划,把人才需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一是对什么类型、什么专业人才的要求;二是对这种类型、这种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国家规划预测指导下,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把本地区人才培养纳入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大系统中,应充分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加强人才资源的统计分析和预测规划,定期公布有关信息,引导大中专院校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余缺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高校则应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从本校的性质、服务面向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做好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划。在建立主动适应社会的,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内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战略,对未来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作出科学预测,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无谓浪费,以便保证学科专业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并使之卓有成效,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   根据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条件、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设置专业的学科门类。要避免以往专业设置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下放专业设置权并不意味不管,而是转变政府职能,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实现由“市场决定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竞争力。高校在科学定位和准确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市场多变性和学科专业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依据专业目录、专业设置指南、专业设置标准、本校学科专业规划和规定的程序,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办学规模和学科门类内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为使高等教育做到放而不乱,在将专业设置权交给高等学校的同时,通过立法、专业评估与拨款等对应必要手段予以宏观指导和管理,避免高校在自主办学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以此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统一起来,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面向社会需求设置本科专业的灵活机制。   3.明确办学定位   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依据: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二是高等学校自身办学的内在条件。任何一所定位准确的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体系中都会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关键在于立足自身定位的层面上挖掘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一流的教育,办出自身的特色并形成优势。高等学校正确的自我定位,是顺利实施学科专业调整的前提和基础。高等学校应依据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定位,结合学校就业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制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扩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般而言,文理综合院校要突出基础和学术性,工科类院校应强化应用性,高职高专应强调职业性。   4.加强评估的监督职能   评估机制是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专业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方法。要分别建立专业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尤其要加强对新设置专业、多点专业的评估,完善专业评估制度,建立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发挥评估机制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要做到三点:第一,科学地制定专业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既要考虑操作简便,更要考虑它的规范性、导向性和科学性。第二,评估应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校的评估外,还有社会的评估;既有学术专家的评估,还要有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评估。第三,评估的方法应多种多样,评估结果以适当方式逐步向社会公布。对教学质量好的专业给予经济支持,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品牌效应。   5.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能否达到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其重要因素就是依赖于专业内容是否先进,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和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是关系到我们的学生能否分配出去,能否适应社会竞争的重要问题。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总体布局,基于学科专业建设基本规格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 积极反映各门学科研究与发展新成果。本着培养“宽口径、厚基础 ”的应用性、 复合型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要求,合理规划设计各个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6.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先进合理的专业内容,是需要通过教师这一“中介”授予学生,能否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毕业生,教师这个因素尤为重要。学校要把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中青年教师,逐步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科学、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梯队。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扩大教学科研成果。面向社会吸收各界优秀人才走上大学的教学科研岗位,加强校外、国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灵活聘任,规范管理,将世界上或社会上的新观念、新知识、新的研究方法等引入到师资队伍中来,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较灵活的师资结构取得较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效果。   7.建立地方服务平台,提供专业设置及调整信息咨询   建立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信息资源库,向社会定期公布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布点、专业招生、学生就业等情况,及时提供地方经济、科技、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开展向社会公布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办学信息工作,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为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曾冬梅.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新走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7).   [2]林蕙青.适应新形式, 加速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J] .中国高等教育, 2000 (23).   [3]殷翔文.积极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 大力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J].中国高教研究,2001(9).   [4] 刘志国,张淑梅.调整专业结构 强化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1(9).   [5]曾冬梅.广西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查与思考[R].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6]钟向东.论地方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6).   [7]石旭斋,王建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