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楼盘鹿楼有叫燕娜娜的吗?

浮来山导游词
浮来山又名浮丘,它位于莒县城西6公里处,海拔298.9米,处于日照、临沂两市三县交界处,山的西面分别与沂南县、沂水县接壤。浮来山虽无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庐山之秀,但却以其独特的清雅灵秀之丰姿和得天独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游人纷至沓来。
浮来山主峰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三峰鼎峙而又拱围相连,唯有东面微开敞,构成藏风聚气幽境。这三座山峰的名称是怎么由来的呢?据神话传说:在远古时代,浮丘仙翁云游到此,见沭河一带土地肥美,碧水长流,桃红柳绿,景色宜人,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青山点缀,于是他便从远处挟来一山安放在此,即为北面的“佛来峰”。后来水神漂游到此,见独峰耸立,孤单无侣,于是也施展法力,从水上漂来一山与佛来峰相依为伴,即为西面的“浮来峰”。两峰相联不成格局,一夜之间不知从何处又飞来一山,座落在两峰的南面作为屏障,即为南面的“飞来峰”。于是三峰耸峙,如龙盘虎踞,迤逦连绵,世代相传,人们把三峰统称为“浮来山”。神话传说,固不足信,但是从山上多次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和其它海生动物化石来看,早在4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浮来山确实曾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并沉积了深厚的岩层,海水退去之后浮现于世,便形成了现在的浮来山。浮来山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2001年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成为我省的四大地质公园之一。
近年来,我们在充分挖掘古莒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策划与包装推出了一项融大型文艺表演、康体健身、寻福祈寿、经贸洽谈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浮来山福寿文化节,主打福寿文化品牌。浮来山在民间有“福来山”之称,有天官赐福于此山之美誉,寻福祈寿由来已久,尤其是树龄近4000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是长寿的标志、福寿的象征。浮来山福寿文化节每年10月2日举办一次,历时三天。
在秀奇玲珑的浮来山上,有商周老树、晋代古刹、隋唐庙庵,古藤绕树、松柏参天、美禽栖枝、奇鸟鸣林,令人心旷神怡,莒鲁国君盟于浮来、东晋高僧竺法汰讲《禅定》、慧地校经、昙观送舍利、三丰传丹术……尚有遗迹存在,志乘可查。寺庙内外亭榭之畔,有读不完的证史碑文;云龙崖上、怪石峪里有阅不尽的摩崖刻石;校经楼内陈列着有关浮来、刘勰、《文心雕龙》等古今佳作。
“浮来八景”是对原有浮来山美景的高度概括,“浮来八景”分别是定林寺、银杏树、校经楼、怪石峪、清泉峡、仙书石、啁鸡岩、莒子墓等。随着浮来山风景区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景区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游览过程中我会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下面我就带领大家一一参观浮来山风景区的各大景点:
您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墙高3米,宽0.5米,东西两峰顶部各有一烽火台对峙,从远处观看,它蜿蜒起伏于山脊之上,有龙腾虎跃之势,颇为壮观。这是莒国故城墙的延伸,在浮来峰上,还有一段城墙是莒县村民抗击捻军时垒砌,现在也进行了恢复。
云龙崖俗称蟠龙岩,它位于飞来峰东麓,南北走向,一直延伸到佛来主峰,约1公里,高两米许,表现比较明显的有近200米,它象一条人工绣成的腰带束在飞来峰上,这上面有天孕灵奇的图案:有的象云涛叠涌,有的如蛟龙戏水,有的如袅袅炊烟,有的似怪物腾飞……蜿蜒凹凸,错落有致,堪称鬼斧神雕之巧。这云龙崖从正面、侧面远眺,有巨龙卧波之势,有长虹舞空之感。云龙之喻逼真恰切。这云龙崖神奇美景,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天地玄黄之时,仙翁浮丘公驾鹤栖此,遇一恶龙正在此山兴风作浪,残害生灵,浮丘仙翁为普渡众生,把飞来峰招至此处,压住恶龙。谁料那恶龙不肯伏法,拼命挣扎、抖动,竟然掀起纵横裂痕,也就是现在的沟壑,眼看即将发生山崩地裂劫难。浮丘公见势不妙,急忙掐诀念咒调来护法云龙,把将崩之峰,牢牢箍紧。那恶龙力尽术穷,垂泪告饶曰:“仙长恕我不死,我一定立功赎罪,造福一方……”仙翁大发慈悲之心,又念其千年道业,悯其发誓归正,遂口念《喻悔真言》甩动拂尘,洒出洗心革面法水,给恶龙洗罪,并令罪龙在此山造出甘泉,为众生所需。罪龙急忙应命,刹那间山之南北崩出两眼甘泉。仙翁为永镇妖魔,用云龙箍带久缠崖腰。云龙崖之名,由此而始。后来有位文人在此崖下题回文诗曰:山来浮丘仙,潭名卧龙泉。蟠龙云腰缠,谈玄是真传。
关于云龙崖,在我们本地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在这山顶上原先有一座尼姑庵,当年庵里住着十几个小尼姑,一个老尼姑。平日里青灯黄卷,香烟缭绕,香火很旺。清雍正八年六月(1730年),莒地大雨如注,一直下了七昼夜,到六月二十四日,洪水泛滥,浮来山、屋楼崮之间,平地深渊,人、牲畜、房顶、树木随水漂流而下者,不计其数。连浮来山下邢家庄的村民,也纷纷弃家逃至村北高地,以避洪水。这时,尼姑庵的几个小尼姑,站在山顶,放眼东望,见滔滔洪水淹没庄稼,吞没村庄,情景惨不忍睹,急忙奔回庵里,报告老尼姑,快去设法救人。但那老尼姑,微闭双眼,手把念珠,不慌不忙地说:“急什么?水再大,还能淹了本庵,快去关门就寝。”话音刚落,山下洪水顺着村前的两条沟直往山顶爬,一会儿,漫过山顶,尼姑庵荡然无存。等水退了,人们发现,山顶的树梢上挂了淤柴,山下的许多村舍却安然无恙。至今,邢家庄村北的高地仍叫“安稳地”。
飞来峰经过这场洪水冲刷,山腰奇迹般地裸露出一条盘山蛟龙,也就是云龙崖。如今,这条:“出水蛟龙”仍在时时昭示人们:凡事多为众人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切莫居山观洪,无动于衷。
清& 泉& 峡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浮来八景中的景观所在——“清泉峡”。清泉峡发源于西面浮来峰山脚下,顺山势蜿蜒而下。泉水四季不竭,为浮来山提供充足的生命之源。古银杏树的根系已伸展到谷底泉畔。据科学家讲,银杏树王盛夏季节,每天需消耗两吨多水分,清泉峡便是它的主要供水源。古有诗云:“山涌流泉山便活,水穿石罅水弥清”。清泉峡的潺潺流水自石灰岩缝隙中流出,穿柳桥,过石罅,在定林寺山门前汇聚成潭,清澈见底。早在1958年,潭中泉眼,四季不竭。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年代里,人们嫌泉水流细,于是凿眼放炮,希望炸出个大泉眼。结果,岩层断裂,泉水下沉,再也看不到潭中的泉水溢流了。
这座小桥名为“柳桥”。阳春时节,站在桥上,但见藤萝绕柏,紫花串串,小燕穿柳,绿丝飘飘,翠竹萧萧,松涛阵阵。清澈的流水,回环曲折从桥底跌下,浪花激溅,如玉碎珠迸,晶莹皎洁,这便是有名的“柳桥飞瀑”。溪水缓缓东流,汇入池中。池水从龙头流出,如玉液琼浆,清澈甘洌,誉为“龙泉吐液”。人为景醉,情为景生,令人心旷神怡。
仙& 书& 石
在清泉峡那片竹林的上方,有一株干围合抱粗的古腊树,挺拔苍黛,据传为宋代所植。树下是弯弯曲曲的溪水,映着山容树貌,缭青萦碧。在溪畔布满青苔的石板上,有天然形成的“清泉涧流”四个遒劲大字,这便是浮来八景之一的“仙书石”。《重修莒志》载:“系石之筋文构成,体兼行草,以水污之愈显。”清朝诗人张竹溪曾在仙书石畔,留有一首摩崖题咏:
名心仙迹爱摩崖,一幅霞光沁碧苔。
飞白云悬松献古,杀青藓泐笔花开。
擘窠造物留神品,题石山灵擅异才。
漫笑僻壤观感少,空潭滴翠塌岩隈。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仙书石的神奇和逼真。
怪石峪与文心亭
怪石峪:这就是浮来八景之一的“怪石峪”,它北起清泉峡,南到飞来峰,西临卧龙泉,东接翠竹园。这里的奇岩怪石为石灰岩结构,约形成于四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岩石之间为绛红色酸性粘土,经过亿万年的风雨浸蚀,碳酸钙溶解变形,形成千姿百态的岩石。这些岩石,有的象蜷卧山羊,有的象怒吼雄狮,有的如慈祥的老者、羞涩少女,您仿佛走进了雕刻艺术展览馆。置身其中我们不禁会惊叹大自然造化之功是多么奇妙。难怪古人会有“具体浑成仙佛鬼,一拳缩小岱恒嵩”的佳句。峪中岩石上,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官员、寺僧及文人墨客的题咏多处,其中一首云:“古木扶苏六代余,高人曾说此幽居。莲花贝叶今何在?不抵雕龙数卷书。”诗书俱佳。连日本军人西林萧山也在五十年前在此留下了“苍松翠柏有妙声”的墨迹。
文心亭:在怪石丛中,树荫蔽处的六角飞檐红亭是“文心亭”,是1962年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所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亲自命名并题写了“文心亭”三字,镌石立碑。亭内巨石上镌有“象山树”摩崖巨篆大字,字大盈尺,沉雄豪劲,浑穆苍古,有古银杏树之风范,落款为“隐士慧地题”。经专家考证,这是刘勰的亲笔。但究竟“象山树”该做何解释?其说法不一:一说是指寺内古银杏树寿与山齐;一说三字各指一事:“象”,指寺内众多佛像,“山”即浮来山,“树”指银杏树,三者合起来,构成浮来山胜景。
浮来山,整个山势就象一条卧龙。北面佛来峰是龙头,定林寺为龙口,西面南北走向的浮来峰为龙身,南面飞来峰是摆动的龙尾。龙能腾云驾雾,龙离不开水。卧龙泉则如生命之水,润泽着静卧山中的蛟龙,驱恶镇邪,兴邦利民。传说在很久以前,浮来山这地方原来没有山,西面是一潭深水,潭中有一蛟龙,经常呼风唤雨,为害一方。忽一日,棋山寺的小和尚,偷吃人参果后,腾云南飞。老和尚喝了残汤,穷追不舍,飞至洛河上空,降落在洛山顶上,化作僧人峰。那小僧不知师傅落地,只顾奋力南飞,半途猛一回头,地上就起了转头山子(在今廿里堡西),未见师傅追来,于是便降落到潭上,立地成佛,这便是佛来峰的来历。峰下压住了兴妖蛟龙,至今卧龙泉仍镶嵌凿制石龙头,即象征此意。
南面飞来峰山腰,一条天然石龙蟠山缠绕,那一个个斗大的龙鳞,似人工雕凿,巧夺天工。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当年刘勰为其辉煌巨著取名《文心雕龙》,是不是受了雕龙遗迹的启示而为之呢?
卧龙泉泉水清澈见底,据专家考证,泉水属优质矿泉水,水中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据测定:浮来山矿泉水的含锶量是崂山矿泉水的几十倍。前几年,有许多投资者意欲合资开发矿泉水,但我们为了保护天下银杏第一树,对这些开发予以回绝。卧龙泉为石灰岩溶洞,洞内一年四季贮水,与莒北玉皇山的裴泉相似。传说若干年前,泉中栖息“龙鱼”(学名鳗鲡,因莒地仅有,又称“莒龙)。后因水浅池小,龙鱼绝迹。为昭告后人注意保护生态,遂将此泉称为“卧龙泉”泉边立石碑永志。这种比重较高的硬水,浮力超常,许多游人向泉中抛掷硬币,居然都漂浮水面数分钟,令游客兴趣盎然。
这便是救生泉,据莒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捻军过莒,官兵追杀,附近乡民入山避难,当时因人多泉少造成渴灾,危难之际蒙略知勘识水位者指导,掘地尺许而得此旺水甘泉,渴患幸免,寺僧为感谢山灵,立木碑曰“救生泉”,乱后更之以碑。救生泉之名由此而得。
同治癸酉、甲戌年间(约1873年前后)莒西旱灾、蝗灾相继,气候反常,甲戌四月,瘟疫流行蔓延,得病者高烧头疼、呕吐,至口鼻出血而亡,当时定林寺住持宏济,精于医术,率群僧广集柴胡、连翘、双花等草药捣烂装袋,系绳沉泉浸泡,广传乡民饮之以防病。数日后,凡饮此水者得防病、治病双重功效。灾后有民歌传颂道:连翘柴胡配双花,泡入泉涧治瘟痧。救生泉水再救生,慈航普渡济万家。直到现在,浮来山域乡民,还在传承乃至使用着上述验方。
啁& 鸡& 岩
在浮来峰半腰,有一巨石突兀,这便是浮来八景之一的“啁鸡岩”。登上啁鸡岩,鸟语在耳,清泉在目,漫山遍野一片葱郁。过去这里是山鸡栖息之地,夏日雨后,岩石上滴水不止,有节奏地发出唤鸡的声响,山鸡闻听四方云集,故名“啁鸡岩”,意思是唤鸡的岩石。
古人赞啁鸡岩的诗中有“万树鸡栖山寺晚,千年人去洞云留;素书匣贮山崖古,丹灶星沉石磴秋”的绝唱。记述的是有关浮丘公与“天书宝匣”的一段动人传说。据说,轩辕黄帝率领左右丞相容成子、浮丘公到黟山采药炼丹,乘龙升天(唐天宝元年,唐明皇李隆基据此传说,下诏改黟山为黄山)。后来,浮丘公在天堂得到了玉皇大帝的天书,就趁黑夜带着书返回浮来山,将天书宝匣藏在啁鸡岩下,自己躲进了后山的洞中,山洞因此得名浮丘洞。这一举动被护书天将发现后,连夜追至浮来山,企图将宝匣夺回,不料此时啁鸡岩上山鸡齐鸣,东方欲晓,天将回不了天庭,天书也就留在了人间。
千 年 古 刹 定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在的寺院是山东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定林寺。
定林寺是浮来八景之一,始建于东晋,兴起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寺南北长95米,东西宽52米,总面积49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山门、大雄宝殿、校经楼、三教堂为中轴,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后左右展开。各位可能看到寺院面积小,可是却包揽了一处世界之最,就是映入大家眼帘的这棵名誉中外的“天下银杏第一树”,为浮来八景之一,此树有“活化石”之称,高26.7米,干围15.7米,遮荫覆盖面积900平方米,盛夏时节每天需要吸收2吨左右的水分。世界上银杏树有这么多,为什么唯独这一棵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呢?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由此推断,此树树龄应该在4000年左右。清朝顺治甲午年(公元1654年)莒守陈全国立的一通石碑上镌七律一首,诗云:“大树龙盘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从这首七律来推断,这棵树的树龄应该在3000年以上。
关于这棵银杏树还有许多趣谈,我给大家讲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小生,他喜好游山玩水,来到莒县的时候,听当地人讲,浮来山有一棵银杏树有八搂这么粗,觉得挺好奇的,就想亲自来搂搂试试,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毛毛细雨,有一位上山进香的小媳妇倚树而立,暂避风雨。在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这位小生只好从小媳妇的一侧量起,搂了七搂又扌乍了八扌乍,那小媳妇仍然没有挪动,这时候,旁边看热闹的人打趣的问:你忙了半天,又搂又扌乍的,这树到底有多粗?小生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这棵树有“七搂八扌乍一媳妇”这么粗。他把小媳妇作为一个计量单位算了进去。另外,还有“大八搂,小八搂”之说,就是说大个子搂八搂,小个子也搂八搂,因稍向上点树干更粗些。
不管是“大八搂,小八搂”还是“七搂八扌乍一媳妇”,几千年来,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历经风风雨雨,但至今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其冠如华盖,繁荫数亩,阳春开花,金秋献实,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年复一年,生生不息。近几年还出现了一种奇观,就是在树的主干上,也常见生叶结果。古老的银杏树从春秋至今仍倍受推崇,《十万个为什么》一书讲到了它;印度尼西亚的刊物,对其进行了描述,并刊登了照片;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播放了她的录相,巍巍银杏树,可谓身历古今,名誉中外。
1995年春,风传“浮来山古银杏树发声”,沸沸扬扬,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境内外的许多好奇者,为探幽猎奇,接踵而至星夜厮守,亲睹为快。银杏树发声的时间多在春季晴天的晚上,夜阑人静之时,从晚八点到凌晨1、2点钟不等,似有人紧闭双唇从鼻腔内发出的声音,只要一出声,即使有人用力的拍打树干,声响也不会终止。史料记载,清光绪元年,莒州奉正大夫张竹溪所题浮丘八观“咏银杏树”一诗既有“老干夜阑闻魈语”的句子,由此可知,古老的银杏树,夜深人静之时发出奇异声响,已是久有所闻。发出奇异声响的原因是:高大的树干内,部分腐朽了的木质部形成许多孔洞。在光合作用下,树冠抽芽发叶,需要大量水分树干内的无数导管、筛管担负着液体输导任务,发出声响,这种声响经腐木孔洞,引起共鸣,产生增音效果,人们即可听到声响。
当地民间流传一说:每当银杏树发声,必是太平丰年无疑。
游客朋友们,据说围着这棵古老而又神奇的银杏树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能够事事顺利增福增寿
在此,我也衷心的祝愿大家一生平安健康长寿。
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浮来山图片展:下面我们去看一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浮来山图片展。古老的浮来山作为一种吸引,作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区,一直是莒县的骄傲,是日照人引为自豪的瑰宝,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此参观访问。
为了再现当时领导人参观游览浮来山的历史,我们特意举办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浮来山图片展,将陈毅、宋平、胡启立、雷洁琼、吕正操、吴阶平、彭佩云、吴官正等领导人,以及巴金、武中奇、赵忠祥等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参观访问浮来山后的留影题词进行搜集整理,制作了80余幅珍品,对外展出,以期增加旅游项目,增进游人对浮来山的认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还特意题词,留下了“银杏巨树、天下闻名”的墨迹。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详细看一下。
大雄宝殿: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这座寺院中的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通高9.2米,殿内塑像中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注:释迦牟尼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寞”的意思,也有“清静”之义,“佛”是“觉悟”或“大觉”的意思)。释迦牟尼也称如来佛,其生活的年代(约公元前565年-486年)与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同时。这两位东方圣哲都以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闻名于世,而释迦牟尼作为佛教圣祖,被称为“佛”、“佛陀”、“世尊”,俗称“佛爷”。释迦牟尼的左右分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专司“智慧”表“大智”,普贤菩萨专司“理德”表“大愿行”。
释迦牟尼的后面是四大天王。凡是佛教名寺,入山门第一殿多是“天王殿”,此殿主像是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其次十八罗汉或三十二罗汉不等,皆属天王部下。浮丘定林寺明朝以前也有天王殿,后因失修、毁损、缩建,最后将四大天王塑于大雄宝殿佛祖身后。那十八罗汉等因拥挤不下,而以壁画代之。四大天王被塑在大雄宝殿佛祖身后,实属建殿无力因陋就简凑合之举。殊不知减少一殿香火事小,降低寺格事大。为此寺僧念念不忘废天王殿之痛,故在盛清时住持僧在大雄宝殿门框书有联曰:“天王明末失殿宇,佛爷清初添金刚。”此联虽然不工而欠雅,但可记述此寺四大天王之沉浮及寺僧之遗憾。
所谓四大天王,来自古印度神化,传谓:“须弥山有四王之天……”佛教将此深入人心的四大天王,拉入佛寺奉为护法神将。宣扬他们各具特能,各有神奇法器,各佐一方升平。下面我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四大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身穿青,执锋利宝剑保南方生灵,其&&&
“锋”字与汉字之“风”谐音,把他附会为“风”的象征。
东方持国天王——身穿白,持琵琶,是东方保护神,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有调弦定调之技,把他附会为协调之神。
北方多闻天王——身穿绿,执幢(后演变为幢伞)保北方平安,多闻天王手握之伞可以避雨,是雨的主宰。
西方广目天王——身穿赤,握索(后演变为蛇)保西方平安。广目天王手握索或蛇,含有顺抚之意。
四大天王可以组成“风、调、雨、顺”。这与“黑蝙蝠、梅花鹿、老寿星、花喜鹊”合绘一幅的《福、禄、寿、喜》图同出一辙。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也是“广目天王”、“多闻天王”的化身。
殿东侧为药师佛,药师佛的左右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殿西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左右胁侍为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和接引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使者大势至菩萨。药师佛一手持钵,一手持药凡状;阿弥陀佛两手相托,掌中有莲花台。
大雄宝殿内现有塑像13尊。建国以来,对定林寺内的殿宇以及塑像、画像等进行了保护,这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和发展旅游事业,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这里拜一拜佛,祈求平安。
校经楼:校经楼位于定林寺中院,为浮来八景之一。院内垂槐罩地,青桐参天,青桐深处的那幢二层小楼就是校经楼。这座小楼玲珑别致,造型古朴,门额上镌刻“校经楼”三字,为郭沫若1962年所题,据《南史》载:“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梁书·刘勰传》载:“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刘勰生于公元465年,约卒于公元532年至539年之间,他家世寒微,地位低下,幼年丧父,继之丧母,孤苦伶仃,但他笃志好学,博览群书,精研经论,到37岁,便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全书分10卷50篇,计3万7千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巨著,它基本概括了从先秦到晋宋千余年间的文学面貌,评论了二百多个作家,总结了35种文体,相当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并建立了体大虑周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文学创作的许多问题,如艺术构思、艺术风格、继承和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刘勰在总结前人意见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专题论述。
“此书成稿后,颇受当时文人学士的赞赏和推崇。”刘勰由此名声大振,做过梁朝的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但宦海茫茫,仕途坎坷,刘勰并不得意,晚年的他看破红尘,便遁入空门,燔发为僧,法号慧地,为僧不满一年便圆寂了,终年56岁左右。
关于《文心雕龙》一书成名之前还有一段趣闻,刘勰出身贫寒,年轻时下苦功写了一部文艺评论著作,但一直得不到名人的指教,他几次求助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但都被门人拦在外面,没有办法他只好乔扮成一位卖书郎带着许多书在他门前叫卖,包裹里早已经准备好了他的那本著作。有一天,沈约回府,正巧被刘勰瞧见了,刘勰连忙放开嗓门喊:“卖书,都是古装珍本!”沈约是个书迷,听说有好书卖,他赶紧跳下车,刘勰则乘上他自己的作品,说:“沈大人,哪有什么珍品,只是小人写了一本书,一直得不到大人的指教,才装成卖书郎在此等候的。”沈约一听,并不生气,还把刘勰请到家里,将刘勰的作品一口气读完,还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刘勰按沈约的意见,将文稿认真地进行修改,取名《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成名之后,刘勰不忘感恩,将自己的家乡莒东莞刘庄改为莒东莞大沈刘庄。
各位朋友现在看到的这座校经楼现已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正中为刘勰塑像,是根据王小古的画像想象着塑的,两边是著名文学史教授陆侃如撰写,蒋维崧手书的“刘勰生平”和“刘勰年表”。《文心雕龙》的真迹没有保存下来,最早的版本在大英博物馆,周围陈列的是《文心雕龙》的各种版本和当代研究文献及纪念文章,各位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三教堂:现在我们到了定林寺三进院落的最后一进——三教堂,院内的这棵银杏树,据传为唐代所植,寿龄约1300多年。
这株银杏树和普通的树生长方式不同,各位请看,普通的树大树遮荫欺负小树,不会让小树生长,而这棵银杏,它主动让出空隙让小树往上生长,而且是越小的长的越直,俗话说“宁在人下为人,不在树下为树”。而这棵树却长出了这种风格,因此也被称为“风格树”。
银杏树也叫“公孙树”,意思是说爷爷栽种的银杏树,孙子才能吃到它接的果子。这说明,它的生长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银杏树雌雄异株,专家考证,雌雄两棵树在七十里路之内可以通过风来传授花粉。&
各位,三教堂是定林寺很独特的地方,它比定林寺稍晚,供奉的是儒、释、道三家。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不一,汉武帝独尊儒术,梁武帝尊佛教为国教,唐太宗崇道教,对后世影响颇深,佛、道之争,几起几落,唐代主张尊崇“三教”,平息教争,各地遂设“三教堂”,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徒可同堂礼拜,实在是化解矛盾,调和争辩的好办法。
有人感慨的说“三教创始人,虽然观点不同,意见分歧,仍能弃除前嫌,共居一室,坐在一起,共商大事,现在我们国家国共两党分手近半个世纪,在台湾问题上,为什么不能坐在一起,共商统一大计呢?”这句话颇耐人寻味。
象这样的三教堂,山东省仅此一处,全国仅有三处。
拾级而上,我们便来到了福寿阁,福寿阁座落在海拔298.9米的佛来峰巅,通高18.8米,共分三层。该阁呈六角形,三层四重檐,仿古格花木门窗,飞檐翘角,气势雄伟,阁顶及回廊房屋飞檐铺设黄色琉璃瓦,辅绿色琉璃瓦剪边,更显形态古朴。登阁四望,各处景点掩映于林海之中,更添几分神秘色彩;向东远眺,可以看到莒国先民崇拜的神山——屋楼崮。屋楼崮是《史记·封禅书》称之为“四时主”或“日月之所出”的琅琊诸山之一,是莒地先民“山头纪历”的观日点。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刻有“日月山”形图象的大口尊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专家由此推断:这是测时纪历的源地。
福寿阁内放置着一尊用银杏木雕刻成的老寿星,雕刻所用的木料是定林寺内树龄近4000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所折断的枝干。雕刻这尊老寿星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这尊老寿星放在此处主要是供大家观赏、拍照留念。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小凉亭名叫“念莒亭”,其为六角飞檐,画栋雕梁,它是莒县旅台同乡联谊会捐建的。在台湾,我们莒县的老乡每时每刻都在热切怀念着自己的故土,他们渴望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之所以称之为“念莒亭”,主要是为了表达旅台同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他们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渴望能够常回家看看。另外,关于“念莒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由齐恒公引发出来的“勿忘在莒”的历史训戒。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齐襄公的庶子小白在师傅鲍叔牙大夫的护卫下,逃到莒国避难,齐襄公的另一个公子名纠,在师傅管仲的陪同下奔往鲁国,内乱中,齐王襄公被杀,第二年春,作乱的元凶公孙无知被杀后,小白抢先一步由莒国返回齐国,登上王位,是为齐桓公,继而鲍叔牙主谋杀了公子纠,并力荐管仲为相,后来在管仲辅佐下,齐国大治,国富兵强,齐桓公遂称霸诸侯,所谓“勿忘在莒”就是依据齐桓公曾避难于莒这件事,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无论是在何时,身在何处,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大家也都知道,海峡两岸依然没有统一,但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继承先辈远志,发扬先辈精神,为祖国尽早实现统一而努力奋斗。就让我们在这里许个愿,愿民族团结,国家富强!
浮 来 山 地 质
浮来山风景区素以“天下银杏第一树”和刘勰故居定林寺而闻名于世。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角度再审视浮来山,可以发现,它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教学、地质旅游和地学科普等方面的价值,较之人文景观,毫不逊色,我们不妨称之为“科学美”。进一步说,浮来山甚至可以帮助人们阅读岩石、解读地球的沧桑。
解读地球沧桑的“典籍”:在浮来山西部的浮来峰山脚下有一条被流水冲刷而成的东西走向的山沟,如果我们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此东西走向山沟底部由东向西紧密分布着一些厚薄不等、南北走向的长条型的岩石并排贴着地面,有的岩石是黄褐色,有的岩石是红褐色,的有岩石黑褐色,东西大约有四五十米长,这些常人看似“无趣”的光溜溜的岩石却大有“来头”:(1)它是地质学上一处完整的震旦系土门群的典型剖面。据著名地质学家艾先森介绍,此剖面全部保存并出露了地质学上震旦系土门群中的黑山官庄组、二青山组、佟家庄组、浮来山组、石旺庄组五组岩石地层,理所当然地面为研究土门群地层的理想剖面和解读地球沧桑的“典籍”。(2)它是地质科学中地层的名词术语“浮来山组”的诞生地!上一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地质学家感于此剖面中一个岩层的典型性科学性,便以其为标准对地质学震旦纪土门群中的一个岩石年代进行了命名—“浮来山组”,并在命名的剖面处打入一个特制的红漆铁三角作为永久的纪念、研究标志。
古代地震事件的“见证人”:喜欢奇石的人也许会发现,浮来山所产青石中有的表面上会浮现许多白头发状的细筋脉络,这些东西地质科学上叫作“震旦纪土门群石旺庄组碳酸盐泥晶细脉”,简称“碳酸盐泥晶细脉”。据地质学家介绍:这是距今6亿年左右此处一次大地震的产物。此次剧烈的地震将浮来山中的青石震成石子后,地壳深处的白色岩浆便顺着震碎石子的缝隙向地面剧烈侵入,后凝结为这些白头发状的细筋脉络。所以,它们是研究古地震事件十分难得的依据。
海洋生物的“墓地”:在定林寺后面的佛来峰上有一条直立的页岩出露带,过去经常有人在雨后拾到燕子石,这些燕子石中的“小燕子”,便是6亿年前生存于海中三叶虫的骨骼化石。三叶虫纲仅生存在距今约4至6亿年的古代海洋中,是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中数量最多、最重要的化石,也是两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本依据。地质工作者根据这些岩层的厚薄和古生物的种类,可以判断这些岩石形成时海水的深浅、波动情况、年代和该区域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生物演化等。
哺育银杏树王的“母亲”:定林寺中银杏树历史悠久,为何会如此长寿呢?除了物种本身具有的生长慢、寿命长等特性外,也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关:一是生长在与怪石峪、卧龙泉等地貌和高度相同的灰岩溶蚀阶地上,土壤厚实、肥沃,养分充足;二是基底岩石的产状,决定了它既可以从高处源源不断地向银杏树输送水分和养分,又不至于太涝和太旱。浮来山岩多姿多彩,是我省继临朐山旺、无棣马谷山、济南崮山之后的第四个地质公园。
千年古观朝阳观始建于唐朝,因傍依常年不竭的龙泉,佛家初建称龙泉寺,由于此处风水极佳成为佛道两家相争的宝地,为观为寺曾三易其名,四易僧道。在清末道家强盛,更名为朝阳观至今。相传高道张三丰曾在此传功、炼丹,香火盛极。朝阳观位于浮来山主峰佛来峰的背面,位居避风向阳的山坳,观前初冬时节山花依然盛开,芳草如春天般嫩绿,偶尔还能听到蝈蝈的叫声;盛夏时节,此观后一带却凉爽如秋。因此,朝阳观大门曾经有一幅对联:朝阳观,观朝阳,观阳严冬如春暖;佛来峰,峰来佛,峰阴盛夏似秋凉。这幅对联,足以说明此处是一个小气候福地。
朝阳观香火旺盛,观东面的龙泉,过去因为在此祈雨非常灵验而得名。观内设有父母殿,各位呆会儿可以去上一柱香,保佑父母高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下面我们进去详细地看一下。
据《莒县志》记载,朝阳观在清光绪年间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后因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虽香火不断,但院墙大部无存,屋漏倒塌。现在大家看到的观内建筑是二OO二年十一月,在香港的莒县籍人士陈常晏先生投资一百多万修复的。修复后的朝阳观为清式建筑,原有观内树木无一损坏,整个建筑群半隐于山体之内,掩映于林海之间,藏风得水,灵光万千。置身其中可悟道德之高远,出其外颇感天地之陶然。
山门:山门内左右两位威武的神将塑像分别是青龙神——孟章神君和白虎神——监兵神君,职责是守卫道观山门,如同寺庙山门中的“哼哈二将”。壁画左为玄武,右为朱雀,属护卫神。
玉皇殿:该殿为观内正殿,也称玉皇大帝殿。正中即是昊天至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管辖着一切天神、地祗、人鬼。手下有许多文武仙卿,玉皇大帝是最高的神。
左侧为北极紫微帝,右侧为勾陈南极大帝。玉皇大帝左右分别为太白金星和托塔天王;北面和南面为四大天师:泰玄上相张天师,天机内相葛洪,天枢领位丘真人,天枢上相许真君。
正殿的后面是我国春秋时期卓越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道教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为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县)人。聃,耳长耳大之意,据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大耳朵。古代这种长相被看作长寿的标志,寺院中的塑像大都是双耳垂肩。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后见周朝衰败,即告老还乡,想做个隐士。当他西出河南函谷关时,守关的官员尹喜也是一位道长,早闻老子大名,即邀为上宾,请老子写部书以为后人留下点东西。于是老子就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道德经》而去,之后无影无踪,据传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岁。右侧壁画为孔子问礼图,据说孔子曾向老子问过礼,老子比孔子年长,孔子十分钦佩老子的为人,孔子向弟子们慨叹道:“我今天见了老子,他大概是神通广大的龙吧。”左侧壁画为老子出西关时遇见胡仕人,传授道教,释迦佛也被老子的道教精神所感化。
大殿后面的墙上就是老子《道德经》的全文,俗称《五千言》。它共有八十一篇,上部三十七篇,主要论述的是“道”,下部四十四篇,主要论述的是“德”,总称《道德经》。
父母殿:殿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的父母,净乐国的国王和王后。北面壁画为真武大帝,也称玄武大帝。玄武大帝是玉皇大帝的化身,他身长九尺,面如满月,龙眉凤目,绀发美髯,韵如冰清,顶戴玉冠,身披松罗服。黄帝时,他寄生于净乐国王后善胜夫人体内,十四个月之后诞生于世。出生时,百花盛开,紫雾缭绕,九龙吐沫为其沐浴净身,一派祥和的景象。南侧所绘壁画就表现的这个场景。他十岁时就已遍读经典,潜心于道,意欲出家,但其父不允。十五岁时离家出走,潜心修炼四十二载。在他即将得道飞升之时,为了最后考验他,观世音菩萨变成一位绝色美女,手捧金盘玉环来到真武大帝的面前,风情万种地请他用茶,还想给他梳头,真武大帝讨厌她的轻浮,便拔出宝剑来驱赶她,她又羞又怕,就纵身跳下百丈悬崖。真武大帝见她跳崖,后悔莫及,心想,道家应以慈悲为怀,今逼死人命,惟以命相抵,方不愧四十二年来修行之功德。于是,他也跳下悬崖,观世音见他跳崖,便召来东方青龙、西方白虎、中间黄龙、南方赤龙、北方黑龙,将真武大帝托在半空中,真武大帝随即得道成仙。左右童女分别代表对父母的四个祝福:知识渊博、衣食无忧、官运亨通、福寿无边。
财神殿:殿内供奉的是财神爷比干。正面即为财神爷,左侧是利事仙官,右侧是招财使者。想万事顺利就得先求利事仙官,想发财那就得求招财使者了。
药王殿:该殿正面是神农氏,他曾遍尝百草,是农业和医药业的始祖。神农氏的左侧为神医华佗,右侧为扁鹊。扁鹊医德高尚,曾经给黄帝的太子治过病,使太子得以起死回生。北侧壁画表现的是华佗为关公刮骨疗伤的情景。
菩萨殿:该殿正面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原是古代天竺国转轮王无诤念的大王子不朐。父子一同以佛出家修道,不朐王子发誓,要解除世间众生的一切苦难,后修炼成佛,获得安乐。正法明如来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菩根,尽回向上菩提,愿我行菩提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坠入暗处,忧愁孤苦,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其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所谓正觉,即是真正的佛。观世音菩萨已修炼成了佛身,但他甘愿以佛身示现成菩萨身,以救世度人。世尊答应了他修菩萨道的请求,为他取了“观世音”这个名字。观世音便以菩萨身辅助弘化佛法。观世音菩萨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贤愚贵贱,不分善良丑恶,有求必应,因此被世人尊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左侧为善才,右侧为龙女。
泰山行宫:殿中正面为东岳山神碧霞元君(也称泰山老母)。左侧为送子娘娘,年轻夫妇一般都求她,盼望能早日生贵子;右侧为催生娘娘,保佑平安顺利地生产;东面为眼光娘娘和痧疹娘娘;西面为耳鼓娘娘和筋骨娘娘。壁画是成龙成凤图和麒麟送子图。
文宣殿:殿内供奉的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是后世对孔子褒封的谥号。传说孔子的父母曾在尼丘山向神祈祷求子,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日生下孔子。孔子出生后,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很象尼丘山,所以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丘,字仲尼。孔子幼年时生活十分贫困,但他在逆境中发奋勤学,虚心向人求教,全面学习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古称六艺)的基本知识。孔子勤学好问,不放弃一切求知的机会,他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他的原则是“好古敏求,学而不厌”,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精神刻苦钻研。由于他好学不倦,三十八岁时,就已成为鲁国最有名的学者。他的左侧是文昌君,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运之神,右侧是魁星,其典型形象是赤发蓝面鬼,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如大弯针,一手捧头,另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定科举中试人的名字,此即所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被视为应试者考中之标志。拜此殿可以保佑自己的子女金榜题名。
三官殿: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正面是天官&
——尧:尧爱民如子,禅让帝位,至仁感天,他规定了天时,使土政相等,岁时不乱,因此被任命为“天官”。左侧是地官——舜:舜诚对双亲,开垦土地,至孝感天,他把中国分为十二州,界定地域,使全体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被任命为“地官”。右侧为水官——禹:禹治水灾,三过家门而不入,至义感天,因此被任命为水官。西边塑像是赵公明
&——马王爷,东边是温琼——岳飞。西侧壁画代表:雨神、风婆,东侧壁画代表:雷公、电母。
长寿殿:殿内正面是老寿星南极仙翁,象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长寿。壁画东西两侧代表禾、合二仙,意思是合合美美、幸福如意。
车神殿:殿内是车路的发明人奚仲。拜车神可保佑人车平安,路路顺通。
月下老人:掌管姻缘的神仙,是天下有情人的牵线人。俗话说:千里有缘一线牵,有情人终成眷属,月下老人为有情人牵线搭桥。殿外铁架表示:有情人心心相印、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之意。
福寿碑位于朝阳观以东80米处,通高35.8米。东面是面积8000平方米的福寿文化广场,与05年九月动工建设,主体建设8月2号封顶,外墙浮雕与碑体刻字、寿星制作安装设计九月中旬完成。
基座高6米,为四面体,主碑高21米,为全面锥体,分别刻制100个“福、禄、寿、禧”,周边用象征福禄寿禧的浮雕衬托,寓意为东方福地四平八稳,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多福多寿;碑顶为老寿星雕塑,高8、8米,在动力作用下旋转,寓意八方送福。
莒子墓位于浮来山东麓北两公里处,该墓呈正方形,平地突兀,形若山状,为层层夯土筑成,封土高三十余米,占地34.7亩,是浮来八景之一的莒子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墓西北方有点将台,系当年护陵兵演练的指挥台,墓西南方约五百米处的山脚下有烧木炭遗址,是当年下葬时,烧制围棺防腐木炭的窑场所在。
各位要问墓内究竟埋葬的是哪一代莒子,至今尚无定论,《太平寰宇记》及方志所见:周武王封少昊之后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后陟莒,春秋中期称盛,先被楚灭后被齐占而称邑,《重修莒志·封爵表》所见:莒子从一世兹舆期耒莒,到莒公亡国历二十三传,称国数百年。
春秋中期,莒虽子爵之国,但它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盛齐前后,其经济已很繁荣,莒刀货币盛于春秋时代(见《金石索》),此时莒国广招人才,曾用子夏、曾子、叔文等贤能为相,长期与晋等强国结盟,敢与齐、鲁、楚等大国抗衡,成为列国征伐中的强者。从《中国古地图册》及《重修莒志》看,莒国极盛时期曾鲸吞了十六邑,北起介根(今胶南),南到专阝(今郯城),随着国土的南扩,死后的莒君皆南葬,近年来在莒南老龙腰古墓掘获的莒兹平公编钟,足能证实这一点,兹平公是莒国十一代君。以此可证,浮来山所葬莒子,应该是初从计斤(今胶南)迁来之莒君。
“一山一树一条根,&&&&
一书一字一巢人”
这是莒州独特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一山是指驰名中外的浮来山,一树是指四千多年的银杏树(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一条根是华人寻根,是华夏民族之根,一书是指刘勰著《文心雕龙》,是开文学评论之先河,一字是比甲骨文还早1500多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面刻有“日月山”(今“旦”),是汉字意符象形的鼻祖,一巢人是自远古为抵抗自然灾害架木筑巢的有巢氏、神农氏在这一带活动的记录,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都是这个巢穴的人。
天下第一根(天下是草书)&&
翁宗庆& 题&&&&&&
(松禅商孙)
翁宗庆是南方大书法家之一,是翁同龠禾的孙子,翁同龠禾是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
中国地图:这是一幅中国地形图,不是非常完整,因为南沙群岛不在其中。全图是由一块根构成的,这种树叫“龙眼树”,这种树根的特点是沿着地面平直生长的,大家再看台湾的图形是从渤海湾切割出来的,这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我们伟大的祖国好像一只雄鸡,面朝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海南岛则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所为。中国地图前是一对狮子,东为雄狮,西为雌狮,也是由一整块树根雕刻出来的。
龙凤戏珠:整个根是由一块檀香木构成的,大家都知道这种树本身有一种香气。它和千里马、花果山、龙凤呈祥都是一棵树的树根。据专家推断,这棵檀香木树龄已有八千余年,原树生长在南方原始森林之中,树的上半部分早在清朝被西藏的达赖拉嘛雕刻成一个很高大的弥勒佛,作为贡品送给了大清乾隆皇帝,这个木雕早已作为珍品被国家收藏着,现收藏于北京的雍和宫,这些檀香木根雕已被世界吉尼斯评为世界最大的根雕作品。可称为
“天下第一根”。
大家再仔细看一下这幅龙凤戏珠,雕刻的创意背景是出自北方派别——黄河派。一幅以雄伟壮观而著称的黄河,映衬出这幅龙凤戏珠的创作意图。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我们可以画龙、写龙,更应该刻龙,这种雕刻出来的龙更形象,更生动,可以说是栩栩如生,它的背面是幅抽象化的图案——九龙闹海图,据说具有慧眼的人能从不同的方位完整地看到九条龙。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
马羊猴鸡狗猪”&&&
这些都既具有字的形状,也有动物的形状,这个“虎”字是草书,再看一下“龙”,“龙”字里面还有一块石头没有取出来,是为了保持它的自然形态,有人说它是龙的心,是龙的精华。
千里马:说起千里马,就会使人联想起一代相马名师——伯乐,伯乐对千里马的描述为“若灭若没,若云若失”(是说形容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辨别),这样的千里马四蹄腾空,“绝尘纟直&
澈”,是形容千里马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足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我们在这里可用千里马来形容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向着世界更高、更远的目标飞速发展。
老寿星:这是由一棵完整的黄荆木树根雕刻而成的,这种树木没有香味,生长期比较慢,每年才长1毫米,打一个不确切的比喻,一年只长半根头发丝这么粗,对于它的根的生长特点是没有办法推断其树龄的,有的人说一根黄荆木的手杖,虽只有大拇指这么粗,但它的树龄已有近百年。据专家考证,这个根大约有5000年树龄,把它雕刻成老寿星也是非常贴切的。
日月屏风:东:象太阳(上刻韩愈诗)它象征着太阳,暗示光明,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留给人们的自然产物,大家可以从韩愈的诗里面了解古代文人对大自然遗物的感叹。(自然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又如神,本是居士显灵气,便有无穷求福人,若不掘奏佛骨表,免受极刑落潮州)
西:象月亮,象征花好月圆,使人们很容易期盼月圆,即平时所讲的期盼团圆的美好理想。
小孔雀开屏:各位不要小看了这个根,如果在过去,它的出现很可能引起一场武林纷争。这就是过去练武之人梦寐以求的千年灵芝。前几年,一位香港客人出价人民币200多万元。
大孔雀开屏:这也是由一整块树根雕刻出来的,它的下面是一座小山,山前是一个佛身,头像孙悟空的人物,上面一只大孔雀站在山头上,展开自己美丽的翅膀,在向人们显示美的标准。
朋友们,到这里,今天的游览就全部结束了,游览过程中有什么照顾不周的地方,请您告诉我;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请您告诉我,我将虚心接受,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游客服务,谢谢大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省沛县鸳楼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